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疆古爾邦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域種植葡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張騫出使西域時,就發現這里已廣種葡萄。目前,吐魯番葡萄的種植面積和總產占全國的20%左右,全疆的50%左右。由于環境適宜,這里所產葡萄的品質遠遠超過它的原產地地中海沿岸地區。吐魯番葡萄品種資源豐富有600多個。最著名的是以制干為主的無核白,以鮮食為主的馬、紅葡萄,以及藥用的索索葡萄,據《大明會典》記載,索索葡萄的價值比駝皮和獺皮還高。
“無核白”不僅皮薄肉脆,汗多而得,還能晾干制成碧綠的葡萄干。盛夏的季節走進綠洲,家家戶戶的葡萄架不但會帶給你陰涼,好客的主人還會采來晶瑩的鮮葡萄給你消暑解渴;即使是隆冬,在塔里木盆地一帶的集市上,仍然可以嘗到保存得較好的葡萄。
傳統節日: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
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也稱“爾德.艾祖哈”。“爾德”的意思是節日,“古爾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獻牲”之意。因此通常把這一節日的名稱漢譯為“宰牲節”,即宰牲獻祭的節日。在我國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將其音譯為“庫爾班節”。古爾邦節的時間定在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干干凈凈,忙著精制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賬、夾板房內,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板車、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節日期間還舉行叼羊、賽馬、摔跤等比賽活動。
旅游圣地:火焰山
火焰山本身具有獨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記》里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
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中部,當地人稱“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它是一條東西長約100千米,南北寬約7—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輕褶皺低山,最高峰位于勝金口附近,海拔也只有851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白堊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巖和泥巖組成。山體雄渾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沖刷,山坡上不滿道道沖溝。山上寸草不生,基巖裸露,且常受風化沙層覆蓋。盛夏,在灼熱陽光照射下,紅色山巖熱浪滾滾,絳紅色煙云蒸騰繚繞,恰似團團烈焰在燃燒。唐朝邊塞大詩人岑參有詩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又詩云:“火山流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與火焰山荒山禿嶺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那一條條穿過山體的溝谷,溝底大多清泉淙淙、綠樹成蔭,形成條條狹長綠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當數葡萄溝,此外,還有木頭溝、勝金口溝、蘇巴什溝、連木沁溝等。
王琬婧
關鍵詞:維吾爾族;禮儀民俗;風俗習慣;節日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所以導致各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禮節禁忌。接下來就簡單介紹一下維吾爾族的禮儀民俗、風俗習慣、禮節、禁忌。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合”或“團結”。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占新疆總人口的46%,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維吾爾族人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古典文學名著《福樂智慧》、辭書《突厥語大辭典》,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與禮儀風俗。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由于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維吾爾族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諾魯孜節(春節)等。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人民之間的禮節表現了平等、友愛、敬老、愛幼的精神,勞動人民相見總是相互親切地握手、問候,對老人十分尊敬。婦女中還有長者親吻晚輩的禮節。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一些帶有等級性的、封建的禮節逐漸消失了,體現著平等友愛、互敬互讓的禮節則繼續保存下來,并且增加了新的意義。維吾爾族熱情好客,崇尚禮節,待人接物,講究禮貌。
