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豬傳染性胃腸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豬傳染性胃腸炎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仔豬;傳染性胃腸炎;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6-0279-02

1 發(fā)病情況

2013年2月15日,欽州市欽南區(qū)沙埠鎮(zhèn)丁家村一農戶報告,其飼養(yǎng)有一窩仔豬10頭,于33日齡時有2頭突然發(fā)病,病豬嘔吐,劇烈腹瀉,當時畜主用抗菌素進行治療但病情不見好轉,2 d后又有3頭豬發(fā)病,幾天后其他仔豬全部發(fā)病,發(fā)病至第5天有3頭仔豬死亡,第7天又死亡1頭。

2 臨床癥狀

病豬體溫不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但渴欲增加,常喝臟水,嘔吐,劇烈腹瀉,腹瀉時呈噴射狀,糞便初為灰白色,隨后變黃,有的變綠色,常雜有未消化的乳凝塊,有的混有血液、腥臭,病豬脫水,消瘦。

3 病理變化

病死豬尸體明顯脫水,體表污染糞便,特別是后軀或周圍更明顯。對病死豬進行解剖,發(fā)現胃內充滿大量消化不全的乳凝塊,胃底黏膜充血,大彎部黏膜脫落,有黃豆大至雞蛋大的潰瘍,小腸內有大量黃綠色(有的呈灰白色)的液體內容物,含有氣泡和未消化的小凝乳塊,小腸腸壁變薄,彈性降低,以致腸管擴張,呈半透明狀。腸黏膜充血,腸系膜血管充血擴張,淋巴結腫脹,大腸變化較小腸輕微。腎充血呈黑紅色,皮質與髓質界限不清[1-3]。

4 實驗室檢查

將空腸縱向切開,用生理鹽水沖掉腸內容物后置于玻璃瓶平皿內鋪平,加入少量生理鹽水,在低倍鏡下觀察,可見空腸絨毛顯著縮短[4-5]。

5 流行病學調查

該病各種年齡的豬均可發(fā)生,10日齡以內的豬病死率極高,隨年齡增長,病死率降低,90日齡以上的病豬幾乎都不死亡。通常在豬群中有一頭發(fā)病,數日內即可迅速蔓延全群。該病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以冬季和春季產仔期間發(fā)生較多,而飼養(yǎng)管理及衛(wèi)生條件的好壞,對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影響很大。經調查,該窩仔豬超過30日齡,而且飼養(yǎng)管理不良,欄舍長期潮濕,衛(wèi)生條件差。

6 診斷

根據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查,并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確診該窩仔豬患有傳染性胃腸炎病。但在實踐中應與仔豬大腸桿菌病,仔豬紅痢疾和豬痢進行鑒別,鑒別要點參考表1。

7 治療

8 預防措施

(1)搞好豬舍環(huán)境衛(wèi)生。每隔15 d可用1%~2%燒堿溶液、10%漂白粉溶液、10%~20%新鮮石灰乳、10%~20%熱草木灰水或0.5%~2%甲醛溶液等堿性消毒液沖刷消毒豬舍1次,并將糞便堆積封閉發(fā)酵[4-5]。

(2)禁止從疫區(qū)購豬,尤其是冬春季節(jié)仔豬傳染性胃腸炎高發(fā)季節(jié),隔離觀察所購新豬,一旦發(fā)病,要立即嚴密消毒和隔離病豬,對臨產母豬應放在消毒的豬圈內分娩[4-5]。

(3)飼料中經常加入切碎的新鮮大蒜或曬干的備用大蒜莖。

(4)用傳染性胃腸炎弱毒凍干疫苗進行預防免疫,妊娠母豬于產前20~30 d注射2 mL/頭,初生仔豬、10~15 kg的豬、50 kg體重以上的豬分別注射0.5、1.0、2.0 mL/頭。

9 參考文獻

[1] 朱發(fā)高.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治[J].四川畜牧獸醫(yī),2013(3):56-57.

[2] 蔡吉松.仔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治[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2(11):167.

