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新聞報道作文

新聞報道作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聞報道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聞報道作文

新聞報道作文范文第1篇

今天我從報紙上看到這么一則新聞,報道了紹興公交車上一名老人上車,無人讓座。我又看到了另一則新聞,報道了一個71歲的老人給79歲的老人讓座。讀了這兩則新聞我感慨萬分。

首先,尊老愛幼是我們中國人的美德,居然在我們紹興的公交車上沒人老人讓座,真是為那些人感到難過。如果是我看到了這樣的情況我肯定會主動讓座的。想想倒也是,現在的小孩子在家里,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大人圍著我們轉,有什么要求立刻滿足。不用做飯,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鋪,更不用為老人做任何事情。尊老愛幼的這一優良傳統在我們這一代孩子身上將得不到發揚光大。

其次,我覺得榜樣的作用是很重要的。71歲老人給79歲老人讓座,感動了車上所有的人。從這篇報道中平時我們的長輩應為我們一代作好榜樣,因為71歲老人為車上的年青人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給車上所有的人上了一節尊老愛幼的課。

作為一紹興人,我應該積極地向這兩人老人學習,讓我們的紹興更加美好。

新聞報道作文范文第2篇

據統計,今年1-8月,我縣政法系統共發表各類稿件953篇,其中765篇稿件被《人民法院報》、《河南日報》、《河南法制報》以及河南電視臺等國家和省級媒體采用;被《商丘日報》、《京九晚報》、《商丘平安網》等市級媒體采用188篇。較好地宣傳和報道了我縣在政法工作上取得的主要成績,樹立了政法機關和政法干警良好的社會形象。

回顧今年的政法宣傳工作,我們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明確目標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年初,結合全年政法工作要點,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信息上報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重點宣傳內容,并要求各鄉鎮及縣直各政法單位結合各自職能和工作實際制定了新聞宣傳報道工作方案。明確了主抓領導和專職信息員。縣委政法委明確了一名副書記專門負責全縣政法系統新聞宣傳報道工作,同時明確了專職信息工作人員,負責對全縣政法信息的收集整理、編發及上報。

二是實行目標責任制。年初,縣委政法委把新聞宣傳報道工作納入各鄉鎮和縣直各政法單位的年終綜合目標考核。在目標考核責任書中規定了各鄉鎮及有關單位年度、季度上報、發表稿件數量及刊物級別,并將其作為年終評先重要指標。

三是建立獎勵機制。縣直各政法單位均建立了新聞宣傳報道獎勵機制,對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等重要新聞媒體發稿的作者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充分調動了廣大干警參與新聞宣傳報道工作的積極性,實現了全員參與新聞宣傳報道的大好局面。

四是把好新聞宣傳審核關。在加強新聞宣傳工作的同時,我們還進一步完善了新聞信息上報的程序,加強了對外發新聞信息的審核。要求各鄉鎮、縣直各政法單位對外的所有信息必須經過本單位主抓領導的審核,重大信息必須報縣委政法委審核,從而確保了信息真實可靠,有效避免了虛假信息的出現或泄密現象的發生。

在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經過我們不懈的努力,近年我縣政法宣傳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均得到了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隊伍雖然已經建立,但整體素質不高。雖然各單位均成立了相應機構,落實了專干,但大多數專干文字功底不夠硬,熱情不夠高。更有大部分專干不善于發現和挖掘新聞點,上稿率低和新聞資源浪費的矛盾比較突出。

二是專干不“專”。個別單位雖對宣傳工作有計劃、有目標、明確了專職人員,但實際工作中專職人員還兼任著其他工作,不能做到集中精力搞宣傳。

三是宣傳稿件呈現出小、散、雜、亂的態勢。從稿件內容和篇幅看,小篇幅的動態報道多,綜合性、全局性的大篇幅報道相對較少,體現不出特色與亮點。

以上是當前我縣政法宣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感覺應從以下幾點加以改進一是要確保新聞宣傳專職人員的“專”。人員力量不足是當前制約政法宣傳工作最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政治素質高、法律業務熟、文字表達能力強,適合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人員選拔到新聞宣傳崗位上來,并保證專人專用,確保其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新聞宣傳工作中去。

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對現有新聞宣傳專職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通過聘請有關專家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等形式,著力提高專職新聞宣傳人員的四種能力,即分析判斷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對素材的深挖掘能力、對現代化辦公設備的駕馭能力,確保新聞宣傳稿件質量,努力提高政法宣傳工作的效率。

