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范文第1篇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寄情于詩歌,留下了無數不朽篇章。而唐代的詩歌創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雄居歷代之巔。在盛唐時期熠熠生輝的詩人名冊中,最為世人稱頌者即是李白、杜甫二人,后世并稱為“李杜”。他們二人的詩歌創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其藝術水準堪稱空前絕后。讀李杜之詩,常使人感嘆世間的佳句華章竟似已為二人寫盡,后學之輩徒有遙瞻項背,望洋興嘆。而二人詩中之高遠意境,絕妙風姿,又使人為之傾倒,休戚與共。其中詩風俊逸灑脫、豪邁奔放的李白,被后人尊為“詩仙”;而風格沉郁頓挫、厚重蒼勁的杜甫,被后人譽為“詩圣”。二人之詩雖風格迥異,但文學成就各執牛耳,共領,難分軒輊。但筆者想從二人詩歌的不同之處,淺談自己對個人修養的一點認識。

2010年5月4日,同志到北京大學與師生共度“五四”青年節。有學生蘸墨寫下“仰望星空”歡迎總理,而溫總理則揮毫以“腳踏實地”回贈學子。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寓意心存信念和求真務實,是我們應當持之以恒的修身準則。巧合的是,星空和大地兩個意象,恰好與李白、杜甫二人的詩歌特點所對應。正如前文所言,李白詩歌的特點是瀟灑豪放、率性不羈、隱隱有仙氣,其膾炙人口的那些名篇也概莫能外。認真研讀這些詩歌,你會發現這些詩句之所以能夠輕易地與我們產生共鳴,是因為它滿懷激情地吶喊出了個人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如《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類似詩句還有許多,不一而足。正如刀爾登先生在戲說李白詩歌時所言,李白詩歌的一大功效,就是“使無數普通人,用不著在形容自己的志向時張口結舌。”的確如此,李白在書寫個人志向時的豪邁與自信,無疑使人們感受到了莫大的激勵和鼓舞。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是讓李白詩歌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對于每個心懷理想的人來說,在力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的路上,理想這個概念既虛幻又真實,既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它一如夜空中指引方向的星辰,遙遠、明亮而又永恒。仰望星空,既可以看做是李白詩歌給我們的美學感受,也是我們堅持個人信念的必要行為。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仰望星空,才能不迷失方向,找到自我,實現自我。這是個人修養中關注自身內心追求的重要部分。

而杜甫詩歌無論是在藝術風格還是表現內容上,都有著不同的特點。生逢戰亂之年的杜甫,目睹了生靈涂炭的境況,自己一生又飄零四海,因此詩歌中多存悲天憫人之思,意境蒼遠悲涼。如《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贈衛八處士》中的“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與李白更多地喜歡抒發個人情懷、描寫個人志趣不同,杜甫的著墨點更多的是民間的疾苦、世事的興衰、命運的跌宕、漂泊的感傷。如果說李白的詩歌給人以星空般華美璀璨、縹緲高潔的審美感受,那么杜甫的詩給我們的感受更多的是山川大地般的崎嶇艱險、廣袤蒼涼。這里要說的腳踏實地,主要是指杜甫詩歌創作的根基是深植于現實和民眾之中的,它不是個人的無病,而是與生俱來的憂患意識的杰出表達。杜甫的詩歌提醒我們世界上還有無盡的苦難,在這寒來暑往的人世間,在顛沛流離的命運里,我們應當珍惜和尊重什么。有學者認為,杜甫詩歌的核心正是儒家思想中的“仁”字,我深表贊同。翻閱杜詩,常常為他所書寫的那個時代蹙眉扼腕,喟然長嘆。而杜甫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偉大愛心,正是“仁”字的真實寫照。杜甫示范我們,人不能只關注個人內心,還要關愛他人、關心社會、關注時代,從而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中,每一個人存在的時代都不可復制,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待和理解現實,正確定位自己在時代和社會中的位置,如此才不會使個人的理想信念變成空中樓閣。這也是腳踏實地的另一重意義。

李白,呵氣成詩的飲者,不食煙火的天降謫仙;杜甫,詩史合一的行吟者,身經萬難的世間真人。如果我們領悟了他們,就會更好地理解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就會明白要完成自己,正視內心和胸懷天下是如何地缺一不可。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正是我對內外兼修的一種理解,如何做,也許你也有了答案。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生物學;課堂教學;課改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3-0113-02

