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端午節的詩句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端午節;古詩詞;審美意蘊;悼念屈原;端午習俗;龍舟競渡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2102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為什么稱為“端午”呢?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最為普遍的說法有四種。一是歷史人物紀念說,牽涉幾個被紀念的對象,主要有屈原、勾踐、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龍圖騰崇拜說,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是源自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三是惡日說,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說,認為端午節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關于端午節的別稱也很多,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等。這一天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等節俗活動。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端午節譜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并被廣為傳誦,為端午節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蘊。本文擬從關于端午節的古詩詞中蘊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蘊美、避邪驅瘟的食俗佩飾美和龍舟競渡的觀賞、娛樂美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蘊美
一般來說,年節習俗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儀式活動,三是敘述這一習俗由來的富有某種文化意義的傳說。其中“文化意義的魎怠筆譴統節日精神的體現,節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廣泛流傳。在歷史人物紀念說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劇性人物,他們或孝順,或忠誠,或堅韌,或不貪功好利,或憂國憂民,但結局都很悲慘,但他們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人們把端午節與這些人物聯系起來,暗示著民眾的集體無意識對美好品質的選擇。而關于紀念屈原的說法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一是為適應節日紀念歸一化趨勢,人們必然會在傳說人物中進行淘汰、選擇;二是因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愛國憂民,行廉志潔,他在楚國國將不國時,寫下了以《離騷》為代表的流傳千古的佳作,表達了民眾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屬國家的依戀與熱愛,他愛國憂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廣泛而堅實的民族性。偉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對屈原的崇敬與贊揚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論,使屈原成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將相為代表的統治階層,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這一形象并加以褒揚,在文化與政治權力的雙重作用下,大約在隋唐時期,屈原成為端午節文化的核心。兩千多年來,許多仁人志士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賦予端午節濃濃的詩情。
如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詩由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后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單純悼念屈原的比較少,更多的是懷才不遇的詩人借屈原來暗喻自身。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發“不遇情懷”: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人們江上競舟,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尋他死后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詩人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殺來抒發自己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詞人陳與義在國家遭受兵亂,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帶時,在端午節感慨萬千,作了首《臨江仙》來憑吊屈原,懷古傷時,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這些對端午有感而發的詩詞,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借贊揚屈原的精神來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對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愛國精神都給予了最高的敬意,這個主旨賦予端午節古詩詞濃厚的精神意蘊美。
二、避邪驅瘟的食俗佩飾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等,還有掛艾草與菖蒲、沐蘭湯、栓五色絲線、戴香包等習俗。因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蔥蘢,生機盎然,天氣漸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加上科學知識的缺失,使古人對五月有了“毒月”“惡月”的印象。陰陽五行說認為夏歷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離位,離屬火,丙亦屬陽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陽熱到了極點,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認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從五月五日午時開始出現的。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用各種辦法來除去瘟疫,因而出現了頗有節日特色的飲食和佩飾。在避邪驅瘟的傳統習俗中,我們可以感悟到祖先遵從自然令律應對災疫的生活智慧,體現一種別樣的節日風情,古詩詞中也有生動的描繪。
關于食粽風俗,唐代詩人鄭谷“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宋代詩人韓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的詩句,表達的都是對粽子的喜愛之情。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漁家傲》: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首詞把端午時節粽子飄香,人們共飲菖蒲美酒的美妙場景描寫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艷,讓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詩人蘇軾的《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中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將開展浴蘭活動,節俗淳樸純真,氣氛濃郁;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互致節日的祝賀,端午風俗宛在目前。
對于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來說,端午也是難得的閑適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具體描寫了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詩人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
節日習俗本身就是一種美育的載體,人們在過節時參與這些習俗禮儀,不知不覺中就會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詩人將這些習俗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出來,讓人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三、龍舟競渡的觀賞、娛樂美
龍舟競渡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久遠而廣泛的民俗文化活動。據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的圖騰祭祀節日。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期,端午節被賦予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內容,龍舟競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習俗。晉?周處《風土記》:“端午烹鶩角黍……競渡。”可能是對“競渡”的最早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龍舟競渡從一種祭祀儀式演變成了端午節的民眾娛樂習俗,龍舟文化的觀賞性、競技性、娛樂性和協作性特征決定了龍舟文化的大眾化屬性。哪里有龍舟賽,哪里就有激動的人群。賽龍舟也成為很多文人捕捉靈感、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千百年來,關于端午賽龍舟的詩詞佳句不計其數,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競渡美景。
唐朝時,被封為燕國公的詩人張說在岳州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下了一首為后人傳誦的詩作《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短短幾句,就生動地再現了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中唐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揚揚百字,活靈活現地記述了一場龍舟競渡,將自然景象的美好、競渡魅力的無窮、爭先氣氛的熱烈融為一體。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
宋朝黃裳的《減字木蘭花?競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用白描手法,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
品味詩香,坐看云卷云舒時,我們神情從容而淡定,讀詩吧!讓年輕而澄澈的心靈,一路書香、一生輝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1合: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乙:伴隨著冬日溫暖的陽光,我們迎來了這一次詩歌朗誦會.