三是積極整合力量、延伸觸角。經常保持與報刊、雜志、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以及黨委、政府綜合研究部門的聯系,使他們對政法工作的開展情況能夠得到及時的了解,吸引他們對政法工作的關注,借助他們的力量進一步增強政法宣傳工作力度。

四是注意挖掘工作中能夠體現我們本地特色與特點的新亮點,面向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主流新聞媒體,集中精銳力量,多寫、多投綜合性、全局性的大篇幅稿件。

新聞報道作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廣播新聞;現場報道

廣播現場報道,是廣播電臺播報新聞的主要形式,它作為廣播新聞中的輕騎兵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廣播新聞報道中。廣播現場報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導輿論的功能外,還因其逼真直觀的現場感,小中見大的包容性,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美感,具有審美的功能。恰到好處的現場報道可以使新聞節目的節奏富有變化,造成對聽眾聽覺感受的強烈沖擊。變化所具有的張力,變化所帶來的美感,使現場報道在廣播新聞中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

臨夏人民廣播電臺是一家縣級電臺,自1991年建臺以來一直在新聞節目中探索、加強現場報道。特別是2008年節目改版之后,在臨夏新聞中相繼推出了《現場聲音》和《民生在線》兩個子欄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記者從現場發來的報道,這一舉措極大地加快了新聞報道的速度,提升了節目的可聽性。受到了聽眾的普遍好評。但是隨著現場報道數量的增加,不少質量上的問題也顯現出來,比如典型音響使用不夠,采訪對象選擇不恰當,提問設計不精確,記者現場主持情緒不高等等,使許多報道不深入,不透徹,甚至偏離了報道初衷。認真分析這些現象,不難發現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

一、記者對現場報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廣播現場新聞的“現場”,就是不折不扣的“現場‘耳聞目睹’”,作為第一手材料,就是廣播記者必須親臨新聞“現場”,口述新聞“現場耳聞目睹”的閃光點。而有些年輕記者對現場報道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在現場手持話筒向聽眾做報道的一種形式。記者只需要簡單地介紹一下現場,再找幾個采訪對象一采訪就草草完事。其結果就造成了在現場報道中突出了采訪對象的聲音,削弱了記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記者對新聞背景的交代了。在這里,記者只是暫時轉型為新聞現場的主持人,沒有發揮耳聞目睹的作用,使整篇報道聽上去很熱鬧,但往往因為新聞要素不全面,或報道深度不夠而不能滿足廣大聽眾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的需求。

二、記者現場報道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不夠。很多記者到達現場后只是對一些相關人員進行簡單地詢問后,就開始做現場報道。這樣既缺乏對新聞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報道主題的最佳選擇,這就造成聽眾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從而影響了報道的質量。

三、記者的現場定位不準確。現場記者不同于主持人,作為記者,他要把所見所聞,點上面上的新聞點經過篩選組合后再進行有選擇、有重點的報道,特別是對一些新聞背景進行必要的交待。同時,記者又是一位主持人,又有效地將采訪對象融入到報道之中,讓采訪對象在合適的時機出聲音,在需要的地方介紹情況,以全面完整地報道整個事件。記者如果僅僅起到一個主持人的串接作用,而沒有發揮記者作用,這樣的報道聽起來缺乏主題,信息量小,不符合報道要求。

四、記者的現場把握能力不足。一些記者不能迅速在現場提取最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報道,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偏重表面描述而放過了最有價值、最重要的信息,造成了報道主題的偏失,降低了報道的新聞價值。

五、記者對數字化設備的過分依賴使一些現場報道摻雜水份。現在很多記者所謂的現場報道,都是在采訪后期一來數字化的設備合成的。盡管這種做法較好地彌補了現場的一些遺漏,但仔細聽來還是缺乏現場感,最關鍵的是長期下去,現場報道因饞雜了過多的水份而失去其競爭的優越性,記者也會失去真正在現場作報道的能力。

應該說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我們的現場報道魚龍混雜,水平削弱化。影響了整個新聞質量。

要使廣播現場報道真正能達到客觀真實、有美感,首先務必要增強“現場耳聞目睹”的魅力,用現場美來吸引聽眾。這就要求記者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留心新聞現場的各樣事情。從大的方面講,要留心新聞現場的性質:如 政治 的、軍事的、 經濟 的、文化的;要留心新聞現場的場景:陰、晴、雨、雪、鳥、蟲、魚、花、草、樹木、江河、湖海等等;要留心新聞現場的人與事:衣、食、住、行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等等。觀察要力求全面,可進行比較性觀察,換角度、多側面觀察、連續性觀察,力求全面地認識新聞現場。

