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翻譯專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自我分析
根據人才測評報告以及自評分析方法,我對自己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分析。
1、職業興趣——喜歡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中,職業興趣前三項是管理型(7分)、社會型(6分)和常規型(5分)。我的具體情況是:樂觀主動,好發表意見,有管理才能,為人熱情,擅長于與人溝通表意見,有管理才能,為人熱情,擅長于與人溝通,人際關系佳,忠實可靠,情緒穩定,缺乏創造力,遵守秩序。我從小就是特別喜歡當干部,進入大學也先后在社團及團組織擔任職務,時刻要比別人奉獻的多是我學到的東西,希望我以后從事的職業也是盡自己的努力為別人創造好的生活條件。
2、職業能力——能夠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結果顯示,信息分析能力得分較高(8分),人文素質得分較低(5分)。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就喜歡看一些偵探類的小說,很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3、個人特質——適合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結果顯示支配穩健服從型,語言、分析能力不錯,思維能力也不錯,思路清晰,文字功底和英語口語也還不錯。通常善于辭令,尤其適合做推銷工作和領導工作。通常精力充沛、熱情洋溢、富于冒險精神、自信、支配欲強。喜歡與人爭辯,總是力求使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缺乏從事精細工作的耐心,不喜歡那些需要長期智力勞動的工作。通常追求權力、財富、地位。我的具體情況是:我一直是個很隨和的孩子,喜歡聽父母的話老師的話,但我并不是沒有主見的人。
4、職業價值觀——看重什么;
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結果顯示前三項是支配取向(7分)、經營取向(6分)和志愿取向(6分)。我的具體情況是:控制欲強,喜歡支配他人;善于決斷;工作作風凌厲;做事有擔當;獨立性強;主動行動;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富有同情心;喜歡幫助他人;不計較個人利害得失。
自我分析小結
根據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以及家人老師同學的建議我對自己進行了綜合分析。我在性格上樂觀好動,獨立性強,但不夠自信,有時情緒化,在作風上比較保守、被動。在特長上擅長英語口語和演講;專業知識扎實,勤學好問。智商和情商屬中等偏上水平,活動能力強,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二、職業分析
參考人才素質測評報告建議以及家人老師同學的意見等途徑方法,我對影響職業選擇的相關外部環境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
1、家庭環境分析(經濟狀況、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對我的影響)
我出生于一個并不是很富裕的家庭,但是也度過了一個豐富充實的童年。從小媽媽對我的影響,哪怕是經濟上不那么寬裕的日子也始終保持微笑,她對生活積極的態度感染了我,使我漸漸地也成為一個面對困難敢于堅強的人。家人對我的期望值很高,又因為我是三個子女中的老大,所以時刻承受著成為榜樣的壓力,從小就是學習上的佼佼者。
2、學校環境分析(學校特色、專業學習、實踐經驗等)
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源于1975年創辦的江西大學外語系,是江西創辦早、外語語種全的教學和科研基地。培養能在外事、經貿、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大眾傳媒等行業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翻譯、研究、教學、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學院重視提高科研水平,建有英美文學研究中心、外國語言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江西省翻譯產業基地依托本學院、近年來,學院教師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學術專著、開展科研課題研究的數量大幅增加,承擔了國際縱向研究課題、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等研究課題。
3、社會環境分析(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競爭對手等)
英語專業:(1)三大就業崗位:a、英語老師—老師這一行待遇穩定,保障性高,壓力也不大,在以教育為重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各類學校、培訓班等都需要英語老師。b、翻譯—英語技能必須扎實,中文功底也必須深厚。這一行待遇也比較高,也要掌握相當的綜合知識,很多外企單位都缺此類翻譯。C、進外企—要有很強的交流與溝通能力,以及應變能力,不僅要與國外客戶交流,還要處理好一些內部的工作問題,有時還要做書面英語的工作,這就需要語法的熟練掌握。
行業現狀:在當今中國的社會環境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每年的大學生數量成倍增長,工作崗位卻是僧多粥少。然而,現在市場上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量還是蠻大的。隨著中國加入WTO后,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交往也日益增多,大量的外商和外企都陸續進入中國市場,那么會英語的人才及工作人員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把英語學得又精又好就不怕找不到就業崗位。
