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查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登錄學校官網,點擊學校網站的教務管理系統,輸入學號和密碼,選擇身份進入教務系統可自行查詢成績;
2、部分學校官方公眾號設有查詢考試成績的功能,可關注相關公眾號,點擊成績查詢按鈕即可查詢;
3、聯系本班班主任進行查詢。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高職院校;心理咨詢;調查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b)-124-02
高職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急劇變化期,是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的多發期。他們思想活躍,求知欲望強,但對事物的復雜性認識不足,情緒容易波動,受挫傷后容易偏激。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來自身心發育、情緒變化等方面的心理困惑與不平衡,使許多學生陷入焦慮、失望和困惑之中。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對人際交往、人格、學習、擇業、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及調試方法進行研究,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我校實踐,就學生心理咨詢問題談一些看法。
1 我校學生2006年度心理咨詢概況
2006年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衛生所(兼學院學生心理咨詢室)全年接待來訪學生90余次,咨詢問題涉及人際交往(和同學之間、和教師之間、和父母之間),個人情感和情緒困擾、擇業與人生目標問題、新生適應問題、不良習慣問題等。
2 主要問題分析與探討
首先,人際交往是困擾學生最重要的問題,占來訪者的31%。高職生處于17~20歲,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進入社會做準備,不斷學會與人交往,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有些學生由于個性較強,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人合作的態度和精神,人際交往遇到種種障礙。一方面,高職生渴望交朋友,渴望與其他人交流;另一方面,因性格、年齡等原因而缺乏一定的交往技巧,導致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有些學生甚至產生“交往恐懼”[1]。針對人際交往問題,提出以下建議:①不能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說學會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學會傾聽別人的觀點。②真誠維護友誼。寬容待人,但不等于遷就對方,靠一團和氣調和矛盾,雖然表面上不傷情感,但實際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離。交朋友必須堅持原則,有時不妨做諍友,給予他人真心的批評與建議,建立真正的、互幫互助的、和諧的人際關系。③尊重對方的觀點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學會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個讓人反感的人。④交往的方式要及時調整。進入一個嶄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同時也意味著進入一種新的人際關系。
其次,情感問題多涉及異往,它不同于一般的交往。高職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生理上開始發育成熟,心理上卻相對幼稚,情緒不穩定,對情感、道德、責任等問題產生許多困惑。此時,他們友誼感進一步加強,出現兩情的萌芽,而且學習任務和普通中學的學生相比較輕,情感問題也相對突出。這些問題若引導得當,可促進其心理品質和行為的發展,若處理不當,則可能會產生情感傷害,或兩性關系上的“劣跡”行為。對此,主張健康、文明的交往,鼓勵異性學生之間多溝通,但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把握一定的度。
3 心理咨詢的評價標準
軀體化:經常有軀體不適的感覺,常有頭暈、頭脹等癥狀,胃部不適較多,食欲不振、噯氣、胃脹,經常心慌、心跳快,有時感到胸悶、呼吸急促,常有疲倦、虛弱感覺。
強迫癥狀:重復動作明顯增多,或反復思考一些問題,感到沒有必要,想做抵抗,但無法克制內心的沖動,只能重復,伴有較明顯的焦慮,有一定求醫行為。一天中有3~4 h會做反復動作或竭力思考等強迫行為[2]。
人際關系:內向,敏感,不大主動與人交談,但對別人的評價非常在意,有時顯得過于敏感,偶爾會表現出被動攻擊,影響其人際關系,使之朋友較少。
抑郁:自我評價稍低,平時郁郁寡歡,心情欠佳,興趣也有些下降,偶爾會心情煩躁,不愿意與人交往,有時夜里睡眠差、多夢。
焦慮:經常有莫名的擔心,有時會有害怕的感覺,但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可伴有心慌、心跳快的感覺,易緊張,偶爾會出汗,也會采取一些掩飾舉動。
敵對:平時警惕性比較高,經常注意或懷疑別人的一舉一動,談話議論都要加以注意是否有不利于自己的舉動,常與人難以相處,偶爾有破壞,如以摔東西來發泄對別人的不滿。
恐怖:有時不敢獨自一人留在家中,有的表現為不敢去空曠處,有時則不敢與陌生人見面,但能夠克制或掩飾自己,對工作影響不明顯。
偏執:性格固執,即使是錯誤的觀點,亦不大能改變。有時會有敵對性,經常有懷疑心,而無法相信別人,偶爾認為會被人跟蹤。
4 建議與思考
4.1 重視心理咨詢調查結果
