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教學平臺應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范文第1篇

HAO Dong-xue CHEN Rong GAO Yu-cong XING Shuang ZENG Co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Jilin, Jilin, 132012,China)

【Abstract】With great popularity of online teaching, mere traditional teaching cannot satisfy students' requirement of course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digital teaching platform, face-to-fa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n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Based on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of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teaching practice of network-assist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 soil mechanics" has been performed. The system statistics and feedback from students show that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re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Key words】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Web-interaction; Procedurization assessment; Application effect

0 引言

網絡化時代的今天,人類的各項活動依賴于網絡,包絡教育教學活動,如繼續教育及培訓、遠程網絡課堂、MOOCs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1]。隨著高校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網絡教學輔助傳統課堂面授教學的這種混合式教學方法逐漸開展。網絡教學具有靈活彈性、豐富多彩、資源共享、知識共建等優勢。目前,有超過60%的高校已經開始使用網絡教學課程管理系統,以支持校內全日制學生的混合式教學,混合學習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將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思路[2]。而事實上,網絡課程或網絡教學并沒有真正進入普通高校的課堂,已有的網絡教學平臺或已開發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等并沒有得到有效應用。張偉遠[3]針對網絡教學質量的問題,構建繼續教育中網絡教學的發展模式,并基于香港大學繼續教育中網絡教學的經驗和發展規劃,描述和分析網絡教學發展模式的具體實施,以全網絡課程“網絡課程的設計和開發”為案例,對網絡教學模式的??用進行描述和分析,以實例論證信息技術和繼續教育融合的成效。高峰[4]通過對北京大學等四所高校教師網絡教學方式采納情況進行調查,探討了影響高校教師網絡教學方式持續使用意向及適用水平的因素。梁林梅等[5]以南京市普通高校中開展網絡教學的教師群體為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法,對當前普通高校教師從事網絡教學的總體現狀進行了系統調研。根據調研結果,提出了改進大學教師網絡教學現狀的建議。本文就東北電力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土力學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情況進行介紹和成效分析,并對其應用前景進行展望,為同類課程的網絡教學建設提供參考。

1 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及應用

1.1 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介紹

網絡教學平臺作為面授教學的輔助,具有開放性、靈活性、交互性和資源共享等優點[6],在課程建設中不斷地被應用和完善。東北電力大學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首頁包括統計、資料、通知、考試、討論、管理六個模塊,如圖1所示,六大模塊可以選擇性向學生開放。統計模塊中對已的任務點、章節訪問量、章節測驗、討論數、成績管理和督學情況進行統計。當采用線上及線下授課的“二分法”教學時,可以事先通過任務,讓學生先自學;當學生通過平臺閱讀資料時,系統會自動進行統計;成績管理包含13個項目,如表1,教師可根據情況設置考核內容及其權重。資料模塊中教師可自己分章節上傳文檔、書籍、視頻等。在通知模塊中教師可以發放作業通知、考試通知、任務通知等;考試模塊中教師可以指定授課班級發放考試題,試題可以新建也可以從試題庫中選取。討論模塊教師和學生均可發起,其他人可以參與討論。管理模塊包括班級管理、教師團隊管理、助教管理、課程管理和操作日志。班級管理中可以添加班級、添加學生、導出名單并可單獨給學生發通知;教師團隊管理可以添加教師,實現團隊教師共同維護完善教學資源,保證學生共享。

1.2 平臺應用

在我們的教學中,平臺的六大模塊對學生端是開放的,同時允許學生自助從題庫中選擇題目進行測試。成績管理中設置了作業、課程視頻、訪問數、討論、考試和實驗7項,權重分別為10%、3%、5%、2%、60%和20%。作業每章至少1次,可在試題庫中抽選,計算題每道滿分10分,有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里面的試題庫是以前的試題導入,同時可以繼續添加完善;課程視頻是課程組老師錄制的部分章節授課視頻;本課程共16次課,平均每一次課訪問課程平臺3次,課程結束共訪問48次為滿分;發表或回復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討論可得滿分;考試成績以期末考試為主;試驗包含5次常規試驗,對試驗預習報告、試驗過程及數據處理三個環節按照嚴格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建立了“課程公共資源”、“電子課件”、“相關資料視頻”“教材教參”四個文件夾,將課程大綱、課程幻燈片、講課視頻、地質災害視頻、電子書及常見問題答疑筆記放入其中。