[3] 呼顯生,馬明穎,李國.仔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治報告[J].當代畜牧,2000(1):25.

[4] 凌新榮.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療體會[J].畜禽業(yè),2011(3):72-73.

豬傳染性胃腸炎范文第2篇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綜合防制

1 病原體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于冠狀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釘樣的纖突,直徑在60nm~190nm(納米),能在豬腎、豬甲狀腺、豬等細胞上增殖。但病毒對光、溫度和消毒液比較敏感。糞便中的病毒在陽光照射下6h既失去活性;細胞培養(yǎng)物中的病毒在紫外線照射下30min即可滅活。病毒對膽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時活力不減,強毒株在pH2時仍然相當穩(wěn)定;在經過乳酸發(fā)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但病毒不能在腐敗的組織中存活。病毒對熱敏感,56℃30min能很快滅活,37℃4d喪失毒力。病毒在低溫下可長期保存,在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無明顯下降。對乙醚、氯仿、次氯酸鹽、氫氧化鈉、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銨鹽類消毒劑比較敏感。

2 流行特點

本病毒只感染豬,不同年齡的豬都可發(fā)病,哺乳仔豬、生長育肥豬的發(fā)病率幾乎為100%,成年豬發(fā)病也可達80%,尤以5日齡~14日齡之內的哺乳仔豬最易感染,且死亡率很高。病豬死亡率與豬的年齡呈負相關,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率降低,但感染過的仔豬有相當部份會成為僵豬。

傳染源為發(fā)病豬、帶毒豬、帶毒動物及其排泄物。在病豬的胃腸黏膜、腸系膜淋巴結、鼻黏膜、氣管、肺、脾、腎等處均可見到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隨病豬的糞便、尿液及鼻汁排出體外。病豬康復后可長時間帶毒,有的帶毒期長達8周。

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傳播,感染母豬可通過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豬。通常在豬群中只要有1頭發(fā)病,數日內即會迅速蔓延至全群,同一地區(qū)流行過程可持續(xù)4周~6周,然后疫情才慢慢平息。

本病發(fā)生和流行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見于秋冬季節(jié)和初春,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區(qū)可暴發(fā)性流行。本病常與腸毒素大腸桿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或輪狀病毒混合感染。

3 臨床癥狀

本病的潛伏期:仔豬為12h~24h,成年豬為2d~4d。

3.1 哺乳仔豬

2周齡以內的仔豬感染后,一般12h~24h會出現嘔吐癥狀,繼而出現嚴重的水樣或糊狀腹瀉,糞便呈黃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仔豬明顯脫水,體重迅速下降,發(fā)病2d~7d后出現死亡,死亡率高達100%;2周齡~3周齡的仔豬,死亡率在10%~80%。主要的病理變化為急性腸炎,從胃到直腸均可見到程度不等的卡他性炎癥;胃腸充滿凝乳塊,胃黏膜充血;小腸充滿氣體,腸壁彈性下降,管壁變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狀,腸內容物呈泡沫狀,黃色透明;腸系膜淋巴結腫脹,淋巴管沒有乳糜。其它組織較少見到明顯的肉眼病變。

3.2 斷乳仔豬

感染后2d發(fā)病,表現水瀉,呈噴射狀,糞便呈灰色或褐色,個別豬嘔吐,在6d~8d后腹瀉停止,極少死亡,但體重會下降,發(fā)育不良,往往變成僵豬。部分母豬由于與患病仔豬密切接觸會反復感染,其臨床癥狀也較重。如:體溫升高,泌乳停止、嘔吐、食欲不振和腹瀉等。

3.3 生長豬

表現為厭食,腹瀉6d~10d,伴有嘔吐。腹瀉期間停止生長、體重下降,不用藥物治療也可耐過,但病豬的飼料轉化率明顯降低。

3.4 母豬

母豬感染后乳汁減少或無乳,表現為嘔吐\厭食和腹瀉,少量母豬體溫升高。由于母豬無乳,導致哺乳期仔豬死亡率增高。

公豬和后備公母豬的臨床癥狀與生長豬類似。

4 病理變化

本病以急性胃、腸卡他性炎癥為特征。剖檢可見胃腸充滿凝乳塊,小腸充滿氣體及黃綠或灰白色泡沫樣內容物,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在顯微鏡下見到小腸絨毛明顯萎縮脫落。由于小腸絨毛萎縮脫落導致動物消化紊亂、酸中毒和脫水。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心、肺、腎一般無明顯病變。

