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林業育苗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及時清除苗圃雜草,雜草高度不能超過15.0cm。摘心解膜接穗的新枝長至15.0cm后,解除捆綁物。低接的當新枝長到20.0cm左右時,要及時摘心,促其多發側枝,并將綁扎膜解去,形成三分枝以上后不再摘心。修剪高接苗:新梢長至15.0cm時第一次掐頭,并在新枝長至80.0cm時開始修剪;將水平生長和向下垂的枝條剪去。
2病蟲害防治
金葉榆的主要蟲害為榆木蠹蛾和天牛,防治方法為。1)展葉初用久效磷等農藥全樹噴施,5月份用2.5%溴氰菊酯3000倍噴干殺滅初孵幼蟲。2)自6月中旬起定期檢查樹干,發現有新鮮蟲糞蛀屑排出的蛀道口時,向蛀孔內注入10倍有機磷農藥(80.0%敵敵畏或50.0%殺螟松等),并用粘土封閉蛀道口,殺死蛀道內幼蟲。3)樹干涂白:在11月初用生石灰5.0kg、硫磺粉1.0kg、食鹽500.0g、動物油或煤油100.0g、80.0%敵敵畏乳油或40.0%樂果乳油加水適量,調成糊狀,稠度以使用時不往下流為宜,將此糊狀液均勻外涂于樹干上。灌木型嫁接培育技術嫁接時間及方式嫁接綠籬苗的接穗制作同高接接穗的制作方式相同。砧木選擇用一年生白榆,嫁接時間3月下旬-4月下旬。綠籬苗木的嫁接方式采用皮下接,在砧木白榆地上5.0~80cm處截桿,用嫁接刀將留地砧木的一側切開3.0cm斜面,再將接穗一端切開3.0cm斜面,將兩個斜面用塑料條捆扎緊密即可。田間管理參照喬木型嫁接苗的田間管理方式,待金葉榆新芽生長至150~20.0cm開始第一次打頂摘芯,長至40.0~50.0cm時第二次掐頭,促使金葉榆側枝萌發。地接金葉榆鋤草管護周期較短,為了加快地接苗的生長速度,通常要將田間的雜草清理干凈,并保持水分充足。
3造型苗木培育技術
3.1綠籬型苗木培育
綠籬型苗木培育的嫁接技術與灌木型嫁接技術相同,培育關鍵點是控制苗木生長速度,保證一定數量分枝和冠幅。綠籬苗培育分低籬和高籬兩種,低籬當年嫁接便可裝營養缽出圃運用,高籬根據使用要求可培養成綠墻,高籬苗在田間管理過程中要不斷將側枝梳理,保持頂端生長優勢,當年嫁接可生長至1.5~2.0m。
3.2球型苗培育技術
3.2.1地接球形金葉榆地接球的嫁接方式與地接苗相同,不同之處在于球形修剪培育,在地接金葉榆新枝生長至40.0cm開始培養球形,每生長15.0cm就需要修剪掉10.0cm,嫁接后4個月時間球形修剪雛形基本完成,金葉榆球形修剪要按照重修剪的方法進行,修剪后保證水肥充足,促進側枝生長,保證冠形豐滿。當年嫁接地接金葉榆培養球形能夠達到80.0cm的樹冠,如果需要大規格球形,第2a繼續修剪培育,樹冠能夠達到150.0~200.0cm。3.2.2獨桿球形獨桿球形培育的關鍵點是嫁接高度,選擇砧木胸徑3.0~5.0cm,且樹桿筆直,可嫁接50.0、80.0、100.0cm等不同高度的金葉榆球,嫁接成活后注意球形修剪,不斷去除頂端優勢促使側枝萌發,保證樹冠豐滿且端正。
3.3拉枝云片造型培育技術
采用地接金葉榆造型,經過攀扎、修剪、牽引等方法制作出不同類型的盆景,在材料選擇過程中需要注意地接金葉榆需要提前培養2~3a,待主桿強壯,保留分枝數量足夠的時候方能造型,可參考榔榆和紅花繼木的造景方法,經過人工整形,或者配置小擺件表達出別致的風景。
3.4獨桿分層云片造型培育技術
英文名稱:Forest Research
主管單位:國家林業局科技司
主辦單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1498
國內刊號:11-1221/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8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英文名稱: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主管單位:國家林業局
主辦單位:國家林業局華東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金華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7743