表1 成績管理的內容

課程網絡平臺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擬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學習方式靈活。面授教學課堂時間有限,且目前學生存在電子產品誘惑、聽課注意力分散的嚴重問題,課堂吸收率較低,當學生想繼續深入學習時,課后很難找到學習資料。而課程網絡平臺提供了授課PPT和授課視頻,學生可以在課后進行查缺補漏;另外,對于有更高需求的同學,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可以進行模擬測試及查看更多與課程有關的資料,保證學生學習時間的自由性及靈活性。

(2)平時考核公正。通過網絡平臺的統計模塊能統計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態,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適當時機進行督學;課程作業學生通過網絡完成,教師通過網絡判分,讓每一個環節都有記錄,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也可以對存在的問題給予留言指導。此外,通過平臺相對較容易進行的章節測試,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學習效果。上述幾個方面的應用,可以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保證過程化考評教改的進程。

(3)教學互動方便。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給教師進行留言討論,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可以進行網絡答疑、布置任務,并可以在面授課堂時間以外檢查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實現教學互動靈活方便。

2 效果分析

在土力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網絡教學平臺,使得教師和學生都受益良多。學生問卷調查表明,所有同學都認可網絡教學平臺是對面授課堂的補充和輔助作用,通過課后對平臺上提供的教學視頻、教學課件等的學習,不僅補充了上課遺漏的知識點,還鞏固了課堂學習內容;平臺使自學過程變得輕松,時間和空間上更靈活,答疑及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討論使學習變得有意義,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30%的同學利用平臺提供的教學內容以外的信息資源,認為這些資料拓寬了知識面,提升了專業素養,開闊了視野。通過平臺的使用,授課教師一致認為提高了教學質量,增強了教學效果。隨著課程網絡平臺的建設和逐步完善,經過多輪使用后,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學負擔。土力學課程授課學時壓縮至32學時,不包括緒論共八章內容,土的組成、物理性質及分類、土的滲透性與滲流、土中應力、土的壓縮性和地基沉降計算、土的抗剪強度、土壓力及擋土墻、地基承載力、邊坡穩定性分析。每章都是重點,各章之間的聯系緊密,而學時有限,教師講課速度會稍快,且較難在課上時間將所有知識講解到位;另外,如果學生當堂吸收不好,課后不能及時復習,會影響后面內容的理解。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輔助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教師不需要講解所有知識點,只需將主要內容講解到位,其余的內容可以通過PPT或者其他形式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另外,課程作業及在線測試等取代了傳統的課后作業,教師及助教在布置作業以及批改作業上能節省不少時間。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范文第2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即將參加護理職業鑒定考試的170名護生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0~25歲,均為自愿參加培訓與調查。試驗組84人,對照組86人,將護生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對象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培訓方式對照組實施常規培訓。由專科臨床帶教教師當場組織培訓,內容與試驗組相同,理論按著課表講授,實驗課用“示教-練習-指導”的教學方式。在操作中老師當場指導同學操作,同學也能利用業余時間在我們護理實驗教學中心進行操作練習。1.2.2試驗組培訓方式網絡教學平臺是由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研制的THOEL6.0版本的,平臺具有功能豐富,實用性強的特點。我院主要承擔的是護理專業學生專業課的授課工作,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完成課件共享,作業布置等相關操作。我們針對護理技能鑒定考試項目,專門組織了專科臨床帶教教師作為指導,除了在課堂上指導以外,我們還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將考試內容相關視頻放置到網絡教學平臺便于學生查看,利用平臺學生與老師間交流,對學生的疑問安排專人及時答疑。還利用網絡平臺將歷年技能鑒定理論考試原題和易錯題放于網絡教學平臺中,便于學生查看。

1.3評價標準

1個月后對兩組護生進行統一理論、操作考核。采用百分制評分法。觀察兩組培訓后理論及操作考核評分差異,來分析利用在線培訓對學生的培訓效果。

2結果結果顯示

兩個組的理論成績經過u檢驗,P<0.05,說明兩個組的成績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表2的統計數據表明,學習者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中學習,向教師提出的問題老師能給予反饋,且反饋對學生有一定都很有幫助,說明網絡輔助平臺起到了課堂輔助教學的作用,將課堂答疑延續到平臺中,老師按時完成了作業的批改或者論壇的答復。

3討論

3.1護理在線培訓平臺的優勢

表1顯示,試驗組理論、操作考核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表3顯示,學習者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學生對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的效果比較滿意,教師利用網絡引導,輔助學習者進行學習。護生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視頻讓學生熟悉護理操作流程,給予學生主動引導,使學習更有目的性。這種新型學習方式打破了沉悶的學習氣氛,改變了枯燥單一的學習方式,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去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能使護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并主動及時地獲取信息。

