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觀察日記種大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9月24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我把六瓣大蒜種到花盆里,每天澆一次水,希望它們早點發芽。四天后,我回到家里,發現有一瓣已經發芽,我興奮極了。沒想到第五天又有一瓣發了芽,長得比第一棵蒜苗還要高!以后的接連幾天驚喜不斷,到10月1號,所有的大蒜都從主莖底部又長出了一點兒芽,就像一個個勝利者的手勢,在相互訴說著出土后的喜悅。
【名師點睛】
小作者觀察細致,基本上能寫出大蒜的發芽過程,這是成功之處。但在表達中,仍有許多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方,如“今天”能寫出以后的“每一天”“四天后”“接連幾天”的日記;四天不在家,可每天還能為蒜澆水;后出的苗比先出的苗高;一頭蒜長兩個芽……所以,我們敘事時一定要注意合情合理。只有這樣,習作才可信可讀。
【升格佳作】
種 大 蒜
湖北省荊門市五里中心小學三年級 金朝陽
9月24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我把媽媽剛買回來的大蒜掰成一瓣一瓣,拿了個盆子在里面裝滿了土,然后把六瓣大蒜均勻地插下去,澆上水,希望它們早點發芽。
9月28日 星期三 晴
我每天給大蒜澆一次水。算算也有四天了吧,我放學回家,發現六個蒜瓣中的一個已經長出了一點兒綠色的小芽。我興奮極了,于是拿來鏟子仔細地給蒜苗培土、澆水,希望它快快長大。
9月29日 星期四 多云
今天是第五天了,又有一個蒜瓣發芽了,長得比第一棵蒜苗還要粗壯,就像一把鋒利的劍直插云天。我迫不及待地跑去告訴爸爸:“我種的大蒜已經發芽了,而且一棵比一棵胖!”爸爸笑著說:“真的嗎?你真了不起,恭喜呀!”
10月1日 星期六 晴
接連的幾天驚喜不斷,不是這個發芽了,就是那個出苗了。我天天放學后給它們曬太陽,沒想到今天所有的大蒜苗都出齊了,而且長出了尖尖的葉片,全是嫩嫩的,綠綠的,像一個個勝利者的手勢,在相互訴說著出土后的喜悅。
山東鄒平縣碼頭鎮廣田小學
四?1班 朱夢杰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雨轉晴
今天大雨過后,我做完作業,便起身到門外去弄些泥土,準備用來種大蒜,寫觀察日記。來到路旁,我忽然發現花壇里有幾只蚯蚓,正挪動著柔軟的身軀慢慢爬行,這一下子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走近它們,仔細觀察:只見蚯蚓的身體是暗紅色的,很像一根細長的圓柱形管子,用手一摸,軟軟的,滑滑的,還有一種黏糊糊的感覺。
蚯蚓爬的時候特有趣,它的身子能夠伸縮。伸長的時候兩頭是尖尖的,縮短的時候兩頭是圓圓的。它身體的前半段先向前爬,接著后面的一段再慢慢向前推動,一邊爬一邊嘴里不斷地吐口水,爬過的地方留下了一條長長的痕跡。我心想:嘿,這些小家伙真有趣,不如和它們玩個游戲吧!我找來一根小木棒,擋在一條蚯蚓的面前。那條蚯蚓好像看見了,使勁鉆進了松軟的泥土里。過了一會兒,它又探出了小腦袋。令我沒想到的是,它竟然@到木棒后面去了。我心想:蚯蚓干嗎不直接繞過木棒呢?反而鉆進土里再爬出來,這多費勁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再試一次吧!我又找了一塊小木塊,立在蚯蚓的面前,可這回蚯蚓不躲了,徑直朝木塊爬去,撞到木塊后它又折回去了。我更納悶了:難道它是閉著眼睛走路的?那它是靠什么辨別方向的呢?
為了進一步觀察它們,我又拿來了一個色彩鮮艷的玩具和一瓣味道濃重的蒜頭。我把玩具放在左邊,把蒜頭放在右邊,放好后,便蹲在一旁細細觀察。只見蚯蚓向前爬了幾步,然后停住了,把頭向左右轉了轉,最后向蒜頭那里爬去。難道蚯蚓沒有眼睛,是靠嗅覺來辨別方向的?
