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蕭何追韓信處

蕭何追韓信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蕭何追韓信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蕭何追韓信處范文第1篇

蕭何韓信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注]。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于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節)

[注]連敖:接待來客的小官。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數以策干項羽(多次、屢次)

B.坐法當斬(犯法)

C.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死亡)

D.追信,詐也(欺騙、撒謊)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羽以為郎中/未得知名,為連敖

B.漢王之入蜀/上未之奇也

C.設壇場,具禮,乃可耳/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

D.言于上 /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間接、側面地表現韓信有才華的一項是( )

①數以策干項羽②未得知名,為連敖③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④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⑤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⑥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信最開頭原是項梁的部下,后來又是項羽的部下,均得不到重用,最后才歸屬了劉邦,做了劉邦的部下。

B.韓信是一個奇才,他既能忍受胯下之辱,又能長期地甘心于默默無聞,他總是用逃走來證明自己的才能。

C.對于韓信的才能,滕公覺察出來了,蕭何也覺察出來了,但是君王們卻往往沒有覺察出來。

D.劉邦的確是一個能夠用人的人,他不僅重用蕭何,更是對蕭何的意見言聽計從。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譯文:

(2)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譯文:

(3)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

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

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見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兩立,愿太傅幸而圖之。”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太子曰:“然則何由?”太傅曰:“請入,圖之。”

居之有間,樊將軍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諫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積怨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謀。愿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講于單于,然后乃可圖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然恐不能須臾。且非獨于此也。夫樊將軍困窮于天下,歸身于丹,丹終不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時也。太傅更慮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與之謀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諾。”出見田光,道太子曰:“愿圖國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也,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乏國事也。所善荊軻,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荊軻,可乎?”田光曰:“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而笑曰:“諾。”

僂行見荊軻,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過太子于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光聞長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約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使人疑之,非節俠士也。”欲自殺以激荊軻,曰:“愿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刎而死。

(選自《戰國策?燕三》,有刪節)

1.下列各句中的黑體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燕太子丹質于秦(做人質)

B.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到……去)

C.光與子相善(善良)

D.愿足下急過太子(拜訪)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B.太子跪而逢迎/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C.愿足下過太子于宮/以其無禮于晉

D.欲自殺以激荊軻/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3.下列各組句子依次表現太子“禮賢下士”,田光是“節烈俠士”的一項是( )

A.①太子丹患之 ②欲自殺以激荊軻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 ②遂自刎而死

C.①太子避席而請曰 ②僂行見荊軻

D.①太子送之至門 ②其智深,其勇沉,可與之謀也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個以國事為重、禮賢下士、而又有點疑心的人物。

B.鞫武向太子舉薦田光,田光向太子舉薦荊軻,鞫武和田光都舉薦別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本文段著重描寫了太子丹力圖國事,親自去拜訪鞫武、田光和荊軻等賢人俠士的動人故事。

D.田光自殺是因為他想激勵荊軻并以此表明自己沒有把國家大事泄漏出去。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見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

譯文:

(2)丹終不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

譯文:

(3)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譯文: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孔子世家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④,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⑤。”

于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

(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有刪節)

[注]①非與:難道不是嗎? ②一以貫之:意思是做人堅守一個根本的原則。 ③率:行走。 ④稼:種莊稼。穡:收莊稼。 ⑤宰:家臣,總管。

1.對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楚救陳,軍于城父(駐扎)

B.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當權)

C.君子亦有窮乎(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痛苦)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趙走燕

C.賜,而志不遠矣/某所,而母立于茲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予一以貫之

B.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吾何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國、蔡國的大夫所作所為都違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賢人,因而當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請孔子時,他們考慮到孔子入楚對己不利,就共同調發役徒孔子圍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陳國時,糧食斷絕,隨從一一餓倒,生命危在旦夕,就連被孔子稱為最勇敢的子路這時也沉不住氣了。而孔子臨危不忘義,處驚而不變,用自己的行為為他所倡導的士節寫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貢對孔子“為什么受困在這里”的回答,雖然角度不同,子路認為:主張不被別人采納,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子貢認為:主張不被采納,是由于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該降低要求。但都對孔夫子之道表示質疑,表現了二人“窮”境之中的信仰危機,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D.顏回認為正確的主張不被別人采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顏回對孔子的回答,做到審時知事而又篤信其道堅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孔子聽了顏回的議論感到欣慰,并許諾將來讓顏回擁有許多財產,自己愿給他當管家。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譯文:

6.默寫。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不悱不發。____________,則不復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運于掌。