3.2構建學習型培訓體系

護理人才的成才過程就是不斷接受培訓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才能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學會更多的護理技能。護理輔助平臺構建了一個學習型的培訓體系,通過護生的自主學習,從而獲得知識。

3.3利用網絡平臺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范文第3篇

中醫外科學是中醫臨床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設計與應用,以促進學科教學模式的轉變。分別從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的構建、應用及效果等方面,闡述了互動式教學模式指導下,如何充分發揮信息化網絡的優勢,創建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達到師生有效互動,以期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關鍵詞]

網絡平臺;中醫外科學;互動式教學;信息化技術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及網絡技術普及到各級學校,它具有形象、直觀、高效的參與交互功能,促使教學方式向滿足新信息時代的需要方向發展。多媒體及網絡技術逐步引導教學模式轉變,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資源共享差、信息量小、師生互動差、功能單一等缺點,引發了教學環境的信息化,是對傳統教育的巨大變革,具有傳統教育所不可比擬的優點[1]。中醫外科學是中醫臨床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類疾病具有較為直觀的臨床表象,豐富的局部征象,治療上強調內治法與外治法相結合,中醫藥治療效果顯著。眾所周知,傳統的中醫課堂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臨床應用能力的發展,一般通過文字的表述和簡單的示例進行表述,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形式多停留在簡單問答的層次上,并不能充分體現中醫外科學直觀的特色,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不大。通過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設計與應用,期望促進學科教學模式的有益轉變。

一、互動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設計的理論依據

互動式教學是以現代教育心理學、教育行為學和教學方法論等理論為基礎,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為指導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體現了師生之間交往和溝通以及教與學之間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摒棄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現象,實現了教改中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核心理念。互動式教學法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讓彼此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它適應當前教育的發展特點與要求,更利于發揮中醫外科學的直觀特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2-3]。如何在網絡信息時代的今天達到這一目的呢?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學習)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真正做到讓學生由被動、靜態學習到主動、動態學習,參與教學,評價教學,促進了學生理論水平能力和實際技能的和諧發展,達到了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自21世紀以來被受到廣泛關注并在全球范圍日益流行,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具有交互性、共享性、探究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的優勢,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教學質量的提高[4-5]。

二、互動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設計目標和內容

在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研究中醫外科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變革傳統教學結構,充分發揮信息化網絡的優勢,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即“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以期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6]。

(一)教學資源庫的制作。

根據中醫外科學課程目標,確立和優化相關課程內容,結合學生學習需要選取與課程相關的趣味性、實用性、前沿性教學素材,通過多媒體網絡以不同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便學生獲得所需的學習資源。

(二)電子版立體化教材的建設。

通過課程中心教學平臺將課程教學內容通過數字化轉化為電子版立體化教材,既便于教學內容的定期更新,又利于實現的教學資源的共享。

(三)教學質量評估系統的建立。

嘗試構建數字化教學質量評估系統,探索建立學生電子檔案,通過網絡虛擬互動考核評估學生。

三、互動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設計與應用

在學校、學院兩級領導支持下,從2011年開始,基于校園課程中心的臨床醫學院學科教學網絡平臺的建設,先后嘗試在中醫皮膚乃至中醫外科全學科進行教學網絡平臺的構建。網頁制作及數據庫維護在課程中心系統基礎上建設及完成。在相關課程中心教學網絡平臺系統的支持下,網絡平臺設計結合本課程實際加以調整共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師簡介、教學日歷、教學錄像、教學資料、互動欄目等7個功能模塊,包含電子教案、教學視頻、教學課件、知識點介紹、交流討論、在線作業、在線測試等小的板塊,教師在上課前向學生公布相關課程進度、課程預習要求、課堂教學內容及課前測試,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通過校園網登錄網絡教學平臺,觀看相關課件,掌握基本知識點,完成課前測試。學生通過對重點基礎知識部分的閱讀和練習,能夠迅速掌握的基本知識點,為課堂的案例分析及疾病串講奠定基礎。課后則在互動欄目中進行深入探討及答疑,并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及總結。課堂教學過程則有所變化,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6-10人一組,在分組時,盡量考慮學生的成績、性別、個性特征、興趣愛好、才能傾向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達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理想狀態,也就是小組間水平接近,小組內各成員保持合理的差異。如是重點疾病,預先告知學生下堂課將要討論的病例(根據教學要點及重點、難點內容給出病例),組織案例式討論;如是非重點疾病,則要求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資料收集、授課課件準備,組織課堂學生試講。各小組的組長組織,派出1名代表(非組長)進行觀點的闡述,各組間可進行提問、辯論。最后由老師由病例人手,總結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剛剛課堂上討論激烈的問題,并回答學生的問題;教師根據課程要求和各小組展示成果的情況,總結學習的效果、閃光點、有待完善之處以及啟示等,由此形成網絡平臺應用及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

