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真情永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前不久,家住江蘇的梁申先生帶著老母親給公交職工鐘鋼、馮紅彥等人送來一面印有“情深似海,遇難相助”的大紅錦旗,他說:“那天找到母親時非常激動,擔心母親身體不適所以匆忙中就走了,今天特意來車隊感謝大家,母親在丟失這幾天里身上有點零錢,只吃了半塊西瓜幾個梨維持了4天,因為母親怕黑一直沒有休息,現在身體恢復沒有大礙了。多虧遇到這么多好心人,公交公司發動全員職工幫我們找老人,非常感動,使我感受到公交大家庭愛滿人間,真情永駐的精神!”話語未盡梁先生已經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事情發生在8月13日晚上,石家莊下起雷陣雨。21時許,公交315路夜警鐘剛發現在終點站平南站牌下有一位老太太在雨中瑟瑟發抖,鐘師傅問她,她也不說話,以為她是在等人,就讓她到路隊辦公室內等,以免淋雨,可是老太太執意不進,雨越下越大,鐘師傅趕快把老太太拉到路隊的車棚下避雨,線路長王巖看到了也一同過去詢問,感覺老太太有點精神恍惚,跟她說了很多話,也都沒有答復。于是他們給老太太拿來了熱水和一些吃的,就到辦公室準備給110聯系看能不能找到老人的家屬,就在這時206路的收款員馮紅彥過來了,她說206路那邊有人在找老母親,看看是不是這位老太太。
8月10日16點左右,有兩個人急匆匆的跑到公交206路場院尋找老人,他們就是江蘇的梁先生。他說“10分鐘不見老媽,就找不到她了”,這可急壞梁先生,發動親人一起尋找,到大小街道、南焦客運站、警務站報警以及撥打946、992交通廣播,張貼尋人啟事等方式,四處尋找老人,梁先生分析老人應該是坐206線路的公交出去的,就到206路看監控尋找老人的線索,路隊人員得知老人走失情況,立即匯報領導,安排人員幫助梁先生查看206所有公交車輛的行駛監控,仔細尋找有沒有老人的身影,同時發動全體職工密切留意體貌特征相仿的老人,一旦有消息及時匯報。8月11日,有一位公交車長在開車行駛中發現有一位體貌特征像是丟失老人,就主動撥打給梁先生,但是事情并不順利,該老人不是梁先生的母親。
8月13日,梁先生的電話突然響了,說在315路隊場院自行車棚底下有位老人很像大家所描述的老人。他飛速開往那里,一邊走一邊打電話給家里人,當時已經是21點30分左右了,這么大雨老人肯定很冷,鐘鋼和馮紅彥看護著老人,給老人找了個暖和的地方,找了點吃的喝的。22點10分,激動感人的一幕出現了。梁先生帶著家人過來找到了親人,老人神智不是很清楚,面色蒼白。4天3夜沒有見到了,家人們熱淚相擁,衣服全淋濕的梁先生終于松了一口氣。一個深鞠躬,一句:“感謝公交職工”,讓在瓢潑大雨中站立數小時的公交司機們忘記了寒冷,忘記了打傘,融化在雨中重逢的美麗畫面中。
那天下午,爸爸帶著我來到了媽媽的病房,我一見到媽媽,就眉飛色舞地和媽媽說起話來。不知不覺已到了吃飯的時間,只聽見病房門口傳來了“開飯了,開飯了”的聲音,病人們拿著自己的飯碗去打飯。我聽見一位阿姨對著一位剛開好刀的阿姨說:“14床,你剛開完刀,你的家屬又不在,我來幫你打飯吧!”“這怎么好意思呢,12床。”“不要緊的,互相關心嘛。”我悄悄地問媽媽:“媽媽,這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她們不叫對方的名字,而叫他們的病床號呢?”媽媽笑笑,告訴我:“因為我們住院才沒幾天,叫名字有點麻煩,又記不住,叫病床號很方便的,又能增加病友們的友好相處,顯得更加親切。”
過了一會兒,只見做完手術沒幾天的15床阿姨上完廁所,走出來的時候,忽然身體打了個趔趄,身體往前面沖了一下,差點摔跤,12床的阿姨正好在旁邊,立刻上前扶了她一把,輕聲說:“小心,我扶你到床上吧!。”“不要了,謝謝你,12床。不記得你也是病人嗎。”我看在眼里,心頭一熱,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大步走上前去,大聲說:“我沒生病,我來扶你吧!”這時,病房里的人三言兩語地說開了,夸我是個乖孩子。我聽了心里甜滋滋的,病房里洋溢著歡笑聲。
啊!一些互不相識的病人,短短幾天,卻相處得那么融洽,人與人的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深深打動了我。我想:上海有那么多可親可敬的人,上海的明天一定更加的美好。
【關鍵詞】溝通 互信 情感 后進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4-0073-01
現代情感心理研究表明,情緒狀態對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輕松、和諧的氛圍能消除學生因害怕、擔憂、反感而產生的學習心理障礙,并且能調動課堂氣氛,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穩定學生的情緒,保證課堂效率。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后進生,經常給予他們鼓勵和幫助,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個手勢、一種動作。在課堂教學中倡導一種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后進生找到自我,樹立信心,老師有責任讓他們的身心有一種自然成長的趨勢、有一種寬松向上的環境。因為我們都知道,武力是制造暴徒的“良方”,責罵是厭學的“催化劑”。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本人認為最重要的是:以愛為導航,在教學中注重情、理結合,用情感做“劑”和“調節器”,打開后進生心靈的大門。
一 正確看待問題
