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竹林深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告別此處翹首凝望的仙子,順著廟宇門前的一條曲折的小路,向竹林深處走去。小路上鋪著灰白色的鵝卵石,雖說不上五彩斑斕,卻也有一種奇妙的視覺感受。涓涓細流自兩旁石砌房屋腳下流淌出來,慢慢匯集在腳下小路的凹處,浸在清澈溪水中的石塊旁,游人的腳踩踏,濺出細碎的水花。
兩旁石砌的古屋,均已有些年頭,竟不知是何時砌成,頗有些久遠的古典意趣,似是精雕細琢的石塊堆砌,近看卻發覺原是大自然的工藝品,自然天成,不染一絲雕琢和塵色,返璞歸真,是那樣令人驚奇,驚嘆于它的美不勝收。
順著這條小路,終于來到竹林深處。青翠欲滴的竹在颯颯風中搖曳,抖落一身的凡塵。在這片竹林中,隱約聽到幾絲悠揚婉轉的音樂,似乎在耳邊輕聲低喃呼喚:“向這里走……”于是,我穿過層層竹林,踏過塊塊石板,終于來到了樂聲飄揚的源頭。是一個泛著幽藍色光芒的音響。深埋在生意盎然的竹叢中,散發著幽靜中些許妖嬈的藍色光輝。不知不覺,我看的呆了。樂聲依舊,幽藍不泯,似乎在訴說大自然的神秘與美麗,久久的,在耳畔、在心頭縈繞。
許久,踏上歸途,記憶力這片竹林深處的幽藍揮之不去。它也許依舊在竹林深處散播著美妙的音樂,在人們耳畔訴說著它最迷戀的風景也許依舊在那片竹林里,散發著那抹幽藍的光暉。每每憶起,不僅感恩大自然,感謝大自然帶給我們如此美麗,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
我真正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大自然,人類每天都生活在大自然里。但沒有多少人真正發現了大自然的美。而發現它的美卻不難。
大自然,與人類每天都形影不離的大自然。它的美麗無所不在:在你的心中、在你的視線當中、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中……
追著小鳥,走進密林;追著小溪,走進深山;追著會飛的花朵,我們走進大自然。
讓你的呼喚去叩醒每一塊山石,讓你的畫筆去訪問每一片花瓣。高高舉起潔白的棉網,網住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秋天。
【關鍵詞】深基坑 基坑開挖 淺基礎 損害形式 防范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人們享受到城市生活水平的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城市的弊病。城市土地供求關系緊張,城市有限的建設用地大量被城市道路,住宅等消耗,給排水、供電等其它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愈加緊張,地下空間就成了其建設的必選空間。城市中建筑物密集,深基坑開挖會對周邊土體產生擾動,容易產生建筑物基礎不均勻沉降,地表傾斜,增加地基應力,給基坑施工帶來了很大的風險。所以,深基坑施工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基坑本身的安全,還要重點關注深基坑施工是否會對對周邊既有建筑物的影響。
1 基坑開挖對鄰近建筑物損害形式
1.1 地表均勻沉降破壞
深基坑開挖擾動周邊土體使之產生均勻沉降,土體均勻沉降會使整個建筑物整體下沉。均勻沉降一般不會對建筑物的結構安全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若沉降過大時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例如,當下沉量較大且地下水位埋深較淺時,地表下沉就會造成地面積水從而影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并且影響結構強度。
1.2 地表傾斜損害
當原有地層不均勻時,在新建建筑物完成后會導致地層傾斜,從而改變了地面的原始坡度,雖然建筑物本身不會受到損害,但當鄰近有其它深基坑開挖時往往會對周圍土體產生擾動,就會導致土體內力重新分配甚至土體滑動。特別是對于基礎底面積較小的高聳建筑物,在地基不均勻沉降時會使建筑物的重心發生偏移,導致建筑物結構內應力發生變化,沉降過大時會引起結構破壞如出現裂縫甚至倒塌等。
1.3 地表曲率損害
地表曲率損害是一種常見的開挖引起的損害形式,與地基本身的物理力學性質和開挖引起的變形形式有關。深基坑開挖對鄰近建筑物的地表曲率損害是疊加了鄰近建筑物的自重引起的彎曲損害,與因地基不良而發生的建筑物損害相比是不同的。當地表發生彎曲變形時,建筑物將有部分基礎產生懸空現象,荷載由其余部分承擔,從而使地基應力變大。
2 基坑開挖對建筑物破壞風險評估
基坑開挖引起的鄰近地層的移動是引起建筑物變形破壞的主要原因?;娱_挖會導致地層在豎直與水平兩個方向上同時移動,可以使用角變量、裂縫寬度等變形參數來描述建筑物損傷程度,進行建筑破壞風險評估。
2.1 建筑結構角變量與水平應變的關系
建筑物垂直方向的容許沉降量受基坑開挖引起的土體側向變形影響。從研究得出建筑結構角變量與水平應變的關系為:建筑物的角變量大水平應變不大時,建筑物損壞程度并不一定大;相反,當角變量較小而水平應變較大時,建筑物的損壞也有可能會大。
2.2 建筑結構裂縫與臨界應變的關系
裂縫是建筑物中常見的破壞形式,也最能直觀的體現建筑物的破壞程度,因此,用建筑物產生的裂縫寬度來評價建筑物破壞等級更直觀易懂??梢园呀ㄖ锂a生的應變與臨界應變做比較,來確定建筑物的損壞程度。不同結構形式的臨界應變值磚混結構為0.02%,框架結構為0.05%。
3 基坑開挖對鄰近建筑物基礎沉降的防范措施
3.1 從基坑開挖過程本身采取措施減小基坑變形
