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月亮與六便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夢想是一種力量,夢想也是一種選擇。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在追夢的路上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
為夢想而進行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么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著。
月亮觸不可及,六便士卻觸手可得,放棄所有的一切,只為追尋心中那可觸不可及的繪畫理想,這本就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個性。選擇月亮的人很難為別人所理解,即使得不到金錢,那些追逐夢想的人在追逐的過程中依然很快樂。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書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是不被詢問地來到這個世界,也許一開始命運就賦予他波折,讓他不好活,也許有人到頭來都沒遇上大災大難。但總的來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尋并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才是一個人活著真正的意義所在。
其實我們每天思考的是生活的雞毛蒜皮,關注的是一大推實利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買車、買房……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一些,大家似乎已經很不習慣在這樣的思維慣性中后退一步,審視一下自己,問:“難道這就是我夢想嗎?這事就是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嗎?
也許我們真實的需要被掩蓋了,“需要”變成了“想要”,而“想要”的內容則來自于左顧右盼后與別人的盲目比賽。明明保證營養就夠,但所謂飲食文化把這種實際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極端豪華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適安居,但裝潢文化把這種需要異化為宮殿般的奢侈追求…大家都像馬拉松比賽一樣跑得氣喘吁吁,勞累和壓力遠遠超過了實際需要,掩蓋了我們的真實想法。
我們的生活真的不僅只有眼前的實例瑣事,還有詩和遠方,也許查理是一扇窗,請讓屬于我們自己的白月光照進我們的心窗。
摘要毛姆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原本穩固的工作,離開了美滿的家庭,放棄了優越的生活,輾轉流徙,甚至食不果腹,執著追求繪畫的理想。思特里克蘭德追求自我、實現自我的歷程并不平坦,生存的現實環境必將使其歷經世俗的冷遇嘲諷、情感的誘惑、生存的艱辛熬煎,這一切也正成就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個性與執著,實現其終極的自我。
關鍵詞:現實環境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英國20世紀著名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國畫家高更生平為藍本,描寫了思特里克蘭德肉體和精神歷經磨難,最終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從而實現從自我回歸本我的踐行過程。小說以回憶述事展開,中間穿插著“我”對藝術家行為的觀察以及行為心理的揣度剖析,不僅僅在于烘托藝術家的個性,更在于強化“我”和思特里克蘭德在追求自我實現勇往直前的對比。
追求本我的回歸歷程,并不是平坦的,思特里克蘭德尋找本來的那個思特里克蘭德,摒棄了世俗,卸下了情感,歷經折磨堅定不移,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圓滿。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的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和外在的行為規范。《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追求本我的過程就是如此。從小說主人公我們看到回歸本我、完全徹底地摒棄自我的不合常理和堅韌。