為了解開心中的謎,我查了《十萬個為什么》,答案果然和我想的一樣:由于蚯蚓長期生活在地底下,眼睛早已經退化了,它是靠自己靈敏的嗅覺辨別方向的。
多么有趣的蚯蚓,多么神奇的生物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好科學知識,長大后去探索神奇的科學世界。
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認知與自我需要緊密聯系,只有當這種‘需要’轉化為愿望時,才能迸發出強烈的內驅火花,形成積極的追求。”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常常喜歡在墻壁上,教室的黑板上寫寫畫畫。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一種“自我表白”的早期行為。這種“自我中心”、“自我放縱”又是兒童時早期作文的一條心理規律。我們教師一定要尊重低年級兒童作文的這一心理特點,了解他們作文的心理效應,科學地進行早期作文教學,注意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在生活中借日記,促進學生語言積累
日記是觀察的“競技場”,是練筆的“跑馬場”,較之作文日記本身更具有獨有的優勢:一方面,日記將自己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等,擇其要者,寫下來;另一方面,日記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因此最具真情實感。由此可見,日記能較直接、較明顯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從三年級語文教學開始,我就鼓勵和指導學生寫日記,寫身邊的事,寫真情實感。在指導他們寫日記的時候,我曾叫他們去觀察小動物,觀察自己種的大蒜,甚至鼓勵他們去養蠶,在他們與這些事物接觸的同時指導他們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記進他們的日記里面,而且對于他一些獨到的看法或者疑問,我還組織他們去討論、查閱資料,培養他們一種自主學習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們寫出來的都是他們的深刻體會,內容自然就真實生動許多。
三、加強造句訓練,提高學生寫話能力
引導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以后,不能說作文教學就一勞永逸了,因為中低年級學生的詞匯積累非常少,他們通常不知道用什么詞語來表達他們的意思,增加他們的詞匯量是刻不容緩的事,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在三年級下學期我就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背一些古詩文上的好詞佳句,不能理解的再解釋給他們最終讓他們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如我在講到“什么的天空”時,讓他們想象前面可以加一些什么詞來修飾,在競爭的情境下,孩子們的興趣來了,紛紛組出許多精彩而恰如其分的短語。在指導造句訓練中,扶放結合,利用學生童真的幻想,同時指導學生用上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讓學生把句子造得生動,充滿想象,富有新意,進而達到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發展的目的。
四、注重看圖說話寫話,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創造能力
看圖說話寫話是低年級學生作文訓練的一種重要而特殊的形式,是有效地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必需的基礎訓練階段。看圖作文中,畫面上的人物和景物都是靜止不動的,要把景寫得逼真動人,把人寫的有血有肉,必須通過豐富而合理的想象,才能構成完整的故事。只有想象的細致入微,新穎別致,內容才能豐富。對于低年級的看圖說、寫,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即是在仔細觀察畫面的基礎上,圍繞圖中人物的動態、神態、表情展開聯想。想象圖中沒有畫出來的事物,如人物語言及心理活動。可見,指導好學生看圖說話寫話,能非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創造能力,促進孩子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循序漸進,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教學生寫好作文絕非是一日之勞,它必然是日積月累,水滴石穿,它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教學的階段性和連貫性要求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詞句的訓練到段落的訓練,呈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在一年級階段,應重點抓詞句的訓練,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生字組詞、寫句子。在二年級逐步由句子訓練轉為段落訓練。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選擇詞串來寫話,再把詞串連成一段話。
六、作文的講評重在鼓勵
作文評講的目的,首先在于喚起學生對詞的藝術的熱愛,激起他們的寫作愿望。他所提倡的評講方法很獨特:教師首先把學生作文里寫到的好思想、好行為、用得好的語句以及獨到的觀察和見解都搜集起來,然后在班上富有表情的朗讀。要通過聲調來表現小作者們真實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意在表揚和提倡。三言兩語甚至理不通的作文里,也許就有可取之處,也要加以表揚。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優化
數學被譽為思維的體操,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課程。傳統的數學作業單調枯燥,脫離生活和學生的實際,不利于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發展,容易使學生覺得學習索然無味,甚至產生厭學心理。鑒于此,依據新課程理念,重新認識作業的意義和價值,全面科學地改革數學作業,已成為一個現實而迫切的課題。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作業的布置,不僅服務于基礎知識的鞏固,更旨在發展學生。那么,如何改變數學作業的現狀,優化數學作業的設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享受到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快樂呢?