二是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力求精細地觀察。精細,就是要求觀察得深入、細致,既要善于看出別人所忽略的現象和事實,又要擺脫表面現象的迷惑,對事實進行深度的透視,探到新聞現場的底蘊。

三是從觀察到體驗。生活中美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記者要在觀察中要調動所有的感官。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各個方面去感受、體驗觀察對象的多種特點,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既從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的東西,又從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東西,只有通過這樣的觀察體驗,現場報道才會有生命,才會入情理,才會有美感。

四、現場報道要力求情景交融,增強廣播新聞的共鳴力。現場報道不僅要敘事,寫人,還要傳情,使之情、景、人融為一體,方能增強廣播現場新聞的共鳴力。

新聞報道作文范文第4篇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首先要解決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工作者的情感和職責的問題。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

的主持人趙普在直播汶川大地震新聞時,雙眼滿含淚水,聲音兩次哽咽,停頓數秒后恢復常態。這種感情隨淚水宣泄的令人心旌動搖的自然流露,深深地打動了觀眾,撞擊著觀眾的心扉,也引發了我對過去新聞工作的職業反思: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工作者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情感與職責的關系?筆者認為,以不同媒體為傳播手段的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情感和職責的體現應有所不同,包括手段、形式甚至內容。

就電視媒體而言,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受眾看得見的主持人元素。而正是因為主持人的存在,電視媒體的大眾化傳播才具有了人際化的特征,主持人也便成了電視節目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的中介。因此,主持人在傳播中的個性魅力勢必會感染觀眾,直接影響觀眾對主持人解讀新聞事件的認同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媒體也可以被稱為“主持人媒體”,也由此產生了“趙普現象”。

而紙質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隨時可讀且可反復地閱讀。雖然記者不與讀者謀面,但在字里行間和圖片中,通過新聞報道傳播信息,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情感、良知和職責的履行。因此,他們在社會的可信程度和認可程度,更多地來自于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新聞影響積累,其根本源自自身和對社會認識體現出的真善美。

本人從事新聞工作的十幾年中,關于這一點的認識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采寫豆蔻少女楊柳青慘死于一場交通事故的《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為標志,從淳樸的人性情感和良知出發,履行著一名正直善良人初涉新聞工作的職責,引發社會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對交通安全生產的關注,在當地乃至省內產生一定的影響,筆者稱之為自然本色階段;第二階段,以跟蹤采寫后來被評選為全國首屆道德模范的李玉蘭為標志,從社會責任和慈善的視角,履行著一個隨著閱歷的豐富由對職業的新聞敏感引發,繼而進行長期新聞跟蹤,經驗不斷的積累,并同時隨之成長成熟的新聞職業人的職責,引起整個社會較長時間對慈善和道德的關注,在我省乃至全國產生了較好的影響(人物通訊《悠悠不了情》獲得2006年度安徽新聞獎一等獎,并參評中國新聞獎),筆者稱之為社會職業階段;第三階段,以多篇新聞獲得省市新聞一等獎為標志,以社會呼喚和需要為基點,多方位多視角,履行著一名具有較強新聞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天職,筆者稱之為新聞人生階段。

新聞工作者首先是人,之后才是新聞工作者,所以職業性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不矛盾,既有社會人職業崗位的定位,又有新聞工作者職責從觀念到意識乃至方式方法的逐步提升。新聞工作最根本是傳播信息,新聞人職責關鍵要知道如何選擇信息,并在適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方法傳播――既要將事態信息按新聞要求具有及時性且實事求是,又要符合引導社會正確輿論的基本要求進行選擇組織;既要表達社會乃至自我情感,即情態信息,又要是傳達健康向上的愛心呼喚即愛的信號;既要傳遞社會認可和宣揚的價值意義,即意態信息,又要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有效影響程度。職責偏重的是快新和真實,情感側重的是善良與關愛,意義體現的是價值和有效,能夠完美地結合則體現了新聞的美。因為,從新聞價值實現的層面,新聞文本的事態信息、情態信息與意態信息只有融于一體傳遞出去,才能被受眾接受,達到良好的傳播信息的效果。