5 診斷

本病典型的臨床癥狀(本病潛伏期較短,18h~72h即可感染全群)和病理變化是臨床診斷的依據,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糞便或小腸。因病毒對熱敏感,采集的所有樣品都應是新鮮的或冷藏保存。

(2)血清學檢查:病毒中和試驗、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6 綜合防制措施

6.1 治療措施

(1)藥物治療:①為預防脫水和中毒可按: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配成溶液,若是數頭病豬則按比例加量,讓豬自由飲。不能飲水的可靜脈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鹽水和5%碳酸氫鈉溶液。②為防止繼發(fā)感染可用慶大霉素治療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黃連素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預防腸道感染。諾氟沙星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腸道感染的治療。環(huán)丙沙星對革蘭氏陰性桿菌的抗菌活性是諾氟沙星的2倍~4倍,恩諾沙星也有殺菌作用,可適量應用。③恢復體能:為加速體能恢復可用:復合維生素B+煙酰胺+右旋泛酸鈣+肌酐+葉酸+開胃素+誘食素ATP,肌肉注射或灌服,1kg體重用0.1ml~0.15ml,1d一次,連用2d~3d。

(2)生物制品治療:①干擾素、抗體、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可按廠家說明書使用;②誘導注射:發(fā)病初期,將500羽份1瓶雞新城疫I系苗用500ml蒸餾水稀釋,現配現用,每天肌注1次,連用2d。其注射劑量為:仔豬3ml~5ml、中豬7ml~10ml、大豬15ml~20ml,有誘導肌體快速產生干擾素的效果。

6.2 綜合預防措施

(1)豬場禁止非飼養(yǎng)人員進入,豬舍門口設消毒池。對剛引進的種豬,必須隔離飼養(yǎng)10d~15d,確認無病后才可入群。

(2)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溫工作,加厚保溫墊料并勤更換,必要時可給豬舍加溫。

(3)加強冬季的飼養(yǎng)管理,特別要注意提高飼料中能量的含量。疫病流行季節(jié)停用豆腐渣、酒糟之類的輔助飼料。

(4)嚴禁貓、狗等進入豬舍。

(5)加強光照、降低豬舍濕度。

(6)搞好豬舍的清潔衛(wèi)生與消毒工作。無疫情時每周用3%~4%氫氧化鈉溶液沖洗消毒1次~2次,隨后再用清水沖洗1次~2次;發(fā)生疫情時,每天噴灑1次0.2%過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等任意一種。

(7)必要時進行豬體消毒,可噴灑1%百毒殺600倍液、強力消毒王1000倍液和過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種。

(8)懷孕母豬在產前25d~30d,每頭后耳穴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滅活苗3ml,仔豬可通過吃母乳獲得被動免疫效果。

(9)初生仔豬每頭后耳穴注射0.5ml~1ml本病毒滅活苗,10kg~15kg豬每頭注射2ml,50kg以上豬每頭注射3ml,都能獲得主動免疫。

(10)每頭新生仔豬口服10ml康復豬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連用3d,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7 小結

該病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其發(fā)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從病例中可看出,本病多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傳播迅速,各種年齡豬均可感染發(fā)病。仔豬發(fā)病突然,其精神沉郁,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

豬場一旦暴發(fā)此病,會造成14日齡以內仔豬,特別是新生仔豬近100%的死亡。對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制劑。因此,對本病須早發(fā)現、早治療,根據臨床癥狀采用對癥療法,才能迅速有效的阻止病情發(fā)展。對該病的防治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關鍵是加強飼養(yǎng)管理,搞好畜舍衛(wèi)生。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舍內空氣新鮮,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增強機體抗病力。實行全進全出管理制度,同時科學配制飼料,保證飼料營養(yǎng)均衡,提高豬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杜絕飼喂霉變飼料,嚴防胃腸炎等疾病的發(fā)生。