蕭何追韓信處范文第2篇

“惟楚有才”、“楚才晉用”,是與楚國有“地緣”關系的兩個典故。一褒一貶,既道出了楚地藏龍臥虎的繁榮景象,又折射出楚國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訓。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孫歸生向令尹子木提到了“楚才晉用”的四個典型例子:在“繞角戰役”中大敗楚軍的析公;在“彭城戰役”中助晉勝楚的雍子;為晉國抵御北狄進攻,并且使吳叛楚的子靈;“鄢陵之戰”中積極獻計獻策、大破楚軍的賁皇。這些在楚國籍籍無名的能人,到了晉國卻大展身手、光彩照人,令楚國的為政者扼腕長嘆,也給后世的用人者留下探尋得失的鏡鑒。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人才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唯有“人才興”,才能“事業興”。當下,從中央到地方,人才日益受重視,人才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軌,然而,仍然有個別地方擺不正人才的位置,做不到人盡其才,最終導致“楚才”流失,發展受阻。

識才愛才和選人用人是領導者的基本功,也是體現領導者水平高低的標尺。那么,作為一名領導者,應該向晉國學習什么,從而避免人才流失,實現“楚才楚用”?

當有“周公吐哺”的重才之情。“蕭何月下追韓信”,得以成就漢室大業;“周公吐哺”,得以“天下歸心”。歷史反復證明:誰重視人才,發展就會“青睞”誰。晉國偉業所以能夠綿延百余年,與晉國國君重才之情是密不可分的。唯有從思想上重視人才,求賢若渴,握發吐哺,才能夠引來“鳳凰”,營造百舸爭流的可喜景象,我們的事業才會充滿希望,孕育不竭動力。為此,領導者應當樹立“輕視人才就是失職”的觀念,不斷增強識才、選才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蕭何追韓信處范文第3篇

漢中市漢臺區文廟巷的漢中市種子質量檢驗站院內,一座著紅磚頭墻壁舊樓的二樓盡頭,是三間掛著漢研協會《天漢》編輯部、天漢書畫院與天漢講臺的辦公室,這里是漢中市漢文化研究協會。

創辦這個協會的是漢臺中學的退休老師姚璞。姚老師說,2004年,陜西省弘揚漢文化研究中心欲在全省各地市建立基地,他受聘開始了漢中市的漢文化研究工作。

2006年,姚老師創辦了內部刊物《天漢》雜志。“我們以這個雜志為載體,開始了以漢中兩漢三國時期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研究活動。”姚老師介紹說:“此后的十多年間,漢中市研究漢文化的一大批專家和愛好者聚集到我們的協會中來,比如: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梁中效教授現任協會副會長,還有學者孫啟祥等人。最近幾年協會的力量在不斷發展狀大。”

2014年,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授予漢中市漢文化協會“陜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2016年,《天漢》雜志被《陜西日報》推為科普讀物。

據統計,《天漢》雜志已經出版發行了40多期,其主要代表作品都是與漢文化研究有關的論文與詩文。很多會員還出版了個人研究著作,其中代表作品有孫啟祥的《漢中歷史文化論集》《蜀道與三國》、劉長源的《漢中古史考論》、李建國的《漢字文化探源》等等。

如今,漢中漢文化研究協會下設龍崗文化研究部、褒姒文化研究部、漢臺文化研究部、張良文化研究部、張騫文化研究部、三國文化研究部。

漢中漢文化研究協會開展的各種活動與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漢中市漢文化的研究現狀。

研究方向

漢中有些漢文化研究專家把“漢水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研究課題,但另有研究者認為,漢中畢竟只是漢水的上游地帶,占絕大部分的中下游在安康市及湖北省,支流涉及河南省。因此,漢中人要研究漢水文化,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1990年代以來,原漢中師范學院聯合安康、商洛及湖北省學者研究漢水流域文化。2005年,陜西理工學院發揮高校優勢,聯合以上地區的學者專門成立了漢水流域文化研究中心,拿出了一批成果。

也有一部分專家認為,作為文化形態意義上的“漢中文化”一直尚未形成,且很難拿出較具規模的、具有向外展示的代表性的“漢中文化”,即使勉強推出“漢中文化”概念,也很難得到更大范圍的社會認同。而 “漢族文化”這個概念又太大,研究的涵蓋面太寬,涉及中國絕大部分版圖內的地域、人文、歷史、經濟、社會等方面,幾乎包括我國幾千年的全部歷史,這是任何一個機構或社會團體都難以作好的大文章。

因此,近幾年,漢中官方及專家學者認為,“漢文化”研究的著眼點應放在“漢代文化”這個重點上,結合漢中在兩漢三國時期的人文資源,進行多方位性研究。“漢代文化”是“兩漢三國文化”的核心所在,有人又稱其為“三漢文化”。