如果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教師職業生涯的初始階段,教師越過青澀之后,正逢轟轟烈烈的課改,助推了教師對傳統教學的質疑、批駁甚至顛覆,陷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反思,這是好事,因為新生代的教育需要思考和改革。但似有一些教師盲目跟風,打著課改的旗號沖動冒進、不切實際、形式化走過場,對以往的教學手段一概否認……不禁讓人緩下腳步來回頭看:傳統教學真的一無是處?真的都很低效?重起爐灶的課堂模式是不是一定有優勢,都達到了理想中的課改目標?沉下心來發現課改中的浮躁浮夸之風,因此重又倡導:探尋教學本源,尋求回歸教學本質基礎上的提升。尋根課堂教學,不是回到教學老路,不是過去低效教學模式的復辟,應是在傳承精華后的提升。教師也正漸入“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佳境。

1 過度煽情,喧賓奪主

某教師在上“眼與視覺”一課時,意圖在課的結尾達到情感升華,便放映了“捐贈角膜”的一大段視頻,時間長達8分鐘,陳述了一個花季少女捐贈角膜的事跡,而大部分的畫面側重于渲染少女患病前的陽光狀態和身患絕癥后與病魔頑強斗爭的精神。教師在放完視頻后問學生: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生答:女孩很堅強……教師結束語鼓勵學生學習她堅韌不屈于命運的精神。

雖然視頻感人淚下,教師問題和結束語的目的都達到了情感的進一步渲染和升華,但回過頭來用理智審視:渲染什么?與主題有關嗎?需要8分鐘?可以發現:這段結尾對主題達成的貢獻微乎其微,加之教師沒有恰當引導,學生被感動之后討論的是這個女孩如何堅強云云。筆者認為這個視頻用于勵志更恰當,在這節課上似有為煽情而煽情之意,顯得生硬,還有喧賓奪主之感。如果想用,就要截取其中相應切合主題的片段,才能達到既深化主題,又得到情感體驗的目的。因為這畢竟不是一節思想品德課或班會課,課堂需要師生互動、情感交流、人文關愛、品行升華,但要的是學科特色下的真情實感,沒有以學科素材為基礎,沒有圍繞主題的課堂教學,與教學內容對接不起來甚至毫無關系,只能是牽強附會,教育效果自然蒼白。

2 不當激趣,本末倒置

某教師上“動物的行為”一課時,2課時的內容1節課(總時40分鐘)全部上完,還特別青睞于“防御行為”和“社群行為”的列舉,對保護色、擬態、假死等進行大篇幅的介紹。講到社群行為用較多語言描述“螞蟻喂養蚜蟲”的過程,還重點介紹雄蜂、蜂后、工蜂分別是卵細胞、受精卵發育來的,這兩塊用時共計20分鐘。而動物行為的重要意義、先天、后天等重要概念、重要知識點卻用時很少,教師只是讓學生在書上劃出相關句子,讀一下了事。“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這個重要探究活動在教師輕描淡寫的一句“同學們回家有興趣的去看看”后就結束了……

盡管“螞蟻喂養蚜蟲”的故事有意思,盡管介紹蜂巢內各成員的“來歷”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增加了生物學課堂的趣味,在調動學習積極性,拓展知識面方面都有積極意義,但這些都經不起推敲和思考:這些“趣味”為主題服務嗎?需要占用半節課嗎?而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講透與否?重要概念生成了嗎?探究活動如何處理的?這節課的意義何在?如果課堂一味迎合學生興趣,為激趣而激趣,“趣點”文不對題,牛頭不對馬嘴,又占用大量時間,這樣的課其實是低效又無趣。學生聽了一些無關的“趣事”解一時之悶而已,長此以往,不用說對其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毫無幫助,學生也將感覺教師東扯西拉、漫無目的,因“聽與不聽關系不大”而漸漸瞧不上生物課,積極性自然消退大半。

3 盲目探究,組織無序

一位青年教師上“昆蟲”一節時,一開始放映了一些小動物的圖片,并分發小動物標本給學生辨認――探究昆蟲的特征,學生一臉茫然,對標本或好奇或恐懼,因同組的學生有6人,所以學生或搶在自己手里,或拿著標本嚇人,或抱頭閉眼驚叫,課堂幾乎失控。

