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恩師留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安石油大學教改項目資助。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授課內容相對比較固定,往往一門課要講授多次,教師對授課內容熟稔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等特點,提供了一種基于Venn流程圖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彌補傳統授課模式的不足提供了思路。授課教師采用Venn流程圖式教學法很容易將熟悉的授課內容,以更加系統化、條理化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可提高課堂授課的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Venn流程圖 教學模式 教學研究
一、引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溫故知今,止于至善,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哲學素養,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材料學科是一門對數理知識要求較高的學科,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涉及較多的知識體系和內容,選擇一條Venn流程圖為主線,穿針引線,使原本結構復雜的知識體系變得簡單而富有邏輯性,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對知識的總結能力,具有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同時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師生間的互動變得輕松有趣,利于知識的發散性拓展。
當前,學生對知識體系和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和展現的能力,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師將授課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體系和內容(尤其是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以圖表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這種方法,對學生的能力也是一種提高。
二、討論
采用Venn流程圖的方式對課堂授課內容進行講授,對授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專業要求。一方面,授課教師需要對授課內容的前后銜接,在本專業課程中的地位等內容需要精準的把握;另一方面,大量流程圖和圖表的授課方式,節約了學生上課記筆記的時間,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探究知識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能力和課堂效率。因此,需要全面了解學生對Venn流程圖教學模式的認同以及教師對本課程知識體系的綜合匯總能力以及信息的呈現能力。
第一,采用Venn流程圖式的教學方式,可提高教師對知識結構、知識體系和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對教師駕馭知識,管理知識和課堂授課的進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固體物理》是一門以物理學基礎知識、概念和思想來闡述并解釋凝固態光學、電學、熱學、磁學和力學等性質的一門學科。在材料學科中,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課程,涉及到微積分、Hilbert內積空間以及矩陣等諸多的高等數學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面對眾多的教學難點,侃侃而談;另一方面,則是學生們一臉的茫然。采用Venn流程圖式的教學模式,豐富了大學課堂的授課模式,是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的一種嘗試,彌補了傳統授課模式的不足,提高了課堂授課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和為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圖1是本文作者在《固體物理》(陳長樂版)中第三章“晶體振動與晶體的熱學性質”所采用的流程圖。
第二,采用Venn流程圖式的教學方式,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結構、知識體系和專業知識的梳理、總結和運用能力,對青年大學生思維拓展,思維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我們知道,大學的授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與高中階段完全不同。目前,教師面臨的問題是:大學課堂授課中存在很多問題,如授課中信息量的多少難以把握、專業課程中的基礎知識過多以及林林總總的專業術語等現象;學生面臨的問題是:涉及專業的相關課程,或多或少的存在體系繁雜,知識點多,知識體系條理化不足等現象,往往導致很多大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即使采用多媒體授課模式也難以避免。因此,通過一條流程圖式的知識體系,講每一章節的知識體系,而Venn流程圖主要用于展現元素集合之間的邏輯關系,被各種學科大量采用,是一種條理化清楚、高度凝練的信息處理工具。
三、結論
通過Venn流程圖式授課模式的探討,豐富了大學課堂授課模式,彌補了傳統授課模式中的不足,輔之于多媒體和幻燈片技術,將授課內容逐漸轉化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的知識體系,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狀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書本中枯燥的課堂知識,通過Venn流程圖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增強了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以學生能力形成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建設體系得到構建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陳長樂.固體物理學[M].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王矜奉.固體物理教程[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一、 尋訪幸福
幸福到底在哪里?有時候幸福很抽象,有時候幸福又觸手可及,其實幸福就是一種感覺,能夠時時感覺到幸福,那么我們就是幸福的了。
平時的師生關系比較緊張,我看到學生總是以嚴肅的表情對之,學生看到我也是面無表情。相處這么久,仍覺得與他們之間的關系不夠親密,生疏感依然存在,也許這是大部分師生共有的現象。
一天放學后,幾個學生在教室里下五子棋,這種游戲我最喜歡,所以我也忍不住湊了上去。學生看到我面帶微笑,便邀請我:“老師,來跟我下一盤。”我欣然應允。一盤下來又有學生來邀請:“老師,也來跟我下一盤。”贏了,高興得一蹦三尺高;輸了,不服氣:“剛才那里我沒看見,再來!老師,我一定能贏你的!”那歡樂的氣氛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師生之間可以存在另一種相處方式,也可以愉快而和諧……
有條短信形象地告訴我們:“幸福啊,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不知不覺中,我尋訪到了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我想今后適當地放下手頭似乎永遠也忙不完的那些事情,用喝一杯茶的時間與孩子們溝通感情,可以交談,可以游戲……那就是一種幸福!