關鍵詞:中醫定向透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SF-MPQ評分;BI評分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2-0057-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臨床常見的疾病,20~40歲的青壯年患病較多,是下腰痛和腰腿痛患者的常見病因,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心情抑郁等,給自身及家人均造成負擔。其發病的病理機制主要是因為神經根因腰椎間盤纖維環變性破裂或者髓核突出而受到刺激和壓迫[1]。大多數患者可經過規范的保守治療獲得緩解甚至痊愈,但也有10%~20%的患者需要通過手術治療解除壓迫[2]。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采用中醫定向透藥聯合身痛逐瘀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廣東省開平市中心醫院醫院2016年2月―2016年12月中醫骨科門診及住院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32~55歲,平均(40.4±4.6)歲;病程3~6 a,平均(3.6±2.1)a。試驗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30~60歲,平均(44.5±3.8)歲;病程3~7 a,平均(3.5±2.6)a。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的基線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2] (1)出現下列癥狀之一:局部腰痛或者腰痛伴隨一側或兩側下肢的放射痛;雙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異常;腰椎主動活動受限。(2)出現下列體征之一:①患者立位時見腰椎畸形,腰椎生理前凸消失或者呈側突,甚至后凸;腰椎脊旁壓痛陽性。②仰臥位時發現直腿抬高試驗或加強試驗陽性;累及的下肢神經根范圍出現異常皮膚感覺和深淺反射障礙。③俯臥位時腰椎脊旁壓痛(+),股神經牽拉試驗(+)。(3)輔助檢查:腰椎CT或MRI檢查明確發現腰椎間盤突出或神經根、硬膜囊受壓。
同時出現上述癥狀、體征的異常,并且腰椎CT或MRI證實腰椎間盤突出方可診斷。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中醫骨科常規臨床治療+身痛逐瘀湯內服,藥物組成:牛膝9 g,地龍5 g,秦艽5 g,川芎6 g,甘草5 g,羌活5 g,紅花9 g,桃仁6 g,當歸10 g,五靈脂6 g,沒藥5 g,香附4 g,黃芪15 g,蒼術6 g,黃柏6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治療儀由南京鼎世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藥物仍為身痛逐瘀湯,取穴大腸腧、氣海腧、關元腧、秩邊、環跳、腰眼、委中、委陽、承山、昆侖等穴位。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治愈:腰腿痛完全消失,腰部可正?;顒?,直腿抬高試驗可達70°以上;顯效:腰腿痛僅在勞累后出現,休息后能自行好轉;好轉:腰腿痛較治療前好轉,腰部活動亦有所改善;無效:腰腿痛的癥狀和相關體征持續存在,無改善。
1.5 觀察指標 (1)根據上述療效標準比較2組的總有效率,觀察臨床療效改善情況。(2)簡易疼痛問卷表(SF-MPQ)評分: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各評價1次,指標包括目測類比疼痛評分(VAS)、疼痛情緒評分(PRI-S)和疼痛感覺評分(PRI-A)。(3)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量表評分):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各評價1次,比較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使用SPSS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單位以(x±s)表示,組間比較及治療前后比較均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2.2 2組患者簡易疼痛問卷表(SF-MPQ)評分比較 見表2。
2.3 2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3。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部位常發生在L4/5、L5/S1,輕者腰痛休息后可自行緩解;重者腰痛可放射至大腿后側及小腿后外側及腳外側,轉動、咳嗽、噴嚏時均加劇,甚至出現腰椎側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西醫保守治療多以對癥止痛、局部封閉藥物為主,雖然能適當緩解疼痛,但是長期使用,藥物的不良反應越發突顯出來,譬如毒副作用、依賴性等[4]。而中醫保守治療多以中藥配合中醫針灸、推拿、中藥熏蒸等治療,療效和安全性更值得肯定。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學的“痹證”、“腰痛”等范疇,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若遇外力刺激,筋骨損傷,氣血運行受阻,瘀血阻滯;或感受風寒濕邪,壅滯經絡,不通則通[5]。身痛逐瘀湯起源于清代的《醫林改錯》,具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廣泛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且臨床報道效果較好[6],故本課題選用身痛逐瘀湯作為對照組。
中醫定向透藥治療通過利用機器通電后產生中頻電流電場,從而產生一種定向推動力,將藥物的有效成分快速、定向地經皮膚進入到人體肌肉組織中,使藥物直達患處;同時,電流電場產生的強大推動力還能松解病灶粘連,減輕無菌炎癥,緩解肌緊張,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是最近比較熱門的新興外治法,臨床上及患者的認可度均高[7-8]。