我校心理咨詢室接待的來訪學生大多是意識到自己在某方面出現問題,并且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咨詢結果所反映的是困擾學生較為嚴重的問題,對平時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學校既要把握主要問題,如人際交往、情感困擾等問題,又要根據不同學期、不同季節學生容易出現的主要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輔導[3]。盡管高職生在年齡上和一般高中生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由于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同,生活環境和學習方式也不同,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表現的差異性很大,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能套用一般中學的教育模式。
4.2 全方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加大心理知識宣傳力度,舉辦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咨詢常識講座,提高學生對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知識的認識。針對不同群體心理健康的差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針對性。
4.3 加強心理咨詢工作
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個學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一方面為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篩選、發現心理有障礙的學生,對他們通過熱線交談、面談、訪談 、轉診等方式實施心理干預,做好心理咨詢室的咨詢工作。
4.4 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網絡
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人數有限,而且是兼職。隨著我校學生規模的擴大,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網絡尤為重要。對從事學生工作的專職教師及兼職輔導員進行心理衛生知識培訓,發揮他們與學生接觸比較多的特點,及時發現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并將這些學生推薦給專業咨詢人員,及時對同學給予支持幫助。
4.5 增加專業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和專門咨詢機構
要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專業水平,完備咨詢結構的設施,使學生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參考文獻]
[1]蓋鳳武.心理健康教育[M].沈陽:東北大學生出版社,2002.41-43.
[2]王瑩.醫學心理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68.
【關鍵詞】 心理咨詢;認知;橫斷面研究;大學生
Investig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Cognition of Mental Counseling.Wang Fengrong, Li Zhanxuan. Heilongjiang Nongken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15002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cognition of mental counseling. Methods By using a questionnaire about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counseling, 876 college students of two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tested. Results 68.4% students recognize counseling can deal with general mental issues, 14.5% students think it can cure mental disease, and 64.7% students acknowledge it can promote people's development; 84% students think it's necessary to offer counseling classes for students in college; Recently, There are few students to counsel only 5.6%, the rate of students who have counseled are willing to do it again is 84.6%; 87.2% students choice counselors who majored in psychology; 48.6% students prefer to face-to-face counseling; 76.5% students expect to solve their issues at the first time; 86% students tend to counsel, but 64.2% students have kinds of worries when they go into the counseling room. Conclus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mmonly recognize counseling.
