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土保持學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創新、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科學發展觀、云南
前言
水土流失是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對于一些干旱地區來說。因此,必須重視治理水土流失問題,加強水土保持各方面工作的力度。當前,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一般利用工程措施以及植物措施。其中,植物措施不僅對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作用,還可以增加一定的經濟效益。水土保持工作的植物措施包括水源涵養林、固沙造林等水土保護林的營造、水土保持草的種植等。在本文中,探討了如何加快創新促進云南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實現科學可持續的發展。
一、我國云南省麗江水土流失的現狀及其原因
在我國云南省麗江一帶,水土流失極其嚴重,由于該地方具有著比較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環境,同時長期以來人們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導致其目前水土流失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其分布廣泛、面積大,防治任務艱巨。同時,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快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愈加突出,新的水土流失不斷產生,這給水土保持提出了嚴峻挑戰。
根據《2004年中國水土保持公報》可知,全國土壤侵蝕量高達16.22億噸,等同在12.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1厘米厚的表層土壤流失,尤其在云南省麗江地區一帶的土壤侵蝕最為嚴重,它們的土壤侵蝕量正在不斷的增加。通過相關調查可知,我國云南省水土流失具有面廣量大的特點,包括了山區、丘陵區、農村、城市、沿海地區等等都存在著一定的水土流失問題。
云南省位于我國的西南地區,其主要的流經河流包括了長江、珠江、紅河、怒江、滄江等等,總面積幾乎達到了40萬平方千米。一直以來云南省對于水土保持的工作都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工作的中心主要在于對水土流失的預防與監督、綜合的治理以及生態的修復、監測等方面,同時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現階段我國整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的初級階段,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為了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面對著不斷更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挑戰依然存在:首先,我國為了更加有效的促進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加高的生態建設要求,在云南省里,目前總的水土流失面積達到了13萬平方千米左右,占該省土地總面積的35%。同時,云南省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土地石漠化的現象,隨著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的惡化趨勢,其土地石漠化的程度也越來越深,范圍也越來越廣。此外,人們對于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使得水土流失的防治任務更為艱巨。
其二,在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中,其存在著某些方面的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包括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經費投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該省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所投入的經費比較低,而且資金投入分布不平衡,對于水土流失尤其嚴重的西南河流一帶的區域缺少國家重點防治資金的投入,僅僅依靠現在的治理方式以及投資資金是難以收獲預期的水土治理的效果。并且,該省的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夠的監督力度與檢測能力,難以滿足實際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再加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所使用的管理手段與方式比較落后,為該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局限性,阻礙了該省經濟與環境的科學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必須采取有效的創新性措施來促進我國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二、創新云南省麗江水土保持工作
1、創新水土保持工作的思維,拓寬水土保持工作的渠道,激發全體社會成員參與水土保持工作的積極主動性。
思維決定了人的行為,思維決定了出路。目前,該省社會成員在參與水土保持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上存在著改善的空間,缺乏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難以組織群眾共同參與治理水土流失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資金投入有限的條件下,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正面對著巨大的挑戰。為了充分發揮社會成員的群眾力量,云南省首當其中的是之力改變人們的傳統思維觀念,促進思維思路方式的創新,從而實現在投資思路以及措施思路的改革創新,從而建立起符合我國以及云南省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水土保持運行機制。首先,應當重視協調好云南省各級水土保持委員會的合作,對各方面的有效因素進行綜合整理,統一規劃共同促進該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其二,對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思維思路方式進行調整以及完善。一方面,對該省的自然條件以及優勢進行綜合整理,進行分類分區的治理與指導。從云南省麗江當地的具體的特殊自然條件以及地理等條件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工作思路來開展科學的綜合性整治,采取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來保護生態植被,促進生態修復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愈加嚴重化;其二,立足于保障民生與改善民生這一重點主題,加強體制機制以及法制建設保障,致力于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學技術水平,促進技術進步以及創新,重視做好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預防監督與監測;第三,緊抓預防監督工作,尤其加強監督生產建設項目的重點領域,例如礦山、化工、水電、公路等等,要求這些生產建設項目必須嚴格落實好水土保持的工作措施。
