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鐵騎突出刀槍鳴

鐵騎突出刀槍鳴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鐵騎突出刀槍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鐵騎突出刀槍鳴范文第1篇

意象即是指能獨立表現情感的形象結構(陳濤老師《文字意象論》)。換言之,即詩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詩人的獨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詩人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所謂感悟視覺意象,就是指讓學生對所學課文中的對象及其主要特征作總體的把握。因為書中的知識既不象我們平時所想的那樣形象而具體,也不是機械模糊朦朧的。通過意象在大腦屏幕中作具體的形象的呈現。這其中少不了學生思維對內容的補充,細節的添加,使知識的本質屬性得到清晰的顯示,再加上學生對知識本質屬性作回味感悟,從而使理性知識在腦海中得到沉淀,變為自己的一種能力。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感悟視覺意象。

詩人徐自摩在《再別康橋》的第2~5詩節中,集中描繪了康橋自然風光的秀美以及自己重游康橋時靈魂的陶醉。詩人在寫景時選擇了以下一系列具有柔美、寧靜、和平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風光意象:夕陽中燦爛若新娘的金柳;碧波中依依搖擺的青荇;倒映著晚霞彩虹般的清潭;暮色中蒼翠的水草;夜幕下滿載星輝的小船。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感悟這些優美的意象組成的一幅帶有夢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圖畫。學生也就自然而然認識到,這里的金柳、清潭、小草、小船再也不是原來的單純的形象,尋常的事物,它已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成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領會到詩人重游康河時滿懷喜悅,美不勝收之內心感受。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發展學生的視覺意象呢?

如,的《沁園春?長沙》中“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兩句詞中的“擊”、“翔”作為一種文字符號,學生十分熟悉,但這兩個詞語在整首詞中表現出的意境,并不是在老師的講解下人人都能感悟得到的。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先用替換的方法將“擊”和“翔”換掉,如換成“飛”和“游”等,變成“鷹飛長空,魚游淺底”。讓學生說說其中意味的不同,再聯系喻體動作特點,這時引導學生去聯想,在頭腦里浮現出動態的畫面:萬里無云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清淺見底的江里,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游。

要想達到熟練運用這種方法,有時對于那些陌生的而又缺乏經驗體會的抽象對象,這就要求老師不能單憑語言去激發,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輔助手段。當然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更高,要掌握并恰當運用電化教學,如自制圖片、課件等,創造意境,讓學生看到有形的實體。這樣,形象性強,可感性強,把虛的變為有形實體。補充了文字不足,使理解形象化,擴大加強了感悟視覺意象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感悟視覺意象,能夠使抽象生澀難懂的道理變得平易、生動、形象,能使作品的內容可感,從而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眾所周知,白居易《琵琶行》之所以久傳不衰,很大程度歸功于它那段出色的音樂描繪: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鐵騎突出刀槍鳴范文第2篇

2、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3、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4、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5、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6、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7、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8、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9、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10、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11、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1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13、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14、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15、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16、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7、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18、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19、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20、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2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22、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23、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24、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25、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26、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27、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28、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29、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30、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31、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3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3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34、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35、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36、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37、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38、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39、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40、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41、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42、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43、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鐵騎突出刀槍鳴范文第3篇

一、運用比喻。(以聲喻聲)

詩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彈奏,我們來看其中直接描寫音樂的經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边@14句詩中運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為我們會很容易地找到標志性比喻詞“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語”“如裂帛”。詩人在這以聲喻聲,把琵琶聲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語、珠落玉盤聲、鶯語聲、泉流聲、刀槍聲、裂帛聲。琵琶聲從舒緩到激越、從單純到錯雜、從連續到間歇、從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轉千回,讓人蕩氣回腸。

二、運用通感 (以形繪聲)

讀前面的14句詩,我們不僅把握到音樂富于變化的節奏、美妙的旋律,還在眼前出現了一系列的經典形象:落玉盤的珍珠、流轉花間的黃鶯、冷澀難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銀瓶、勇猛的鐵騎、鋒利的金戈。詩人在這運用了通感的手法來寫音樂,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錯相通的心理經驗。通感常常與比喻復合運用。音樂本是聽覺感受,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詩人運用通感使感覺轉化遷移,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視覺的形象,以形繪聲,化無形為有形。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余韻,用來渲染并深化詩文意境。