“昆蟲”一節是學生感興趣的部分,觀察式探究為主線貫穿課堂是符合認知規律的設計,但這節課上,因教師沒有給出具體的探究方向、要求、方法的指導,學生出現盲目、無序,整個過程中不知道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探究結束應該總結什么,導致效果不佳;又因教師一次次停下來整頓紀律,阻礙課堂教學進程。因此,要避免之前沒有教學組織的準備,避免直接布置探究的課題,直接分發實驗材料,要把探究的內容細化成若干個具體的小主題,設置問題,任務驅動,或者用漸進式學案實現引導,對學生在探究中的要求進行明確和過程性指導,控制課堂秩序,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既獲得一定的知識,提高動手和思維能力,又形成團結協作和規則規范的意識。

4 超量預習,缺乏生成

聽“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一節課時,發現學生搜集了大量的關于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等圖片、文字材料,因為是公開課,很多聽課教師感嘆:這里的學生能力真強!這里的學生真聽話,我們的學生忙著做語文、數學都來不及,才不會理睬生物課布置的作業呢!另一位教師則語破天驚:估計是家長替學生找的。一節課中,學生忙于展示和演示自己的材料,在座的學生都十分關注小組的得分情況,教師要求的“對展示材料補充和糾錯”則無人問津。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范文第3篇

詩與遠方,是年少的我們向往的事物,是我們的美好幻境,也是我們理想化的那方世外桃源。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學,最頭疼的就是被問到:你的遠方在哪里?在長期高度緊張的學習氛圍下,很多人忘記了它,忘記了我們奮斗的最初夢想。

現在讓我們回顧那個通俗點的問題:理想是什么?我覺得,理想就是你赤手空拳來到人間,不顧一切想找到的那片星空。但有很多人在成長的路上卻放棄了他們的追尋。因為組成我們的青春的,不僅有那片星空,更有一方名為現實的土地。理想在現實的土壤里,總是很難生根發芽,生活的種種殘酷總會毀滅自己的希望,讓我們的夢想無法順利成長。所以,那些沒有足夠毅力與恒心的人,便選擇了在夢中虛度自己的歲月,選擇了整日仰望星空,自我放逐于夢境中,屈服于現實,就這樣平庸下去,再也無力更無心去奮斗。

我有一個很要好的小伙伴,我們就叫他小Q吧,小Q是一位對漫畫很癡迷,并且在繪畫方面極有天賦的人,但小時候過于貪玩,沒有把握好早早學畫的時機,到了高中,他突然意識到了自己以前對時光的浪費,意識到自己應該行動起來,追求一直以來畫漫畫的夢想。于是他在高二的時候做了一個讓我們大家都無比吃驚的舉動:那就是退學。退學做什么?沒錯,就是畫漫畫。之后的三個月,小Q天天宅在家里,進行他的創作,不停畫漫畫、聯系出版社。或許你認為我之后要說的是小Q這放手一搏使他一夜成名,最后成為一名優秀的畫師。但這個故事的結局卻是半年后小Q又回到了學校繼續完成他的學業。之后小Q說,當時他沖動地認為,只要有過人的天賦和閃亮的夢想就夠了,但現實卻是基礎功底薄弱的他畫出的漫畫沒有被任何一家出版社看好。

有時候,并不是我們的理想太過于遙遠,而是我們對現實關注的太少,以至于一葉障目,失去了理想原本擁有的光澤,一旦理想在我們心中成為不可能,它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我們只看著星空前進,結果只能是離我們的那片星空越來越遠。其實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并不矛盾,二者應相輔相成,只有善于低頭,時刻改變前進路線,才能更好地走向我們的詩與遠方,同時,在理想將要被現實完全吞噬之前,我們可以說不,因為我們還有時間,我們還可以失敗,只要我們愿意重拾理想,愿意為之揮灑我們的青春與熱血,竭盡全力去改變這種可預知的未來,記得曾經有人說過:世上最讓人沮喪的事情,莫過于年輕人變成犬儒。因為他們還未追求就已放棄,還未長成就已衰老。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范文第4篇

日前,《中國教育報》又做了一則新聞的深度聚焦,聚焦的內容就是近日在許多教師的朋友圈,熱傳著一條“最坑教師的教育名言排行榜”,其中一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首當其沖排在了第一,引起了很多教師的共鳴。引起共鳴的原因,我的理解是許多老師不認同這句話,甚至很反感,認為它是嚴重錯誤的,它是一塊壓在教師心上的巨大石頭,讓教師長期喘不過氣來。

