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詠史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②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③在,肯④為君王卷土來?
詩文注解
①烏江亭: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烏江浦。項羽垓下戰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②江東: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區,是項羽起兵之地。
③雖:即使。
④肯:豈肯,怎愿。
比較賞讀
這兩首詩都是詠史詩,都采用議論的方式對項羽烏江自刎一事發表看法。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但都能言之成理。
杜詩一開始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設想為前面提供證據,宣揚了百折不撓的精神,頗有積極意義。王詩先分析項羽面臨的形勢,再針對杜詩的說法,說明項羽人心盡失,不可能卷土重來。
兩詩議論項羽失敗的角度不同,杜詩是從項羽自身原因的角度,王詩是從“壯士”整體原因的角度。杜詩高屋建瓴,一氣呵成,頗有氣勢;王詩論據堅實,擊中要害,末句反問含蓄有力。王詩“江東”兩句反駁杜詩的后兩句,可見王詩是對杜詩翻案文章的再翻案,立論真切實在,也道出了項羽兵敗自殺的真正原因。
閱讀練習
1、杜詩中“不期”的語義是______________,王詩中“勢難回”的語義是______________。
2、杜詩以項羽事為題材,實際是宣揚了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杜詩認為項羽還可能卷土重來的原因是什么?王詩認為項羽不可能卷土重來的根據是什么?
4、兩詩末句表達方式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1、不可預料局勢難以挽回
2、百折不撓
3、杜詩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爭取勝利也是可能的。王詩卻認為項羽已經眾叛親離,盡失人心,江東子弟不可能再為他賣力了。
一、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美,該是教育的磁石”,“幼小的心靈需要美的滋潤,兒童的智慧、情感活動需要美的激活,教學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動。” 工整富有樂感的格律,是中國古代詩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說起來朗朗上口、有節奏、有樂感又是青少年所鐘愛的。優美的語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會使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之中。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便不啟而發,使其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更容易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比如在講述先秦文學時,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碩鼠》詩,它詼諧的語言,流暢的格律,引人入勝,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課下再趁熱打鐵,組織一次《詩經》朗誦會。這樣,通過開掘和展示古詩歌的內容美和形式美,開展融合美和寓教于樂的活動,使美與科學一體,美與人文同在,認知與審美并進,既調動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能夠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聯想,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有利于學生學習