三、以人襯聲

“轉軸撥弦三兩聲”、“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曲終收撥當心畫”這幾句有共同點,都是從彈奏者的角度來寫?!稗D軸撥弦三兩聲”這是調弦試音,“低眉信手續續彈”這是彈奏時的神態、動作,“輕攏慢捻抹復挑”這是彈奏的動作、指法,“曲終收撥當心畫”這是彈奏的收束動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練、爐火純青,那她彈奏的琵琶聲也一定美妙絕倫,這是以人襯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幾句也有共同點,都是從聽眾的角度來寫?!爸魅送鼩w客不發”音樂如此動心移情,讓人流連忘返?!皷|船西舫悄無言”琵琶聲停了,卻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聽眾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癡,創設出了曲止情續、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皾M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琵琶憤激幽怨的曲調引發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共鳴,既有對琵琶女淪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對自己遭遇貶謫的傷感,傷人、亦傷己,兩重感傷交融在一起,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幾句也是以人襯聲,以聽眾反應來寫音效,襯托琵琶聲強烈的藝術魅力。

四、以景托聲

“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寫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終的環境,把動態的音樂凝固在靜態的畫面中。樂聲雖然停了,但讓人感覺夜色中彌漫著音樂氣氛,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這是以景托聲。言有盡而意無窮,寫出了音樂的強大魅力。

無論是以人襯聲還是以景托聲,都屬側面描寫,都對音樂的描寫起到了烘云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詩人以較經濟的筆墨表現所描寫的對象,收到以少勝多的功效。

鐵騎突出刀槍鳴范文第4篇

5月12日下午2時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一起7.8級特大地震。發生地震前,學生們正在上課,大人們正在工作......在短短12秒內一座繁華的都市變成了一片廢墟。就在這一瞬間,猶如天崩地裂。高樓,大橋塌了,房屋、樹木倒了。學生們被壓在了地下,工作的人們被壓在地下......這一瞬間的地震,讓四川省的人們生死未卜。

“轟隆—-”一聲,住房、學校、高樓倒了,人們紛紛地被掩埋在了地下。以前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現在是那么平靜,那么冷清。大街上到處是瓦片,到處是磚頭,風一吹空中浮起一片塵土,到處是迷蒙蒙的一片。大山裂開了縫,巨石從山上滾落下來,田河被掩埋了,阻擋了人們出逃的道路。此時,狂風像齜牙咧嘴的神像,施展著它的雄威,呼嘯著!“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像激雷炸塌了天河,雨瓢潑而下,滂沱而下,呼叫著,飛騰著而下!泥土順著雨水越陷越深,這給受災人的生命增加了威脅,給救人的增大了困難。

警察們馬不停蹄趕往災區,由于山上的石頭掩埋了大河,他們只好徒步走向災區。“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口號深深地刻在們的心中,過了幾個小時才到達災區,警察們奮不顧身,冒著失去自己生命的危險用裸的雙手去挖被埋在地下的 人。指尖冒出了鮮血,可警察們還一停不停地挖,他們說:“只要多堅持一分鐘,就能多救一條生命。”我心中涌起一片熱潮:真是天災無情,人間有愛。雖然地震毀了家園 ,很讓人痛心,但是只要恢復生產,就能重建家園。們爭分奪秒,以實際的行動, 給受災人看到了希望,增加了力量。

鐵騎突出刀槍鳴范文第5篇

摘要我國的古典詩歌很善于用巧妙的比喻來表現音樂。大致說來,有三種主要表現方式:其一是以聲喻樂,即以自然界的聲響來比喻音樂;其二是以形喻樂,即以視覺形象比喻音樂的形象;其三是以典喻樂,即以關于音樂的各種傳說來表現音樂的效果。《聽穎師彈琴》、《琵琶行》、《李憑箜篌引》均綜合運用了上述三種表現音樂的技法,但又各有側重:白居易的《琵琶行》長于以聲喻樂,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長于以形喻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長于以典喻樂。