按三漢歷史事件的順序,漢中是漢王劉邦封國,是漢朝發祥地,這里發生過劉邦拜將、出定三秦、張修張魯傳布五斗米道、曹操戰降張魯、定軍山之戰、劉備自立漢中王、諸葛亮北伐曹魏等故事;按人物,這里有劉邦、蕭何、張良、張修、張魯、曹操、劉備、魏延、姜維等人活動的史實。漢中是張騫、李固家鄉,蔡倫、班超封地;按現存遺跡遺存,漢中有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張良廟、漢王城、張騫墓、蔡倫墓、武侯祠、武侯墓、馬超墓、虎頭橋、張魯城、張魯女墓、石門及褒斜棧道、故道、米倉道、金牛道、儻駱道等。

漢中保存著眾多的漢代文物及金石文獻,古代典籍中,記載以上三漢文化內容的資料不少,值得挖掘與研究。

機構與活動

2010年11月,姚璞與梁中效等專家參加了在湖北襄樊市興辦的三國文化研討會。姚璞說,“當時我就想,諸葛亮在漢中勉縣定軍山下長眠千年之久,可我們卻從漢中跑到襄樊來參加三國文化研究基地落成典禮,這是為啥?”

其實,早在1983年,襄樊、漢中、成都三地的史學界與文物工作者就曾聚集湖北襄陽的隆中,共同商議聯合成立諸葛亮研究會,并在三地區(市)分設聯絡處。漢中是諸葛亮研究會的發起者和早期全國諸葛亮學術研討會的承辦者之一。

起初,漢中地區文管會負責漢中的聯絡工作,后又改由漢中市博物館負責。1983年10月,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湖北襄樊市文化局、陜西漢中地區文化局聯合成立諸葛亮研究會,并在成都舉行了第一屆年會。1984年10月,漢中地區文化局在勉縣主辦諸葛亮研究會第二屆年會,發行了《諸葛亮研究文集》。諸葛亮研究會在早期還編選并內部印刷了四冊資料集,其中第三集由漢中編印,收錄論文和其他資料38篇。

1990年代,《漢中師范學院學報》曾設立《三國研究》專欄,編輯“三國文化與漢中”研究專輯,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

2000年以后,在全國各地以諸葛亮研究為主題的三國文化研究空前活躍的情況下,漢中市的研究卻跟不上形勢,三國文化研究呈現衰退之勢。2002年9月,漢中市文化局主辦了第十三屆全國諸葛亮學術研究會,因未出版論文集,受到全國學界詬病。此后,諸葛亮研究會漢中聯絡處基本停止了各項活動。

直到2006年起,漢中漢文化研究協會在《天漢》雜志上陸續發表一些關于三國歷史文化的文章。2009年9月,勉縣人民政府承辦了第十六屆全國諸葛亮學術研究會,收到論文77篇,會后編輯出版論文集《定山下論三國》。這是漢中市舉辦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全國性的三國文化研究活動。

2007年,漢中漢文化研究協會參加了陜西省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此后,姚璞還和梁中效等人一起參加了長安文化資源研討會以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學術研討會等。

2012年3月,漢中漢文化研究協會啟動了《天漢文化叢書》的編撰工作。

多年來,漢中學術界以陜西理工大學對兩漢三國文化的研究最為活躍,以梁中效教授為代表的陜西理工大學的學者們不僅積極參與全國的漢文化研究工作,而且還成立了兩漢三國文化研究所、秦嶺與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漢家發祥地文化研究中心。

2016年12月,陜西理工大學主辦了陜西省首屆“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論壇”漢中分論壇城固會場“張騫精神及秦蜀古道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衛民做了《張騫與絲綢之路》專題報告,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學者巨東做了《秦蜀古道在漢中的延伸》專題報告,上海博物館研究員、書畫研究專家陶喻之做了《張騫泛槎》專題報告,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暉做了《張騫鑿空西域之前中西文化交流的幾個特點》專題報告,陜西理工大學文旅學院院長梁中效教授做了《張騫文化和中華文明》專題報告。會后編輯印制了會議論文集,收錄論文45篇。

2017年5月,“2017第二屆中國漢中棧道文化峰會”在漢中舉行。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紀連海,四川西部經濟文化發展研究院蜀道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福全,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院長、陜西旅游研究院院長潘秋玲,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秦嶺與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兩漢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中效,漢中文化名市建設顧問、陜西理工大學漢水文化特聘研究員、文化學者黃建中等參加了此次論壇。各位名家的精彩觀點和建議,對進一步推動古棧道歷史文化價值研究,助力古棧道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近期,陜西理工大學還欲申請籌備“中國秦蜀古道歷史文化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國際學術研討會”。