歷史上一些憂國憂民的詩人,他們或親歷目睹世亂變故,身受世變之苦;或身處盛世,享受盛世太平。對盛世的繁榮興盛,他們興奮地記載,如杜甫的《憶昔》詩;基于對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對亂世的痛恨之情,他們更是以詩言志,如杜甫描繪安史之亂后社會慘象的《無家別》,描寫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詩》、蔡文姬的《悲憤詩》、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的《長恨歌》。這些詩作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畫出了一幅幅直觀形象的歷史畫面。如果在歷史課堂恰當地、不失時機引用的話,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聯想,讓歷史重現,使學生“走進”歷史,去觸摸歷史人物,感知歷史現象,從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學習。
再有,一些詩人截取歷史上一時一事,一人一物,作詩詠史,以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歷史觀點和看法。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頗甚至錯誤。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對之進行正確的辨析,既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史觀。例如,對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詩感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歐陽修更是哀嘆“紅顏勝人多薄命”。他們在對昭君命運的悲苦寄以極大同情的同時,卻認為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的恥辱。而卻贊揚說:“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在此,如能點撥學生比較、分析,就很容易認識到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認清古人錯誤的民族觀念,從而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唯物史觀。
三、有利于發掘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聯系,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文科綜合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要求歷史教育要樹立“大文科”的教育觀,要將歷史與政、文、地等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文科綜合能力。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引用詩歌詞曲能夠適應這一要求,能夠發揮作用。首先,在歷史教學中引用詩詞歌曲本身就體現了歷史與語文“文史不分家”的內在聯系,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綜合能力。其次,在歷史教學中對古代詩歌恰當適時地引用和巧妙地設問,是適應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和培養學生文科綜合能力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比如杜甫《詠懷古跡》一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關鍵詞:中學語文;詩歌鑒賞;李商隱
傳統的詠物詩是托物寓志,長久如此,事物都類型化了,因此才有了物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然而,不同的是李商隱的詠物詩則不側重寓志,而是寓情,描寫自己的個人體會,表達個人的身世慨嘆、人生感慨。詠物詩包含著難以為外人所道的身世悲涼,這是他的詩總是讓人費解的重要原因。