甲: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享受詩歌帶給我們的歡樂,享受這段美好時光
乙: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一起走進詩情畫意之中
甲: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敞開你的心扉,釋放你的激情
乙: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這里將成為詩歌的海洋,讓快樂響徹云霄
甲:下面由---同學為大家帶來---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2合: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甲:你是否細細品味過冰心的《繁星》?
乙:你是否享受過楊柳依依詩情畫意,白雪皚皚的華麗美艷?
甲:今天,我們將在這里面對海水的波瀾壯闊。
乙:今天,我們將在這里聆聽溪水潺潺。
甲:飛揚的青春,散發著無窮活力;
乙:年輕的驕子,充滿著蓬勃的朝氣。
合:讓我們進入美的享受,詩歌的海洋!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3(1)尊敬的各位領導,
(2)敬愛的老師們,
(3)親愛的同學們,大家-----
(合)下午好!
(4)今天,我們歡聚在這里,誦讀千古美文,傳承華夏文明。
(1)今天,我們歡聚在這里,共讀中華經典,聆聽古詩書韻。
(2)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
(3)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4)它宛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馥郁的芬芳。
(1)它又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2)詩的語言,蘊藏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
(3)詩的聲音,演繹著不朽歷史的風骨鏗鏘
(4)誦讀經典,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
(1)對話圣賢,我們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2)人民路學校六年級“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展示表演--------(合)現在開始。
一班:
1明天,我們即將畢業
2明天,我們即將離去
1敬愛的老師,回顧六年的歷程
2我們的每一點成績,都凝聚著您的心血和汗水
1我們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您的幫助和教誨
2請聽六一班詩朗誦《明天,我們畢業》——
二班:
1時間,最平凡而又最珍貴,
2最易忽視又最令人后悔
1時間,給勤奮者留下智慧和力量
2給懶惰者留下空虛和懊悔
1下面請欣賞六二班的經典誦讀表演《時光匆匆》
三班:
1滔滔江河水,淹不盡浩浩中華魂
2巍巍昆侖山,鎖不住陣陣中華風
3下面請欣賞六三班集體朗誦《中華少年》
四班:
1我們是華夏的兒女,是新時代的少年
2沐浴在輝煌的歷史文明中,我們驕傲,我們自豪
1擔起祖國重任,延續祖國希望,我們義不容辭
2讓我們一起在詩海中暢游,贊頌我們偉大的祖國
1請欣賞六4班集體朗誦《中華少年》
五班:
1我們是炎黃的子孫
2我們是中華的少年
1黑色的眼睛讓我們看清未來
2-的皮膚讓我們更加強健
1在這里,五千年文化根植在我們心田
2在這里,譜寫中華更燦爛的詩篇
1下面請六年級五班同學為我們朗誦《中華少年》
六班:
1春雨,染綠了世界,而自己卻無聲地消失在泥土中
2老師,您就是我們心田的春雨,我們將永遠感謝您
1老師,當了您六年的學生,我明白了:原來陽光是這樣照亮人生的,雨露是這樣滋潤禾苗的
2請聽六六班帶來的集體朗誦《給老師的一封信》
七班:
1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沉淀了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
2五千年的歷史畫卷記錄了中華兒女澎湃的熱血
1對祖國的依戀譜寫了中華燦爛輝煌的過去
2對祖國的熱愛擎起了中華蓬勃發展的今天
1時至今日,那震撼心靈的旋律依然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激蕩
2下面請欣賞六七班全體同學帶來的經典誦讀展示《祖國在我心中》
八班:
1六年來的春去秋來
2六年來的寒來暑往
1整裝行囊,踏上新的征途,讓我們通往直前
2在生活中收獲寶藏,享受快樂吧,接下來請聽六八班為大家帶來的詩朗誦《我們勇往直前》
九班
1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2青松迎客,寒梅報春
1大自然有聲有色,
2大自然有情有義
1我們在朗誦中游覽祖國美麗的山山水水
2我們在朗誦中感受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1我們在朗誦中汲取和傳承民族精神
2六年級九班《走進大自然》誦讀表演現在開始
十班
1輕叩詩歌的大門,我們面前出現了一個美麗的詩的世界。
2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
1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全體學生: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2下面請欣賞六十班為大家帶來的經典誦讀“與詩同行”。
結束語:
(1)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仿佛還在我們耳邊回響。
(2)中華經典的萬世情懷,似乎還在我們心頭蕩漾。
(3)吟誦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4)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
(1)愿中華詩文藝術之花永遠芬芳
(2)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脈永久傳承
(3)人民路學校六年級“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合)到此結束。再見!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4開始語: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
(女)敬愛的各位老師,
(男)親愛的同學們,
(合)大家上午好!
(男)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馥(fù)郁的芳香。
(男)詩的語言,典藏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
詩的聲音,演繹著不朽歷史的風骨鏗鏘
(女)誦讀經典,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
對話圣賢,我們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美蘭區20--年“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中華經典誦讀比賽現在開始。
(女)本次比賽將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4名。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預祝同學們,在今天的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男)首先非常榮幸向大家介紹蒞臨今天比賽現場的來賓,他們是,下面我給大家介紹擔任本次比賽的評委。他們分別是節目串詞:
1、如果說古詩詞是一座文化百花園的話,那么古詩詞中那一句句的詩句就是一朵朵艷麗無比的奇花;
如果說古詩詞是一首優美歌曲的話,那么古詩詞中那一句句的詩句就是整首歌詞中廣為流傳的歌詞。把一句句古詩詞名句串燒起來,就是一道別具風味的文化美餐,讀著一句句古詩詞集錦,就是在感受經典中的經典!接下來請欣賞由瓊山第五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古詩詞串讀》。
2、在古詩詞中,有很多文字淺顯而意境悠遠的好詩,它們有的詠物,有的狀景,有的說理,有的甚至是兒童啟蒙的教材。
這些好詩,無論男女老幼,說,幾乎都能脫口而出;寫,幾乎都能信手拈來。接下來請欣賞由瓊山第三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古詩詞串讀》。
3、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在歌里、風里、水里,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們賦予了懷念足夠漫長的詩意。
那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精神氣節,已經深深的扎根于每個炎黃子孫的心中,聽,那一首首感懷生命、禮贊民族、為國捐軀的千古絕唱!下面請欣賞由金盤實驗學校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端午誦》。
4、朗誦古詩詞,我們就是在和詩人們進行心靈的聚會。
我們在朗誦中游覽祖國美麗的山山水水,我們在朗誦中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在朗誦中汲取和傳承民族精神!接下來請欣賞由農墾一小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國學經典誦讀》。
5、誰的一滴相思淚,脹痛著閩羅江月?誰的一滴母性水,懷念著香草美人?一葉舟,一片葉,一個不屈的民魂。
繼屈原之后,愛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歷代詩人所共有的氣節、情懷和精神。下面請欣賞由白龍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端陽持話》。
6、兩千多年來,飄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詩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和精魂。
請欣賞由海口市龍峰實驗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端午情思》。
7、少年是華夏民族的傳遞者,成千古文明,繪百千畢章。
少年是中華文化的后來人,成先輩博大精深,續未來風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唯我中國少年。下面請欣賞由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少年中國說》。
8、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學寶庫里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熠熠的光輝。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吟誦千古流傳的偉大詩篇,跟隨詩人去欣賞四季風景美麗的輪回。下面請欣賞由英才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四季山水情》。
