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聲聲慢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李清照 詩詞藝術 賞析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從優裕美滿的閨閣生活走向了苦難深重的社會現實。在文藝上,李清照是詩、詞、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的還是詞。李清照的詞不以辭采取勝,也不以奇峭取勝,而往往“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聲聲慢》這首詞就是李清照身經國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顛沛流離、孤苦無告的反映。全詞透過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以表現作者離亂的苦楚,和憂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純用白描,層層鋪寫,滿紙嗚咽。本文著重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藝術成就。
一、 疊字運用,創意出奇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寫的名篇之一。首句連下七對疊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把一位心神不寧、若有所失的婦人的神態刻畫了出來。這十四個字,字字有力,字字傳神,字字有情。這十四個字里沒有淚卻勝于淚,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苦與凄清,沉痛和辛酸。這種沉痛并不是心靈脆弱的表現,而是一顆堅強的心靈的憂郁,它對讀者具有一種魅力,在讀者的心底起著強烈的回響!是的,當人到了極度哀痛之時,絕不是淚濕衣襟所能表達的,相反的往往會激發出一種不屈的精神。
李清照這首詞疊字運用的成功處在于創意出奇。它在聲情、辭情方面都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在聲音、節奏、情調、氣氛方面都與內容相吻合。短促、輕細、凄清、頓挫的語音聲調,幫助創造了濃郁凄涼的意境。后面以“點點滴滴”四個字諧音,這四個舌尖字讀起來短促而跳宕,如聞雨點敲打梧桐葉的滴答之聲,會令人聯想到女詞人流不盡的傷心淚。這正與抒情主人公動蕩不安的心緒相一致。它寫盡了黃昏梧桐雨聲中的如怨如怒、如泣如訴的天涯淪落之感。由此可見這些疊字真正做到了結合內容而變化萬態,用力鍛煉而不露痕跡,非常值得我們吟詠欣賞。
二、借助景象描述,展現悲戚愁情
“乍暖還寒時候”是這首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乍暖還寒”通常是用來形容早春氣候特點的,是說天氣忽然暖和起來,一會兒又轉寒。這是用來形容深秋氣候的變化無端。所以這首詞是寫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從全詞意境來看,應該是“曉”字。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這句是說借酒無法消愁“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這一句是虛寫,以寄寓作者的懷鄉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深遠。“守著窗兒”一句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過之而無不及。這一句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雨點落在梧桐葉上,在愁人的耳中是不堪聽的。本來梧桐葉在風雨中的聲音,對愁人來說已是很難受了,再加上一層“更兼”細雨,點點滴滴在葉子上,更覺不堪一聽。但在往年生活比較安定時,心緒比較歡快時,詞人是不是也有這種感受呢?而今人事全非,感受就全然兩樣了。她只覺得這淅淅瀝瀝的敲打在梧桐葉上的秋雨,好像冰涼地流淌在自己飽受創傷的心里。這里又用“點點滴滴”四疊字,短促而又跳宕,如聞秋雨滴葉之聲,如見漣漣傷心之淚。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收尾,這一個“愁”字收束了前面貫注下來的全部的情感。這首詞在極度凄苦的上作結。這一切都凝結在一個“愁”字上,而又非一個“愁”字所能包容。這既擴大了思想感情的容量,又為讀者留下了聯想的余地。這里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