(2)嚴格執(zhí)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斷疾病傳播途徑。特別要注意哺乳母豬的消毒,仔豬出生后,要保證短時間內吃到初乳。用新鮮生石灰撒布欄舍地面及走廊,既消毒又可干燥欄舍、降低溫度。發(fā)病后,做好病豬的隔離工作,同時適度限水、限料。

(3)強化免疫是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根本措施。應根據該病的流行、傳播特點制定科學的免疫計劃,做好疫苗接種工作。

可采用傳染性胃腸炎疫苗和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油乳劑滅活疫苗免疫。最好從母豬開始預防本病,妊娠母豬產前20d~30d免疫1次,以保護出生仔豬,必要時產前7d再免疫1次。

參考文獻

[1]羅進祥,李樹芝.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治[J].中獸醫(yī)學雜志,2008(04)

豬傳染性胃腸炎范文第3篇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8-0028-01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豬的一種常見性、多發(fā)性傳染病,尤其是仔豬發(fā)病率和致死率較高,甚至造成整窩仔豬發(fā)病死亡,對養(yǎng)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目前在診治該病時普遍存在著誤診現象,將該病與仔豬白痢、黃痢和一般性的腹瀉同樣對待處理,導致療效很差,治愈率低。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歸納出采用母豬用藥、注射用藥、皮膚涂藥、口服給藥等多途經用藥,可使該病得到有效控制。

1 流行特點

該病多發(fā)生于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各種年齡的豬都易感染,其中哺乳仔豬最易感,特別是10日齡內的仔豬死亡率最高,架子豬或成年豬幾乎不死亡。其他動物不感染。

2 臨床癥狀

前期豬群食欲減退或絕食,體溫升高至39.5~40 ℃,有的先嘔吐后腹瀉,哺乳仔豬發(fā)生急劇的水樣腹瀉,糞便呈黃色、綠色或灰白色,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腥臭。病豬不同程度脫水、消瘦、極度口渴,一般5~7 d后恢復正常,少部分重癥病豬臥地不起、昏睡甚至死亡。

3 防制措施

3.1 預防

①不從疫區(qū)或病豬場引進豬只。②平時應選用消毒劑定期對圈舍、環(huán)境、用具等進行消毒。發(fā)生該病后除做好隔離和治療外,要及時清理糞便,增加消毒次數。③母豬舍在冬季和早春季節(jié)要采取保暖措施,防止仔豬因受涼而誘發(fā)該病。④可選用弱毒疫苗,對妊娠母豬于產前45 d及15 d行肌肉和鼻內各接種1 mL,仔豬出生后通過初乳獲得保護。該疫苗也可用于受該病威脅的仔豬,在生后1~2 d進行口服接種,1周左右即可產生免疫力。

豬傳染性胃腸炎范文第4篇

關鍵詞:冬春季節(jié);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治;體會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2-0016-02

冬春季節(jié)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屬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性腸道疾病。該病可在母豬、公豬、育肥豬、仔豬中暴發(fā)。臨床上以病豬嘔吐、嚴重腹瀉、少食或不食、脫水和酸堿平衡失調,特別是10日齡內仔豬高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為特征,給養(yǎng)殖業(yè)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1 流行特點

1.1 流行季節(jié)

該病的發(fā)生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從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發(fā)病最多,夏季很少發(fā)病。寒冷、潮濕、衛(wèi)生不良等都能導致該病的發(fā)生。該病的流行形式多為暴發(fā)或散發(fā)流行,新疫區(qū)通常呈流行性發(fā)生。

1.2 感染率

各種日齡的豬都可感染發(fā)病,感染率可達90%~100%,公豬、母豬、育肥豬和斷奶仔豬感染發(fā)病后癥狀輕微,死亡率較低,并可于5~7 d自然康復。但10日齡內哺乳仔豬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隨日齡的增長死亡率逐步下降。感染過該病的生豬可獲得一定時間的自動免疫抗體。

