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訪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訪談在輸卵管結扎術前后對受術者不良反應以及術后康復的影響。方法:我院對2009年1月―2011年1月400例進行輸卵管結扎術的婦女,隨機分為兩組,甲組在術前、術中分別進行心理訪談,乙組不進行心理訪談。將兩組心理狀態、術中配合、不良反應、手術時間、術后康復進行比較。結果:進行心理訪談的甲組情緒穩定,術中配合好,不良反應少,手術時間短,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心理訪談;輸卵管;結扎術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ith tubal lig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scuss the effect of on patients with tubal ligation before or after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s :Four hundred patients with tubal ligation were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during year 2009 and 2010,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psychological therapy before and during the surgery, whil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in ordinary way. Result:Compared the two groups by state of mental, adverse reactions, the time of operation, rehabilit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more stable in emotion, less adverse reactions,less time due to surgery (P
[KEY WORD]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 tubal , ligation
輸卵管結扎術是目前常用的絕育手術,其安全性好、可靠性大,持續時間長。盡管手術操作簡單,損傷小,但在手術前后,受術者經常產生一系列強烈的心理生理反應,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疼痛耐受性差等現象,從而導致手術不配合。而受術者心理狀態常影響她們術中的配合及術后的康復。因此,了解受術者的心理反應與接受程度;了解個人、家庭、集體乃至更大范圍的社會因素,再針對受術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必要的心理溝通、心理安慰、心理激勵,是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現實性的。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院對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絕育術者400例,隨機分為甲、乙兩組。甲組為心理訪談組,乙組為常規手術護理組,兩組均由指定的2名主治醫師施術,采用同一種結扎方式,術前、術中、術后填表登記受術者心理狀態及手術情況。
1.2 方法
1.2.1 心理訪談實施法 從入院開始就和受術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信任。同時了解受術者焦慮的原因,認真傾聽受術者訴說,尊重受術者人格,做好疏導解釋工作,消除各種顧慮和抵觸情緒,說明手術是安全、可靠和可逆的,與“”有根本區別,不會影響以后的健康、工作和性生活。對于受術者的提問,給予具體解答,言語明確,結論科學,不模棱兩可。在此基礎上給受術者講解術前仔細檢查,手術需要時間,手術的可逆性,同時給予安全承諾;結合圖片講解輸卵管結扎的方法,使受術者認識到結扎不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了解輸卵管在盆腔為游離的管狀器官,配合越好,提取越易,痛苦越小,消除對手術的誤解、擔憂及恐懼,使受術者正確對待疼痛,認識到積極主動配合對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性;指導手術過程中的配合方法講解配合要領,如保持身心放松,在提取腹膜和輸卵管時會感牽拉痛,屆時行深呼吸,有效收腹保持自然呼吸的方法要領,并讓她們反復練習;術中采取專人守護手術床頭與受術者隨意交談的方式來分散注意力,根據手術進展和受術者的反應,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積極的情感支持,用行動如擦汗、撫摸頭部、按摩肩部等使其心理得到安慰;術后心理疏導至關重要。首先醫務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關心體貼患者,用真摯的言詞,發揮效應。其次讓其得到家人和社會應有的尊重和關心,讓她們面對現實,振作精神,早日康復。
1.2.2 手術配合的判定標準 配合好:術中情緒穩定,全身放松,保持自然深呼吸,提管時能聽從醫生指令放松收腹;配合較好:術中身心較為緊張,配合意識強,但配合方法欠佳,提管時憋氣收腹,腹腔較為緊張;配合差:術中身心高度緊張,對手術操作非常敏感,醫生反復強調配合要領,仍不能使身體放松,提管時憋氣、挺身鼓腹、腹腔緊張。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配合情況手術間進行觀察比較 見表1。
甲組術中配合滿意,與乙組比較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不良反應明顯減少;手術時間縮短,與乙組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3 討論
手術可以引起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應激反應,幾乎所有的受術者在術前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情緒不安、食欲不振、失眠心悸、緊張恐懼等,是個體對所面臨的潛在威脅而產生的一種復雜的心理應激反應,能引起個體的痛苦體驗,并借一定的生物學機制影響個體的生理平衡。術前患者的心理反應最常見的有手術焦慮、恐懼和睡眠障礙。針對引起焦慮的原因,我們著重采取了以下心理治療[13]:(1)首先建立良好的治療基礎,尊重人格,取得受術者的信任,給予關心、安慰和鼓勵,貫穿整個治療的始終。(2)與受術者進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系統地評估,確定需要治療的心理問題,尤其是治療引起心理障礙的重點問題。(3)向受術者及家人介紹有關手術方法及其對人體的影響,爭取家人對受術者的理解和支持。(4)絕大多數受術者對輸卵管結扎手術缺乏正確認識是引起焦慮的主要原因,術前應糾正其錯誤認識,強調手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逆性,以消除各種顧慮和抵觸情緒,是減輕焦慮的關鍵。(5)術中醫護人員與受術者傾心交談,分散注意力,指導其緩解緊張情緒。通過方式多樣的心理治療,緩解了不良心理反應,降低了受術者的焦慮程度和疼痛程度。因為人為的情緒狀態在痛知覺中起重要的作用,焦慮常引起痛閾降低[4],從而致不良反應出現增多,術中配合差,術后康復慢。所以,心理訪談即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受術者的心理活動、個體特征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使其心理應激狀態調控在最佳狀態,對女性絕育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從表1、表2結果顯示:甲組在術中配合滿意,與乙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1),不良反應明顯減少;手術時間縮短,與乙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同時還看出配合差,不良反應較多,是由于精神高度緊張,全身肌張力增強,加上恐懼、焦慮可致使痛閾降低,對手術操作敏感、腹肌緊張、牽拉痛加重,形成“焦慮--肌肉緊張--進一步焦慮”的惡性循環,使手術不良反應增加,手術時間延長,影響術后康復。結果表明:心理訪談可有效消除受術者不良情緒,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力,減少不良反應,臨床效果非常顯著。希望受到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由過去支配服從模式,改善為共同參與模式,促進了受術者在手術中的主動配合,增強了醫護人員的責任感。實踐證明:心理訪談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的康復有巨大的意義,對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 戴展男,季健秋.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心理護理及出院教育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6,2(5):1920.