2、創新方式,統籌兼顧,把水土流失問題融合到改善民生的落實上。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具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必須妥善合理科學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合理配置水土資源,已實現最大的保護水土的效應,實現最廣泛調動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緊緊的結合水土流失的治理問題與民生問題的解決。首先,從總體的層面來建立其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體系。使用科學的方法來衡量各種水土保持措施對于水土保持工作總目標的價值以及其有效性,正確處理好各種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通過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來促進整個地區的治理,對于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農業措施都在當地實際的情況下來進行合理的組合配置,從而建立起符合當地發展情況的水土保持方案,真正實現其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其次,應當采取分區治理的模式進行水土保持的工作。第三,始終重視實施生態修復,促進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關鍵指導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務必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堅持生態修復,并且把相關的修復措施進行有效的落實。在進行水土保持的工作中,應當從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實際承載力出發,采用科學的水土保持措施來推進當地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
結語
傳統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制約了云南省水土保持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新形勢下,必須從創新思路、創新方式和創新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與改革,從而更好地應對挑戰,進一步搞好云南省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馬菊香. 基于促進華縣水土保持工作又好又快發展[J]. 黑龍江水利科技. 2012(09)
[2] 水利部公益專項“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測算共性技術研究”正式啟動[J].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0(11)
[3] 張永江.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理方法初探[J]. 中國水土保持. 2010(12)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監測”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課程。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它被安排在氣象學、土壤學、生態學、樹木學、水文學及地質地貌等課程之后,學生綜合所學知識直接服務于現代水土保持和林業建設,具有鮮明的生產實踐意義。國家林業局自1994年以來組織開展了4次全國荒漠化監測。2013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項目全面啟動,這些國家監測項目的實施需要一定數量的具有專業監測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所以與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監測相關的課程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中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目前,我國已經在很多水土流失地區開展了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措施的成效如何,則需要通過水土保持監測才能確定。如果沒有高質量的水土流失監測管理,那么就會出現比“霧霾”更為嚴重的環境災害,所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監測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特別是開發建設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相應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監測”課程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核心知識領域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率先在國內為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專業開設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監測與評價”專業課,并在2006、2008年對該課程進行了2次教學大綱的修訂。
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無法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
目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使用的教材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編的全國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監測與評價》,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主編的《水土保持監測理論與方法》,李智廣主編的《開發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等。而以上教材的涉及面和側重點各有不同。《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監測與評價》主要側重基礎理論知識、監測方法和評價預測,缺少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監測方法;《水土保持監測理論與方法》內容較廣,既涉及了水土保持理論與實踐,也涉及了傳統、成熟的監測方法和最新的監測方法,作為監測技術人員使用的工具書較好,但作為高校教材,其內容繁瑣;《開發項目水土保持監測》主要涉及了開發建設項目,而對宏觀設計涉及較少,所以也不能完全作為高校教材使用。由此可見,適用于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教材相對較少,教材內容無法滿足實際的需要。
(二)單一的教學方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通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只講述課程內容,缺乏與學生的交流。這種傳統的“板書”講授方法,缺少對野外監測實踐的分析。每節課超負荷的信息量使學生來不及理解消化,更不可能對眾多的基本監測理論、監測方法及實際應用方法吃透和掌握。教學方式的單一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只能被動聽課,學習效果差。雖然多媒體的引入使課堂教學中監測實踐分析變得容易,彌補了傳統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但是多媒體教學缺少互動環節,使學生思維變得遲鈍,無法成為教學的主體,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要提高“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的教學效果,必須對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必要的改進。
(三)實踐教學學時有限