本課題研究結果表明,中醫定向透藥治療聯合身痛逐瘀湯可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PRI-A、PRI-S、VAS評分,升高患者的BI評分,與單獨身痛逐瘀湯內服相比,效果更加顯著,說明了身痛逐瘀湯聯合中醫定向透藥可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痛情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福音,對臨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牛淑芳,李佳霖,周媛.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8):334-338.
[2]中國骨科相關專家小組.安徽省腰椎間盤突出癥分級診療指南[J].安徽醫學,2016(01):1-7.
[3]衛生部.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4]張黎恒,廖黎穎.針灸聯合中藥敷貼治療勞損性腰痛的臨床研究與治驗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12):1457-1458.
[5]盧雄才.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7):3505-3508.
[6]喻秋萍,唐萌芽,王崢峰,等.身痛逐瘀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系統評價[J].中醫正骨,2016,28(6):24-27.
[7]付薔,李超,崔清國.針灸配合中醫定向透藥治療腰肌勞損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2):192-194.
關鍵詞:電針;身痛逐瘀湯;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問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病程日久,纏綿難愈,稍有不慎即可復發,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嚴重影響,屬于中醫腰腿痛、腰痛范疇,單純的打針、輸液,效果均不理想[1-2]。文章采用身痛逐瘀湯配合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較好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43例均為我院住院患者,年齡26~65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治療組23例,男15例,女8例;對照組20例,男13例,女7例,兩組年齡、性別、既往史、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所制定的診斷標準,經腰椎CT檢查確診,排除腰椎結核及腫瘤。
1.3 方法
1.3.2 對照組:單純采用針灸治療,取穴及療程同治療組。
1.4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腰腿部疼痛、麻木消失,未發現明顯陽性體征,進行身體活動時無任何不適;顯效:腰腿部疼痛、麻木遺留輕微癥狀,較入院時明顯減輕,有輕微陽性體征,進行身體活動時有輕微不適;有效:治療結束后有較明顯癥狀及體征,但較入院時好轉,進行身體活動時有明顯不適;無效:治療結束后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2 結果
經2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23例患者臨床治愈2例,顯效18例,有效3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20例,臨床治愈0例,顯效15例,有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例)
組別
例數
治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23
2
18
3
100
對照組
20
15
2
3
8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腰痛”“腰腿痛”范疇,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感受寒濕、感受濕熱、氣滯血瘀、腎虧體虛所致,臨床治療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化濕、補腎壯骨為主。
針刺腰夾脊、腰陽關、命門、環跳、委中、腎俞等穴,并加以電針,可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其中委中為治腰腿疼痛之要穴,腰陽關助陽散寒化濕,環跳治腰胯及下肢疼痛,命門、腎俞及腰夾脊治腰肌強直。身痛逐瘀湯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動效,方中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沒藥、五靈脂止痛并增強祛瘀之功效,香附行氣以活血,牛膝引淤血下行并能強壯腰膝,地龍起通絡祛瘀作用,秦艽、羌活可蠲痹除濕。若寒濕較重,加茯苓、豬苓、附子、肉桂以溫經散寒行濕,濕熱證加黃連、黃柏、茯苓以清熱利濕,腎虧體虛加山藥、獨活、山茱萸以補益腎氣。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清熱利濕、補腎壯骨之功。
綜上所述,身痛逐瘀湯配合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優于單純針灸組,適當配合功能鍛煉以加強腰背力量,勞逸結合,定能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
4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復方丹參注射液 神經營養藥 骶管注射 腰椎間盤突出癥 療效觀察