在這里,我感到最難把握的是情態信息。在我采寫《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前,原本是報社一位資深記者被邀。他轉而推薦了我,理由是:經過多年的觀察與了解,我認為她雖然年輕,卻能寫出真情實感,文字清新雋永,很具感染力,能打動人心。正如其言,文章見報后贏得了許多讀者的眼淚。他們相互推薦,報紙賣到脫銷。

通過實踐和學習,筆者逐步認識到:情態信息是從新聞價值實現的幾個層次上對新聞文本的解讀。有關專家認為,新聞價值的實現包括事態信息的感知,情態信息的體驗,意態信息的傳達等幾個層次。“新聞文本的情態信息往往是雙重的:一是事實本身包含的情態信息。新聞事實本身就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其中必然包含著各色人等的喜怒哀樂,使事實本身具備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二是傳播主體在文本中表現的情態信息,傳播主體在面對、再現一定事實時,是具有情感、情緒、情味的人,總要在文本中表現出一定的情感態度,這種情感態度為傳播內容染上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新聞傳播是一種事實的傳播,也是一種情感符號與意義符號的傳播。情態信息的傳播是以人本傳播為基礎的信息傳播,傳遞的是人的喜怒哀樂,電視媒體還通過人的服飾符號、表情符號、聲音符號、動作符號來傳遞信息。無論電視還是紙質媒體在傳遞一種事實信息時,同時也在傳遞一種情緒、一種觀念、一種意蘊、一種風格。

在含情因素較多一類的新聞報道中,必須傳達給讀者一種特殊的情態:真誠、凝重、關愛、同情、振奮……但無論有多少種豐富的情態表現,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客觀、冷靜地報道新聞事件,不能用自身的主觀情感代替新聞事實的客觀性。這里有一種關于“度”的把握,這個“度”就是受眾的接受和心理包容范圍,“趙普”現象就是在特殊狀態下受眾心態變化以至于能接受和包容,這個“度”也隨著受眾環境和心態的變化而變化。而在紙質媒體把握這個“度”雖不像電視媒體那么直接,但要耐得住琢磨也有一定難度,這就要進行文字表達和情感融入的有意識“修行”,要提高自己對文字的情緒情感的控制能力,只有這樣傳遞給讀者的才是一種“不失真誠”的冷靜與客觀,又不乏充沛的情感與愛意付諸筆端信息情意熱流。同時,新聞工作者也有個性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會漸漸形成一種個人的品牌,會在新聞傳播中影響著新聞價值的實現,直接反映在受眾愛看那個主持人主持的節目,愛找那位記者采寫的新聞。

每個人都有情感,同時也在自覺不自覺地傳播著情感,影響著他人,即“人”是一種活的情感傳播載體,情態信息的傳播是以人本傳播為基礎。新聞人的情緒表達是情感因素在新聞報道中的主要表現方式,以文字藝術為載體的語言邏輯是媒介傳遞情感過程中用的一種修辭手段。尤其新聞現場記者既是被報道對象理智與情感的傳播人,也是介入新聞現場的特定環境的感受體驗者,更是一位用修辭手段傳遞事態信息、情態信息的掌權人,他的身份與作用十分重要。例如:追蹤報道李玉蘭到北京參加全國道德模范頒獎的過程中,對一些細節的感受與體驗,烘托出道德模范精神。正如讀者感言所說:“于細微處見精神”。這是自我意識和細致觀察產生情緒情感表達的結果。

同時,有特殊身份的新聞記者,應該把現場的真情實感準確地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傳播出去。與刻意煽情的新聞報道相比,新聞現場表現出的真實情感才是真正蘊含于新聞文本中的情態信息,才是與事態信息融為一體的新聞事實。“從根本上說,新聞的本源是事實,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主張新聞必須真實準確、必須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反映它、解釋它。”對于新聞記者,尤其是電視新聞記者,抓住第一現場,永遠是最重要的,但對于文字記者而言,筆者以為能充分利用錄音筆和照相機等現代記錄手段,在組織文字時喚醒記憶感受現場,圖文并舉,完成現場文字采訪。第一現場是信息價值和情感傳達的最大體現。反之,如果主觀愿望與新聞事實產生錯位,形成記者刻意營造的情感事件、為新聞宣傳而編輯出的煽情節目、或者通過再度“刺激”受災當事人而再造一個新聞現場,甚至擺出一個造假的新聞現場,這些方式都必須摒棄。真正的新聞工作者決不能沾染這種惡習。