一 思特里克蘭德是絕緣的
有些西方學者將20世紀稱為“精神分析的世紀”,這部以高更為藍本創作的小說亦展露了當時的部分社會狀態。魯思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寫道,“是的,物質是必要的,但物質不可能千年不變,只有精神才能代表一切”,20世紀的歐洲物質生活逐漸豐富起來,對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反映在實體生活中是藝術的百花齊放,在個人則是本我的追索。
思特里克蘭德本是一個證券經紀人,過著符合社會規范的再普通不過的凡人生活。但某天,他突然離開一起生活了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外界和親人以為他和一個女人私奔了。但事實上,這個平日呆板木訥的人是受到心底“我要畫畫兒”的聲音驅使才離開了家庭,離家后的他,甚至每日都要為吃飯發愁。
原本有著體面的工作和美滿的家庭,但思特里克蘭德居然要為“畫畫”跑到巴黎去了。盡管社會上流對他的出走有著種種桃色傳聞,但是,思特里克蘭德確實平靜地、獨自一人住在“齷齷齪齪”的比利時旅館里。
名譽這個重要的東西在他身上是沒有重量的。此時,在他心中已經沒有比畫畫更為神圣和值得追求的了。除了去咖啡館里下棋、喝酒,多半的時間里,他都蝸居在巴黎小旅館里,這個一心要畫畫的人并不向別人探討技術,他當時已經有的繪畫技巧還是依靠自己的摸索。而在巴黎的畫家圈子里,他同樣是一個異類,雖然自我無名但是卻常對別人的畫作指手畫腳,理所當然,他成為畫界的一個孤獨者,用心中的標準來比對世界成就這樣的一個孤獨者。
別的畫家――甚至細化到傾慕于藝術相關的人,都是衣衫齊整,而昔日衣著體面的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巴黎的時間里,總是穿一件衣服,且“已破破爛爛,油跡斑斑”。用世俗的眼光看,這無疑是不可思議的。誠然,巴黎是當時藝術家集結的所在,具備包容個性藝術家的土壤。但是,潦倒的思特里克蘭德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潦倒而在意世人的目光。
世界于思特里克蘭德是空氣,周遭因素對思特里克蘭德的影響力幾乎為零。正如《世說新語》里陰浩說“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一樣,思特里克蘭德此時只要想做自己。某種意義上說,他只愛那高潔的月亮。他的存在只是為了追求藝術美的表現和心靈的寧靜。別的任何事情,都是他身邊的過往,不被關注,不被記起。在勃朗什死去之后,當“我”再次見到思特里克蘭德之時,他很平靜,似任何事情沒有發生。對于勃朗什和她的丈夫施特略夫沒有任何的歉意和自責,縱然他和這個慘劇的發生有著直接的關系。
思特里克蘭德的這種生存態度如果說為是與生俱來就很難解釋,畢竟在走到巴黎開始步入追求“畫畫”之前,他是一位生活在上層社會的體面人士,如果說這種對外界世俗的免疫能力來自于自身意識的覺醒或者別人的模范作用影響也不妥帖,意志力總難以擺脫世俗的影響和蠶食。思特里克蘭德超凡脫世來自于潛伏在深處的本我的召喚,這樣一股強大的能量將其推向了藝術的探求追索之路。世俗對其種種的不理解、指責甚至詛咒都是沒有意義的。他的方向只有一個,其余的一切對于他來說都是不存在的。
二 思特里克蘭德是無情的
一切社會符號和社會關系都是千絲萬縷的捆綁。思特里克蘭德卸下一個個如丈夫、父親、朋友、公司職員等社會身份,不理會世俗道德和行為規范,也卸下捆綁他的社會符號,他似乎被捆綁得太久了,太緊了,一定要掙脫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自離家出走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那個木訥的平凡人。夢想毋寧說是他抓住的稻草的借口,自由才是他想要的唯一。
和思特里克蘭德關系密切的女人有三位,阿美,勃朗什和愛塔。她們見證了思特里克蘭德追求藝術的完整過程。阿美的失落,勃朗什自殺,愛塔相伴終老,思特里克蘭德自“我要畫畫兒”始,似乎就沒有在乎過其中的一位。
思特里克蘭德以一紙信函割斷和妻子阿美和孩子的一切聯系。在他遠走巴黎之后,阿美曾經給他寫過很多封信,但他一封都沒有回。他留給妻子的信,在妻子阿美看來“沒有一句解釋的話,也絲毫沒有表示歉疚和不安”,“太沒人性了”。當“我”這個說客來比利時旅館見他時,他對于妻兒的未來,“冷漠無情我簡直無法描摹”。思特里克蘭德在巴黎旅館等待“我”的到來是為了完全解除這份情感的束縛。在他的世界里,感情已經了無落痕,未曾來過。