三、口語入詞,情韻纏綿
第一,必須始終擁有飽滿激情,同時努力創新。
當一個老師,不許長時間的面對同一班學生,同時也必須將同樣的授課內容重復兩次、三次,甚至是七年、十七年,不同于其他的行業那樣充滿新鮮感,。因而,如果沒有飽滿的激情,所講得課沒有創新性,只是單純的機械重復,那么就會覺得苦搞無味,就會隨便應付了事,也就沒有效果,反而會誤人子弟。
第二,教師的基本功要深厚,同時知識面要廣,理解東西要透徹。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思考問題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因而平時與學生交流的時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涉及到許多方面的知識。而作為一個老師,一定要學會多角度的思考問題,要拓展思維,不應只局限于本學科之內,特別不要局限于課堂之上。而如果學生問的基本問題(如字音、詞匯、作家等),教師都回答不上來,那就會失掉威信。而普通話不標準、板書潦草,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效果也就低了。我就是因為普通話不標準惹了不少笑話,同時學生的都集中在了我的普通話上。
第三,教師的應變能力要強。
因為一個人的頭腦時猜不透幾十個人的思想的,因而在課堂上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同時面對那么多學生,不光課堂上可能出現各種突況,在生活上也會出現,因而教師必須要沉著冷靜、應變能力強。最起碼的適當一個學生突然病倒時,要會進行搶救,而不是大喊大叫。譬如當你的某個觀點觸犯到某個同學時,就要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該同學身上轉移。
第四,善于發現學生的閃亮點,同時也要注意到他們的缺點。
有一些學生比較沉默,不喜歡表現自己,因而就會很容易被忽視掉,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該積極地去發現他們的閃亮點,鼓勵他們走出自卑。而對于那些一直都表現很優越的學生,則應該透過他們的身上的光芒區看到被他們忽略掉的缺點。其實很多人以為這是老生常談的,沒什么意義。但是在這一次三下鄉中我發現很多老師都很偏心,他們只是關注那些優秀生(外表或成績),而沒有注意到那些學生缺點,也沒有試圖去了解文靜的學生。有一個大家經常激動地贊揚的學生,就經常在比賽中喝倒彩,這也是潛在的一些不良心態。我們貫徹的是“人文主義”精神,因而不可以片面地看待學生。
第五,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舉止,明確自己的教師身份。
教師在上課也是在表演,既是知識表演,也是身體的表演(包括外貌、言語行為),同時也是精神風貌的表演。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平時的行為舉止,特別是小學和初中的教師。因而教師在每時每刻都應保持一個教師的風范。
平時極不應該對學生過分苛刻,也不應該低身俯就,要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又在個別時候顯得和藹可親,要軟硬兼施,威嚴與憧憬兼具。
第六,寓學于樂,教學相長。
當然課堂不是一個給教師自言自語的地方,而應該是融娛樂于學習之中,學生與教師互相交流的地方。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也應該像學生學習,學習他們的思維,他們對生活對人生的態度。有些東西是學生知道而教師未必知道的,因而不要一種自負者的姿態傲視學生。
關鍵詞:威爾第;藝術歌曲;《六首浪漫曲》;詩詞;和聲
中國分類號:J64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5-168-1
