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隆基和楊貴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據說,自從唐明皇李隆基娶到楊玉環后,終日沉溺于酒色,不問政事。有一天,李隆基與楊貴妃在百花亭飲酒作樂,不知不覺間,兩人已喝得爛醉。只見楊貴妃的臉上印著兩朵紅云,神情亢奮,飄飄欲仙,忍不住嬌聲嬌氣地叫道:“我要飛上天!我要飛上天!”李隆基聽后,誤以為楊貴妃要吃“飛上天”,遂命令御廚,趕緊為愛妃獻上此菜。御廚聽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們在御膳房供事多年,熟悉全國各大菜系,可他們從未聽說過什么“飛上天”。怎么辦呢?皇帝的話一言九鼎,他說有就有,哪個敢說“不”字。如果做不出“飛上天”,恐怕大家的腦袋都得搬家,御廚們急得團團轉,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一位名叫蘇空頭的蘇州廚子急中生智,他說,用雞翅做一道菜,不就是“飛上天”嗎?大家聽后,都表示贊同,于是叫人買了幾只鮮嫩好看的童子雞,然后斬下雞的翅膀,與香菇、冬筍等一起燜燒。結果,做出來的菜味美可口,色、香、味、形俱全。
菜端上桌時,楊貴妃的酒已醒了許多,她夾了一塊“飛上天”放進嘴里,不覺神清氣爽,唇齒生香,連聲贊嘆道:“好吃!好吃!真好吃!”李隆基聞罷,也趕緊夾了一塊,并問身邊的太監:“此菜叫什么名字?”太監回答說:“這不是陛下吩咐御膳房做的‘飛上天’嗎?”李隆基立刻意識到自己酒后失言,只得尷尬地笑了笑。后來,因為楊貴妃非常喜歡這道菜,加上這道菜因她而創,所以人們就稱之為“貴妃雞”。
>>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范冰冰的表情包? 楊貴妃的石榴 楊貴妃的駐顏秘方 楊貴妃的美顏食譜 楊貴妃的梨花白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盛唐氣象的合“理”化建構 電影《王朝的女人?楊貴妃》 對中國歷史巔峰愛情的演繹 楊貴妃對大唐GDP的貢獻 至尊紅顏楊貴妃的豪門秘笈 楊貴妃對大唐GDP的貢獻 井上靖《楊貴妃傳》中的楊貴妃形象新探 江采蘋:與楊貴妃叫板的女人 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哪里來的? 楊貴妃與江采蘋的后宮隱秘事 《楊貴妃秘史》唐代灰姑娘的愛情狂歡 誤國之戀——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 楊貴妃趙飛燕的不孕之謎 殷桃:楊貴妃的嫵媚我學不來 如果你的對手美如楊貴妃 日本傳統戲劇中的楊貴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范冰冰的表情包?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范冰冰的表情包?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既然是大歷史大人物,就要有寫出歷史氣象的雄心,但《楊貴妃》顯然對此毫無建樹。
看《楊貴妃》,讓人想到的是索菲亞?科波拉的《絕代艷后》。兩者都講了大眾意義上的紅顏禍水,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做翻案文章。
翻案文章要做得好,必須得寫出這個人的無辜,或者某種意義上的無辜。《絕代艷后》里的瑪麗皇后,只是個深宮長大的小女孩,情感得不到慰籍,且從來不知錢為何,用花天酒地來滿足她空虛的心靈,也不算得過份,起碼在她的概念里。電影以她的角度出發,拍出了她一系列被后人指為荒的行為,背后裹挾著一絲天真的浪漫和憂郁。但《絕代艷后》又不止如此,每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對自己負責的同時,也可能是對別人的犯罪。雖然《絕代艷后》拍得極其華麗輕快,但它還是意識到個體和社會身份之間的落差,以及那種道德的模糊感――這才是影片的悲劇核心,說到底是一個人的認知局限,她真誠的憂傷著,不知不覺以一個王朝的代價。
若以《絕代艷后》作為模板,《楊貴妃》顯然差很多。它根本沒拍出那種悲劇感,兩個讓她喪命的關鍵人物楊國忠與安祿山在影片里語焉不詳,而她與李隆基的愛情也拍得像瓊瑤劇。李隆基怎樣從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成為情圣,電影也沒有表現。至于楊玉環本人,也沒有什么性格魅力,從她進宮到死亡,性格上看不出什么變化。整部影片看起來氣勢恢宏,但人物都顯得單薄,最慣常的行為就是在巨大的布景前做慢鏡頭式的深沉。
關于上映之前被大規模炒作傳播的馬震鏡頭,其實也沒什么,且不說它已經被刪掉,既使不刪,它也顯得小兒科。這種宮廷片,有性的鏡頭是自然的――要知道,這里是宮廷,性從來不稀缺。性在這兒由于脫離了平常人家的溫飽階段,反而有了更豐富的意蘊,它既能是放蕩也能是天真,既代表豐盈也指向空虛。它是人類表情達意最有力的武器。只不過,影片在處理馬震以及最后的死時,那種的偷窺感做得太足了,少了一種坦率,于是也就落了下乘。