就業目的地分析:相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國內的一些大城市來說,英語專業的人才要求還是比較高,而且競爭壓力也比很大,沒有過硬的文憑,很難有立足之地。所以還是選擇一個就業競爭壓力不大,又有不錯的發展前景的中小城市,才比較適合自己一步步發展。4、職業環境分析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為中國翻譯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有數據顯示,中國現有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人員約6萬人,而翻譯從業人員保守估計需50萬人。來自中國翻譯協會的數字則顯示,目前全球翻譯產業年產值已經超過130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占30%,中國市場約為127億元人民幣。
三、職業定位和實施方案
起止時間:2013年—2021年
規劃年限:8年
年齡跨度:20歲—28歲
目標行業:世界五百強外企翻譯等相關工作
職業定位:一名外企的翻譯或秘書。
該職業的一些所需技能:A、基本技能(basicskills):一個英文翻譯員基本的還是能牢固的掌握和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這些技能包括聽力理解能力(listening),只有能夠聽懂外國人在說些什么才有可能跟他們溝通和交流;表達自己觀點的技能(Speaking),一個有思想的人必須具備正確表達自己的能力;寫作能力(Writing);閱讀并理解文章的技能(Reading);B、提升技能(Skillsforpromotion):各種證書(Certifications),雖然有時候證書只是一中形式,但卻起著極大的作用.各種等級證書是必須的,尤其是翻譯證書,當然還有專業八級等證書;責任心(Responsibilities),對于每個行業來說都是必須的.一個的翻譯員尤其要熱愛翻譯行業,責任心強,性格穩重細致、合作項目的洽談、翻譯及英文撰寫等工作;交流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翻譯員被譽為“溝通的橋梁”,所以積極和人進行溝通,并參與相關活動等都是必須的.良好的人際溝通與組織協調能力;具有較強的公共能力;團隊合作精神(Teamwork),人際交往能力強,和自己團隊搞好關系;母語(Motherlanguage)中文書寫能力強,翻譯員終還是為了幫助中英雙方的溝通,所以較好的中文是必須的;禮節,禮貌(Manners),舉止要得體,畢竟英文翻譯員有時代表的不止是自己有時還代表著一定的團體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形象;謙虛(Bemodestyorappreciateother’sperspectives),謙虛并能容納別人觀點;態度(Attitude),做事認真負責,為人正直;邏輯(Logic),條理清晰,明白易懂、一目了然,所以要善于交流;創新意識(Innovation);C、個人特長(Personaladvantages):特殊的證書(Specialcertifications),這類證書比如:其他語言類的證書、比賽證書等等;豐富的經驗(Experience),尤其是國際版權貿易經驗;特殊技能(Peculiarskills),熟悉Office等辦公軟件,熟悉商業信函的寫作,具備計算機應用的基礎能力;各方面綜合能力(Comprehensiveskills),有時翻譯員不止是翻譯的工作,甚至還要做好翻譯員、參事員、協調員、管理員和安全員;掌握與自己工作有關的
新消息(Uptodateinformationaboutyourjob),了解和熟悉行業知識、專業常識、政策方針、存在問題以及相應的外文術語;幽默感(Senseofhumor),在英國人看來,幽默感是必須具備的,他們認為每人都得要有asenseofhumor。‘Hehasnosenseofhumor’是人們可以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實施方案:有可能的情況下,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等。與此同時進行各項社會技能訓練,盡快適應職場生活,進行知脈、人脈、錢脈三脈積累,做好應對各種變化的準備,直到事業進入一個發展相對穩定的時期。
四、評估調整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根據實施結果的情況以及因應變化進行及時的評估與修正。
1、評估的內容:
職業目標評估(是否需要重新選擇職業?)假如本科畢業我沒有進入外企,那么我將先做一名教師和兼職的英語導游,待生活穩定后繼續向外企奮斗。
職業路徑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發展方向?)當出現自己得理想與現實有太大差異的時候,我會根據自己得真正實力做適合得工作。
實施策略評估(是否需要改變行動策略?)如果自己不適合翻譯行業,我就選擇當一名教師。
其它因素評估(身體、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機遇、意外情況的及時評估)如果中間家庭出現什么變故,不排除我放棄學業找工作的情況。但成為翻譯是我終的追求。
2、評估的時間:
一般情況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評估規劃;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我會隨時評估并進行相應的調整。
3、規劃調整的原則:
以自己的終目標為航向,努力向自己的理想航行。狂風暴雨我不怕,烈日暴曬難不倒我,目標只有一個———幸福的彼岸。
結束語
以上就是我對自己以后人生道路的一個規劃,也許有很多人會質疑它,認為我想象的太簡單。確實,英語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能期待一朝一夕就能取得什么輝煌的成績。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達到我的目標,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和幸福。不管怎樣我會向著自己的理想進發的。BEGOOD,DORIGHT!
STRENGTHS AND QUALIFICATIONS
High levels of enthusiasm and commitment to a successful sales,marketing or enthusiasm and commitment to a successful sales,marketing or communications career.