[2] 孫奇紅.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的心理護理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6,2(5):6768.
[3] 吳秀芳.心理護理在分娩過程中的運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6,2(1):57.
[4]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117.
關鍵詞:訪談法;心理學研究;計算機訪談;行為訪談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35-0155-02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心理學研究的兩種基本的范式。定量研究一般指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自己關于該事物的某些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則是采用書面的、言語的和觀察的方式,取得有關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的描述性資料,對這些資料作定性的分析。[1]定量研究收集數據資料的主要方法有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結構觀察法等;定性研究收集資料的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檔案和紀實文獻分析法、視聽材料分析法等。由于如上區分,人們往往認為定量的方法不能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的方法不能用于定量研究。實際上,隨著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可優勢互補。定量研究的優勢正是定性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的長處卻是定量研究的短處。[2]就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
訪談法作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學的研究及發展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訪談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專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本文就訪談法(定性與定量)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進行討論。
一、訪談法及其特點
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的方式來收集對方有關心理特征和行為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3]通過訪談法,可以了解到被訪者對某一事件、對象的主觀感受、態度、情感等,從而對其心理狀態和行為特征進行多方面的分析。訪談法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互動性。訪談法即訪談者與被訪者就某個問題進行“交談”。在這個的過程中,“交談”雙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所以雙方的言行都會對對方產生影響。這就要求訪談要在一個和諧的訪談氛圍中進行,如果訪談的氛圍比較緊張,則訪談的效果可想而知。為了研究的順利進行和研究結果的真實性,訪談者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一些訪談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訪談法中的“交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的活動,并不是漫無目的的瞎聊。訪談過程中,訪談者應作為訪談的主導者,以一般的“家常性”問題入手,適時切入主題,以此來收集研究資料。用訪談法收集的資料較為全面,除了言語信息外,還能收集到行為方面的信息,如眼神、手勢、坐姿,等等。
二、訪談法的類型及注意的問題
訪談法可以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分為不同的種類。本文主要論述按照訪談中結構的嚴謹性標準劃分的種類:有結構訪談、無結構訪談、半結構訪談。對以上三者的區分可通過確定訪談問題的特點和要求被訪者回答方式的特點來進行。當訪談問題是有結構的、被訪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有結構的,則該訪談為有結構訪談;當訪談問題是無結構的,被訪者的回答方式也是無結構的,則該訪談為無結構訪談;當訪談問題是有結構的、被訪者的回答方式是無結構的,或者訪談問題是無結構的、被訪者的回答方式是有結構的,則該訪談為半結構訪談。
有結構訪談是按照統一的設計要求,按照有一定結構的設計好的問題而進行的比較正式的訪談。有結構訪談過程中所提的問題、提問題的方式、提問題的順序、被訪者回答的方式、訪談的記錄方式等都有統一的要求。這種訪談的結果數據有利于統計分析,但訪談者與被訪者雙方的互動少,訪談者與被訪者在在訪談中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都不夠。無結構訪談是根據一定的訪談目的,訪談雙方進行的非正式的訪談。無結構訪談中,所提的問題、提問題的方式、提問題的順序、被訪者回答的方式、訪談的記錄方式等都沒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這種訪談的結果數據不利于統計分析,但有利于訪談雙方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同時對訪談者的要求也較高,訪談者必須具有很強的訪談能力和技巧。半結構訪談則介于這兩種有結構訪談與無結構訪談之間,要么是訪談問題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而回答方式沒有統一規定,要么是回答的方式有統一的要求而訪談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訪談法的這些類型,可以根據研究的不同目的,單獨使用其中的一種,也可以綜合起來運用。第一、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訪談方式。上述有結構訪談和無結構訪談就可以分別用于定量和定性研究中。有結構訪談的結果數據易于統計分析,適合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比較注重參與者的觀點,旨在理解心理現象,關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義,以揭示各種心理情境的內部動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視或舍棄了的人類經驗中那些特性層面。[4]無結構訪談的結構信息不易數量化,重在描述當時當地的情境,因此無結構訪談適合于定性分析。第二、同一研究中常常綜合使用上述的幾種方式,這樣有利于各種方式之間優勢互補。如在訪談的開始和結尾使用無結構訪談,在中間部分運用有結構訪談。第二種方法用得較多,原因有二:一是心理學的研究大多屬于定量與定性的結合,單一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較少;二是一次訪談中無結構訪談給被訪者以輕松的感覺,所以,以無結構訪談開始能讓被訪者輕松進入有結構的訪談。