【Key words】 Counseling; Cognition; Cross-sectional study;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s
近幾年來,高校非常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均成立了專門服務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了心理咨詢。在大學生群體中,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更有其特殊性。他們當中一部分帶著高考的失利,很不情愿地來到高職高專院校,再加之與本科院校的學生進行比較,形成了強大的心理落差,他們的學業壓力及就業壓力也明顯高于本科院校的學生,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使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有較多的心理問題[1]。
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與他們的求咨行為與心理咨詢工作的成效密切相關,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是否主動求助心理咨詢機構,與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有密切的關系。為了更好地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有必要了解他們對心理咨詢的認知狀況。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1所高職院校和1所高專院校共876名學生,收回有效卷864份。被調查對象年齡范圍為17~24歲,平均年齡為22歲。其中男性占34.5%,女性占65.5%。一年級37.4%,二年級為30.6%,三年級為32%。
1.2 方法 采用自編的半開放式“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調查表”進行調查。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對心理咨詢的功能及作用的認識、對求咨行為的認識、接受心理咨詢的比例、對心理咨詢師的認識、關于咨詢的方式、有咨詢經歷的大學生的基本求咨情況。
1.3 資料分析 調查數據用SPSS 10.0軟件進行卡方檢驗。
2 結 果
2.1 心理咨詢能起到什么作用和你希望能在心理咨詢師處得到什么樣的幫助?這兩項是對心理咨詢功能的認識。有68.4%的學生認為可解決人的一般心理問題,有14.5%的學生認為可治療“心理疾病”,64.7%的學生認為可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和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解決一般心理問題中,人際關系問題占57.5%,調節釋放情緒為54.5%,學習問題為47.5%,戀愛34.5%,就業34.1%,性24.1%。有1.6%的學生認為心理咨詢沒起到什么作用,沒有達到所希望的效果。有92.2%的學生希望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有4.1%的學生希望能傾訴自己的煩惱,有16.1%的學生希望能更加完善自己。
2.2 對求咨行為的認識及接受心理咨詢的比例來看,有22.6%的學生認為為了治療心理疾病,有38.6%的學生認為是為了解決心理問題,有86%的學生有咨詢的愿望,并認為自己周圍有24.6%的學生應接受心理咨詢。絕大多數大學生尚無咨詢的經歷,接受過心理咨詢的僅為5.6%,比蔣重清等人的研究結果(7.3%)[2]還要低,但這部分學生中84.6%的學生還愿意去心理咨詢,低于蔣重清等人的研究結果(94.7%)[2]。有咨詢愿望的學生中有64.2%對走進心理咨詢室有顧慮,其中怕別人說有心理疾病而遭非議占34.9%、不愿講出心中的秘密為34.6%,對保密性不放心為22.6%,懷疑咨詢效果的為14.6%,其它占15.6%。關于高校開展心理咨詢的必要性,選擇很有必要的為34.6%,有必要的為49.4%,不太必要的為12.4%,沒有必要的為3.6%。女生比男生更認為有必要(82.2%、76.5%,χ2=22.74%,P
2.3 從大學生對心理咨詢師的認識來看,對咨詢師背景的要求,選擇心理學的為87.2%,醫學為66.3%,教育學為61.6%,思想政治教育為45.6%。關于咨詢師的年齡,選擇中年人的為58.6%,年輕人的為21.6%,女生選擇中年人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49.7%、39.5%,χ2=24.26%,P
2.4 關于咨詢的形式,選擇面對面咨詢的為48.6%,網絡咨詢的為21.5%,熱線電話咨詢的為18%,書信咨詢的為11.9%。76.5%的學生希望一次咨詢解決問題,18.6%的學生選擇視具體情況而定,4.9%的學生選擇多次咨詢解決問題。
2.5 從有咨詢經歷的大學生的基本情況來看,接受過咨詢的大學生尋求咨詢大多是遇到了人際關系、戀愛、工作、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有75%的學生在求咨前嘗試過其他方法,主要是自我調節(48%)和找朋友傾訴(33.6%)。男生選擇自我調節明顯高于女生(64.7%、31.4%)。當自己進行調節及找朋友傾訴解決無效時才想到求助于心理咨詢。對于咨詢效果的評價,認為很有幫助或有些幫助的為76.9%,認為咨詢師完全和基本合格的為81.7%。
3 討 論