Strong leadership qualities;able to schedule priorities and perform/delegate accordingly to effectively accomplish tasks to hand.
Working knowledge of both written and verbal Japanese and French.
Broad perspective of Japanese people,culture,and customs,as well as Japanese-American diplomatic relations.
Computer literate in most popular software,including WordPerfect 5.0 and 5.1(including Japanese WordPerfect),Lotus 1-2-3,DrawPerfect and Computer Aided Design(CAD).
JAPANESE-AMERICAN RELATIONS
Served as liaison between Japanese diplomats and the Japanese-American Relations Group and with the Japanese press during the Prime Minister”s Stay.
Translated correspondence and filed inquiries from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in the Boston business community.
Organized travel itineraries for Japanese officials visiting the New England area.
SALES/MARKETING/ENTREPRENEURIAL SKILLS
Founded international resumes,a company designed for the creation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resumes,and ran it from 1989-1991.
Designed and circulated posters,banners and invitations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Japanese community to New England.
EDUCATION
Yale University,New Haven,CT
M.A. East Asian Studies,expected to be received June 1995.
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
M.A. Psychology and Japanese Studies,May 1989
EMPLOYMENT HISTORY
1991- Present Technical Writer/Junior Programmer
1989-1990 Assistant to the Japanese Ambassador
1989-1990 Sales Representative
1987-1988 Marketing Representative
Functional portion of the resume focuses on candidate”s unique qualifications,skills,and accomplishments.
關鍵詞:機電專業詞匯,翻譯,功能翻譯理論
中圖分類號:N04;H059;H0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1)02-0041-05
引言
機電翻譯,指對相關機電技術資料、合作協議以及商業文件等的翻譯,涉及機電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的各種翻譯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機電產品或設備(以下稱機電產品),可以說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小型家用器具、大型家用器具、信息技術和遠程通訊設備,有建筑設備、運載設備,以及用于生產各種產品的生產線,等等。
近年來,我國機電產品(設備)進出口業務不斷擴展,改變了以進口為主的局面,國內涌現出了許多機電制造企業,他們在經營國內市場的同時,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并占據了一席之地,因而強烈刺激了相關企業對機電翻譯人才的需求。然而作為科技翻譯中日趨重要的組成部分,機電翻譯似乎并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相關譯論如鳳毛麟角。
機電翻譯屬于科技翻譯范疇,譯者要遵循科技翻譯的一般準則,譯文必須反映科技文體的一般特點。然而要做好機電翻譯工作,特別是在翻譯機電技術資料以及機電產品使用說明書、導購書時,最首要、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機電專業詞匯的翻譯問題,這往往也是困擾翻譯人員(特別是英語專業出身的翻譯人員)最多的問題。翻譯機電專業詞匯時,既要遵循科技翻譯的一般準則,又要從功能翻譯理論的角度出發,考慮譯文的具體功能,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
一 功能翻譯理論
功能翻譯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國翻譯界的幾位著名學者,研究重點包括文本/譯文功能、翻譯行為及其目的、翻譯策略。功能翻譯學派頗具里程碑意義的理論是卡塔琳娜-萊思(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義批評理論,即文本類型理論(texttypology),弗米爾(Hans J,Vermeer)的目的論(Skopos theorie),賈斯特?霍斯一曼特瑞(Justa Holz-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克里絲汀?諾德(Christiane 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function plus loyalty)。
