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故宮博物院課堂筆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三結合”;“三利用”;課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2-0033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自己能讀,培養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師都在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九年義務教育的這套初中語文教材,有不少教師認為難教,教學時間不夠用,依然滿堂課都在講解,使學生很少有讀、寫、思和講的訓練機會。正如教育專家錢夢龍所說:“注入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大敵,至今卻沒有絕跡。”所以,尋求適應這套教材特點的教法,向課堂要質量,是筆者始終較為重視的一個問題。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并嘗試運用“三結合”與“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師感到易教、課時輕松,而且使學生感到易學、容易接受。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三結合”的教法
即從備課到課堂,始終將課文的“訓練重點”、“預習提示”、“課后習題”相結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
1. 結合訓練重點:在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教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1)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2)讀書摘要。
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谷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前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么。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后為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
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于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后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 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么“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著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筆者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后,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 結合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又如《大自然的語言》的練習一,這一題給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明確本文的條理性。筆者首先是讓學生讀題,并回答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說明該問題的,二是讓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這樣也為做“讀書摘要”作過渡。練習五的第1小題,則是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這一練習有助于區分這兩種標點的不同用法,當堂揣摩解決。這種穿針引線的教法,既有利于對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也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
二、“三利用”的教法
即利用工具書、多媒體和《中學生助學叢書》。
1. 利用工具書:工具書是“自學的好幫手”。教師都離不開工具書,何況學生。學生的主要工具書是字典和詞典。課文里的生字詞,要教會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而且必須養成習慣,這就是一種能力。在課文“預習提示”里有使用工具書的要求,在課后練習題里也有不少訓練題。要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首先給學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使用工具書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使用工具書的興趣,同時還要落實使用工具書的任務。
2.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創設“五彩繽紛”的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古語有:“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此,筆者經常利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為學生營造五彩繽紛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黃傳惕的《故宮博物院》這篇說明文時,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故宮的格局及其作用,對去過故宮的孩子學習這篇課文很簡單,但對沒去過故宮的孩子要讓他們想象故宮雄偉壯麗的外觀,布置精美的內景,和諧統一的布局是很難的,為此筆者在課文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以“旅游”形式,讓學生看故宮的視頻,了解故宮的各個部分及功用,這樣就避免了學生空洞的想,積極性也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對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3. 利用《中學生助叢書,初中語文練習冊》。這本練習冊,是唯一的省編與現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學生助讀讀物。其內容簡明扼要,練習部分按教材課文或選段精心編排適量的練習題,作為教材習題的補充和擴展,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理解或掌握相關的知識。但是如何使用,則是一門藝術,也是教法和學法的問題。筆者在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利用助讀讀物的方法。這主要是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或課堂使用,或課外練習;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訓練叢書處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使用,以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或間斷穿插利用“練習冊”進行課堂訓練,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既可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課堂的單調、乏味的形式,克服學生疲勞或不耐煩而做小動作、開小差的現象。