《楊貴妃》是部很可惜的電影,它拿那么豐厚的歷史做了那么輕浮的故事,讓人有買櫝還珠的遺憾。此前關于中國歷史,我們有《末代皇帝》《刺秦》,甚或者《》等,它們都展示了宏大的歷史畫卷,個體與集體錯綜復雜的糾葛,以及個體內心深處的迷惘與雄心。而這部影片空擔了張藝謀、田壯壯等人的名頭,卻看起來像是范冰冰各種魅惑、的表情包。
關鍵詞:楊貴妃;身世;愛情;生死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2-0146-03
從古到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被寫成各種的版本。如唐代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唐代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宋代的《楊太真外傳》,元代王伯成的《天寶軼事諸宮調》,元代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簡稱),明代吳世美的《驚鴻記》以及洪的《長生殿》是較為人熟悉的。雖然各部作品對楊貴妃的描寫有所不同,但是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楊貴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如《梧桐雨》寫道:“妾貌類嫦娥”來形容楊貴妃的美色,在戲曲中多次描寫楊貴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聲干,羅襪弓彎,玉佩丁東響珊珊,即漸里舞云鬟。施呈你蜂腰細,燕體翻,作兩袖香風拂散。”《長生殿》中用“姿容艷麗”來形容楊貴妃的美,并對楊的才華有進一步的描寫。如楊夢里聽一遍就能記住音節,“幽夢清宵度月華,聽“霓裳羽衣”歌罷。醒來音節記無差,擬翻新譜消長夏”,楊寫下來,傳授給宮女,再讓宮女傳授給梨園弟子。對楊貴妃的整個舞蹈過程有詳細的描寫:
“【羽衣第二疊】【畫眉序】羅綺合花光,一朵紅云自空漾。【皂羅袍】看霓旌四繞,亂落天香。【醉太平】安詳,徐開扇影露明妝。【白練序】渾一似天仙,月中飛降。(合)輕揚,彩袖張,向翡翠盤中顯伎長。【應時明近】飄然來又往,宛迎風菡萏,【雙赤子】翩翻葉上。舉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側度無方。(急舞介)【畫眉兒】盤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揚,鳳影高騫鸞影翔。【拗芝麻】體態嬌難狀,天風吹起,眾樂繽紛響。【小桃紅】冰弦玉柱聲嘹亮,鸞笙象管音飄蕩,【花藥欄】恰合著羯鼓低昂。按新腔,度新腔,【怕春歸】裊金裙,齊作留仙想。(生住鼓,丑攜去介)【古輪臺】舞住斂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顙,山呼萬歲拜君王。”
《長生殿》詳細地描寫出楊貴妃跳舞的過程,表現了楊貴妃的多才多藝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寫在《梧桐雨》中是沒有的。
雖然在《梧桐雨》和《長生殿》中對楊貴妃的貌美如花,擅長舞蹈的描寫不一樣,但是都離不開著對楊的容貌和舞蹈的認同。但是在《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貴妃這個人物形象存在著截然不同,以下是對種種差異的分析。
一、關于楊玉環之身世
楊玉環這個人物歷史上是存在的。史料記載“楊貴妃生于官宦家,父親早逝,從小寄養于叔父家。先是被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看中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上,于是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賜道號太真。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
白樸在《梧桐雨》中,遵循了歷史的記載,在第一折中寫道:“妾身楊氏,弘歷人也。父親楊玄瑛,為蜀州司戶。開元二十二年,蒙恩選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乃主上圣節,妾身朝賀,升上見妾貌類嫦娥,令高力士傳旨度為女道士,住內太真宮,此號太真。天寶四年,冊封為貴妃。半后服用,寵幸殊堪。”《梧桐雨》對楊貴妃的身份背景的敘述和歷史記載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洪在《長生殿》中寫道:“奴家楊氏,弘歷人也。父親玄瑛。官為蜀中司戶。早失怙恃,養在叔父之家。生有玉環,在于左臂,上隱[太真]二字。因名玉環,小字太真。性格溫柔,姿容艷麗。慢揩羅袂,淚滴紅冰;薄試霞綃,汗流香玉。荷蒙圣眷,拔自宮嬪。位列嬪妃,形同皇后。” “昨日見楊玉環,德行溫和,豐姿秀麗。卜茲吉日,冊為貴妃。”“臣妾寒門陋質,沖選掖庭。”“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備。取供內職,深愜朕意。”這些描述都與歷史上記載的楊貴妃身份背景的敘述不同,顯然是作者忽略了楊貴妃的身份背景。《梧桐雨》和《長生殿》不同的人物身份背景描述,為確立兩部作品的不同的楊貴妃形象的做了重要鋪墊。