卡塔琳娜-萊思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翻譯家和翻譯教師,按她的觀點,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以幫助譯者確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她把文本類型分為三種: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萊思認為原文的主要功能決定了翻譯的方法,即翻譯的方法因文本類型的不同而不同。根據她的理論,操作指南傾向于信息型。
弗米爾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目的論。Skopos是希臘語,意為“目的”。目的論的核心概念是: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個翻譯行為的目的。根據弗米爾的分析,翻譯行為就可能有三種目的:(1)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基本目的(如可能是為了謀生);(2)目標語環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如可能是“為了啟發讀者”);(3)以及使用特定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如為體現源語結構上的特點而采取直譯法)。
在目的論的理論框架中,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眾,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因此翻譯是在“目標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生產的文本”。弗米爾的理論中較少提到原文,他認為原文只是為目的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他指出:“目的論所規定的是:譯者必須自覺的、前后一致的、按照有關譯文的特定原則進行翻譯。目的論并未說明是什么原則,這應視各種具體情況而定。”例如,翻譯某些實用文獻如操作說明、廣告等,譯者就可能用替換、釋義、省略、擴充等方法,即任何能夠增加譯文的可理解性或可接受性的方法。
賈斯特-霍斯一曼特瑞是德國籍芬蘭專業翻譯家、翻譯學者以及培訓專業譯者的翻譯教師,在翻譯理論方面比較前衛。她根據交際理論與行為理論提出了翻譯行為理論的模式。在她這個模式中,語際翻譯被描述為“源于原文的翻譯行為,是一種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參與者的交際過程”,其中包括發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譯文生產者、譯文使用者和譯文接受者。翻譯行為理論把視野拓寬到譯者以外的許許多多人甚至機構,而且視翻譯為一種目的明確、重視結果的人類交際行為,認為翻譯過程主要是傳遞信息以進行跨文化交際。
克里絲汀-諾德是當代德國翻譯研究界的重要人物,她把忠誠原則引入功能主義模式,希望解決翻譯中的激進功能主義問題。因此,她的功能主義方法論建立在兩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誠。功能指的是使譯文在譯語環境中按預定的方式運作的因素;忠誠指的是譯者、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及翻譯發起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忠誠原則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譯文功能范圍,增加了譯者與客戶之間對翻譯任務的商議。諾德說,忠誠“使譯者雙向地忠于譯源與譯入目標兩方面,但不能把它與忠信的概念混為一談,因為忠信僅僅指向原文與譯文的關系,而忠誠是個人際范疇的概念,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根據以上功能翻譯的相關理論,機電翻譯的對象特別是相關機電技術材料以及機電產品說明書、導購書等傾向于信息型文本;機電翻譯的主要目的是準確無誤的傳達信息,機電翻譯人員應通過各種辦法增加譯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整個機電翻譯行為的參與者包括譯者(機電翻譯人員)、發起人(機電產品生產商或進出口商)、委托人(企業專門負責管理和聯系機電翻譯人員的部門或責任人)、原文作者(可能是機電產品的設計人員或相關技術人員)以及譯文使用者(機電產品銷售商)和譯文接受者(最終購買和使用機電產品的顧客);機電翻譯人員除了必須根據譯文功能進行翻譯之外還要協調好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和翻譯發起人之間的關系,盡量實踐功能加忠誠的原則。
二 機電專業詞匯及其翻譯
首先請看以下一些機電方面的專業詞匯:
Air Break Switch空斷開關
Audible Cab Indicator駕駛室音響示警器
Automatic Gate自動閘門
Back Contact后接點
Bogie Washer轉向架清洗設備
Heater加熱器
Cab Signal機車信號
Camera Signal影像信號
Chimney Effect煙囪效應
Circuit Breaker斷路器
Civil Speed Limit軌道速限
Closed System封閉系統
Closed Type Track Circuit閉路式軌道電路
DC/AC Converter直流電/交流電轉換器
L/O Channel輸入/輸出通道
不難發現,以上詞匯多利用現成的詞或詞根通過復合構詞或縮略構詞等構成新詞,表達全新的概念,其搭配結構是固定的。以上這些專業詞匯的翻譯,大部分情況下采取了簡單的對譯法,即將英語詞匯(概念)與漢語詞匯(概念)一一對應,順序相同。然而,機電翻譯屬于科技翻譯范疇,機電翻譯的對象更多的是信息型文本,譯作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準確傳達原文的信息。因此,根據功能翻譯的相關理論,在機電專業詞匯的翻譯過程中,既要能正確表達其真實含義,保持譯名和語義的單義性,又要做到專業規范,簡明易懂。
1.譯義精確
由于漢語詞匯與英語詞匯構詞法的不同,會造成漢語詞匯不能與英語詞匯所表達的信息完全吻合,使兩者之間存在細微的區別,甚至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如sensor,transmitter,detector都常被譯為傳感器,這三個詞單獨出現的話還好理解,如果同時出現在一份英語技術資料中,就會令人疑惑:為什么同樣是傳感器卻要用三個不同的表達形式?如果同時出現在一份中文譯本的設備清單中,就更讓人犯難:既然都是傳感器,為何不一次列出所需總數,而要分三次列出?