三、訪談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
前已述及,訪談法可以用于定量研究,也可以用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主要使用有結構訪談,定性研究中主要使用無結構訪談。隨著心理研究的發展,通過訪談法獲得的信息都有被數量化的趨勢。訪談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為其它方法的運用尋求證據。本文主要從問卷和實驗兩種方法進行論述。之一是:為問卷的編制收集信息。為了提高問卷的質量,在問卷編制之前,要對研究對象或相關人員進行訪談,找到要測量的關鍵點,然后才形成問卷編制的雙向細目表。這樣依據雙向細目表編制出來的問卷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質量也高。之二是:為實驗研究的假設或推論收集信息。實驗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假設或某一理論的推論,這一假設或推論的來源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通過訪談后歸納出來的。另外,訪談法還能為既有的假設或推論收集一定的資料,這樣更有利于實驗研究。
第二、為心理咨詢與治療提供依據。訪談法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用得比較多,常用于心理障礙的診斷、咨詢與治療。本文主要介紹計算機訪談和行為訪談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運用。
一是計算機訪談。計算機訪談就是通過來訪者與計算機進行對話、然后做出心理診斷的過程,其實現方式是通過儲存在計算機中的一系列的問題和指導語而自動進行。計算機提出一個問題讓來訪者回答,然后計算機根據來訪者回答的答案決定接下來該提的問題。計算機訪談的優點是高效、靈活和可信。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訪談大大節約了時間,并且允許大量的主題、甚至比人工訪談問的問題還要靈活。對于敏感性的問題如自殺、性方面的問題,運用計算機訪談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實。也就是說,人們更愿意通過計算機訪談說出自己的敏感性問題。計算機為基礎的訪談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對弱智兒童和成人的運用有限;二是精神病人中大范圍尋找問題和癥狀也不足夠靈活;三是對言語的處理必須是有結構的,對沒有結構的信息處理存在困難。
二是行為訪談。行為訪談是一種臨床訪談,它強調收集信息以制定行為矯正的計劃。這要求客觀的描述被訪者的問題行為、之前的條件和強化的結果。[5]然后通過分析其經歷來理解行為,包括社會學習歷史與當前的環境以及行為的結果。最后制定出行為矯正的計劃,用來將個體的不適宜的行為改變成更加適宜的行為。
總之,訪談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并且通過訪談法收集的數據,大多可以進行數量化,從而便于統計分析。
參考文獻:
[1]崔麗霞,鄭日昌.20年來我國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報,2001,33(6).
[2]秦金亮,郭秀艷.論心理學兩種研究范式的整合趨勢[J].心理科學,2003,26(1).
[3]董奇.心理與教育研究方法(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東方企業文化:現代社會強調與人溝通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這是否也是成功人士必備的心理素質呢?
王晉教授:第三個成功人士的心理素質是處理人際關系和跟人溝通的能力。很多父母可能沒想到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說這種心理素質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的社會不是真空的,你在社會上生活,就要跟人打交道。你要跟上司,跟同事,跟朋友,跟太太,跟孩子,跟客戶,跟員工打交道,要跟他們建立好關系,因此,處理好人際關系是成功人士必備的心理素質和技巧。一個總統有了這種能力可以和世界其它國家搞好關系,可以使國家的政府要員團結在他的周圍,將自己的政策來執行好。美國的前總統里根先生在人際關系方面有很好的能力,他和前蘇聯總統哥爾巴喬夫一起將隔離東德和西德幾十年的墻推倒,他將自己國家的所有政治家團結在他的周圍來執行他的政策,最終結束了和蘇聯冷戰幾十年的局面;一個公司總裁有了很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他可以有效的和其它公司的總裁打交道,來完成自己的目標;他可以有效的在公司內部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來完成公司的業績;一個銷售人員如有很好的人際關系能力,可以將他/她的產品有效的銷出去;一個老師有很好的人際關系能力,他可以和學生,和同事,和領導搞好關系,使他的教學更有效果,使他的同事喜歡他,領導也會更重用他。比方說,我在大學當教授,要跟學生打交道,要是跟學生打交道的能力不好,我的工作很難作好,美國學生是非常自由的,自尊心比較強,如果你某句話得罪他的話,他不買你的賬,會到學校去抱怨。另外,每堂課上完后,學生對老師要做鑒定,他們可以給你寫的很差,說你書教的不好。因此我們必須和學生搞好關系,跟同事搞好關系,評終身教授的話,評審要根據學生和教授對你的鑒定來做決論。所以說你要升遷的話,人際關系很重要。再舉個例子,我女兒讀大學的時候報考了耶魯大學,初試入選后,來面試她的是美國一家大公司Priceline,com的總裁,叫Jeff,他跟我女兒講:“從我的經歷來講,關于你到什么大學去念書并不重要,關鍵看你自己的實戰能力。他說很多人從最優秀的大學畢業,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但他們沒有注重提高他們自己的實戰能力,有些高材生連基本的交流能力都沒有,這樣的人畢業以后怎么能成功呢?”他說,很難成功的,他鼓勵我女兒除了學習之外,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和交流能力,為今后的職業打好基礎。
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這種能力可以轉化成生產力,可以轉化成實際的效益,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但這方面的能力往往是被我們忽視的一個方面,許多人往往會說,這個人一點業務能力都沒有,只知道搞人際關系。人們把業務能力和人際關系的能力看成是兩個敵對因素,這是錯誤的概念。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應該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公司的總裁經常邀請心理學家到公司給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講授如何提高建立人際關系的能力,從而使公司能有效的提高生產力。因為這些管理人員整天和人在打交道,把人的關系搞好了,生意也談成了。
東方企業文化: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也是需要長時間訓練、培養出來的,很多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差。如何才能提高這種能力呢?
