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內科護理學

內科護理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內科護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內科護理學

內科護理學范文第1篇

交互式教學(ReciprocalTeaching)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朗和帕林薩(A.L.Brown&A.S.Palincsar)提出的一種旨在改善學生閱讀理解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之后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在我國當前的研究中,對于交互式教學的定義與內涵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多數學者認為,交互式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交流互動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完成由樂學、好學到會學、學會的轉變。病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運用真實的或者經過精心設計的病例,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導學生對病例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講授法相比,采用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以及對典型病例的分析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從而在知識、思維和情感方面進行綜合交流,使教與學相互呼應、相互啟發,實現“做中學”“、做中教”。

2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的開展

2.1遵從臨床實踐規律,重組教學內容,實現教師與教材的交互內科護理學教學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如何將內科基礎理論和臨床護理工作相結合上。由于學生很少接觸臨床,只具備相應的醫學、護理理論知識,不容易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以致理論知識與護理技術操作脫節。為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樹立整體護理理念,有必要將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將典型病例導入新課,圍繞病例,以發現患者健康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評價為主線,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教學手段,把內科護理學知識、護理人文、護理學基礎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術等有機融合,按照護理程序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傳授科學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護理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護理工作的認識,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溝通能力,使其盡快進入護士角色,同時還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術得到很大提高。

2.2打破“師傳生受”、“師問生答”的傳統模式,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交互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實現了教與學過程中師生“雙主體”的良性互動,打破了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形式,學生不僅需要聽課或是簡單回答一些問題,還必須作為主體參與到病例討論中來,在眼、耳、手、口多種感覺器官的密切配合下,積極參與教學。而教師通過PBL和任務驅動教學設置問題、布置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啟發學生的臨床思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提供指導。

2.3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實現學生與教材的交互新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課前發放學案,預設問題,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教材、網絡資源(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獲取大量知識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加深學生對教材的認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想像和思維空間。然后讓學生根據學案對各種學習資源進行取舍、挑選、重組,從而找到與主題相關的內容。這樣不僅實現了學生與教材的有效交互,使學生感受到了知識的魅力,還提高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2.4運用多種教法學法,實現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內科護理學開設于第三學年,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文化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對臨床專業課程有著一定的興趣和好奇心,對護理操作技能較為感興趣。因此,他們較重視專業課程,在教師的引導下能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可塑性強,對未來的職業無限憧憬。故在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法、病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理實一體化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生通過分析病例,進行小組討論,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來發現患者的健康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實施整體護理,實現了學生與學生的交互。

3討論

全球醫學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職業態度、科學基礎、臨床技能和群體保健、溝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等的培養,因此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1開展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終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因此必須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學生依據學案,通過預習,針對預設的問題、任務,主動查詢相關資料,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實現了與教材的交互,對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學生帶著疑問參與課堂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

3.2開展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所謂臨床思維能力,實際上指的是合理分析、處理臨床所見的各種癥狀,以便有效地實施治療的能力。針對護理專業,臨床思維能力是指臨床護士根據護理程序,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利用所獲得的健康資料,包括病史、身體評估、實驗室及其他檢查結果等,結合自己的理論知識及臨床經驗,用一定的思維方法來綜合分析,提出正確的護理診斷、制訂護理目標、實施護理措施及進行效果評價的能力。內科護理學因其實踐性很強,臨床應用廣泛,故受到師生的重視。但是由于主客觀方面的一些原因,內科護理學教學仍然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也是以記憶知識點應付考試為主要目的,但學生總有一天要從教室走入臨床,從理論學習進入臨床實踐,因此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通過問題設置、任務驅動、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評判總結等方式,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將重心轉移到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來,培養了學生求疑、實證、嚴謹和理性的臨床思維。