四、互動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建設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教學結構的轉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與落腳點是要變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即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的轉變。利用多媒體網絡,構建中醫外科學教學平臺,開展網絡拓展教學,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實現了信息的多渠道、多方式、大容量傳輸,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從而為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信息化教學支撐環境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基于網絡平臺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大量信息資源,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選取素材,實現資源共享,充分發揮中醫外科學形象化、直觀化等優點,通過真實病例資料、圖片、影像資料引入,引導學生從臨床實際角度進行課程內容學習。有助于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習興趣,在病例實踐中形成實踐智慧,提高學習質量。

(三)有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基于網絡平臺的優勢,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空間,學生可以隨時上網進入中醫外科學教學網絡平臺,帶著興趣和問題根據教學內容有選擇性地點擊相關鏈接進行反復觀看學習,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通過課堂及網絡資料互補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中醫外科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學習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深入掌握并有效運用學得的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通過網絡和課堂教學的結合,基礎知識、技能和臨床實際案例的逐步深入,老師教授和自我學習的良性促動,強化學生對正確診斷及處理相關病例的能力的鍛煉,為進入臨床實踐打好堅實基礎。在互動的交流討論區,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發表看法,師生交流,解疑釋惑,教學相長,有利于教學互動,體現臨床課程教學的開放性和多維性。中醫外科學作為中醫類專業的臨床必修重點課程,與學生后期臨床實習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學中如何更好地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學科特點,結合學校實際,充分運用信息化網絡資源,創造出能有效支撐“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是我們今后進行課程改革和建設的努力方向。

作者:宋瑜 陳紅風 李詠梅 潘一濱 李曉睿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參考文獻]

[1]胡啟平,馬軍,袁志剛,等.多功能型醫學遺傳學動態網絡教學平臺的研究與實現[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110.112.

[2]杜娟.淺談“互動式教學”[J].學周刊•理論與實踐,2009,33(3):66.

[3]李敏,王平均.師生互動型合作學習理論對教學的啟示[J].科技創新導報,2008(7).198-199.

[4]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4):21-31.

[5]UijtdehaageSH.DennisSE,CandlerC.AWeb-baseddatabaseforsharingeducationalmultimediawithandamongmedicalschools[J].AcadMed,2001,76(5):543-544.

[6]張欣榮,柴逸峰,羅俊,等.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的構想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44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范文第4篇

【關鍵詞】Web短信;改進模式;短信貓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4―0083―04

一、引言

網絡教學平臺是遠程開放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國家開放大學的重要基礎,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改進、優化平臺功能,提供更多形式的學習支持服務,才能滿足各種學習者的需求,不斷提高網絡開放學習的效果。

伴隨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使用、短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環境下,網頁中嵌入短信操作已經作為一項普通功能融入網絡教學平臺,師生之間能夠在網絡教學平臺中通過收發短信隨時隨地進行教學交互,為此只有聯系實際教學不斷探索Web短信技術在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應用模式,才能促進開放教育網絡教學模式的發展。

二、應用模式

現有網絡教學平臺中,由于實際教學模式不同,因此短信技術的應用方式各異。傳統應用是不提供短信收發功能的普通的網絡教學系統,Web短信應用是在網頁中嵌入短信功能,提供移動通信設備與服務器之間短信收發、短信管理功能的網絡應用系統。

(一)現有模式

根據Web短信與網絡教學系統的結合程度,目前網絡教學平臺廣泛存在以下兩種應用模式:

⒈ 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相對獨立

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獨立創建,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功能關聯,僅共享用戶、專業、課程等后臺管理信息,在網絡教學系統中短信應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僅僅是針對網絡教學的需要共同使用。例如,上海藍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藍卓移動校園”能夠在網頁中使用短信為師生提供日常教學信息廣播、課程通知等學習支持服務,此系統能夠作為獨立模塊加入到缺乏短信應用的任何網絡教學平臺中。

