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春曉的意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小語第四冊第二單元由古詩《春曉》、童話《丑小鴨》和兒童詩《春雨》組成。每篇課文都有插圖,前兩篇是講讀課文,《春曉》是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絕句,詩句描寫了春天早晨雨后初晴的景象,表達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丑小鴨》這篇童話講的是一只丑小鴨,自從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誰都欺負它,被迫出走,最后才發現自己已不是丑小鴨,而是漂亮的天鵝;《春雨》是自讀課文,這首兒童詩描述了春雨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贊揚了小朋友頂著春雨種樹,綠化祖國的行為。閱讀本單元課文,使人感到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春意,述說著動人的故事。通過學習,使學生接受從小要和善待人、正確認識自己的教育;了解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和春雨對植物生長的益處,教育學生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如何教好本單元課文,提出如下建議。
1.突出重點,學好生字、新詞。本單元兩篇講讀課文共有14個生字,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將音、形、義結合起來教學,又要各有側重,突出重點。如《春曉》中“曉、眠、聞、啼”等字詞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識字基礎和能力,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并根據形聲字的特點讓學生掌握字形和字義:“日”出為“曉”,閉目而“眠”,故“曉”為“日”旁,“眠”為“目”旁,“聞”是聽,與耳朵有關,所以是門字里邊一個“耳”,“啼”為鳥叫,所以是“口”旁。在《丑小鴨》一文的生字中,重點要讀準“剩、瘦、除”這幾個字的卷舌音,字形分析中要突出“瘦”、“越”兩字的難點:“申”和“戊”的筆畫筆順。
2.加強朗讀,幫助理解內容。本單元課文的文體是詩歌和童話,因此在教學時應以朗讀為主線,朗讀訓練的重點應放在重音與停頓上。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語言規律,加強學生對課文詞、句、段的記憶,使學生不但理解內容,而且能化作者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特別是在古詩教學中,朗讀有助于理解古詩的內容,領悟只能意會無法言喻的意境和韻味。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是綜合感受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教學時,要在學生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通過反復誦讀達到背誦和默寫的目的,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熏陶。
3.借助插圖,品味詩文意境。本單元三篇課文都配有相應的插圖,教學時要借助插圖的作用,誘導學生品味詩文的意境。如《丑小鴨》一文有四幅插圖,要引導學生注意圖與圖、圖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聯系,弄清故事發展變化的過程。《春曉》與《春雨》兩課描繪的一幅是雨后,一幅是雨中春天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這正是詩的意境。教學時可從圖入手,圖文結合,將學生帶入畫中,品味詩文意境。
4.運用舊知,學好自讀課文。自讀課文是供學生課余閱讀的文章,沒有學習生字的任務,一般不占用課堂上的時間,但教師必須啟發誘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在講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自己閱讀課文。本單元中《春雨》這篇自讀課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在《春曉》這首古詩中學到的有關春天氣候的特征以及春雨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等知識自學《春雨》中所講到的內容。
關鍵詞:及物性系統 《春曉》
一、引言
詩在任何國家的語言中都被認為是思維表達的最高形式,近年來,一些學者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為理論框架,對古詩及其翻譯的漢、英語篇進行對比分析,揭示語言分析對文學翻譯研究的實用價值。[2]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一詩膾炙人口,本文擬從韓禮德的語篇純理功能方面中的概念功能對《春曉》及其四種英譯文進行及物性系統的分析,試圖分析出各個譯文的得失,以期對古詩翻譯研究有所啟示。
二、理論概述
在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中,語言有三大純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在語言系統中通過及物性系統來體現。及物性包括六個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1]
三、《春曉》原詩及其譯作的及物性分析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下面,我們對這首詩及其五個譯本進行詳細的分析。
1.春眠不覺曉
