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山水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出自歐陽修《采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
3、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出自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
4、獸爐沉水煙,翠沼殘花片。出自張可久《塞鴻秋·春情》。
一、有效落實古詩詞的誦讀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要求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詞歌賦在滾滾歷史進程中閃爍著絢爛的光輝。從《詩經》到《楚辭》,從“漢樂府”到“建安風骨”,從謝靈運、陶淵明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其間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綿綿不絕。詩人們張目人間,寄情山水,游目騁懷,人情物理,體察入微,或執著、或灑脫、或沉郁、或飄逸,風情萬種,千古流芳。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我們便不能不加強古典詩詞的誦讀。
二、在教學中有效落實古詩詞的誦讀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
詩歌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從《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明清小說出現之前,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詩歌發展史。而詩歌又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豐富多彩的感情、精致優美的語言、深邃幽邈的意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誦讀古詩詞可以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可以了解許多歷史、地理、典故、傳說、山川名勝等知識;可以積累許多文學知識。
三、大量誦讀古詩詞可以豐富學生美好的情感
(一)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首先是為人稱道的愛國情懷。詩人們將自己的整個身家性命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地纏在一起。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其次是濃濃的愛情情結。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忠貞不渝的愛情多么真摯感人啊!再次,山水情懷也是詩歌情感的一大內容。詩人們贊美吟誦自然,從自然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超脫。山水詩篇可以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對生命的熱愛。
許多詩歌蘊涵著奮發向上、鍥而不舍的人生態度和生命理念。它激勵著學生不斷奮發,向著美好,直抵理想。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理想和信念在耳邊鏗鏘,令人回腸蕩氣、熱血沸騰。當學生閱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夜苦短長,何不秉燭游”等詩句時,他們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暫,何不珍惜?詩歌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從而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四、可以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
(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詩歌誦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白x詩使人靈秀?!痹姼鑾缀蹙褪敲赖幕?,它所包含的美能夠強烈地喚起學生的審美需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大量誦讀古詩詞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愛上詩歌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審美趣味由低級粗俗走向高級高雅,所以,要養成和培養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誦讀古詩詞是最好的途徑。
(二)提高學生的文學想象力。
詩歌離不開想象。詩是生活的反映,但絕非是生活的如實描寫,而是一種想象的描寫,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浮想聯翩,離不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總是“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創作出激情澎湃、瑰麗多姿的詩篇。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蜀道難》等都充滿奇異、豐富的想象。在誦讀鑒賞中,潛移默化,學生的想象力在無形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鍛煉。
(三)錘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力。
從日常教學和復結來看,筆者認為古詩詞鑒賞一定要抓住詩歌的文體常識、詩歌內容、詩人風格、詩歌意象、語言特點、表現手法等關鍵點,通過這些關鍵點的復習歸納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一、抓文體知識
中國古代的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詞,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古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老師要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進行歸納梳理,讓學生有清晰的思路。學生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思潮,還要按照歷史順序理清詩歌發展脈絡。其次,還應該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比如押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等。比如,2008年重慶高考卷詩歌鑒賞題就是宋代王觀的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有兩道題,第一題概括上下片內容,第二道題分析這首詞“新麗”特點的表現。針對這道題來說,如果對宋詞問題知識了解多一些,一讀到這首詞,就能夠對其進行一個大致分類。鑒賞起來就容易些。
二、抓詩歌內容
從內容來分,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等。讀到詩歌鑒賞題的詩詞,首先就可以對其大致進行一個詩歌內容的界定。這對于后面的具體鑒賞就界定了范圍。
下面就這五類詩歌的具體鑒賞的要點來談談:
(1)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圍,這類詩歌,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在指導學生學習鑒賞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這類詩歌有一個共同的主要特點,那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抓住詩歌中描寫的景物,體會出其中蘊含的情。對于鑒賞答題就很主要了。例如,2007年全國高考卷古詩鑒賞就是王維的《新晴野望》,這就是一首典型的田園詩。其中第二道題是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有什么好處?對于這道題,如果一開始讀的時候,就抓住了“原野”“明田”“碧峰”“白水”這幾個景語,體會到了其中蘊含的情語?;卮鹌饋砭秃茼槙沉?。
(2)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這類詩歌,要注意把握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因素。例如2007年寧夏海南卷的詩歌鑒賞題,是劉一止的《小齋記事》,就是一首詠物詩,借詠棋琴二物來寫志抒懷。第二道題是作者為什么要寫棋琴二物?他借棋琴抒發什么情懷?答這道題,就要抓住“托物言志”這個特點。要明白,寫棋琴二物,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人是在借棋琴發表自己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國事的隱憂。
(3)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唐代邊塞詩多作于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系據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長篇詠懷式的五言古詩,將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為一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慷慨昂揚。宋代的邊塞詩,更多的表現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詩人有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風貌,鑒賞這類古詩,首先把握住時代特點,然后推敲出作品中所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江蘇高考卷:就是閱讀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然后回答問題。第二題,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參考答案:①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②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③怨氣候酷寒④怨戰爭之殘酷。)這首唐代邊塞詩,盡管主題悲涼,但豪邁之風格仍在。
(4)詠懷詩:詠懷詩的特點是即興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一類詩詞,首先要了解詩人寫的什么事,然后體味詩人抒發了什么情懷。例如2008年湖北高考卷就是鑒賞宋代侯蒙的詞《臨江仙》,這就是一首詠懷詩歌。詩人借“風箏”這個物象來抒發自己的事業有成后,看“我”怎樣在“碧空中”自由馳騁。這首詩歌的鑒賞就需要結合背景,抓住“物象”,才能較好的回答出問題。
