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以信念為話題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縱向展開議論是指寫作時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逐層論證中心論點,以顯示文章思維深度的一種論證方法。縱向展開議論的議論文思路清晰,說理透徹,富有說服力。縱向展開議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設問導思法
設問導思法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其思路為:擺出現象(引出文章中心論點)――分析危害(交代或講明中心論點的原因、目的和意義)――指明辦法(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要求,并說明最終的結果或作用)。如以“放棄”為話題的作文,可以這樣縱向展開議論:舉例說明常人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愿意放棄(擺出現象);分析人應該學會放棄,放棄可以使人生變得豐富,放棄還可以激發有志者去奮斗(論證不愿放棄的危害及為什么要放棄);總結放棄是一種智慧,放棄是一種境界(學會放棄的作用)。
二、對比分解法
對比分解法是將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況加以對照比較,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的方法。其思路為:先從正面論述,再從反面論述。如以“論適度的愛”為題的作文,可以這樣縱向展開議論:適度的愛才能使孩子健康發展;過度的愛不但不會使孩子茁壯成長,反而會阻礙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其思路也可以為:先論證正面觀點,然后批駁反面觀點,再辯證分析。如以“知足常樂”為題的作文,可以這樣縱向展開議論:知足常樂常受世人非議(正面論述);“不知足”者在物質和精神成功之后,享受的是一時之樂而非“常樂”(反面批駁);“知足”不是無所追求,“知足”是忘我,忘我則“常樂”(辯證分析)。
三、逐層深入法
逐層深入法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不斷遞進,論證的層次呈遞進態勢(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由次到主、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等),一層比一層深入地揭示論題的內涵,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的論述。要做到逐層深入,必須理清概念間的關系,要讓分論點之間呈遞進關系,要表現思考的深入。如以“吸收和給予”為話題的作文,可以這樣縱向展開議論:吸收是給予的前提,要想給予,首先必須吸收;吸收是為了給予,給予的快樂又成了吸收的動力;要想不斷地給予,就必須不斷地吸收;在吸收中給予,在給予中吸收。這樣展開議論,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思路清晰,說理透徹。
【范文精評】
為堅強喝彩
李倩
人的一生中,總會遭受風雨吹打,冰霜侵蝕。這時,我們要學會堅強,為堅強喝彩。因為堅強是橫越溝壑,一往直前的執著;是攀登珠峰,果敢無畏的信念;是走完,決不退縮的勇氣。(開宗明義,提出觀點:“我們要學會堅強,為堅強喝彩”,并用一組文采斐然的排比句,詮釋了“堅強”的內涵。)
貝多芬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一個不肯向命運屈服的失聰之人,用這樣一句話,向我們展示了他用驚人毅力與堅強品質所成就的音樂殿堂,同時也向我們詮釋了堅強的重要性。(援引名人名言,不僅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而且闡釋了堅強的重要性。)
