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班級: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分數: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學常識
《岳陽樓記》選自《》,是 ____(朝代)政治家、文學家
為好友所作。
二、字詞解釋
1.越明年( )2.百廢具興( )()
3.乃重修岳陽樓( )4.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5.屬予作文以記之( )( )6.銜遠山( )
7.予觀夫巴陵勝狀()( ) 8.浩浩湯湯()9.朝暉夕陰( ) 10.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11.南極瀟湘( ) 12.多會于此( )
13.得無異乎( ) 14.陰風怒號( )
15.山岳潛形( )16.商旅不行( )
17.則有去國懷鄉( )18.感極而悲者矣( )
19.至若春和景明( )20.此樂何極()
21.把酒臨風() 2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
2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24.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5.是進亦憂() 26.吾誰與歸()
三、句子翻譯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屬予作文以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日星隱曜,山岳潛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內容理解1.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 ,交代作《岳陽樓記》的 。
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寫: 。
其中第一層(第二段)總寫: 。
第二層(第三~四段)寫:。
第三部分正面寫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政治抱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越明年()下一個 2.百廢具興()同“俱”全部,詳細地()興辦,創辦
3.乃重修岳陽樓()修建,建造 4.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一種文體
屬予作文以記之()同“囑”,囑托()寫作,創作
5.予觀夫巴陵勝狀()觀賞()優美的 6.銜遠山()遙遠浩浩湯湯()水大的樣子 朝暉夕陰()陰沉,陰冷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南極瀟湘()直達多會于此()
得無異乎()不同,不同的陰風怒號() 山岳潛形()形跡,蹤跡商旅不行()出行,通行則有去國懷鄉()離開 感極而悲者矣()到極點
當今的文言文教學卻不盡人意,“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師最不愿深究的領域,公開課、評優課,極少有教師選擇文言文教學。因此,教好文言文是個待解決而又棘手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好文言文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策略之一,要轉變觀念。
文言文教學基本上是文學教學。“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絕大多數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等不折不扣的文藝散文。語文教材用《鴻門宴》、《赤壁之戰》等作為課文是取其文學性而入選的……《答司馬諫議書》是所謂‘應用文’的一種——書信,然而選入語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給學生怎樣寫信……只是由于王安石的信寫得富有很強的感染力,‘拗相公’的形象躍然紙上。《活板》不是科學論文或科普文章,它本來就是從《夢溪筆談》這部‘筆記小說’選出來的。”(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172頁)文言文的詩、詞、曲就更應進行文學教學了。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時,我們應側重于欣賞,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進行審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誤區。
誤區之一,文言文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即著眼于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目標,但僅此一個目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還得全面學習課文的內容,正確評價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理解思想內容,學習表現形式,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熏陶,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比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不僅要從字面上讀懂全文,還要學習司馬遷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交歡三個故事從不同側面表現人物性格的選材方法,理解古人“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
此外,還要結合課文內容,恰當地聯系學生思想生活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扁鵲見蔡桓公》,教育學生防微杜漸,虛心聽取意見,及時克服缺點,糾正錯誤。教《岳陽樓記》,啟發學生效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熱愛祖國,報效人民。
誤區之二,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單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學都是教師一講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學生只需記憶就行了。我們對學生的估計太低了,文言文教學不是外語教學,仍是母語教學,不是零開始,正如錢夢龍所說:“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學語言的血緣關系……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國語那樣毫無根基。”(《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事實上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如果注釋充分的話,學生在閱讀上不會和對現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講究方法。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與能力,我們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知識類化。文言文教學要充分運用誦讀法、貫講法、評點法、譯注法、綜合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下面擇幾種作簡要介紹。
誦讀法是日漸被現代語文教育者注意的傳統教學法。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而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學生也愿意讀,學生喜歡讀、背《陋室銘》、《愛蓮說》的程度絕對高于《拿來主義》、《“友邦驚詫”論》。在朗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從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誦讀需與會意密切結合,疏通文義;例如在誦讀《岳陽樓記》時,要領會洞庭湖勝景,岳陽樓陰冷景象、晴明景象等畫面的意境,從而幫助自己理解內容。同時也要探索作者行文意圖,掌握文章理路,做到靈活記誦。例如在背誦《出師表》時,要抓住諸葛亮由談論形勢到三條治國方針的提出,由敘述21年來的經歷到“出師”戰略目標的提出,由歸納各方面的責任到全篇主旨的點明這條行文線索,做到靈活記誦。
貫講法是最為傳統的教學法。“講者,講其實惠,初講時用之。貫者,貫其神理,有貫串之意焉。”(崔學古《少學》)“因為文言與咱們的口語不一樣”,所以“國文課讀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講解的工夫。”(《葉圣陶集》第十四卷57頁《文言的講解》)葉老文章中認為講解可由學生試講,由教師和其他同學給他訂正是好方法。貫講法可以分為直述法、比較法、歸納法。
直述法即直述其規律,使其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是”與現代漢語的“是”不一樣,是指示代詞“這”,教師直述之,那么“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學生便可看懂了。
比較法要比較古今字義異同、語法異同、詞性變化活用、一字多義、多字一義。如“望桓侯而旋走”(《扁鵲見蔡恒公》)句中“走”是“跑”之意,“委而去之”(《孟子二章》)句中“去”“是”“離開”之意,“無論魏晉”(《桃花源記》)句中“無論”是“不要說”之意,這些都古今異義的詞,一定要比較使之清楚。又如古代漢語中有名詞作狀語的語法習慣,“其一犬坐于前”(《狼》)句中“犬”與現代漢語不一樣,要翻譯成“像狗一樣”,“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譯成“用箕畚”,也要比較,使學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義現象,“曩與吾祖居者”、“向吾不為斯役”(《捕蛇者說》)兩句中“曩”與“向”均是“從前”之意。
但更要比較思想感情和寫作特點。如《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位作者雖然都受貶,兩篇文體基本相同,但抒發的感情卻有區別,《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很難見到受貶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記》卻流露出作者受貶后娛情山水以排譴抑郁的復雜感情。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雖然都沒有一般送別詩的憂傷情緒,但《送孟浩然之廣陵》充滿了詩情畫意,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發積極健康的感情,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翻譯: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
3、該句表示了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該句用了互文修辭手法。
(來源:文章屋網 )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選自《岳陽樓記》)
【乙】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威后)乃進而問之①曰:“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②,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③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選自《國策·趙威后問齊使》)
【注釋】①進而問之:進一步問使者。②食(sì):給……吃。③業:成就功業。
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A )
A.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B.策之不以其道(《馬說》)(不以物喜)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魚我所欲也》)(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D.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補不足)
2.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微斯人,吾誰與歸?