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學生群體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后進生。在強調教育以人的發展為本的今天,老師幫助后進生改進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接受教育是師魂之本。老師要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后進生,正視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落差,分析落后的原因。態度決定一切,老師對待后進生的態度、后進生對待英語老師和英語學習的態度不同,產生的結果往往也迥然不同。英語學習態度是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情緒、情感、行為在英語學習上的傾向,它與英語學習的表現是一致的。有關調查表明,學習者在初學階段的態度和后來的英語水平相關不多。但是,一段時間后,成功的英語學習者就會慢慢樹立起有利于英語學習的態度。這種積極的英語學習態度反過來又促進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有的學者認為英語學習難,單詞難記,語法難學,就采取放棄學習英語的態度。久而久之,當初站在英語學習同一起跑線上的學生中漸漸出現了后進生。我們老師要心平氣和地看待這種差距,在教學中,我們要給后進生創造展示的舞臺、存在的空間,善于誘導,教法得當,持之以恒地關注和幫助,慢慢地改變他們原來對英語學習的不良態度。
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陶行知的“喚起興味”;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都闡述了興趣對學習過程的重要作用。學生有了興味,就會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興趣千尺,記憶萬丈”,對待英語學習也是一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要上得有趣”。培養和激發英語后進生的學習興趣的方法有:(1)英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多樣化。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幽默,要能夠誘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使后進生感到有趣、有奇、有感,真切體會到他們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人,心生疑惑時也敢開口多問幾個“Why”,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2)利用教學內容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興趣刺激物。一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只有明確并實現自己的學習目的,使良好的興趣得到強化,結果得到反饋,才能使興趣穩定持久。英語教師要創造成功的條件,使他們的興趣得到滿足,如試題不宜太難,使學生感到英語好學;會話時,開始練習時放慢速度,使他們感到英語的語音、語調可以模仿。這樣,學生就可以從成功中提高學習興趣。
三 用心去交流溝通
其實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不注意聽講、走神的時候,后進生比一般學生更容易走神,在課堂上表現為漠不關心,甚至是老師無法忍受的不注意聽講。這樣的后進生,我注重情感教育,用真誠換取得他們的信任、用愛心喚醒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于班級中的英語后進生,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全面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愛好、氣質及接受能力等情況,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補差。態度的轉變往往會帶來情感和行為的轉變。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子女對待,要幫助他們分析后進的原因,指出前進的目標。在他們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要熱情洋溢地予以鼓勵,使他們振作精神。對他們提出的建議要認真對待,使他們感到你是真正的愛他們、關心他們,使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善意和真誠,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接近你、親近你,才會不自覺地接近英語、親近英語,引導他們重新步入學習英語的行列,踏入英語學習的軌道。因材施教的原則也要求我們用發展、運動、變化的目光和態度去認識后進生,對待后進生,思想上重視,多給后進生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英語口、筆頭作業。每天進步一點都應是教師對英語課堂教學中后進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四 持之以恒
關鍵詞:示范 愛心 互動 呼喚 理解 幸福