仔細分析,英文的這三個詞分別是由sense,transmit,detect這三個動詞通過詞綴法加后綴而構成,它們的詞典解釋依次分別是:感知、感應;傳導;探測。基于這些動詞內涵的差異,分別改譯為感應傳感器,傳導傳感器和探測傳感器。從而保持了譯義的精確,減少了誤解和歧義的產生。
2.譯名專業易懂性
機電專業詞匯大多是一些技術詞匯,在翻譯表達時要保持其譯名的專業性,這是情理中的事,然而在做到譯名專業規范的同時,還必須注意盡可能地使其簡明易懂。
曾有一則實事:機電設備的申報檢驗工作中,國外檢測部門的專家不理解技術資料中的“knifeswitch”,即“刀開關”,又稱“閘刀開關”。翻譯人員咨詢了有關專業技術人員之后,才知道“刀開關”是國內技術人員之間口口相傳的習慣用法,因為老式的電閘總開關是通過一個類似刀片的金屬片來控制整個電路的,所以,老一輩的電工便稱其為“刀開關”,現在總開關的設計在形式與材質上都較以前有了很大改進,可是“刀開關”的稱呼卻沿用至今,以致讓國外專家費解。于是,翻譯人員根據“刀開關”作為“總開關或主控開關”的具體功能翻譯成“master switch”,這才使得檢測工作順利進行。
上例充分體現了功能翻譯理論中目的論的相關觀點。說明在實際中翻譯機電專業詞匯時,譯者必須通過各種辦法增加譯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從而實現其翻譯目的,為譯文讀者提供準確無誤、簡明易懂的信息。
3.詞典的局限性
也許有的譯者認為,翻譯機電術語不難,只要有一本專業的機電詞典就行。然而,雖然市面上有專業的“機械詞典”和“電子(電氣)詞典”,卻很難找到兩者統一的“機電詞典”,即使是業內人士,在進行相關翻譯時,也是手握兩種詞典。更讓人為難的是,專業詞典并不總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還是以“刀開關”為例,看看不同詞典對“knifeswitch”及相近表達的解釋。
由表1可見,用“knife switch”來翻譯“刀開關”和專業詞典是互相吻合的,然而正是這形式和內容都對等的譯名卻成了國外檢測專家的困擾。
上例中翻譯人員并沒有選擇breaker contact等近似表達,而是根據“刀開關”作為“總開關或主控開關”的具體功能翻譯為“master switch”,筆者認為,這樣的翻譯是可行的。
這也說明,專業詞典是有其局限性的。在翻譯機電產品或設備的部件名稱時,不能只參照一種版本的詞典;同時,當詞典不能滿足翻譯需要時,最好是與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商討,根據這些部件的具體功能給出合適的譯名,從而實現譯者對譯源與譯入目標兩方面的“忠誠原則”,達到協調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及翻譯發起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的目的。整個翻譯過程或翻譯行為就如霍斯一曼特瑞所主張的,是一種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參與者的交際過程。
4.避免縮略隨意性
科技英語詞語的縮寫大多是約定俗成的,機電專業詞匯自然也不例外,如DC(direct current),AC(alternating current),I/O(input and output),RPM(round per minute)等。機電技術資料以及機電產品說明書、導購書的編寫者們,為了表達方便,會對一些在上下文中經常出現的專業詞匯進行縮寫,一般的做法是先寫出詞語的完整形式,然后再在括號里寫出它的縮略形式,或另外給出詞語縮略語表。但是如果技術資料或說明書的編寫者們過高地估計了讀者的理解力,想當然地對相關機電專業詞匯進行縮寫,則必然會造成閱讀的困難,最終增加相關機電產品使用者的誤解和困擾。為了方便讀者對機電技術資料或說明書的閱讀理解,機電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應避免這種隨意縮寫的情況發生并進行適當更正。
[關鍵詞]非外語專業;翻譯教學;翻譯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劉衛東,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生導師(兼職),梧州學院外語系副教授,廣西梧州543002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6)07―0205―03
一、引 言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前炙手可熱的專職翻譯職位已漸漸“失寵”,市場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外語翻譯,同時又有著深厚的本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傳統的囿于外語專業學生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困擾,單一外語專業知識和基礎技能型的人才已顯現出對市場的不適應。社會對翻譯水平和翻譯能力的需求使翻譯教學不再局限于外語專業,培養翻譯人才不再是外語專業的專利。市場需求的變化不僅對外語專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同時也給廣大的非外語專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為了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外語翻譯教學的現狀進行審視與反思,對翻譯教學的改革進行深刻思考和探討。
二、非外語專業翻譯教學現狀
目前在非外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翻譯教學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長期以來一直是英語教學當中的薄弱環節。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認為“閱讀是掌握語言知識,獲取信息,提高聽、說、寫、譯等能力的基礎。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始終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由于《大綱》確定了這個目標,大學英語教學無論是教材的編選還是教法的實施,都是圍繞著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語言知識的傳授來進行的,精讀課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形式,翻譯能力的培養顯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從課程設置來看,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沒有翻譯教學課程的位置。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法和各項教學活動的安排都不約而同地受到四、六級考試大綱的支配。雖然近年來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教育部也在極力地為減弱四、六級證書的作用而作出相應的變革,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了外語學習中對翻譯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不夠,尤其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不夠,對翻譯理論和技巧有規律、有計劃、有步驟的傳授不夠。