那么,“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長期以來,爭論最基本的無非是兩種觀點:一種,一部分學者、專家認為這句話確實片面,是對大部分老師自尊心的傷害,應該批判;另一種,也有學者、專家認為,這句話只是強調教育者對學生的一種責任與信念,以此來勉勵、激勵教師,并沒有什么不對,只是有部分人曲解了它的真實含義。

確實,任何一句“名言”的產生都有它獨特的背景與含義。這句名言出自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這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作為教育理念,這句話強調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心,不斷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水平,將“每個學生教好”,如果“教不好”那是自己的專業水平還不夠,需要繼續探索與提高。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這句話并沒什么不妥,沒有必要認為是對大部分教師自尊心的傷害,教師更沒有必要把它列為最坑教師的教育名言之一。

這里,我們不妨換個視角,換句話來思考。比如,讓你判斷“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是否正確。我的觀點是:這句話肯定正確,又肯定不正確;或者說永遠正確,又永遠不正確。

這樣說似乎很矛盾,但其實并不矛盾,或者說這僅是體現矛盾的對立統一而已。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都是運動的、發展性,運動、發展是絕對的,而事物的靜止、停滯則是相對的。判斷一句話對不對,其實很多時候并不簡單,并不可以直接說對還是不對,關鍵要看從哪個角度思考,從哪個出發點評判。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各種疾病,一定有它相生相克的東西,一旦我的醫學研究將來研究出了與它相生相克的東西,醫生又掌握了相關的技術,那這種病也就到了可以被醫生“手到病除”的時候了。其實,許多過去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疾病,后來不也都在被慢慢攻克嗎?!――人類的醫學始終在不斷地研究與探索中前進。從這樣全局、整體、發展的角度去理解,“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還會有錯嗎?它當然沒錯,永遠沒錯!

但反過來,為什么世界上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人因病治不好而離開人世,源源不斷?這里除了一些病人的病按照當今世界的醫學水平確實還無法醫治外,當然,也因為各地的醫療條件不一樣,醫生的專業水平不一樣等。不過這很正常,我們永遠不可能要求所有地方的醫療條件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同樣的一個病人,或許換一個地方,換一家醫院,換一個醫生,他的病情可能就會得到控制,就有救了。但正常情況下,我們并不能只去怪醫院,怪醫生,只要醫院、醫生都已竭盡了全力。因為無論何時何地,治不好的病人永遠存在。所以,從現實、局部、個體的角度去理解,“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這句話,又肯定不正確,永遠不正確。事實上,我們醫學的發展的確永遠跟不上疾病的發展,人類的醫學始終只是在被動地應付,研究、探索,人類在重大疾病面前始終慢半拍,始終在追趕的路上!

因此,作為醫生,完全沒有必要糾結于“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只要始終懷著一顆悲憫之心,堅守良知與職業道德,竭盡全力去救死扶傷,就已經無愧于“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

同樣道理,作為教師,雖然與醫生屬于不同的職業,工作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服務對象都是人,且從根本上說都是解決人的“問題”,因此,一定程度上都要對人進行“對癥下藥”的“診治”,以此來提高人的不同素質。必須承認,作為醫生,除了客觀上所擁有的醫療設備、醫療條件不一樣外,醫生本身的技術水平與責任心也是不一樣的,甚至差別很大。同樣作為教師,隨著我國教育均衡化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與深化,現在教育的硬件設施、學校條件的差別已不是很大,但教師的專業水平與專業精神還是有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是客觀存在,永遠不可能消除,因為所有教師的專業水平,包括專業精神永遠不可能在同一個層次上,它始終是有差距的,就像醫生一樣。

所以,教師唯有將“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作為自己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與信念,才有可能徹底地靜下心來,抱著“不放棄,不拋棄”的專業精神與專業追求去想方設法“教好每個學生”,才能實現教育的不斷跨越與提升,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境界。否則,動不動就感覺這個學生教不好,那個學生教不好,那教不好的學生何其多也?!對于教師,這個學生、那個學生可能都只不過是自己教育生涯中一個匆匆的“過客”,但這個學生、那個學生,對于他或者他的家庭卻是全部的希望所在。作為教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竭盡全力“教好每個學生”。