王晉教授:人際關系的能力由許多方面組成。從心理學方面的角度來講,我認為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下幾個方面非常重要:第一,交流的能力,第二,具有換位思考的能力,第三,注重細節,第四,具有先導的思維,這四種因素是建立友好人際關系的能力和基礎。由于時間關系我在這里作個簡要介紹。
第一,什么是交流能力呢?交流能力由兩個方面組成,第一是語言的表達能力:第二是肢體語言的技巧。同樣一件事情我們可以用罵人的方式來表達,也可以用說服的方法來表達:可以用激勵的方法來表達,也可以用諷刺的方法來表達:可以用吹牛的方法來表達,也可以用擺事實方法來表達。從交流的時間來說,可以對事物立即作出表態,也可以等到明天來表態;可以高聲來表達,也可以以低聲細語的方式來表達。使用哪種技巧,必須要因人,因事等多方面原因來決定應如何用語言方式來表達。如表達不當,會出口傷人,得罪對方,也許永遠挽回不了以前的關系。美國心理學研究表明,美國的離婚率將近達到60%,離婚的第一原因是經濟原因,第二是夫妻間溝通上的原因。由此可見,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主持人伊凡: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主要方法,你剛才提到了肢體語言的技巧,請你講一講肢體語言是怎么表現的?
王晉教授:肢體語言有很多,比方眼睛怎么看人家,怎么樣的臉部表情,身體的坐姿等。比如談判時,客戶身體前傾和后仰有截然不同的意義。談了一半的時候,如對方身體后仰了,或者在看手表,說明他對你的話題已經不感興趣了,你要么轉變話題,要么換一種說法,要么結束話題,否則這次談話不會有什么結果。這些就是肢體語言。心理學表明,肢體語言更能表達一個人真正的意圖。因為人可以說假話,很難分察覺,但肢體語言是難以掩飾的,它能真正反映人的想法,所以在和別人交流時,要學會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交流能力,同時也要學會肢體語言的真正意圖。
除了交流能力,第二個因素是要有換位思想。你要知道人家在怎么想,你跟人打交道,就要給人以方便,要體諒他的苦衷,為他人的利益著想,人家才會為你來著想。要做成事情,只有這樣才行。這種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現在我們的教育制度,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像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跟人的交往也少,因為是電腦時代,網絡時代,在電腦上花的時間比和人交往的時間要多,這對提高人際關系的能力非常不利,一個沒有換位思考能力的人,要建立好人際關系是極其困難的。
第三項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是注重細節,因為從細節上往往能反應出一個人的為人,這方面我就不多講了,因題目太廣,今天沒有時間了。
另四項人際關系的因素是具有先導的思維。就是事事想在別人前面,我剛才跟高老師幾個雇員講,我說你們在為高老師做事,一定要事事想在高老師的前面,將工作都做好,不要等高老師說了,才去做,這就太被動了。但是很多人沒有這種先導性思維,工作做不好,和老板的關系也處不好。我覺得中國父母應該培養孩子提高跟人打交道和溝通方面的能力,這對今后的發展很有利。國外怎樣來培養這種能力呢?比方說,我女兒在讀高中、初中的時候,學校叫他們到商店去捐款,為學校所用。誰捐來的多,誰的分數就高。吃完晚飯,她就跑到商場去捐款,就跟商店的老板講,自己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念書,因學校要搞個活動,需要多少錢,希望你們幫我們等等。她要設制出一套說服別人的理由,要打動人家的心,他們才會把錢拿出來捐給她。通過這一過程,提高了溝通能力。沒有一種很好的溝通能力,別人不會捐錢給你。最后誰捐到的錢最多,誰的分數就最高。像這種能力要通過老師和父母來培養的,但我們往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考高分上,而忽視培養孩子提高人際關系的實戰能力。
成功人士心理素質之四:具有很強的積極性
東方企業文化:除了您剛才提到的三個心理因素,還有哪些心理素質是很重要的,但又往往被我們所忽視的呢?
王晉教授:第四個心理要素我認為很重要的就是積極性。你如果偷懶的話,沒有很強的積極性,事情很難做成的,學生的智力是差不多的,每個人的智商好的方面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以說小張比小李聰明,這種提法很不科學,而且會大大的扼殺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孩子成長以后誰會成功,很難定論。最后誰能脫穎而出,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看這個人的積極性。你有很好的自信心,有了創造力,有了很好的人際關系能力,你文化成績也行,你再有了積極性,成功的機率就很大。美國有部電影叫做“ForestGump”,電影的主人翁是一位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人,小時候別人都要欺負他,但他做每件事的積極性都很高,結果在他的一生中,每項職業都做得很成功。故事的本意是教導人們只要我們有積極性,有恒心,事業最后定能成功。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電影最佳獎,故事情節很感人,我自己也看了三遍。
東方企業文化:積極性是一個什么樣的因素?是否請您能詳細講講?