堅強,能讓人在黑暗中看清光亮,能讓人在荒漠中找到水源,能讓人坦然面對困境。(承上啟下,由理到事,巧妙過渡)劉翔,這面中國田徑史上的旗幟,這個世人矚目的奧林匹克英雄,就在他期待的北京奧運會上,因腳傷復發,在110米欄預賽中遺憾地退出了比賽。可是他在傷情很重,無法站立起來的情況下,還堅強地面對,想繼續比賽,堅持無論如何也要去跑道上走一走、試一試、拼一拼的信念。后來,在因傷勢過重,不得不宣布退出比賽時,他坦然面對,在觀眾面前沒有掉一滴眼淚。他的堅強使無數中外觀眾為之動容。(援引劉翔的材料,用鮮明可感的事實論證了“堅強能讓人坦然面對困境”這一觀點。)
沒有堅強,就像鳥兒沒有翅膀,不能翱翔天際;就像駿馬失去健蹄,不能馳騁草原;就像猛鯊失去雙鰭,不能暢游大海。有了堅強,我們就會像巖縫中的小草,吐出新綠;就會像駭浪中的帆船,破浪前行。(兩組排比句形成鮮明對比,再次論證觀點。)
當然,堅強還要靠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既告訴我們要“怎樣堅強面對”,又為下文的分析作鋪墊)蝴蝶是美麗的,是因為它靠著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經受了痛苦的蛻變,最終在陽光下展開那五彩斑斕的翅膀。當我們在人生路上遭遇風雨,請記住,千萬不要讓它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要始終相信,“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唯有背負人生苦難重荷卻依然堅強地執著前行,堅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走得最遠的人,他們的生命才會因此變得深刻美麗!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用他的信念寫下了千古巨著《史記》;海倫才用她的努力找到光明之路。(列舉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來論證論點。)
堅強,讓我們為它喝彩吧!(首尾呼應,再次點題。)
一、立意不陽光,思想偏執,委靡消極。
一道中考作文題的材料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卻一夜之間成為電腦巨頭,旨在說明人只有揚長避短,才能成才。但是,一位考生卻據此得出結論——中國的教育制度扼殺人才,需要改革。顯然,這一立意比較偏執,所以很難拿到高分。
二、立意不真誠,浮于表面,大話連篇。
在以“幸福”為話題作文中,一位考生講述自己考試失利后,內心極其痛苦,后在同學的開導下,豁然開朗,結尾這樣寫:“想起這幾天因為考試失利而不愉快,真是不值得。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們比起來,考試失利算什么啊!我的心里慚愧極了,也幸福極了……”這完全是為了突出中心,讓立意更加明晰而進行的生搬硬套,顯然落入了“假大空”的俗套。
三、立意不準確,偏離中心。
如以“網”為話題,一個考生寫的卻是為中國足球加油,中國體育需要寬容,讓人摸不著頭腦。這主要是考生的聯想偏離了正確的軌道:由網想到了球網,又想到了足球網,再聯想到中國足球。看似扣題,實則離題萬里。
那么,如何避免出現立意問題呢?下面為你支上三招:
一、將立意化大為小。很多作文的命題很寬泛,比如2012年的中考文題“遠方”“偶像”“凝聚”“禮物”“我想對你說”“愛是_________”等,都沒有明確的立意指向,這就需要將立意聚焦到某一方面,通過有代表性的小事例來反映深刻的大道理,做到“化大為小,小中見大”。如“凝聚”很寬泛,若直接進行議論或抒情,勢必讓讀者覺得空洞。如果選擇“凝聚親情”這類比較小的立意,則生活氣息濃郁,又不落俗套。
二、讓立意平中見奇。只要善于觀察,小事中也可挖掘出不平常的主題。比如福建一考生的《在嘗試中成長》,文中講述了敲門的幾個小故事。本來忘記敲門,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考生卻從中學到了換位思考,懂得嘗試也是一種成長,可謂平淡中見奇特,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立意求異創新。作文忌“千人一面”,應運用逆向思維另辟蹊徑,把舊話題翻出新意來。按常規,我們常把書本、文具等作為禮物,然而一位考生獨具匠心,反彈琵琶,以“苦難是成長的禮物”為題,抓住苦難對磨煉人的意志,鍛造人的品格的特殊意義和作用進行作文,頗有意蘊,耐人尋味,給人啟迪。