縱然阿美曾說過,“如果他回來,我可以既往不咎”。在巴黎最潦倒、饑寒交迫的時候,思特里克蘭德也沒有回到阿美身邊。在他的心里和生活中,追求畫畫成了唯一的事情。盡管思特里克蘭德死后,阿美在他的畫的復制品面前吐露“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安慰”,這樣的一廂情愿和虛偽更顯襯思特里克蘭德情感上的冷漠和崇尚自由追求的決心。
勃朗什以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被思特里克蘭德征服,并不可救藥地愛上他,最后為其付出了生命。奄奄一息的思特里克蘭德在被勃朗什照顧的過程中,傲慢無禮,受之坦然,毫無謝意。勃朗什將追求幸福的最后一棵稻草綁在思特里克蘭德身上顯然是錯了。剛剛求得人身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思特里克蘭德是絕不會再沉入情感的糾葛中的。縱然勃朗什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追求愛情和幸福,但是,她所作的一切并未對思特里克蘭德的藝術追逐產生絲毫影響,因為并未曾有情感存留于他的世界。
誠如思特里克蘭德所說:
“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客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不會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我只懂得。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么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在塔希提,愛塔出現了。愛塔照顧起思特里克蘭德的生活起居,在沒有約定終身伴侶之類的前提下,二人結為夫妻。愛塔和思特里克蘭德的日子過得平淡非常。正是因為愛塔沒有文明社會的伴侶、助手的要求,以其樸素的陪伴使其伴隨思特里克蘭德到終老。盡管如此,在思特里克蘭德麻風病發,愛塔請來醫生時,思特里克蘭德說到愛塔時,認為“她是個大傻瓜”,并和醫生說“女人真是奇怪的動物,你可以像狗一樣對待她們”的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特里克蘭德不是真無情,而是將更多的心血專注、癡心于追求藝術的美和心靈的表達。書中唯一可以確證思特里克蘭德有情的是:“有那么一瞬間,思特里克蘭德的鐵石心腸似乎被打動了,淚水涌上他的眼睛,一邊一滴,慢慢地從臉頰上流下來。” “但是他的臉馬上又重新浮現出平日慣有的那種譏嘲的笑容”,他又回歸那個無情的思特里克蘭德。
三 思特里克蘭德是堅持的
弗洛伊德所指稱的本我,也指原始的自己,代表欲望、生命力。在思特里克蘭德的世界里,他的欲望便是“我要畫畫”,繼而掙脫所有捆綁。畫畫也可以說是他生命的原動力,堅持也是自然的事情,任何艱難困苦也不是障礙,他的眼里只有畫畫這一件事情。他有自己的方向,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他的路。
思特里克蘭德出走巴黎,只為追求和實現“我必須要畫畫”的夢想。歷經流浪和遷徙,歷經生活的磨難,思特里克蘭德沒有退卻,堅持向前,終于畫出了心靈的情境。
最初離開英國時,思特里克蘭德是在一個比利時齷齷齪齪的旅館里開始自己的畫畫追求的。對于這樣的凄苦,思特里克蘭德并不覺得有什么。雖然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經常有上頓無下頓,“六個月之久每天只靠一頓面包、一瓶牛奶過活”。沒有錢的時候就去找朋友去借,借來的錢優先買畫布和顏料。但“他不把忍饑受凍當作什么苦難。他這樣完完全全地過著一種精神生活,不由你不感動。”
思特里克蘭德捱得住生活的清苦,亦在追索中堅持藝術的探求。從《月亮和六便士》對思特里克蘭德病倒后室內的描寫可窺一斑,“一間很小的屋子,半做住房,半做畫室,屋子里只有一張床,面對墻放著的是一些畫幅,一個畫架,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亂堆著顏料瓶、調色刀和雜七雜八的東西”。