二、 體味幸福
只要我們用心體味,幸福便會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也許,幸福是課堂上學生們專注的目光;也許,幸福是走廊上師生間的相互問候;也許,幸福是我為學生買的那套樸實無華的茶壺……
兩天前,學校組織了春游。玩了一個景點后,孩子們的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這時,班長蘭英拉著我說:“顧老師,我已經花了65塊錢了,等一下你能買件禮物送我嗎?”我一愣:這孩子平時挺懂事的,怎么今天這么奇怪,敲詐老師了?我壓制住不滿,對她說:“等會兒再說。”
一路上,我一直在思考這一問題,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忽然聽到有學生叫我“媽”,不禁想到曾經對他們說過的一句話:“你是我們的媽,37個孩子共同的媽。”我豁然開朗了:原來,蘭英真正是把我當成了媽,孩子問媽要禮物是理所當然的啊!于是,我欣然地在第二個景點出口處給她買了一套茶壺。看著她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樣兒,我如慈母般地心生疼愛之情。
當天晚上,蘭英給我發了條短信,感謝我送她的禮物,說一定好好珍藏。此時的我體味到了幸福。
教師的幸福是什么呢?無疑是一種體味,是能夠體味到教育的幸福。我們應時時都有一顆理解寬容的心,感受生活賜予我們的一切,感受教育路上經歷的痛苦與快樂,感受學生給我們帶來的時時刻刻真切而又實實在在的幸福。
三、 打造幸福
前天,我翻閱雜志,一位老師在他的文章中說,教師應當通過自己的教育和教學,讓學生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所以,幸福,不是別人所給予的,而是需要我們自己打造。
開學第一天,就有學生帶來畢業留言冊讓同學填,也有同學讓我給他們寫些話。一開始都是些平時比較活躍的同學,后來,一向被老師批評的小玨也讓好朋友給我遞來了留言冊。
看到那張精心挑選的彩色紙張上的“恩師留言”四個字,我有些羞愧――我能算是恩師嗎?為了對得起“恩師”二字,更為了對得起小玨對我的信任,我鄭重地提起筆,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玨”,是合在一起的兩塊玉,你也是塊美玉,望你挖掘內在的魅力,閃爍耀眼的光芒!寫完后,我又仔細地檢查了兩遍。
把留言冊還給她的時候,她正在做作業。看到我,她低下了頭。拿到留言冊后,她細細地看了一遍,就急忙塞進課桌,繼續做起作業。那一天,她很快完成了所有的課堂作業;第二天,她上交的家庭作業一點沒少做,而且寫得特別認真……
我覺得,面對一個既可愛卻又脆弱的心靈,我們一定要在實踐中反復摸索,也許會在無數次期待中失落,但在失落后又開始新的等待。正因為幸福彌足珍貴,無論我們怎么努力都是值得的。
四、 傳播幸福
幸福是需要傳播的。如果我們能為別人幸福而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可憐的快樂,我們的幸福是屬于大家的!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
科學老師告訴我:“你們班的孩子知道地震后,說‘中國人口那么多,震死一個是一個’。”聽到這句話,我一陣心寒。于是,決定利用班隊活動課給他們講講有關汶川地震的事情。
班隊活動課還沒開始,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川,你別哭泣”幾個字,孩子們看到后便議論開了:“又要捐款了?”“我沒錢!”……為他們的冷漠我又一陣心寒。課上,我給他們看了大量災后的圖片和視頻,慘不忍睹的場面和幽怨的音樂似乎觸動了他們。孩子們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表情,不一樣的語言:“老師,我看不下去了。”“好慘,我們幫幫他們吧!”……