【病 文】
和退縮在一起
武漢市陽光喔學校初中部 茹心悅
一顆不起眼的風雨花種子,“混”進了百花谷。數天后,她“冒”出了幾片小葉。百花叢中,風雨花葉子是那么脆弱,那么微乎其微,就像完全不屬于這個世界。(交代故事的主角:風雨花,童話氣息濃厚。)
“哎喲,哪來的野草啊!”在傲慢的紅玫瑰的嘲弄下,她緩緩睜開眼睛。“走開!你這棵野草。”又一朵白玫瑰說道,“別占了我們貴族小姐的位置!別玷污了我們小姐的紅裙子!”(對話描寫及神態描寫鮮活生動,推動故事向前發展。)
忽然,旁邊的小草說話了:“她不像是草,是花!”“是草。”“是花。”花兒們爭執著。(花草們關于風雨花身世的對話,過于簡略,不能很好地表現它們的心理。)
“我不是草,我是風雨花!”風雨花竭盡全力喊出聲來。可是,招來的還是陣陣譏諷。從此,沉默寡言的她更加不愿說話了。(在嘲諷面前,風雨花將如何應對?吸引讀者閱讀下文。)
在她的沉默中,冬天被“熬”過去了(“沉默”與上段重復,蒼白無力),春天隨之到來。在和暖陽光的照耀下,風雨花終于“冒”出了不顯眼的嫩綠。旁邊的玫瑰在人們的精心侍弄下,出落得像美麗的新娘,不久開出了嬌艷的花,更加傲慢了。在春雨的滋潤下,風雨花也變強壯了,葉片變寬了,顏色更綠了。(一片春的世界,和諧之中隱藏著危機。)
悶熱的夏季到來了。一天,烏云密布,停止呼吸的風忽然像個醉漢,狂奔不已。不一會兒,下起了傾盆大雨,風雨花在風雨中搖晃著,她覺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既然無法與風雨抗爭,那就學會退縮吧。躲過風雨,照樣可以成長。(對風雨花的心理描寫折射出立意上的偏激,會給讀者帶來負面影響。)
于是,風雨中,一株瘦弱的身軀搖晃著,躲避著……(悲壯的味道過于濃厚。)
數年后,百花谷開滿了風雨花,白的像雪,紅的像霞……路人紛紛贊賞,風雨花不禁感慨,正是你,伴我度過一生,我要帶著你——退縮——敲開成功的大門!(景物描寫優美,但是“帶著退縮敲開成功的大門”無法讓讀者信服。)
【診斷結果】
本文的立意是:學會退縮,成功的大門將會為你開啟。很顯然,這個主旨過于頹廢,無法給人積極的影響。可做如下修改:
一、確立正確、陽光的立意。
風雨花的盛放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因為堅強,執著。可確立類似于“風雨之后見彩虹”“因為有信念所以才成功”的立意。
二、根據立意修改故事情節。
立意確定后,應對故事情節進行修改,重點在于暴風雨來臨時,風雨花的心理活動應該是陽光的。
三、根據故事情節美化語言。
比如當產生堅強的信念或陽光的心態時,配上一段優美的景物描寫,一定會讓文章如詩一樣的優美,如畫一樣靈動。
【升格文】
和信念在一起
武漢市陽光喔學校初中部 茹心悅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顆不起眼的風雨花種子,“混”進了百花谷。數天后,她“冒”出了幾片小葉。冬日的寒風中,風雨花葉子顯得那么羸弱,好像風一吹就要倒似的。
“哎喲,哪來的野草啊!”傲慢的紅玫瑰嘲弄她,她緩緩睜開眼睛。“走開!你這野草。”又一朵白玫瑰說道,“別占了我們貴族小姐的位置!”
忽然,旁邊的小草說話了:“她不像是草,是花!”紅玫瑰說:“小草老弟,你別替她說話了。在我眼里,她不過是一棵又黃又干的草,亂蓬蓬的,像乞丐。”其他花兒也附和道,“草!丑野草!”
“我不是草,我是風雨花!”風雨花竭盡全力喊出聲來。可是,招來的是更多的譏諷。從此,她不愿多說一句話。但她心里仍然堅守著一個信念:我要開花!
鼓勵,是一種表揚;諷刺,也能化為力量。她在沉默中,“熬”過了冬天,春天隨之到來。在和暖陽光的照耀下,她終于“冒”出了不顯眼的嫩綠。旁邊的玫瑰在人們的精心侍弄下,出落得像美麗的新娘,不久開出了嬌艷的花,便更加傲慢了。可憐的風雨花淹沒在玫瑰花叢中,用了好大的勁兒才露出臉兒,猛吸著新鮮空氣。她仍然堅持著 “我要開花”。在春雨的滋潤下,風雨花變強壯了,葉片變寬了,顏色更綠了。
悶熱的夏季到了。一天,烏云密布,停止呼吸的風忽然像個醉漢,狂奔不已。眼看暴風雨就要來臨,玫瑰早已經被嚇得花容失色;小草匆忙地收起張開的葉子。不一會兒,下起了傾盆大雨。花草們發現,只有風雨花在風雨中昂然挺立。
“恭喜你!”遠處傳來了小草的聲音,“你戰勝了自己!”
數年后,百花谷開滿了風雨花,白的像雪,紅的像霞,路人紛紛贊賞。風雨花不禁感慨,正是你,伴我成長,我要帶著你——堅定的信念——敲開成功的大門!