1.3 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病豬和隱性帶毒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乳汁、鼻分泌物、嘔吐物以及呼出的氣體排出病毒,污染飼料、飲水、空氣、土壤、用具等都可能引起病毒的傳播。

消化道是主要傳染途徑,也可通過空氣經呼吸道傳播。

2 臨床癥狀

2.1 仔豬

仔豬的典型癥狀是發(fā)生短暫嘔吐,隨后迅速發(fā)生劇烈的水樣腹瀉,糞便呈黃色、淡綠色或灰白色,內含未消化的凝乳塊,糞便惡臭。病豬體重快速下降,嚴重脫水、精神沉郁、被毛粗亂,少吃或不吃、脫水消瘦,一般于2~7 d內死亡,10日齡以內的仔豬死亡率高達50%~100%,隨日齡的增加死亡率降低。而超^3周齡的哺乳仔豬多數可以存活,但生長發(fā)育不良。

2.2 架子豬、育肥豬和成年公、母豬

架子豬、育肥豬和成年公、母豬發(fā)病后癥狀較輕微,表現為食欲減退、不吃,有時可見嘔吐,拉黃綠色或褐色水樣稀便,并混有氣泡。一般于3~7 d康復,死亡率不高。但有應激因素參與或繼發(fā)感染時死亡率可能增加。

2.3 哺乳母豬

哺乳母豬癥狀可表現為體溫升高、無乳、嘔吐、食欲不振、腹瀉,這可能是因其與感染仔豬接觸過于頻繁所致。妊娠母豬很少發(fā)生流產。

病豬體溫多數正常。初生仔豬感染本病死亡率達90%,10~20日齡仔豬死亡率10%~30%。20 kg以上生豬死亡率不高,很少因該病死亡,但如繼發(fā)感染大腸桿菌時,能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加。

3 病理剖檢

外觀來看,病死豬尸體消瘦、脫水。眼觀病變主要集中在胃腸部,胃內容物呈鮮黃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胃黏膜潮紅充血,有時有小點狀或斑狀出血,并有黏液覆蓋,有的日齡較大的豬胃黏膜有潰瘍灶,且靠近幽門區(qū)有較大壞死區(qū)。整個小腸氣性膨脹,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小腸黏膜充血腸壁變薄缺乏彈性,腸內容物稀薄。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腎包膜下偶爾有出血變化。

4 診斷

根據發(fā)病的季節(jié),多發(fā)生在寒冷的冬季或早春。豬群發(fā)病突然,通常在數日內感染大多數豬只,不分豬只大小和性別都可發(fā)病。主要癥狀是劇烈的嘔吐和腹瀉脫水,10日齡內仔豬發(fā)病后死亡率最高,且隨著日齡的增長死亡率逐漸下降。

結合病理剖檢,必要時可進行實驗室檢查。病料采集主要是糞便或小腸。兩端結扎的病變小腸是最好的樣品,但要新鮮或冷藏。血清學檢測可采集病豬血液分離血清。

5 防治措施

該病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應采取綜合防制措施。

5.1 飼養(yǎng)管理

保持豬舍及用具的清潔衛(wèi)生,定期消毒,注意仔豬的防寒保暖,供給全價飼料,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應注意防止貓、犬和狐貍等動物出入豬場,并做好豬舍的防鳥措施。

5.2 接種疫苗

定期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疫苗進行預防。

5.3 干擾療法

以雞新城疫Ⅰ系疫苗為干擾源注射,可明顯減輕癥狀。劑量:一瓶雞新城疫疫苗(按500羽份計)可注射15日齡的乳豬10頭??勺⑸?5日齡以上至10 kg仔豬6~8頭。可注射15 kg以上豬4~5頭。