一、李商隱詩中的身世之感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這是李商隱對自己身世的形象描述,他將心中悲情投射在了這些“同是天涯淪落”的物象上。有兩首詠物詩被譽為是他具有代表性的表達身世之感的作品,從中更能體味出其悲情。一首是《流鶯》,詩中這樣寫到:“流鶯飄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詩中的“流”字是李商隱漂泊無依的心靈和命運的最好的詮釋,道出他身世的無盡凄涼。鶯本是春天的象征,“千里鶯啼綠映紅”是春天的笛手,在李商隱筆下卻浸透著悲涼。流鶯悲啼是他對自己身不逢時,不能自持自己命運的哀嘆聲音。混亂黑暗的時代,黨局糾紛的傾軋,即使懷珠握瑾,又怎能有立足之地呢?再來看他的《蟬》,詩中這樣寫:“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首二句便以哀嘆的心寫出蟬的命運,因高潔而有“高”與“飽”的矛盾,“費聲”與“徒勞”的矛盾,情中起怨。三四句更是將此情升入悲劇性的意蘊,“一樹碧無情”一樹的濃蔭卻對蟬凄絕欲斷的聲音冷漠無情,顯示出世態的薄涼,也是對現實的有力批判。鐘惺說此二句是“冷極幻極”,綠本是生命希望的象征,而在此卻如此冷漠,連這種最暖的也失去了希望,此時此刻怎么不會讓人心中升起寒意?這蟬恰恰是李商隱因高潔而不為任用,經歷困頓,世態炎涼的寫照。有的評論者認為,“《流鶯》和《蟬》是詩人托物寓懷,抒寫身世之感的姊妹篇,內容各有側重,風格也有區別。二者都寫到‘飄蕩’和‘梗泛’,寫到‘巧囀’和‘費聲’。但《蟬》所突出的是‘高’與‘飽’的矛盾,‘費聲’和‘無情’的矛盾,而《流鶯》所突出的是‘巧囀’與‘本意’不被理解的矛盾,希冀‘佳期’與‘飄蕩無依’的矛盾。《蟬》所塑造的形象更多清高的寒士氣質,《流鶯》所塑造的形象則明顯是具有苦悶傷感的詩人特征。”無論是哪種物象,無論寄寓什么情懷,都能從詩中感受到他的悲情。也正是這種悲情才使他的詠物詩有了獨有的藝術內涵和悲劇底蘊。
二、詠物詩委婉內斂
李商隱的詠物詩在描寫上不在精描細刻上下功夫,而是取其神,著重于其神態的描寫,從虛處著筆繪神。“并應傷皎潔,頻近雪中來”的蝶,“過水穿簾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的月,“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的柳,都是著重于物的神態,“神在筆先”。也就是說他所重視的所要表現的恰恰是這種神韻,而這神韻正是物與自己發生契合的引線,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感情隱于物之中表達出來,而達到物我渾融一體,悲物悲己。在詩中與他真正對話的不是筆下的物,而是自己的內心。在藝術手法上,他多以營境為主,并不點明物的名字。“苦竹園南椒塢邊,微香冉冉淚涓涓。已悲節物同寒眼雁,忍委芳心與暮蟬”“小苑華池爛漫通,后門前檻思無窮。宓妃細腰才勝露,趙后身輕欲倚風”等,這些詠物詩并未在詩中提到物的名字,而是直接寫它們的境遇,有人說他的詠物詩更像是猜迷詩,而題目便是謎底。從這幾首詩看的確如此,他把心中起起伏伏、朝朝落落的情感投射在物上,通過其表現內心深處的苦痛,因此將自己的心境附著于物上,描寫物之境遇,營造物境,以物的境遇貼合己之心境,加強了物之表現,使現實與自然界相融,達到最佳結合的狀態,心物相依,心物合一。正如楊柳所在文中評價的:“‘自明無月夜,強笑欲風天’的李花是‘自己才而不見賞’的悲遇;‘援少風多力,墻高月有痕’的杏花是自己‘朝中有權勢者不為我助,而政敵排陷打擊迭至;往日知交,發跡后與我疏遠隔膜矣’的遭遇。”總的來看,這些詩起核心的仍是他心中的悲情,也正是這種悲情才使他以似曾相識的心態體物寫物,從而使物極富神韻,極富情韻。與其他詠物詩比較而言,正是因為其中的情如線串在其中,所以在藝術手法上有其鮮明的特色。
三、將身世融于詠物之中
李商隱將時代、家世、個人的命運都融入到物之中,使物著上的是他的心靈哀傷,體驗的是他的身世遭遇。李商隱的詠物詩所寄托的主要是詩人獨特的境遇命運、人生感受和精神意緒,也就是說寄寓的不是一群而是一個人的心態情懷,從這一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 是李商隱對古代詠物詩的托物寓志傳統的重要發展。正是上述原因,他筆下的梅并不是傳統士人筆下“傲霜雪”的梅,而是自己才能所遇非時的個人寫照;他筆下的菊不是“性高潔”的菊,而是寄寓遭遇,感嘆自我的寫照。從物上看到更多的是他的身世遭遇,體會更多的是他的人生感嘆,表現更多的是他的悲劇情懷。這些物被李商隱心靈化、身世化。與杜甫、屈原所不同的是并沒有將物與社會現實直接聯系,而是對自我,自我心靈的寫照,體現出的是詩人向內轉的趨勢,而這正反映出他的悲情在詩中所占的分量。劉學鍇說:“從李白、杜甫的面對現實,以表達社會感受為主,到李商隱的面對自我,以表達身世之感、人生感慨為主,正反映出唐王朝由恢宏開擴到衰頹逼仄的歷史趨勢,也反映出封建知識分子的心態由盛世時的開放外向到衰世時的內向收斂的變化過程。”正是由于這種大的時代背景的影響,加上他的悲慘的身世遭遇,才會流露出濃郁的悲情,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才使他對這世界發出“不驚春物少,只覺夕陽多”的末世情懷。這種茫然、低落、無奈的悲情使得他的詠物詩發生了向內轉、心靈化、個人化的趨勢,染上了濃烈的悲劇色彩,也更使他的詠物詩和詠史詩、無題詩鼎足而立,富有藝術的獨創性。
參考文獻:
[1]劉學鍇.李商隱托物寓懷詩及其對古代詠物詩的發展[J],安徽:安徽師大學報,1991(1):32.
