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的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個家里做水產生意的學生寫道:活魚每公斤40元,死魚每公斤10元;活蝦每公斤50元,死蝦每公斤15元;活蟹每公斤20元,死蟹只能丟進垃圾桶。因此,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珍惜。
香蕉皮
數學老師:“一個香蕉,3個孩子要搶來吃。結果,給2個孩子搶去分吃了。你知道還有1個孩子,得著什么?”
學生:“香蕉皮。”
有口皆碑
老師:“有口皆碑,怎樣解釋?”
學生:“有口皆杯的意思,是說:凡杯,都有口,如酒杯、茶杯等。”
天才兒童
老師:“小明,你用‘果然’這個詞造個句子。”
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
老師:“不對,不對,不能將‘果’與‘然’兩個字分開!”
小明:“老師別急,我還沒有說完,整個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
填“0”
小強考完試回家,把考卷交給了媽媽。媽媽指著考卷說:“我怎么覺得這100分最后的一個‘0’,好像是后添上去的?”
小強馬上接著說:“您看錯了,這后面的兩個‘0’都是后添上的。”
三個笨蛋
爸爸:“你說,一加二等于幾?”
兒子:“不知道。”
爸爸:“我和你媽媽,再加上你,一共等于幾個?笨蛋!”
兒子馬上回答:“三個笨蛋。”
我叫小泥鰍
漁夫老張下河打魚前總愛問別人,以討得口彩,圖個吉利。這天,下河前,河邊僅有一個小孩。他問道:“小朋友,今天我能捕多大的魚?”
小孩說:“能捕像我一樣大的魚。”
老張很高興,問:“你叫啥名字呀?”
小孩答道:“我叫小泥鰍。”
去找司馬光
媽媽給三歲的女兒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完之后,媽媽問女兒:“你和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掉進缸里,你該怎么辦?”
女兒想了想,說:“去找司馬光呀!”
“走馬觀花”造句
懂得所有的一切,當然也懂得生命的價值吧!生命的價值,如眉頭之淚,如鏡中水月,只是過眼云煙罷了。但是,你曾為想過價值中的價值。如果你放棄了自己,也就放棄了你人生中所有的一切。
生命之源,就在那一瞬間,那美好的到來。等待,等待,等待,還是等待。在等待你的未來,你的希望。
除了生命還是生命。這一切的一切,都將掌握在它的手心。這前途的未來,就在那過眼云煙之中。每天都是這樣,每天你的生命但不同。機會握在自己手心,把握生命,把握幸福的源泉。
生命的價值,比天還高,比海還深。無論走到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它終將會伴隨著你回首一個又一個春秋。回首你的往事;回首你那金色的童年;回首你那圣潔而又偉大的名字,會發覺你生活得有滋有味。
渴望成為自己夢中的生活吧!渴望成為鼎鼎大名的人物吧!渴望到晚年時再多活一年吧!這一切都會實現,機會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生命的價值,可以說也不算什么價值。如果對一個不珍惜生命,不珍惜任何機會的人來說,價值在他的字典中幾乎沒有,也可以說那個人在浪費他生命中一切的一切!
啊,價值,價值,何以價值之有。生命的價值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嗎?腦海中,除了價值還是價值。我真是枯竭了自己的生命之花,勞動之果。
生命中,價值的生命中,有著你數不盡的事,數不盡的人。這些人與事,就是我們度過十四年的價值。雜你的生命中,一分一秒都是價值。生命無價,只看你要得多少,但生命的價值之處就是人生中寶貴的一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丟失了就再也沒有機會挽回。懂得珍惜你的大好時光,也珍惜你人生中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如你的人生。生命的價值,笑看人生!