豬傳染性胃腸炎范文第5篇

關鍵詞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防治措施

豬萎縮性鼻炎為豬呼吸道傳染病,該病1830年首先發(fā)現于德國。其后,在所有養(yǎng)豬業(yè)發(fā)達國家都有這一疫病的病例報道,我國因引種將該病引入。發(fā)病豬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有時可見黏液或膿性分泌物。隨著病程進一步發(fā)展,鼻腔分泌物增多,甚至鼻腔流出血液。此病以吻部扭曲變形,上頜短于下頜,面部皮膚皺縮為主要外部特征[1]。筆者通過處置景東縣某規(guī)模豬場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實踐,談談對該病的診治體會。

1病原及流行病學

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主要病原是產毒多殺性巴氏桿菌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低。發(fā)病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只要條件適宜,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各種年齡、生長階段和任何品種的豬均可感染。但以2~5月齡幼豬最為易感,隨著年齡增大,發(fā)病率降低。初生仔豬若感染本病發(fā)生鼻炎,常引起鼻甲骨萎縮。年齡較大的豬發(fā)病時,只產生輕度鼻骨萎縮或不發(fā)生萎縮。而成年豬感染后,大多不發(fā)病呈隱性帶菌。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人和其他動物也可帶菌和傳播本病。傳播途徑主要是經病豬和帶菌豬的鼻液、飛沫直接或間接傳染。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在豬群內傳播比較緩慢,多為散發(fā)或呈地方流行性。各種應激因素常被認為是誘發(fā)本病的重要原因。飼料中任何一種營養(yǎng)成分的缺乏或不足,飼養(yǎng)管理不好,不同月齡的豬共同飼養(yǎng),飼養(yǎng)密度過大、豬只擁擠、豬圈過冷、過熱、潮濕、空氣污濁、通風不良等均可促進本病的發(fā)生,加重病情和延長病程。

2臨床癥狀

發(fā)病豬表現打噴嚏、呼吸困難和鼾聲,病豬搖頭,用鼻拱地、擦墻,鼻孔有分泌物流出。如無并發(fā)癥,體溫正常,但不同年齡豬發(fā)病其癥狀各異[2]。乳豬最早可在3~4日齡感染發(fā)病,以6~8周齡仔豬的感染率最高。之后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感染豬臨床表現為鼻炎癥狀,出現噴嚏、流涕和劇烈咳嗽,呼吸困難。體溫不高,不吃乳,極度消瘦,常全窩死亡。病豬常因鼻炎刺激鼻黏膜而表現不安,如搖頭、拱地、搔抓或摩擦鼻部。從7日齡開始,癥狀隨日齡增長而逐漸加重。到42~56日齡時最明顯。少數豬數周后可以自愈,但大多數豬表現為癥狀加重,鼻甲骨有萎縮變化,仍打噴嚏,流漿液性、膿性鼻液,氣喘,吸氣時鼻孔開張,發(fā)出鼾聲。嚴重開口呼吸,因用力噴嚏致使鼻黏膜破壞而流鼻血。同時出現眼結膜炎,眼結膜發(fā)紅、流淚。由于鼻淚管阻塞而由眼淚和灰塵在內眥部形成半月狀條紋的淚斑。經過2~3個月,病豬鼻甲骨萎縮變化明顯,面部變形。如無繼發(fā)感染,大多患豬生長緩慢甚至停滯;如有繼發(fā)感染,多引發(fā)肺炎或腦膜炎而引起豬只死亡。

3病理變化

剖檢病豬,沿兩側第1、第2臼齒間的聯線鋸成橫切面,可見病變一般僅限于鼻腔和鄰近組織。典型的病變是鼻腔的軟骨和鼻甲骨的軟化和萎縮,特別以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為常見。有時萎縮僅限于篩骨或上鼻甲骨。萎縮嚴重者甚至鼻甲骨消失,鼻中隔發(fā)生部分或完全彎曲,鼻腔成為一個鼻道。有的下鼻甲骨消失,僅留下小塊黏膜皺褶附在鼻腔的外側壁上。鼻腔常有大量的粘性至干酪樣滲出物,滲出物隨病程長短和繼發(fā)感染的性質而異。急性發(fā)病的早期,可見滲出物含有脫落的上皮碎屑;慢性病程的后期,鼻黏膜一般蒼白,輕度水腫,竇黏膜中度充血。有時竇內充滿黏液性分泌物。病變轉移到篩骨時,當除去篩骨前面的骨性障礙后,可見大量黏液或膿性滲出物積聚[3]。

