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寓言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力推新聞發言人制度
2015年12月22日,經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十八次主席會議確定,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王國慶為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
現年64歲的王國慶,有著20余年新聞工作經驗,從政后長期作為新聞部門官員和媒體打交道。談到初任政協發言人的感想,王國慶用“誠惶誠恐”來形容?!耙獙φ?、經濟、社會、文化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做好這份工作不容易?!彼膬擅叭唯D――趙啟正、呂新華,都因個性化語言給媒體留下深刻印象。
在2000年11月任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之前,王國慶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了20余年,曾擔任該臺駐美國華盛頓首席記者,可以說,是位采訪經驗極為豐富的媒體人。
1952年10月,王國慶生于江蘇無錫。他在黑龍江做過知青,1975年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后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留學兩年。1978年4月后,王國慶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部編輯、副組長、組長、英語部副主任、駐美國華盛頓首席記者、臺長助理(曾先后兼英語部主任、人事處處長)、副臺長、分黨組成員。
“無論是新聞發言人,還是做新聞工作的同志,有點新聞從業的背景對做好工作很有幫助。”王國慶曾說,新聞發言人有媒體從業經驗,會很清楚的信息有哪些是具有新聞價值的、是記者會感興趣的。
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現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把王國慶視為自己的恩師之一:“王國慶副主任不僅是一位老新聞,也是一位現代意識頗強的領導,他經常用手機給我發信息,還經常點評教育部的新聞會。他從個人角度對我們工作的提醒,如‘不要給記者講課,因為他們不是你的學生’‘不要給記者做報告,因為他們不是你的部下’對我的影響太大了?!?/p>
在王國慶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13年里,推動和見證了中國新聞制度的建立完善。2003年之后幾年,每逢一些重大事件發生,部長們被請到國新辦開新聞會,王國慶都是會主持人。
“坦率地說,發生‘非典’疫情之前,推動政府新聞工作的難度很高?!?005年,王國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原來要請一個部委的負責同志來開會,打電話、去函,有的時候甚至是求。2003年“非典”之后逐漸發生了變化,開始主動要求我們開會。
2004年,國新辦、國務院各部門和省區市政府三個層次新聞制度正式建立。2009年,黨委新聞發言人開始設立。2013年,軍事單位新聞發言人也陸續出爐。
對王國慶來說,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不斷增多的新發言人做培訓。多年來,他前往北京、上海、江蘇、遼寧、山東、吉林、河南、湖南等地,講解突發事件處置、輿情研判以及與媒體記者打交道的技巧,為各地新聞發言人答疑解惑。
現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國慶在努力推進新聞發言人專職化。他認為,新聞發言人兼職化是制約中國新聞和信息公開的最大制約,建議把新聞發言人作為一個新設專業技術崗位,增列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業技術崗位序列里。
“新聞發言人首先要誠實”
“一名合格的新聞發言人,首要素質是誠實,此外還要懂政策、懂業務、懂新聞規律?!睂τ谛侣劙l言人該有怎樣的“風范”,王國慶有自己的理解。
他曾舉例說,2010年3月,山西疫苗事件被媒體報道后,當地雖然積極回開新聞會,但面對記者提問,新聞發言人回答不專業、不能解惑答疑?!叭绻ぷ髯龅煤?,政策吃得透,事實了解得清楚,就必然有底氣應對媒體。”
王國慶經常強調,新聞發言人和媒體記者應是合作伙伴關系,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有的新聞發言人只是把頭銜印在名片上,并不‘發言’?!蓖鯂鴳c曾對記者指出,新聞發言人不僅要在新聞會上面對記者,而且在任何時候都應該面對記者。尤其是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或敏感問題時,最能挑戰一個新聞發言人的能力。
在王國慶看來,新聞發言人萬萬不能做“花瓶”,得“內曉國情、外曉世界”。
被記者追問難題,有些新聞發言人會“怕”,希望不被提問、不被刁難。王國慶認為,新聞發言人水平的提高,需要來自媒體記者的挑戰和壓力。