因為“舉例論證”也是一種說理方式。這涉及“好的論證和壞的論證”的問題。很多同學在寫議論類文章時只是羅列事例,把需要論證的觀點當成了無需論證的結論而僅在現象層面去說明“觀點就是觀點”,從而無法讓讀者明白“為何觀點是正確的”,使文章的說服力變弱。
我們經常說“擺事實,講道理”,在這里,事實與道理應該是有機的聯合的。把事實擺出來,表明其“論點”為“真”,即正確、合理,而后面的講道理,則應該從“為何為‘真’”的層面來揭示出其事實現象背后隱藏著的實質,讓讀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擺事實”才有存在的價值。有些同學誤以為“擺事實”就是舉例子,這樣的誤解源于對“論證”的理解有偏差。如果承認“擺事實”也是為了證明其“論點”為“真”,那么,你的“擺事實”就不能脫離“講道理”而獨立存在,因為“擺出來”的事實還是在事實的現象層面上,它不具有分析、揭示的功能。有同學可能會辯解――我擺的事實是“真”的,它可以說明我的觀點也是“真”的。那么,我同樣也可以擺出一個反例來反駁你認為“真”的觀點是“假”的。所以,必須在擺出的事實后面附有揭示此事實與觀點之間相對應、相一致的道理分析,即事實所內含的證明觀點為“真”的邏輯必然性。這樣的分析才能告訴讀者該事例隱含了論點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它與論點在規律、本質層面具有一致性,所以它才可以論證觀點。
“最好的論證總是由一種被我們稱為邏輯的縝密思維過程來規定的,我們通常把邏輯定義為‘進行正當推理的科學和過程’”,基于此,我們可以試著對議論類文章中的“舉例論證”做點兒技術性探討。
首先,必須明確區分“敘述”與“議論”的標尺。
“敘述”的存在離不開描寫,自然也離不開細節,而“議論”是借助于概括而存在的。作為一種思維過程和方法,概括關注的是事物、思想中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能推廣到具有這些屬性的一切事物,從而形成關于這類事物的普遍概念的本質屬性。因此,作為事物而存在的“事例”在被運用到議論類文章中的時候,寫作者不是要還原這個事例的本來樣態,而是要抽繹出此事例與他要證明的觀點之間的邏輯上的一致性,這時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概括”。
其次,在概括某一具體事例時,要具有把該事例具體的“因”與具體的“果”概述出來的能力。
一個事例得以存在,一定是以因果方式組成的,而任何事例又都會是以一個具體的“因”而導致了一個具體的“果”的方式存在。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事例的具體的因果勾連,就把握住了該事例的現象核心。這樣,我們在具體的“舉例論證”中,就可以對此事例用因果概述的方式來保證所舉事例能在現象層面說明觀點的正確,達到與觀點保持一致的目的,這樣所舉事例才是具有典型性的。
例如,以“對話”為話題寫作,有同學這樣寫道:
對話是一種藝術,藝術的對話可以跨越年齡的代溝。華中科技大學的校長李培根引用網絡熱詞,貫穿本科生畢業典禮致詞,被同學親切地稱為“根叔”。李校長與同學間風趣幽默的對話交流,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這種對話的藝術,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這個“舉例論證”片段是合理的論證。文段的首句構成了他對話題的理解;為了論證“藝術的對話可以跨越年齡的代溝”這一論斷的“真”,作者采用了曾在《長江日報》發表而被網絡廣泛傳播的“畢業典禮校長講話串聯熱詞 7700學子喊‘根叔’”的內容。請注意,作者剝離了報道中無法對應其觀點的詳盡敘述,只是從中抽繹出“引用網絡熱詞,貫穿本科生畢業典禮致詞”這一具體的“因”,并對應概述出“從而被同學親切地稱為‘根叔’”這一具體的“果”,再加上后面的具體剖析“李校長與同學間風趣幽默的對話交流,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論述模塊,從而具有論證性。
再如,以“雙贏”為話題寫作,有同學這樣寫:
同心協力,雙贏的背后是和諧互動。戰國時期,趙國面對秦國的進攻,廉頗藺相如二人和諧互動,大退秦軍,二人美名也名揚青史。天堂和地獄各有一口大鍋,人們需用長勺取食,天堂的人們和諧互動,自己吃得很飽的同時,也喂飽了其他的人,一片笑聲朗朗。犀牛鳥與犀牛和諧互動,它為犀牛清理時也得到了犀牛的保護,而犀牛也能保持自身的清潔。由此可見,只有雙方和諧互動,才會出現互利雙贏的局面。