威爾第(1813―1901)因歌劇《那布科》的成功,一躍而成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歌劇《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奠定了威爾第在西方歌劇史的地位。而威爾第的創作不僅僅局限于歌劇體裁,在藝術歌曲方面也有涉及。威爾第寫有兩部《六首浪漫曲》,第一部寫于1838年,第二部寫于1845年,用于本文分析的是前者。
以往對于威爾第的研究多拘泥于歌劇領域,而對于藝術歌曲的研究則相對較少。至于威爾第《六首浪漫曲》的研究通過在中國知網上的檢索可知,基本為零。本文分析所用的譜例是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賈濤譯的《威爾第藝術歌曲選》[1]。
在分析方法上,筆者以句詩為觀察單位,結合句詩語言色彩,考察了其和聲配置的情況,并將注意力放在作品開始、結束部分,部分的和聲配置;相同句詩的相似性與非相似性和聲安排;不同句詩的相似性和聲安排三個大的方面。以下是相關的分析結果:
一、《不要靠近骨灰壇》
《不要靠近骨灰壇》調性安排為c小調―bE大調―c小調,篇幅中長,樂段結構比較明晰,旋律起伏不大。作品中音樂開頭就給人奠定了一種哀傷的氛圍。在這部作品中,威爾第主要采用柱式和弦為伴奏織體,不和諧減七和弦的連續使用,弱拍延長至強拍的休止,仿佛人的哭泣,烘托了整首作品蒼涼、悲痛的感情基調。
(一)開始、結束部分,部分的和聲配置
開始部分和聲配置:在開頭調式調性為c小調,和聲平穩進行沒有大的變換,和聲以ⅠⅣ|Ⅴ7|Ⅰ|固定的和聲配置為主,具有宣敘風格的表現意義。
結束部分和聲配置:在歌詞的最后一句和聲配置一直是以Ⅰ|Ⅳ|Ⅴ|Ⅰ的固定和聲配置,在八度大跳的旋律和復附點節奏的交錯中,使樂曲逐漸歸于死亡與寂靜之中。
部分的和聲配置:在樂曲進入時和聲采用二度模進,導七和弦到主和弦,強力、快速離調技法突出了兩個EmPia(無情、殘忍之意,筆者注)的不穩定性,使得樂曲向著戲劇方向發展。
(二)相同句詩的相似性與非相似性和聲安排
在《不要靠近骨灰壇》中歌詞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詩歌詞是一樣的,在和聲配置:第四句:i|iv|v|v7|,第五句:i|iv|i|i|v7|,第六句:i|iv|iviv6|v。
和聲配置是以ⅠⅣ|Ⅴ|為主,中間點綴Ⅰ、Ⅳ的轉位。相同的歌詞配相同的和聲大大加強了作品的內部聯系性,而在不同位置替換了原位的轉位和弦使得音樂更加豐盈,同中求異。
(三)不同句詩的相似性和聲安排
在《不要靠近骨灰壇》中,歌詞不相同但和聲安排是相同的地方為第一、第二詩句位置,和聲配置:iiv|v7|i|、iiv|v7|i|。
ⅠⅣ|Ⅴ7|Ⅰ|相同和聲安排被配置在音樂的開始和結尾,和聲順從于歌詞回歸于平靜,這既是首尾呼應的設計,同樣也是為了表現內容與完滿結束的需要。
二、《艾麗莎,疲憊的詩人去世了》
《艾麗莎,疲憊的詩人去世了》這首曲子是a小調的,篇幅較短,樂段結構比較明晰,旋律起伏不大,中間進行了轉調和離調,調式調性如下:a―C―a―C―a。基本結構為:aa’bb’。和聲以T、S、D為主,旋律多數平穩進行,使整首曲子更加突出主題,憂傷的感覺更加濃厚。
(一)開始、結束部分,部分的和聲配置
開始部分和聲配置:為了陳述對艾麗莎逝去的懷念,于平靜中緬懷詩人,威爾第在和聲配置上主要采用v―i的進行,以圓滿的小調色彩進行來予以情感的烘托與情景的布設。
部分和聲配置:中間出現了離調,和聲配置上主要采用I―IV―V的平穩進行,和聲起伏不大。有種憂傷、抒情的感覺,表達了對艾麗莎深深的懷念。
結尾部分和聲配置:為了再次突出主題,將懷念艾麗莎的憂傷加濃,威爾第在和聲配置上主要采用I―IV―V的平穩進行,以a小調圓滿的結束。
(二)不同句詩的相似性和聲安排
在《艾麗莎,疲憊的詩人去世了》這整首曲子中詩詞沒有相同的,明顯的表現出整首曲子的和聲上為abab的結構,整首曲子都以i、iv、v為主要和弦。雖然詩詞沒有相同的,但是在和聲安排上相同的地方為第一句和第四句、第二、三句和第五句。和聲配置:第一句t|t|tD|t|D|t|tD|ttsvi|TD7|T第二句t|tD|t|D|t|tD|ttsvi|TD7|T歌詞:第二三句和第五句和聲配置:第二三句T|SDSD|TST|SDTDtiii7||,T|SDSD|TD|tD7|t|。第五句T|SDSD|TST|SDTDtii7|T|SDSD|TD|tD7|tT相同的和聲大大加強了內部歌詞的聯系,使詩詞更加豐富的表現了出來。
參考文獻:
[1]賈濤.威爾第藝術歌曲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2.