“如果新聞發言人能經常被那些思想敏銳、熟悉情況、提問尖銳的‘刺頭’記者逼得‘走投無路’,那他們的能力水平肯定會大幅度提高?!蓖鯂鴳c認為,如果在會上,記者經常不提問或提問水平不高,那么和他們打交道的新聞發言人的水平也不會高到哪里去。
做足功課,一個月收集1400多個問題
2016年3月2日下午,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廳顯得異常熱鬧。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會在這里舉行。王國慶是全國政協大會的第14位新聞發言人,這也是他作為新聞發言人的首次亮相。
下午兩點剛過,人民大會堂一樓的新聞廳,就已經被媒體記者和各種采訪設備圍的水泄不通,就連席前面的空地,也被席地而坐的兩排記者填滿。
下午三點,在一陣快門聲中,新聞發言人王國慶進入了廳。政協新聞會,是每年全國兩會的首場重大活動,歷來備受關注。曾有政協新聞發言人開玩笑說,這是他“一年一度的高考時間?!?/p>
與往年不同,2016年政協新聞會的是采用同傳而不是交傳,這對于發言人來說意味著更多挑戰:一、同樣的會時長里,將會回答更多的問題;二、沒有翻譯的時間,可供用來反應如何回答問題。不過,此刻臺上的王國慶,雖然一半頭發已經斑白,卻顯得格外信心飽滿。
被問到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2016年我國是否能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時,王國慶用他洪亮有力的聲音說了兩個字“肯定”。他說,“關于中國經濟是否能保持中高速增長,我給出的答案就兩個字‘肯定’。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能用‘鶴立雞群’很恰當,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盡管面對異常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我們對中國經濟是充滿信心的?!?/p>
關于霧霾,有記者問道,許多百姓沒有感受到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對此,王國慶說,“空氣污染問題的本質我想是個發展問題,所以說鐵腕治污,既要有火燒眉毛的緊迫感,更要有‘積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因為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也不可能一下子見成效?!?/p>
不到70分鐘的會,從“十三五”規劃、政協委員履職,到霧霾、反腐,王國慶馬不停蹄回答了17個問題。
會結束后,記者在休息室再見到王國慶的時候,他的嘴唇已經干燥起皮。為了這場會,他已準備一個多月,收集了1400多個問題。但問起他如何評價今天的表現,王國慶說:“及格吧。這場會確實大家很關注,很遺憾的是我們準備的還有很多內容來不及講出去了。”
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因為長期從事對外宣傳工作,王國慶一直在思考,要怎么用國際語言來表達中國故事。
在這一場新聞會里,他就先后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我想起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很少人知道東亞系的前身其實是由一名華人勞工建議并且捐款建立的……”,“說到這兒我又要講故事。不知道是否各位聽說過‘包蟲病’?這是一種在我國部分高寒、干旱、少雨農牧區比較常見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
王國慶說,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演繹中國故事。中國人就像一本厚厚的書,每個中國人都是這本書當中的生動一頁:“可能今天很多外國記者,我今天講的他也未必全懂。因為我們很多方面還是固有的話語體系。所以這方面,要用國際表達方式把中國故事講出去,這也不容易。我們很習慣的敘述方式,西方不是這樣的,另一種文化我們要研究,然后把話語體系轉變好。”
You can imagine that man and his whole night of scare. Every moment there was death, his hands were becoming cold, he was losing his grip1...... and as the sun came out he looked down and he laughed. There was no abyss. Just six inches down there was a rock. He could have rested the whole night, slept well---the rock was big enough---but the whole night was a nightmare2.
Fear is only six inches deep. Now it is up to you whether you want to go on cling3 to the branch and turn your life into a nightmare, or whether you would love to leave the branch and stand on your feet.