(5)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語言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悟,或喟嘆朝代的興亡變化,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詩人歷盡滄桑后的沉思,蘊含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詩人是劉禹錫和杜牧。例如2007年湖北卷,鑒賞的是吳融的《華清宮》和李約的《過華清宮》,(這是兩首詩歌的對比鑒賞。高考卷中這種形式的考法出現得很多。復習時要多注意。)其中李約的《過華清宮》就是詠史詩。寫唐玄宗生前沉湎女色、荒誤國的史實,來抒發物是人非的深沉的歷史感慨。
三、抓詩人風格
由于詩人的生活經歷、情感態度、藝術修養等各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在詩歌創作中也就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勢和趣味,于是就形成了詩歌的不同風格。比如,曹植為代表的建安詩人的蒼涼雄健,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味濃、恬靜自然,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等等。在組織詩歌鑒賞復習練習的時候,要多組織歸納,歸納出各個詩人的風格特點。這樣,答題的時候就能夠有針對性。就有利于準確把握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藝術特色。例如,2008年湖南高考卷,就是對比鑒賞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王昌齡的《龍標夜宴》。題目是:兩首詩中都有一個“愁”字,分析在詩歌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抓住了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這個特點,那么就很容易把握李白盡管在寫“愁”,但他展開了浪漫主義的翅膀,讓愁情騰飛。寫“愁”也寫得灑脫,瀟灑地表現出懷人之愁。而王昌齡由于其風格沒有李白的浪漫灑脫,當然其“愁”也就表現的沒有李白的灑脫,但他還是表現出雄渾之氣,用“愁”襯托出自己不以貶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情懷。
四、抓詩歌意象
詩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東西,詩人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詩人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濃郁的友情。
古代詩歌中典型的意象舉例如下:
古詩中的“月”是一個最典型的意象?!巴聭堰h”是古詩中的永恒主題。用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霸隆边@個意象表現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鄉。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第二是月的陰晴圓缺與人的悲歡離合的情感聯系,“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第三是情愛或相思。比如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第四感傷歲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古詩中的“水”這個意象,常用來喻時光飛逝。比如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薄!八边€可以用來喻“愁情”。比如還是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古詩中的“菊”這個意象,常用來喻高尚品格。如“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菊還象征“傷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菊。
古詩中的“梅”這個意象,常用來喻高尚情操。如陸游的《詠梅》。“梅”還可喻純潔。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詩中還經常用到“鴻雁”這種鳥作意象。來象征孤獨、思鄉、念親;還可喻書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懷李白》中的“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當然,古詩中的典型意象遠遠不止這些,這里只是例舉一些。
五、抓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特點是進行詩歌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詩歌語言,才能準確鑒賞評價。詩歌語言特點,筆者概括歸納有這幾點:第一是清新,表現為用語新穎,不落俗套。第二是質樸,就是用白描,不加修飾,直接陳述,顯親切平易。第三是含蓄,表現為不直接敘述,意在言外。第四是明快,表現為直截了當,一語點破。第五是簡潔,表現為干凈利落,言簡意賅。第六是絢麗。表現為辭藻文采的絢爛富麗。
在詩歌鑒賞復習過程中,我們按照以上歸納的這些詩歌的語言特點,來給它歸類。這樣,賞析詩歌語言時就不會偏頗。
六、抓表現手法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兩首詩,其一為五言古詩,其二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都緊扣題目中的望字,以廬山的香爐峰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夸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后細致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后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來源:文章屋網 )
1.了解背景、理解詩意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這首詩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另外,在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紹背景只是古詩教學的前奏,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能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講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學會想象、體會感情
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因此,在理解詩的大意后,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出來,這樣,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展空間思維力,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教學時教師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去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如《楓橋夜泊》一詩,詩人張繼描繪了一幅“秋江夜泊圖”。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對江邊景物的描寫,表現他孤寂憂愁的情懷。教學這首古詩時,不僅要讓學生答得出“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想象出來。因此,教學時,首先給學生配上一段蘊含淡淡憂思的輕音樂,讓學生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輪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漸漸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見了,天地間頓時暗了下來,這時候,詩人感覺到天地間布滿了寒霜,到處透著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漁船上的點點燈火,或明或暗,照著江邊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楓樹。通過想象,學生的頭腦中便會展現出一幅清冷凄涼的畫面。接下來,再從“烏啼”“鐘聲”去想象當時的聲響:這清冷凄涼的境地里,只有烏鴉哇哇的叫聲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鐘的聲音。在學生進入意境、意猶未盡的時候,相機讓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進一步感受詩人的感情。這樣,學生通過想象這幅“月落霜天”“江楓漁火”“烏啼”“鐘聲”的“秋江夜泊圖”,就會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就能很容易地體會到詩人那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3.加強誦讀、提高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重要性。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因為古詩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因此,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①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并聯系上下文查解詞句,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啟迪和學習。其次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見解,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然后,我再適時就重點、難點問題集中講解或單獨指導、點撥。如在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我在學生通過自學和集體討論基本掌握詩歌的作者、寫作背景和詩中內容后,重點講解“彩云間”、“一日還”、“輕舟”等難以理解的詞句,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詩歌所帶來的愉悅。
②反復誦讀,讀中悟情。
詩歌的特點是富于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如:范讀、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配樂讀、背誦等,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詩中的意境,我常常讓學生手拿扇子或書本扮演詩人誦讀古詩,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感悟詩意。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讓學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詩,并配上悠揚的古箏伴奏,使學生融入詩境,殷殷離別之意躍然其中。
③借助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