新聞信息傳播也是一種情感的傳播,無論電視還是紙質傳媒,無論在與不在新聞現場,這種情感傳播是基于現場真情實感而建立起來的。電視和紙質新聞文體如果用藝術手法表達新聞事件、新聞故事,就必須以尊重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為前提,這正是新聞人必須肩負的社會和職業責任。

新聞報道過程中,除了在采訪時要抓住具有真情實感的現場,充分調動記者的專業素質外,記者也應該有更多的人文素養。許多在記者采訪時忘記了應該包含的人文情感。如果說,信息傳遞過程中,要關注“激情”的價值,用爆發性的充滿激情的圖文來使傳播效果最大化,那么,在新聞采訪中,我們的記者就要時刻用心靈去感受和尋覓新聞事件中激情爆發的那些點或瞬間。反之,用外界的刺激來激發被采訪人的情感反應,再通過新聞報道作用于受眾,是不可取的。當情感爆發的最關鍵時刻已經過去,當被采訪人的情緒剛剛平靜下來,再去勾起他們痛苦的回憶(甜蜜的回憶除外),不但會導致新聞價值削減,也表現出記者人文情感的缺失,甚至會給被采訪人帶來再度的心理創傷。從法理上講,新聞采訪權的行使必須充分尊重他人私生活領域的獨立性、自主性,強制行為得不到法律的保護。記者的采訪權不得侵犯被采訪人的隱私,在被訪者不希望談及的問題上,應該給被訪者以最基本的人文關懷。如果缺少了人文情感,媒介風格也將損害媒介自身與記者本身。

新聞報道作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展現;細節;直接引語;動詞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說其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地位。而如果從新聞角度來分析,《史記》中的篇章,尤其是本紀、世家、列傳部分,對新聞報道也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史記》則是“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在新聞的重要原則——新鮮上,二者截然相反。但二者同是基于事實,刨除時效性這一因素,新聞與史學有許多共通之處,這就使二者具備了比較研究的基礎。

為了保證真實性,新聞報道設定了許多寫作規則,比如對新聞五要素以及消息來源的交待必須明確清晰等,《史記》并沒有遵循這些規則,但司馬遷所記敘的事件,他描寫的人物,雖歷經2000多年卻仍然鮮活生動如在眼前,比現今許多標榜“真實”的新聞報道更加可信。這絕不是因為《史記》的“史”字號分類,而是因為司馬遷創作態度的嚴謹、創作手法的高明。這種對事實的藝術表達,值得所有的新聞從業人員學習。

一、要展現,不要講述

新聞報道實際上是事實的圖解過程。事實的圖解是指通過記者和信源的敘述,使事實能以圖像的形式出現在受眾腦海里。新聞作品的價值在于讀者是否“相信”作品中圖解的事實,記者通過圖解事實,使讀者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從而影響讀者。

司馬遷的《史記》,正是通過 “實錄”來圖解事實的寫作方法。它以人物為中心,將有關的歷史事件記載到人物傳記中,構成一個有始有終的完整的線形故事。如信陵君的傳記是由親迎侯生、竊符救趙等故事構成的;廉頗和藺相如的傳記是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故事構成的;孫臏的傳記包含田忌賭馬、馬陵道破殺龐涓等故事等。

司馬遷不是依照一定的程式去寫作和塑造人物,也不使用定義的或概念性的語言簡單的陳列出來,而是選擇歷史事件中的關鍵時刻,以人物為中心,突出描寫他們與事件有關的活動,一個矛盾接著一個矛盾地展開,步步緊逼,扣人心弦,歷史事件復雜的發展過程就這樣生動地、明白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紐約時報》的一位高級主編,曾經告訴后來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記者里克·布拉格:“給我看你所看到的一切,用文字來描繪一幅畫面,然后,我就可以跟隨你的腳步。”這一點,公元前91年完成的《史記》已經做到了。

二、重視細節

文章因細節而生動,新聞報道中的細節、小插曲、逸事、幽默等可讓報道增加可讀性,是再現當時情景的一個重要手法。讀者讀了這種新聞作品,會有一種入其境、見其人的感覺。

如果我們將以下列舉的《史記》中的細節描寫方法運用于新聞寫作中,新聞報道一定更具感染力。

如描寫外貌,寫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李廣“為人長,猿臂”,蔡澤“易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等等,雖然比較簡單,卻各有特征,使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可視性。