關鍵詞: 多媒體 教學 應用
一、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1.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開闊學生視野,從而使課堂教學面貌一新,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體采用的圖片、文字、聲音和視頻等能夠在視覺和聽覺上給學生帶來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刺激,更加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文教學中當我們講到欣賞類文章的時候,比如《故宮博物院》,當文章中講到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四座城門,以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雍容華貴的建筑物的時候,這個時候配以圖片和視頻類介紹,就更加容易使學生身臨其境,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教學效率和容量。
2.抽象知識可以迅速形象化、具體化。如“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所描繪的場景比較抽象,何為冰封?何為莽莽?沒有經歷過冰雪天氣的南方學生確實很難感受到那個場景;還有物理教學中放電、音調的區別、分子的熱運動等比較抽象的概念的教學,輔以多媒體圖文聲茂的介紹就能夠很好地使這些東西形象化、具體化。
3.使用多媒體可以降低實驗成本,避免實驗失誤引發學生錯誤判斷,一些危險的實驗也能夠通過多媒體展現學生面前,使學生加深理解。一些實驗的儀器、藥品等成本比較高,又有一些實驗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氣體、放射性物質,甚至會發生爆炸。這些實驗在平常教學中是很少或無法做的,而通過多媒體演示實驗不僅經濟、準確、安全,而且能夠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在關鍵的地方停下來進行講解,對于學生沒有記清的地方可以重放,能夠取得傳統實驗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
二、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弊端
1.越俎代庖,過分依賴多媒體,忽視了重點、難點。有些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一節課下來忘記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當成了操作員,忙于演示,陷入操作,缺乏師生互動,一味追求激發學生興趣,只顧教學的趣味性和形式的新穎性,而忽視學生真正需要學的是什么。這時候,多媒體反而成了教學的干擾因素。更有甚者會因為停電或者計算機出現故障而放棄本節課的講授。
2.“填鴨式”教學的翻版。多媒體教學中,有些教師缺乏對講課速度的掌控,學生的接受、消化完全被忽視,被快速翻動的畫面所牽制,“滿堂電灌”,著重“教”、忽視“學”。剛接觸和運用多媒體的一些教師經常發現一節課的知識內容不到半節就結束了,剩下的時間不知道怎么分配利用,學生的積極性剛剛調動起來而課程就結束了。還有些教師快速瀏覽翻頁時沒給學生留夠記筆記的時間,往往會有學生喊:“老師,請停一下。”有的教師不愿等學生記筆記和提問,不負責任地認為把這節課講完就可以了。學生跟不上節奏,結果該記下的沒有記好,后面的知識又講完了。講授新課就像復習知識一樣,成了“填鴨式”教學的翻版。
3.淡忘板書,拿來主義橫行。多媒體能夠把板書的所有內容展示出來,有些教師干脆上課就不準備粉筆、黑板擦。理科教學中淡忘板書,致使定理、公式的推導只有“導”沒有“推”,鼠標一點就把公式的推導全部按照模板展示出來,不愿自己動粉筆一步一步和學生一起推導出來,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在文科教學中,一節沒有板書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認字能力退化,而且只認為“黑體字”看著才順眼。同時多媒體的運用也讓很多的教師變懶惰。一套課件用好幾年,講課的時候稍微更改下就OK了,或者網上下載也行。教師成為了“喊話筒”、“操作員”,學生的個性受到壓抑。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大眾交流更加方便了,信息共享使得教師很容易在因特網上找到所需要的課件,一些教師不根據自己學生實際情況和地域特點,亂用“拿來主義”,千遍一律,毫無個性,不僅教學效果不理想,而且使教師自己也變得懶惰了。
4.過分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由于多媒體的廣泛流行,許多教師不惜離棄教學目標,刻意追求繁雜形式的呈現,來迎合大眾的口味。有一次聽英語課,教師做的課件可以媲美美術課件加音樂課件了,整個課件五顏六色,發光字、藝術字一個也不少用,一段就變換一種顏色,重點完全不突出,有些段落的出現伴隨槍聲、爆炸聲、汽車剎車聲等,搞得學生一驚一乍的,只顧期待下一段會有什么眼花繚亂的效果了。教師忘記了教學目標,導致很多知識內容被高科技掩蓋起來了。
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教學改革應當加強教材的基本性、基礎性,并通過典型的事例和關鍵性的問題教學,帶動學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與獨立工作的能力。”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當做好輔助工作,為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內容、重點、難點和培養學生“學”的能力服務。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體為教學服務
1.教師應充分有效運用其容量大、方式廣、吸引力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教學難點為神,運用多媒體為形,做到形神有效結合,從而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在學生接受能力許可的范圍內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開闊學生知識面。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多媒體的地位要放好,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不要把多媒體當成教師的主人、學生的玩偶。在能讓學生“愉快學”、“愿意學”情況下適當控制好多媒體娛樂性這個度,教師不能“操作低頭、不管學生、只顧鼠標”,要做好講解工作。
3.要加強師生互動,不能把實驗完全多媒體化。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與學生互動、設疑提問,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針對實驗教學的軟件有很多種,有的教師為了圖省事不再動手演示實驗,而是通過多媒體完全呈現出來,致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師要重視實驗的作用,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4.加強電腦操作能力。使用多媒體首先要有過硬的計算機技能,出現教學內容外的計算機問題要能處理好;其次要能夠熟練運用PowerPoint、Word等軟件,用多媒體很好地展現出自己想要的結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多媒體教學已作為教學過程中一種必須的手段,在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教育教學技術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手段,必將推動教育事業向前發展。我們教師要堅持與時俱進的態度,合理、高效地利用多媒體來為教學工作服務,最終服務于學生,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以上幾點淺見,希望對各位同仁有所幫助。