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而且繁忙的,每天穿梭于教室和辦公室,一路小跑,都覺得忙不過來。班主任每天做著繁重又重復的工作,有時難免心浮氣躁。記得那天,我興沖沖地跑到教室準備上課,結果幾個學生作業沒做,頓時讓我火冒三丈。我強壓著心中的怒火,繼續上課。教師就是這樣,無論你心情好不好,即使有天大的事,也得面帶微笑,給學生講課,那天也一樣。上完課,我心情不是很好,就徑直往辦公室走。這時,有同學在后面大聲地喊:“孫老師。”我沒好氣地說:“干什么?”他或許是被我的聲音嚇壞了,怯怯地說:“這個橘子給你吃。”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我們班的祁成裕。我頓時不知所措,什么也沒做,就回了辦公室。后來想想,心里很難過,這孩子有什么錯,他只是用這種樸素的方式表達他對教師的好感,可是我卻傷害了他。我發現好幾天上課他都不敢看我。我很內疚,想了很久,我必須給他道歉。在一次班會課上,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我鄭重地向他道了歉。他的小臉漲得紅紅的,后來的幾天語文課上,他的兩只眼睛都是亮晶晶的。我用心改正了自身的錯誤,挽救了一個孩子對待學習的熱情。回想我的班主任工作,這樣的事還有很多。
有一位教師曾經這樣說過:“教師的天職就是讓每一只鳥都歌唱,讓每一朵花都開放。”是啊,孩子需要愛來澆灌,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讓每個生命都綻放出她應有的光彩。愛是生命的源泉,愛能使生活陽光燦爛,能使生命更加閃光。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愛”的教育應該貫穿始終,讓他們學會關愛他人,關愛集體,關愛社會,做一個幸福的人。下面,就談談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點滴體會。
一、真情示范,奉獻愛心,傳遞幸福
教師流露的真情、關切會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效仿,自然而然轉化成自己的行為。
我班學生薛亞楠住院期間,我和學生代表,買了水果、花籃等禮物去醫院看望她,送上學校、老師、同學的關心與安慰。回來后,我把她的治療情況講給學生聽,讓他們感受到薛亞楠此時身體上和心靈上的痛苦,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對生病同學的關注。后來,我召開了一次班會,會上圍繞薛亞楠的病情討論:“生命代表什么?”這樣使學生認識生命的重要,認識到要珍惜生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每一天都要快樂的生活,讓身邊的每一個人快樂和幸福。并且討論我們用怎樣的行動幫他減輕病痛,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會上同學們發言踴躍,各抒己見,都想送去熱情的問候。我看到有些學生眼中充滿了淚水,臉上表露出焦急之色。最后我們達成一致:此時再多的話語,再貴重的禮物,都代表不了同學們的情感。于是,大家做了自制的賀卡,寫了紙條、信件,寄托了對薛亞楠的想念與祝福。由我和學生代表到醫院送去了我們真摯的祝愿。
在對生病同學真誠地關愛中,學生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的交流,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和幸福。
二、真情互動,面對困境,爭取幸福
我班的馮君義同學,學習認真、踏實,成績也一直不錯。可是有一段時間,他精神恍惚,上課心不在焉,成績下滑非常嚴重。經過和家長溝通,了解到原來他爸爸媽媽因為矛盾,正在鬧離婚。我的心揪在了一起,孩子小小的肩膀怎么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和打擊。我聯系家長,與他們推心置腹地談話:“你們的個人生活我不便多說,但無論結果如何,都要替孩子著想。”他媽媽哭了,說她再考慮一下。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情緒都很低落。我就有意無意地鼓勵他,讓他振作,無論如何不要把學習落下。孩子很爭氣,盡管心情不好,但依然在努力,看到他的踏實和努力,我感到既心酸、又欣慰。在后來的一次家長會上,我看到了她媽媽的身影,同時也看到了孩子重新綻放的笑臉。馮君義在周記中寫道:“媽媽做的飯真香。老師的手就像媽媽的手一樣溫暖。”像馮君義這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幫助他們看清自我,教會他們敢于面對現實,面對挑戰,在磨煉中長大。
三、真情呼喚,糾正錯誤,獲得幸福
我班還有一個叫付銘精的學生,平時和同學相處的不是很友好。同學和他交往,他總帶有敵意,攻擊性特別強,好多同學都受到過他的攻擊。他總是對人、對事存在一種排斥心理。于是我找他長談了一次,在談話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很忙,平時如果犯錯的話,他爸爸就狠狠地打他。久而久之不相信人之間會有平等,會有真情,對別人充滿敵意。這是一個多么需要關心的孩子啊!于是我決定用同學的熱情喚回他的真誠。我讓同學們向他傳遞了真情卡,使他感受到:“我這個人總是和同學鬧矛盾,我一直以為同學們特別不愿意和我交朋友,沒想到在同學們眼中的我有這么多的優點。我一定不辜負同學們的希望,努力改正缺點,成為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我以此為契機,和家長取得聯系,告訴他孩子的表現,讓家長注意教育方式,進行心理疏導,經過長期努力,現在這孩子沒這毛病了,再也沒聽哪個同學反映付銘精攻擊別人了。由于和同學的關系融洽了,對自己也有信心了,他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上學期期末考試他的數學還考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績。