關鍵詞:音樂唐詩表現手法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這個時期,詩人眾多,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論思想成就還是藝術成就都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期,成為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巔峰。在此期間產生的不同的詩歌流派,不同的藝術風格,以及難以計數的優美詩篇,把唐代詩壇裝扮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其中以音樂為題材的一些詩歌更尤如奇花異葩,尤為引人矚目和驚嘆。

唐代是一個詩和音樂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詩和音樂結合的盛況,表現在詩被譜之以曲,可以隨處演奏詠唱;也表現在音樂已成為詩人們喜愛的題材,出現了不少將音樂美與文學藝術美結合得很好的作品。摹聲寫音之詩俯抬皆是,有李頎的《聽安萬善吹篳篥歌》和《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霓裳羽衣舞歌》、元稹的《琵琶歌》和《連昌宮詞》、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張祜的《觀宋州于使君家樂琶琶》等等。其中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則是精品中的精品,摹聲寫音新穎奇特、撼人心魄,被清人方扶南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反復吟詠品讀,不難發現,三詩在表現音樂的手法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個性。

一三詩之同

三首詩都采用“以聲寫聲”、“以形寫聲”的擬聲方法,從正面描寫了音樂的音質、音調、節奏與旋律,展示了音樂的“曲內境界”;又都“以感寫聲”,“移情于物”,從側面烘托了音樂的強烈效果,展示了音樂的“曲外境界”。在詩人的筆下,音樂成了可以聽,可以觀,可以感的東西。

1以聲寫聲,訴諸人的聽覺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響稍縱即逝,難以捉摸,這三首詩,盡管寫的樂器各有區別,但也許是因為琴、琵琶和箜篌都是彈撥樂器的緣故,或者是由于一貫的表現技巧影響所致,這幾位作者都借助另一類聲音來描摹,刻畫了音樂的音質、音調及樂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變的過程,促成了聽眾對音樂的體驗。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先是“昵昵兒女語”的輕柔細屑,再是“勇士赴敵場”的昂揚激越,開始是“百鳥喧啾”的喧嘩,之后是“孤鳳凰”的“失勢千丈”;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會兒“嘈嘈如急雨”,一會兒“切切如私語”,一會兒“間關鶯語花底滑”,一會兒“幽咽泉流冰下難”,一會兒“無聲勝有聲”,一會兒又“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至于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時而“昆山玉碎”,眾弦齊鳴,時而“鳳凰鳴叫”,響遏行云。

在三位詩人的筆下,這音樂,都有清和與激越,都有單調與復音,有跌宕,有起伏,有詩意,有韻味。描摹時,都似乎不約而同的借助“鳥鳴聲”與“人語聲”及臨戰前“戰士出征聲”來擬聲:或“百鳥”齊鳴,或“鳳凰”引吭,或“鶯”語花底;或“勇士赴敵場”,或“鐵騎突出”鳴“刀槍”;或“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或“小弦切切如私語”……

古人也好像已經看出了端倪,甚至有人懷疑韓愈《聽穎師彈琴》是剽竊了白居易的作品:

“反復味之,見居士之文采竊處。昵昵兒女語,取白樂天小弦切切如私語意。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便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p>

“鳥聲”、“人聲”、“出征聲”,像空谷傳音,聲聲動聽,再加上其它聲音――“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四弦一聲如裂帛”之聲、“昆山玉碎”之聲,又是如此聲聲人耳,這樣“以聲寫聲”,令人耳目一新。

2以形寫聲,訴諸人的視覺

聲音本來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在這些作者的筆下,卻是成了看得見甚至摸得著的形象物。無形的樂聲,在這里得到了有形的表現,不僅可以耳聞,而且能夠目睹,讓聽眾在聽其曲時想其形狀:聽穎師彈琴,琴聲微起時,我們好像看到一對小兒女在耳鬢廝磨時談情說怨;激越高昂時,我們又仿佛看到勇猛的將士躍馬上陣;多音時,可以看到眾鳥編趾;單調時,可以看到孤鳳失落。聽琵琶女彈奏,嘈雜時使人如見暴風驟雨從天而降,錯綜時使人如見大珠小珠落人玉盤,流暢時使人如見鶯歌燕舞,堵塞時使人如見“泉流冰下”。聽李憑彈箜篌,悲咽時可見帶露的“芙蓉”在哭泣,歡愉時可見“香蘭”在歡笑……這樣,用視覺形象表現聽覺形象,視覺形象又與聽覺形象同時顯現,給讀者的感覺不止是“洗耳”,簡直是“悅目”。