在勃朗什自殺以后,思特里克蘭德到了馬賽,淪落到和流浪漢擠住宿店,做各種雜役謀求生存。后來才又流亡到了塔希提。在塔希提,生存是思特里克蘭德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他最開始是靠雜役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購買畫畫必需的畫布和顏料的。在這個讓思特里克蘭德一見就知道是此生應該呆的地方里,他盡情地宣泄著藝術的美麗,塔希提優美的景致和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生活,并沒有讓歷經苦難的思特里克蘭德迷失方向,他更為勤勉地創作,并迎來了他繪畫生涯中的巔峰時期。
如果說經歷生活的磨難是人所共有,那么在磨難的際遇下仍舊不懈地堅持追求夢想,更為不易。思特里克蘭德在與愛塔結婚之后,藝術創作進入了絕佳的時期。生活上有了愛塔無微不至、無怨無悔的照顧,思特里克蘭德終于可以心無旁騖地在藝術的世界里盡情馳騁。
從巴黎到塔希提,思特里克蘭德一直都沒有放棄對心中的原始的動力驅使的藝術創作的步步追索。也正因為如此,才可以成就思特里克蘭德在繪畫界中的重要地位。思特里克蘭德在罹患麻風病直至生命終了,仍在完成其“令人震駭的東西”、“不屬于人世塵寰”的最巨大最磅礴的作品。而在去世一年之前,他就已經雙目失明。最終,愛塔按照思特里克蘭德的遺愿,將其繪在霧中的巨幅畫作付之一炬。
思特里克蘭德歷經了生活的種種磨難,但他始終執著地追求探索自我,摒棄了世俗的影響,放下了情感,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實現了心中所愿。思特里克蘭德是天才,也不是天才,如果說他是天才,是對其藝術的個性理解;說他不是天才,是因為其不落世俗,不受羈絆,堅持向前,追求心靈寧靜的個性。
參考文獻:
[1] 孫妮:《毛姆短篇小說藝術特色淺論》,《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2] 顧弘:《理想和現實的沖突――解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題》,《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第2期。
[3] 朱卉芳:《〈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三女性》,《職大學報》,2002年第1期。
[4] 梁晴:《遠方的呼喚――論高更繪畫作品主題對〈月亮和六便士〉的影響》,《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5] 魯苓:《追尋自我的旅程――讀〈月亮和六便士〉》,《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
對于國內喜歡外國文學的人來講,傅惟慈是最好的引導者。他曾翻譯了托瑪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問題的核心》,以及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等作品,影響巨大。
傅惟慈1923年生于哈爾濱,通曉英、德、法、俄四國語言,曾經兩次擔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一生翻譯量巨大,但他總是覺得沒有其他人勤奮,自己還是愛玩,“李文俊和施康強都是一早起來就拿著翻譯書在看,開會的時候還會帶著書和筆記本,想到什么就馬上記錄下來,因為他們的持之以恒,我們才能看到那么多優秀的外國文學。”
老先生當年選擇翻譯,有逃避殘酷現實的心愿。生活中的傅老愛自由,性格中帶著分灑脫。除了翻譯是最愛之外,他還喜歡收藏錢幣,到處旅游。在前幾年,傅惟慈曾經出版過一本自傳《牌戲人生》,“牌戲”二字點名了他的人生態度。雖然這位翻譯家做了很多,他的自我評價里卻從未流露出“外國文學專家”的傲慢。“如果說我還孜孜不倦地譯出過幾本外國文學大部頭作品,也只是想盡力把手中的牌玩好,不想把它虛擲。書中包括了他的回憶性文字、名著的序跋、旅游文字以及收藏心得,通篇讀下來,一個老頑童的形象躍然紙上,就像他自己所說“我喜歡到處玩,到處跑。我的人生觀就是,一切都是作為游戲,要尋找些樂趣”。
晚年的傅惟慈,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到處玩,但還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也許這就是他高壽的原因吧。他也會瞅瞅電視,看看選秀節目,尤其愛聽歌手唱英文歌。翻譯是不做了,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愿做。有些人求到他時,他只說“都留給年輕人吧,他們總是爭著希望做點什么,那我就把機會留給他們。我自己覺得沒什么意思了,我也老了。”