關鍵詞:比較;易安;背景;意象;意境;情感
在講授人教版第四冊《李清照詞兩首》的時候,我在思考,如何上,才能讓學生更好學清照這兩首詞。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學習有選取一點比、選擇典型比、選取不同類型的比、將特例與同一類型的全面比。然而這兩首詞是李易安前后不同時期的代表作,表現了她在先后不同時期的境遇、情感以及詞風。所以在賞析《李清照詞兩首》這一課的時候,我主要采用比較教學法來解讀這課的兩首詞。
一、 比較寫作背景,結合詞人不同境遇賞讀詞。
《醉花陰》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于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單調的生活,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主要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
《聲聲慢》寫于1151年,這時的李清照經歷了人生中悲苦的境遇。李清照四十六歲時,丈夫趙明誠因病去世。金兵入侵后,就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流離顛沛之苦。避難奔走,所有金石藏品喪失殆盡。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張汝舟,卻旋即離異,晚年孑然一人孀居。這首詞《聲聲慢》詞,就是李清照遭遇國破、家亡、夫死等不幸后,抒發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所交織的死別之愁。(《醉花陰》后簡稱《醉》,《聲聲慢》后簡稱《聲》)
二、比較詞中意象,品讀詞中意境美
(一) 相同意象蘊含著不同的意境
《醉》《聲》相同的意象有風、黃花、酒、黃昏,我們可以比較這些意象所在的詩句。《醉》中“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試著再現這些詩句的意境: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風,閨中比黃花更加消瘦。而《聲》是這幾句: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以讀到易安當時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春的冷風寒意;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細細品味,我們會發現,《醉》只是承載了一個貴族女子的閑愁,有一種夫君不在家,獨自一人那種百無聊賴之閑愁,它所抒發的愁并沒有《聲聲慢》的強度和厚度。
比較品讀,從這些相同意象中我們可以品讀到不一樣的意境。如“酒”,“東籬把酒黃昏后”,只是因無聊,一個人喝酒一直喝到黃昏,把酒來作為傾訴相思的載體。而“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是想借酒暖身, 抵御突來的急風,同時也在借酒澆愁;但酒力和心愁相比, 酒太淡,心愁太重了;“怎敵他”酒消解不了詞人的凄涼和愁苦。同樣再比較“風”,可以注意到詞人的用詞是有差異的,一個“西風”,一個則是“晚來風急”,一個是悠悠的涼風,在秋意初涼時候的西風;一個卻是在秋天中急風,這個“急”,我們可以理解為是風勢很大,對于一個在外顛沛流離、暮年喪夫的中年女子來說,這風可能在心里的體驗會比客觀的風來得更大更寒。再看“黃昏”,《醉》里對這一時段并沒有展開描摹,而在《聲》中卻如此寫道“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樣的“黃昏”,可不是一般的凄冷啊。在《醉》中“黃花”,易安將它與自己比,比出一個因相思苦,“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清瘦,而在《聲》中,易安則借滿地零落的黃花,直接道出“如今有誰堪摘”,現實中可以共賞秋花的人兒已不在,悲更重。
(二) 不同意象展現不同意蘊
兩首詞同樣的是從室內轉到室外,但所見之景盡有不同。先比較室內所見,如《醉》寫的對象是閨帷里的景象:“瑞腦銷金獸”“ 玉枕紗廚”,可以推測得到易安由于徹夜未眠,孤眠獨寢,觸景生情。“瑞腦銷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凄寂。無聊之際,環視著四周,原是與丈夫共賞的,現只剩一人獨看,涼從心起。又正是“佳節又重陽”,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易安對丈夫的思念又更深。我們可以結合背景來看,這種相思是可以實現重逢的,所以,不管多重,它是可以期待和實現的。而在《聲》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雖沒有直接指出具體的景物,但從文辭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易安在環視家中環境,什么都沒有,沒有熟悉的物,沒有熟悉的人,“冷冷清清”這四字言出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
再比較室外所見之景,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上文已提到的那些意象之外,在《聲》中,多了“雁”“梧桐”“細雨” 寄托了凄清意味的意象。“雁”春秋遷徙,它在高空飛翔的情景總會勾起文人的愁思。易安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早春,看到這“舊時相識”過往的大雁,鄉愁從中而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又偏偏在詞人最“傷心”時出現,那睹物思親,親不在;睹物思鄉,鄉在遠方,這個鄉愁怎能說得完。又如同在黃昏的相同時段,但在《聲》有增添了梧桐細雨,這愁緒更耐人尋味,雨點點滴滴落在梧桐葉子,也似落在詞人的心上,那愁思也如細雨那樣纏綿,雨怎么也下不完,那愁情怎么也不會完結。這愁在《醉》中就沒有悠遠。