3.3開展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護理人際溝通能力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過:與人相處的學問在人類所有的學問中應該是排在前面的,溝通能夠帶來其他知識不能帶來的力量,它是成就一個人的“順風船”。護理學的服務對象是人,學生畢業后多數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每天接觸最多的是患者,現代護理理念強調的是以患者為中心,良好的護患溝通技能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在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學生扮演護士、患者,體驗不同角色內心的不同感受,使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巧,同時也使學生體會了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不同感受,體會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心情,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學會了換位思考,培養了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3.4開展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職業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能在輕松、活躍的環境下學習,并勇于表現自我,積極發表觀點,便會逐漸形成創新意識。在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中,學生通過與教材的交互、與教師的交互、與同學的交互,課前查閱資料,積極思考,課中在教師的組織、指導、幫助下,通過自我探索、小組學習、相互討論,分析病例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由師生共同評價、總結,從而融會貫通新舊知識,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活躍了思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3.5開展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素質是群體或社會對扮演教師這一特定角色必須具備的心理和行為品質的要求。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對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醫護知識和技能的主要傳播者———臨床護理教師,其素質狀況是培養護理人才的關鍵。以病例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的開展,不但要求教師不斷汲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熟悉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還要求其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基礎護理學知識、臨床護理學知識,且熟悉并掌握目前臨床新進展、新技術及人文社會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向精深的方向發展。這就促使內科護理學教師加強自主學習,不斷擴充知識容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駕馭課堂教學,控制教學節奏,以淵博的知識、高深的理論、獨到的見解指導和幫助學生,并通過師生良性互動產生新知、鞏固舊知,從而掌握技能。

4結語

內科護理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OSCE;內科護理學;應用現狀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valuation,OSCE)始于1975年,由英國Dundee大學M.R.Harden等人提出。該方法能評估受試者的臨床技能、批判性思維及人際交流等能力,是一種知識、技能和態度并重的臨床能力評估方法。內科護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的臨床護理學科,其教學目標已逐漸從傳授理論技能轉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評估能力、溝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臨床思維等護理核心能力[1]。因此,選擇合適的方法和工具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內科護理學要求的理論知識以及是否具備合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中實際發生的問題的能力,已成為近年來內科護理學教學的焦點。近年來,OSCE也逐漸被嘗試用于內科護理實踐教學、內科護理階段性考核及內科護理技能考核中。筆者主要分析現階段國內OSCE在內科護理學中的應用現狀,為將來OSCE在內科護理學中能更好、更廣泛、更有效地推廣和運用提供借鑒。

1國內OSCE在內科護理學的應用現狀

1991年,九江醫學專科學校、浙江醫科大學以及華西醫科大學聯合首次引進OSCE的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用以評價臨床醫學教學效果[2]。但在內科護理學領域,OSCE發展相對緩慢,目前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2007年,陳軍等在內科護理綜合實驗教學中應用OSCE模式是內科護理學領域進行較早的一次嘗試[3]。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復習知識的過程(相當于OSCE中的學生準備階段)和學生模擬評估和護理患者(以臨床情境下的實踐為主)的過程組成。在此次嘗試使用OSCE模式來設計內科護理綜合實驗課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工協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受到了學生歡迎。但其評價主要依靠教師主觀評判,還沒有客觀、具體的評價指標。在此之后,這種模式開始逐步嘗試應用到內科護理學中。2010年,吳建軍等將OSCE評價模式引入到內科護理學的教學評價中[4],較為公正、客觀地評價了學生對護理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及相應技能水平,就考站設計的科學性、考站任務呈現方式的多樣性、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考試結果的指導性等四方面總結了具體的經驗。2015年,周俊等通過簡化OSCE包括設置3個OCSE考站[5],訓練由該校學生扮演的標準化病人(StudentStandardizedPatients,SSP)及考試安排,發現簡化OSCE能夠用于高職院校內科護理學的技能評價并且提高了便捷性和可行性。2018年,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對本科涉外護理專業60名護生運用OSCE情景教學法進行內科護理學實訓教學[6],提高了本科護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實現了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零距離接觸。