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一個人在趕夜路時,突然從巖石上跌了下去,嚇得他趕緊抓住了巖石上的樹枝,因為他知道這一帶有個深谷,一不小心就會跌入上千英尺的深淵。一晚上,他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深不見底的峽谷。他大呼救命,但只聽到了自己的回音---沒有人能聽到他呼救。
你可以想象一下他的處境和整晚的恐懼。死神隨時都可能降臨。他的手開始發涼,漸漸地抓不住了...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他朝下看了看,笑了。下面壓根就沒有什么深淵。在他下方六英尺的地方有一塊大石頭。巖石那么大,他本可以在那兒休息一個晚上,美美的睡上一覺,但昨晚他卻在夢魘中度過。
1、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圣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2、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3、伏弩齊飛萬點星,木門道上射雄兵。至今劍閣行人過,猶說軍師舊日名。
4、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5、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6、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7、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8、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9、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10、一身是膽(趙云):攻取漢中時,趙云偃旗息鼓大敗曹操,得到劉備贊揚,稱贊子龍一身都是膽。形容膽量極大。
1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12、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13、孔明妙算勝孫龐,耿若長星照一方。進退行兵神莫測,陳倉道口斬王雙。
14、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虎帳不聞施號令,麟臺惟顯著勛名。
15、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子女。
16、空余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好看綠陰清晝里,于今無復雅歌聲!
17、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并不稀罕。
在青銅器紋飾上,燕國和中山國都大量使用繩絡紋和動物紋。綯紋是戰國時期流行的紋飾之一,多作為輔助紋飾出現。在春秋戰國之際,綯紋還有一種較為復雜的形式,即以幾條繩索交織而形成套結,再彼此聯結成網絡狀,一般稱為“繩絡紋”。繩絡紋是北方青銅器的一個顯著特征。在戰國時期的中山國,這種作為主紋飾出現的復雜綯紋較為常見。1989年唐縣西下素出土的提梁壺,通身飾四周綯索紋。平山訪駕莊墓出土的提鏈壺,腹部飾繩絡紋,圈足飾綯紋。唐縣北城子出土的瓿、豆、鼎、雙耳小銅釜等青銅器上也都裝飾繩絡紋。燕國的唐山賈各莊、陽原九溝村和三河大唐回村均出土有繩絡紋銅器。三河大唐回村出土的銅簋蓋上和腹部皆飾以雙繩結紋組成的橫長方格紋,圈足底邊飾一周綯紋。戰國時期中山國動物紋應用普遍,且動物形象生動逼真,特點十分突出。