王晉教授:積極性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反映了一個人是否愿意去做這件事,第二,反映了一個人做此事的努力程度和持久力,英語的解釋是:Direction(是否愿意去做這件事),intensity(努力程度),persistence(持久力)。這三個因素加起來叫做積極性。有些人看起來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做一件事,但懶懶散散,在磨洋工,productivity(效率)不好,做事很難成功。一個人要成功的話,積極性很重要,如果積極性高的話,做事會花很大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直至成功。像高老師寫的“人生設計”的這兩本書,看似薄薄的兩本書,但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做研究,把美國的教育制度全搞清楚了,然后再用最精煉的話把它寫出來。沒有很好的積極性,沒有很強的意志,做不了這個工作。在美國有那么多的博士、教授都沒有人去做,最后高老師把它做出來了,這要很大的積極性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夠做到的,我很佩服他。
東方企業文化: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是否也有很強的方法性和技巧性呢?
王晉教授:下面來講一下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第一種方法就是通過實踐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獲得知識,下面舉個例子來說明。美國有位高中生向他父親要二干美金想買一輛舊車,他父親是一個金融方面的經理,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也能在金融方面有所作為,并希望他了解一下股票方面的知識。他就對他兒子講,我沒有錢給你,但我可以借給你二千美金,條件是你必須要了解整個炒股的過程,凡是跟股票有關的知識都要了解,學會這方面知識后,我會借你二千美金,你就用這二千美金去炒股,錢賺來后再還我。兒子聽后很高興,學習股票知識的積極性很高,因為他一生中這是第一次要用父親的錢去賺錢,再來為自己買車。這樣他對股票方面的知識學的很快并且弄懂這方面知識,從父親處拿到二千美金去炒股。實際上他父親也沒有期望他一定還這些錢,無非是通過這種實踐學習的方法來主觀上調動他兒子的積極性。這種方法確實從主觀上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是讓學生知道他做某事具有較強的能力,這種自我感覺是孩子積極性的源泉,心理學理論叫“perceived competencemotivationtheory。”我們做為父母、教練、或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通常以批評為主,表揚為輔,這樣的話結果都是相反的。可是我們都沒意識到鼓勵從心理學上來講的重要性。我舉個例,幾年前,我想叫我的女兒彈鋼琴,但她說她不要彈鋼琴,然后我說:“Jennifer,你不要彈鋼琴可以,但是我想讓你知道,你在音樂方面是很有才華的,因為你繼承了你媽媽這方面的才華(因我太太以前小提琴拉得很好)。我說你可以試試看,彈一個禮拜,如果你覺得還不喜歡彈鋼琴,我不會再叫你彈了,就一個禮拜可以嗎?她說可以。我們請了個家庭教師教她,第一天彈好后,我就鼓勵她說,你彈的技術一般人大概要學一個禮拜左右,你一天就學會了,你的天分非常好,這種表揚使她感到非常高興(實際上是否是這樣很難說,但這是一種心理戰術)。第二天回來,她書包一放,又去彈琴,彈后我又鼓勵她。我的這種表揚使她認為她在鋼琴上和音樂上很有天賦,很有才華,這種自認為在這方面有能力的感覺是她彈鋼琴積極性的源泉,她彈了整整一年后,在整個州和同齡段的比賽中,她彈得非常好,拿了州里的第二名,用這種鼓勵的方法,使她自己認為在這方面她很強,積極性就會大增。如果用相反的方法,我說,Jennifer你必須彈鋼琴,否則明天不給你買玩具,這樣她會將彈鋼琴做為一種任務,沒有內在的動力。如果我罵她你怎么彈得那么差,人家小孩都彈得這么好,你真是太笨了。她以后就不想碰鋼琴了,即使在彈,也是心不在,這種學習已經失去了意義。
最后我想講一下父母批評孩子藝術的重要性,這和積極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比方一個孩子做錯了一件事,請不要用直接的方法去批評他:“你怎么搞得的,連這么小的事情都不會做,你將來還有什么出息,我生了你真是倒霉了。你看隔壁的小張有多么聰明,什么事都做得好,你怎么不向他學學,我真是命苦,生了你這么個人。”這樣的話使孩子很反感,他不要聽你的,而且也不會去分析為什么事情沒有做好,并會和父母產生敵對情緒。那么,父母該用一種什么樣的方法來和孩子溝通呢?有一種心理學理論叫三明治理論,什么叫三明治理論呢?就是說我們把批評孩子的話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講話的開始部分,盡管孩子做錯了事,父母首先還是要表揚他好的地方,每個人總是有優點的。打個比方,如果我兒子Bryan今天跟隔壁鄰居的孩子打架了,那我怎么批評他使他又能接受呢?我會說:“Bryan你是一個很好的孩子,你成績很好,很聰明,也很聽父母的話,我們很喜歡你,”這是講話的開頭,就是三明治上層的面包部分(表揚他)。當中一層是肉,就是批評他,“Bryan,你今天打架是不對的,把那個孩子的血都打出來了,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一定改掉,現在去向那個孩子道歉。”這是第二段,把批評的東西放在當中,先是表揚,再批評。第三段就是鼓勵,我說:“Bryan,你是一個好孩子,打架的事情改掉后,你照樣是一個好孩子。”這樣,父母把這次談話分成三個層面,上面是表揚,當中是批評,下面是鼓勵,當你用這種方法跟孩子去談話,他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評并盡力改掉錯誤。
我們作為老師和父母,在批評人的時候,一定要有方法,中國的父母往往用直接批評的方法,這樣孩子聽不進去。如果父母經常罵孩子,孩子更聽不進他們的話,你越講他越不要聽,腦子根本不分析你講的話。相反,父母越尊重孩子,他越聽你的話。用三明治理論來批評孩子效果很好。所以掌握這些心理戰術的話,就非常有效,父母也很省力,孩子的積極性也大大調動起來了。
一、緒言
結合過去的教學實踐經驗和目前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要求,在講授《管理心理學》課程中,做到“教學做體化”。向大師學習管理心理學的理論和精髓。
