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年月日練習題

年月日練習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年月日練習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年月日練習題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數學知識;生活;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直接運用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的生活經歷直接展示在課堂上,這樣不僅實現了學數學的目的,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生活中,將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教學、走進課堂。

一、構建生活問題,激發學習動機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根據我們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去分析生活中的類似問題,構建教學知識結構,書中的知識情景有的學生沒有親身經歷,不如學生見到的情景感興趣。例如,在教學“乘數是二位數乘法估算”時,根據學生見到的場景設計這樣的問題:學校的多媒體大教室如果350名學生去聽課,能不能坐下?可選幾名學生先到學校的多媒體大教室去數一下,幾排?每排幾座?共有18排,每排可坐22人。22×18=?把問題交給學生,想各種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學生不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而且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運用生活實例,感悟數學

充分運用生活中生動鮮明、具體的生活實例,把這些事例帶到課堂教學之中。幫助學生來理解數學,為我們的教學內容服務。在生活中分析、感知數學。在教學“重量單位”時,讓學生感受1克、1千克、1噸的實際重量,課前稱出一克大米,數一數,掂一掂,讓學生用手感覺一下1千克的鹽袋,兩次感受比一比,說出自己的感覺。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由于是學生生活實際中的事例,所以通過學習,學生對這些概念掌握得很牢固,而且樂于學習。

三、自編生活習題,培養應用能力

在做數學練習時,可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數學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實例,自編練習題,這樣學生在編寫的過程中復習了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做題的積極性也很高漲。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學前讓學生用自己出生的年月日,計算出自己的周歲,再計算出自己出生的年代。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出祖國的周歲。通過自編習題,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同時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四、延伸課堂,應用知識

年月日練習題范文第2篇

1 情境激趣,誘發思維

CAI運用于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出使教與學雙方始終處于“活化”狀態的教學環境,就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觸景生情”,激發思維欲望,形成思維活動的良好氛圍。

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由于銳角和鈍角的教學屬于概念教學,考慮到建立銳角和鈍角的概念要以直角為判斷標準,筆者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角出發,通過運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王國,讓學生在角的家族里給角分類。學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接著用展臺展示,按是否直角分成了兩類,按比直角大和比直角小分成了三類,自主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直觀地認識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銳角和鈍角的平面圖形,順應兒童認識的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無限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學習興趣。

2 以物導思,引導思維

現代教育媒體,具有通過直觀、形象、動態化語言展示知識形成過程,思維材料豐富的特點,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進行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一道題、一個概念,更是正確的思維方法。

如在相遇問題教學中,用速度和乘兩物體同時行走的時間,求兩地間路程,比較抽象,學生難于接受。這里便可借助CAI課件,顯示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4分鐘相遇的畫面;然后用線段圖表示兩人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并把它們合并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鐘,有4個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于學生面前。課件的演示充分展現了速度和乘相遇時間這一知識點的形成過程,學生學到的不僅是這道題,更是正確的思維方法。

3 變靜為動,助推思維

根據數學知識本身抽象性的規律,結合兒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性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用數學模型、具體形象的語言或符號表現出來,將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到問題的焦點上,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感知形象,并提高思維的分析能力,促進知識的內化。

4 比中辯思,啟迪思維

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傳輸和控制過程,而控制過程又是通過信息反饋來實現的。發揮現代教育媒體優勢,提高學生參與交流的機會,并注重參與廣度和深度,才能逐步形成比較、思辨的良好習慣,改變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部分學生“出勤不出力”的“陪讀”現象。

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學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與構成角的兩邊長短有關”的概念性錯誤。為了克服學生這一錯誤的認識,筆者運用多媒體自制一個CAI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講完“角的認識”新課后,反饋練習時,依次出示一組練習:

1)根據屏幕上提供的各種圖形(圖中有的是角,有的是兩條沒有相交的射線,擺放的形式多種多樣)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結果98%的學生能準確判斷;

2)接著出示一組兩個大小相等而邊的長短不相等的角和兩個邊的長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畫面,要求學生判斷每對角的大小,結果有些學生得到邊長的角大這一錯誤的判斷,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質;

3)為了直觀驗證他們判斷的錯誤,屏幕上出現了一個以黑色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學生通過觀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的結論。