行唐西石邱墓出土的銅匜,器內底部飾雙魚紋。靈壽西岔頭墓出土的銅盤內底飾七魚六獸。唐縣北城子出土的銅盤底部有五魚,六鳧鳥作互相追逐狀,形象非常生動,這樣的紋飾在戰國中原各國并不多見。中山王族三號墓車馬坑出土的一件銅當盧,物件雖小,但雙虎噬小鹿圖案非常精致?;⒌乃囆g形象在中山國出現極多,顯示出其對狩獵生活的熟悉與懷戀。這一時期燕國出土青銅器紋飾中動物紋也十分引人注目。三河大唐回村墓出土銅鼎蓋鈕上飾鳥紋,銅豆蓋上飾有變形蟬紋。市順義縣龍灣屯出土的銅簋蓋頂中心置一環鈕,環鈕周圍近邊緣處浮雕三鳥。市通縣中趙甫出土的I式鼎蓋中心一環鈕,三臥犀。賈各莊發現的兩件銅豆上,都嵌有生動的獸形紋,在銅盤里面鑄有雙獸互咬的圓形紋、龍紋和兩種不同姿態的獸形紋,銅匜的里面鑄有一對鴨形紋。像這些獸形狀,在一般的戰國銅器上是不容易見到的。在青銅器紋飾上,燕國與中山國最典型的共性特征就是突出的狩獵主題。
戰國早期的燕國和中山國均有狩獵紋飾的青銅器出土:燕國的唐山賈各莊出土一件鑲嵌狩獵紋銅壺;中山國的平山穆家莊墓出土一件凸鑄狩獵宴樂圖蓋豆和一件線刻狩獵宴飲圖銅鑑。唐山賈各莊出土的鑲嵌狩獵紋銅壺,腹部由雙重結紐繩索構成12方格,格分為上、下兩層,每個格內都鑲嵌著狩獵紋。中山國出土的狩獵宴樂圖銅蓋豆,器蓋上飾兩組相同的狩獵和宴樂圖象,圖中有一座兩層樓臺,樓臺外為獵雁圖,圖下方有游魚;銅豆腹部鑄有兩組圖像相同的狩獵圖;豆柄座上也有兩組相同的采集狩獵圖案。狩獵宴飲圖銅鑑,圖案刻于鑑內腹壁,半幅為宴前準備畫面,半幅為狩獵場景。戰國時期銅器紋飾中狩獵內容較為常見。除了燕與中山這三件銅器外,比較重要的有戰國早期的百花潭嵌錯銅壺、陜西鳳翔高王寺鑲嵌射獵壺、輝縣琉璃閣狩獵紋壺和陜縣后川出土的銅盤以及戰國中期的輝縣琉璃閣舞樂狩獵刻紋奩和江蘇淮陰高莊刻紋匜。燕國與中山國狩獵紋飾通過與這些同題材紋飾的具體比較,共性特點更為明晰。首先,從狩獵紋飾的位置看,燕國與中山國的狩獵紋飾面積大、內容豐富,是整個圖像紋中的主體性紋飾。同時期其他各處出土銅器中的狩獵內容,大多不是以其作為主要紋飾出現的。如百花潭中學出土的嵌錯圖像銅壺,圖像內容有習射、弋射、宴飲、樂舞、采桑、戰爭、狩獵等幾項。壺的前后兩面圖像是對稱的。每一面有三層畫面,各層又都可分為左右兩個圖景,一共有六種圖景。最下面的一行狩獵圖像,只起花邊作用。陜西鳳翔高王寺鑲嵌射獵壺圖案分為四層:第一層為習射圖三組;第二層為弋射圖三組;第三層為宴樂圖三幅;第四層為狩獵圖。江蘇淮陰高莊刻紋匜和琉璃閣刻紋奩中的狩獵紋也都是位于最下層。其次,從狩獵紋飾的內容看,燕國與中山國的狩獵內容更加豐富、狩獵形式更加寫實。
中山國銅豆腹部的兩幅肉搏的圖像,獵人們半裸身體,有的手持刀劍躬身上前,正將利刃刺入野獸心臟;有的操著長矛,正在追捕奔逃的小鹿;兩個獵人頭戴鳥形頭飾,身穿羽衣偽裝成動物,正與獵物格斗;一個牛首人身者位于圖中央,似是搏斗的指揮者。幾只還未被追獵的野豬、兔等正慌不擇路倉皇奔逃。銅鑒上的狩獵圖同樣激烈刺激,既有大規模圍獵活動,又有車獵的場景。在圍獵活動中,一狩獵者頭戴偽裝飾物,張弓射獵野牛,另有二獵者,前者在樹后搭箭射獵,后者持箭以供前者使用。車獵場景描繪了獵車兩輛:一為三馬車,正在由左向右追趕獵物,中間二匹馬有車衡牽制,左邊一馬由韁繩相系,御手站立在車廂內,一手持鞭驅馬,一手拉韁,車廂后部插有偽裝成小樹的長戈;另一輛為駟馬車,正在由右向左追射獵物,中間二匹馬有車衡牽制,左右兩匹馬由韁相系,御手站在車廂里,一手揮鞭,一手抖韁,其后站著一個女射手,正在張弓射獵,車廂上插有箭及樹枝。中山國兩件器物上的狩獵紋飾,不僅真實記錄了狩獵的緊張激烈場面,而且規模宏大,出場人物、鳥獸極多,僅銅豆上面就出現人像90個、獸63只、鳥26只、魚4條。唐山賈各莊銅壺的狩獵紋飾,同樣是狩獵場面的寫實性描繪。有人持長矛與獸爭斗的場面。在獸形中可分辨的有牛、象等。畫面上禽與獸的形象有的在奔走,有的在飛騰。而江蘇淮陰高莊刻紋匜上的狩獵圖,與北方銅器上寫實的狩獵圖風格迥異。上面人物皆戴高冠,穿窄袖長袍。動物形象有馬、鹿、猴、狼、狐、兔、鳥等,均為在山林間追逐嬉戲的放松狀態,有執戈擒蛇的鳥頭羽人,也有人頭馬身的怪物,有挽弓射獵的鳥頭羽人,也有穿窄袖襦裙的耍蛇人,毫無狩獵之緊張刺激的現場感。通過和這些同題材紋飾的具體比較,燕國與中山國的狩獵紋飾透露出更濃郁的北方民族特色。
貨幣文化共性
在貨幣文化方面,燕與中山都是主要流通刀幣的區域。燕國使用的刀幣稱為“明刀”;中山國在戰國早期使用的刀幣主要是尖首刀幣。這兩種刀幣存在著一種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都用于隨葬。目前所見戰國時期考古材料中有刀幣隨葬現象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平山縣北七汲村北春秋中期出土Ⅰ式尖首刀幣4枚.靈壽城址周圍戰國早期中山鮮虞積石墓中出土Ⅱ式尖首刀幣,少者隨葬20余枚,多者達到1000余枚。