近幾年來,我院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復合神經營養藥制成復合液骶管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6例,取得滿意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34例,女22例。年齡35~65歲,平均50歲。病程1周~2年。9例有腰部扭傷史。所有病例均經CT、MRI檢查并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已排除結核、腫瘤。病變部位:L4~L5突出者31例,L5~S1突出者25例。臨床表現為腰椎棘旁壓痛,叩擊痛并向下肢放射,坐骨神經痛,直腿抬高試驗(+),伴小腿外側皮膚感覺減弱。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髖部墊一厚枕,以抬高骨盆暴露骶部,穿刺點為骶裂孔中心。定好穿刺點后,用7號穿刺針垂直刺入皮膚,針尖觸及骶尾韌帶時有強韌感覺,稍進針即有阻力消失感。此時將針干向尾側方向傾斜,與皮膚呈30°~45°角,順利推進2cm達骶管腔,注入2ml生理鹽水無阻力,無皮下積氣征象,回抽無血和腦積液,將復合液注入骶管腔。注藥后平臥2h。
1.2.2 鎮痛液的配制
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曲安奈德50-80mg,地塞米松5mg,維生素c100mg,維生素B120.5~1mg,2%利多卡因4ml,ATP40u配成25~30ml復合液。
1.2.3 療程與隨訪時間
根據病人情況,7天注射1次,4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間隔2周。注射1個療程者37例,2個療程者19例。隨訪6個月~1年。
2 療效標準與結果
2.1 療效標準
根據邵宣[1]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評定標準并結合本組病例的病情恢復情況對治療效果做出判斷。優:疼痛消失,活動自如,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原工作;良:疼痛基本消失,活動可,直腿抬高試驗60°~70°,能堅持原工作;差:疼痛減輕,活動輕度障礙,直腿抬高試驗>40°,堅持原工作有困難;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2.2 結果
經隨訪,治療效果優43例,占76.78%;良11例,占19.64%;差2例,占3.57%,優良率92.85%,有效率100%。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外科多以手術治療為主。程永安[2]報道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優良率91.8%。手術治療的缺點是易出現并發癥如椎間隙感染、腦脊液漏、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形成血腫等,甚至硬膜外腔大量瘢痕的形成可導致二次醫源性狹窄和腰椎失穩傾向[3]。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由于解剖位置的改變,局部供血障礙造成神經、機械壓迫和化學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神經根的損害。
本組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復合神經營養藥配成復合液骶管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其優良率為92.85%,總有效率100%,優良率高于手術療法。并且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創傷小,操作簡便易行,適合于門診病人的治療。1.復方丹參具有活血化瘀、鎮靜、止痛之作用。2.激素的作用:糖皮質激素可通過抑制磷酸酶A2的活性發揮強大抗炎作用,能有效地消除由于髓核破裂后釋放的多種蛋白和類組織胺物質引起的炎癥反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癥浸潤和滲出,減輕充血,使神經根水腫減輕,從而阻斷了引起疼痛的惡性循環。本組采用兩種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作用迅速,但作用時間短;曲安奈德,抗炎作用與地塞米松相似,但起效緩慢,約在用藥數小時后起效,但作用持續2-3周,故兩藥配伍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之特點。3.維生素c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對抗氧自由基保護神經細胞髓鞘,能維持神經的正常功能;維生素B12與神經有較強的親和力,可改善神經細胞的代謝和營養。因此,維生素C,B12能促進神經組織的恢復,維持神經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5.利多卡因能阻斷神經纖維的傳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神經組織對氧的利用和對缺氧的耐受性。同時由于局部麻醉作用,使腰部肌肉松弛,阻斷疼痛-肌緊張-疼痛的惡性循環。6.ATP能供給細胞能量修復受損細胞.復合液注入骶管腔后這些藥理作用可消除髓核水腫,使得髓核回縮,髓核與椎間孔的位置發生相應改變,從而解除神經受壓癥狀減輕神經根水腫達到臨床治愈。
其他反應:5例在注藥過程中由于快速推注出現惡心,嘔吐,心悸等癥狀減慢注藥速度后上述癥狀消失。無呼吸、循環、神經系統方面的改變。有關復合液對硬脊膜、神經根在病理生理及對機體其他方面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邵宣,許竟斌.實用頸腰背痛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