《梧桐雨》沒有回避楊貴妃曾當壽王妃這一段,遵循了歷史,而《長生殿》對楊貴妃這段歷史只字不提,美化了楊貴妃的經歷。楊貴妃身份的描述對《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的性格愛情等有重要的影響。
二、楊貴妃的愛情
《梧桐雨》和《長生殿》都描寫了李楊二人七月七夕長生殿盟誓這一佳話,但是兩部作品對待李楊的愛情態度是不一樣的。白樸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諷刺的,洪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贊美的。
《梧桐雨》中,楊貴妃是被“強行”進宮,皇上看上她,就算是皇上的兒媳婦也不得不對皇帝的命令服從。當妃子也許是很多女子的心愿,但是楊玉環與丈夫壽王傷心離別,唐玄宗比楊玉環大三十歲。一個大自己三十歲的老頭子怎比年輕的壽王呢,更何況離別丈夫去侍奉公公,在感情上也受到傷害,對唐玄宗又何來真感情。深宮中的寂寞,導致安祿山的到來讓楊貴妃的生活為之一亮。《梧桐雨》的開頭就描寫了楊貴妃和安祿山的私情。安祿山在被派遣做漁陽節度使云“只是我與貴妃有些私事,一旦離去,怎放的下心”兩人的私情被楊國忠得知,安祿山被派遣時,楊貴妃又怕又不舍“近日,邊庭送一蕃將來,名安祿山。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圣人賜與妾為義子,出入宮掖。不期我哥哥楊國忠看出破綻,奏準天子,封他為漁陽節度使,送上邊庭。妾心中懷想,不能再見,好是煩惱人也。”怕的是私情敗露,不舍的是安祿山要遠去邊關當節度使,一段情也許會從此終結。她和唐玄宗的七月七夕的盟誓看起來也可笑,“妾蒙主上恩寵無比,但恐春老花殘,主上恩移寵衰,使妾有龍陽泣魚之悲,班姬題扇之怨,奈何!”看起來對唐玄宗有著深愛,又擔心他移情別戀而頓生傷感。楊貴妃確實擔心失寵,因為她擔負著整個楊氏家族的命運,一旦失寵,楊氏家族便毀于一旦,而且失寵就等于失去了奢華的物質生活,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的她更擔心失去恩寵。她的話無非是想抓住唐玄宗的心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由此看來,楊貴妃是不幸福的。自己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還要虛偽地去討好自己不喜歡的人,這樣的生活何來幸福,何來美好的愛情。
而在《長生殿》中,楊貴妃是位美麗端莊,追求平等,愛情專一,始終不渝的女子。楊貴妃和安祿山是沒有私情的,她與唐玄宗的愛情是真摯的,感人的。由于《長生殿》對楊貴妃曾為壽王妃只字不提,楊貴妃的身份純潔了,李楊的愛情也純潔化,楊貴妃追求純潔的、至死不渝的愛情也有了說服力。楊貴妃與唐玄宗定下七月七夕的盟誓,希望能夠地久天長。她也努力經營著自己的愛情,“萬歲爺好生不快,今日竟不進西宮去了。娘娘在那里只是哭哩”“嬌癡性天生忒厲害。前時逼得個梅娘娘,直遷置樓東無奈。如今這虢國夫人,是自家的妹子,須知道連枝同氣情非外,怎這點兒也難分愛。”楊貴妃逼走梅妃,唐玄宗生氣并與虢國夫人發生關系也非像以往的作品一樣是出自嫉妒之心,而是要捍衛自己的愛情。“我到那里,看他如何逞媚妍,如何賣機變,取次把君情鼓動,顛顛倒倒,暗中迷戀。”對唐玄宗秘密寵幸梅妃,楊貴妃的態度不是對唐玄宗失望,而是積極捍衛自己的愛情。表現的楊貴妃是勇敢的。她強烈追求純潔的愛情,就算是馬嵬驛被賜死,也沒有責怪唐玄宗,還牽掛著他,“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舊人,能體圣意,須索小心奉侍。再為我轉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楊貴妃死后,對玄宗的愛情依然是“人鬼情未了”,“風前蕩漾影難留,嘆前路誰投。死生離別兩悠悠,人不見,情未了,恨無休。”她懷念著往昔與玄宗的情,傷心悲痛這些情不能重現,心中念念不忘唐玄宗。她魂魄隨風而飄,隨心而飄,“我楊玉環鬼魂,自蒙土地給與路引,任我隨風來往。且喜天不收,地不管,無拘無系,煞甚逍遙。只是再尋不到皇上跟前,重逢一面。”在不經意之時,回到了與玄宗溫存之地“呀,原來就是西宮門首了。”可見楊貴妃對愛情的執著,即使生死也不能將其湮滅。正是因為情比金堅,感天動地,楊貴妃的愛情感動了天上的神仙,讓她和玄宗在仙界相逢,永在一起,“玉帝敕諭唐皇李隆基、貴妃楊玉環;咨爾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萊仙子。偶因小譴,暫住人間。今謫限已滿,準天孫所奏,鑒爾情深,命居忉利天宮,永為夫婦。如敕奉行。”
從《梧桐雨》和《長生殿》中關于楊貴妃的愛情中可以比較出,《梧桐雨》中的楊是一個自私自利,貪圖享樂,用情不專,放蕩的女人,而《長生殿》中的楊是一個純潔專情的女人。兩部作品對楊貴妃的愛情方面的表現截然不同,正好塑造出楊貴妃兩個相反的人物形象。
三、在生死與國家安危之間的抉擇