國內刊號:33-1160/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論文摘要為了豐富子午嶺林區造林樹種,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我們引進了歐美楊107號栽培技術試驗研究,初步掌握了歐美楊107號的生物學特性,總結出了科學適用的育苗、造林技術,為全面推廣提供了科學依據。
歐美楊107號是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所選育出的楊樹系列新品種,在抗旱、抗寒、生長速度、抗病蟲能力及成材質量等方面都非常優越,是目前國家林業局倡導推廣的楊樹新品種之一,可成為我國西部及華北地區植樹造林的首選樹種。通過引進種條,開展育苗、造林試驗,進行物候期觀測、適應性表現觀測、生長量測定等,初步掌握了歐美楊107號的生物學特性,總結出了科學適用的育苗、造林技術,為全面推廣提供了科學依據。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在甘肅省子午嶺林區的東華池林場,位于108°23′E,36°14′N。該區屬溫帶半濕潤區,年平均氣溫8.00℃,年降水量550㎜,無霜期145d,海拔1210m。土壤類型為壚土,土層厚度80~120㎜。
2苗木繁育
2.1種條來源
試驗種條來源于北京時空通用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繁育基地,2001年3月采購,種條為一年生苗干,截成12cm長的插穗,用蠟封頂,每50個扎成小捆,使用通氣紙箱包裝運輸,扦插前用濕沙貯藏。
2.2苗圃地選擇
育苗地選在東華池林場基本苗圃地,地勢開闊,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有灌溉條件。
2.3整地作床
4月上旬圃地深翻25~30cm,每畝施羊糞1000kg,FeSO415kg,灌足底水,待土壤疏松,作成壟狀高床,床面寬60cm,床高20cm,并覆蓋地膜。
2.4打孔扦插
4月中旬扦插,每壟兩行,株距20cm,行距30cm,扦插密度每畝4500株。扦插時先用打孔器在地膜上打孔,然后將插穗垂直插入,插穗上端與地面平齊,再用土封住地膜上的插孔。
2.5灌水施肥
扦插后及時灌水,灌水量以不淹床面為宜。此后根據土壤墑情掌握灌水時間和次數,經常保持土壤濕潤,通氣良好。為了促進苗木生長,分別于6月、7月下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畝追施尿素10~15kg。追肥方法是在苗行內開溝撒施,施肥深度5~10cm,施后埋土并灌水。
2.6放苗抹芽
插穗發芽展葉時,撥去插孔上的覆土,放出壓在地膜下面的幼苗,再用土壓住地膜上的插孔,以防地膜破裂。5月中上旬,當幼苗長到20cm左右時開始打杈抹芽,抹去細弱的新梢,保留一個健壯的新枝。在后期生長過程中對長出的側芽要隨時抹去,做到苗木不分枝。
2.7病蟲害防治
歐美楊苗期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葉銹病,在發病初期及時噴灑甲基托布津和粉銹寧溶液1~2次,就可控制病害發生。苗期蟲害以白楊葉甲和大青葉蟬較為常見,用5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40%樂果乳油3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在苗木上噴灑,殺蟲效果良好。
2.8造林苗培育
歐美楊多用2年根1年干苗木造林,因此,在翌年3月中旬進行平茬,田間管理同上年。
3栽培技術
3.1苗木選擇
造林選用2年根1年干苗木,苗高2.50m,地徑2cm的一級苗,頂芽飽滿,根系完整,無病蟲害。
3.2造林地選擇
造林地選在東華池林場川臺農耕地,其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
3.3整地
采用穴狀整地方法,按株行距定點挖穴,穴規格為60cm×60cm×60cm,將穴內活土、死土分別堆放地表兩邊。
3.4栽植
栽植時間為4月上旬,栽植密度每畝110株,株行距2m×3m,,栽植時將活土分層填入穴內,層層踩實。栽植后可適量灌水。
3.5撫育管理
為了促其快速生長,栽植后連續撫育3年,進行松土、除草,保持造林地土壤疏松,樹盤下無雜草。對病蟲鼠害進行監測和預防,控制其發生危害。