此模式的基本設計思想是教師在網頁中收發學生的短信,并能夠瀏覽與刪除短信;學生使用手機接收網站短信,并能夠瀏覽本人與教師交互的短信。

此模式的優勢是易于構建,缺陷是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之間沒有聯系,不能相互交換信息。

⒉ 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完全融合

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之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共享交換信息;短信應用不作為獨立模塊出現,將短信收發作為系統業務流程的組成部分,缺少短信交互無法實現系統功能;此外系統功能也可以僅通過短信交互實現,短信應用已經完全融入傳統應用中。

此模式的基本設計思想是師生可以接收從網站發送的短信,還可以回復或向指定號碼發送短信,網站能夠接收回復的或發送到指定號碼的短信;教師能夠在后臺進行與講授課程相關的短信的瀏覽、刪除等管理操作。此外某些系統還可以將與某個學生相關的信息在網頁與手機兩種界面中同時顯示,學生能夠選擇方便的設備瀏覽、修改信息。

例如,華南師范大學網絡學院曾經使用的“基于Web短信的課程答疑系統”屬于此模式。學生可以在線提問,或通過移動終端將問題短信發送到系統并顯示在問題頁面中;教師在線瀏覽問題頁面、回復學生的問題,并直接發送到學生的手機,對沒必要回答的問題教師可以直接刪除;若學生發送問題后兩天教師未回答學生問題,系統自動將問題轉發到答疑教師的手機,提示教師及時登陸答疑系統回復學生問題。此系統中學生問題短信、教師回復短信是整個答疑流程的必要組成部分,并且學生在提問時短信方式與在線方式效果相同。

此模式的優勢是傳統應用與短信應用之間完全共享、交換信息,缺陷是需要重新開發網絡教學系統,同時用戶需要適應全新的基于短信平臺的教學交互方式。

(二)改進模式

目前廣播電視大學網絡教學平臺中,網上實時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登陸在線平臺,不在線的學生無法進行討論與答疑;同時平臺內部課程資源、學習通知、作業成績等重要信息不能立即通知學生,學生也無法及時反饋對教學通知、課程資源的評價。為此必須將Web短信作為輔助、補充功能融入在線教學平臺的各個功能模塊中,教師在任意頁面都可以根據需要向學生群發相關信息,并通過接收學生回復的短信在網頁中查看反饋信息。基于以上需求,優化現有的兩種Web短信應用模式,筆者提出一種“傳統應用為主,短信應用為輔”的改進模式。

短信應用不作為獨立模塊出現,Web短信作為可選功能融入傳統應用,短信應用是傳統應用的一種擴展或補充。將短信發送與瀏覽嵌入在前臺應用頁面,后臺應用提供短信的基本管理功能,但是短信收發不是系統業務流程的必要組成部分,不使用短信交互同樣能夠實現系統主要業務功能。

此模式的基本設計思想是學生能夠通過手機收發短信,教師能夠在帶有短信發送設置的網頁中單發或群發短信,師生都能在發生短信應用的欄目中瀏覽短信交互內容;教師還可以在后臺管理頁面進行短信的瀏覽、刪除與統計等管理工作。

改進模式的優勢是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系統升級擴展成本較低,用戶能夠針對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交互方式,易于推廣使用。

三、應用案例

下面以電大在線平臺中課程論壇的改進為例,詳細闡述“傳統應用為主,短信應用為輔”的改進模式的解決方案。

(一)設計特色

第一,學生既可以登陸課程論壇在線發新帖,也可以通過發送短信向課程論壇發新帖。

第二,教師在課程論壇可以在線發帖,也可以同時將帖子主題以短信形式發送到學生手機。

第三,學生接收到教師發送的短信后,可以通過回復此短信向課程論壇回帖。

(二)功能模塊

⒈ 學生子系統

學生登陸后可以在線瀏覽所學課程的帖子,還可以發新帖或回帖,但不能刪除帖子。學生接收到教師從論壇發送的帖子主題短信后,可以回復一個帶有帖子編號的短信,并將回復內容作為教師發帖的回帖添加到課程論壇中;學生還可以通過向特定號碼發送帶有課程號的問題短信到課程論壇,問題短信能夠以學生新發帖的形式顯示在課程論壇中。總之,學生能以兩種方式進行發帖,即:學生登陸論壇所發帖子是論壇帖,學生通過手機短信添加到論壇中的帖子是短信帖。