延伸閱讀
《一支出賣的槍》
作者:格雷厄姆·格林
譯者:傅惟慈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傅惟慈說自己小時候就喜歡看志怪、蠻荒故事。長大之后自然對同等氣質的作家著迷。格雷厄姆·格林這本驚險小說塑造了一個非正統的反英雄式人物——一個容貌有缺陷、自我厭惡,對人生充滿仇恨的殺手。
《月亮和六便士》
作者: 毛姆
譯者:傅惟慈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月亮和六便士》小說問世后,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在小說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借“我”之口,敘述整個故事,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
《牌戲人生》
作者: 傅惟慈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牌戲人生》收錄了傅惟慈幾十篇隨筆、雜記。這些文章,有的追憶過去,懷念故人,有的與作者的翻譯工作有關,也有一些是為作者自己所譯圖書所寫的前言、后記。書中還有錢幣收藏心得,自己拍的旅行照片。這本書放在圖書市場中不好分類,就像老爺子的人一樣,無法定義。
書訊
讓我們一起來看星星
作者:日本學研教育出版
譯者: 武岳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大人的科學》第二波來襲了,這次是可以看看星星的“牛頓天文望遠鏡”和“流光幻彩折紙燈”。家庭成員之間通過手作的方式,會在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快樂,變得更加融洽親密,這也是《大人的科學》所期望看到的結果——通過親子互動的方式,讓科學的趣味在家庭內部傳播,和最愛的人一起分享幸福的手作時間。
瀕死體驗的調查報告
作者:雷蒙德·穆迪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作者采訪了150名被臨床判為“死亡”卻又活過來的人,詳細記述且分析了他們所經歷的“死后世界”,并首次提出“瀕死體驗”的概念,開啟了之后數十年全世界科學家對于該現象的研究。因此,作者被《紐約時報》評為“瀕死體驗之父”,而本書則為該領域最經典的著作之一。
2014年北京閱讀季·北青新講壇走進高校活動啟動“崇德向善,閱美人生”
3月26日晚在傳媒大學,“2014北京閱讀季·北青新講壇走進高校活動開辦了首場講座。第一個專場嘉賓是科技財經作家、資深互聯網人醒客(陳世鴻)。“崇德向善,閱美人生”是本屆閱讀季的主題。活動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北京市教育工委,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共同主辦。北京青年報社、多看科技公司等聯合承辦。活動從三月底持續到十二月份,預計舉辦30場活動。
第二場:《人生是長跑》
嘉賓:“女性修養專家”于秀
《月亮和六便士》中,作家毛姆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講述了思特里克蘭德這一主人公追求藝術的漂泊人生。作品是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原型.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拋妻棄子,放棄了優裕美滿的生活去追求藝術,用畫筆勾勒出自己偉大的一生。藝術家的偉大與其獨特的個性是分不開的,毋庸置疑,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個性十足的人,然而他所有的個性都來自于對藝術的狂熱。
一、藝術家把藝術作為畢生追求
在小說里,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瘋狂的人,他的瘋狂甚至超越了離經叛道的范疇。他在證券公司工作了十七年,生活安逸平淡,夫妻相濡以沫,家庭幸福和睦,到了中年時期,忽然畫風突轉選擇離家出走拋妻棄子,這無疑是一個瘋狂的決定,當時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都認為他是在外面有了女人,事實上,當他說出為了畫畫為了藝術而離開,這個原因在大家看來是極其荒唐的,他做了一件不被普通人理解的事情。