(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2)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這個人(他)是幫助君主撫養人民的人,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成就功業呢?
3.概括【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作者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4.【乙】文既體現了趙威后“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又體現了她選拔賢士的標準。請從【甲】文中找出與之相照應的句子。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參考譯文】齊王派使者來問候趙威后。于是進一步又問齊國的使者說:“齊國有一個處士叫鐘離子,他還好吧?(我聽說)這個人的為人,有糧食的人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他也給他們飯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沒衣服的人他給他們衣服穿。這是在幫助齊王撫養他的百姓,為什么至今還沒有成就功業呢?葉(音shè)陽子還好吧?這個人他的為人,憐憫、撫恤鰥夫、寡婦、孤兒和沒有子女的老人,救濟生活窮困、缺衣少食的人。這是幫助齊王使百姓安寧,為什么至今不讓他成就功業呢?
二、(2015·鐵嶺)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5~8題。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慶歷三年,軾①始總角②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杰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歟?”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 (節選自蘇軾《范文正公集敘》)
【注】①軾:蘇軾自稱。 ②總角:指童年。
5.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 B )
A.在洞庭一湖 而不一見其面
B.予觀夫巴陵勝狀 軾從旁竊觀
C.或異二者之為 吾得其為人
D.覽物之情 讀之至流涕
【解析】A項的“一”,前者是“全,都”;后者是數詞。B項的“觀”都是動詞,“看”的意思。C項的“為”,前者是“心情”;后者是動詞,譯為“做”。D項的“之”,前者是結構助詞“的”;后者是代詞,代指范仲淹的碑文。
6.用現代漢語翻譯選文中畫線的句子。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2)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
先生認為我說的話奇怪,把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我。
7.結合甲文內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稱范仲淹為“人杰”的原因。
范仲淹有著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或:范仲淹有著憂國憂民、無私的精神品質)
8.乙文表達了作者對范仲淹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范仲淹的敬仰和終身不得一見的遺憾、悲痛之情。
文言文詞類活用
在古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常見的現象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等等。
1、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即這個詞本是名詞,在語境義中作動詞使用。
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詞,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打洞”。
(2)不能名其一處(《口技》)中“名”帶賓語“其一處”,活用做動詞“說出”。
(3)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賓客”原為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意為“以賓客之禮相待”,可以翻譯為“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招待”。(意動用法)
2、形容詞用作動詞:原本詞性為形容詞,由于語言環境的不同詞形發生改變充當動詞使用。
例如:
(1)香遠益清(《愛蓮說》)中“遠”原是形容詞,在這里充當“香”的謂語,用作動詞,遠播之意。
(2)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中的“親”“遠”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面帶賓語“賢臣”和“小人”,翻譯為“親近”和“遠離”。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苦”、“勞”、“餓”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當作“使……苦”,“使……勞”、“使……餓”講,屬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3、形容詞用作名詞:原本詞性為形容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充當名詞使用。
例如:
(1)此皆良實(《出師表》)中“良實”原為形容詞,在這里充當判斷句主語“此”的賓語,活用為名詞,善良老實的人之意。
(2)帝感其誠(《愚公移山》)中“誠”原為形容詞在這里作動詞“感”的賓語,活用為名詞,誠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中“廢”原為形容詞這里作“興”的賓語,活用為名詞,這里作荒廢的事情講。
4、動詞活用為名詞:原本為動詞由于語言環境的改變,臨時充當名詞使用,詞形發生變化。
例如: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為動詞,現在充當動詞“獻”的賓語,活用為名詞,疑問之意。
(2)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中“述”本是動詞“記述”,這里活用為名詞“記述的文字”講。
5、名詞作狀語:名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用在動詞前面作狀語,但在古漢語中有一些名詞用在動詞的前面充當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地點、所用的工具。
例如:
(1)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技》)中“手”為名詞,用在動詞“拍”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中“狐”為名詞,和“鳴”一起用在動詞“呼”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狐貍鳴叫那樣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記》)中“山”為名詞,用在動詞“行”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在山上”之意。
6、使動用法: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例如:
(1)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陳涉世家》)忿恚: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兩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7、意動用法,謂語動詞含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
(1)邑人奇之(《傷仲永》)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