⒉ 教師子系統

教師登陸后可以通過設置專業、課程、發帖類型(論壇帖、短信帖)等屬性瀏覽發帖情況,并對學生發帖進行回帖,通過發新帖組織專題討論。在發新帖或回帖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將帖子主題以短信方式發送給學生,可以發給部分學生以提示他們及時進行在線學習,也可以將網上教學的要點內容發給所有選修本課程的學生。教師還能對本人負責課程的帖子進行刪除、修改、修飾等管理操作。

⒊ 管理員子系統

管理員登陸后可以對整個系統的各種信息、訪問權限進行管理。用戶管理提供學生、教師、管理員三類用戶基本信息的注冊、修改、刪除、查詢等管理功能,用戶信息中必含手機號。課程管理、專業管理提供相關屬性的基本管理功能,設置教師與課程之間的任課關系,學生與專業之間的歸屬關系。權限管理能夠設置、修改、刪除用戶權限,使用戶根據本人身份所賦予的權限訪問課程論壇;學生能夠在所學課程的論壇中瀏覽、發帖,或使用手機短信向所學課程的論壇發帖;教師能夠管理本人負責課程的論壇。短信管理提供短信的收發統計及短信的存儲、瀏覽、刪除功能。

(三)工作流程

首先,管理員登陸論壇,先注冊用戶基本信息,然后注冊專業信息、課程信息,接著設置學生與專業、教師與課程的聯系,最后設置學生、教師的訪問權限,教師擁有對所負責課程的論壇的所有權限,學生在所學課程的論壇中只有瀏覽、發帖的權限。

其次,教師登陸論壇,在所負責課程論壇中瀏覽兩種類型(論壇帖、短信貼)的帖子,對不良帖子進行刪除,發帖組織專題討論,回帖進行答疑,并對發帖進行必要的修飾(置頂帖、精華帖等)。在發帖或回帖時還可以通過選擇短信通知將帖子主題以短信形式發送給相關學生。

最后,學生登陸論壇,可以在所修課程的論壇中瀏覽信息、在線發帖參與討論或提出問題。學生在收到教師發送的短信后可以進行回復,系統自動將回復內容作為教師發帖的回帖。

(四)系統結構

設計案例總體采用B/S架構,物理結構采用“客戶端/ 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層結構,邏輯結構采用“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層”三層結構,如圖所示。

設計案例采用“+IIS+SQL Server”的技術組合方案。數據庫服務器安裝SQL Server 數據庫管理系統,部署數據層的程序與數據。Web服務器安裝短信收發硬件設備、IIS與.NET框架,部署系統業務邏輯層程序。客戶機Web瀏覽器顯示用戶接口頁面、反饋系統信息頁面,同時頁面中具有簡單的驗證邏輯以及數據保存邏輯。移動設備用于接收、顯示從Web服務器發送的短信,并通過此設備向Web服務器回復短信。

(五)短信收發技術

設計案例使用最常用的短信貓作為短信接入方式。短信貓是專門針對短信應用設計的內含工業級短信發送模塊的無線終端設備,其核心模塊與手機相同,一般是 SIEMENS或WAVECOM產品,插入SIM卡后短信貓可以接入到移動通信網,支持與手機之間收發短信,計費方式與手機相同。

短信貓采用計算機串口通訊,使用AT指令可以直接控制收發短信,屬于最底層的開發模式。此外正規的短信貓制造商還提供基于AT指令的多種語言開發的SDK,使用其提供的操作函數收發短信更為方便、可靠。例如,北京人大金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短信貓設備及其SDK能夠實現收發短信功能,SDK開發包將短信貓初始化、發送短信、接收短信等函數封裝在動態鏈接庫dllforvc.dll文件中,在C#中可以使用命名空間System.Runtime.InteropServices的方法DllImport()調用動態鏈接庫中的函數,包括:初始化函數GSMModemInitNew(),此函數設置短信貓工作狀態,并在計算機與短信貓之間建立通信連接;發送短信函數GSMModemSMSsend(),此函數通過短信貓中的SIM卡將短信發送到接收號碼終端;接收短信函數GSMModemSMSReadAll(),此函數返回接收短信的字符串。

(六)應用效果

應用案例開發完成后,在網上教學活動中試用一個學期,效果良好。其中,在《Photoshop圖像處理》課程的網上教學討論中,教師設計多次短信群發,主要包括實時專題討論題目、學習重難點提示、重要事件提醒等內容,引導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學生能夠按照基本要求向課程論壇回復短信進行簡單地學習交互。