一、多樣性作業,改變作業的“形式單一”
傳統作業模式形式單一,學生只是一味地完成任務,根本對此類作業提不起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布置的作業要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提倡多樣性作業,如:可與游戲、繪畫等形式巧妙結合,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作業變得更“生動、有趣”。
(一)游戲式作業
游戲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將所學的知識寓含于游戲中,可以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例如:小孩對玩撲克很感興趣,于是我在教學完10的分與合后,就讓學生玩撲克游戲“湊10”,即:一人出牌后,另一人要使自己出的牌與他相加為10就獲勝。這個游戲可以幾個同學一起比賽,也可以跟家長比賽,看誰出的又對又快。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從中體驗到了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
(二)繪畫式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學科界限,增進學科之間知識和方法上的聯系。數學本身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因此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特點,設計一些繪畫式作業,用繪畫的方式鞏固、應用數學知識。如在三年級學習了“軸對稱圖形”這一知識后我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然后在班級里展覽。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鞏固了軸對稱的知識;另一方面,感受到圖形的內在美,并體會到 “創造”美的愉悅。
二、生活性作業,跳出作業的“紙上談兵”
數學作業如果脫離實際,那么,數學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的目的。《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課本的編排也極力貼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著這一目的,在作業的設計上,要多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我考慮到學生在數學課上認識了不少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厘米,還有毫米。于是,我便讓學生開展了一項有趣的數學活動:種大蒜,并撰寫數學日記。同學們的實驗方法可多啦!有的用水,有的用土壤;有的種一盆,有的種兩盆,…… 大家懷著希望種下了大蒜種子,并每天觀察,測量,記錄,很多同學還記了數學日記。有同學在數學日記中寫道:一回到家,我就去看我種的大蒜。有的已經發芽了,我用尺量了一下,最長的芽已經7毫米了。有的才裂開了一條縫,嫩芽正準備偷偷地鉆出來。還有的一點變化也沒有,好像還在“冬眠”呢!幾天不見,它們的變化可真大呀!這樣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作業既能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孩子們還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使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三、層次性作業,避免作業的“一刀切”
由于受天賦、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必然會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不夠吃”的現象。因此,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我們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現狀以及在認識與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來布置作業,讓基礎差的學生不僅有收獲,而且有發展;成績好的學生不僅有發展,而且有興趣。為此,教師可設計一個“作業超市”,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的“彈性權”,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發展,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著成功的體驗。
如:在教學完三角形面積后,教師可根據作業的難易程度把作業設計為A、B、C 三個層次。A、一個三角形底5分米,高4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B、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14平方米,底是7米,它的高是( )米?C、一個三角形底是8米,高是5米,如果底不變,高增加3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么?
再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后,教師可設計如下三個層次的作業:A、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長6 米,寬4 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B、一個正方形的花壇,周長40 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C、學校要在操場上用16 米長的欄桿圍成一個各邊的長度都是整數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壇,有幾種不同的方法?怎樣圍花壇里種的花最多?