3以感寫聲,訴諸人的感覺

好的音樂不僅可洗耳,可悅目,還能賞心。這三首詩除正面摹寫聲音外還結合聽眾的內心感受進行側面的烘托。這聽眾首先當然是作者白己,除此之外,還包括周圍的自然環境。天地日月,江河星斗,都是忠實的聽眾,樂音與天籟自然妙合――“東船西舫”,“潯陽秋月”,都因為這琵琶聲而側耳傾聽,悄然無言。到了李賀筆下,李憑箜篌之聲更是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巨大效果,全詩以賞樂為筋脊,“空山凝云”,因此而頹然不流,江娥素女,為之而潸然淚下;女媧忘記補天,神嶇感慨未已;老魚應節騰躍,瘦蛟伴音跳舞;吳質不思睡眠,寒兔不想離去……這些意象的出現,更加顯示了無形音樂的巨大魅力。但終究,這自然物與神仙們不能真正的聽懂音樂,真正聽懂音樂內涵的還是作者自己。

韓愈因為幾次上奏要求革除時弊而屢遭貶斥,心里不免有激憤不平之感,因而“自聞穎師彈”,便坐立不安,“起坐”“一旁”,之后感情更是難以自持,“推手速止之”,忍不住淚水“傍澇”,最后祈求穎師,“無以冰炭置我腸”,正是這琴聲的錯綜倏忽,牽動了作者的心緒,一會兒將他引進歡樂的天堂,一會兒把他拋人悲苦的地獄,人物的感情隨音而轉,因樂而變。

白居易因為要求政治上的改革而被貶江州,而似乎由于和琵琶女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緣故,把自己的命運與琵琶女相提并論,將自己的滿腔熱情融人哀怨的音樂之中,與琵琶女的關系由一般的欣賞式關系轉為知音式關系,因同病而相憐,由同聲而相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也正是這凄厲的琵琶聲,撩撥著作者的心弦,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釋放,于是“嘆息聲”由音而起,“傷心淚”因聲而落,詩歌產生了一種“惻惻動人”的效果,就在這一點上,兩首詩也有雷同之處,“攜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則又翻江州司馬青衫濕公案也。李賀的處境在這時似乎比他倆好得多,李賀人在長安,盡管有懷才不遇的幽憤,但沒有遭受貶滴的傷痛,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的浪漫主義的風格,雖然詩歌沒有直接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但讀者能從作者描摹音樂的文字里看到作者對音樂的真實體驗,從作者敘寫的外物對音樂的反響的詩行間感受作者對音樂的高度評價。

二三詩之異

盡管三首詩在表現上“大率一律”、“互可移用”,但終究,在所擬寫的聲音和效果及手法上有著不少的區別。

1所寫聲音有別

這聲音包含了音樂的音質和音域、旋律和節奏等。韓愈《聽穎師彈琴》,由“恩怨相爾汝”、“喧啾百鳥群”可見聲韻之繁密,由“昵昵兒女語”到“劃然變軒昂”可見節奏之多變,由“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可見音域之廣闊;白居易的《琵琶行》,聲音有“私語”的細峨也有“急雨”的粗重,有“鶯語”的輕快也有“冰泉”的冷澀,從“弦弦掩抑”到“潛槽切切”,從“鐵騎突出”到“四弦裂帛”,音色復雜,音調曲折,節奏熱鬧,旋律多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直接寫“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但卻是寫出了箜篌的音質與音像,“昆山玉碎”顯示了聲音的清脆,“鳳凰叫”顯示了聲音的柔和,“芙蓉泣露”含有無限憂傷,“香蘭笑”含有無比恬適。

三首詩,韓愈詩特別注重音域,白居易詩特別注重音變,李賀詩特別注重“音像”,前兩首側重寫旋律的變化,后一首更著重于音質的描摹,這樣,讀者在欣賞時更進一步的體味到了不同樂器的不同的音樂特質和品格。