(二)
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當我們走到何時何地時,生命就是你的希望,生命就是你點點滴滴凝成的價值。
懂得所有的一切,當然也懂得生命的價值吧。生命的價值,如眉頭之淚,如鏡花水月,只是過眼云煙罷了。但是,你曾為想過價值中的價值。如果你放棄了自己,也就放棄了你人生中所有的一切。
命之源,就在那一瞬間,那美好的到來。等待,等待,還是等待。在等待那你的未來,你的希望。
比如,為了年邁的父母,比如,為了年少無知的孩子。
有的人,甚至覺得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一點價值,甚至只為消磨時間。
有的人,只來這個美妙的世界平凡的走一遭,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沒興趣。難道,我們的生命就如此了嘛?不,不行。生命如此寶貴,我們怎能如此卑微的活著呢?我們怎能如此碌碌無為的生活呢?我們的生命極其可貴,我們怎么可以不珍惜呢?我們應該利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我們要用有限的青春學習無限的智慧。從一出生,我們的母親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我們生下來。我們是母親忍著疼痛把我們送到這個世界來的。想想那種疼痛,已經超越了人的極限,可為了我們,明知道會痛,有危險的母親仍是毅然決然的賦予我們生命。
我們到來這個美妙的世界,從蹣跚學步,咿呀學語開始到成熟懂事這一切都經過了努力的。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在與西方文化的交匯和碰撞中,學術界關于是否存在普世價值的爭論一時成為熱點,辯之者說有,攻之者說無,壁壘分明。撇開其間的一些與政治有關的敏感問題不談,從哲學上說,普世價值歷來就是價值論的核心論題。
說起來,這是一場古老的爭論。在價值論中,反對普世主義價值觀的優勢傳統是價值相對主義。古希臘智者派的普羅塔戈拉就提出過“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題,開了相對主義價值觀的先河。相對主義價值論最有代表性的導向是情感主義,可以上溯到休謨。在《人性論》中,休謨認為對惡與德的價值評價“不是單單建立在對象關系上,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道德邪正的來源唯一的是“借它們所引起的某種印象或情緒”。在現代學者中,艾耶爾和斯蒂文森是情感主義價值論的主要代表。艾耶爾指出:“就它們不是科學的陳述來說,則價值陳述就不是在實際意義上有意義的陳述,而只是既不真又不假的情感的表達。”斯蒂文森認為相對主義價值論是一種元理論,它系統地使“好”“證明”具有了“被認為好”“被認為證明”的意義,所以評價取決于態度,而“態度是據以接受或反對某事的傾向,具有愿意或不愿意、贊成或不贊成、喜歡或不喜歡等特性”。而上世紀初葉,由于實用主義成為美國哲學的主流話語,以效用為標準的價值哲學盛極一時,而杜威通過大量論著系統發展了實用主義價值觀,他的研究甚至被譽為價值哲學的“哥白尼革命”。杜威集中批判了終極價值或絕對價值:他把價值評價或價值判斷作為價值哲學的核心問題,顛覆了事實與價值、手段與目的的二元劃分(所謂價值哲學的兩個教條),提出實驗經驗主義的價值論,主張根據具體情境確定價值評價標準,而以行為效果評定價值。
1909年,美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伯格發表《永恒的價值》一書,挑戰相對主義價值論。閔斯特伯格認為實用主義價值論的要害是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當然,有很多東西我們重視它們,因為你或是喜歡它們,或是因為它們對你的目的有用。但是,這些價值依賴于我們的特殊觀點。一個東西對我可能有用,而對我的鄰居卻可能沒有;它可能被我們的社會群體所欣然接受,卻不被其他國家或其他時代所接受。……每個東西都似乎依賴于個人的觀點,依賴于個人的需要。……簡言之,我們所謂的價值似乎僅僅意味著個人的滿足,隨時代、國家、群體和個人而發生變化”。閔斯特伯格要問的是,在這種變化的價值取向中,有沒有不變的永恒目的?在人言言殊的價值偏好中,有沒有普遍的共同的傾向?作為實證科學家,他論證永恒價值的基本論據是世界和過程的同一性。閔斯特伯格指出,自在的世界是在不斷更新中自我實現的,因而也是自我指認的,無論存在著何種差異和變遷,終究貫穿著三重同一性:一是“每一部分在變換的事件中總是自我認同”;二是不同部分在某種意義上彼此存在著一致性;三是在改變中屬于自身的意義存在著連續性。獨立于我們的世界要求我們從這三方面給予滿足,閔斯特伯格稱之為“三重純價值”,即“保守的價值,一致的價值,實現的價值”。生命也是如此,整個生命過程總是通過一個個短暫的瞬間把某些東西保存下來,它超越了偶然的變化實現了生命的意義和本質,“如果生命不是別的而只是一種短暫的閃光,如果不是即刻超出自身,如果沒有把超越飛逝體驗的內容保留下來,生命將沒有意義,而我們也就不會有任何可以稱之為世界的東西了”。這種自我連續性是永恒的,并且永恒地約束著個體的所有個別行為,這正是普遍價值的基礎。
閔斯特伯格的觀點遭到價值相對論者的激烈反對,杜威專門撰寫了《評閔斯特伯格(永恒的價值)》一文進行反駁,他否定存在普遍價值的理由是同一性和差異性的關系,認為一切判斷,一切信念,一切理想都依賴于具體情境,因此差異性、新穎性是絕對的,沒有超越個體的普遍價值目標。杜威批評普遍價值論把經驗世界的任何一種狀態或一種因素歸結為終極,而“這種終極也就失去了一切區別或差異”。當然,杜威正確地指出價值和評價標準都是歷史的和具體的,但是強調區別和差異并不能否定其中包含著同一性和普遍性。