當然,“教好每個學生”確實很難,因為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它不光是教師的責任,它涉及社會、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因如此,教師的職業才被稱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才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命運的建筑師”。事實上,無論何時何地,沒有哪個老師敢拍著胸脯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已經是最高境界的了,我教不好的學生,別的老師也一定教不好。永遠不可能這樣。即便所有的老師都感覺無法教好,也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沒有被“教好”的潛能,就像病人一樣。況且,對于“教好學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按現有的體制無論是高考還是中考,都是選拔性考試,肯定有人“上去”,有人“下來”。如果“下來”的都是屬于沒有被“教好”的,那從整體而言,這樣的學生肯定大量存在,永遠存在。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每個教師都有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教不好”的學生,即便是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也一樣。但你不必為此過多地煩惱、苦惱,更沒有必要垂頭喪氣,怨天尤人,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切教育都不是萬能的。作為教師,只要我們對教育、對學生做到了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即便有個別學生,甚至多個學生,沒有被“教好”,那我們也一定問心無愧。這時,對于別人那些不負責任、信口雌黃的指責,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回應,一笑了之即可。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擔任校長10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與感受,就是許多教師在總結學生表現不佳、成績不好的時候,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將主要原因歸結于各種各樣客觀的理由,而很少去找自身的原因,說到底就是不肯承認自己的專業水平不夠。這是教師長期以來的一種通病,也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首當其沖被列為“最坑教師的教育名言”的根本原因。

總之,筆者的觀點: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到底對不對作無謂的爭論。我們應該堅持用哲學的唯物辯證法看問題,既要相信這句話永遠是對的,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在你的努力下被“教好”,從而樹立起崇高而遠大的教育理想,為教育理想而奮斗終生。換句話說就是任何時候對教育、對學生,我們都要“仰望星空”,滿懷激情,滿懷信心。同時,我們還要放平心態,相信這句話永遠會有不對的時候,教育“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教育必須面對現實,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雖然花了很多努力,但還是效果不佳,感覺“教不好”。但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堅持不懈,一步一個腳印,就一定能看到理想的希望,收獲理想的果實。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范文第5篇

高考作文的命題如何緊扣時代脈搏?高考作文的命題遵循著怎樣的規律?高考作文的命題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和趨勢?探討和解答這些問題,將有助于我們更有針對性地備考高考作文,也有助于我們在考場上更為準確和透徹地審題立意。本期欄目中,我們邀請了北京市第二十中學的三位名師,他們將圍繞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目“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對上述問題展開討論。三位名師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看法。讀者朋友們可以比較閱讀,細心體會,從而實現對高考作文命題的宏觀把握。

NO.1

蘭瑞平(特級教師):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道命題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北京高考作文題從2002年獨立命題以來的足跡:“規則”(2002)、“轉折”(2003)、“包容”(2004)、“說安”(2005)、“北京的符號”(2006)、 “細雨閑花”(2007)、“廣口瓶裝石、沙、水”(2008)、“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2009)、“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2010)。這些題目中,佳題不少,如 “包容”“北京的符號”“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等,無不各有亮點,引領廣大師生貼近時代,思考生活;而不僅僅單純追求語言表達和寫作技巧之類。

筆者認為,2010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是自北京市高考獨立命題以來,所擬命的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強烈的共鳴感召力,且富有高考選拔性含金量的一道高考作文題,它甚至具有里程碑和跨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這個題目,足以引發任何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但凡把“仰望星空”這個詞語存神凝思的人,都會把人生信念、理想追求、未來幸福等思維中深層次的價值理念立即喚醒,并將其在“仰望”這一積極向上的張力無窮的動作中展開翅膀,飛向遼闊的星空,飛翔于廣袤的蒼穹,與燦爛星空中的天籟和萬物融為一體,盡情享受宇宙的過去與未來的美妙,從而使人達到一種極佳的精神狀態――這就是它富含的視覺沖擊力的作用。而“腳踏實地”這一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詞語,在它之前的那個“與”字的提挈之下,卻令人們在神清氣爽思緒萬千與壯志飛騰之中,時時關注“大地”,時時留心“實地”,時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遠大抱負、崇高追求與現實生活,同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否則也就成為了脫離實際,好高騖遠,抑或是紙上談兵、水中撈月的空談,達不到目地不說,還會作繭自縛,痛苦不堪。也正是“腳踏實地”一詞提醒我們,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該而且必須面對現實,掂量準自己的分量,選擇好自己的位置,把握準前進的方向,確定準行動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一點一點地收獲,一天一天地成長。這也就是它強烈共鳴的感召力作用之所在。