通過這些層次不同的題目,讓學生根據實際能力選擇,自覺檢查其學習目標的實現情況,還可以激勵其在達標基礎上向更高層次的目標攀登,進而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四、開放性作業,打破作業的“思維定式”
傳統作業是制造標準件的工具,它給學生展示了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任何數學題,它都具有完整的結構,包括適量的條件、惟一的答案、相對程式化的數量關系等。而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哪一個問題擁有的條件是恰好的,問題的答案有時也并不惟一。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適當改造封閉性練習,設計“開放性作業”,留給學生創新、發現的余地,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打破思維定勢,讓學生在“多種解法”或“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如在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教師可出示這樣一道練習題:一間房長4米、寬3米,現在有20×20厘米(每塊2元)、30×20厘米(每塊2.5元)、30×30厘米(每塊3元)、40×40厘米(每塊18元)、50×50厘米(每塊12元)五種地磚供你選擇,請你設計鋪設方案。你設計的方案買地磚需要多少元錢?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設計。學生的思維馬上被激活了,設計了多種不同的方案。有的學生設計了最省錢的方案;有的學生根據房間大小,設計了不浪費材料的方案;有的學生提出根據地磚質量的不同來確定方案;還有學生提出根據各人愛好不同,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的方案。
再比如:在學生學習完“認識角”后,教師可設計如下作業:在長方形紙上剪一刀,用剪刀沿直線剪掉一個角后,還剩幾個角?一般,學生理所當然的會覺得“四個角剪掉一個角還剩三個角”,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動手去“剪一剪,數一數”。通過動手操作以后,學生發現:在長方形紙上剪一刀并非只有一種情況,由于已知“剪掉一個角”,但沒有限制如何剪,所以必須對這個已知條件中的“剪法”有一個全面的考慮。否則,不假思索地順口答出“還剩3個角”,答案就不全面了。由于剪掉長方形紙片的一個角有如圖所示的三種不同剪法(圖中陰影部分為剪掉的角),所以,可能還有5個角、4個角或3個角。
這樣的開放性作業,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克服定勢思維的局限。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以發揮學生自主潛能為出發點精心設計作業,給學生一片嶄新、遼闊的發展空間,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讓數學作業綻放無限精彩,從而使學生快樂做作業,快樂學數學。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學案例專題研究[M].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由于工作關系,我問過幾位同學“你了解太空育種嗎?”同學們回答說:“植物的種子經過太空旅行后,西瓜長得又大又甜,糧食能豐產,魚卵上天后魚長得個大,肉好吃……”好像種子到太空洗禮一次,就像舞臺上魔術大變活人一樣,老頭進去出來就成美女了!種子回到地面就可稱王了……簡直是天方夜譚!
太空育種是科學不是魔術,是集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農業育種技術等于一體的農業育種新途徑,是20世紀農業科學領域最尖端的科學技術課題之一。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3個國家擁有返回式衛星技術可以用于搭載太空種子進行科學實驗,中國在太空育種方面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
什么是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也稱為空間誘變育種,就是將作物的種子或試管種苗用航天器(返回式衛星、飛船、航天飛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獨特的、地面無法模擬的環境,即高真空、宇宙磁場、高能離子輻射、高潔凈、無菌的誘變環境,使作物種子產生變異。當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通過農業育種技術選育出新種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種的育種新技術。