這個“舉例論證”片段看似合理,實際上是很“弱”的論證。為了排比而排比,重復事例中“因”部分的概述,這樣看起來好像語言形式上流暢了,事例接二連三地順接,似乎有了辯論的氣勢,可我們不知道廉頗藺相如的和諧互動與天堂的人們、犀牛鳥與犀牛的和諧互動的區別或內在的相似性在哪里,那么此事例可供寫作者和讀者“可以直接模仿其實踐行為”的示范性效應就沒有了,自然論證的效果就是“弱”的了。如果我們把它改成“藺相如以國先私后的理念包容廉頗,廉頗以‘負荊請罪’的坦誠回饋藺相如”“天堂中的每個人把勺柄太長而無法送到自己嘴里的取湯勺子,快樂地送到別人的嘴里”“身形很小的犀牛鳥與龐大笨重的犀牛取長補短,犀牛鳥啄食犀牛皮縫間的寄生蟲為其搔癢又借其身軀保護自己,犀牛保持自身清潔的同時也能依靠小鳥靈敏的反應來獲知臨近的危險”,就有了“因”“果”的解析,論證才會轉弱為強。
最后要說明的是,舉例論證即使采用了具體的因果概述的方式,也不能缺少在此基礎上對事例剖析性論述的說理。事例就是事例,它再典型,也是特殊的,你要說它是符合規律性的,那你就要揭示出它背后的那個與觀點所揭示的規律、本質相一致的道理所在,做到這一點,才算真正地使事例與論述的觀點達成一致。比如下面以“執著”為話題的作文中的片段:
命題作文審題有很多角度和方法,本文著重從命題作文標題的呈現形式方面加以探究。命題作文標題的呈現形式不外乎這三種:一是單個詞語,二是短語,三是句子(復雜短語)。在這三種形式中,詞語是基礎,因為短語和句子都是由詞語構成的,如果標題是短語或句子,審題時則可以分解成若干詞語加以審視,在搞清各個詞語含義的基礎上加以整合即可。而命題的開放性特點,令學生在寫作時把握不好思考的方向,搜索枯腸,無從下手,或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針對此種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在審題時設置一些問題,用問題來引導思考的方向,縮小寫作的切口。
首先,來談談單個詞語的審題。
詞語,從邏輯角度講就是概念。詞語的審題,要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搞清楚詞語的本義(或常用義),看有沒有引申義、比喻義或象征義,還要明白詞語適用的對象,界定范圍,防止偏題離題。因為此類標題只是一個概念,表意不完全,所以通常用“增詞擴充提問法”,即在原有標題詞語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詞語,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提出若干個問題,用來引領審題的方向。問題的設置,一般都應遵循“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這一條認知思路。
比如2008年上海卷的作文題“他們”。這是個獨詞命題,范圍太廣,如果不用問題來引導思考方向,審題時似乎無從下手。不妨采用增詞擴充提問法,設置這樣幾個問題:1.“他們”可以是哪些人?2.他們怎么樣?3.我要寫他們的什么?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發現“他們”是一個群體或一個類型,而非某個個體,可以談古代的也可以是現代的。根據2、3兩個問題,因為“他們”所屬類別的不同,立意時可以褒揚“他們”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或批判“他們”的平庸生活、鄙俗志趣,或者可以采取中立的態度,談談“他們”的生存方式、酸甜苦辣。如此設置了幾個問題,我們的思考就有了方向,甚至連立意選材和謀篇布局也能豁然開朗。
又如2007福建卷的作文題“季節”。可以設置這幾個問題:1.“季節”的本義是什么?2.有沒有比喻義?根據這幾個問題,我們能想到的是,“季節”的本義是指自然的季節,如春去春會來,寒來暑往等。而“季節”的比喻義則可以是生命的季節,由此聯系教材張潔的《我的四季》可知,生命的“季節”只有一次,于是在立意時,可以談談自然界中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特點,能給人不用的感受;根據“季節”的比喻義,可以談人在不同的季節里有不同的作為,也會有不同的收獲。今年高考重慶卷的作文題是“情有獨鐘”。從形式上看,這是一個熟語,從意義上看,它只能作為一個單位,“癡情所向,十分專注”,相當于一個詞語——鐘情。審題時應該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誰對誰(什么)“情有獨鐘”?2.為什么“情有獨鐘”?3.怎樣“情有獨鐘”?