這里觸及到唯物辯證法的精髓——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問題。恩格斯指出:“由于差異性包含在同一性中,才有真理性。”不能因為存在差異而否定同一,也不能因為存在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這是辯證法的根本原理,適用于一切事物,當然也適用于價值。馬克思肯定黑格爾的法哲學命題“在普遍利益中保存著特殊利益”。恩格斯也曾指出,英國的民族性包含的矛盾正是把普遍利益和單個利益割裂開來,“英國人沒有普遍利益,它們不觸及矛盾這一痛處就無法談普遍利益;他們對普遍利益不抱希望,他們只有單個利益”。確實存在著個人的利益和價值訴求,同樣也存在著群體的、階級的、民族的乃至全球的或人類的普遍的利益和價值訴求,這就是個性中存在共性,特殊中存在普遍,相對中存在絕對。說:“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
可以不喜歡普世價值這個術語,但是不能否定在各種特殊的價值取向中包含著普遍的共性的價值訴求,而這一點正是由人類自身自然進化的道路、人類社會歷史的必然規律和人類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決定的。
價值是人的需要和滿足這種需要的客體屬性之間的契合關系,其基礎是客體屬性符合人的需求的固有可能性,所以客觀世界固有的屬性和規律規定了價值域,是各種價值選擇的基礎。人類是客觀物質世界的產物,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從同一世界的固有規律,概莫能外,這就構成了人類的基本同一性。由于人類是在同樣的自然進化道路上生成的物種,他們的生理欲望、心理狀態、認知模式、感情傾向等等必然有類的共同性,正是這種共同性使人與動物區別開來。馬克思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而人的意識是在受同一客觀規律支配的環境中產生的,它的內容、形式、結構、指向必然有其本質上的同一性,這決定了整個人類在價值訴求上的可通約性。
如愛因斯坦所說:“我們勝過野獸的主要優點就在于我們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之中。”人的利益需求受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雖然個人出于自由意志,會做出背離社會發展趨勢的價值選擇,但從總體上說,社會要想存在和發展,就必須以符合歷史發展規律作為思想和行為合理性的根本標準。馬克思制定的唯物史觀的根本原理是一切人類活動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成員能夠得到足夠的和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必然成為人類全體共同接受的價值基礎。愛因斯坦在思考普世價值問題時,看到在價值標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說:“要對基本價值判斷進行爭論,是一件沒有希望的事。”但是,他認為盡管很難有所有人都同意的評價標準,但有兩個目標是人們“大概都會完全同意的”。他概括說:“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滿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但只做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為了得到滿足,人還必須有可能根據他們個人的特點和能力來發展他們理智上的和藝術上的才能。”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而發展的動力和條件蘊含著一系列基本矛盾,這就是發展問題。在當代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問題,是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不同的群體和階層的人們面臨的共同問題。盡管由于自然條件、歷史背景、經濟狀況、發展程度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人們對發展的理解、期望和路徑選擇不盡一致,甚至會產生尖銳的對立。但是,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的嚴重性、緊迫性卻有著基本共識,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世界各國確定了應對挑戰的共同方針。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統一了認識,指出“為了在自然界里面取得自由,人類必須在運用知識同自然合作的情況下,建設一個較好的環境,為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這個目標同爭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兩個既定的基本目標共同和協調的實現”。顯然,這一目標關乎到地球上每個人的根本利益,從而成為普遍接受的價值取向,最終以“可持續發展”的綱領將其作為普世價值確定下來。
人的本質是人學的核心問題,其基本設定恰恰是人作為一個類具有區別于其它一切存在物的獨特屬性,它是整個人類共有的,所以事實上是肯定了人的生命具有普遍的共同價值。