三 、比較抒情句,體味詞不同的愁緒
(一)首句比較,比出愁緒程度的差異。
“薄霧濃云愁永晝”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相比較,一個是夜以繼日的愁,用環境描寫渲染出詞人寂寞的愁苦;一個是凄凄慘慘戚戚的愁,疊詞反復,使人仿佛看到了年老的李清照精神恍惚,內心孤獨寂寞,處境凄涼。“凄凄摻摻戚戚”比直接寫“愁”字更為具體。
(二) 未句比較,比出不一樣的愁情。
摘 要:奈達翻譯理論的研究對翻譯界影響深遠,本文即以此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不同英譯作品的比較與評價賞析,闡明了其英譯應當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從而嘗試為唐詩宋詞的英譯指出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功能對等;讀者反應;宋詞;李清照;
1.引言
宋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瑰寶,形式靈活,表達準確細致,情感細膩,為大眾所贊譽。宋詞可以劃分為兩個流派,婉約派(Gentle and Restrained school)和豪放派(Heroic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女詞人李清照作為婉約派詞人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措辭優雅,充滿了真情實感。
本文以奈達提出的翻譯理論為基礎,對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數個英譯本進行分析。在本文選取的這些著名譯者的譯本中,有的選詞考究,注重原作韻律的體現;有的采取了自由體詩歌翻譯,強調體現原作的精神;有的則將二者合二為一。這些譯本雖有不少錯漏、添加甚至改寫,但從總體來看所譯內容和體裁,基本上忠于原作,能夠實現譯作和原作的功能對等,努力讓譯作讀者的反應和原作讀者反應相同。
2.奈達翻譯理論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提出了“功能對等”的概念。據奈達所述,所謂“功能對等”是指“最切近的自然對等”,功能對等簡單講就是要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的對等,而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對等。奈達翻譯理論主要表現在其提出的“動態對等”、“讀者反應”、“翻譯即交際”、“語言表現力”、“翻譯三性原則”等概念中。新概念上通常對“功能對等”理論的認識誤區在于,認為所謂的“功能對等”,意味著翻譯時必須在語言形式上達到很大程度的意義一致性。事實上,“功能對等”更多強調的是在文本內容及文體理解欣賞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3.李清照詩詞的特點
李清照詞作存于《易安集》、《漱玉集》,其詞流傳至今的約有45首。前期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她的少女生活和思想感情,后期作品主要是抒發感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李清照前期的詞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郁的感情,但從中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李清照南渡后的詞和前期相比截然不同。國破家亡,政治動蕩,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境遇,讓她精神很痛苦,詞作也充滿了凄涼、低沉之感。如《聲聲慢》一詞中,無處不充斥著女詞人身世飄零,孤獨生活的凄涼。除此之外,李清照的詞中還多用口語,語言通用流暢,仿佛是信口說出,但細細品來,卻有多層深意。
4.《聲聲慢》(尋尋覓覓)譯本分析
《聲聲慢》屬于李清照后期作品,語言悲涼孤苦。下面筆者將在奈達翻譯理論的指導下,探討翻譯過程中如何達到功能對等。
4.1《聲聲慢》(尋尋覓覓)的原文及分析
《聲聲慢》原文如下: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蓋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粹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善用疊字,疊字,就是相同的漢字重疊起來的一種語言形式,是一種加強感情或語氣的表達手法。運用得當,疊字能夠讓文學作品更加形象、更有韻律感、更有表現力。在她所遺存的詞中,有四分之一都使用了疊字的修辭手法,也都成功地將女詞人的感情表現地淋漓盡致。最為典型的就是《聲聲慢》一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開篇的疊字令無數詞人傾倒,同時也難倒了不少翻譯名家,比如林語堂、許淵沖、朱純深等。這幾個疊字精準地刻畫出了女詩人失去丈夫后孤苦伶仃的狀態。選取該段譯文的八個譯本如下:
1.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許淵沖版本1)
2.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許淵沖版本2)
3,So dim,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語堂)
4.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
Alone,lonely,
Moody,gloomy,
I am,at this most unrestful moment(朱純深)
5.Alas! Ive wandered here and there,
Longing after something.