第二天,小楠和寧馨興沖沖地跑來跟我說:“老師,琳捐了兩百!佳把他攢的硬幣都拿來了,有180幾塊錢呢!還有……”她們倆激動得說不下去了,把裝滿錢的小袋子鄭重地放到了我的手里,那份沉甸甸的感覺讓我倍感欣慰。后來,我告訴孩子們我們班共收到了945元捐款時,他們也和我一樣感動,還說要湊個整數,捐滿一千。后來,我一共收到1052元……
這件事,不僅讓孩子們,也讓我深有感觸。我們明白了:幸福不僅僅是得到,牽掛和付出也是一種幸福。原來幸福是這樣,當我們付出,甘心情愿地付出,為家人,為他人,我們是幸福的。傳播愛,就是傳播希望與幸福。
我想,我們都要讓心靜下來,盤點一下,我們擁有多少幸福。如果你是魚兒,那幸福就是一汪清涼清涼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幸福就是一束暖暖香香的陽光;如果你是花兒,那幸福就是一滴晶瑩清純的露珠;如果你是鳥兒,那幸福就是一片湛藍湛藍的天空……
本科畢業后,李進讓選擇了考研,并以優異成績獲得了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學位。一路的學習生涯并沒有讓他感覺疲憊和失去興趣,相反,直到今天他依然在不斷學習,不斷進取。
李進讓說:“我一直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是說在學校就要學習,離開學校就不用學習了。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醫學新知識新技能在不斷出現,作為一名醫生,需要時刻關注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進展。只有這樣,你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更確切地說,不斷學習是為了讓患者得到更新更有益的醫療措施,讓他們早日擺脫病患。”
為了能第一時間得到最全面的專業信息,李進讓收藏了大量國外醫療網站,每天都能在自己的郵箱查看到這些網站發來的論文標題,這些信息包含了當天全世界本專業的最新進展。李進讓多年來一直保持每天查閱的習慣,他說:“每天查看這些信息,可以讓我在第一時間了解本專業的技術進展和最新動態。從思想和信息量上,力求與世界醫學前沿保持一致。”
對國外最新技術的了解,使李進讓不斷在提高自己的醫學技能。除此之外,他還針對我國患者與疾病的差異,不斷改進和調整醫學理念和技術。“很多國外的醫療新技術、新理念固然很好,但我們不能固守不變,在臨床應用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常見病,是頭部運動或身體姿勢變動誘發的、短暫的眩暈發作。以往的治療方法是從國外傳過來的,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在原來方法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大大簡化了操作過程。為此,我撰寫了論文并發表在國外的專業期刊雜志上,改進后的方法在國外也得到了廣泛關注。”李進讓說。
國外同行了解到李進讓的技術后,為他的技術命名為“李式復位法”。能得到國外同行的認可,李進讓感到非常自豪。類似的技術改進還有很多,并且都在第一時間分享給了同行們。李進讓和他的團隊制作了大量教學視頻,以此用于同行間的交流學習,并讓更多的醫生用到這些新技術。
“很多人有了自己的技術后,會以此作為技術壁壘防止別人超過自己。你為什么會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呢?”面對記者的疑問,李進讓說:“我們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前進,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我們共有的,不是屬于我個人的。只有將新技術交流分享,患者才能真正得到醫學發展與進步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始終銘記恩師教導