9、打開中國文化的歷史長卷,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儒家文化氣息,讓我們隨著婉轉流暢的童音,再次感受儒家經典的魅力。
接下來請欣賞由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中華經典誦讀。
各位老師、同學們,經過評委老師緊張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選手的成績已經排定,請為我們揭曉獲獎名單。
結束語
(男)金色的童年,陽光燦爛,童年時光我們親近中華經典。(女)金色的童年,如夢如幻,校園內外我們誦讀中華經典。(男)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仿佛還在我們耳邊回響。
中華經典的萬世情懷,似乎還在我們心頭蕩漾。
(女)吟誦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
(男)絲絲管弦,演不盡古風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書聲,誦不完古韻的悠揚鏗鏘
(男)愿中華詩文藝術之花永遠芬芳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脈永久傳承
(合)高谷中學“經典詩文誦讀”比賽,到此結束。
(男)謝謝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女)謝謝各位領導、老師的指導。
古詩歌朗誦比賽的開場白5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張:中華詩文浩浩湯湯
王:我們在這漢字織就的錦繡中穿行
張:我們在這聲韻匯成的河川地徜徉
王:這里有浪漫灑脫的李白
張:這里有憂國憂民的杜甫
王:這里有江南的鐘靈毓秀
張:這里有塞北的廣袤蒼涼
王:這里有牧童村娃的天真爛漫
張:這里有憫農詩人的諄諄教誨
王: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
張:巍巍大中華浩浩民族風
合:五家戶中心學校感悟經典相約圣賢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比賽現在開始
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誰不眷戀生我養我的故鄉?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匯成了一首深情的歌。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離別后,鄉愁成了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下面請聽四年二班楊雪帶來的《鄉愁》。
張: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它背負著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間的祥和和幸福。請聽五年級顧佳同學的《鳳凰涅槃序曲》
王:黃河洶涌的波濤聲時時在我們的耳邊回響,在我們的心中回蕩。它的氣勢,它的勇猛激勵著我們,站在黃河邊,閉目深吸,會感受到來自心靈深處的澎湃。下面請欣賞六年二班帶來多的《黃河頌》。
張:長城是一條巨龍,橫臥在華大地上。你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你曾是漢族人民抵御外族入侵的屏障。現在你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訴說了我們民族的振興和騰飛。我們因你而感到自豪,長城是我們祖國的名片,是我們放飛夢想的舞臺。請聽三年一班褚佳欣帶來的《長城之歌》
王:我想變小鳥,看白云的柔軟;我想變柳絮,撲向土地媽媽的懷抱;我想變蒲公英,飛到天涯海角。我想做的事好多好多…..想聽一聽嗎?下面請二年級的金時鳳同學為我們朗誦兒歌《我想》
張: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就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就讓我們聽遍流水,扶遍春風,伴著康橋,去追尋夢中的她…請聽五年級孫彤的《再別康橋》
王:愛心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泓清泉,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下面請聽四年二班田雨欣的朗誦《愛心》。
張: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請聽五年級的《美哉瀟湘偉少年》
王:有這樣一種動物,它在童話故事里是威風和可怕的,它吞掉過小紅帽,欺負過大山羊,但其實他遠沒有那么可怕,它是誰呢?接下來請欣賞二年級王會鑫同學為我們帶來的兒歌《大灰狼》
張:中華,我們慈祥的母親,我們可愛的家,下面請聽六年一班王思宇的《中華,中華》
王:我是中華的少年,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們心田,我是中華的少年,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有請六年一班張鶴楠、王思宇同學為我們朗誦《中華少年》。
張:長城似一條巨龍,橫臥在中華大地上,你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你曾是漢族人民低于外族入侵的屏障;現在,你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訴說了我們民族的振興何騰飛。我因你而感到自豪,長城。請聽四年二班莊健的詩朗誦《長城頌》。