徐忠杰譯為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許淵沖譯為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吳均陶譯為Slumbering ,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n peeping, 翁顯良譯為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第一句詩的翻譯的處理,徐將此句譯為一個行為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睡眠是與我們生理有關的,所以我們不把它歸入物質過程,而歸入行為過程。許在這里把第一句理解為一個物質過程,其中動作者是“I”,過程是“ am lying in”,目標是“bed”,而“this morn of spring”是環境成分. 我們從吳的譯文發現了既有行為過程,又有心理過程,首先來看行為過程,我們把“slumbering” 認為是一個行為過程, 如上對徐的分析,至于心理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其中“I” 為感覺者(sensor),“know” 代表這是一個表示認知的心理過程,被感知的現象是“the spring dawn”,而“in peeping” 這個介詞短語屬于環境成分;翁的譯文也屬于心理過程,分析同上。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譯者將此句譯為行為過程或心理過程,其中徐譯的比較客觀,但缺乏了一點意境,筆者認為吳譯的最佳,既有行為過程和心理過程,非常符合我們對原詩的分析,也是既有行為過程又有心理過程,其中“peeping” 在此處譯的很妙,傳神的再現出“不覺曉”的韻味。
2.處處聞啼鳥
徐譯為Everywhere, one hears birds warble or sing;許譯為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吳譯為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翁譯為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我們中可以看出徐,許的譯文都是心理過程,感覺者是“one”或“I”, 被感覺的現象是鳥啼,而吳與翁則是物質過程,吳的譯文中的行為者是“the singing birds”, 過程是“are cheeping”, 翁的譯文中的行為者是“the birds”, 過程是“are crying, crying”. 我們可以看到四種譯文對啼的譯法各不相同,有“warble or sing, crying, cheeping;在這里徐之所以譯為“warble or sing”,可能是為了與上一個句子押韻,“spring” 和“sing”是押韻的,但此譯文有點牽強;“cry”指鳥鳴,但有因恐懼、疼痛而大叫之意,表現出來的則是一種悲鳴,在這里與作者描寫的婉轉悅耳的鳥聲有些相悖,所以許與翁的譯文也有些偏頗,而吳在此譯為“cheeping”,則表現出婉轉悅耳的鳥鳴聲,百鳥啼鳴的景象,所以在這里吳譯的最佳。
3.夜來風雨聲
徐譯為As the night advances, rain spatters; winds moan;許譯為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吳譯為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翁譯為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在上面的譯文中,徐譯為物質過程,“rain” 和“ winds” 是動作者,過程分別是“spatters”和“moan”, “as the night advances” 是環境成分。許則把此句直接譯為一個介詞短語,環境成分為“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吳和翁的譯文同樣地屬于心理過程,“I”為感覺者,被感覺的現象是風雨聲。我們從中文意思去理解的話“夜來”應屬于環境成分,而“風雨聲”應該是省略了“我聞”這兩個字,所以理解為心理過程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在這幾個譯文當中對“風雨聲”的表達也各異,“rain spatters, winds moan, wind and showers,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 the storm, wind and rain”, 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首詩的環境成分是春天,所以翁的譯文為“storm”,表示狂風暴雨,在此顯然不太恰當,其它的關于“風雨聲”的譯法都是可行,但從整體看,還是吳的譯文比較合理。
4.花落知多少
徐譯為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 Can that be known? 許譯為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吳譯為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翁譯為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我們可以表4中可以看出徐、翁將此句譯為心理過程,徐的譯文中省略了感覺者,被感知的現象是“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 翁在此處則點明了感覺者為“I”,被感知的現象都是“掉落了多少的花兒”。許在這里則將此句譯為一個關系過程。吳的譯文是一個行為過程,行為者是“petals”, 過程則是“are sleeping”, 在此吳運用了一個擬人的手法,花兒也可以睡覺,非常形象傳神,充分展現了詩人惜春的情緒和全詩極淡的傷感情調。根據我們對原詩的分析,此句即可理解為心理過程,又可以是物質過程。關鍵在于如何理解“花落”,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許和翁把它理解成“落花”了,一個名詞,而其他譯者理解為“花落”,表示動作,在這里我們認為翻譯為動作更符合作者的原意,故吳的譯文譯的比較到位。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運用及物性系統理論對《春曉》原詩及其譯文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吳均陶先生的譯文最佳。我們通過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古詩英譯的得失,不僅有助于為翻譯提供理論上的指導,而且有助于翻譯實踐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楊汝福.及物性系統理論與唐詩《春怨》的翻譯.[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1期