其次,關于短語類標題的審題,因為短語有不同類型,所以在把短語分解成各個詞語后,審題思考有不同的側重點。
1.偏正短語類標題
對于偏正短語類的標題,側重點應該在附加成分上。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題“我的時間”,就可以分解成中心詞“時間”和定語“我的”兩個部分。然后據此設置這幾個問題:(1)什么是“時間”?(2)什么是“我的”時間?第1個問題對于所有高中畢業生來說應該都不是問題。而第2個問題恐怕就讓每一個考生都很苦惱了,而且還是這個作文題審題時不能繞開的一道坎。從理論上說,每個人自“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擁有了造化賦予的不可預知的一定數量的時間,起于生訖于死,其間的年年月月晝晝夜夜乃至分分秒秒都屬于每一個個體的“我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即時間,時間即生命。這個作文題要求以“我的時間”為標題,就是引導考生審題立意時去觀照思考自己的人生,不管你之前有沒有關注過審視過。許多考生考前比較注重作文素材的積累,關注的都是歷史文化名人們的人生,即便也關注了當代名人(如“感動中國”人物),可是面對這樣的作文題目,明白人就不得不忍痛割愛了,因為誰都不想讓“我的時間”成為“屈原的時間”“司馬遷的時間”。在搞清標題含義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以問來謀篇布局,如“我的時間”怎么了?“我的時間”屬于誰?我要怎么把握“我的時間”?把短語增加一些詞語構成若干表意完整的問句,審題立意就有了方向,何愁無從著手呢?
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題“舊書”也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審題時除了不能忽略定語“舊”字以外,還要揣摩命題者的意圖,明白“舊書”指的應該是什么書,須要思考的問題還有:(1)誰的“舊書”?(2)什么樣的“舊書”?(3)我是怎么看待(對待)“舊書”的?重點是第3個問題上。
2.動賓短語
對于動賓短語的標題,要抓住動詞做文章,同時考慮賓語涉及的對象和范圍。
如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題“觸摸城市”或“感受鄉村”。從標題看,這兩個短語的賓語含義不難理解,應該是兩種生活環境。所以,賓語前的動詞就成了審題立意的重點。利用增詞擴充提問法,可以設置這樣幾個問題:我是如何感受鄉村的?我感受到了什么?在這個題目中“我”是主體,被掩蓋(隱藏)在題目中,寫作過程中一定要將“我”體現出來,要讓讀者感知“我”的存在。因此在立意時,可以從“我”的視角,談談都市的繁華、喧鬧、發達,以及快節奏、新氣象;或者談談“我”對鄉村生活的淳樸、寧靜、和諧的感悟,也可以寫“我”對感受到的鄉村生活的美好或落后的思考。
再如2011年高考全國卷1的作文題“期待長大”。可以分解成賓語“長大”和動詞“期待”兩個概念。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長大”。從個人角度看,“長大”就是意味著成熟。對于一個團體、一個民族或國家而言,還意味著發展壯大,標志著文明科學。其次,“期待”說明目前還沒有達到理想的“長大”的狀態,對“長大”應該還是一種設想、祈望。審題時要思考的是:為什么要期待長大?怎么樣去期待長大?