甘肅農業大學現行的教學計劃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的學時較少,僅有40學時,其中包括10學時的實驗課。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的教學內容龐雜、概念繁多,尤其需要野外觀測及室內測定的實驗內容較多,但由于受實習經費和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只能在室內做一些簡單的土壤性質分析實驗,而對野外觀測只能在綜合實習中出去考察一些科研院所的監測,且只能走馬觀花,對具體的方法了解較少。同時,由于缺少實習基地,學生們所見到的監測儀器和設施少之又少,影響了學生對各種水土保持監測措施的感性認識和教學效果。
(四)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考核方式仍以閉卷書面考試為主,學生只要在考試前死記硬背一下就可以應付。然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授課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背誦一些概念和理論,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狀況及治理措施的效益進行實時監測,以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并做出相應評價。例如考核學生對徑流小區監測的掌握狀況,書面考核只要學生背出小區定義和指標即可,而對于學生在實際徑流小區監測的動手能力卻很難考察。因此,如何減少書面考試帶來的弊端,真正激勵學生為熟練地運用知識而學習,而不是為考試而學習,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教學改革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三、“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優化教學內容,滿足水土保持監測實際工作的需要
1.課程教學突出重點內容
針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學時少、內容多,尤其是實踐內容更多的情況,應把握課程的重點,合理選取、整合教材內容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在考慮課程自身系統完整性的基礎上,挑選出一些重點內容在課堂上著重講解,如徑流小區監測、小流域控制站監測、水土保持效益監測、風力侵蝕監測及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等。同時,對這些重點內容不但在理論課上講,而且在實驗課時也要重點講解,以加深學生的記憶。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重點內容,而且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水土保持監測的相關術語,只著重介紹學生以前課程沒有接觸過的新內容,而對其他課程已經講過的內容,只是簡單的提示,避免與其他課程內容重復。
2.補充學科發展的前沿內容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層出不窮。因此“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既要加強原有的、成熟的原型監測技術和方法的教學,夯實基礎知識和理論,又要緊跟學科發展的前沿,及時補充新的監測方法和知識,介紹學科發展的最新動向。因此,筆者參考近年來發表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關于水保持監測方面的文章,將甘肅省水保局進行水保監測培訓的資料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讓學生了解目前水保監測做了哪些工作,出現了什么樣的新技術,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實驗課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實驗內容方面,筆者盡可能減少其他課程已經做過的實驗,將降水徑流沖刷侵蝕溝量測、風蝕量監測、不同降雨強度(人工降雨儀控制)的徑流小區監測及遙感在野外水土保持調查監測中的應用定為主要實驗內容。結合生產實踐編寫監測規劃、監測實施細則和監測報告,要求學生撰寫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監測的計算方法及土壤理化性質方面的監測方法,以增強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1.誘導式教學法
在理論教學的第一堂課上,教師應向學生介紹當今國家和社會對水土保持專業的重視,逐步引入本課程當前發展的現狀,向學生介紹從事本專業的優秀人才及成果,從而誘發學生為美好前途而發奮學習的雄心壯志。首先,從國家政策入手,向學生講明水土保持監測既是國家生態建設的重要依據,又是國家評價所實施生態工程的理論基礎。通過監測掌握水土流失動態,認識水土流失規律,評價水土保持和生態工程的防治成效,建立土壤侵蝕模型,預報土壤流失量。以甘肅省案例來說明水土保持監測的重要性,如“舟曲泥石流”的發生,就是由于缺少水土保持監測方面的資料,導致舟曲人民損失慘重。生活中的實例最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明白水土保持監測的目的就是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合理利用山丘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實現山川秀美的“生態夢”而服務。
2.多媒體互動教學法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是一門研究性和綜合性很強的應用性課程,具有鮮明的生產實踐性,且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的發展,監測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監測方法不斷更新,這對該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授課過程,采用多媒體技術和傳統授課方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利用掛圖、視頻、實景圖片和案例結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接收較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氣象要素監測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目前常用的氣候和水文觀測方法、觀測儀器、數據處理方法等,重點講解氣候和水文要素的觀測步驟和觀測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分析各種觀測方法的優缺點以及各種觀測儀器的適用范圍。同時,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了解校園內的各種氣候和水文觀測設施,并做成ppt,在下節課講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每節課結束時,安排4~5個學生在課后搜集一些水土保持監測的新進展和新方法,也可以選取自己家鄉的某個小范圍為監測區域,介紹如何用所學的知識對當地水土流失進行監測,并做成ppt在課上展示給大家,讓同學們提出意見和看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三)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2010年,學校和學院投資50余萬元,建成了土壤分析實驗室,學生可以從監測土壤理化性質中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水保系老師結合各自課程需要,安裝了水土流失徑流監測固定小區、移動式微型徑流小區,人工模擬降雨系統、GIS圖像處理實驗室等監測實驗設施,購置了侵蝕因子監測儀器設備,包括自動氣象站、降雨、蒸發、風速、溫濕度等監測儀器,購買了風蝕監測的風蝕自動監測儀,基本滿足了校內實驗教學的需要。同時,學校還建立了騰格里沙漠南緣馬路灘林場和定西安家溝流域水土保持野外教學基地,開展綜合實習。學院目前正在積極和甘肅省治沙所協調,準備建立風蝕監測野外實習基地。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還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帶學生去“甘肅省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西果園示范區”進行考察,了解常規監測、調查監測及生態效益監測的方法及實驗設施。同時,部分學生通過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了解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常規監測和航空、遙感監測技術。