這種非常直觀的演示,為學生積極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其他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學生依據觀察,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

5 布點激思,拓展思維

運用CAI課件輔助教學,可以代替教師大量的講解和板書,節省教學時間,讓學生多點兒時間進行知識的消化、吸收和鞏固。運用CAI的信息量優勢,安排大容量的、形式多樣的和隨機設計一些不同答案的練習,讓學生選擇、辨析、比較、對比,優化練習過程。不僅省時,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

如在總結了“年月日”章節所學的知識后,可以出示以下這樣一組練習進行鞏固訓練:

1)搶答: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平年的二月有多少天?閏年的二月有多少天?閏年一年有多少天?

2)填空:3月的天數是()天,11月的最后一天是()日;4月和5月一共的天數()天,12月的最后一天是()日;8月和9月一共的天數()天,4月的天數是()天;3年=()個月,120時=()日;4月份有()個星期()天;下面哪一年是閏年,請填在()內(1990、1996、1998、2000)。

3)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①7月1日前一天是6月30日。( )

②1500年2月有29天。( )

③11月份過了10天后,還剩20天。( )

④平年全年有365天,閏年全年有366天。( )

4)引伸練習(聰明題)。

①小精靈們到星球去旅行了,你能說出他們在星球空間停留的天數嗎?紅精靈停留的時間是1942年2月份,停留時間()天;黃精靈停留的天數是一年里小月的個數,停留時間()天;藍精靈停留的天數是一年里大月的個數,停留時間()天。

2)1992年2月13日是小紅的第十五個生日,也是這一年,小紅的爺爺再過十幾天才過第十五個生日,想想看,你能猜出老爺爺的生日嗎?爺爺的生日是()月()日,爺爺這一年()歲,爺爺過第十七個生日時,他是()歲。

年月日練習題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 練習題 有效設計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層層深入,這種理念已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當然也滲透到了每節課的練習設計中。如何讓數學練習散發出新課程的氣息,是新理念下教師們所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一、立足課本,注意基礎性

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這體現了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而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數量關系和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必須使學生學好、用好,因此我們在設計練習時要力求把握基礎,使練習有叻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識,理解,對基本技能的形成,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鞏固。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后,可設計如下的練習:長方體有幾個面?它們是什么形狀?相對的面有何關系?正方體有幾個面?它們是什么形狀?這些面有何關系?為什么什么說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識體系,為進一步學習形體知識建構基礎。

二、聯系生活,注意應用性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如學習《圓柱的體積》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一個農民收得8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塊長6.28米,寬1.57米的長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圍一個簡易的糧囤裝這些玉米。怎樣才能裝下這些玉米?請你幫助他設計幾種圍法?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經驗不同,所以設計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可能有圍成方形、有圓柱形、半圓柱形等。這樣的練習,不僅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現實,學生感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能應用于生活;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而且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循序漸進,注意層次性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表明在使所有學生獲得共同的數學教育的同時,還要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觸、了解或是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的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所以我們所有的練習設計都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層施教的原則,應該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存在,在練習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機動,使練習具有層次性,可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練習設計中的層次性,就是指練習有坡度,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基本練習到變式練習到綜合練習,再到實踐練習、開放練習,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如學習“用計算器計算”時,只要把數和運算符號按順序輸入就能得到正確結果。小明在用計算器計算“49×6”時,發現計算器的鍵“4”壞了。聰明的小明靈機一動,很快還用這個計算器把正確結果算了出來,他是這樣算的:50×6-6。你還有其它算法嗎?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來,試試看,你能寫出幾種不同的方法。此類習題讓學生設計一、兩種方法并不難,設計三、四種則稍有難度,在此基礎上,還可再設計出創新性合理方法,使中上等W生的數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展示,從而使每一個層面的學生都能獲得與之相應的成功體驗。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和差生在練習中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要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開發其潛能,使不同的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展示。

四、思想教育,注意思想性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結合數學這門課程自身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這些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又有助于提高學習的質量。一道好的習題一般都能較好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在解題中潛移默化的受到感染、熏陶。如學習《年月日》后,設計這樣一道習題: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將在我國北京舉行,這一年是( )年,全年共( )天。這道題的思想教育滲透恰到好處。通過申奧成功,學生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五、訓練思維,注意開放性