由于管理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研究管理心理學的方法就有幾種:案例分析法、實驗法、社會調查法、訪談法。屬于采用實證分析,認知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實質和特點,在過去前人的理論基礎,研究人的個性心理行為特點;研究群體心理行為特點;研究組織心理行為特點;最后研究環境因素對心理行為的影響。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企業對就業者,尤其未來的工商企業管理人員素質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必備的組織協調與適應能力是就業人員素質能力的重要方面,對企業組織的持續發展和管理人員的健康成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管理心理學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必備的組織協調與適應能力。
本課程在對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必備的組織協調與適應能力培養與訓練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了認知管理心理學、知覺與管理、個性差異與管理、社會態度與管理、情緒、情感的形成與調節、激勵理論及其應用、挫折的形成與調節、外在壓力與心理健康、群體動力機制、群體>中突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設計與變革發展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形成個較為完整的體系。課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本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將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向大師學習管理心理學的理論和精髓
心理學的知識在工廠和企業中的運用是從心理技術學開始的。1912年美國心理學家閡斯脫博格的《心理學和工業生產率》講述用心理學測驗方法選拔合格工人。梅奧的霍桑實驗以及其提出的“人群關系理論”;勒溫的“場”理論研究“群體動力”,對研究群體行為作出很大貢獻。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以及其發表的《人的動機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己實現。需要從低向高,形成金字塔的層次。
1958年斯坦福大學教授黎維持出版的《管理心理學》專著,開啟管理心理學的新篇章。從20世界80年代起,我國翻譯出版了
些有影響力的著作,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夏恩的《組織心理學》、麥考密克的《工業與組織心理學》。
我國的管理心理學在這三十多年來得到快速健康發展,時代背景和競爭激烈環境,中國經濟增長,全球化國際市場開拓,中國企業面對現實的挑戰和機遇。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和學習普及,越來越迫切。以前主要是解決人與機器的關系問題。現在“以人為本”新理念,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活動,成就顯著。
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著重向大師學習,從他們身上學習有益的知識。
教授給學生許多20世紀杰出管理學大師的理論,同時這些人也是心理學家,認知他們的理論著作和大師生活故事。
20世紀管理心理學的五大觀念變革:
觀念變革一: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觀念變革二:管理中的“有限理性”。
觀念變革三:管理中的“權變”。
觀念變革四:“企業文化”。
觀念變革五:“組織學習”
這些大師可以這樣分類:
科學管理論學派大師。“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一般管理理論”法約爾;《效率12項原則》埃默森;《效率提高工作績效的12種途徑》斯科特;等等;了解他們怎樣運用心理學原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用杰出判斷力管理員工,用管理心理學觀點指導公司經營運作。
(一)行為管理學派大師。利克特的“領導系統理論”四種方式:壓榨式集權領導、仁慈式集權領導;協商式民主領導;參與式民主領導。以及斯金納:基于“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激勵理論。
(二)人際關系學派大師。管理學家的人本主義者甘特的工作進度控制表一甘特圖;創立16種“性格類型”測試量表的母女布里格斯和麥爾斯;“人際關系學說之父”梅奧;“動機激勵理論”麥克萊蘭德。成就需要理論,成就動機;權力需要;勝任力模型。
(三)有限理性學派大師。西蒙“有限理性”理論,“權變”概念,“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LPC問卷”表格的應用;賈尼斯“群體盲思”現象探討;費斯汀櫛‘認知失調”改變態度與行為的有效方法。
卡尼曼“人類理性的沉思一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決策”;
(四)權變管理學派大師。菲德勒“權變管理理論”;赫塞‘‘情境領導理論”;特別是弗魯姆的偉大理論“期望理論”;弗魯姆“七項基本法則”:信息法則、目標合適法則、非結構性工作問題法則、接受法則、沖突法則;公平合理法則;可接受性優先法則。
(五)戰略過程學派大師。安德魯斯“企業戰略理論”;哈默“企業再造理論”。
(六)學習型組織理論學派大師。沙因“企業文化理論”;圣吉“學習型組織理論”。圣吉認為,如果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等五項修煉匯聚起來,使學習型組織變成項創新。用名師的理論精髓照亮學生的心痱,投身管理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探索之中。
三、理論聯系實踐
管理心理學對管理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幾乎每本管理學的教科書都包括大量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各種參與企業管理實踐的管理心理學專家,把測驗、目標設置、績效考核評估、態度調查、組織發展計劃、報酬制度、職工參與、社會技術系統等措施和方法普遍應用于各類組織管理中。
管理心理學過去的研究往往側重于個體和職務變量;現金更側重于社會和組織變量。過去往往只注意單變量的分析,現在更重視變量的綜合;過去較注意基層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現在更注重高層管理的運轉以及基層管理的效益。也更加關注與管理沒直接關系的些問題,如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壓力、情緒、精神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之問的聯系和影響。
四、明確管理心理學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知識、能力、經驗和健康多方面發展。