2011年高考作文題以動賓短語呈現的還有江蘇卷的“拒絕平庸”、廣東卷的“回到原點”和四川卷的“總有一種期待”,都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加以思考。
3.聯合短語
聯合短語的審題,除了分別搞清楚兩個詞語的含義,關鍵是搞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
如“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用“增詞擴充提問法”可以設置這樣幾個問題:(1)什么是“仰望星空”?(2)什么是“腳踏實地”?(3)“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之間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第1、2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搞清這個聯合短語分解后的兩個詞語的分別含義。“仰望星空”就是人生的追求、奮斗的目標,而“腳踏實地”指的是要踏實肯干,勤勞付出。由此,可看出二者關系:人生要有追求,志當存高遠,這是奮斗的動力和目標;與此同時,更應該把目標細化為每天的踏實付出。
又如“一步與一生”(2007四川高考作文題),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一步與一生存在什么關系?放眼整個人生,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尤其是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或者處在十字路口,需要作出抉擇的時候,成也一步,敗也一步。
4.主謂短語
主謂短語的標題,審題的重點應該在謂語成分上。
如“我能”(2007年遼寧高考作文題),總共才兩個詞語“我”和“能”,對于“我”是根本沒有什么不理解的,因此宜把思考的重點放在“能”上。“能”是什么意思?“能”實際上是“我”對自我的一種肯定認識,“我能”,則體現了對自我的一種信心,對生活、學習、事業的一種信念。
最后,來談談句子類標題的審題。
這類標題,說是句子,其實也是主謂結構,所以在分解句子思考命題時,也應強調謂語。如“語文,想說愛你不容易”(2007高考江西卷作文題)。謂語“想說愛你不容易”是審題的重點,為什么“想說愛你不容易”?這是個比喻擬人說法,談的是因為語文學科的意義和作用,很熱愛語文學習,但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遭遇到的尷尬。2011年的高考作文題中,也有兩個句子類的標題,即山東卷的“這個世界需要你”和安徽卷的“時間在流逝”。在審題時,同樣應該抓住謂語來設置問題,如“你跟這世界有什么關系?”“這世界為什么需要你?”“你能為這世界做些什么?”“面對時間的流逝,我們該怎么辦?”“我在時間的流逝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
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始終把愛國主義奉為道德傳統的至高原則,盡管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但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正義的力量始終是一脈相承的。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清代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了千古名句,而憂國憂民的屈原和精忠報國的岳飛始終是國人的楷模。當下,一些人逐步迷失了主流價值觀,喪失了民族自信心,甚至崇洋。這就要求我們始終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條主線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初中生客觀地看待世界。如《木蘭詩》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對外敵入侵,毅然代父從軍的女英雄形象。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詩歌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花木蘭作為一個女子,支撐她去戰場英勇戰斗的信念究竟何在。再如學習《蘇州園林》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全國各地名勝古跡的圖片,在旁側批注簡單的話,一起展覽欣賞。這樣,學生自然會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生出熱愛之情。
二、強調仁愛和諧的為人之道
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中十分注重“仁”。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彌漫著仁愛和諧的人本之光,顯示了人類的美好希望。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為貴”,孟子的“與民同樂”,墨子的“兼愛”“非攻”,莊子的“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都反映了人們對于和平互愛的向往。這些為人之道在語文教材中都有很好的體現。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讓學生明白,“仁愛和諧”作為我們民族心理文化的重要成分,推動形成了中國人親和的人格精神,在協調人際關系、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維護統一上起著積極的作用。
三、教學生擁有感恩意識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要積極地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如學習《背影》一課,教師可以通過賞析朱自清對父親過鐵路買橘時的動作描寫,讓學生領會如山的父愛就在平時。學習《散步》一課,教師要讓學生懂得感恩父母、回報父母,這是一個人的基本品質。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一些以感恩為話題的作文,舉行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在節日時自制小卡片贈送給父母、老師、同學,表達感激之情等。
四、重視修身養性,知行合一
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中華民族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身修養方面,高尚表現為不斷的自我完善,向往理想人格。孔子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倡導“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行為,確實是一種君子風度,令人折服。因此他的學生積極響應自己的老師,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提出了“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舍生取義”的為人之道。正是這種高尚的人生追求,讓我們從語文課本中看到了一幅幅正氣圖,聽到了一首首正氣歌。它們似一股股清流蕩滌著污濁,反照出見利忘義者的卑瑣。幾千年來,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特別崇尚人的精神追求,并不是為了宣揚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而是特別強調在利與義沖突的情況下,人該有怎樣的選擇。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這些熠熠生輝的人性思想,從身邊做起,知行合一。同時,教師也要重視自己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