年月日練習題范文第4篇

一、在設計練習時,注重“實情、學情、情感”,這是實施練習有效策略的前提

德國教學設計專家W.彼得森認為:“影響解題教學的前提很多,其中哪些最重要呢?認知心理學條件和社會文化條件若能在解題教學設計中被予以重點關注,就會形成獨特的解題教學風格和奇特的解題教學效果。

遵照以上指示,我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注重實情、學情和情感三方面因素,精心攝取“有效的素材”。

1.注意生活實情,提取練習素材

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測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為此我在設計練習內容時,注意生活實情,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例如,出示題目“新華村大門口有一條直路長60米,每兩棵樹苗之間相隔5米,請你算一下,一共要準備幾棵樹苗?”

生(議論紛紛):這道題目中的樹是只種路的一邊還是兩邊都種,種兩端還是種一端?

師:條件由你們來定。

生1:我選擇只種一邊的,關鍵是怎樣對付兩端、一端的種法。

師:不同的種法可以怎么表示?

生2:可以用線段圖來表示。

兩端都種:■

一端種一端不種:■或■

兩端都不種:■

(至此,學生的心理表象已基本建立,學生可以根據這個圖象對原有的“模塊”加工再造,重新進行組織,形成植樹問題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解題策略。)

師:如果有N個間隔,兩端都種,要種多少棵?一端種呢?兩端都不種呢?

生1:兩端都種,要種N+1棵。

生2:一端種一端不種,要種N棵。

生3:兩端都不種,要種N-1棵。

師:如果兩端和兩旁都種,要種多少棵?

生1:如果有N個間隔兩端兩旁都種,要種(N+1)×2棵。

生2:因為兩端都種是N+1,要求兩旁都種所以要(N+1)×2。

……

這樣貼近生活實際,且條件又充分開放的練習題,學生一開始不知所措,忙了手腳,但到條件自己定下來時,他們感到問題的關鍵在于“間隔”,只要弄清楚了,其他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這樣的練習深受學生的歡迎,且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2.注重班級學情,攝取分層學材

精心設計全班學生都能潛心去完成的課堂練習是我們一線教師的追求。教師最好能根據班級學情,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和心智水平上均躍上一個臺階。因此練習設計要突顯層次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在具體設計時遵循“吃不了,慢慢聊”,“吃得了,自己挑”,“吃不飽,再加料”的三層要求,鼓勵學生在練習中有高水平的發揮,讓吃不了的能掌握一般方法,吃得了的掌握“變通”,吃不飽的把握自己和提高自己。

例如,《年月日》的練習:

(1)我們學校剛分配來的王老師今年24歲,可他只過了6個生日,你知道他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

(2)一年中有( )季,季節和季度有什么不同?

(3)雖然我還在讀小學,但我已經知道了年、月、日以外的時間單位。其中最大的是( ),一個世紀是( )年。一個星期是( )天,含有( )小時。

以上題目雖然有點難度,但學生對內容感興趣,況且上述練習涵蓋了“時間”單位的大部分內容,雖然有的是課外的,但學生在練習時我會分層要求,體現了層次,這樣讓學生能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飽。

例如,在四則混合運算時可以設計以下階梯性練習:

(1)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300÷(20-5O);90-34+76;(53+19)÷(36-28);24÷(35-29)×18。

(3)在(-)×(-)=121中,如果、代表的數都小于20,那么滿足條件的答案有多少種?

以上三個層次的設計讓學生能根據各自不同的層面來要求自己,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練習中有所提高。

3.注重練習情感,選擇有效教材

常常聽到這樣的怨聲:“老是讓我們做題目,我們不但對練習毫無感覺,再這樣下去,我們對練習將毫無情感。”因此我在練習設計中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自主操作活動的機會,注重提升學生的練習情感和操作實踐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操作練習:給學生每人提供一根30厘米長的繩子,要求他們觀察,從任何兩個地方進行折疊,是不是都能圍成三角形?從中你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多次實驗、操作、觀察、思考、比較,最終發現“當兩端的繩子之和大于30厘米的一半時,才能圍成三角形”,從而感悟“在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讓學生從枯燥的、抽象的靜態練習中解脫出來,在實踐中輕松完成練習。難怪有人說“兒童的智慧在指尖”。