2OSCE在內科護理學的應用成效

2.1有效提高護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與臨床決策能力

通過借鑒這一新型的醫學教育模式在內科護理學進行教學和考核,讓護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個站點的SP產生的任務,使學生感受到了臨床情景,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提了學生護理操作技能、病情觀察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及護患溝通能力,實現了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零距離[6],促進職業能力的形成。

2.2有效提高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在內科護理學中使用OSCE模式的案例不少是使用SSP的。學生扮演病人的過程中能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和心理,同時能反過來學習如何關懷患者以及行為培養。OSCE模式的教學或考核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他們支持、幫助同伴并接受同伴的回饋,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培養了團結合作精神。綜合能力的考核使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能積極參,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2.3有效提高護生的學習興趣在內科護理學中運用OSCE進行教學或者考核,各個站點的SP可以模擬臨床真實情境,把護生帶入高仿真、復雜的情境中,使其體驗臨床復雜多變的的狀況,增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7]。此外,OSCE能幫助護生發現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比如對SP病情的發展缺乏判斷力和觀察能力,同時未能對病情及時作出正確的護理操作,激發學習興趣,有助于改變學習方式,促進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討,對今后的學習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2.4有效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發展

在內科護理學中運用OSCE進行教學或考核。首先,在設計過程中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學科綜合知識和操作技能;其次,在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對課堂有更強的控能力、引導能力、組織能力[8]。

3OSCE在內科護理學應用的改良

3.1應用層面

OSCE是一種考核框架。我國護理教育界對于OSCE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評價作用的層面,在內科護理學中有用于技能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的。目前,OSCE用于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的比較多[4],基本是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結合各學校特點、專業培養的目標及要求進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們借鑒。如何將OSCE的評價及教學功能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教學—評價—反饋—教學改進—評價”良性循環也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目標。

3.2考站設計

經典OSCE通常包括8~16個站點,其設置和實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5],但考生花費高、所需時間過長、要求過高、推廣受阻礙。為了提高OSCE在內科護理學中的可行性,其站點數和考站內容普遍有以下特點:①減少考核的站點數和縮短每站點的考試時間:考站總數3~4個,每站考核時間為5~30min不等。②每個考站都有其側重的考核內容,例如:護理問診考站側重問診技巧和問診內容,護理體檢考站側重查體技能等。3.3標準化病人(SP)標準的OSCE考試通常采用SP,但SP要專人培訓和發放工資,費用很高[5],不利于在內科護理學中推廣和應用。目前,學生標準化病人在各大高校實施的OSCE考核中應用最廣泛,它能有效減少經費支出,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提升,在組織招募、培訓、教學中均顯示出較大優勢。將編制好的病例及劇本發給具備入選條件的學生,在學生預習過病例后,安排其去相應臨床科室見習,進一步熟悉所扮演病人的臨床表現。最后,經過預演,考核,選擇符合條件的學生作為SSP參與研究[1]。

4小結

OSCE是新興的一種能夠客觀、全面評價醫學生理論知識及臨床技能的考核模式,為我們帶來了改革護理教學和考核的新思路,做到教、考、用一體化[3]。通過設計各種考站,幫助學生整合所學知識和所需技能,提高相應的職業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現今內科護理教學中所欠缺并有待增強的方面。近年來,我國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護理院校積極引入OSCE考核模式,為護理學生在以后的臨床實踐中建立良好的溝通意識、管理協調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會有所幫助。因此,進一步完善OSCE考核模式,讓其應用更為基礎化、廣泛化、更具護理學科特色,是內科護理學科需要努力的方向[9]。

參考文獻

[1]郭淑芳,邊紅艷,馮俏,等.簡易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內科護理學階段性考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1):137-140.

[2]王斌全,趙曉云.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的產生及發展[J].護理研究,2008,22(5A):1221.

[3]陳軍,姜麗萍,符麗燕,等.OSCE模式在內科護理綜合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1):991-993.