調查結果表明: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學生普遍認同心理咨詢的功能和作用,認為能解決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及促進人的成長。人際關系問題是大學生咨詢的最主要的內容。多數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心理咨詢。雖然曾接受心理咨詢的人數不多,但曾經接受心理咨詢的同學幾乎都是愿意再去心理咨詢。男女學生在求咨行為中存在性別的差異,女生多采用向朋友及家人傾訴并尋求解決問題,而男生更多的采用自我調節的方式,在這些方法無效時,向心理咨詢機構求助,女生更希望得到年長的咨詢師的幫助,而男生更希望得到同齡異性的幫助。男女生相比較而言,女生更愿意接受心理咨詢。而學生要求咨詢師有更寬厚的知識素養、良好的專業技能、平易近人、善于溝通。這給心理咨詢工作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提示我們在安排咨詢人員時要考慮到性別的差異。
一般學生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咨詢,但對走進心理咨詢室存在種種顧慮。一方面認同心理咨詢的功能和作用,認為高校應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當發生心理問題時又羞于啟齒。這種矛盾傾向很可能成為影響學生求咨行為的主要原因,而且在咨詢形式上更愿意面對面咨詢,并多數希望一次能夠解決問題。這提示我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加大宣傳力度,消除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誤區,提高咨詢人員的素質,加強其職業道德的建設,也提示我們對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應采取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各種形式的講座、心理訓練、團體咨詢、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就業指導、解決沖突及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等,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及促進人格的完善和發展。
4 參考文獻
[1]吳曉萍,陳雪玲.高職生應激源、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國心理健康雜志,2006,14(2):224-226
【關鍵詞】運訓專業學生;英語學習;提升英語實用能力
上海體育學院2004年開始積極開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確立了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培養學生英語實用能力的教學模式,已取得顯著成果。然而,占我院本科學生總數近三分之一的運訓專業學生,成為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瓶頸”。對我院2010級42名運訓專業學生的問卷結果顯示:兩年英語學習后,多數學生仍不具備英語基本交際能力;近半數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四分之一的學生達不到英語課程的基本要求,需通過補考或重修才能及格。運訓專業學生英語能力的嚴重滯后不僅給任課教師帶來困惑,更嚴重制約了這些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據了解,有的學生參加國際賽事時因聽不懂裁判員的指令而影響了比賽狀態和比賽結果。因此,準確了解運訓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客觀分析造成其結果的主要原因,根據社會需求和個體發展需求,客觀地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學習效果,已成為體育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必須要解決的燃眉之急。
一、教與學的現狀
運訓專業學生多數為某體育專項特長生。一些學生從小學就開始了某專項訓練,從此結束了正規的課堂學習。入學前,只有少數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多數學生只掌握些支離破碎的英語語法知識。問卷結果表明:18.1%的學生入學前沒有認真學過英語;50.4%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28.2%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望而生畏。談到原因時:多數學生認為“自己英語基礎差,學不好英語”是他們放棄學習的主要原因;一些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陳舊,他們認為學啞巴英語沒有用,很想學點口語能和外國人進行簡單交流;也有的學生放棄英語學習是因為教學內容太難,教學進度太快,他們想學卻跟不上;也有的學生把放棄學習歸咎于老師嚴肅并帶有挖苦訓斥的說教。61%的學生希望能在聽說能力方面有所提高。67%的學生喜歡在入校第一學期就開始分層次教學。在教學中發現:盡管很多學生意識到掌握英語技能對他們今后的事業發展很重要,但學習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跟不上教學進度而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最終放棄學習;一部分學生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又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想學但不知如何去學從而造成學習上的事倍功半,最后放棄學習;少數學生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肯定學不好,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在英語學習上,最終選擇放棄;高強度的專業課訓練消耗學生大部分體能使他們看見書桌就想睡覺;少數學生頻繁外出參加體育比賽也是其放棄學習的一個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教學目標過高,偏重知識傳授而輕視聽說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調和教學內容枯燥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任課教師過于嚴肅而缺乏人性化的說教使得學生不敢或不愿與教師進行悉心交流,形成師生間的合作不信任,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少數學生甚至會因受到任課老師的嚴厲批評而最終放棄這門課程。