如對長者要尊敬,走路讓長者先行,談話讓長者先說,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小輩在長者面前不準喝酒、抽煙;親友相見必須握手問候,互相致禮和問好,然后右臂撫胸,躬身后退步,再問對方家屬平安;婦女在問候之后,雙手扶膝,躬身道別。在屋內坐下時,要求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給客人上茶時要雙手,單手接受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的舉動。
維吾爾族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諾魯孜節(春節)等。
維吾爾族禮節: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體向前傾三十度,并連說:“艾斯拉姆艾來孔!”回禮語為“外來孔艾斯來姆”。
維吾爾人十分講究鄰居間的和睦相處,相互幫助。家里做了好飯,左鄰右舍間常互相贈送品嘗。一家來了親朋或遠方的貴客,各家鄰居都要輪流請到自己家作客.一家有紅白喜事,鄰居們少不了爭相幫助.走遠路的陌生人路過村落,遇到困難,維吾爾人總會慷慨橢,不會讓他餓著肚子上路。
其他民族群眾到維吾爾族家中作客,都很尊重民族習俗,講究禮貌.吃飯時,不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隨便到廚房或鍋灶前面去,不剩食物在碗中,注意勿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餐布上。共盤吃抓飯時,不伸手亂抓,也不將自己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在屋內和人交談時,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喧嘩。否則,被認為是對他人不尊重。在稱呼對方時,必須用“您”,忌諱直呼“體”(除非對自己的妻子或摯友)。
到別人家作客時,如果主人是久未晤面的親朋好友,或是有較高威望的人,上門時,必須帶若干禮品。女的帶抓飯、大塊牛羊肉、包子、馕、布料等。女人和男人一般不同時上門。男人一般不帶禮品,如果有必要帶的話,也只帶些糖、水果、瓜等物。作客后的幾天,女主人自己或通過孩子,要向客人回贈禮品,如馕、糖等物,數量要比人家送來時的略少,不能超過。否則,會被對方視為不接受禮品。離開時,全家人站在門外送出。主人雙手垂握,說些謙遜客氣話:“招待不周,請多多原諒!”。
維吾爾族禁忌: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忌東張西望或站起;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屋內就坐,忌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請茶,忌用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別人家去,一定要讓年長的人先進門。
青壯年婦女一人在家時忌外人進去;新婚夫婦的洞房忌隨便闖入;見到門上掛有紅布條,表示婦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內;不要和婦女開玩笑;在公共場合忌光著上身,更不能穿著背心、褲衩到別人家里去;忌背后議論別人的短處;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邊、墓地、清真寺周圍和果樹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臟水;禁止攜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豬圈、廁所,不許牲畜在墓地內亂跑,不許從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澇壩內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內;北疆地區,禁止在長輩面前講詼諧或揶揄的語言。
用過餐后,客人要表示謝意。如果是喜事請客,客人們多說“姆巴列克保松(祝賀)”的話;如果是辦喪事,做“乃孜爾”(死者忌日祭禮),客人不能發笑,表情要沉重。虔誠的穆斯林要雙手舉到面前,說一聲“阿明”,念一段《古蘭經》禱告文字。說畢,雙手撫臉,散場。氣氛自始至終保持嚴肅。
維吾爾人以助人為樂,舍施為榮,認為這是做善事。待人接物十分熱情,晤面時,將年長的稱為“阿卡(哥哥)”“阿恰(姐組)”,年輕的稱為“吾卡(弟弟)”“森麗姆(妹妹)”。
維吾爾人對親朋好友、鄉鄰、街坊,甚至外鄉外地人,只要他們的生活發生困難,需要接濟,不論親疏關系,不論民族,都要在力上予以接濟,即使自己少吃點,少穿點,少用點,善事不能不做。當你面臨危難險境時,他們會挺身而出,熱情相助。
其他禁忌 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向真主禱告之地,必須清靜,肅穆,潔凈.故而在寺內嚴禁喧鬧、隨地拋灑垃圾,嚴禁大、小便。嚴禁在麻扎(墓地)挖土,毀壞草木或大小便。嚴禁在澇壩(貯水池)、伙房、水房等地大小便。
抽大麻煙()、賭錢、酗酒、斗毆、說謊、偷摸等,都被視為丑惡行為,受到輿論指責。
維吾爾族的婚俗: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在青年男女成親之前,都要經過提親和訂親儀式,反映了維吾爾族對婚姻的慎重。小伙子看上了誰家的姑娘,或是男方家長準備物色一位姑娘為兒媳,事先都要履行“提親”的手續。男方向女方家提親之前,要經過一番調查,女方家姑娘的年齡、家庭、長相、人品等情況都要進行了解,認為合適時,才會提親。也有男女青年早已熱戀,雙方私下商定婚事后,再請家人去“提親”,以達到雙方關系公開化和合法化。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干馕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馕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馕、喜糖、葡萄干、棗、糕點、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維吾爾族的食俗:日食三餐,早飯吃馕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馕、茶或湯面等。