兩漢文化研究

余秋雨在游漢中時感慨:“我是漢族,我講漢語,我寫漢字,這是因為我們曾經有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朝,而漢朝與漢中密不可分,漢中這地方不來,那我就非常遺憾了。因此,我有個建議,讓全體中國人把漢中當作是自己老家,每次來漢中當做回一次家。”

漢中自古有“天漢”之美稱,天漢者,漢人之謂也。自漢高祖創世以來,其王朝以“漢”冠名,繼而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之稱謂得以確定。1994年,漢中被國家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漢中兩漢文化底蘊厚重。《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天漢即天上的銀河,在古人看來,銀河與漢水是天地輝映而存在的。早年蕭何語曰:“天漢,其稱甚美。”諫言劉邦居漢中韜光養晦,厲兵秣馬,其后逐鹿中原,成就漢室帝業。自此,“天漢”之稱載入典籍,名聞遐邇。

兩漢文化在漢中留下了濃重的印記,漢中歷史博物館珍藏有從舊石器時代以來的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共計12000余件,是漢中珍貴文物薈萃之地。其中的“石門十三品”陳列褒斜道及摩崖石刻通碑,是我國書法史上小篆向隸書過渡的重要實證;張良功成身退、張騫出使西域、蔡倫潛心造紙、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這些歷史故事體現出了尚智文化;漢中還有最著名的棧道文化,《戰國策?秦策》記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皆畏秦。”古棧道蜿蜒曲折如歷史之脈絡,經歷幾千年的風雨剝蝕,遺存極少,漢中境內共有七條。

兩漢文化是漢中漢文化研究的重點。孫啟祥發表《“漢文化”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目的是厘清“漢文化”與“漢代文化”的關系;而梁中效《張良與棧道文化》一文說明,張良的棧道奇謀不僅是劉邦定天下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棧道文化特色。

《天漢》雜志刊登了《張騫與絲綢之路新探》《張良文化與留壩旅游》《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的旅游與開發――以張良文化為例》《漢中兩漢三國文化淺釋》《張騫精神》《蕭何追韓信與“馬道”》《張良與紫柏山歷史文化》《蜀道――大官驛道》《劉邦“暗度陳倉”之行軍路線》《開辟絲綢之路兩巨人――張騫和班固》《造紙之圣蔡倫》《張良廟歷史資源的開發與建設》《漢文化漫談》《明修棧道 兵出子午――韓信的謀略與軍功》等等與兩漢文化有關的研究論文與文章。

三國歷史研究

據傳民間有一種說法,一部名著《三國演義》,約有半部在講述與漢中有關的事件。國內發現的與三國文化有關的名勝古跡有500多處,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目前已開發的三國旅游景點大約有70多處。

在全國各地的三國景點中,漢中資源優勢明顯。這里是歷史上三國時期各方爭奪的焦點和三國英才頻繁光顧的地方,境內武侯墓、武侯祠、定軍山古戰場、天蕩山古戰場、古陽平關、馬超墓祠、劉備立漢中王設壇處、諸葛亮讀書臺、張魯城遺跡、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等三國時期的歷史遺跡,使漢中在全國擁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改革開放后,漢中涌現出不少研究漢中與三國文化歷史關系的專家學者與民間愛好者。1980年代,岳德新、范吉升的《定軍山戰役的重大作用》、白日煦《劉備為何奪漢中》、薛鳳飛的《劉、曹漢中之戰》三篇文章,探討了Z取漢中對建立和鞏固蜀漢政權的重要性。

進入21世紀,梁中效等成為后起之秀。梁中效在《漢中在三國鼎立進程中的地位和影響》一文中認為,漢中是三國鼎立的戰略支點,是無可爭辯的三國文化勝地。岳德新《曹操漢中失利原因何在》一文分析了重用夏侯淵、兵夫逃亡、擁漢派士族對抗、孫權進攻合肥等因素與曹操失利漢中的關系。田孟禮《讀〈三國志〉說漢中》一文梳理了《三國志》中與漢中有關的人物事件。郭鵬《兩漢三國時期的漢中》比較全面系統地記述了兩漢三國時期漢中的大事、人物、遺跡、文物、戰事、文獻等。