二、改進措施
為改變運訓專業學生英語教與學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出以下建議:
1.實行分級教學
依據高考英語成績,入學英語摸考成績和學生自愿原則,分成A、B、C三個等級。其中A級占學生總數的20%左右,B級占70%左右,C級10%左右。“為不同等級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A級:對于入學時已掌握基本語法知識并具有初級語言交際能力的學生,以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實用交際能力為目標,堅持聽說領先進而帶動其它技能提高的教學原則,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集視聽說為一體的立體化學習環境。“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交際活動提高實用交際能力,使得這些學生能夠在國際體育賽事中與國際同行進行有效交流,提升我國體育人才在國際賽事中的形象和地位”。B級:對于入學時已掌握些支離破碎的語法知識但不具備語言交際能力的學生,以打好語言基礎,進而培養基本的交際能力為目標。教學從掌握語音正確發音、基礎語法、基本詞匯訓練開始,逐漸過渡到以聽說為主的教學模式。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融入教學中,通過創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輕松的心理狀態下掌握所學知識,使得這70%的學生成為具有一定英語交際能力的運動員。C級:對于入學時英語基礎基本為零的學生,本著實際應用的原則,在完成基本語音,基本句型和基本生活用語教學后,立即轉入與竟體專業有關的實際場景的口語訓練中。教學方法多以操練、背誦、模仿為主,形式輕松、活潑多樣,讓學生在沒有心理壓力的狀態下參與課堂活動,習得語言知識。使得這10%的學生成為具有初步英語交際能力的運動員。
2.創建積極心智模式
有些學生因英語基礎薄弱而產生自卑心理,他們在心里默認自己“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天生就不是學外語的料。在消極心智模式的暗示下,他們本能地放棄了努力學習的嘗試,“本來就學不好,為什么還去浪費時間和精力!”教師千萬不能拋棄這樣的學生,應該及時進行“成功教育”,幫助他們建立“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學好英語”的自信心。課上要為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要特意設計些簡單問題,并對他們的積極參與給予肯定和鼓勵,有意傳遞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我行,只要我努力,我肯定行!”可通過適當方式將運動員“想成功”的競爭意識溶入課堂活動。通過這樣的心理暗示:“I’m not a failure,I’m a winner!”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激活待開發的潛能,增強自信心,逐漸進入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開始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隨機抽查了新鄉市六所小學隊員500名在乒乓球運動中步法訓練的情況。結果顯示,新鄉市小學生在乒乓球運動中對步法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鄉市小學生;乒乓球運動;步法訓練;
1、前言
乒乓球運動在1904年經日本傳入中國,至今在中國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它被譽為我國的"國球",也是我國優勢競技項目.它集健身、競技、娛樂為一體,它具有球體小、球速快、變化多、設備簡單的特點。
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對運動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積極主動、技術全面、步伐靈活、特點突出、技戰術多變是當今乒乓球運動發展的主流。而中國乒乓球之所以長盛不衰,與中國乒乓球后備基礎的強大是分不開的。中國乒乓球運動在群眾中尤其是小學生中的普及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的。“步法是乒乓球運動員的生命”這句話精確的概括了步步伐在乒乓球訓練中的重要性。步伐作為乒乓球擊球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及時、準確地使用并銜接各項技術動作的樞紐,也是執行各項戰術的有力保證。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小學生在乒乓球訓練中對步法認識、正確與否進行研究,促使小學生的乒乓球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和發展。
2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1調查對象