博士學習期間,李進讓師從我國頭頸外科領域著名專家屠規益教授。無論是在治學上還是臨床工作上,李進讓都從恩師那里學到了很多。
“很多時候,老師并沒有通過言語說教,他的所作所為就足夠我學習與受益終身。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我看到了作為一名優秀醫生的大家風范,看到了他如何全心全意地關愛患者。找老師看病的人群中,很多都是癌癥患者,他們的身心都遭到疾病的巨大打擊。面對這樣的人群,老師總是倍加關心,盡力為他們擺脫病魔。”談起恩師,李進讓很是感激。
屠規益教授希望他的學生能夠多為患者做實事,多在技術上追求進取。李進讓說:“老師告訴我們,任何方法或科學的進步,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下子做到完全改進。他不指望我們一定趕超國際水平,但要盡力做到跟上國外的腳步,跟上世界先進水平,不能從思想上落后。”
屠規益教授在一次采訪中說:“我覺得,每天見病人都是一次考試。”他當然不是怕治病。大半生與頭頸部腫瘤打交道,挽救千百條生命,在醫學領域寫下了多個“第一”。那又為何以考生自居?因為,他深知自己手中的手術刀重若千鈞――在學校里衡量考試結果的是分數,而在醫院里,衡量醫生的是病人的安危。頭頸外科,一刀一刀都動在病人的頭面部、頸部,事關生命安危、器官功能和顏面形象,考驗的不僅是操刀者的技術,更是愛心與醫德。而他,不僅要讓病人活下來,還要讓病人活得更好;不僅要讓自己的病人活得好,還要培養更多像自己這樣甚至超越自己的醫生。
李進讓感激恩師,并在一言一行中體現恩師的教誨。
用心讓醫患關系變得更好
在信息化時展的今天,網絡已經離不開我們的生活。李進讓從不排斥新事物,他總是讓自己盡快適應并學會新技術,讓自己讓患者從中受益。
剛接觸網絡不久后,2001年李進讓通過朋友為他建立了個人網站,之后還開通了好大夫在線的個人網頁。每天他都會抽出時間,回復網上患者的各種咨詢。到目前為止,其網頁訪問量近250萬次,回復咨詢4300余條。
1、請假條
吾師賢友:
今適逢身有所不適,欲休假抵翌日。以他事不能面相請,勿罪邪,故以一書代之,唯公許爾,定拜謝不已。
請假條
先生,今有所不適,以此為由,望師許之。
時年庚寅十一月初九
2、請假條
恩師在上:
吾,師之徒也,字孔明,今昔朝韓兵戈戎馬相見。特要吾以助朝。吾已應,顧吾念之,師昔命爾等留言于去時。而今情勢危急矣。須臾不敢怠慢。愿吾師知吾之難也,吾獻計于朝則速還,望諒之。
3、請假條
先生如晤:
昨夜寒風大起,學生偶感風寒。身體稍有不適,晨起頭暈目眩,念今不得至校,故擲此書明吾意,望先生體恤,學生感激涕零。
4、請假書
昨夜嘗有一夢,一白發叟見于吾前,謂吾曰:城西十里許,景致異焉,此許有仙人可尋。語罷,老叟飄然而出。旦日,是歲十一月朔。余三人者,載酒肴出游。天未明西行,數里許,穿小徑,見密林,涉澗。澗水澄明,游魚若空,時風和暢,禽鳥聲無絕。
吾三人力竭,習地依泉而息。須臾,遂聞有洞簫惙然。索其源,見一廟立于山上。未幾,俱馳去,失路,援竹而上。終至廟前,其名曰:丹青廟。吾等甚歡,一道士偕來,七十又奇,素發如雪,白眉黑須,與眾人甚異。要吾等俱飲,吾等欣然而受。
題記: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李鎮西先生將愛的教育化成了樸實、熾熱的“愛心的教育”;萬瑋將“這種心心相印的活動”變成了“兵法”。這么多年來,我相信他們,相信自己從事著“真教育”,如果教育事業是在沙漠中行走,那么愛就是沙漠中的綠洲和甘露。
當我一口氣讀完《班主任兵法》一書時,書中點點滴滴又是多么的熟悉,好像在哪里見過?哦,對了,就在我的平常的教育教學的生活中。