在古典哲學家和啟蒙主義哲學家中,對人類生命普遍價值的肯定是主流話語。亞里士多德堅持人尋求幸福的合理性,并且認為這植根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如果我們能夠發現人的‘功能’”,我們就能夠準確地測定幸福之所在。所以人不是走回自然,而是前進到自然,認識自己生命的真正價值,因為人這種動物“在理性和說話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并且具有分享道德價值的能力”。啟蒙學者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傳統,認為人的生命的獨特價值就在于具有創造價值的能力。盧梭指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自由的主體,“以自由主動者的資格參與其本身的動作”,這是人的天賦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康德把啟蒙主義的人學價值論系統化了,他認為人作為唯一有理性的自由存在,有三種獨特素質:1.技術素質,是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2.實用素質,是適合社會生存而遵守秩序的傾向;3.道德素質,是自我克制不斷完善的內在要求。人的生命價值是在自我創造和自我完善的動態過程中實現的,這是人的類本性,“表現為一個從惡不斷地進步到善,在阻力之下奮力向上的理性生物的類”。
長久以來,在的話語體系中,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創始人反對普遍人性,在中國對“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批判鋒芒所向正是否定共同的人性。的確,不是別的學派,恰恰是奠基人通過建立唯物史觀,真正實現了人性研究的“哥白尼革命”。但是,這一革命并沒有否定普遍人性的存在,也沒有摒棄人類生命所具有的普世價值。作為徹底的辯證論者,馬克思把個性共性的原理運用到人性問題上,肯定在千差萬別的種種特殊的人性分化中,貫穿著人共同的“類本性”,因此從未一般地反對探索人的普遍本質。馬克思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應當指出,黑格爾已經以深邃的辯證眼光,定義生命是一個類過程,其內在的張力正是個體性和普遍性的矛盾,“個體生命分散的個別性在類的過程中沒落了:類自身回歸于其中的那個否定的統一,一方面是個別性的產生,另一方面又是個別性的消滅,所以,它是自身消融的類,是理念自為之變的普遍”。黑格爾最先提出生命作為“類過程”其價值是自為性,是追求自我本質、創造自我本質和實現自我本質的過程;但是,這是一個揚棄物的特殊性、個別性的過程,是一個“類化”的普遍性過程。只不過他把這個普遍的類看成是理念的實現。在這一點上,黑格爾并沒有突破傳統西方哲學人性論的唯心史觀,即把人性看成是脫離社會歷史的抽象規定。而馬克思卻把人性置于社會歷史實踐的基礎上,做了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建立了關于人的“類哲學”。馬克思承認西方傳統人性論把人定義為自由自覺活動的自為存在,“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但是,這種自為活動并不是抽象的思辨,作為類存在物,人的本質是:
1.人通過實踐實現了自我規定,而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改造世界物質性活動,“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
2.作為人的類存在基礎的實踐本質上是生產活動,“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
3.人的類存在是社會性的存在,“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
人的生命價值是作為“類過程”而存在的,作為一個辯證范疇,作為普遍性,他本身就包含著個體的差異性,而其中的所有個體同樣也包含著類的普遍性。馬克思所概括的人的類本性,正是普遍的人性,而人共同的本質屬性規定了人類生命自身的固有價值,這就是普世價值的深刻基礎。
存在著普遍的人性,就必然追問人類生命的普遍價值。對此,古往今來的思想家其實已經給出了相當一致的答案。科學史家薩頓明確指出:“我認為,就我們可以看到的說,生命的最高目的是造成一些非物質的東西,例如真、善、美。……我不能為我的生命找到其它的意義,不能為我的行動找到其它的動因。”
為什么說真、善、美是人類生命的終極關懷?恩格斯認為,人的生活的基本問題“一是為了生存,二是為了享受,三是為了發展和表現自己”,而為此必須在三個維度上選擇合理的價值取向。按奧羅賓多的研究,這三個維度是理智的或知識的即真的方式,意志的或行為的即善的方式,心靈的或感情的即美的方式。奧羅賓多把這三種方式稱作原初價值的“永恒形式”。
認知價值的求真指向。這一指向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目的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按愛因斯坦的說法,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做到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為維持全部人類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須的資料應當由總勞動量中盡可能少的部分來生產”,這是生產力規律的本質。馬克思用另一種方式表述了這一規律,“社會為生產小麥、牲畜等所需要的時間越少,它所贏得的從事其它生產、物質或精神的生產的時間就越多。正像在單個人的情況一樣,社會發展、社會享用和社會活動的全面性,都取決于時間的節省”。馬克思稱這一原理為“首要的經濟規律”。但是,只有在揭示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現利用自然力的新方式,才能實現上述目標,所以科學成為社會進步的偉大杠桿,成為第一生產力。從認識論上說來,科學對人類進步的決定性作用就在于其本性和功能是發現真理,如愛因斯坦所說:“相信人類的思維是可靠的,自然規律是普天下皆準的”。