[4]吳建軍,劉革新,陳三妹,等.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內科護理學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7):109-111.

[6]周俊.簡化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高職內科護理學技能評價中的應用[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2(3):119-121.

[7]曹迎東,李翠凡,李歡,等.OSCE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8,3(30):6,15.

內科護理學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混合式學習;實踐內科

護理學是護理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教學的基本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日后從事工作、照護患者時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及護理技巧,其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是為醫院培養新型護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往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多是老師按照教學大綱施教、示范,教學效果中規中矩,學生的積極性也并不高,甚至缺乏對學生溝通能力、創新思維、求知欲、探索能力均受到影響。混合式學習(BlendedLearning,BL)通常指將學習風格、學習環境、學習理論、學習方式、學習資源等進行綜合應用并在教學工作中有效落實,旨在將數字化教學與課堂面對面學習這兩種較為典型的施教形式有機整合,適應新形勢下教學應用主要的發展趨勢[1]。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運用混合式學習,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及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還可促進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并有效強化學生之間協作能力及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混合式學習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結合我院混合式學習法的實踐情況進行分析,旨在促進內科護理學教學質量提高。

1混合式學習發展趨勢

混合式學習最早興起與上世紀80年代,具有即可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啟發、引導、監控等主導作用充分發揮,也能將學生在學習過程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體現。施教原則在于根據不同教學要求、問題,采取相應方式將問題解決,在教學方面的體現是利用不同信息、媒體傳遞方式將問題解決,根本目的是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利益。國際教育界認為,混合式學習這種施教模式能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知識、技能,也利于對其價值觀及向上情感的培養。我們將混合式學習做為關鍵詞進行文件檢索,發現混合式學習已被一些高校應用,如2007年解文明等學者在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施教過程中依據混合式學習設計了相關內容并進行實踐;同年扈志洪等學者探討了混合式學習模式應用策略的構建;2008年何一茹在教師培訓中采用了混合式學習。目前我國信息技術和其他學科整合正在廣泛開展,在如此大環境下,構建具有特色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并廣泛應用于學校教學,對促進教育教學向上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2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混合式學習的開展意義

內科護理學屬護理專業基礎課程,也是臨床護理方面關鍵學科。既往國內學者在此項學科教學中運用過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但仍是教師做主體的形式,相關的教學活動均圍繞教師來進行,基礎目的只是注重傳授知識。但結合教學實踐的經驗來看,在教學中過分的強調以學生或者教師為中心開展教學,均會存在一些弊端,進而影響教學效果[2]。而采用學、教并重的混合式學習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指導、改革對護理教學意義重點,主要可體現在下面幾點:①促進教學改革將混合式學習所設計的內容有效運用至施教過程,能夠提升護理教學的整體質量及水平,加快教學改革的腳步。②促進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混合式學習,所涉及到更為先進的施教理念與新型信息技術,給施教人員提出了嚴峻挑戰,這也要求施教人員必須從提高自身能力及知識儲備做起,以能夠將混合式學習有效貫徹。③促進施教目標實現,混合式學習有利于師生溝通,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思維,進而促進護理教學根本目的達成[3]。