詠物詩這類詩以自然界事物或其他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外物為歌詠對象。它起源很早,從現存作品看,《楚辭》中的《九章?桔頌》已開其端。魏晉以后,作者漸眾,作品漸多。大詩人杜甫詠物詩數量多,題材廣,舉凡山川日月,花鳥蟲魚,無不攝入毫端。
詠物詩名目繁多,單就歌詠自然事物而論,即有詠花、詠鳥、詠月、詠雪、詠草、詠石之類,尤其是歷代詠花、詠鳥之作,都是成千累萬。在詠花詩中,詠梅、詠菊、詠蘭、詠牡丹、詠荷花等數量都很可觀。
詠史詩這類詩以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歌詠或評論對象。它始于東漢班固的《詠史》一詩,唐代詠史詩已臻于高度成熟,不僅名家輩出,而且眾體大備。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隱都留下了許多名作。
歷代詠史詩取材廣泛,又有一些熱門題材,特別是一些歷史人物,如詠昭君、詠西施、詠荊軻、詠諸葛亮、詠岳飛等。其中以詠昭君最為突出,東漢后,幾乎每代都有題詠,現存昭君詩達600余首。
詠懷詩這是抒情述懷一類的作品,多用詩騷以來的比興、寄托、象征一類手法,以含蓄為其風格特征。起源于詩人阮籍,他創作的《詠懷詩》今存95首(其中五言82首,四言13首),“厥旨淵放,歸趣難求”,為后代作家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詠懷詩有其特寫的涵義和作法,不采用直抒方式,所以即興式或隨感式的作品通常不包括在內。有時卻可以以其他品類的面目出現,諸如詠史、游仙、題畫、詠物、懷古等,這是與詠懷詩的特殊手法分不開的。也正因為如此,歷代詠懷詩的創作數量是相當大的。
田園詩這類詩以田園風光、村居生活和隱逸情趣為歌詠對象。它淵源于《詩經》中的《豳風?七月》。《七月》敘述了農民一年到頭艱苦的勞動生活,可算是中國最古的“四時田園”詩。而自覺地進行田園詩的創作,是從東晉陶淵明開始的。他的《歸園田居(五首)》等,是田園詩的代表作。
南宋范成大把勞動、隱逸和田家苦三者歸攏一起,譜寫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田園交響樂章。他的大型組詩《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中國古代田園詩集大成。元以后也不乏有分量作品,但只能說是田園詩的余響。
山水詩這類詩以描寫自然界的山水景物為主。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應推曹操的《觀滄海》,盡管作品別有寄托,卻不失為山水詩的前驅。山水詩的真正創始人,是東晉初年的庾闡。他的詩現存20首,山水詩占了將近一半,詩中所寫都是山水景物。
到了唐代,山水詩更走向完美、純熟。初唐的王績、宋之問、陳子昂等已多有佳作,盛唐詩壇進而出現了山水田園詩派。這一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為首領,宋代的山水詩里,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大家頗多佳篇,楊萬里尤多。元明清時期,山水詩的創作仍有新的發展。
邊塞詩這是一類描寫邊塞風光、戍卒生適和戰爭場面的詩歌作品(也有少量反映民族間友好相處的)。邊塞詩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詩經?小雅》中《采薇》《出車》《六月》三篇,應是最早的邊塞詩。
唐代邊塞詩蓬勃興起,可謂盛極一時。初唐“四杰”與陳子昂等佳作連篇,迎來了邊塞詩創作的初步繁榮。隨后的盛唐更出現了陣容壯大的創作群體――邊塞詩派,掀起了邊塞詩創作的。
愛情詩愛情詩起源極早,《呂氏春秋?音初篇》所記載的上古傳說中的涂山氏之歌,便是它的先河。而從《詩經》開始,中國古代詩壇已涌現出大量來自民間的愛情詩作。隨后屈原創作的《山鬼》《湘君》《湘夫人》等,是文人詩中愛情詩的發軔之作。
愛情詩有若干分支,主要有戀歌、棄婦詩、思婦詩、悼亡詩等。
" 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鑒賞題。如何鑒賞古詩詞、答好高考鑒賞題,這里從五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階段掌握學習的范圍,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元稹、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陸游、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選入了高中的課本。對于這些名家名作,我們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這些名作,掌握好寫作技巧。因為高考不是離開“教綱”去考學生。縱觀近年來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和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有著密切的聯系。2003年全國高考卷選了王維的《過香積寺》,設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要做好這道題,關鍵是你平時對課本中王維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沒有?選題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與課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相似之處。讀懂了課本,何怨解不了此題?再看2004年全國考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入選的是張籍的《秋思》。設題為“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道題的設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課本。有關詩歌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在課本中接觸不少,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細節,趙師秀《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細節,等等。就思鄉之情的作品,我們接觸就更多,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等等。 二、要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有它自身的特點。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分為小令和套數;詩的對仗與押韻、律詩的四聯名稱、詞的標題與詞牌、曲的宮調與曲牌等知識都應了解。如2003年全國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詩歌的體裁知識,兩卷分別考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這一常識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詩四聯中的“頸聯”知識。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特別是詩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義尤其重要。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意象的蘊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別離愁、“紅豆”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雙鯉”“鴻雁”代書信、“采薇”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擊楫”指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等等。