我長期擔任高中的化學教學和學生工作,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寬容、學會了尊重、懂得了關愛,懂得了師生情誼無價。我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深深地愛著他們,每當學生為學習所困是,我會走過去說,不要氣餒,相信我,我來幫助你。每當學生處于迷茫時,我會誠懇的傾聽他們吐露心聲,幫助他們拂去眼前的的迷霧。每當學生犯了錯誤,我能夠用寬容的心諒解他們。我和學生們相互了解,和諧默契,建立深厚的感情。每一屆,我和同學們都要建立了一個群,方便與學生們交流。每當到了節日或是假期,我教過的很多學生或是電話、或是短信、或是留言問候、或是到家來看我。我總是很自豪。教書雖窮,卻是無比的幸福。
在空間的有一則留言:“李老師,常常想起你,想起你胖胖的臉,想起你的笑,我的嘴角也揚上去了,你得眼神好像總在關注我。你一直活的很瀟灑、富有激情。讓我覺得你一定生活在陽光里,以前記得你描述的大學生活讓我充滿期待和幻想,可現在才發現不完全一樣,我總是想起你,我想對你說,你真是一個好老師。”這是高06級的學生陳紅嬌進入大學的后給我的留言。陳紅嬌是一個很踏實、勤奮、有禮貌的農村女孩,家庭條件較差,學習基礎不好,自信心不強。我利用周末的時間為她義務補習化學,慢慢培養她的的學習興趣、夯實基礎,幫助她樹立信心。后來考上了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校,可能是覺得很不如意,大學很迷茫。我回復“生活精不精彩,那要看你怎么去度過每一天的大學生活,不要抱怨、勇敢的面對生活、踏踏實實的學習,祝你好運連連。”后來她專升本到四川理工學院。每逢節假日她都會來看望我,和我一起聊生活和未來。
2009年教師節那天,我在回復眾多短信中,有一個很普通的問候“李老師,還是叫你勇哥吧,這樣要親切些哈!祝你及家人幸福開心哈、節日快樂~勇哥。。。”,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是06級的一個名叫任紹磊的同學。任紹磊是一個貧困家的孩子,媽媽殘疾、爸爸年老多病。家庭經濟拮據。待人有禮貌,喜歡公益事情、學習踏實,成績中上等,是個人見人愛的小伙子。從初中開始到高中就有很多老師資助他。他憧憬未來,我為他描繪美好藍圖,他學習困惑、壓力太大時,我陪他爬山、一起站在高上山咆哮。高三時,他喜歡上了一個女孩,很喜歡,但是又不敢表白,很矛盾,上課精力不集中。我告訴,我在你這么大時,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的老師告訴我,最好不要說破,等到畢業后再說,彼此保存著那份愛吧。他高中畢業時,我為他爭取一筆學費資助,他很感激,流淚了。他說你是恩師、也是我的最親兄長,后來他常叫我“勇哥”。這是一份珍貴的師生情誼,我一直珍藏著。
“李老師,我知道昨天上課讓你傷心了,下次我不會這樣了”。我收到這個留言后,我很奇怪:他怎么啦?楊洪。我沒有回復他,他卻站在我的辦公桌前,低著頭。我沒有急著問他(我不知道原因),他卻小聲地說“我睡覺了,昨天課堂上,你發現了我卻沒有批評我…”在那節課上,我咋個沒有發現他睡覺呢?我該檢討了,自己的課堂,這么一個優生在第一排,我的眼皮下睡覺我都不知道了,我內心很慚愧。我講課常在教室里轉悠,咋會把自己眼皮下面的楊洪給“忽略”了呢?或許我只是在關注那些所謂的“調皮”的同學了,或許是楊洪同學睡覺技術含量太高了。我仍然不說話。他更急了,“老師,我錯了,那天晚上我們寢室同學擺龍門陣太久了。。。。頭昏乎乎,我就迷糊了一會兒。還做了一夢:你說這么重要的知識,你還在睡覺,晚上搞啥子去了?!我一怔,睜開眼一看,你正在看著我。可是你卻啥都沒有說,我想遭了。于是我就發了一個短信給你”。我輕描淡寫的說,“休息好,晚上少說玄龍門陣”。我給了他一道相關題目,檢測他那堂課的知識掌握的情況,做完了事。其實有時不需要多言,只需要是沉默和包容。
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李鎮西先生將愛的教育化成了樸實、熾熱的“愛心的教育”;萬瑋將“這種心心相印的活動”變成了“兵法”。這么多年來,我相信他們,相信自己從事著“真教育”,如果教育事業是在沙漠中行走,那么愛就是沙漠中的綠洲和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