3混合式學習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實踐

我院近年設立實驗班,將混合式學習貫徹至護理教學,取得了滿意效果,結合我校開展混合式學習的經驗,我們將實踐方法總結如下:①教學方法:內科護理學教學時間是1年,開展混合式教學班級的教學小組成員包括主講教師1名,助教2名及技術支持人員1名。②課程導入:我們對內科護理學相關的學習內容、特征進行分析,制定施教內容與學習目標,并利用合適的教學資源及模式施教;同時,教學小組成員需要明確各自職責,如主講教師主要負責為學生介紹內科護理學學習方法及目標、各階段的學習任務及評價方法,助教主要將課程學習目標、內容、形式、方法、任務、成果一一明確,技術支持則在教學全程給予信息技術方面支持。③活動組織:混合式學習并不局限于傳統課上聽講與課后讀書,而是將協作學習及課堂講授相結合,利于多種形式積累學生的學習經驗。我們主要采取課堂講授、分析案例、小組協作、解決問題等四種活動形式,而組織形式則包括個體化、小組及集體學習三類。④學習支持:利用學校所開發的網絡平臺給予學生學習環境支持,具體包括及時將課程相關的各種信息及時在平臺,并將一些課程相關重要資料發送至學生電子信箱,開通微信群、QQ群、微博,利用先進的通訊手段提供給學生查詢資料、咨詢問題的平臺,要求學生咨詢的問題在48h內予以答復。針對具體案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設計見習內容,以促進施教目標達成。登記疏忽造成錯漏以及計算錯誤的問題,有利于實現護理的無紙化辦公模式,節約日常辦公開支。②Excel表格極便于存儲,可分月度、季度和年度建立備份文件在電腦中長期保存,避免紙質登記簿保管難以查找、占用空間的弊端。3應用Excel制作護士績效考核表存在的不足缺勤考核未使用公式計算由于請假的種類和天數不同,所扣除的費用也不同,而且每人每月的休假也會有變動,如果使用Excel公式計算,每月都要重新制作公式,反而事倍功半。因此,缺勤考核項為手工計算后填報到表格中。二次分配未使用公式計算二次分配是將每月缺勤是按照崗位系數、擔任組長天數、考勤天數來計算,很難使用Excel公式計算。因此,二次分配項為手工計算后填報到表格中。

4體會

合理的績效分配制度,客觀公平地實施護理人員的績效分配,可以提高其工作中滿意度,提升護理服務質量[3-5]。我院使用Excel電子表格進行績效分配,取得良好的效果。Excel軟件操作簡單方便,在財務預算、賬務核算、報表、計劃統計等數據統計處理時,極為方便,其界面清爽,簡單易用,在護理部能迅速推廣應用[6]。Excel是由電腦編寫和運行的一款電子表格軟件,可用來更方便地處理數據,一般用于會計核算、財務預算、賬單和銷售、報表、計劃統計等。其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簡單,方便,易學易用特點,能夠讓護士、護士長在接受指導后很快掌握并熟練運用[6]。

綜上所述,相對于傳統紙質登記簿而言,Excel電子表格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明顯改善了護理人員的管理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王冰 孫廣翠 單位:1.扎蘭屯職業學院 2.扎蘭屯人民醫院婦產科

參考文獻

[1]羅金萍,陳斌,王玉蓮,等.Excel電子表格在普通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8A):2060.

[2]李秀鳳,劉紅玲,張俊萍,等.Excel電子表格在護理部管理工作中應用體會[J].護理研究,2008,22(9A):2427-2428.

[3]婁湘紅,李萍.手外科病區護理績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與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2,27(2):9-12.

[4]楊晶.我院護理人員績效工資改革的做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50-51.

內科護理學范文第4篇

1.1一般資料

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護理專業學生內科護理學技能考核中,隨機選取128例參與考核的學生并隨機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4例,對照組中男8例,女56例,年齡15~19歲,平均年齡(18.1±1.3)歲;觀察組中男9例,女55例,年齡15~18歲,平均年齡(17.9±1.6)歲;兩組學生年齡、性別組成及入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內科護理學技能考核中,對照組學生以常規方法展開考核,觀察組學生以模擬情境小組考核法展開考核:由4~5例學生自由組合成一個小組,各小組派出1位代表抽取病例簽;小組內展開10min集體討論,組員經協商劃分各自的考核任務,包括問診、臨床護理體驗、護理中問題分析、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等,按照問題順序逐一考核。在考核過程中,由三年級護生扮演患者角色,考核老師以旁觀者身份對考核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如有必要可根據情境進展提問。完成考核后學生展開自評與互評,三年級護生以患者角度給出相應意見和建議,最后由考核教師進行點評并加以總結。