(四)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綜合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
以往“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考核方式多以最終一次的考核成績為準,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水平。為了全面、準確、客觀地考察學生學習“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的效果,應優化考核標準,重點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并以平時的學習表現及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等為參考。以此為標準,確定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的考核比例:平時成績占15%,實習實驗成績占20%,監測報告占5%,期末考試成績占60%,這種考核標準綜合考察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全程表現,較客觀地反映了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的掌握程度,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考試制度方面,課程實行了考卷責任制度,由任課教師出題(按照教學大綱命題,實行A、B卷制度),系主任檢查簽字,主管教學領導批準。考試由學校教務處考試辦公室統一組織,監考人員由學院教學工作人員安排在職教師監考,同時教務處和學院派教師巡考。這樣的考核方式杜絕了學生平時不學習,考試作弊的現象,體現了客觀、公平的原則,使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
四、“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的主要成效
從2000年開始我旗共完成中央專項資金項目15項,截止2009年10月,全旗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48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146.5平方公里,生態修復保持面積298平方公里,建設淤地壩17座。全旗建成了一大批水保治理精品工程,構筑了較為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框架,同時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步入了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管理軌道。通過治理和管護,全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綜合效益明顯提高,保障功能明顯增強。
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成效的作法
1、以科學發展理念指導水土保持工作
在認識上,堅持以科學發展理念統籌全局,把水土保持作為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加快旗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以綠色前旗建設、生態環境示范區建設為載體,舉生態旗,打綠色牌,謀可持續策,建設產業路,實現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推進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在發展理念上,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貫穿生態建設的全過程,以“環境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攻目標,以“工程與產業互促,生態與經濟雙羸”為切入點,實現防治型治理與治理開發相結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籌兼顧,突出生態效益,注重經濟效益,較好地體現出四個結合,即: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與旗城主導產業相結合,與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水保生態建設,以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實現以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支撐旗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
2、以科學發展觀內涵制定水土保持工作發展思路
通過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創新工作思路,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綜合治理,規模推進,產業經營”的原則,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根本出發點,把生態工程建設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結合起來,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對單元內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立體開發,做到了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相結合,水利工程建設與水保工程建設相結合,溝道工程與坡面工程相結合。在治理成效上,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治理和管護相結合,以治理推監管,以監管促治理,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3、不斷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水保工作新形式
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對現行的水土保持體制、產權制度、管理方式等產生重大影響。為此,要立足我旗實際,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深入研究治理與保護的新機制,建立健全水保工作新形式
4、將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納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工作方針,把預防監督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緊密結合,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規范監督執法程序,建立健全執法體系,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軌道。繼續落實水土保持法,加強預防保護,加強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嚴格執行基本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制度,監督生產建設單位落實好“三同時”制度,控制人為水土流失。逐步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測網絡,保護和鞏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果。同時加大監督執法宣傳力度,全社會逐步形成懂水土保持法,遵守水土保持法,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局面。