關鍵詞:古詩;幼兒教育;古代詩歌;唐詩宋詞
古詩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泱泱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廈兒女。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使幼兒受到中國古代文明的熏陶,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比校厚實的文化積淀,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幼兒學古詩,要把重幼兒的個體感悟作為促進學生養成發展的抓手,才能達到古詩教學的目的。怎樣教幼兒學古詩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講故事學古詩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把古詩的內容變成故事講給幼兒聽來啟發幼兒想象與思考,也是教幼兒學古詩的一種方法。如在教幼兒學孟浩然的《春曉》時,我先講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代有一個詩人,他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寫詩寫累了,就睡覺了。春天不冷不熱,正好睡覺。所以他半夜里聽到外面有刮風下雨的聲音,也沒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覺就睡到了天明。當他醒來的時候,聽到外面處處傳來唧唧喳喳小鳥的叫聲。他就趕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門一看,呀!夜來的風雨可不小啊,花園里許多花被打落了,滿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這位詩人看到這個情景,覺得春天的小鳥很可愛,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筆,寫了一首題為《春曉》(“曉”是明的意思,“春曉”是春天的早晨)的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幼兒聽完故事,理解了古詩的內容,再學這首詩也就感覺到容易了。
二、指導幼兒朗讀
古詩的詩句韻律美,節奏美,再配上抒情的音樂,在朗朗的誦讀中不僅能給孩子帶來聽覺感官上的享受,更能使幼兒感受到詩句中所蘊涵的意境美,理解美,表達美等各種美。所以教師可采用配樂范讀、教讀、個別讀、分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孩子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熏陶,受到美的教育。各種形式的讀,使幼兒不僅認識到古詩中的新字,還將古詩讀熟。在這樣的基礎上,讓孩子能用不同的語調、節奏、重音等形式來讀,并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個性,用不同的讀法來詮釋古詩,以促進孩子的差異發展。
三、發揮想象,設計古詩描繪的畫面
俗話說:“熟讀成誦”。在學生已全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讓學生發揮想象,通過對詩歌的吟唱,說說這句詩所描寫的畫面。例如,在教學《出塞》時,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面對一輪明月,可能會想些什么,從而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有些古詩,教師可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按照直觀性原則,把古詩內容繪成直觀可感的圖畫,幫助幼兒理解和牢記古詩。大家熟悉的古詩《詠鵝》,可繪成這樣一幅圖畫:白鵝漂浮在碧綠的湖面上,桔紅色的腳掌在水中劃動,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多美啊!幼兒看到這幅畫,詩句會自然而然地映在腦海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潑。”在這樣一個潛移默化、悠閑自得的環境里,孩子們學習的壓力少了,想要說,想要畫的興趣大大提高了。
四、讓孩子在情景表演中學古詩
教師結合詩歌內容,通過相應的動作演示和形象的講解讓幼兒理解,進而再通過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幼兒掌握。這種方法更富有游戲性很受幼兒歡迎。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可以請兩個幼兒一個扮大人,一個扮童子。指定室內吊扇之類為松,窗外樹木為山。開始后,童子在松下游戲,大人緩步走向童子。大人旁白“松下問童子”后問:“喂,請問小師傅,你的師傅呢?”童子旁白“言師采藥去”后答:“我師傅采藥去了。”大人說:“那你師傅到哪里采藥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后答:“我師傅就在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樹)。山上到處都是云霧,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接下去可請幼兒自由發揮地表演。讓孩子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但是每個孩子的能力以及發展水平各不同,那些膽小、能力弱的孩子,在活動中總是聲音輕輕的,有的甚至害怕失敗不敢參與。那時我會適時地走到他(她)的身邊拍拍他(她)的肩膀說:“沒關系,你念得不錯,你能行的。”或者作為作的合作者和他一起朗讀表演。對于每個孩子每一次的朗讀演出,我總是最好的聽眾,給予最熱烈的掌聲和鼓勵,從而激發了他們再次活動的興趣。