課內實訓,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心理學如何應用到企業管理和工廠管理上來。選擇人才,性格測試、能力測試、氣質分析,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應用有:
(一)讀人心
課程認為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人,管人最重要的就是管心,那如何管心引起了我的思考,并由此感恬:管心需先讀心。“讀心”即了解員工的內心。
(二)抓人心
當我們了解員工的內心后,我們還,必須做出行動,牢牢抓住員工的內心。
(三)治人心
在實際管理中很多問題都歸咎于員工的內心,因此要解決還得立足于人心。
(四)安人心
其目的就是能讓員工長期心向崗位、心向部門、心向公司,在種無需管理的狀態下自覺地就把工作做好、做快、做精。
五、在教學中堅持“教學做一體化”
課內實訓,還可以通過拓展訓練來實現能力的培養。
例如,項目一、根據你所接觸到的日常生活領域及網上搜索的典型案例,分析說明心理的實質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辯證統。
在教師指導下,同學們上網搜集典型事例,分析說明心理的實質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辯證統。形成1000字左右文稿;學生隨后上臺講解,主講教師對實訓總結點評。
每個相關項目教對應相關課內實訓。這樣提高學生們的“做”能力。
總之,我國管理心理學的教學需要都隨經濟發展而不斷發展,教學的方法也在不斷創新和探討中。
關鍵詞:心理彈性 評估取向 評估方法
一、心理彈性的涵義
對于心理彈性的定義,國內外相關理論和研究并未達成一致,即由于研究者所處的歷史時期、理論背景不盡相同,心理彈性定義也有不同的詮釋。但多年來對此的研究,使得心理學界對于心理彈性的定義有整合的趨勢,如Masten認為心理彈性指心理發展未受到嚴重壓力/逆境損害性影響的一種發展現象;席居哲則將心理彈性定義為曾經歷或正經歷嚴重壓力/逆境的個體,其身心未受到不利處境損傷性影響甚或愈挫彌堅的發展現象。
對于如何識別心理彈性兒童,確定逆境程度與良好適應基準是進行心理彈性研究的基礎,也是研究者遇到的極大阻礙。下面就心理彈性的評估與測量方法進行回顧、總結與展望。
二、心理彈性評估方法
由于心理彈性概念和操作化定義未達成一致,研究目的與背景也不盡相同,導致心理彈性的評估方法在發展線上也具有一定的傾向和趨勢。
心理彈性研究在早期主要是采用縱向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多采用個案研究,人種志研究,扎根理論等多種方式。通過觀察、訪談或檔案積累,這些方式無一例外的針對心理彈性保護性因子的識別與探索,多用于研究的初始階段或長期跟蹤研究。
心理彈性研究經過20世紀80~90年代的快速發展,內、外保護性因子研究的日趨完善,眾多模型與實證研究也相繼提出并開展,心理彈性的評估與測量也已進入反思和系統深化階段,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別。
1.自陳問卷測量法
用自陳問卷測量法評估與測量心理彈性是心理彈性研究中應用最多的方法,心理彈性研究者從早期簡單的測評發展到目前囊括眾多因素、系統而全面的評估,許多研究學者都作出了貢獻。如Block和Kremen(1996)編制的自我彈性量表(ER89),權威性較高,題目簡約。Wagnild和Young編制的心理彈性量表(簡稱RS-14),應用最早,也最廣泛。除此之外,Burns和Anstey編制的康納戴維森彈性量表(簡稱CD-RISC),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應用和驗證,應用也非常廣泛。國內應用較多的量表有胡月琴、甘怡群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和張敏等編制的青少年情緒彈性問卷,更多的量表在此不作詳述。
2.投射法
投射法是指通過被試對模糊不清、結構不明確的刺激的反應,分析、推斷其內部語言和心理特征。投射法利用模棱兩可、意義不明確的各種圖形、墨跡或數字,讓被試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然地作出反應,減少被試偽裝自己的可能性,常用于豐富個人檔案數據,投射法現已更多的應用于心理彈性的相關研究中。如Loges應用繪畫測驗鼓勵兒童對父母離婚所導致的創傷性情感加以釋放,引導兒童的認知和社會性朝著更好地方向發展。Singh則通過繪畫測驗讓經歷家庭暴力的兒童表達和溝通他們的情感和創傷經歷。
在國內,有學者湯萬杰通過繪畫測驗探究和評估創傷經歷對大學生抑郁癥狀的影響,劉桂蘭等人對玉樹地震后的學生進行繪畫心理投射測驗,實現對災后學生心理狀態的評估與治療。
總體看來,投射法的非結構化評估、目的隱蔽性和反應開放性,廣泛適用于各年齡階段人群和一些特殊群體,作為一種評估與測量心理彈性的輔助方法,它將在此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
3.行為或癥狀評定法
行為或癥狀評定法是一種由他人或本人對個體可觀察行為的綜合評價的方法。其具體形式主要有直接觀察、模擬觀察法、行為測量法和自我報告。
心理彈性評估與測量的對象是個體跨情景的一致,行為或癥狀評估根據自我、父母、同事、老師或專家的全面評價,能夠很好的捕捉到其他評估測量忽視的環節。如Luther等人對青少年外化行為、自我評價和學業成績三個方面進行評估,Cicchetti在夏令營期間對兒童自我報告、同伴評價以及組織者關系進行多方評估,這些研究都是行為或癥狀評估方法較好的應用。
在國內,研究者席居哲應用學生評定表(PEI),兒童行為評定表(BR),同伴提名量表(PN),和兒童行為檢查表(CBCL)來評估兒童的發展功能,構建兒童發展狀況的綜合指標體系,許書萍應用家長問卷(CBCL)、青少年心理彈性健康發展問卷(RYDM)、禁毒社會工作者的主觀評定和社會表現對吸毒人員子女的心理彈性進行評估,這些評定方式對未來心理彈性研究有豐富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三、展望
心理彈性的評估是心理彈性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其定義的繁雜和概念操作化的難度使得一些研究的評估和結果非常凌亂乃至相互沖突。對此,Luther認為,盡管不同的評估方法可能導致雜亂且不相關的結果,但不同方法對增進任何科學的理論構建都是至關重要的。正如Fischer和Bidell所說,即使“正常發展軌跡的孩子也無法在認知、行為、情感和能力等方面按照統一方向發展。”尤其對于心理彈性這樣一個多維結構的概念。
因此,Michael等人認為,宜采用多種方法混合,以幫助提高心理彈性結構內部效度和一致性,如Suniya建議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區分權重并設置等級評定等,Onwuegbuzie等人針對多種數據來源制定的10步構造驗證法(IDCV)是較新的綜合評估方法。
參考文獻:
[1]Howard B.Kaplan.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edited by Sam Goldstein and Robert B.Brooks,2005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39-48.
