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今年高考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要求考生閱讀材料后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然后自主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同時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內容:一只老鷹從峰頂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抓住一只小羊的背上,想抓住小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材料作文,圍繞以下三個標語寫作
1981年深圳特區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
2005年浙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關于今年高考作文是否會考非典,最近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報道。剛剛有媒體報道,非典疫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進入高考試題的可能性很大。接著,就有人撰文表示:“從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方向來看,多以話題作文為主。非典是今年的社會熱點,但高考作文最好還是別以非典為話題,而教師在做作文輔導時也不宜將目標‘押寶’在非典上。”緊接著又是猜測,“假如我們考非典,那么,做老師的眼下應該如何指導學生作文?將來我們又應該按什么標準來給考生閱卷與評分?”......媒體如此莫衷一是的猜測,使讀者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受更多影響的是那些處在關鍵時刻的高考考生。如此下去,極有可能誤導高考考生。
筆者認為,今年高考會不會考非典,尤其是作文會不會考非典,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況且,不管高考作文是否會考非典,對于復習接近尾聲的高考考生來說,應該是不論考什么,都應該胸有成竹。畢竟,在2003年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作文基礎等級要求是“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要做到這些,靠的是平時的培養和訓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基礎不扎實,臨時抱佛腳又怎么能行?的確,非典是現在的熱點問題,但熱點年年有。比如去年世界杯,北京考題出了關于規則的問題,但是并不意味著你非寫世界杯,所以話題不取決于熱點。話題作文不一定是當前社會熱點,也不一定是流行的話題,而是有哲理的問題、有文化內涵的問題。由此就可以看出,要在話題作文中勝出,靠的就是平時知識的積累,而不是“沒有把握”的“一時準備”。
更可怕的是,媒體如果強調非典疫情進入高考試題的可能性很大,那么考生以非典為話題作準備,非常容易產生大量的“克隆作文”。媒體上關于非典的文章千千萬萬,多得不計其數,尤其是對于非典的反思,更是層出不窮。按理說,考生準備起來應該是如魚得水,但在資源共享度如此高的現代社會,出現“克隆作文”在所難免。然而,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全國高考作文要求中可是明確指出“不得抄襲”,并且在評分標準里相應規定了處罰措施。如此一來,媒體如果強調非典疫情可能進入高考試題,考生以此準備,不但在作文時束縛了考生的思維,扼殺了他們的自由探索精神,而且可能出現“抄襲”現象,有違高考選拔人才的初衷。
由此看來,關鍵時刻,媒體還是管住自己的“嘴”為妙。關于高考作文,媒體應該慎重行事,絕不可誤導考生啊!
從“生活經歷”到“情感體驗”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部分中強調:學生應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經歷”是大同小異的,而“情感體驗”卻像樹葉紋路或掌紋一樣是不盡相同的,因此,2007年高考作文命題應更關注“情感體驗”的個體化和真實性,應會削弱一些人為的、外在的標準因素,給學生的情感松綁。命題者應會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引導學生真實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容易讓學生習慣性套上虛偽面具的題目。2006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題“我想握住你的手”即呈現出了說“自己”的特點;是“我”在“想”,而不是“他人”,因此會寫出“真我”。