再者,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使用的教材中完全沒有系統全面介紹翻譯知識的獨立單元,所占篇幅最多的是閱讀理解部分,涉及翻譯的內容僅局限于每個單元后面的漢譯英和英譯漢練習,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翻譯教材也為數極少,翻譯教學缺乏系統性,學生的翻譯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不少外語教師對專業英語的教學認識不足。他們往往混淆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通用英語與專業英語的區別,認為英語教學只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專業英語的提高;更不用說對學生進行專業英語翻譯的指導了。盡管有些大學為外語專業、經貿專業、管理專業等開設了專業英語課程。但更多的研究還只是局限于英語專業,如“外語+經貿專業”的培養模式。
三、非外語專業翻譯教學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對外語翻譯人才要求的提高,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現行的教學模式顯然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與現行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對翻譯教學的忽視和誤解是息息相關的。
1.語言能力并不等同于翻譯能力
近年來,基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和壓力與日俱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越來越高,大學生在詞匯、語法、閱讀理解等方面的提高尤為顯著。欣慰之余,人們卻對他們的翻譯能力不免擔心。
許多學者認為,語言能力強的人翻譯能力自然就強。但Krings等學者的研究卻表明,“盡管語言能力是從事翻譯工作的必要條件,但僅僅具備這一能力是不足以保證翻譯質量的”。翻譯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甚強的概念,翻譯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翻譯理論的學習和翻譯技巧的訓練,沒有一定的翻譯理論和技巧,單靠提高閱讀能力、死記語法規則和擴大詞匯量,是無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的。現行大學英語教科書上雖然每一單元都提供有翻譯練習(主要是漢譯英的練習),但大多數的練習都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換上,片面強調語言的轉換而忽略邏輯思維的訓練,缺乏從篇章結構上的宏觀把握。這樣的練習從根本上說不能算是翻譯,充其量只能算是句型訓練。單靠句子轉換式的翻譯訓練系統性不強,難以讓學生認識到翻譯的實質,更不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翻譯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翻譯教學才能實現。”而培養翻譯能力不單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謀篇布局能力、文化轉換能力等等。翻譯是一門較為復雜的學科,翻譯理論和技巧的傳授是不可能在大學英語課堂上一筆帶過的,而必須在學生達到一定的水平后開設專門的翻譯教學課程,按照翻譯教學的要求和目的進行訓練。
2.通用英語與專業英語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界對通用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之間的區別仍存在著認識不清的情況。不少的英語教師認為,英語只有一種,英語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掌握好英語的基本技能;只要基礎英語學好了,專業英語就會迎刃而解。這一錯誤的觀點嚴重影響了專業英語教學的發展,也阻礙了學生進一步應用英語技能以適應社會工作需要的目標進程,結果造成不少畢業生手握英語四、六級證書,英語成績也非常優秀,但卻連看懂本專業的英語原文資料也覺得非常困難,更不用說翻譯了。因為他們所學的都是通用英語,要進行特定行業的英語運用,他們的英語學習還必須拓寬到適用于特定語言場合的專業英語。
一般而言,大學英語所涉及的單詞詞匯多為一些日常用語,而各個專業的專業英語所涉及的單詞詞匯則帶有非常濃厚的專業色彩,并層出不窮地出現于各種專業文章之中。同是一個簡單的詞匯,在不同的專業其含義便會有較大的不同。例如,“pencil”一般指“鉛筆”,而在光學上卻是指“光線錐”、“射束”;在熱學上的“colorpencil”指的是“筆型溫度計”;“metal pencil”在機械上則是指“焊條”;“pencilrocket”在氣象學上指的是“高空氣象觀測用的小型火箭”等。至于專業英語篇章的翻譯,則更是復雜。這是因為,不同的專業,其文體類別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對語言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文體,甚至同一文本,本身也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這往往要求譯者采用不同
的翻譯策略。如果不管什么文體都只遵循一種原則或只采用一種策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足取的。單靠大學英語教科書上的簡單句型轉換是翻譯不出什么好文章的。
3.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
不少大學英語教師對“翻譯教學”這一概念的認識還十分模糊。他們往往認為,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上每一單元課文后面都有翻譯練習,教師參考書以及指導學生學習的參考書上也有幫助對課文理解的參考譯文,在課堂教學上教師也會采用英漢兩種語言進行對比,也會要求學生用漢語翻譯課文的內容,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上并不缺少翻譯練習。的確,這些翻譯訓練對學生掌握和運用外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這些訓練只是外語教學的手段和工具而并非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翻譯”而并非“翻譯教學”。“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無論是在教學目的還是在教學手段上都截然不同。“翻譯教學不是為了掌握語言結構和豐富語言知識,也不是為了提高文體的水平。純正意義的翻譯的目的是要出翻譯自身的成果,而教學翻譯的目的只是為了考核學員外語學習的成果。”試以課文上的翻譯練習為例,這些練習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邏輯上都顯示出明顯的人為排列和編造,大多數的練習都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換上,很容易就可看出英語句型的脈胳和特征,缺乏從自然語言篇章結構上的邏輯思維訓練,而練習的目的主要是鞏固所學的外語詞匯和語法結構,其結果并沒有使學生的翻譯能力獲得真正的提高。真正的翻譯教學應該是把“翻譯作為一門專業來教”。翻譯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全面系統地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而語言的能力訓練只是為翻譯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和鋪墊,解決翻譯能力中“能”(能夠翻譯)的基本要求。