諸葛亮與漢中的關系也是三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重點。李恩來、賴甫躍《諸葛亮在漢中八年的主要活動》、郭清華《諸葛亮屯軍漢中對北伐的意義》、唐金裕《諸葛亮北伐時筑漢、樂二城的軍事意義》等文章,主要探討了諸葛亮屯軍漢中對蜀漢軍事、政治的影響;唐金裕《諸葛亮北伐對漢中的水利整治》和侯素柏《淺談諸葛亮在漢中的休士勸農》兩文,探討了諸葛亮對漢中經濟的貢獻;郭清華《諸葛亮為何要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傅興林《諸葛亮歸葬漢中的心態透析》等文章,論述了諸葛亮歸葬漢中壯志未酬的悲壯情懷和權臣身后的憂患心態。

漢文化研究協會也參加到了漢中與三國文化研究中來。《天漢》雜志先后刊登了與此研究有關的多篇文章與論文,代表作有《三國時期的“空城計”考據》《漢中安危系魏延》《近三十年漢中三國歷史文化研究綜述》《“借荊州”的是非曲折》《漢中境內兩漢三國遺址選介》《如何認識定軍山之戰》《從武侯遺命薄葬看諸葛亮的廉政思想及對后世的影響》《古漢中文化及諸葛亮對其貢獻》《分析諸葛亮鐘情漢中的緣由》等等。

歷史地理研究

橫亙于曹魏和蜀漢交接地帶的秦嶺,歷史上一直是難以逾越的軍事屏障。三國時期,這里又處于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頻發期和東漢南北朝寒冷期,故自然因素對軍事、社會的影響尤為突出。

馬強的研究成果《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歷史進程》分析了自然災害對東漢王朝造成的危機,認為中原、巴蜀、荊揚三大自然地理與文化區域的分異和地形地貌、氣候、疾疫等環境因素對三國歷史進程有直接影響。孫啟祥的《蜀道與三國》論述了蜀道和漢中在三國鼎立進程中的地位,認為圍繞著蜀道的漢中戰役催生了三國的實際形成,通過蜀道展開的魏滅蜀之役實際宣告了三國鼎立的結束,三國爭雄促進了蜀道舊路的維護修復和新路的開辟利用。郭榮章《諸葛亮興兵攻魏所走的褒斜棧道》《諸葛亮攻祁山行兵路線芻議》《諸葛亮出兵斜谷伐魏的有關問題述評》三文,論述了諸葛亮北伐的進軍路線問題。

《三國志》中許多地名的今址眾說紛紜,諸葛亮第一次北攻曹魏時馬謖失守的街亭即俅死唷P烊棧浴⑼蹺慕艿熱艘讕蕁度國志》的記載和《三國演義》的描述,撰文稱街亭位于今甘肅秦安縣東北之隴城鎮。孫啟祥經實地踏訪,考之《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原文,在《街亭位于隴關道西口獻疑》一文中認為,諸葛亮與曹魏的爭戰未北逾天水,街亭應在今天水東南麥積鎮。此外,李承疇、孫啟祥《張飛間道進兵漢中考辨》指出,劉備取漢中時,張飛未如舊志記載的那樣從定遠(今陜西鎮巴)、西鄉間道進軍,拴馬嶺、撈旗河、“飛鳳山”題刻等所謂張飛遺跡系附會之說。陳顯遠《諸葛亮在漢中的活動遺跡略考》和《褒斜棧道中幾個重要地名考訂》兩文,梳理了古籍中關于與諸葛亮活動相關的箕谷、赤岸府庫、赤崖、漢城、樂城、赤阪等地名的記載。孫啟祥《漢末曹劉漢中爭奪戰地名考辨》考證了古陽平關、今陽平關、陽安關、關口、關城、張魯城、廣石、馬鳴閣的名稱演變及地理位置。郭鵬《三國人物葬地質疑――同〈人民日報〉〈新民晚報〉商榷》,糾正了兩報中文章對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人葬地的錯誤記述。

文化遺跡保護

與整個國家的經歷一樣,漢中這座具有兩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幾千年間形成的歷史文化物質基礎,經過“”與此后1980年代以來的城市擴建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防線已退到了“文物保護單位”這一種單體建筑層次。

漢中城區內除了孤獨的幾處“西漢三遺址”,很難找尋古建筑成片、古街道完整的區塊。為保護歷史文化遺跡,塑造城市個性,上世紀90年代末,漢中成立了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和 “東關正街歷史街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對東關歷史街區的建設實行全程監管,并編制了《漢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漢中市東關正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對名城及歷史風貌敏感地帶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研究,明確控制指標,有效地遏制了開發商對“文物保護單位”的蠶食。

漢中市相繼對古漢臺、東塔、凈明寺等保護尚好的 “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民居”,在“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下進行修繕。對漢南書院、拜將壇等一些重點文物古跡進行妥善修復,還完成了虎頭橋碑遷址建館等復古工作。