[2]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彈性的結構及其特征.中南大學,2009.
[3]Wright M O,&Masten A S.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In:S Goldstein,R B Brooks(Ed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5.17-37.
[4]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韌性研究諸進路[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9):1426-1447.
[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6]Barbara L.Fredrickson,Michele M.Tugade.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2001.2003.
[7]Masten A S,&Powell J L A resilience framework for research,policy,and practice. In:S S Luthar (Ed.),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25.
[8]Masten,A.S.,&Coatsworth,J.D.(1998).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successful children.American Psychologist,53,205-20.
[9]Block J,Kreman A M.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49-361.
[10]Wagnild,G.M.(2010).The Resilience Scale user's guide for the U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14-Item Resilience Scale (RS-14). Worden,MT:The Resilience Center.
[11]Burns R A,Anstey K,J.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1SC):Testing the invariance of a unidimensional resilience measure that is independ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Personality and l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5).
[12]張敏,盧家楣.青少年情緒彈性的研究報告[J].心理科學,2010,33(1):24-27.
[13]金瑜.心理測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51.
[14]Loges NB.Mending Hearts:Art Therapy Used in a Public School to Reduce Risk in Children of Divorce.USA:Ursuline Collage,2000.44-9.
[15]Singh A.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Canada:Concordia University,2001.50-66.
[16]劉桂蘭,馬林山.繪畫心理投射測驗對玉樹災后學生心理狀態評估與治療作用的探討[J].青海醫藥雜志,2012,4(3):2-4.
[17]Kaplan,H.B.(1999).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resillie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models.In M.D.Glantz & J.R.Johnson(Eds.),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 (pp.17-83).New York:Plenum.
[18]Suniya S Luthar,Dante Cicchetti.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0,12(4):857-885.
[19]Cicchetti D,Rogosch FA.Personality,adrenal steroid hormones,and resili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a multilevel perspective.Personality Psychopathol.2007,(19):787-809.
[20]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21]許書萍,張夢竹,吸毒人員子女心理彈性的質性研究[J].心理科學,2009,32(2):466-468.
[22]Luthar,S.S.(1996,August).Resilience:A construct of value?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oronto.
[23]Suniya S.Luthar,Dante Cicchetti,and Bronwyn Becker.The for Future Work.Child Development,May/June 2000,71(3):543-562.
[24]Fischer,K.,&Bidell,T.(1998).Dynamic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in action and thought. In R. Lerner(Ed.),W.Damon(Series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5th ed.,pp.467-561).New York:Wiley.
[25]Cicchetti,D.,&Toth,S.L.(1998a).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In I.Sigel&K. A. Renninger (Eds.),W.Damon(Series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 4. Child psychology in practice (5th ed.,pp.479-593).New York: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