2002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這一文化常識、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這一文化常識,因此了解流派、風格、意象等文化常識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內容劃分詩歌種類 掌握詩歌題材,及時分辨“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古典詩歌。 寫景抒情詩。古人作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梅堯臣的《東溪》,就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查的。 詠物言志詩。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詩人所詠之物有比較固定的象征義和比喻義。2004年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題選了蘇軾的《紅梅》。作這道題就應掌握托物言志詩的特點。 邊塞征戰詩。古詩人有軍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往往把征戰生活、征戰的感慨融入詩中,我們也就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他們的詩歌也是高考題入選的范圍。2004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題選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的“馬”、“刀”與軍旅有關。“關”、“黑山”與邊塞有關。掌握了這些知識,做這道題也就不難了。 懷古詠史詩。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吊,憑吊之時往往對古代的人或事,有緬懷,有感嘆。古赤壁、石頭城、故國等地,是無數風流人物叱咤風云之地,所以詩人往往把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觸,融入在他的詩歌之中。賞析這類詩歌,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對詩人本身及所處時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杜癢的《赤壁》,鑒賞這首懷古詠史詩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赤壁”這個題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 送贈思鄉詩。詩人送別親朋好友不免要贈送詩歌,以表情意。詩人遠在他鄉,也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也就用詩來表達,高考考這類題也是常見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賞析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兩首思鄉詩。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薩蠻》思鄉詞。
四、要掌握一些鑒賞用語 近年來的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題逐步轉向主觀題。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詩歌鑒賞題,除北京卷用了客觀題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觀題。要答好主觀題,不掌握一些鑒賞用語,答案就難以做到簡明扼要,用語貼切,恰到好處。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 。要答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詩歌體裁方面的術語,如:詩、詞、曲、律詩、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小令、套數等;其次要掌握好表達詩歌思想內容及感情方面的術語,如: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鄉、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 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也是詞歌鑒賞的重要內容。詩歌語言鑒賞術語如: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鑒賞術語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青天,作用是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用到“烘托”等術語。2003年北京卷的詩歌鑒賞題(指出趙嘏《江樓感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在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要用到“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術語。 五、要掌握常見的鑒賞方法 詩的語言是經過詩人錘煉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因此,鑒賞詩歌就得感知妙語,從關鍵詞入手。高考題也多從關鍵詞設題。有一類題叫你找出詩中的關鍵詞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國卷設題: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設題:請從三、四句(“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另有一類是叫你賞析關鍵詞,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設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李白《菩薩蠻》)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設題: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王灣《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從以上設題看來,平時讀詩應對詩人錘煉的詞語多多品味。 除了從關鍵詞入手之外,鑒賞詩歌還應從表達技巧入手。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前文已列出),有的鑒賞題就是從表達技巧設題的。2003年北京春季卷就設了“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這樣一道題,要答好此題,我們就得從表達技巧(借景抒情)入手分析。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詩中寫到雁,因為雁是一種候鳥,春秋遷徒,秋天大雁南飛的景象往往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我們不難看出,詩中寫雁是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再看2004年全國卷設的題(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也應該從表達技巧入手作答。 當然,鑒賞方法還可以從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生平情況、藝術風格及詩歌的標題等方面入手,這里不一一而論。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