建筑形式上,對古跡周邊和沿街景觀大道進行控制性規劃,要求在古漢臺、飲馬池、拜將壇等古跡周邊新建建筑高度做到“接近古跡低、遠離古跡高”,“視廓內低、視廓外高”。在建筑風格上,古跡周圍漢風景區內的建筑風格以灰墻漢瓦的漢代風格為主,尊重現狀,不排斥“明、清”風格。天漢大道、中山街東大街等景觀道路沿街公建建筑外立面,采用漢代傳統的造型符號,建筑材料與古建筑相協調,盡可能體現出城市中的漢文化。

另外,在漢中市各縣區,兩漢三國時期的重點遺跡在全國都是保存較多的地方,一些重點遺跡的保護工作隨著旅游開發,有了很大進步。但是,由于受地方財力所限,一些文化古跡恢復性保護規劃、設計僅限于圖紙上。

蕭何追韓信處范文第4篇

此荷塘鴛鴦戲水紋三彩枕出土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葉縣文集遺址的一個灰坑H487中,破裂為十余塊,枕面中部與枕右端一角皆有殘缺,修復后長度為52.5厘米,寬、高最大值皆為14.5厘米。枕面兼以刻劃與描繪兩種手法繪有一幅以荷塘鴛鴦戲水為內容的工筆花鳥畫,因三彩器所固有的豐富的色彩,此枕畫面比傳世古代繪畫作品更顯得鮮艷奪目,其清新雅致的田園韻味令人賞心悅目(圖1)。

此枕整體大致呈稍微彎曲的束腰長方體,橫斷面呈梯形,前低后高,前窄后寬,兩端略上翹,枕面稍寬,底面略窄。除底面赭紅色胎外,枕面與周邊四立面(即里面、外面、左右端側面等)分別以赭紅、杏黃、青綠、淡綠、亞白等多種色彩,描繪出一幅幅內容不盡相同的花鳥畫、花草畫與裝飾圖案。據觀察,三彩枕繪畫的大致步驟是:首先用刀尖在柔軟的泥胎上刻劃出畫面的基本輪廓,再入窯素燒成干坯;然后用不同的色彩描繪填實其間,也有僅勾勒出筆畫而忘記加添色彩者;之后在畫面上施釉;最后入窯燒制,使釉色固定下來。這樣,附麗于三彩枕上的一組圖案才算最終完成。

枕面的繪畫可區分為左、中、右三部分,在三者之間,用兩條豎向亞白彩條帶作為間隔。其中部為主題畫面,左、右兩部分的繪畫內容基本相同,且相互對稱(圖2)。

枕面畫的中間部分是一幅荷塘鴛鴦戲水工筆畫。此畫的上邊緣飾以多組弧線(每組皆為三條弧線)相連接的外連弧紋,恰如一個內施白彩而外施青綠彩的拱券形精美畫框。畫的中央繪一只鴛鴦剛剛出離荷塘水面,正展開雙翅騰飛。鴛鴦身體各部施彩豐富:尖喙為青綠色,頭頂為黑色,耳部為赭紅色,頸部為杏黃色,胸腹部為赭紅色,背部為亞白色,尾羽上面為黑色而下面為白色;翅膀展開后的羽毛分為三層,相互錯列疊壓,分別施以杏黃、淡綠、青綠三種色彩;向后收攏的雙蹼足呈杏黃色。這種以不同色彩相互搭配、互為襯托以增強反差的手法,取得了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可惜枕面在鴛鴦身體部位因有缺塊而畫面不全,給人留下美中不足的缺憾。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鴛鴦面向右前方飛翔,其右翅根部應當被其身體所遮掩,然而畫家為使觀者見其全貌,特將翅膀畫得很完整,顯然是違背了繪畫的透視原理。或許正如畢加索的人像畫將看不到的另一側面的眼睛移植于同一平面來表現的手法一樣,這幅畫是一幅源于現實而超于現實的繪畫作品。

鴛鴦的左右下方各有一片傾覆的荷葉,荷葉的下方各有一朵盛開的荷花,荷花的白色花萼末端點赭紅彩,頗為寫實。在這些畫面的空隙處,填充以三葉浮萍、三葉草、折枝花草和其他水藻類植物葉片以及水波紋等作為補白。主題繪畫的左右上方,均各用淡綠彩繪一組內容相同且相互對稱的纏枝忍冬紋作為點綴。

枕面畫的左、右兩部分,繪出花紋大致相同且基本對稱的荷葉、荷花、三葉草、三葉浮萍、水藻等水生植物,作為對鴛鴦戲水主題繪畫的陪襯。單就其中荷花而言,與前者稍有不同,此為純白色荷花,未點染紅彩。