馬嵬兵變,是李楊愛情破滅的直接原因。無論是《梧桐雨》還是《長生殿》都有相似的情節,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被縊死,李楊二人陰陽相隔,原來的甜蜜的生活不復存在。但在面對生與死之時,白樸和洪寫出了迥然不同的楊貴妃形象。
在《梧桐雨》中,楊貴妃得知士兵兵變要求唐玄宗賜死自己,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死,求唐玄宗保住自己。“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報得,數年恩愛,教妾怎生割舍?”楊貴妃表面說不舍與唐玄宗的“恩愛”,實質上是怕死,求助唐玄宗,希望他能念及昔日的情愛,救自己一命。但唐玄宗已經不能自保,“妃子,不濟事了,六軍心變,寡人自不能保”于是陳玄禮再次逼唐玄宗下命令“愿陛下早割恩正法”。楊貴妃慌了,用幾乎威逼的語氣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命?”但玄宗已無動于衷了,因為他已經無法自保了,被迫下旨賜死楊貴妃。楊貴妃此時知道已經無力回天了,對玄宗只有怨恨,“陛下好下的也!” 從整個被賜死的過程來看,楊貴妃并沒有想過國危當前,自己能為這個國家做點什么,也沒有想過自己的死能激發士兵的戰斗士氣,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更沒有為深受戰爭傷害的老百姓著想,她唯一想到就是自己的生命,足以看出她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在《長生殿》中,得知自己將要被賜縊死,楊貴妃出于求生本能而哀求于玄宗,“陛下啊,事出非常堪驚詫。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是前生事已定,薄命應折罰。望吾皇急切拋奴罷,只一句傷心話……”在士兵的再三挾迫下,楊貴妃明白了玄宗的無奈和猶豫不決,便決定為愛獻身,“臣妾受皇上深恩,殺身難報。今事勢危急,望賜自盡,以定軍心。陛下得安穩至蜀,妾雖死猶生也。算將來無計解軍嘩,殘生愿甘罷,殘生愿甘罷!”此時的楊貴妃是不怕死的,她甘愿為玄宗舍棄生命,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犧牲的女子形象。
綜上對比,《梧桐雨》和《長生殿》中的楊貴妃形象迥然不同,一個是放蕩,自私自利,頗有心計,貪生怕死的形象;一個是純潔,用情專一,勇于犧牲自己的形象。無論是哪個形象的楊貴妃,都在文學史上留下燦爛一筆。
參考文獻:
[1]洪.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顧倉.元人雜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3]王季思.中國古代戲曲論集[C].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4]譚帆,楊坤.長生殿選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呂樹坤.沉醉東風[C].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6]姜曉光.淺談長生殿和梧桐雨的異同[J].文學研究,2011(02).
作者簡介:
2、《竇娥冤》,正名為《感天動地竇娥冤》。故事淵源于《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講述了一位窮書生竇天章為還高利貸將女兒竇娥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不出兩年竇娥的夫君早死的故事。
3、《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寫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漢宮秋》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歷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的成就。
4、《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樸雜劇代表作,取材于唐人陳鴻《長恨歌傳》。劇寫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故事。其情節是:幽州節度使裨將安祿山失機當斬,解送京師。唐明皇反加寵愛,安遂與楊貴妃私通的故事。
1、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意思:即使是天長地久,也總會有盡頭,但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2、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
3、《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余地。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