三、制約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1、從全旗農業基礎改善發展趨勢看,由于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沙化,水資源短缺,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薄弱,還制約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2、從水土流失發展趨勢看,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全旗水土保持意識不強,特別是近年來,全旗廠礦業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沒有得到遏制,還存在著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
3、治理任務越來越艱巨,全旗目前尚有27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我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就亟需治理的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需要花費更大的氣力,治理任務繁重與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4、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監督工作需要繼續加強。隨著我旗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尤為重要。因此,繼續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體系,嚴格執法,強化法律意識,制止和打擊破壞水土保持設施行為,控制人為水土流失,為旗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生態環境。
四、結語
烏拉特前旗近年來通過科學發展觀指導我旗水土保持工作,不僅探索出了新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還使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促進了生產發展,農民純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群眾的生活環境和人居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烏拉特前旗連續兩年被評為“巴彥淖爾市水土保持先進單位”,淤地壩建成后,又被自治區水利廳評為“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質量評比一等獎”。實踐證明,水土保持是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水土保持;減水減沙;效益
水是人類生存的必備品之一,其他資源無法取代,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前提。唯有保證水資源與水工程的健康發展,方可在經濟建設中消除后顧之憂。然而,當前我國在水資源運用方面還有諸多不足,通常表現在人均水資源不足,時空分布不平衡,使用滯后、管控不力,水資源使用率偏低,污染狀況無法改善等層面。
一、水土侵蝕問題
近些年來,全球各區域的水土侵蝕狀況陸續出現,特別是在亞洲地區。例如,印度年度總數80×106hm2的耕地,喪失了6000×106t的土地。盡管將一些侵蝕闡釋為自然因素所導致的,然而充足的證據表明,人類采伐所引發的侵蝕有著極大的比率。這部分采伐以對樹林的占用、草場的過度放牧、偏僻區域的農戶耕地擴充等模式為主。土地侵蝕只要產生,那么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最顯著的是其會造成生態破壞,如荒漠化、大旱、洪水、淤塞與土地退化,或因為土層生產力低下造成農戶吃不飽、穿不暖從而引發社會問題。而我國的水土流失面積是331.7萬km2,在我國疆域中的比率為34.6%,荒漠化、沙漠化土地的面積達到262萬km2,在我國疆域中的比率為27.3%。因此,我國的水土侵蝕現象堪憂。所以,為了降低我國的水土侵蝕比例,首要任務是水土保持作業。
二、水土保持舉措
(一)工程舉措水土保持工程舉措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模式中較為直觀、效果較好的模式,其在提高地表水滲入時長與地表徑流的速率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我國根據興修目的及其應用條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為以下4種類型:山坡防護工程、山溝治理工程、山洪氣壓層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工程實踐中,應依照實際狀況因地制宜采用。
(二)生物舉措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采取造林種草及管護的方法,增加植被覆蓋率,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的一種水土保持措施,又稱植物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生物措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蓄水調水,固土保肥,保護生物多樣性,固碳釋氧,凈化大氣。(三)耕作舉措以改變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蓋或增強土壤有機質抗蝕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帶狀間作、溝壟耕作少耕、免耕等。1.輪作模式輪作通常是說耕種人根據節氣、土層特性與農作物特征等自然定律,在相異的節氣栽種相異的作物。通常耕種者會以植被為耕種核心,融合水旱輪作、專業輪作與綠肥輪作等多類模式完成耕種。2.間作、混播與套種間作通常是一洼田地耕種階段,相異階段換種相異的作物,應權衡到的是作物的最佳收獲比,要以生產周期最大收益為初衷,提升土層的使用率與生產率,維護水土。而混種作業,播種與收獲間的結合更加關鍵,耕種2個或若干個作物的種子通常要融合在一處,最常規的播種例子就是播種小麥與豌豆,混種能夠提升作物的生產面積,又能夠固定氮氣,增添土地有機物比例,讓農戶創收增收。栽種相異的植被,能夠使用相異的模式,在相異的階段進行栽種,然而需要讓農戶耕作的土地獲得緩沖時間,讓土層適于植被生長。
三、水土保持工作減水減沙效益解析
為了保護土層與水,應主動制定土層與水土保護的舉措。假如采用水土保持的舉措保護水土,應權衡到所采用的模式對水土的作用。對土層與水分的保持功效來說,水分是最為基本的,制定對應的保護舉措極為關鍵。土層也必須被合理保護與使用。保護土層的沉淀物層面,應縮減水的侵蝕與徑流,我國地勢繁雜,大部分耕地坡度很大,對相應的保護舉措要求也更為苛刻,區域差別很大,假如“一刀切”,效果可能并不好。所以,應科學制定預案,權衡相異地區的特征,完成科學勘探。(一)減水效益解析在水土保持作業階段,一般要獲得顯著的減水效益,通常會使用水平或穴狀整地模式來實現。這兩類舉措能夠較為高效地縮減地表徑流對土層與砂巖的腐蝕與沖刷,進而讓土層中的有機成分被毀壞,土層表層的粗糙程度得以提升,進而讓土層的滲透功能提升,讓水土流失的現象出現。筆者認為,應持續提升植被覆蓋率,要結合上述兩類舉措的優點,減少水土流失,完成防固減水的目標,管控水土保持流域內土層的肥力,減少沙漠化等負面效應的影響。(二)減沙效益解析使用SWAT模型,栽種人虛擬各類常規的減沙場景,并融合增加覆蓋植被的固沙模式,能夠較為高效地弱化地表徑流裹帶砂石的損害而大幅度地強化土層的抗腐蝕能力,進而可以高效地預防水流毀壞土層中包含的有機成分與其他營養成分,降低土層的沙漠化速率,最后完成減沙的目標。
四、結語
要想高效率地完成水土保持作業,需要管控水土流失。在作業實踐中,重點就是怎樣完成對土層的科學、優化分配。特別要重視的是怎樣的預防舉措能夠與其相應的優勢結合,唯有科學化維護的前提下,才會完成保護工作,保護土層和水分。土層保護與水土整治能夠讓減沙減水效益更為突出,應關注保護水土的效益,嚴禁造假,從根源上保護水資源。
參考文獻:
[1]袁再健,孫倩.海河流域大清河土石山區不同空間尺度水沙關系分析[J].資源科學,2016(4):750-757.