枕里面(內立面)的畫面是一組寫意花草圖案,被限定在一個上邊緣做內弧形的亞白色彩條帶圍成的長方形框內。首先以青綠色彩作為背景,以淡綠彩描繪出梭形荷花花瓣(也稱花萼)。花瓣拼接成連續“八”字形,以亞白色框其周邊。然后在每一組花瓣的空隙處各填一只以青綠色圓點為花蕊的杏黃色花朵作為補白,借以凸顯荷花花瓣的裝飾效果。

枕外面(外立面)大致呈上邊緣做內弧形的長方形,首先在其四角部位各截取一個三角形,并在其中施淡綠彩作為鑲角畫框,中間部分則以杏黃色襯地,作為繪畫的背景;其次繪出依次相間的兩片青綠色荷葉與兩朵盛開的純白色荷花,自左向右排列,均向右側傾斜。然后在畫面的空隙處以青綠彩繪出三葉草、三葉浮萍、水藻等水生植物,以表現荷花的生長環境,且使畫面疏密得當(圖3)。

枕左右兩端側面大致呈梯形,與枕外面繪畫的布局手法相同,也是在梯形四角各截取一個三角形,施青綠彩作為畫框,預留中間部分為一個由多組外連弧紋連接成的橢圓形,用以作畫。兩端面的繪畫內容相同(因枕的殘破致使右端畫面大部缺失),是一組折枝花卉圖畫,被限定在云朵般的橢圓形內,顯得緊湊,亦可省去補白。畫面中部繪有一朵盛開的有五瓣花萼的黃花,被周邊的綠葉簇擁著,簡約而不松散,疏朗有致,散發出清新氣息。

此三彩枕不僅與河南濟源縣所出北宋三童嬉戲紋三彩枕(圖4)、首都博物館所藏北宋荷花紋三彩枕(圖5)、北京房山縣金墓所出金代蕭何追韓信故事紋三彩枕(圖6)、上海博物館所藏金元時期磁州窯花鳥紋三彩枕(圖7)所飾“八”字形荷花瓣紋相同,而且與首都博物館所藏荷花紋枕的荷花瓣末端施紅彩的粉紅荷花、綠色荷葉與水藻類植物大同小異,尤其是與這幾件三彩枕的形制還十分相似,因此其燒制年代當在宋金時期。

蕭何追韓信處范文第5篇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即稱“用典。”

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修辭手法,可避免一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 聲!

下面,我主要講四點,一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個問題。

首先具體說一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

泊秦準(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詩中的《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后主所作的《玉樹花》,被后人稱為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于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里是借陳后主因荒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如:

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用了四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一下最后用的廉頗的典故。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一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老,終于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借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由此我們也看出,詩人往往對統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如:

破陣子(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詩中“八百里”“的盧”涉及兩個典故:一是據《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里駁”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后殺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創造一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如: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后回歸時的感受。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 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構嚴謹。在增加詩歌內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們來說詩詞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從形式來看,常用和常見的主要有引用歷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詩句兩種。

引用歷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借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后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稱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詞壇叢話》)。相對而言,李清照的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一首卻一掃其詞的婉約纏綿,風格悲壯飄逸,最為人所贊嘆!詩的一、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于垓下設十面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去重振旗鼓,東山再起,像當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沉舟,還可背水一戰!但他羞愧難當,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撥劍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無腆顏偷生,博得女詞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這就是把歷史故事濃縮化為詩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頌揚了項羽不茍活的崇高氣節,從側面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徑進行了有力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

再如孟浩然《過故人莊》的“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句中,“雞黍”即為用典。語出《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章”,說子路隨孔子出行楚國而落了后,遇見一位荷(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詢問,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殺雞為黍而食之”。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孟浩然借這個典故寫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貼切。

另一種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詩句,也叫用句。也分兩種,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現成詩句,七律《人民占領南京》詩最后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原詩:“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孫洙亦在《何滿子?秋怨》里用過:“天若有情天亦 老,搖搖幽恨難禁。”歐陽修《減字花木蘭》中“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種是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

李白著名的《行路難》其一中之名句:“拔劍四顧心茫然!”實是化自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六中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便是有名的模仿詩句之水平過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為著名的《將進酒》中的“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仍化自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六中“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以上兩例則可明顯看出詩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說蘇子最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用典之處便頗多。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乃用太白詩《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之意; “千里共嬋娟”句,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此處還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變化,不含原賦愁苦頹喪之意味。