平山縣訪駕莊西戰國早期,出土14捆Ⅱ式尖首刀幣,每捆100枚。通長15.5—16.1、刀首寬2、刀尾寬1.4—1.5厘米,重12—12.6克。該墓另出有16枚殘酥骨貝。
平山縣蒲北窯場戰國早期,出土Ⅲ式小尖首刀5枚。
燕下都44號墓內第10、11—15、18—22號人架的腰部附近均有成堆的貨幣,每堆或刀或布,也有刀、布兼有的,數量數十至數百枚不等。刀幣主要是折背明刀幣,另外還有弧背明刀幣和甘丹小直刀。
1952年唐山賈各莊戰國時期墓出土殘燕刀幣。
天津寶坻縣牛道口9號墓出土尖首刀25枚,時代為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
1978年灤平縣虎什哈山戎墓出土燕尖首刀1枚,時代為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
1960年旅順口區后牧城驛戰國時期東胡墓出土燕明刀幣3件。
1955年鄭州杜崗戰國時期墓出土刀幣1枚。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教育研究;問題與對策
我國人民不僅創造了一部氣貫長虹的文明史,還保持有研究歷史、學習歷史的優良傳統。在當今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如何利用我國古代史中蘊藏豐富的文化元素,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道德文明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但是,在實際的教育研究中,卻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為其教育研究的發展設置了重重障礙。
一、我國古代歷史教育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
1.對“歷史教育研究”的概念理解過于籠統
從我們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歷史學科就緊緊地伴隨著我們,直到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因此,學習歷史,接受歷史教育,已經成了我們教育生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在教育界卻存在著把“歷史教育”學科化的傾向。換句話說,我國的教育部門僅僅把中國古代歷史當做了一門學科進行“教學”,而不是為了發揮中國古代史的特殊作用對學生進行“教育”,即出現了將歷史教育的概念籠統化的問題。這樣一來,具有極其豐富內涵的中國古代歷史就變成了為應付考試的干巴巴的學科,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接受歷史教育的權利,還無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更是對我國五千余年光輝歷史的極大“浪費”。
同樣,在學術界,對歷史教育研究的概念理解也不夠清晰。即便是不少帶著“歷史大師”帽子的專業學者,也沒能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歷史教育研究”的含義。也就是說,很多中國古代歷史研究者僅僅是“為研究歷史”而“研究歷史”,而不是“為歷史教育”而研究歷史,熱衷于將某個歷史事件研究清楚,而對這個歷史事件教育意義卻幾乎“不聞不問”。因此,中國古代史研究陷入了“還原歷史原貌,而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怪圈。這種研究理念,怎么會完成將祖國輝煌燦爛的歷史發揚光大的任務呢?怎么能實現讓中國古代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目標呢?