2取喻遠近不同

這三首詩,無論是以聲寫聲還是以形寫聲,都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只是取喻遠近有別。韓愈的昵昵的兒女恩怨之語,軒昂的勇士赴敵之聲,柳絮四處飛揚之形;白居易的“私語”、“鶯語”,“急雨”、“泉流”,“大珠小珠落玉盤”等聲音和形象,都為我們所習聞,所常見,這樣使人們對本來相對比較抽象的聲音變得比較具體可“聞”;李賀的取喻卻是顯得比較的高遠,“昆山玉碎,鳳凰啼叫”為一般的人所少聞,“芙蓉泣露”,香蘭歡笑,更是為常人所罕見,這些使詩歌增加了奇濡、神秘、瑰麗之美感。

3音響效果有異

清人方扶南說:

“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這就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三種不同的藝術效果。韓愈是“自聞穎師彈,起坐再一旁。推手速止之,濕衣淚澇澇。穎乎爾城能,無以冰炭置我腸”,音樂的感染力直接通過自己的感受來抒寫。在這一點上,白居易似有同工之妙,“未成曲調先有情”,“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和最后的“江州司馬青衫濕”等,都是從“我”的主觀感受寫了對音樂的切身體會,不過,與韓愈詩比較,這首詩有了進一步的超越,它不但寫主觀體會,還將主觀感情賦予形象之中,在鑒賞時對音樂形象進行了二度創作,使得鑒賞本身增加了厚度與張力。

在李賀的筆下,我們看不出作者對音樂有任何評價,有的只是“江娥啼竹”、“昆山玉碎”、“女媧補天”、“石破天驚”、“老魚跳波”、“吳質不眠”、“露濕寒兔”等畫面,作者“因情造境”,完全擺脫了自我感受的傾訴,借助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奇妙意境,通過寫鬼神的感受烘托了音樂的魅力,顯示了音樂幽峭、深沉、奇崛的藝術效果,音樂既能“泣鬼”,更不用說是“移人”了。

4結構方式不同

在這一點上,《聽穎師彈琴》與《李憑箜篌引》有類似之處,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個由“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起筆,一個從“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著墨,一個直接描寫音樂的聲音,一個側重襯托音樂的效果,樂師的形象是隨著音樂形象的展開而慢慢引出,《聽穎師彈琴》差不多到最后才說出流淚為何,《李憑箜篌引》也沒有在詩歌的開篇亮出箜篌高手是誰,在這兩首詩中,我們幾乎看不出敘事的痕跡。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則是由人引聲,由聲聯人:在“醉不成歡慘將別”之時,卻是“忽聞水上琵琶聲”,于是“尋聲暗問彈者誰”,從而又用了二十二句寫了曲調高低,情緒變化與指法動作,著力寫琵琶女的高超的彈奏,再用了四句交代演奏效果與琵琶女的神態。再進而敘寫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謫居,敘事似乎是詩歌的主線,而音樂也好像同時成了詩歌的筋骨,樂和人如影隨形地連在一起了。

三結語

音樂可以聽,可以觀,可以感,你能說不是“至音”?詩歌可以興,可以群,可以觀,可以怨,你能說不是“至文”?“至音”“至文”,也正如美妙的音樂,“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使人“三月不知肉味”。

參考文獻:

[1] 胡子:《苔溪漁隱叢話后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2]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商務印書館,1958年。

[3] 胡仔:《菩溪漁隱叢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4] 白居易:《樂世?白居易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 蘇軾:《前赤壁賦?蘇軾散文全集》,今日出版杜,1996年。

相關期刊更多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國防科技工業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中國農墾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江阴市| 衡阳市| 兰州市| 金昌市| 通化市| 平乡县| 恩平市| 平遥县| 天峨县| 四子王旗| 新安县| 滦南县| 东兴市| 武川县| 崇左市| 黎平县| 通榆县| 柳江县| 井陉县| 金溪县| 南溪县| 玉龙| 台州市| 鹤庆县| 黔东| 芜湖市| 罗定市| 南雄市| 红河县| 钦州市| 浦江县| 瑞安市| 阿拉善右旗| 兴宁市| 凌海市| 古蔺县| 江永县| 连城县| 金坛市| 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