考生作為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在特定時間、特定場合進行特定思考――“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這一富有選拔功能的命題,即能檢驗出每個考生關乎人生理想的溫度和高度,又能驗證到每個考生將如何立足現實,踐行理想抱負、人生追求的思維軌跡的厚度和力度,且孰優孰劣,當溢于言表之中,一經閱讀判卷,必能定奪。而這樣鮮明突出的檢驗性,正是“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具有高考選拔含金量之所在。

以關系型復合式嶄新命題形式出現的2010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以既要重視理想追求“仰望”品質,又要具有務實求真、腳踏實地的人格精神,及其突出的選拔品質,打造了北京市近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塊里程碑,開創了北京市高考作文題命題內容和形式的新局面。

NO.2

白亞芳:沉穩大氣中依舊限制過多的命題

孤陋寡聞的我,初聞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感覺并不難寫。第一反應是,人應有遠大的理想,為了實現理想必須腳踏實地地努力追尋。上課后,我把這個題目立刻告訴給學生,馬上有學生脫口而出說,這是溫總理說過的話。回到辦公室我趕快在網上搜,才知道溫總理的確寫過一首詩歌《仰望星空》,而溫總理到北大視察,有學生寫了書法作品“仰望星空”歡迎他,溫總理馬上回贈他“腳踏實地”書法作品。

但無論今年的作文題目有何淵源,我想最終我們還得回歸文題本身。筆者以為今年這個題目比較沉穩大氣。

人生本來就應該有追求有奮斗的目標,青少年時期就應該確定下自己堅定的人生理想。那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為了追尋自己偉大的理想而奮斗的經歷,曾經給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屢屢震撼了炎黃子孫的內心,勵志的故事也是學校以及家長們教育學生們最永恒的題材。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普遍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人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尋求自己的方向,的確經常需要抬頭仰望星空,尋找精神上的動力,給自己以激勵。作為高考題,確實需要給青少年一個正確的導向,而這個題目確實起到了這個作用。

在有些同學中確實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有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卻不知該如何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在平時的學習中,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很容易被一件小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與奮斗的軌跡,而不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人生的高樓應該用腳踏實地來給自己挖出最堅實最穩固的地基。這個題目確實可以點醒莘莘學子,人生之路上腳踏實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初審題,星空的含義一般會讓學生想到人生的理想,但如果細細分析,《星空》的意韻其實是非常豐富的。從溫總理的詩歌《仰望星空》就能夠看出,溫總理將仰望星空理解為追求真理、正義、博大的胸懷、永恒的熾熱,大國總理的大情懷盡情流露筆端。

但根據在自己班里對學生的調查,筆者認為這道作文題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題目易使學生感到思維受限。

筆者所教的一個班級,41位同學全都將仰望星空理解為確立偉大的目標、遠大的理想,學生的思維嚴重受限。學生們也認為這篇文章留給自己的思維空間太過狹小。

二、作文難以分出不同的立意層次。

與往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相比,今年的題目還有一個弱點,就是難以考出考生的不同立意層次來。高考作文題目是否應該考出不同層次的立意來,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比如2005年北京的作文題“說安”,學生作文立意的分層十分清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安定”“說安全”,一道題目,學生的思想境界,思維的深度、廣度清晰可見,學生的思維是很能放得開的。筆者認為,這樣的題目才是真正的好的作文題目。三、題材略顯陳舊,學生自認不會得到高分。

筆者所教班級的一些同學認為,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題材太陳舊,從小到大老師總讓談理想,高考依舊在談理想,因此自己的寫作熱情不高漲。

另外,班里的一些同學認為某些學校寫過同題作文,這些寫過同題作文的考生在考場上就會有更充足的時間、更豐富新穎的材料、更高遠的立意來應對這道作文題目,這對別的同學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班里的一些同學還認為,高考作文應該和社會熱點保持一定的距離,筆者也認為此話不無道理。

相關期刊更多

詩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省作家協會

小學生時空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新疆教育出版社

草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內蒙古自治區文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波密县| 沂水县| 平乐县| 大同县| 萨迦县| 富宁县| 迁西县| 龙游县| 阿图什市| 漠河县| 新乡市| 瑞丽市| 泾源县| 峨山| 沧州市| 扶余县| 旌德县| 凤凰县| 桃江县| 河源市| 天等县| 台山市| 惠来县| 图们市| 宁国市| 阿坝| 大邑县| 蒙山县| 长子县| 揭西县| 长治市| 保靖县| 黔南| 临朐县| 朝阳市| 桃园县| 宁明县| 元朗区| 太康县|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