二、在實施方案中,破解重點、難點、疑點,這是練習有效措施落實的保證

練習的實施要把握時機,掌握過程。在實踐操作中,我根據學生的可接受原則,合理安排進程和實施方案,從而更好地發揮練習的作用,其練習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

1.突出教材重點,了解練習目標

實施數學練習必須首先正確把握數學目標和重點,明確練習的意義,為夯實雙基和應用能力的提升起促進作用。因此,練習應該用在關鍵點上,突出教學目標和重點,合理運用典型練習、專項練習。

例如,在“圓柱體表面積練習課”中,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基本訓練后,給出一組典型練習題:

(1)一種圓柱形鐵皮通風管,橫截面的直徑是10厘米,長1米,做這樣的通風管需要鐵皮多少平方厘米?

(2)做一個高5分米,底面半徑1分米的無蓋圓柱形鐵皮水桶,大約要鐵皮多少平方分米?

(3)一個圓柱形汽油桶,底面直徑是12分米,高是20分米,做這樣一個汽油桶需要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數保留整平方分米)

這樣的一組練習題很具有代表性,學生在這一組練習題中,明白了實際生活中要根據具體問題來靈活確定求哪些面的面積。同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白了,解答這類問題時要注意統一單位并要根據具體情況取近似值。因此練習的題目不在多,在于精,練在重點處,練在目標上。

2.突破學習難點,理解訓練思路

課堂中我們總是抱怨學生打不開思路,思維僵化,缺少靈活解題和綜合運用的能力。無論教師如何盡力,收效甚微。這往往成為我們數學教學很難逾越的難關。研究發現,這其實跟我們以往教學內容形式單一、思路狹隘、結論確定的封閉性習題有一定關系。合理、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拓展性的練習,讓學生綜合地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帶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題目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能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進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例如,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的關系是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運用變化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更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坎。于是我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比較”的練習課上設計了如下綜合性拓展題。

(1)填表。

(2)觀察分析上表中的數據,你認為上表中的圖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根據上面的發現幫助李大爺解決問題:李大爺打算用40米長的籬笆圍一塊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地養雞,問雞的最大活動范圍是多少?

這樣的練習有層次、有步驟地化解了問題解決的難點,教師給了學生一個主動探索、發現規律、應用規律的機會,學生通過計算,填寫表中的有關數據,比較長和寬、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概括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發現長、寬與周長和面積之間的規律,并運用規律突破了學習難點,解決了實際問題。

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問題,開拓思路,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正確、靈活地解答千變萬化的實際問題,使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并能對照比較后進行優化。

3.突出解題疑點,破解易混疑難

好的練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對于那些易混淆的內容,要設計好的練習引導學生加以辨析。

例如,(1)一個捕魚隊9月份捕魚36噸,10月份捕魚的數量比9月份多2/5,10月份捕魚多少噸?

(2)一個捕魚隊9月份捕魚36噸,10月份捕魚的數量比9月份多2/5噸,10月份捕魚多少噸?

此題是我用在教學“稍復雜分數應用”之時運用的一組對比練習。通過嘗試、分析、對比,使學生對兩題的不同之處及數量間的關系有了清晰認識,解題方法從一知半解到熟練掌握,意識到“一字之別卻相差甚遠”,從而培養了學生解題時要仔細讀題、審題的良好習慣。

又如,“百分率應用”的變式練習。

(1)六年級有75人,昨天出勤72人,計算這一天的出勤率。

(2)六年級有75人,昨天缺勤3人,計算這一天的出勤率。

(3)六年級昨天出勤72人,缺勤3人,計算這一天的出勤率。

年月日練習題范文第5篇

關鍵詞:語文元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254-01

多數小學數學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數學課好上,但要想上好很難!說它好上是因為小學數學課的知識點簡單,易于把握。上好卻有更多的內涵,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因為數學課內容抽象,教學過程往往是在講授為主的形式下進行的,課后練習又單一無趣,與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相悖,所以鮮有學生喜歡,給數學教學造成了較大的障礙。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信息技術以它的聲、形、色和資源新、容易大的特點日益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數學教育的內容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學生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其實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果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融入語文元素,像謎語、故事、古詩詞、成語等也能給我們的數學課堂增色添味,從而讓學生流連忘返,愛上數學課。