四、非外語專業翻譯教學的可行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資源的日益豐富,翻譯的需求已呈現出廣度上的多元化和深度上的專業化,傳統的文學翻譯逐漸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而原來作為邊緣的非文學類翻譯已走向中心的主導地位,大量的涉及金融、商貿、醫學、機電、化工、電子、計算機、物理、航空、生物技術等諸多領域的繁復資料需要的是既具備本專業知識又精通外語的高素質翻譯人才。這恰恰是外語專業學生的一大弱項,而對非外語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專業知識扎實,對專業材料的理解能力強,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當前有些大學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陸續為外語專業、經貿專業、管理專業等開設了專業英語課程。但更多的研究還只是局限于英語專業,如現階段正在實踐或試驗的“外語+專業知識”、“外語+專業方向”等模式,其中更多的是“外語+經貿專業”培養模式的采用。然而,偏僻的專業術語和深奧的專業知識往往會使英語專業的學生望而卻步,令他們在翻譯過程中舉步維艱。再者,如果翻譯單單依賴于外語專業的學生,不僅在專業素質上難以勝任,而且在數量上也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形勢的變化,市場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數的外語學院畢業生能夠滿足得了的,大量的外文資料無疑需要大批的專業翻譯人才,而非外語專業學生數量眾多,學科分布廣泛,是挖掘和培育翻譯人才的重要源泉,如果讓他們有機會學習翻譯理論知識,讓他們接受系統的翻譯教學,他們將很容易適應各類翻譯工作,且極有可能成為各自領域內的出色譯者。同時,經過外語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大學新生入學前已具備了相當的英文功底,總體水平在逐年提高。《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3~12年級)》明確規定,高中畢業生要達到“3000個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的要求。這樣一來,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中低水平的教學重復完全可以避免,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完全可以縮短,從而使翻譯這些應用課程設置得以實施,以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加強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翻譯專業;綜合英語;翻譯技能訓練
一、 引言
2006年,教育部批準設立翻譯本科專業,這個年輕的專業還在不斷探索合理的課程設置和有效的教學方法。綜合英語也是翻譯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然而翻譯專業的綜合英語有別于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正如厲平(2009:105)的研究表明,“英語專業教師自身缺乏系統的翻譯培訓……教材中沒有任何翻譯理論與技巧的介紹,這也就增加了教師將“譯”這項技能付諸實施的困難性和教授翻譯的隨意性。”筆者認為,如果條件允許,開設翻譯專業的院校應選派接受過翻譯專業訓練的教師教授本專業的綜合英語。課堂的設計應以訓練學生翻譯能力,培養學生翻譯興趣為指導思想,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析并處理英漢語言和文化的差異。
二、綜合英語教學中翻譯能力與興趣的培養
每周六學時的綜合英語對于學生基礎語言能力的訓練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翻譯專業的綜合英語教學的宗旨應該是強化學生的翻譯意識,翻譯專業的綜合英語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即,從翻譯的角度教語法,而不是以語法的角度教翻譯;從翻譯的角度講授文化背景,而不是為了講授文化而討論文化”(程維,2010:288)。具體到教學中,翻譯專業的綜合英語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 轉變教學理念
基于翻譯專業的特殊性,綜合英語教學的設計與教學方法應實現從講授型教學到任務型和交際型教學的轉變,教學的重心應從教師轉變為學生。綜合英語課應調動學生的興趣,結合一些新穎的、有趣的、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話題,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教師要注重延伸課文內容,依據單元主題設置一些議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還要拓展學生知識面,培訓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為“外語教學應當是,也必須是某種文化的教學”(唐燕玲,2008:31)。教師應創造輕松但熱烈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想,敢說,敢提問,敢批評。教學活動可以結合“獨學”,“對學”和“群學”三種主要方式,學生可以自主思考,也可以與同伴討論,既能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鍛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于翻譯從業人員是至關重要的。此外,現在各個專業都需要運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翻譯專業更是要熟練掌握網絡和各類翻譯軟件。“作為翻譯專業基礎英語課程的授課人,綜合英語教師要認識到多媒體、網絡、輔助軟件等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優勢,并充分運用這些教學資源來組織課堂教學,改善教學條件,提升教學效果”。(陳瑞玲,2011:19)
2. 豐富學生地道的語言表達
綜合英語課文語言具有典型性,可用作深度分析,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特點。以第一冊Unit1 Never Say Goodbye為例,文中有許多句子值得學生注意,比如:
Example 1:My whole life, brief as it was, had been spent in that big old house, gracefully touched with the laughter and tears of four generations.