用典既要師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方為佳境。上述兩例正是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我們了解了古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和形式。今天我們把用典的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看,用典的手法還可以分為若干類,這里只談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四類,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種手法。

用典是用詞問題。在組詞成句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有時不是直接使用詞,而是使用古書中記載過的古人的事跡或語言,使讀者由于這些材料的啟示發生聯想,因而體會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用典。在古書中使用典故是經常有的,在現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這種辦法。

但是詩詞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在現代詩人寫的舊體詩詞中,有時還出現這種表達的方式,因為在詩詞中適當地用典,有時還很有必要。在詩詞這種特殊文體中用典的好處。

1、詩詞的語言是最精煉的,要用最少的字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詞,說少了可能不達意;說多了,可能羅唆。況且詩詞的字數有限,不容多說。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讀者聯 想,就可以節省語言做到精煉。

2、詩詞“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要含蓄,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這樣。

3、詩詞的語言要說得具體,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數是古人的事跡,往往是具體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下邊通過一些具體的詩詞,進一步談談用典的好處。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七律?人民占領南京》)第二句是說:切不可滿足于已有的成績,在勝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敵人講“義氣”,把行將滅亡的敵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機會,有朝一日卷土重來,使革命遭到失敗。如果不用典故,把這樣復雜的內容裝在七個字里,是非常困難的。何況還要押韻,還要對仗,還要講平仄,還要形象具體不抽象,更增加了難度。但是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讀者立刻想起了楚漢爭霸的時候,當年項羽在鴻門宴上,只顧“仁義”的虛名而輕易放走劉邦,后來劉邦又養精蓄銳,卷土重來,使項羽身敗名裂,遺恨千古。再同當前的形勢對比,對的觀點就不能不心悅誠服,五體投地。這樣只用了七個字,不但內容上說服力強,并且語言自然,平仄、對仗、押韻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這就是用典的功效。

在古人的詩詞中善于用典例子非常多,如胡世將《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 眼看中原淪于敵手,哪里有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當年范仲淹、韓琦曾主持陜西邊防,西夏不敢騷擾。當時《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再看“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杰”的典故,告訴人們歷史上收復陜西一帶有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關中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可敵百人。還用了“拜將臺”“懷賢閣”的典故,以“臺欹”、“閣杳”這些歷史實物的破壞,表達了對當時朝廷輕視和糟蹋人材憤怒。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覓封侯”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

以上談了一些在詩詞中使用典故的積極意義。但必須指出典故不能濫用,要用得適當。一般說有以下兩種濫用的情況。

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話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這些典故不起積極作用,反而使詩意晦澀。

讀者只看到這些典故在對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觀,而不能通過這些典故很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一些詩人因為古書讀得多,材料記得熟,下筆時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因此容易產生濫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難免。

例如李商隱的詩,和魯迅先生都很喜歡。魯迅先生說“玉豁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但也同時指出他“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大家所熟知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中間兩聯全用典故,這些典故本身并不難理解,但是通過這些典故所表達的事實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古今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戀愛詩,有人說是詠物,有人說是悼亡等等。有的人對這首詩贊賞,也有的人把這首詩說得一無是處。例如黃子云說“‘莊生曉夢’二語,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后世之人。”這些攻擊的話不免過火,但是《錦瑟》這首詩用典太多,以致使讀者不得要領,這是導致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李商隱詩的一大缺點。現在人寫詩絕不應該學習這樣用典。

2、用典生僻,使讀者不懂或誤解。

古代有些詩人,對歷史典故的知識面廣。在他寫詩詞的時候有時只考慮格律的需要和文字的華美,卻忽略了讀者的接受能力。

例如蘇軾的詩詞用典較多,其中有的是比較生僻的,如:“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其中“玉樓”和“銀海”對仗工整,字面美觀。但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如果沒有注解,不翻詞書,即使知識面較廣,對古典文學有一定修養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來“玉樓”是肩項骨,“銀海”是眼睛,出于道家的書和醫書,一般人是不會翻閱這些書的。這樣的用典未免和讀者為難。現在不應該這樣做。

相關期刊更多

法庭內外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阳新县| 昭通市| 平度市| 基隆市| 望都县| 中方县| 鄂伦春自治旗| 奉化市| 双桥区| 达拉特旗| 淮滨县| 道孚县| 岚皋县| 西青区| 凌源市| 南昌市| 赤壁市| 天门市| 东阳市| 太和县| 奉节县| 巴中市| 康定县| 德化县| 扬中市| 萝北县| 磴口县| 大港区| 文昌市| 商丘市| 缙云县| 仁寿县| 茶陵县| 利津县| 杂多县| 开江县| 乌审旗| 北流市| 高青县|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