4結果與分析
4.1扦插育苗當年平均苗高230cm,地徑2.10cm,第二年平茬后平均苗高280cm,地徑2.60cm。達到造林一級苗標準,說明采取春季扦插、高床作業、地膜覆蓋、平茬培育等技術,是歐美楊繁植的理想方式。
4.2造林成活率為98.60%,第三年保存率仍在95%以上,平均樹高8.10m,地徑7.20cm。結果表明,該樹種造林成活率、生長量均高于新疆楊等其它楊樹。表現出了明顯的速生性。
4.3造林后物候觀測結果,歐美楊107號造林后連續三年萌動期在4月下旬,展葉期在5月中上旬,葉變色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落葉期在10月中下旬。沒有發現干旱、霜凍、凍拔及冬季抽條現象,整個物候期和苗期、引種地基本一致,證明在本區生長完全適應。
5結論
論文關鍵詞:馬占相思,扦插,成活率
1試驗材料與試驗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于福建省林業科技試驗中心五板橋基地,試驗地處東徑117°18′,北緯24°30′,屬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海拔52m成活率,年均氣溫21.1°C年均降雨量1578mm~1879.4mm,無霜期322.4d,年均相對濕度80%,年均日照時數2052h[4]。
1.2試驗材料來源 扦插穗條取自福建省林業科技試驗中心五板橋基地2年生采穗圃,選擇生長健壯、基本無病蟲害、粗細較一致的枝條。珍珠巖購于漳州市百花村,木屑購于南靖林場木材廠,紅心土取自小山城工區。
1.3試驗前準備 扦插前20d將不同種類的輕型基質材料按試驗設計的配方(按體積比例)通過攪拌機充分混合均勻,用容器機生產出規格為:直徑3.5cm高10cm的網袋容器,將網袋容器排放于育苗托盤中(每托盤裝84個容器)。然后將排放在托盤中的網袋容器用0.3%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消毒后覆蓋薄膜,隔2~3d容器澆透水,即可進行扦插試驗期刊網。
1.4 試驗方法、扦插后苗木的管理技術 2008年11月15日上午從采穗圃取回長14cm的插穗,穗條保留3~4個葉片,基部切口采用斜切,以50根插穗為一捆用象皮筋扎實成活率,然后將成捆的插穗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5min。扦插前,插穗基部蘸生根促進劑ABT-1 800mg/kg(生根促進劑用滑石粉調成糊狀)2cm。
插穗采用直插法,扦插前在基質中心點用直徑2mm的銅棒垂直打孔、深度為2㎝,然后插穗順孔插下,扦插過程中需用市下噴對插穗噴水,使葉片保持有水珠,插后用手將基質適度按壓、以使插穗與基質緊密接觸,扦插后澆透水。放置托盤的苗床用細竹片搭起高為50cm的半圓形小拱棚、蓋上薄膜,四周用土壓緊以保持溫、濕度。烈日下加蓋50%的遮陽網,棚內溫度高于35°C時、需噴水降溫,小拱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扦插后每隔5 ~6d掀開薄膜補充水份,并結合噴施濃度為1000倍液的殺菌劑,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和多菌靈交互使用。扦插后每間隔2個星期噴一次葉面肥,用大肥寶、美國高樂、云大—120,交互使用成活率,質量分數為0.15%~0.20%;30d后提到0.25%。插穗生根后,灌施0.3%~0.4%植物根部營養液或過磷酸鈣。
1.5試驗設計 選擇8種配方輕基質網袋容器為因子(A),即泥炭:珍珠巖:紅心土=6:3:1(A1);泥炭:樹皮:紅心土=6:3:1(A2);木屑:珍珠巖:紅心土=6:3:1(A3);木屑:樹皮:紅心土=6:3:1(A 4);稻殼:珍珠巖:紅心土=6:3:1(A 5);稻殼:樹皮:紅心土=6:3:1(A 6);泥炭:稻殼:樹皮:紅心土=3:3::3:1(A 7);泥炭:木屑:樹皮:紅心土=3:3::3:1(A8),以不同插穗下切口型為因子(B),平切(B1)、為單削面(B2)、為雙削面(B3)、做雙因子試驗。每處理重復3次,每重復插穗84根(1托盤),采用完全隨機區組排列。
1.6試驗數據統計 扦插50d后,調查各處理平均生根率期刊網。本試驗共8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共計24個重復(扦插24個穴盤),先調查每重復的生根率,然后再統計出每個處理的平均生根率。