思特里克蘭德也是一個有勇氣的人。他不是處在年少氣盛的青春期,也不處在意氣風發的青年期,人至中年,他的身份已不僅僅是一個證券公司經紀人,他更是一個丈夫,一位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他的身上肩負著許多的責任和義務,并且他的家庭溫暖和諧,太太高貴矜持,兒女聰明健康,思特里克蘭德在這個時為了藝術毅然決然放棄所擁有的一切,從頭開始創造一個未知的人生,他放棄的也不僅僅是工作,更是婚姻、家庭、親情。他這樣的勇氣是一種狠心到沒有人性的勇氣,是一種已經超越道德底線的勇氣,又是一種敢于向前藐視一切困難的勇氣。
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執著的人。在追求藝術之路上,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生活環境,哪怕食不果腹,哪怕病入膏肓,哪怕被人追殺,但他從來不忘初心,一直堅持,他會辛苦工作兩個月賺錢去買紙和筆,會一天只吃一頓飯去忘我的進行繪畫創作,會堅持自己的夢想一直到老到病到死,不分晝夜一直把對藝術的追求付諸于行動。
在思特里克蘭德身上,不論是任何一種特點,他都將每一個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甚至這種極致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范疇。在作家毛姆眼里,思特里克蘭德就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一個偉大的人,正如在小說開頭,毛姆寫到“我所謂的偉大不是走紅運的政治家或立戰功的軍人的偉大,這種人顯赫一時,與其說他們本身的特質倒不如說占了地位的光,一時過境遷,他們的偉大就黯然失色了。”可見在毛姆眼中,對于這些上層社會的名流們是不屑一顧的,他認為只有思特里克蘭德這樣的藝術家的偉大才是真正的偉大,他身上所有的怪誕或是缺點在今天看來都是其偉大的必不可少的派生物,所有的不足在這份偉大面前都微不足道。
二、藝術家有著不被人理解的孤獨
藝術家往往是孤獨的,他對藝術的追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然而他們始終堅持自己心中所想,甚至用盡一生去堅守。小說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六便士是英國貨幣中最小的幣值,所代表的是柴米油鹽、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而月亮象征著理想與美好。月亮與六便士就好似天平的兩端:到底是對心的順從還是對現實的屈服。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科技日益發展,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英國進入了一個物質文明的社會,他們崇尚生活的條理性和模式性,離不開標準的形式和秩序。在這個背景下,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少有的自由的人,他不被現實中的理性和模式禁錮住腳步,當他在刻板規矩的理性節奏中生活了幾十年后,漸漸發現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被這樣的平靜生活慢慢磨滅,喪失了精神的活力。于是他走向了生活的另一個極端,放任非理性意識的泛濫,用野蠻、原始、毫不留情的生命力量沖擊著生活表層的理性秩序。[1]他是一個懂得思考的人,沒有因工業化的迅速發展而隨波逐流,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并付諸行動,讓靈魂得以在藝術的殿堂中徜徉,他做著毛姆內心想做卻沒有做的事,于是,毛姆對這位偉人更多了一層贊揚與崇拜。
人們有很多,然而從這里走出的真正藝術家是極少的。藝術家往往是孤獨的,他們的成就無人能及,他們的內心也是別人所理解不了的。當別人看到思特里克蘭德的作品都是不屑一顧,他們沒有達到能夠欣賞這些畫的藝術素養,更不會想到未來會價值連城,只有施特略夫獨具慧眼,有著超常的藝術鑒賞力,大加贊賞,并稱其為偉大的畫家,甚至當他妻子為了思特里克蘭德自殺后,他雖然傷心惱怒,但看到思特里克蘭德為其妻子做的作品后,他卻能夠忘記奪妻之恨原諒他。雖然匪夷所思,但施特略夫的反應從側面深刻反映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和神秘,給主人公增添了魔性的光環。
三、藝術家的精神是自由無功利的