[2]劉棟.北京市門頭溝地區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減水減沙效益[J].水土保持通報,2015(4):107-110.
[3]潘欣,王玉杰,張會蘭,等.官廳水庫上游典型植物措施特性及在侵蝕性降雨下的水沙效應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5(7):76-84.
[4]王鴻斌,劉斌,張志萍,等.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蓄水減沙作用分析——以涇河流域硯瓦川項目區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14(11):16-18.
[5]張思毅,梁志權,謝真越,等.白三葉不同部位減沙效應及其對徑流水動力學參數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6(8):1306-1314.
一、加強水土保持法制宣傳,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國家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將水土保持作為我國必須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199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軌道。今年的“兩會”,水利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中央高度重視水利,**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把水利擺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來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績,對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農田水利建設、節水灌溉、農村飲水安全、水資源節約保護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指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產。這是相互關聯、依次遞進的四個層次,最終是為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務。水土流失、水環境的惡化已對天津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危害,我們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宣傳力度,除了在有關水利工作會議上進行傳達貫徹,還通過張貼水土保持宣傳畫、報紙、電視、散發傳達、巡回演講等形式,開展廣泛的宣傳,廣大人民群眾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識得到了加強,同時通過執法監督,取得了顯著成績,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產生。
二、注重綜合效益,改善灤河生態環境
植被的破壞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地表植被覆蓋對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蝕影響極大,植被的減蝕作用主要表現在:植被莖葉對降雨雨滴動能的削減作用,對降雨的截留作用,對徑流流速的減緩作用;改變土壤結構,增加入滲‘可以涵養水源,固結土壤,提高土壤抗蝕性作用;植被可以減緩風速,降低風力侵蝕危害。在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植樹造林,栽種牧草,禁止毀林、毀草;同時對溝、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設植被或砌護措施,防止坍塌和沖淤。在河道綜合整治中,除抓好河道疏浚、護岸建設外,注重綜合效益,在河岸兩側堤頂大搞防護林建設,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經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們這里已經初步樹立了高標準的景觀河道新形象。并建設了一批疏浚達標、水清面潔、綠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樣板段,達到“利水、治水、親水”的綜合效益,為當地居民提供新的休閑場所,為創建衛生城鎮、促進都市郊區城鎮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三、改良耕作措施,調整農作物生產結構
耕作措施的改變主要是為了增加地面覆蓋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深耕、混播與套播、增施有機肥以及起壟種植等。農作物生產結構的調整要遵循科學、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調整農作物生產結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應積極推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產足本地,面向全國,考慮國際。既要適應農產品市場的現實需要,又要研究和預測潛在的、未來的市場需求趨勢,以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數量及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和動態發展的需求。
四、搞好水資源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搞好水資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關鍵,其措施有以下三點:
一是坡面滲蓄、工程攔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體深層轉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勢能,在無雨時節,上游的地下水轉換為下游的地表水,維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斷流,以補給地下水,增加水資源的可利用量,發揮以淡壓咸的作用。
二是減少水庫、江河淤積,使水利工程延長壽命,增加效益,減輕防洪負擔。
三是避免點源和非點源(面源)污染通過徑流匯入受納水體,減輕水體富營養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這一切都有利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水環境的保護,都建設景觀水利、營造親水空間的基礎。同樣,搞好水資源管理可以進一步增強水土保持措施的滲蓄、攔沙效益。缺少水資源管理,就會使陸地淡水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失衡,在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分配上失調;就會使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用水的數量和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生態修復和濕地恢復難以實施;就會損害地表植被,使生態系統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劇。沒有水土保持,水資源管理就會失去支撐,失去生機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礎之上的水資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穩固的、可持續的。
水土保持面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郊區城鎮化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建設不斷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大力推進等新情況,我們的水土保持工作要為實現天津總體發展戰略服務。切實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繼續實施河道的護岸工程建設,積極穩妥地抓好基礎對城市基建、擴建、改造建設中造成人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質量、高水平地實現新天津總體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楊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撐水資源可持續利用[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7(3):4~6.
王躍,周林.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18~19.
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與實踐,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8。
楊吉華.水土保持原理與綜合治理.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法知識問答.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