Example 2:We walked, hand in hand, to his favorite place in the front yard, where a huge red rosebush sat conspicuously alone.
這些地道的英語句子出現在綜合英語的每篇課文中,常見的形式有被動,插入語,ed和ing分詞引導伴隨狀語,where,when,as串聯長句。這類句子學生能明白主要意思,能大致翻譯。但學生大多不會注意到這些句子的特點,也不會在自己的寫作和翻譯中運用這些表達,這必然會導致英漢和漢英都不地道流暢,語言單一乏味。筆者發現,通過教師的反復提醒,學生在寫作和翻譯中的語言逐漸豐富,趨于地道。另外,作為未來的雙語人才,翻譯專業的學生還要掌握地道的中文。雖然中文為學生的母語,但依然有很大的學習空間,教師在翻譯指導時,要糾正學生的語言表達,幫助學生豐富地道的英漢語言。
3. 訓練學生基本的翻譯技能
基礎階段的翻譯專業學生不宜接受太多翻譯理論的知識,如李靖民(1996:46)所說“作為基礎課程的綜合英語不是專門的翻譯課,不必系統闡述翻譯理論原則。”不過,教師可以利用典型句子,訓練學生翻譯技能,幫助學生逐漸總結翻譯技巧,讓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綜合英語教材中有許多句子都可以作為翻譯訓練的材料,本文僅選取一個引發師生熱烈討論的句子作為示例,即第二冊Unit 5 Fourteen Steps的Text I的最后一句:
Someday, perhaps, I will change a tire for a blind man in a car――someone as blind as I had been.
該句為本文章畫龍點睛的一句,是全篇文章的核心句,生動地描述了作者經過雨夜換胎事件后心里的巨大變化。在翻譯該句時,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兼顧形式(form)與內容(content)。句中的“blind”并非生理意義上的“瞎”,而是指心靈的“瞎”。經過思考和討論,學生均意識到了這個詞的含義,然而在處理過程中依然很難兼顧形式與內容。有同學將句子直譯為“也許有一天,我會會某輛車里的一位瞎子換胎,一位跟曾經的我一樣瞎的人。”,還有同學意譯為“或許生活中還有像曾經的我一樣心靈盲的人,我想通過幫助他來改變他”。教師可在課后利用網絡平臺組織大家熱烈討論,最終再給出自己的譯文:“也許有一天,我也會像那個盲人一樣,為某位坐在車里的‘盲人’換胎――一個曾經和我一樣‘瞎’的人。”教師還要詳細分析譯文。打引號的盲人和不打引號的盲人放在一塊兒,揭示出作者的意圖,即生理上的盲和心理上的盲的對比。巧妙運用引號,就能兼顧原文形式與內容,不失為一種好的翻譯技巧。
三、總結
翻譯專業的綜合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既要將“譯”放在重要的位置,又不能只顧“譯”而忽略其他技能。學生只有訓練好各項基本功,到高級階段才能進行更好的筆譯和口譯訓練。因此,基礎階段的綜合英語教學在“譯”方面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包括語言的意識和文化的意識。教師要利用課內課外的各種平臺激發學生對于翻譯的興趣,為后期的專業翻譯訓練打好基礎。(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西華師范大學中外文化譯介中心)
參考文獻:
[1] 陳瑞玲.2011,師范院校翻譯專業綜合英語課改中的師資轉型.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8):19.
[2] 程維.以培養翻譯意識為導向的基礎英語教學.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288.
[3] 李靖民.淺談綜合英語課上的英漢翻譯教學.中國翻譯,199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