五、在日常生活中學古詩
我將古詩教學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通過學習,受到教育。如每天吃飯時幼兒將米粒灑到桌子上、地上,無意中浪費了糧食。于是,餐前我與幼兒一起學習古詩《憫農》,讓幼兒了解我們每天吃的米飯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我們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勞動果實。以后小朋友在吃飯時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會情不自禁地說:“粒粒皆辛苦”,并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吃掉。
六、引導幼兒將古詩進行歸類
結合不同季節,不同作者的古詩詞,營造溫馨和諧的氣氛,以調動幼兒愉悅的情緒、平和的心境,進一步激發他們想說、愿意說、敢說的愿望。例如,根據不同季節收集各類古詩,了解古詩的含義,將古詩的詞句讀正確。
面τ錐古詩閱讀教學的現狀,我們一線語文幼兒教師,首先應該讓自己成為具有書生氣質的老師,身體力行,更新觀念,要針對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以真摯飽滿的感情、生動形象的語言,結合恰當的教法,就可以使幼兒對古詩產生興趣,并達到教學目的。讓古典文學的精華滲融于孩子的血液,芬芳孩子的生命。
一、觀賞圖片,感受盎然的春意
古詩教學中創設意境是很重要的。因為許多古詩都是詩人在特定的環境下觸景生情所作的,要想很好地體味古詩,最好能設身處地地進入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中。而對小學生來說,因為他們的生活閱歷淺、生活體驗少,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更要為他們創設情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他們理解古詩的含義。教學《江畔獨步尋花》時,我搜集了很多描繪春天景色的圖片,如那萬紫千紅的鮮花,綠意迷眼的草地,在花間戲舞的蝴蝶……再把它們剪輯好,配上“啾啾”的鳥鳴聲和悠揚的鋼琴曲,讓學生在細細地欣賞春天的美景的同時,感受那份盎然的春意。這樣,學生完全融入美麗的詩情畫意中,為進一步學習詩歌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誦讀詩句,感悟濃濃的詩情
古人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的教學更要多讀。為了調動學生讀的興趣,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采用齊讀、小組讀、自由讀、比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靈活結合,讓課堂中“詩聲”朗朗;指導學生誦讀古詩的時候,除了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外,還要指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語速的緩急變化、音調的高低起伏、字音的輕重之分,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古詩所蘊涵的情感,同時又要在讀的過程中加深對古詩的領悟。而《江畔獨步尋花》就像一支輕快的小調,它色彩明艷,節奏明快,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圖。所以我配了一曲輕柔古典的洞簫(一種樂器)曲,讓學生配著音樂自由地朗誦,然后再讓他們比賽讀。在悠揚的配樂中,學生們誦讀起來更加入情入境,從他們聲情并茂的朗誦中,我感受到他們已領悟到詩中那份濃濃的詩情了。
三、交流資料,分享春天的詩篇
新課標中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文本只是一個引子,它的目的是引領學生走進更廣闊的語文天地中去。我對這一點領會很深。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為了引領學生走進更廣闊的詩歌海洋里,結合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布置他們在課前查找其他有關春天的詩歌,在課堂中推薦給其他學生。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調動了起來,他們搜集到的詩歌五花八門,如《春日》《春夜喜雨》等,有古詩,也有現代詩。這樣一來以一首引多首,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感受春天,他們眼中的春天五彩繽紛,而他們心中的詩情也更濃了。
四、走進春天,創編詩意的旋律
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剛好是春天!春天百花競放,萬紫千紅;草木發芽,翠滴;細雨紛飛,春意綿綿。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我很想讓學生從課堂中、書本中走出去,走進春天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于是我安排了一節課,讓他們到校園里到處轉轉,仔細觀察,細心尋覓春天的足跡,感受春天特有的詩情畫意。
回來之后,我讓他們把尋找到的春天寫成詩歌。這對他們來說是有些為難,雖然交上來的作品稚嫩不成篇,但也拾到了幾顆閃亮的珍珠。
如: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一片蒙蒙的細雨里,
春天在紅花綠草間,
春天在我們眼中,
春天在我們身邊,時刻跟隨著我們。
春曉
春曉煙雨多,
處處聞啼鳥。
風來柳絲飄,
春花開多少?
春天真美
彩色的春天真美麗,花兒紅紅呀草兒綠;花蝴蝶跳起舞呀跳起舞,小蜜蜂來采蜜呀來采蜜;春天的美麗人人愛,美麗的春天在我心里。
快樂的我們手拉手,走進彩色的春天里,你不摘紅花朵,不摘紅花朵;我不踩綠草地,不踩綠草地。
小鳥們都從北邊飛回來,小花們都開放了。校園里真是鳥語花香,風景如畫。
美麗的春天人人愛呀人人愛!