以面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馕、抓飯、包子、面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馓子、銀絲搟面(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維吾爾族的節日: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維吾爾族當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襲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前兩個屬典型的宗教節日。新疆電視臺舉辦晚會的有三個節日: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現在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傳統節日都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開齋節”、“古爾邦節”。過節時,維吾爾族人會穿上節日盛裝,互相登門拜訪,慶賀節日。而諾魯孜節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歷史,內容與漢民族的春節相似。
古爾邦節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宰牲”或“血祭”。維吾爾民族的古爾邦節同漢族的春節一樣,節日氣氛特別濃郁。
關于古爾邦節的起源,民間流行著一則古老的宗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要按真主的“啟示”犧牲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作祭禮,當他正要舉刀宰殺時,派遣的特使牽著一只公羊從天而降,示意以宰羊代替殺子,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陰歷12月10日。伊斯蘭教創立后,將太陰歷12月10日定為伊斯蘭教的節日之一,這個日子恰恰是麥加朝覲活動的最后一天。這樣,古爾邦節逐漸成了從11世紀初開始改信伊斯蘭教的維吾爾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節前,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為“獻牲”的牲畜要預先買好。節日的早晨進行沐浴全身的“大凈”,然后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再后,人們直接上麻扎爾(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最后還要“換哈達”,即拔去墳頭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澆些水再回家。
按傳統,節日聚禮之后早晨是獻牲祭祀,取悅的最佳時機。通常,人們把血祭的牲畜宰好入鍋之后,男子們開始互相拜節,婦女們則留在家里燉肉,擺節日食品,燒茶等,準備迎接客人。節日的第一天,首先給在近期內發生過喪葬等家難的左鄰右舍或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其它的拜節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別進行(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
拜節之后,才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大家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共餐,吹拉彈唱,一起娛樂。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歷10 月1日,又稱拉瑪丹節,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聽伊瑪目宣講教義。
教法還規定在節日進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為:①拂曉即吃食物,以示開齋;②刷牙;③沐浴;④點香;⑤穿潔美服裝;⑥會禮前交“菲土爾?賽德蓋”(開齋施舍);⑦低聲誦念贊主詞。
諾魯孜節是悠久的維吾爾族節日,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出來的系統的迎新年節日,是為進入春耕生產,綠化、美化、凈化環境做準備的節日,是藝術的節日、體育的節日。諾魯孜節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新疆,凡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都過這個節。“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于伊朗古太陽歷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歷3月22日。達一天相當于漢族的春分,故而“諾魯孜”節也叫迎春節。維吾爾族在信奉伊斯蘭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們看來,星神是掌握人類命運禍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類的主神之一,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的病源。所以穆斯林們正好在雙魚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時,舉行諾魯孜節,并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新年節。古爾邦節和肉孜節是伊斯蘭宗教節日,在維吾爾族歷史中只有一千多年的歷時。而諾魯孜節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也是新疆電視臺舉辦晚會的三個節日(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之一。也是全疆唯一一個各個鄉鎮政府及農村及學校舉行集體活動慶祝的節日。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于2009年將諾魯孜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諾魯孜是傳承下來的慶祝活動,將其視為新的一年的開始。諾魯孜節,作為文化遺產和悠久傳統和睦的象征,對加強各國人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及睦鄰友好理想基礎上的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2010年聯合國大會第A/RES/64/253號決議后正式成為國際性節日。