2.中國古代史的教育研究眼光過于狹窄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教育方面。翻開我們的歷史書籍,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幾乎整本歷史課本都是在敘述某某年發生了什么事,某某人完成了什么偉大創舉,這幾乎成了中國古代歷史的“年代秀、名人秀”,而對中國古代歷史深層次的諸如歷史文化、歷史經驗等內容鮮有涉及,也就是說,我國教育界僅僅把歷史教育局限在了幾件歷史大事上。更嚴重的是,中國古代歷史是與經學、儒學等學科密不可分的,但現階段的歷史教育割裂了它們之間的聯系,這是典型的“歷史本位主義”。而且,歷史教育研究也僅僅把“教育與研究”局限在了課堂之中,不僅讓歷史教育脫離了生活,還造成了“歷史無用化”思想在校園內的泛濫。
3.歷史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對象定位不準
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前人在對歷史經驗的研究與總結中,就有著利用不同的歷史經驗對不同群體進行教育的優良傳統。例如,在對國家管理者的教育中,會用“資治”思想,而對其他階層則會使用鑒誡、垂訓、修身、明智、授知、育人等不同的思想。但在現今階段,中國古代史歷史教育研究中卻出現了教育對象定位不準的問題。例如,在筆者曾經學習過的小學四年級的《社會歷史》中,有教育學生“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容,不可否認,這些歷史精髓在當今社會仍有積極意義,但卻并不適合“小學四年級”這一教育群體。筆者在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就有著云里霧里的感覺,遠遠沒有“孔融讓梨”來得生動有趣。總而言之,這種歷史教育定位不準的問題對于歷史教育順利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非常不利。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一些策略探討
1.樹立“大歷史”教育研究觀念
從三皇治世,五帝分倫,到前夕,中國古代歷史橫跨了五千多個春秋。在這段歷史時期里,不僅有諸多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其中蘊藏的歷史經驗也足以讓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尤其是讓人嘆為觀止的歷史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瑰寶。而若想讓這塊瑰寶大放異彩,僅僅依靠幾本歷史書走馬觀花般的敘述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的是“大歷史”教育觀,是將整個歷史時期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將歷史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因此,在進行歷史教育研究時,必須樹立一個“大歷史”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讓祖國古代歷史所蘊藏的寶藏重見天日,才能讓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才能讓其為社會道德文明建設建設作出貢獻。
2.歷史教育研究要以發揮實際性作用為目標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也就是說,歷史教育研究應當做到“借古諷今”和“察往知今”。要做到這一點,僅僅是“還原歷史原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做的是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度的挖掘,研究其中蘊藏的歷史規律和經驗教訓,并以此來啟迪今人。例如,某地區在歷史上出現了非常多的著名“孝子”,被稱為“孝子故鄉”。本地區的歷史教育研究部門就充分挖掘利用這一歷史資源,研究出了一套獨樹一幟的歷史教材,將相關的研究成果充分的應用其中。數年之后,本地區的道德風氣為之一變,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孝悌之義”蔚然成風。由此可見,歷史教育所蘊藏的實際價值多么巨大!因此,只有歷史教育研究以發揮實際性作用為目標,才能夠讓歷史中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3.注意歷史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對象定位問題
雖然我國教育界所使用的歷史教材多次改版,但類似教育學生如何“做個好皇帝”“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內容仍然屢見不鮮。“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種歷史教育中教育對象定位問題一日不解決,古代歷史的教育價值就不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歷史教育研究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具體的受教育群體,應用不同的教育理念,準確定位,以發揮歷史教育的最大效能。
除此之外,在古代歷史教育研究中,還要積極總結歷史中的經驗教訓,并用來告誡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才能使歷史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白壽彝.史學論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