2 結果與分析
經試驗及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表1、表2),不同網袋容器輕型育苗基質(A)與不同插穗下切口型(B)對馬占相思扦插生根率影響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馬占相思在3種不同下切口型(B)插穗扦插到8種不同網袋容器輕型育苗基質(A)的試驗中,以插穗下切口型B3(雙
表1 不同輕型育苗基質網袋容器對扦插生根率的影響
因B1B2B3
素Ⅰ ⅡⅢ 均值Ⅰ Ⅱ Ⅲ均值 ⅠⅡ Ⅲ均值
A1 72.168.0 66.6 68.9 52.3 70.6 75.1 66.0 70.1 74.3 73.172.5
A2 70.572.2 74.8 72.5 58.7 63.7 56.4 59.666.4 70.0 70.3 68.9
A3 67.365.0 63.0 65.1 59.4 48.3 36.6 48.1 66.6 68.9 60.765.4
A4 43.147.2 49.8 46.7 47.1 37.2 52.2 45.5 60.1 60.7 62.561.1
A5 55.754.3 50.5 53.5 24.9 48.5 35.2 36.2 39.6 50.360.1 50.0
A6 48.650.1 52.8 50.5 70.6 71.9 73.8 72.1 83.5 77.2 72.177.6
A7 74.175.9 78.6 76.2 78.9 78.8 72.4 76.7 83.4 76.1 82.680.7
A8 82.580.0 78.4 80.3 79.8 76.6 86.3 80.9 86.9 85.0 84.085.3
表2 不同輕型育苗基質網袋容器對扦插生根率影響的方差分析
生根率
變異來源
離差平方和自由度 方差 均方比 Fɑ
因子A 9442.9387 71348.9970 42.9019﹡﹡ F0.01(7,48)=3.04
因子B 1117.4695 2558.7348 17.7694﹡﹡ F0.01(2,48)=5.03
A ×B 2066.9705 14147.6407 4.6953﹡﹡ F0.01(14,48)=2.48
誤 差 1509.300048 31.4437
總 和 14136.678771
削面)扦插到網袋容器輕型育苗基質A8(泥炭:木屑:樹皮:紅心土=3:3::3:1)組合最佳、即A8B3組合成活率,平均生根率達到到85.3%。8種不同網袋容器輕型育苗基質(A)的試驗中,以A8最好、A7次之,A5最低;3種不同插穗下切口型(B)試驗中,以B3(雙削面)最好、B2(單削面)次之,B1(平切)最低。
3 討論
8種網袋容器輕型育苗基質(A)及3種不同插穗下切口型(B)對馬占相思扦插生根影響的方差分析表明差異顯著,以雙削面(B3)為插穗下切口型、扦插到泥炭:木屑:樹皮:紅心土=3:3::3:1(E8)適合于馬占相思扦插生根,平均生根率高達85.3%。
在生產中,采用網袋容器輕型育苗基質的方法扦插的馬占相思苗木,能使所培育的苗木既保持了母本的優良遺傳性狀、又降低容器苗木的重量(網袋容器輕型育苗基質平均每株苗:50~60g,相同規格的紅心土袋苗重達120~130g)、減輕林農勞動強度和勞動工序、降低造林成本、有利于保護地球生態環境、避免塑料膜營養袋丟棄造成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2]黃維南,尤瑞琛,黃志宏,等·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的生長、固氮及葉狀柄的營養成分[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0,(2):118~119
[3]葉水西.降香黃檀扦插育苗技術初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6(4):128-129.
[4]劉德朝.直桿大葉相思扦插育苗試驗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4(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