從“特長和興趣”到“自主寫作”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部分中強調:學生應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客觀上講,高考作文命題具有某種統一的、強制性的特征,很難顧及每個考生的“特長和興趣”,但是,既然“新課標”體現了“自主寫作”的精神,那么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就會盡可能地與這一特點和要求達成默契。在充分尊重學生“特長和興趣”的基礎上,加大命題的無限性,材料作文也好,話題作文也罷,對學生思維的限制是客觀存在的,但標題作文的限制相對弱一些,這幾年的命題似乎有回歸標題作文的趨勢,像2006年的作文題“北京的符號”、“愿景”、“讀”、“肩膀”、“談意氣”等,這些都給學生的自主寫作預存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從“搜集素材”到搜集“有用信息”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中強調: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絡、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素材是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到的原始材料,一般是零亂的、不完整的,但“有用信息”卻包含其中。每個地區的考生可搜集的“有用信息”莫過于身處的環境(地區)所賦予他們的文化信息,比如北方的“黑土文化”、南方的“朝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江浙的“吳越文化”等,命題者會盡可能引導考生寫出自己家鄉獨具文化特色的東西,如讓考生寫家鄉的名勝古跡、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人,甚至街邊具有傳統風味的小吃。2007年高考作文命題應該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命題,尤其是在很多省份可以自主命題的情況下。2006年北京卷的命題“北京的符號”就極具“地方特色”,不能在全國“通吃”。
從“鼓勵學生”到“寫作欲望”
怒鳥的有些設計和我們童年的回憶有關,比如彈弓,就是對兒童時代的懷舊心理。
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好,青少年時代越來越長,現代人的兒童期和青年期都在不斷延長,人獨立的過程延緩了,25歲以后才邁入社會并不稀奇。青年在學校的時間大大增加,從這個層面說,可能除了少部分地區,這個時代全世界人大多生存不艱難了,于是成年人兒童化的現象越來越多。
再者,溫飽沒有問題,但是生活的挑戰仍然相當嚴峻。大學生畢業以后,發現房價高、物價高,而職場里,總覺得自己的價值被低估,達不到期望,大家普遍焦慮,“輕暴力”游戲就成為宣泄苦悶的最便捷方式。它有點小暴力,能讓心中的苦悶有所宣泄,但是又無傷大雅,畢竟大多數人的苦悶還沒達到極端程度,游戲的宣泄就顯得恰到好處。
這些小游戲,把人生簡化和單純化了,游戲中,只要經過某種努力,就能夠迅速達到目標,不像現實中如此復雜,有太多莫名其妙不可控的因素。游戲是可控的,并能在穩步升級中,獲得自我的滿足。
這些“腦殘游戲”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沒有意義。玩家沉溺其中,可以暫時忘記很多煩惱。游戲中的挫折立即可以克服,代之以勝利的滿足,而現實中的障礙很難克服,所以頭腦放空,就在游戲里拿把菜刀切切水果、拿著彈弓彈彈目標,享受這種“瞬間愉快”。
年輕人的社會群體感弱,自我的空間卻足夠大。房子可能小,但是私密性很強,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我、敏感、細膩、輕微神經質,甚至歇斯底里,心里的創痛和不安,需要治愈。也有人把某些小游戲歸為“治愈游戲”,從這個角度說,大眾文化和游戲,也有積極的力量。
但是,不管“腦殘”還是“賤玩”,根本問題在于,當代人心理上和社會化上出現了問題,一系列綜合問題相互糾結爆發:成人化延緩、不獨立、現實挫折感大、焦慮和不安、情感缺失嚴重、人際交往虛擬化等等。當物質再很難提升年輕人的滿足感時,只能靠精神提升了,而深入的精神思考,對有些人來說,不及簡單的游戲來得有效,一只“小鳥”就這樣走紅,這種情況是全球性的。
用“智性表達”拒絕“文藝腔”
高考語文、作文,是每年都會引發諸多爭議的話題,改革目前“技術性”命題思路的呼聲一直不絕。2012年高考前夕,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溫儒敏教授,對今年高考的語文學科和作文命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語文學科要注重考察“整體把握和理解能力”,高考作文要拒絕“話題作文套路”和“文藝腔”,以“智性作文”為學生提供思想表達空間。
高考命題的改進,拿議論最多、也批評最厲害的語文高考來說,現在知識性的考記憶的題目比以前少了,但閱讀理解還是很瑣碎、技術化,很多題目不是考整體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確判斷某些細節對錯。有些多項選擇題有意弄得煙霧繚繞,一不小心就踏入錯誤泥淖。說實在的,有的讓我們專家來做也膽戰心驚。
現在困擾最多的是高考作文題,每年都引起社會關注。我認為高考作文定位首先是考思維能力,然后是書面表達能力,兩者自然結合。這些年高考作文太過注重文筆,而不太考察思維,在這種“指揮棒”之下,造成作文教學也是只教文筆,甚至是應對高考的套式作文。我們的題目能否出得“智性”多一點,來抑制那種到處都是“揚起風帆”之類的“文藝腔”?
多年來,高考作文命題都習慣以“話題作文”和“新話題作文”為主,預設的指向明確,于是,
“指揮棒”就指揮學生去準備大量的“套路”和材料,遇到什么作文題,就直接套上去,填充式的“餡餅作文”很多。因為太多雷同,閱卷者往往只能從開頭、結尾,以及使用修辭、典故的情況,甚至就以字跡是否工整來考查考生的寫作水平。這也導致許多有寫作才華的考生,不敢寫出自己真正想寫的作文。
怎么改?往“智性”方面改,往思維能力考察的方面改。先要改掉泛話題化命題和自選文體的考察方式,代之以加強限制性,明確要求文體的出題考察方式,明確給予材料范圍,杜絕考生套寫作文;改變考生片面追求文筆,“學生腔”、“文藝腔”嚴重的傾向,增加思辯的內容要求;改變一心應付“高考作文”這種特殊考試文體的現象,命題要多往理性思維靠一靠,有意識地考查學生撰寫規范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