行為價值的向善取向。這一指向是人與社會的關系,目的是協調人與人的關系。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生產,而生產只有在人與人結成一定關系時才有可能,所以馬克思說:“生活的生產……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這種合作關系(交往關系)形成和運行的保證是建立必要的社會規范,首先是倫理規范,其宗旨就是善。按政治學家羅爾斯的說法,社會應被看作是“為了相互獲益而從事的一次合作性的冒險事業”,為了使這種合作進行下去,就必須有相應的規則,以“正確分配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符合這些規則的行為就是善。當然,不同的時代的交往關系有質的不同,但正如馬克思所說:“至于這種合作關系是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進行的,則是無關緊要的。”因此,雖然善的標準也是歷史性的,但就其指向說,都是為了約束、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以保證生活的生產得以有效地運行。
情感價值的臻美取向。這一指向是人與自身的關系,表現了在人的對象性關系中人的本質規定全面而和諧的實現。馬克思談到美的本質時指出:“只是由于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及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在人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體現了對象被人化的合目的性,確證了主體在感覺、情感、性格、思想諸多方面的本質規定,通過對象化的活動體現了人的豐富性和和諧性,從而引發了喜悅、愉快、愛慕、崇高等情感,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人的本質規定全面而和諧的發展,進達于精神自由,使生命向理想境界升華,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對象”。他因此把臻美稱之為“人的一種自我享受”。
當然,人性是歷史的范疇,真善美的內容、標準和形式隨著社會語境的更迭,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具有相對性。但是,雖說在表述上往往不夠明確,有時甚至帶有意會性,從根本上說,真、善、美的定義域和指向性卻是穩定不變的。絕對和普遍寓于相對和特殊之中,在這個意義上,真、善、美帶有普世價值的性質。所以,愛因斯坦說:“把美和手足之情帶進生活里來,這是人的主要志向和最高幸福。”
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男孩,常常悲觀地問院長:
“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生命的價值又在哪里呢?”
院長總笑而不答。男孩應得不到答案而越發悲哀和困惑。
有一天,院長將男孩叫道眼前,遞了塊色彩斑斕的石頭給男孩,并對他說:
“明天早上,你拿著塊石頭到市場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男孩滿腹狐疑,心想這塊石頭雖然不錯,但怎么會有人肯花錢買呢?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像他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回到院內,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想不到一塊石頭值那么多錢呢!”
院長笑笑說;“明天你拿到黃金市場去賣,記住,不論人家出多少錢都不能賣!”
在黃金市場中有人出比昨天又漲了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令男孩大為驚訝,但他謹記院長的話,怎么都不賣。
第三天,院長叫男孩拿石頭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漲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子怎么都不賣,于是被傳揚成稀世珍寶。
男孩興沖沖地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將這一切稟報院長。院長定睛望向男孩,徐徐說道:
“人的生命價值就想這石頭一樣,在于不同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你明白嗎?”
男孩不解地、迷惑地搖搖頭。
“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石頭一樣?只要自己看中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
這回,男孩如有所思的點頭,半晌之后,他終于悟出其中道理,粲然地笑了。
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最常提出的問題,許多哲學家都有偉大的說詞。然而,在這么大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為名、求利、為理想、為愛,只要是積極的,無害的都值得贊揚,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珍惜自己,珍惜你的身體、腦子體力、珍惜自己是一個人,能到世上走一遭,珍惜自己潛藏于生命中的無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