通過與學生座談,多數學生認為通過短信能夠及時獲得與課程學習密切相關的學習支持服務信息,提高了學習的實時性;通過短信能夠在任何地點及時向課程論壇回帖而無需登陸網絡教學平臺,提高了參與網上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同時,短信交互使用方便快捷,便于與輔導教師進行簡短交流,提升了學習支持服務效果。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網絡教學

1概述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提出了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根本,同時以此為前提,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工作崗位的變化也非常快。五年之前,制造業還是主流行業,高職院校出來的學生就業方向還是以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為主,然而這五年來,互聯網高速發展,實體經濟越來越不景氣,工作崗位逐漸被智能化設備所代替,高職院校的學生如若不改變,將很難應對社會的發展。網絡教育最早在教育機構發展起來,很多的教育機構采用網絡教學的方式,可以很快地將教育結構的網點遍布全國,且成本很低。目前微課等教育方式也越來越流行,現有課堂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現有需求。因此,建立一套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非常重要。本文研究的網絡教學平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的,借鑒國內外優秀的網絡教學平臺經驗,建立一套適合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本平臺利用B/S結構,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通過網絡瀏覽器來使用該平臺,非常方便。該系統主要使用微軟開發的一套軟件,使用.NET技術進行整個系統搭建,使用VS2015平臺來進行系統的開發,使用SQLServer2015來進行數據的存儲和查詢。

2網絡教學平臺的需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及互聯網領域的急速發展,互聯網領域的工作崗位也越來越多,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進入互聯網領域的基礎課程,學好這些課程非常重要。在高職院校,目前都普遍的開設有計算機基礎課程,然而傳統的書本教學方式,學生無法應用和實踐,也就看不到學習的效果,也沒辦法積累實踐的經驗。現在,學生已經基本實現了人手一臺筆記本或者PC機,只要給予足夠的學習資源,學生就能夠快速地進行自學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研究本文要建立的網絡教學平臺的需求。本文所研究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基本需求有用戶的注冊登錄功能,教學資源的上傳下載功能,網絡在線教學和點播功能,在線考試功能,在線互動功能等。用戶的注冊登錄功能是每一個系統所必備的功能,學生需要填寫自己真實的姓名、學號、身份證號等信息才能注冊成功,然后使用注冊成功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系統,登錄之后就可以進入自己的可操作界面。教學資源的上傳下載功能,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將一些輔助的教學資源,包括視頻或者文本資源,上傳到平臺中,然后提供給學生下載和學習。學生如果發現好的教學資源,也可以上傳到系統中,但是需要老師審核通過之后,其他的學生才能夠查看到和下載學習,避免有不法之人,上傳不良的數據信息。網絡在線教學和點播功能是學生無需所有的課程學習都在教室進行,老師也可以進行網絡在線教學,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筆記本或者PC機打開和登錄該系統之后,點擊在線教學,就可進入老師直播的這些課程,當然這些課程可能是很多老師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講課風格的老師,并最終在這個老師名下進行考試,也可以拿到考試成績,從而順利畢業,這樣就避免了很多學生因為不喜歡某一個老師,從而導致自己的某一個課程無法學好。在線考試功能是由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與普通的課程教學不同,無法通過紙質的形式很好的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上機考試是一種很好的評測手段,通過學生通過到實驗室或者機房,打開自己的考試系統,然后通過考試提交,這樣也節省了很多的教師資源和材料資源。在線互動功能是一個很好的功能,一般的網絡教學平臺是沒有這個功能的,老師只要登錄該平臺進行才做,學生那邊就會在該教師的頭像上亮燈,代表該教師在線,學生想要咨詢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找在線的老師詢問,非常方便快捷。現在的老師一般除了課堂時間,很難能夠找到,因此提供這一功能,有助于學生及時的解決問題,且學校也會要求每個老師,每個月在線時長必須在一定時間以上。本文所研究的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需求