1.3觀察指標

在評價學生考核成績時,觀察組根據任務完成質量、回答問題等情況根據統一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對照組仍以試卷答題情況進行評分,兩組總得分均為30分,優:得分為27分及以上;良:得分為24~26分;可:得分為21~23分;差:得分為18~20分;不及格:得分為18分以下。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在完成考核后向兩組學生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考核是否有利于護理評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的提高的認可情況,評價結果分為高度認可、認可、不認可3個等級,總認可率=(高度認可+認可)/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對比

兩組考核成績為:對照組優12例,良17例,可24例,差6例,不及格5例,優良率為45.3%;觀察組優17例,良25例,可16例,差4例,不及格2例,優良率為65.6%;觀察組考核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學生對考核方式的認可度分析

觀察組學生對考核方式的認可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內科護理學是有關于疾病認知、預防、治療、護理、康復促進與增進患者健康的學科,和臨床中各科的護理學具有密切關聯。內科護理學是臨床中護理學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接觸最早的專業課,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及臨床技能的掌握直接影響著日后臨床工作的正常開展。護理專業學生對于內科護理學中護理技能的掌握對其臨床實踐能力有直接影響,而護理技能的考核是驗證學生臨床綜合能力培養效果的重要內容。在現代護理理念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健康為中心”背景下,傳統閉卷考核方法已無法真正檢驗學生的護理技能,因此改革內科護理學技能考核方法十分重要。本校在這一工作中,對照組學生仍以常規閉卷考試方式展開考核,而觀察組嘗試以模擬情境小組考核法展開考核。模擬情境小組考核法是將臨床考試方式與合作學習模式予以有機結合,通過對臨床情境進行模擬,抽取出考核要點,而受試者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時間內,各成員逐一完成考核要點,而小組共同完成整個考核內容,同時獲取測試成績的方法。這一考核方法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重視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督促組內成員共同學習,追求自身與小組的考核成績盡可能提高。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考核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對考核方式的總認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模擬情境小組考核法的實施可進一步增強學生彼此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將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體現出考核對于教學工作的導向作用。

4結語

內科護理學范文第5篇

探究式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其宗旨是培養創造性的人才。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正確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辯證關系,重視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本文僅對中等衛生學校內科護理學探究性學習作初步探討。

1內科護理學探究性學習的主要形式

1.1課堂內的學習形式

1.1.1發現式探究。

主要過程是:教師提供相關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猜想――設計解決問題或驗證猜想的方案――病歷――討論、歸納與反思。發現式探究學習常用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規律課的學習,如在“冠心病”一節,我用多媒體提供一個情景:“一個老年人在勞動中突然停下來,用手捂住前胸,表情痛苦?”引導學生提出猜想:“這位老年人出現了怎樣的不適?”從而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

1.1.2接受式探究。

主要過程是:教師提供有關知識和背景材料――操作或討論――得出結論――應用反思。接受式探究學習主要用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或操作技能的學習,如“冠心病”一節,教師講解臨床癥狀時,提出“心絞痛主要癥狀為胸痛,心梗亦為胸痛,二者有何區別呢?”然后指導學生看書、病歷與多媒體,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二者雖均為胸痛,但在性質、誘因、持續時間、緩解方式各有不同,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作業。接受式探究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主動的接受知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走出傳統的“黑板+粉筆+教材”的傳統模式,采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拓展與優化教育環境,以此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使課堂由封閉走向開放。

1.2課外的常見學習形式

1.2.1探究性實驗與操作。

內科護理學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醫學科學。教材中有許多驗證性病歷討論,如果簡單的課上講解,學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則不符合教育的初衷。為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我把教科書中的病歷以角色表演的形式留給同學,讓他們根據病歷中的內容,分別飾演患者和護士,通過資料收集,得出護理診斷,施行護理措施,并給予健康指導等整套的醫療實踐,使學生從課堂走向臨床。課外探究性實驗與操作的特點是:學生自主性強,時間、空間相對充足,學生親自參與設計病歷過程,進行充分觀察,并對病歷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充分發揮學生“五官”的作用,使他們真正做到“四到”:手到、耳到、口到、腦到。