參考文獻:
[1]從熟語看維吾爾族的好客習俗文化---王德壞《喀什師范學院學報》 2005年02期
[2]維吾爾族節日習俗一瞥---瓦哈甫?吐爾遜《中國民族》, 2010年07期
2、帕爾木丁:帕爾木丁是維吾爾族人民傳統的風味食品。它色澤黃亮,形象美觀,皮酥脆,肉鮮嫩,咸中帶甜,頗受人們歡迎。
3、熏馬腸:做法考究。哈薩克族的馬腸和臘肉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色悅目,而且營養價值很高,并具有特殊的風味。
4、涼面: 涼面亦稱黃面,維吾爾語叫“賽執克阿希”,是頗受人們歡迎的夏令風味小吃。它用土堿水和蓬灰水和面。這兩者都是新疆特產,其中以托克遜縣蘆葦叢中產的土堿和以吐魯番市境內出產的逢灰最為馳名。
在200*年春節、古爾邦節即將來臨之際,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全疆各族離退休干部職工表示親切的慰問和崇高的敬意: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區各項事業所取得的長足進步,全區各族老同志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時刻關心黨和人民的事業,充分發揮自身的政治優勢和作用,積極參與兩個文明建設,為自治區的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貢獻。
200*年,是實現“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做好各項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全疆各級政府樹立強烈的戰略機遇期意識,強化加快新疆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動自治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要實現自治區黨委六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關鍵性措施,從實際出發,實現200*年全區GDP增長9%,力爭達到兩位數的增長目標。要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堅決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凝聚全區各族人民群眾的力量,同心同德,促進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
通過新疆地區大眾傳播活動的范圍來看,對民族習俗的應用應該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新聞活動中。2)廣告活動中。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活動要突出的一個重點就是民族團結。新聞活動的傳播者為漢族,受眾卻是包含漢族在內的所有民族。所以說傳播方式必須要結合少數民族的習俗。有些習俗性的傳播方式可以直接被新聞媒體加以采用。例如服飾和色彩使用習俗。比如說電視臺在對少數民族的節慶活動進行的采訪中,記者可以穿戴少數民族的服飾。哈薩克族女子的服飾多姿多彩,她們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制作連衣裙,女記者穿著這種哈薩克姑娘特有的服飾會給哈薩克族以親切感,自然就在心理上易于接受,傳播效果勢必要好的多。
電臺節目由于更突出語言,所以在進行傳播活動時應注意結合當地的語言習俗。針對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全體受眾的電臺節目一般采取以漢語播出,少數民族參與的方式進行。例如2010年在古爾邦節期間,新疆伊犁廣播電臺新聞綜合頻率《905天天說事》制作播出了一期特別節目——《快樂的節日》。節目以電話連線、直播間訪談的形式為穆斯林群眾營造了喜慶的節目氛圍。這是一檔以漢語主播的節目,但是由于伊犁是哈薩克自治州,主要住民是哈薩克族,因此新聞傳播活動在宣傳黨的政策、指導人民生活的同時也需要也結合了當地的實際情況。因為是一檔輕松快樂的節目,所以主持人在使用語言時適當使用了口語化的語言,也就是內地人常說的新疆話。比如新疆人喜歡把“你在干什么”說成“你干撒的呢”,把“我沒理他”說成“我沒爾視他”。諸如此類的新疆方言更有助于加強維吾爾族群眾對節目的親切感,切實感受到這是為他們而辦的節目。因此這一期特別節目很好的將漢族和少數民族統和在了一起,對各族同胞來說都是一次美的聽覺盛宴。對語言習俗的應用使得這檔節目更加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比起單純的用標準漢語主持節目來說,此次節目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新疆地區有許多的特產,新疆地區的商品營銷包括對內和對外。對內指對新疆本地人進行營銷,對外指對新疆以外的地區進行營銷。對內和對外營銷都需要注意語言習俗的應用。這樣對內營銷時,受眾有利于產生親切感、歸屬感和成就感,就會傾向于購買此類產品。這體現了語言習俗之為特定人群所喜聞樂見的特性則又使其對于特定的社會成員具有了強大的親和力、吸引力。而對外營銷時會增加新疆特色,讓外地人能夠更多的了解新疆。同時廣告傳播中也必須注意與特定的作為廣告對象的社會群體所具有的傳播習俗相契合。例如一個哈密瓜的廣告“:什么亞克西,什么亞克西,我們的哈密瓜亞克西!”(亞克西是“好”的意思)。新疆伊犁一家薰衣草店的廣告:“阿爾曼薰衣草,丫頭子喜歡,巴郎子也喜歡!”(巴郎子在哈語中是小伙子的意思)。這兩種產品廣告的受眾即包括漢族又包括少數民族,應用了語言習俗的這兩則廣告語不僅贏得了漢族的認同和喜歡,也贏得了少數民族的認同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