關鍵詞:語文教學 興趣 識記 閱讀 情感
是否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對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方式,組織形式多樣的識記與閱讀活動,以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利用“讀讀背背”活動,培養學生識記詞語的興趣
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安排了八組“讀讀背背”識記成語的訓練。在教學每一組成語時,我采取的策略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之后,充分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再根據成語內容提煉出這組成語的主題并擬一個合適的題目,最后讓學生根據“讀讀背背”后的插圖說一段話,用上這些詞語,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生給這八組成語擬的題目是:過節、春天來了、春游、親情、足球場、勤奮學習、英雄劉胡蘭、月亮。總復習的時候,我又組織“讀讀背背”對抗賽,組與組之間,一個組說題目,指名對方組內的成員背誦,根據背會成語數量的多少積分。這樣的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總是樂此不疲,興致勃勃。
二、利用“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活動,培養學生背誦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要求非常多。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在熟讀的基礎上學生基本能做到。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全文背誦,背誦的內容還要長期記住,這比較困難。如果學生不能及時地學會背誦,就會影響學生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掌握背誦的技巧。我經常指導學生運用“提綱記憶法”來背誦課文。如學習《月亮灣》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整理出了這樣的記憶提綱:
月亮灣(村子的)前面(有小河)河上河里 河水 魚兒 倒映河岸 桃樹 桃花 農田(村子的)后面(是山)茶樹茶園
學生根據這個提綱的提示,很快就能背誦出全文,并能長期記住。這樣,學生體驗到了背誦的快樂,朗讀課文的興趣也就會逐漸增長。
三、利用“分角色朗讀課文”活動,培養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閱讀方式。在分角色朗讀之前,學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即熟讀課文,這是分角色朗讀成功的基礎。學生要反復讀課文,分清楚課文中有哪些角色,都有什么特點,要把握不同人物的特征,才能用不同的語氣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出來。例如,教學《云雀的心愿》一課時,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初步感受并概括出文中兩個角色的特點——小云雀:埋怨、害怕、好奇、懂事;云雀媽媽:心疼、見多識廣、熱愛自然。在初步把握角色的特點之后,我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角色朗讀比賽,然后共同評出優秀小組,并給予肯定和表揚。學生為了表現自己,為了給小組爭光,學習都非常認真,很動腦子,興趣濃厚,讀得非常投入。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些文章的后面就要求“朗讀課文,分角色演一演”,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采用上面方法,培養學生模仿和表演的能力。“分角色朗讀課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內化文本語言的活動方式,只要教師經常組織這樣的活動,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就會逐漸增強。
四、利用“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活動,培養學生歸納要點的能力
學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的內容或要點說清楚,心里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可以促進閱讀興趣的形成。例如,在教學《鄭成功》一文時,在復述課文前教師應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充分理解課文的意思,并根據幾個要點,整理出復述提綱:時間:明朝末年。人物:鄭成功,福建省南安縣人;衛兵;荷蘭侵略者;炮手;敵艦官兵;臺灣同胞。事件:鄭成功前做了哪些準備;鄭成功的戰斗中,炮手是怎樣擊沉敵艦的;鄭成功之后如何建設臺灣的。歷史給鄭成功這個人物的定位是:民族英雄。學生明白這些問題之后,就很容易復述課文。然后,教師可在班級內組織復述課文競賽,評選“歷史小博士”稱號,發放班級自制的博士帽。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學生對復述課文產生興趣,從而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五、利用“古詩文背誦”活動,增進學生對古詩文的情感
經典詩文以其獨有的魅力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通過解讀古詩文可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古詩文時,我采取的“四步教學法”,即熟讀、背誦、理解、吟詠,其中“吟詠”是最高境界。小學語文所選的古詩文很多,所表達的意境各不相同,我會根據不同的詩文,對學生做不同的指導,讓學生在吟詠的過程中,進入古詩文的美妙情境,感受古詩文的無窮魅力,借此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春雨》《春曉》這兩首“五言絕句”時,我就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會背,然后讓學生比較這兩首詩,說說這兩首詩寫了哪些共同的事物,這些事物都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很容易找出來:春風、春雨、春夜,表達作者高興、愉悅的心情。又如,在教學《春日偶成》這首“七言絕句”時,我同樣要求學生熟讀后背誦,再要求學生說說這兩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學生通過思考進入了詩的意境:風兒輕輕的,云兒淡淡的,花兒默默地飄香,柳條兒緩緩地擺動……詩人此時的心情,是別人無法猜透的,就像那少年一樣逍遙自在、輕松快樂。于是,我要求學生通過誦讀,把詩人這種心情傳達出來。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七律詩雖然也表達了詩人高興的心情,但它和《春雨》《春曉》表達詩人的愉悅心情,和《春日偶成》表現作者的輕松心情不同,杜甫的高興,是在飽受戰亂之后,突然聽到的好的消息,這種高興的心情更加強烈和深沉。因此吟詠好這首詩,準確地傳達出詩人的心情,務必要把握好時代背景。有效而成功的吟詠,會促進學生對詩文的感情,拉近學生與詩文的距離,引發學生對經典詩文的濃厚興趣。為了使學生對吟詠古詩更加感興趣,每學年,我所任教的班級都會舉行一次“吟詩會”,臺上的學生興致勃勃地吟詠自己喜愛的古詩,臺下的學生則根據評分標準,評選“吟詩先生”,并給予表彰,從而使學生都積極踴躍地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