描寫神情,《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寫秦王欲強奪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怒發上沖冠”,好像可以親眼看到一樣。

又如故事場景的細節描寫,著名的“鴻門宴”故事,人物的出場、退場,神情、動作、對話,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再如生活細節的描寫,這在一般歷史著作中出現很少,在《史記》中卻相當多。如《李斯列傳》中李斯觀倉鼠食粟想到 “人之賢不肖,辟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陳平為鄉人分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這些瑣事,單純從史學角度來看,是毫無價值的,但正是這些生活細節,讓這些歷史人物“活“了過來。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與現代記者不同,《史記》雖然以“實錄”著稱,但司馬遷不可能近距離觀察那些人物,他筆下的細節描寫,必然有虛構成分。但《史記》所達到的藝術效果,卻異常地生動逼真,這是由于司馬遷對各種人物都有深刻的觀察,對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環境、地位上的變化有深刻的體驗,這些人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躍而富有生氣地浮現在我們面前。

這也提醒了我們的記者,細節的真實性,一是來源于細致的現場觀察,另外,也要注意對人性的觀察和體悟。

三、多用直接引語,少用間接引語

新聞報道很重視直接引語的運用,除了因為對話的吸引力和表現力外,還因為那些由事件參與者親口說出的話,能使報道更具真實感。曾獲美國芝加哥論壇文學獎的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說過:“逼真的對話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吸引讀者。它也比其他任何東西都能更快、更有效地表現角色的特點。”

《史記》中直接引語的運用,能使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對話”的作用。

劉邦、項羽微時見到秦始皇巡游的威儀,各說了一句不甘于自己地位的表白。劉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多有羨慕;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則更多仇恨與野心,表現了他強悍爽直的性格。

韓安國下獄為獄卒所辱,他以“死灰豈不復然”威脅獄卒,獄卒大言不慚地說:“然即溺(尿)之!”活現出小人物在可以欺凌大人物時不顧一切的粗野和痛快。

當然,記者不是速記員,我們在寫作時也不是“有話必錄”,把所有新聞源所說的很長的、重復的引語一字不拉地記下來,而是要選擇能夠體現人物特征,展現事件發展的關鍵性直接引語。

四、用動詞,少用形容詞和副詞

新聞報道要求記者不應該以任何的方式表現自己的立場,不得感情用事。但感情的流露常常是不自然的和無意識的,避免感情用事的有效方法是少用形容詞和副詞,多用不帶色彩的中性動詞。因為動作宜于準確和清晰的描述,而形容詞和副詞的外延相對較廣,不同客體對形容詞和副詞的感應可能有所不同,容易給人模糊的印象。

《史記》對動詞的使用非常到位。比如,《項羽本紀》中寫項羽垓下突圍一段: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此處皆是對話和動作描寫,項羽僅率二十八騎,于幾千騎兵的圍困下,斬將殺兵,瞪瞪眼睛喝叱兩句就嚇得對方“人馬俱驚”,英雄蓋世不著一字,而于文中盡顯。垓下突圍沒用“險”字形容,至今讀來卻仍讓人心驚肉跳,由此可見動詞的感染力之強。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為了創作史記,曾經游歷全國,遍搜各類史料,但無論如何,他不可能起死人于地下進行當面采訪,與現代記者相比,他所引用事實的真實性多少要打點折扣。但《史記》通過對事實的藝術表達,彌補了其在真實性上的“誤差”。日本近代學者齋滕正謙曾說:“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史記會注考證》引《拙堂文話》)。這說明,通過藝術感染,事實可以更加真實。并且,讀者在相信“這是事實”的同時,更能體會到藝術的美感。如果新聞作品能達到這樣的感染力,將超越“昨日黃花”的水平,成為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司馬遷. 《史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2](美)梅爾文·門徹著. 《新聞報道與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改则县| 吴忠市| 桐乡市| 永胜县| 临猗县| 杭锦后旗| 稷山县| 凤城市| 临高县| 科技| 洮南市| 石城县| 醴陵市| 晋宁县| 榆林市| 三都| 搜索| 宜兴市| 交口县| 满洲里市| 巨鹿县| 道真| 广南县| 通许县| 利津县| 南通市| 社会| 阆中市| 鹤壁市| 信丰县| 永济市| 甘孜| 吉首市| 苏尼特右旗| 都江堰市| 左贡县| 新宁县| 台山市| 讷河市|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