一、創設情境時融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課,教師如何敲響第一聲引領學生向“新知”進軍的鼓點,需要作精心的藝術構思。所以大部分老師會選擇在上課伊始就創設接近新知生長點、趣味性濃厚的情境來引入新課。布魯納曾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更需要通過直觀形象的材料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如在教學《秒的認識》一課時,就可以加點語文元素,以謎語開啟新課之門。師:弟弟長哥哥短,倆人賽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你知道謎底是什么嗎?(鐘)你知道哪些關于鐘表的知識?創設這樣的情境能快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又如在教學《商不變的規律》時,我用學生非常喜歡的故事引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師:喜歡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嗎?為什么?(因為他本領高強,又很聰明)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回來后來到了花果山,帶來了小猴們最愛吃的桃子,他吩咐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可有一只小猴嚷嚷著:不行,分到的桃子太少了!悟空說:好吧,我給你80個桃子,平均分給40只小猴。可那只小猴還嫌少,悟空想了想說我給你800個桃子,平均分給400只小猴吧。小猴笑了,悟空也笑了。同學們,你知道悟空為什么也笑了嗎?這樣有趣的故事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調動了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的主動學習落到了實處。再如教學《體積和容積》一課時,可用語文課文《烏鴉喝水》引入,請學生思考為什么烏鴉在瓶子里不斷地放入石子它就喝到水了呢?也能啟迪學生的思維讓新知的學習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重點學習時融入,深化學生的理解記憶

一節數學課的重點往往是知識的難點,抽象枯燥、生澀難懂、沒有趣味性可言。如果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對立情緒,阻礙他們對正確意義的理解。可要是融入了語文元素,往往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大月小月的識記是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要讓學生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這樣死記硬背,機械記憶會讓學生很反感。這時使用活潑歡快的歌訣記憶就能立竿見影地彌補這一不足,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把一加。簡潔明了、節奏歡快的歌訣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也讓學生更容易記憶。

三、課外延伸時融入,溝通學科之間的聯系

兒童雖然也能暫時為一定目的任務而控制自己的注意,但往往很難持久。兒童還不會自覺地“強迫”自己去為了完成一種比較遠大的目標而堅持不懈地注意必須注意的事物。所以在新課的結束環節,學生的學習興致普遍不高。可如果恰當地融入語文元素,就會提升整節課的質量,重新激活學生的旺盛求知欲。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有一個老師在執教北師大六年級數學《觀察的范圍》這一課時融入的語文元素,使課堂教學得到了與課老師的一致好評。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是讓學生理解觀察點越高,觀察的范圍越大;觀察點越低,觀察的范圍越小。練習題中有這樣一道題:結合所學的內容,你能說一說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顴鵲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的意思嗎?學生的學習興趣陡增,不僅溝通了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延伸了學生的認知,也使平淡的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再如執教《認識分數》時,也可融入語文元素中的成語,打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認識分數是學生學習分數的起始課,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后繼學習的基礎,可分數的意義是較為抽象的,不易于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鑒于此,我們可以在練習中設置:你會用所學的分數表示下列成語嗎?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平分秋色、十拿九穩,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得津津有味,而且利于學生學而后思、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頗有裨益。

窺一斑而見全豹,觀一滴可見滄海。語文元素的融入帶給小學數學老師們的驚喜遠不止于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摒棄學科“門戶之見”,滲透兼容、互補合作。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數學知識的“生長點”或“延伸點”,溝通學科間的知識聯系。融入語文元素,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更為生動的活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學生也能更好地領略數學的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更多

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數學小靈通·中旬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遼寧北方期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中小學音樂教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安平县| 东城区| 灵丘县| 泌阳县| 资阳市| 宝清县| 年辖:市辖区| 农安县| 洞口县| 八宿县| 西乡县| 邯郸县| 康保县| 新民市| 沈阳市| 都兰县| 且末县| 保德县| 两当县| 嘉义市| 皮山县| 温泉县| 谷城县| 寻乌县| 双鸭山市| 海宁市| 太原市| 乐都县| 同德县| 奉新县| 兴城市| 独山县| 十堰市| 金华市| 景东| 潼关县| 隆回县| 平定县| 孝昌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