1.2.2專題探究活動。

21世紀的中級護理人才的教育目標是:“護理模式應以病人為中心,實施身心的整體護理”。專題探究要有成效應做到三點:其一,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首先教師要預見學生小組能否完成專題探究,在完成專題研究的過程中將會出現哪些困難,有針對性的作專題講座;其二,采取多種活動形式開展專題研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新事物有著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但其維持時間較短,因此不斷的變化活動形式,可讓學生保持興趣和熱情;其三,盡量用學校和教學醫院資源來開展研究,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種具體感。

2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2.1創設學習情景,激發探究興趣,建立模擬病房。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是進行探究最直接的動力。典型規范的模擬病房,教師裝扮成各種典型疾病的患者,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并引導發現問題,造成懸念,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創設情景教學常見的方法是:用好教材中的“?”,生動形象的小病歷故事,多媒體展現的護理片段、疑難病歷思考等等,讓學生處于探究的情景中,都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2任務驅動,合作探究。

這里的“任務”對學生來說就是“作業”,不過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作業,它的突出特點是對學生具有實際的意義,是學生最近關心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例如:“夏季易爆發那些傳染病,應進行怎樣的預防和護理?”并附加一些評比措施。由于夏季即將來臨,學生非常關心,加上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又要評比,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高漲。

2.3加強過程指導,教會探究方法。

探究性學習必須強調過程,指導護理病志,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與技巧,提出具體要求,如:使學生學會如何收集健康史、身體狀況,心理狀況;使學生養成自覺觀察醫療現象和物理體征的習慣,能制訂護理計劃和表述預期結果,能通過觀察提出質疑;護理操作,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操作順序完成,并理解它的科學依據;收集現代護理信息,指導學生如何登陸Internet,提供相關信息所在網的網名等等。

2.4注重探究實效,享受探究樂趣。

我們應當采取多種方式,使學生享受探究的樂趣,以建立“成功―快樂―成功”的良性循環機制。就課堂教學而言,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重視課前準備,如病歷課前透徹分析、自制課件拷貝入硬盤并演示一遍等等,有效的問題解決是以堅實豐富的知識儲備為基礎的,舊知識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前提;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材料,學習材料的簡繁和難易直接影響探究性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提供的材料必須要經過精心選擇和組織;三是適當指導,探究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并不意味著要弱化教師的主導地位。因此,適當的指導是必要的,但教師的指導宜少而精,過多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制約學生的手腳。

2.5培養創造性思維,升華探究能力。

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把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深刻性、獨特性等品質擺在重要地位,保護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類比、猜測與假設,大膽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始終維護著一個自由的探究氛圍,使學生的探究能力最終升華為創造能力。

總之,探究性學習中沒有失敗者,其積極影響是全方位的。首先,這種學習方式可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主動獲取知識,重視實踐,力求創新,讓日常學習充滿生機與活力;其次,這種學習方式可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學習和研究中,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其三,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擺脫了單一的學習模式,使他們的社會交往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大有提高。因此,筆者認為,此種學習方式應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昌吉市| 永登县| 固始县| 天峨县| 杨浦区| 铁岭市| 遂宁市| 广宁县| 岫岩| 沛县| 日照市| 柘城县| 常德市| 桂平市| 新津县| 平武县| 保山市| 平塘县| 荔波县| 云阳县| 平远县| 泰兴市| 霍林郭勒市| 苗栗市| 昌平区| 安康市| 乡城县| 珠海市| 库伦旗| 孟连| 普定县| 周口市| 宁城县| 离岛区| 巩留县| 马龙县| 杨浦区| 射洪县| 开鲁县| 晋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