4診斷

4.1實驗室檢驗

根據本病的特定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即慢性經過,體溫不高;從7日齡開始,經常不斷地打噴嚏,鼻子發(fā)癢,吸氣困難;到2~3月齡時,鼻子向一側斜歪,致鼻面部變形,生長緩慢甚至停滯。但在疾病的早期,其癥狀和病變均不典型,則需要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實驗室檢查的方法是:先把受檢豬保定好,將其鼻盤部洗凈擦干,并用70%酒精棉消毒,然后用滅菌的棉棒探進鼻腔的1/2深處,輕輕轉動數次;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肉湯或生理鹽水的試管內,盡快送實驗室進行細菌分離培養(yǎng),最后根據菌落形態(tài)、顏色、凝集反應與生化反應進行鑒定。此外,也可采取感染豬的血清做凝集反應。通常仔豬感染12周齡后即可檢出此抗體,判定結果暫為1∶80以上為陽性、1∶40為可疑、1∶20為陰性。另外,用熒光抗體技術也能確診本病。

4.2鑒別診斷

診斷本病時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鑒別。一是傳染性壞死性鼻炎。傳染性壞死性鼻炎時且有外傷之后感染壞死桿菌引起,主要表現為鼻腔的軟組織、骨和軟骨發(fā)生壞死,形成瘺管,流出腐敗惡臭的壞死性分泌物,而無鼻甲骨萎縮或消失的表現。二是軟骨病。豬患骨軟病時,鼻部腫大變形,顏面骨疏松,呼吸困難,與萎縮性鼻炎的癥狀有些相似。但骨軟病無噴嚏和淚斑,鼻甲骨不萎縮。三是豬傳染性鼻炎。由綠膿桿菌引起,呈現出血性化膿性鼻炎癥狀。臨床上病豬體溫升高,食欲減損或廢絕;死后剖檢時,可見鼻腔、鼻竇的骨膜、嗅神經及視神經鞘,甚至腦膜發(fā)生出血。而萎縮性鼻炎無此變化。

5防治措施

5.1加強豬場管理

生豬飼養(yǎng)應采取“全進全出”的方式,建立嚴格的豬舍衛(wèi)生消毒制度。應當及時打掃衛(wèi)生,清理生產垃圾,保證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潔。保持豬舍的干燥清潔,每天必須打掃清理糞便,清掃后進行清洗。在保持溫暖干燥的同時,適時通風換氣,排出有害氣體,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定期將各類豬舍輪流空圈清洗消毒,并在墻壁上刷拭石灰水,最后進行熏蒸消毒。對豬舍地面用2% NaOH溶液定期消毒。豬只轉群后的空欄舍,用清洗機徹底清理衛(wèi)生,包括欄舍、墻面、食槽等,清洗后用廣譜消毒藥消毒備用。加強豬場監(jiān)測是加強豬場管理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有癥狀的豬要及時隔離,呈僵豬的要作撲殺處理。對有癥狀的公豬應及時淘汰,從源頭上切斷該病的傳播。引種時先隔離飼養(yǎng)1~3個月后,無臨床癥狀的再轉向種豬欄。應避免一次性大量引種,降低豬群的飼養(yǎng)密度、避免各種大的應激因素,如溫差幅度大、冷風襲擊等。