本課題所選擇的調查對象是以新鄉市工人街小學,新鄉市北街小學,新鄉市解放路小學,新鄉市和平路小學,新鄉市和平路分校,新鄉市河師大附小為調查對象,抽樣人數共500名。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50人,分別占總調查人數的50%、50%。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期刊網,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大量學術期刊和書籍等有關資料,依據這些文獻資料,制定有關調查問卷,確定訪談內容,對新鄉市小學生乒乓球運動中步法訓練重要性奠定里理論基礎。
2.2.2調查法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對六所小學乒乓球學員進行了調查,以期從多角度,廣范圍進行全面研究。特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經過了專家的效度檢驗,可信度較高。問卷調查發放及回收情況具體見表1。
表1 問卷回收情況
發放問卷數(份) 回收問卷數(份) 收獲率(%) 有效問卷數(份) 有效收獲率(%)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250 250 245 243 98 97.2 241 240 96.4 96
2.2.3數理法
問卷回收后,對獲得的有效數據,根據社會調查統計方法與體育統計學原理,運用計算機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并實行理論分析、研究。
3結果與分析
3.1新鄉市小學生乒乓球運動中步法訓練重要性現狀分析
3.1.1新鄉市小學生乒乓球運動中步法訓練利用現狀
經調查與訪問得知,六所小學乒乓球訓練班中,53%的小學生在訓練中不能正確的運用步法,以導致擊球質量不高,其中男生占25%,女生占28%。還有39%的小學生會偶爾能在訓練中正確使用步法,其中男生占22%,女生占17%。只有8%小學生能在訓練中輕松自如的運用步法,其中男生占5%,女生占3%。
3.1.2新鄉市小學乒乓運動中的步法訓練現狀
目前,步法訓練在我國乒乓球訓練中并沒引起高度的重視,其中80%都是重視單個和組合技術,其中男生占50%,女生占30%。在小學生的乒乓球訓練中對步法要求較低,但是在大型比賽中,只有少數學生能合理利用步伐保證擊球質量。
3.1.3引起教練對步法訓練的重視
在乒乓球訓練中,對“步法”的最基本要求有兩條:一是反應判斷要快;二是腳步移動要靈活。乒乓球在球臺上空來回飛行速度很快,回球的落點變化較大,幾乎沒有前后、左右相同的來球。這就要求運動員要有快速的反應和準確的判斷,才能使腳步移動及時到位。所以在乒乓球訓練中教練應該加強步法的訓練。
3.1.4高度重視步法訓練在乒乓球中的重要性
比賽中的雙方運動員也都是盡量設法用對方難以還擊的球路和落點來發動進攻。為了對付來球,準確還擊,使球具有一定的威力,運動員移動腳步到最適合于自己擊球的位置上去擊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擊球時只伸手(先動)不動腳(后動),甚至在球飛落到自己身邊也不做靈活的步法移動,那么在比賽中,就會因不會移動步法,而導致比賽的失敗,久而久之還會影響乒乓球技術的全面提高與進步。
4結論與對策
4.1結論
4.1.1由于教練不夠重視步法訓練,使得新鄉市六所小學生在乒乓球運動中對步伐的訓練較少,導致在比賽中由于步伐不到位而導致輸球。重視步伐訓練是當前乒乓球運動發展的需要,也是乒乓球競賽特點的需要。步伐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乒乓球運動員技術水平的提高。
4.1.2處理好步伐訓練與身體素質之間的關系,步伐不等于身體素質,身體素質也不等于步伐。但是,步伐是以身體素質為基礎的專項素質的體現。
4.1.3乒乓球運動員的訓練一開始,即從小學生階段就應當貫穿手、步伐結合訓練的指導思想。步伐訓練應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4.1.4步伐訓練是乒乓球運動的基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4.2對策
4.2.1教練員應充分認識“步法”的重要性
步伐是乒乓球擊球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乒乓球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步伐,能夠經常保持合理的擊球位置,就會使擊球的速度、角度、力量、旋轉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有利于提高擊球的技術質量。當前,世界乒乓球運動正朝著力爭積極主動、搶先上手的方向發展,要貫徹積極主動、搶先上手,搶先發力的戰術意圖等,就必須依賴于“步法”。光有意識沒有“步法”怎么上手?所以,“步法”是實現積極主動意識強有力的武器和最有效的手段。
4.2.2加強身體素質訓練
步伐的好壞與個人的身體素質有直接聯系,可通過多種身體素質訓練,來改善小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如通過跑步來鍛煉腿部力量;通過跳繩、蹲跳來提高腿部的彈跳力;通過短距離的沖刺練習,提高小學生的速度素質。但少年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其各器官系統的狀況和成年人相比都很不完善,故教練員在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時,要根據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的特點區別對待,循序漸進,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內容,使各器官系統的機能能力、各項身體素質得到相應的改善與提高,以適應乒乓球運動的發展需求。
4.2.3無球的步伐訓練和有球的訓練
兩項都要抓,使小學生在步伐與手法上同時得到提高。在訓練的開始階段進行“步法”訓練糾正、鞏固隊員的步法,在訓練結束階段進行步法訓練即能提高隊員的步伐移動能力,也磨練了隊員的意志。在中后階段進行有球的訓練,在有球訓練時,更應時刻注意隊員的步法,因為隊員擊球失誤不僅僅是手法上的原因,也要考慮到“步法”是否正確、到位、合理,因為手法與步法之間存在著一些內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