王;飛揚的雪花,清香的衣襟,因為心底共同的愛,才完成了一次親密的接吻,這是天緣巧合,更是心靈的默契。請聽三年二班車旭同學帶來的《雪花的快樂》
張:我們的祖國正在走向繁榮富強,我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今天就由四年一班肖丹、張欣悅帶來一首朗誦詩《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王:我們是一群鄉下的孩子,我們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里。我們幸福,我們是鄉下孩子,我們驕傲,我們是鄉下孩子。下面請欣賞二年級同學張鑫鑫為我們帶來的兒歌朗誦《鄉下孩子》。
張: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成,不能動人。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真誠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力量。請聽由三年二班湯焱同學帶來的《母親之歌》
王:我是中國人,我驕傲;我驕傲,因為我是中國人,中國在世界的大舞臺上是一個非常負責的大國,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學生正享受著這幸福的生活,下面請欣賞六年二班徐超的《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張:媽媽,您別再為我流淚了,我會把自己照顧好的;媽媽,請您放心吧,如今的我已經長大成人了…..請聽四年一班馬伊敏帶來的《請求》
王:世界上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請聽由三年一班路麗娜同學帶來的《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
王:金色的童年,陽光燦爛,童年時光我們親近中華經典。
張:金色的童年,如夢如幻,校園內外我們誦讀中華經典。
王: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仿佛還在我們耳邊回響。中華經典的萬世情懷,似乎還在我們心頭蕩漾。
張:吟誦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
王:絲絲管弦,演不盡古風的流光溢彩
張:悠悠書聲,誦不完古韻的悠揚鏗鏘
王:愿中華詩文藝術之花永遠芬芳
張: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脈永久傳承
合:五家戶中心學校“經典詩文誦讀”比賽,到此結束。
王:謝謝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解讀;文化視角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1)12-0022-0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是一首深受人們喜愛的詩,產生于唐代,流傳至今,經歷了歲月的蹉跎,喜愛它的人卻是越來越多。不論男女,無論古今,只要是生活中經歷了離親別友、背井離鄉,人們都會在思念之中,輕輕地想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古往今來,表達思鄉之情的好詩佳作數不勝數,為什么這首詩能夠廣泛地得到大家的認同,深深地扎根在人們的心底?品讀本詩,我們是否應該再去尋找一個嶄新的角度,從而獲取更多的文學價值。
一、“佳節”之論
中國的節日有很多,在詩人王維生活的盛唐時期可能更多(因為有些節日已經消失在歲月的長河里了),如今能稱作“佳節”的,起碼還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所有炎黃子孫的情結所系,可是,作者在題目中卻明明白白地以“九月九日”標示出佳節的指向,于是,有一個問題就產生了――作者為什么在重陽節才會更加思念家鄉與親人呢?
來看一看本詩的寫作背景,十七歲的作者才華橫溢,為了謀取功名,他背井離鄉,只身一人來到繁華的長安。一方面,繁華的對當時正熱中于仕進的年輕詩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長安越是繁華,茫茫人海越是熱鬧,這個少年游子就越感到孤孑無親。在這樣的生活中,詩人肯定會無數次地想念家鄉和親人,任何節日都可能成為他深深想念的日子。“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詩人最真實的內心寫照,這里的“佳節”應該是那些所有讓詩人悄然動情的節日,可是,作者的思鄉之情為什么在重陽節才格外凝重呢?那些比起重陽節更為悠久更加熱鬧更能凝聚骨肉親情的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為什么沒有讓他寫出流傳千古的佳句呢?而那個佩帶茱萸的節日卻為什么能夠激發起年幼詩人如此強烈的創作靈感?此處,這個重陽節的魅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在中國大地上燃放多年的爆竹、甜甜蜜蜜的元宵,包括那輪皎潔的明月
選在重陽節寫作,或者說在重陽節作者產生創作激情,也許并非偶然,我們是否應該拋開王維的思鄉之情,從他的情致愛好來考慮,考慮那個佩帶茱萸的重陽節。
二、關于茱萸
在客觀世界里,“茱萸”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在詩人的故鄉,在重陽節,“茱萸”又代表了什么?在詩人的內心世界,“茱萸”留下了什么印象?在那個秋高氣爽,登高望遠,美酒飄香的日子里,為什么詩人只對茱萸情有獨鐘?