一、閱讀課
培養獨立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所以,我先設置了閱讀課。一般是每一單元的第一、二課時,由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和探索,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5分鐘左右的必要的啟發講解:或背名言、或講個小故事、或講個成語的來歷等,針對每課的具體內容,確定啟發講解的內容和形式,提出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
第二,指導讀書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閱讀的路標和向導。關于讀書方法,我向學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閱讀的全過程來說要看到、讀到、寫到。所謂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謂讀到就是心到,邊讀邊思考。寫到就是要動筆進行點、劃、摘、記,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記憶。上述讀書法,從導言課開始逐步向學生介紹,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記好筆記,寫出體會,以推動學習向縱深發展。“發現問題,等于解決了一半”。這話很有哲理。學習中的問題,就是推動學習深入前進的動力。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的時刻,才真正開始了向這個問題的進擊。在學習閱讀過程中,為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種方法。
1、聯系實際提問題。有些學生在閱讀《中國石拱橋》一文后,聯系實際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見過文中那樣的橋嗎?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橋,和現代人造出的形式各異的立交橋,那個更美、更先進?它們就僅僅像文中所說的‘天上的彩虹嗎’”?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關于各種橋的幻燈片(即自制的課件)和一些有關橋的圖片,這樣便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過來想想提問題。如學生在閱讀《口技》一文時,先放幾段有關藝人吹拉彈唱的錄像,再放幾段音樂,問“這幾幅圖畫上的人和錄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聽嗎?為什么?”“對,好聽,因為演奏技藝高超!”再提出“如果他們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聽嗎?”這樣反過來想想提出問題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強記憶。
3、前后對照提問題。在學習《故宮博物院》時,首先介紹有關故宮的一些歷史,再出示幾幅有關圖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照《蘇州園林》一文,向學生提出問題“兩文都力圖將有關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識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但在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聯系各科提問題。如《氣候的威力》一課,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課件----南極的冰川,然后讓學生聯系地理、數學、理化提出問題。當然,提問題的方法很多,這是普遍常用的四種方法而已。
二、討論課
閱讀課之后,我設置了討論課。討論課上教師把學生閱讀時提出的疑難問題加以篩選,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首先討論的重點力求符合教材重點和學生思想實際。有時圍繞對某個概念理解展開討論。
其次,提出明確討論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認真組織,具體指導,對學生要求勇于發表自己見解,虛心聽取和思考別人意見,在平等的氛圍中展開爭論或辯論,堅持真理。
第三,指導討論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討論題目的中心點;充分運用課本中的要點,針對討論題目進行分析,恰當運用已學文化知識和生活中的實例進討論,分析綜合,提出觀點。然后緊扣要點,理清思路,做出結論。
教師組織重點問題全班討論。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各組代表圍繞重點問題展開全班討論。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應直接參討論,但應做到“引而不發”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起穿針引線、因勢利導的作用。在全班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產生興趣時,教師應作畫龍點睛的講解,使學生對問題有明確認識。
三、解惑課
討論課上的問題有的解決了,有的尚未解決,特別是全班爭論的重點問題,意見不統一,或理解不夠深透。這時,學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師,教師重點講解的時機到了。為此,我設置了解惑課,教師在課上的講解要力求生動有趣,言簡易明,擲地有聲,富有啟發性。
第一、教師講解的重點應放在“三點”上,所謂“三點”指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知識的關鍵點;前后各節之間的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點,這些都是教材最本質的東西。
第二、教師的講解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興奮點是為學生普遍關注且同教材有緊密聯系的問題,教師應力求把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同學生的興奮點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愉快地進入思考過程。
第三、教師的講解要從形象入手,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方法。語文課上的內容和有關問題,都是屬于理性的抽象的,學生較難理解。教師應使學生以形象為入門的向導,步步深入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課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應培養具有創造能力人。為達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學生做完幾道教師規定的練習題,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前進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課后設置了探索課。做法如下:
第一、專題探索。每學習一課,都要引導學生運用有關知識,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問題,進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擬復習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擬定本單元的復習提綱和自測題目。不搞束縛學生思想的所謂答案格式,而是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對具體題目進行具體分析,歸納總結出分析各種問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