康德在《批判力批判》一書中提到,要使判斷力在知解力與理性之中起到橋梁作用,情感在認識與實踐之中起到橋梁作用,審美活動在自然界的必然與精神界的自由之間起到橋梁作用。康德的理性與知解力是對立的,主要因為他肯定精神界的自由。[2]康德曾說,人的本質是自由的。他深受英國經驗主義流派的影響,始終把自由看作藝術的精髓,自由就意味著無利害,無功利。因此,對藝術家來說,要做到自由就意味著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拋開所有現實中的利害關系,潛心于藝術創造中的,藝術創造不是一種功利創作,而是真正的心靈和情感的創造,只有完全擺脫了所有束縛,藝術家才能處于一種自由的不考慮任何功利目的的創作狀態,就像兒童“游戲”的情境,這種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
對于思特里克蘭德,他正是做到了這一點,他生活西方物質文明日新月異的時代,雖然生活在倫敦、巴黎這樣物質文明最發達的地方,但他的內心比住在底比斯沙漠里的隱士還要孤獨,他無法在中上層社會為自己的精神理想找到立足之地,他與這樣的文明格格不入,從他內心來講,是疏離的,他非常渴望自由,極力掙脫所有束縛他的力量,到了中年渴求自由的欲望突然因繪畫而爆發,于是背棄家庭、漠視道德,努力逃脫歐洲文明社會,掙脫世俗的枷鎖去迎合精神的呼喚,哪怕生活饑寒交迫、身體病魔侵蝕,到后來來到離人類文明幾千里以外的塔希提島和土著人生活在一起,最終他在這個如伊甸園一樣的島上找到了心里向往的原始生活,激發了藝術靈感,通過藝術創作釋放被束縛的心靈。正如小說里所說“他在這個遙遠的海島上似乎同在歐洲不一樣,他的奇行怪癖也沒有人感到詫異,那里的自然風景是他創作的最好素材”“在這里他在周圍處處可以看到使自己靈感開花結果不可或缺的事物,他晚年的圖畫至少告訴我們他終生尋求的是什么”這也反映了毛姆對當時社會以及人性的思考,科技在發展,文明在進步,但人的內心是孤獨的,他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同時也展現了在物質生活快速發展的同時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困境。
一陣溫柔的風,將心弦撩撥。我站在風里,一心一念,皆生柔軟。
終是懂得,唯有一顆詩意溫良的心,才能感知生命的真味;
唯有心中有愛,才能擁有愛。
這個世界變幻得太快,生活像是一場兵荒馬亂的逃亡,連記憶都來不及留下,但總有些細細碎碎的小美好,將心深處的柔軟角落喚醒。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一個人,心與靈魂才是鮮活的。
人到中年終究醒悟:一生所求,不過愛與自由。
有的時候,真的要感謝那顆善感的心,在炎涼的世態中燈火一般給予我偶爾抽離滾滾世浪的能力,讓自己始終沒有偏離初心,沒有陷入世俗的漩渦太深,讓我始終對愛與自由保持一份虔誠的追求與執著。
圣經里說:愛就是神。愛如同光源,又如同甘泉。所以生而為人,總要愛點什么,要么一個人,要么一件事。
愛的能力決定了人生內涵的廣度和深度,一個人愛的經歷越是深刻和豐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場。一顆有愛的心,才能感受風動桂花香的溫柔,才能領略秋菊傲霜頭的從容,才能體會床前明月光的深情,才能活成一片深邃靜默的海。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尋找同類,撥開重重迷霧,才發現苦苦尋覓的不過是另一個自己。
太多的時候,自顧不暇的我們,沒有足夠的自由,不敢去愛,不敢輕易交付自己,因為生活容不得失控,人生經不起錯付。
這世間,每個人都帶著傷口奔跑。
生活的槍林彈雨,現實的溝坎丘壑,目光所及皆是壁壘。蕓蕓過客,只看到你的明艷和云淡風輕,卻難看懂你不為人知的孤獨與脆弱。
歲月如此倉促,留下無數空白。
誰不想江山無恙歲月靜好,誰不想讓人生寫滿多情絢爛的詩行?誰不想擁得一顆可以依靠的橄欖樹?
許多時候,心就像飄落的花瓣,找不到停落的支點。
茫茫宇宙間,誰不是渴望心疼的孤兒?漫漫長夜,誰會為你留燈一盞?凄風冷雨,誰會為你默默撐傘?堅強背后的苦澀,誰會無言懂得?
人生滾滾向前,充滿未知與變數。很多事,很多人,再也回不去。
若夢浮生,鏡花水月,韶華白首,不過轉瞬;有情無情,不過剎那;聚散離合,不過一念。
與其窮盡一生低頭撿六便士,不如修得云水禪心抬頭多看看月亮。
偷得浮生半日閑,詩情畫意地活著,織出屬于自己的錦繡。把暗淡的人生故事,涂抹上色彩,縱算孤獨也要溫良,縱使生命如塵,也愿歲月如歌。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土壤,才能開出花來,學會放下,才能更好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