3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

根據第2節中的網絡教學平臺的需求分析,對本文所研究的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功能劃分。根據功能模塊主要劃分為注冊登錄模塊、在線教學和點播模塊、在線考試模塊、在線互動模塊、教學資源上傳下載模塊等。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模塊設計,從功能模塊角度,將其劃分為以上5個模塊。這五個模塊之間相互作用,共同的為教師和學生兩個角色進行服務。該平臺的流程為首先無論是學生和教師角色,都必須自己進行注冊,以學生的學號或者教師的工號唯一標識,填寫自己的所有真實信息,包括關鍵的姓名、身份證號、學號或工號等。注冊之后,才可以登錄系統,然后進行一系列的操作。當學生登錄之后,可以查看當前的在線直播情況,也可以自己點播想要學習的課程或者某個教師的教學資源。學生也可以進行在線互動,如果對某個課程或者某個知識點或者遇到了學習上的某個難題,可以在相應的科目下面,找到在線的教師,然后進行問題的咨詢并盡快地得到解決。學生也可以對課堂教學中,一些優秀的輔助教學資源進行下載,然后進行進一步的自學,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考試通知也會在系統中進行提示,學生收到考試通知之后,需要在制定的地點和制定的時間登錄該系統進行在線考試,且每一個學生的考試試題和考試科目都不相同,因此基本不存在作弊的情況,保證了考試的公正性。當教師登陸之后,首先登錄信息,學生可以及時看到,如果學生有學習問題,就可以及時與該老師進行溝通。如果老師要進行錄制課程和在線直播時,會自動開啟免打擾模式。老師可以在該平臺中,開設若干個課程,同時自己可以設定開課的時間。這樣老師就再也不用受學校的約束,由學校來排課,從而與很多事情進行沖突,導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線開課和教學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影響,非常方便。當老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或者瀏覽其他教學內容時,發現優質的教學資源可以隨時上傳到該系統中,共享給學生學習。老師也可以隨時補充該科目的考試題庫,只有不斷的補充考試題庫,才能讓題庫處于一直更新的狀態,不會有出現有人把所有試題記錄下來,遇到大面積原題的情況。

4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

本文所研究的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是為了讓高職院校的學生更好的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從而更好更快的在畢業之后融入社會,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網絡教學平臺在這些年已經進入到了高等院校、培訓機構、海外教學等眾多教育領域,然而由于高職院校普遍師資能力較弱,無法較快的跟蹤潮流,建立良好的網絡基礎設施,然而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來說,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非常重要。本著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學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需要,目前的網絡基礎設施也普遍較好的情況下,使用本文所建立的一套網絡教學平臺。該網絡教學平臺在高職院校實施之后,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到了明顯好轉,教師的教學熱情也更加高漲,對教師和學生的評測也變得更加容易。目前,這一平臺可適用于高職院校所有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以后根據需要也可以擴展到其他教學環節中去。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相對來說,適用在線直播和點播的方式,可以快速學習,也可以自己上手實踐,避免了書本教學的尷尬。其他的教學課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適用網絡教學的方式只能當做輔助手段,提升的效果并不明顯。如一些仿真實踐課程,比如模具設計、UI設計、動畫學習、機械仿真等也比較適合進行網絡教學,可以在該教學平臺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的進行開發和設計,然而機械仿真、磨具設計等,無法簡單的采用直播或者點播的方式,這樣的效果并不明顯,尚且不如學習直接到實踐課程中去進行手動操作,得來的實踐經驗更加豐富。這些課程如果要想更加容易的采用網絡教學的方式,尚且需要開發一套完整和完善的仿真系統,學生一邊跟著老師學習,一邊可以通過逼真的三維仿真系統,自己手動仿真,就跟真正的通過設備做實驗室一個感覺一個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作用,不僅可以大大地減少學校在硬件方面的支出,每個學生也都有更多的機會去實踐操作,不像之前每周可能只有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實踐課程學習。

5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研究,通過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課本知識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不允許高職院校再創造出一群低級的實體經濟技工,因此需要順應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建立起一套網絡教學平臺,首先通過分析當前的高職院校網絡教學現狀,找到本文所研究的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需求,然后將其劃分為5個功能模塊,并將其進行合理的設計。

參考文獻:

[1]金恩實.基于混合式學習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設計[J].新教育時代電子:教師版,2017(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东县| 府谷县| 高要市| 偃师市| 彰化县| 光泽县| 宁武县| 德钦县| 静海县| 博白县| 威宁| 西乌珠穆沁旗| 宜川县| 昌吉市| 塘沽区| 伊春市| 鹿邑县| 沐川县| 英德市| 巫山县| 岑溪市| 儋州市| 揭东县| 湘潭县| 新蔡县| 扎赉特旗| 凌海市| 霍州市| 清原| 仲巴县| 防城港市| 庆元县| 锡林浩特市| 延川县| 开封市| 金门县| 湄潭县| 竹山县| 辛集市| 车致|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