通過查資料我們了解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藥,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古俗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能祛邪辟惡。三國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西京雜記》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令人長壽。”因此,人們又送給茱萸一個雅號――“辟邪翁”。唐代,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除了避難消災,佩帶茱萸也表示一種懷戀之情。
我們是否就可以這樣理解,茱萸,在當時人們的眼里就是一種健康、吉祥的象征。而“九”這個數字,在古代中國人眼里包含著永久的意思。在九月九日,佩帶茱萸,表示人們對于健康、祥和生活的永遠的向往與追求。
可是,盛極一時的大唐長安,在重陽節日想必人們也會遍插茱萸,那詩人為什么還要對家鄉的茱萸進行深情的遙望呢?
三、走近王維
一個能詩善畫的人,一個多情善感的人;
一個平凡普通的人,一個特殊偉大的人。
王維能詩善畫,多情善感,具備了一個優秀詩人的才智與情感。在保留下來的四百多首詩中,最能展示他藝術才能的,是那些描寫自然景物的山水詩。《東坡志林》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在山水詩作方面卓越的藝術成就,使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然而,這個在盛唐時期蠻聲詩壇的風云人物,同時也是一個平凡普通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經受悲歡離合,遠在異地他鄉,他同樣孤獨寂寞。每當夜深人靜,他也會思念家園,他有著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具有的基本的情感。但他同時還是個詩人,他又有著平常人所不具備的表達情感的特殊能力,他會寫詩,他能用28個字表達出心中的無限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中國文學史上,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不下千千萬萬,但卻再沒有第二首詩能與本詩相比,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被人們吟誦了一歲歲、一年年,其藝術魅力亙古不變,歷久彌新。就王維個人而言,這七個字所飽含的深情與文學意義也已經超過了那四百多首詩的總和。
于是,我們再來仔細端祥王維,重新品味這詩中的味道,才發現王維的偉大之處。“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敏感地捕捉到了游子心中那一瞬間升騰的情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抒發的時光易逝、故鄉難回的感慨;“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也只以來日的歡聚襯托今天的孤獨……如此這些,都是從個別角度來表述思鄉之情。只有王維,也只有王維,那個既能概括雄奇壯闊景物,又能細致入微刻畫自然事物,既具有向往開明政治的熱情,又享有隱居生活的閑情逸致的人,才能夠把個人的思鄉情感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整合在一起,從節日――這個最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的文化現象人手,揭示出人性的共同特征――每逢佳節倍思親!
無論大江南北,無論春夏秋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都會有自己的節日。節日是什么,節日是歷史文化的延續,是精神文明的傳承,是民族特點的濃縮,是個人情感的歸依。那個在作者心目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陽節,最能讓作者品味出詩情畫意的重陽節,早已在作者心中滋生出無限眷戀之情,無論何時何地,久久揮之不去。“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陽佳節,在自己的家鄉,那些茱萸不只插在了兄弟們的身上,也深深地插在了作者的心中,那種健康、吉祥、而又團聚的生活是作者永生永世都難以忘卻的(當然,這也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向往的;當然,這也是任何一個健康人都向往的)。所以,即使長安城內人人插茱萸,遍地是茱萸,也難以替代家鄉的茱萸家鄉的人,因為,作者愛的不只是那種開黃花結紅果的綠色植物,想的不只是家鄉的某一個兄弟,而是在九月九日那么一個秋高氣爽的好日子里與親人一起祈求幸福。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王維在本詩中表達的不僅僅是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還包括一種對于健康、吉祥、團圓生活的思念與渴望。
王維抒發的是個人情感,但當這種情感與傳統節日糾結在一起的時候,就會使每一個閱讀者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思想震憾與情感共鳴,喚起他們對于自己的節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