Yearning for something,
Aspiring to something.
Forever feeling lost,
Forever feeling sad,
In this cold,dreary autumn.
In this dreary,sad autumn,(黃宏荃)
6.Seeking
seeking
Searching
searching
over and over
lonely and forlorn
Sighing;
grieving
sighing
in the same round(Kwock & McHugh)
7.Seeking,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painful and miserable.(楊憲益)
8.Seek…seek,search…search;
Lone…lone,cold…cold:
Sad…sad,pain…pain,moan…moan.(柳無忌)
在八個譯本中,第八個體現出了原文一連用的七組疊詞。第3、6、7譯本采用的是單獨的不重復的詞。第1、2、5譯本體現了韻律。拋開這些譯本能否完整地表達出原作這十四個字的內涵,單從形式上看,使用單個重復的詞更能保持原作的特質。特別是第八個譯本(柳無忌譯)生動地詮釋了原作的內容和格式,包括省略號的使用,都很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感情基調,引起譯作讀者產生共鳴,符合奈達所說的“讀者反映論”。一個好的譯作就應該最大限度地傳達原作的精神,不僅僅要在形式上和原文對等,更應該在內容及文體理解欣賞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在許淵沖兩個版本中,他對“尋尋覓覓”的處理有很大不同,第一個版本譯作“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第二個版本譯作“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可見第二個版本的語氣更強烈更有力,“seek in vain”但又“search and search again”更能讓譯作讀者體會到女詞人的凄苦,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
文學大家林語堂對這兩句的英譯沒有選用重復的詞,但他精心選用了一系列以“輔音d”開頭的單詞來體現原作的疊詞的意境,又使用副詞so加強語氣。林的英譯本也較好地保留了原文特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6譯本譯者是外國學者,此譯文采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格式,無停頓,用語簡潔正符合中詩的特點,并且運用了首韻、尾韻等形式把整個情境編織在一起。對C.H.Kwock和Vincent McHugh來說,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應盡量忠實于原文作者。他們認為,“翻譯應盡可能做到與原詩一字不差。除了譯者不作創造性發揮外,忠實的另一個涵義是,盡可能在譯詩中運用中國古典詩歌的句法結構”。而奈達翻譯理論中動態對等翻譯,奈達將其描述為“最切近自然的對等”。動態對等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源發語的信息。所謂最切近,主要是指在意義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礎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在動態對等的翻譯中,譯者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即不拘泥于形式對等。而C.H.Kwock和Vincent McHugh的《聲聲慢》(尋尋覓覓)譯作,相對于中國譯者來說,更加注重和原作的形式對等,沒有加入文中隱含的信息,比如人物(I),翻譯略顯平淡,寄希望于譯作讀者能從中體會原文的意境。在動態對等理論指導下的翻譯中,譯者應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即不拘泥于形式對等。
《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凄苦哀愁,格調低沉,但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彩有了時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
5.結語
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具有很高的詩歌藝術性和思想性,在女詞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宋詞的英譯,由于異國文化、歷史背景和風俗習慣等因素,需盡可能有效地將原文本信息傳遞給讀者,并保留原詞的形式和韻味,實現兩個文本的“等值”。對宋詞的翻譯應以傳達意境為主,翻譯者應當考慮源語言的交際意圖,使譯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宋詞的英譯不同于其他的文學翻譯,要求更高,規則更嚴,同時它又同其他文學翻譯一樣有規律可循,不能偏離一些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 Nida,Eugen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D],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3] 李晶,《從許淵沖翻譯美學視角看李清照詞的英譯》[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4] 李玉鳳,《簡析宋詞英譯》[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1).
[5] 肖萌,《奈達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研究的影響》[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9(5).
[6] 謝真元,《宋詞三百首鑒賞》(漢英對照)[M],P682
[7]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