太空育種是使作物種子、試管苗在太空誘導環境中,經過宇宙強輻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綜合環境因素誘發種子的基因變異。億萬年來,地球上的生物形態、生理與進化始終受地球重力環境的制約,當進入太空失重狀態,同時又受到宇宙射線的輻射作用等,使其可以獲得地面上難以產生的基因變異。這里筆者要向青少年朋友強調的是:不是所有種子都產生變異,而是只有極少數的種子產生了變異,不同種子中大約只會有0.03%?0.5%產生變異。這是因為生物億萬年形成的牢固基因一般情況下是很難改變的,大多數種子并沒有發生任何改變,當然還有一小部分適應不了太空環境而死亡了。即便是產生變異的那部分也是處于不可控的狀態,其中有的會向人們需要的反方向產生變異,你想讓它長果實它卻長了根,或是味道使人接受不了,只有極少數的一部分向人所需要的正方向變異。怎樣將這些向人需要的方向變異的種子挑選出來,這是太空育種的關鍵一步,一般都會有長達4?5年的育種過程。這樣在天上經過洗禮的種子才能成“仙”。這個過程是一項非常艱苦且需要萬分仔細的工作。從太空回來的第1代種子從種到成熟需要對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情況作觀察登記,記錄同樣條件下實驗地塊和對比地塊土壤、施肥、打藥、灌溉、耕作、管理等情況,2個地塊同等對待。第1年大部分性狀沒有什么改變,對于極少數出現向人們希望方向變異的植株種子進行2代、3代培育選優,當第4代出現穩定植株的作物種子經過專家鑒定后才能稱謂“太空種子”。
太空育種具有有益的變異相對較多、變幅大、穩定快、優質、高產、早熟、抗病力強等諸多特點。變異率是普通誘變育種的3?4倍,育種時間一般能從8年縮短到4年左右。
?我國太空育種成果簡述
1987年以來,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先后進行了10多次種子搭載,有1 000多個品種的種子和生物材料到過太空。
由于生物種子體積小、攜帶方便,便于在航天器中搭載,因此在新品種選育方面有較大選擇空間。我國已經太空搭載過的種子中,糧食作物類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綠豆、豌豆、高粱等;蔬菜類有青椒、辣椒、西紅柿、黃瓜、甜菜、茄子、蘿卜、綠菜花等;經濟作物類有棉花、煙草、薰衣草等;花卉類有萬壽菊、三色堇、龍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藥類有黃芪、甘草、蟲草等;樹木種子有油松、白皮松、石刁柏、珙桐等;草類有木樨、草坪種子等。
我國經過多年的太空育種工程,培育出了一批突變類型和具有優良性狀的作物新品種。例如:水稻經過太空育種選育出了植株高、分蘗力強、穗型大、籽粒飽滿和生育期短、抗病力強的性狀變異,可增產20%,單季畝產400?600 kg,最高可達750 kg。太空小麥培育出了矮稈、早熟、抗倒伏、抗病害的豐產類型,可增產15%左右。太空青椒枝葉粗壯、果大肉厚、免疫力強,單果重350?600 g,單季畝產3 500?4 000 kg,最高可達5 000 kg,比普通青椒增產20%?30%。太空黃瓜藤壯瓜大、瓜多,單果重850?1 100 g,抗病力強,特別是雌花開得非常多,是地面種子的1.5倍;只是皮厚了點,但瓜肉非常適口、汁多肉嫩。太空櫻桃西紅柿豐產、含糖量高出13%,比常規西紅柿增產15%?23.3%。太空搭載的蜀葵、矮牽牛、雞冠花、麥稈菊、萬壽菊等也都表現出了花多、花色變異大、花期長等特點。萬壽期竟延長到6個月以上。上天“修煉”過的一頭大蒜能長到近250 g……
總之,太空育種工程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可用耕地只占國土面積1/3的大國,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國家的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的頭等大事。所以必須科學種田,航天育種是一條重要出路。
?太空育種的安全性問題
?我國青少年參與的太空育種實驗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青少年參與太空實驗成為可能。1999年,由北京景山學校4年級學生提出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的實驗方案,其目的是研究蠶卵、蠶幼蟲、成蟲等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循環現象。當年,該方案在眾多應征方案中脫穎而出,入選美國NASA空間生物技術研究項目,并搭載2003年1月發射升空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在太空中蠶寶寶逐步適應了太空失重環境有的結了繭,而其中有1條蠶沒有抓牢飄浮了,無法吐絲作繭而死亡。但實驗進入關鍵階段成果即將展現時,哥倫比亞號在返回途中爆炸失事,致實驗無果而終。
在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決定利用我國第22顆返回式衛星完成同學們的實驗。2005年,經歷了18天太空洗禮的蠶寶寶順利返回地球。實驗證明了蠶是可以適應失重環境的。2011年,中國科協、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全國青少年中開展了“開啟天宮的夢想”活動,上海閔行3中高中2年級學生蘇燁、王匯盛、嚴鑫崽同學設計的“搭載瀕臨滅絕植物種子的探究”方案在“探夢天宮”青少年科學實驗搭載方案征集的3 000多件方案中拔得頭籌。2012年,珙桐、普陀鵝耳櫪、望天樹、大樹杜鵑4種木本植物種子,乘神舟9號飛船完成了在太空13天的洗禮。現在學校在教學樓頂造了一座陽光大棚并在校園里辟出了一塊試驗園地,為這些瀕臨滅絕的“客人”建起了1座“諾亞方舟”。學校會像接力賽一樣用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精心養護這些尊貴的“朋友”。相信同學們會和這些小苗一起成長,必將長成茁壯的參天大樹,使這些瀕臨滅絕的樹木在校園、在祖國大地上成林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