5.2 藥物預防與治療

預防性投藥是控制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健康豬群按1 t飼料混入土霉素純粉500 g和磺胺二甲嘧啶100 g,飼喂5~7 d注射,停藥1周再間隔飼喂。母豬產前用磺胺二甲基嘧碇(400~2 000 g/t)或土霉素(400~1 000 g/t)拌料。對哺乳仔豬從2日齡開始,每周肌肉注射1次長效土霉素20 mg/kg體重,連續(xù)注射3次。對于病豬,要設立專門的豬舍隔離,對病豬群嚴格檢查,病豬用長效土霉素、阿奇霉素肌注和枝原凈拌料進行專門的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病豬營養(yǎng)的平衡。萎縮性鼻炎病會消耗豬體內大量維生素A、維生素D、鈣和磷,為了平衡營養(yǎng),需要在飼料中要按正常量的1.5倍添加維生素A、維生素D和磷酸氫鈣。

5.3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該疫苗共有3種可行的方法:一是妊娠母豬免疫接種。通過母源抗體,使仔豬獲得被動保護[4]。二是仔豬免疫接種。用油佐劑苗對未免疫母豬所產仔豬于1周齡及3~4周齡時各皮下注射0.2 mL(含300億個菌)和0.4 mL,對鼻腔的細菌有迅速清除的作用,再配合滴鼻接種,可明顯提高鼻腔的抗感染能力。三是母仔結合免疫。將上述2種方法結合起來。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用油佐劑苗作母仔結合免疫時,初乳抗體對仔豬的主動抗體應答能力雖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對仔豬的抗感染能力和清菌能力沒有明顯影響。吃初乳仔豬2次注苗的清菌力與未獲被動免疫仔豬2次注苗相同,仔豬注苗的同時用疫苗滴鼻2~3次,可提高抵抗攻擊的能力。被動免疫期可持續(xù)到2月齡或更長,而主動免疫力的產生又不會受到初乳抗體的明顯干擾,有利于主動免疫力早期接續(xù)被動免疫力。

6體會

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由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共同引起。該病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因鼻甲骨萎縮,極易繼發(fā)肺炎,嚴重的哺乳仔豬可成窩死亡;同時,造成鼻甲骨萎縮的毒素會影響全身的軟骨組織,使豬生長遲緩,日增重下降,養(yǎng)豬效益受損。該病的發(fā)生與多種應激因素有關。如豬舍內空氣污濁、潮濕、衛(wèi)生條件惡劣、天氣突變、轉群、長途運輸等會誘發(fā)或加重病情。重癥豬因抵抗力下降可并發(fā)肺炎或出現混合感染。治療時可配合應用黃芪多糖類增加抵抗力的藥物,同時選用對肺炎有效的復方制劑。因藥物到達鼻黏膜的數量有限,細菌又有黏液的保護,治療時間應適當延長。發(fā)病豬場可在母豬產前60、30 d各注射1次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疫苗;非免疫母豬所產的仔豬在1周齡和4周齡時分別接種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疫苗,可減少發(fā)病。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是豬的常發(fā)病,對養(yǎng)豬業(yè)的危害較大。平時要做好防疫,加強飼養(yǎng)管理,增強肌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應激。一旦發(fā)病,應早診斷、早治療,采取局部對癥治療、全身治療和中草藥輔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措施。盡早盡快治愈病豬,降低損失。

7參考文獻

[1] 高作信.獸醫(yī)學[M].三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

[2] 李世江,張燕芳.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診治[J].中國豬業(yè),2009(12):32-33.

相關期刊更多

吉林畜牧獸醫(yī)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吉林省牧業(yè)管理局

飼料工業(yè)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遼寧省工業(yè)和信息化委員會

云南畜牧獸醫(yī)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云南省農業(yè)農村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 得荣县| 银川市| 石屏县| 凤台县| 望谟县| 澳门| 乌鲁木齐县| 甘肃省| 金平| 酒泉市| 吉隆县| 天水市| 轮台县| 塔城市| 长宁县| 紫金县| 资阳市| 福建省| 大安市| 耒阳市| 泰宁县| 沙河市| 哈巴河县| 阿克陶县| 祥云县| 常宁市| 新闻| 巧家县| 寿光市| 陈巴尔虎旗| 兰溪市| 社会| 寿宁县| 镇康县| 万年县| 左权县| 楚雄市| 广灵县| 正安县|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