反思這么多年的工作,使我感到教育首先應關注的是人的情感、人的價值,關注人性的完善。在我的工作中動力是無處不在的。我工作在一個充滿友愛的集體中,領導真心關愛,為我們創設了工作的良好氛圍,同事的真誠幫助,為我們的相互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用真情教會學生真、善、美的東西,當我的學生同樣用真情回報我時,當得到家長們更多的理解與支持時,我感到了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同時也增強了我用更多的愛回報學生的決心。
【關鍵詞】情境教學 英語 興趣 創新
一、話題引入生活情境,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聾生會遇到這樣的難題:某些單詞或詞組譯成漢語時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在具體的語境運用上又有區別。例如:sorry和Excuse me.都可以譯成“對不起”,但是sorry常用于(事后)而Excuse me.常用于(事前)。怎樣才能準確無誤地使用這兩個詞匯呢?
我在講解時充分喚起學生豐富的生活情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兩個詞匯的區別。我引入班上A同學把B同學的文具盒摔壞的話題,讓A同學向B同學道歉,這時使用的“對不起”是sorry。學生理解了這次道歉是在“摔壞文具盒”這件事之后(事后),所以用sorry。然后我再聯系我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回憶自己在去市圖書館的途中迷路了,要向路上的行人問路。這時提問學生使用哪個“對不起”。學生回答:“Excuse me.”此時,學生已經知道Excuse me.是在“問路”這件事之前(事前)f的。學生在這種現實的話題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此時學生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在此基礎上產生某種感受和體驗,從而理解這兩個詞匯的使用語境。
二、課堂環境生成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課堂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創設“情境”,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講述in front of和in the front of(在……前面)這兩個詞組時,學生很容易地發現了這兩個詞組的區別:一個加了定冠詞the而另外一個沒有。在用法上,它們也是有差別的:in front of是“在……(外面)前面”;in the front of是“在……(里面)前面”。只憑這樣簡單的語言描述,聾生很難理解這兩者的區別。
于是,我指著教室前面的講臺邊說邊板書“There is a teacher’s desk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我再轉頭看向教室門外,帶領學生的目光轉移到教室門前許多漂亮的花上,接著問學生:“你們看到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學生都說“許多花。”我板書了句子“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flowers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我讓學生先對比“a teacher’s desk”、“many beautiful flowers”跟“the classroom”之間的現實關系,然后再理解in the front of 和in front of 所表示的位置。學生很快都搶著說:“講臺在教室里面,花在教室外面。”至此,學生已經明白了in front of和in the front of這兩個詞組的區別,相信他們在以后使用這兩個詞組時就會想起教室前面的“講臺”和“花”。
利用聾生熟悉的環境作為教學情境,激發了聾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加深聾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倍感親切,讓學生覺得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觸手可得,并不是可望不可即。
三、利用表演情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聾生雖然存在聽力言語障礙,但他們并不是一無是處。正如大家所說的“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聾生的表演能力非常好,也非常形象,而且很多聾生也樂于表演。我在上課時常常利用他們的這一優勢,發揮他們的表演特長。
我先讓學生仔細看我做的動作,然后告訴我我正在做什么(Look at me carefully,then tell me what I am doing.)。我做出看書的動作,問學生:“What am I doing?”引導學生說出:“You’re reading a book.”然后,我打開電腦里的游戲,邊玩邊問學生:“What am I doing now?”學生都笑著回答:“You’re playing a game.”我繼續追問:“Am I working?”學生都搖頭說:“No,you’re not.”這樣很自然地引出了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疑問句和回答。通過這樣的表演和問答,學生覺得課堂很有趣,課堂氣氛也很活躍。我趁機建議大家都參與到這個表演中來,讓學生一個或幾個人到前面表演,其他人猜。有一個男生跑到講臺上做擦黑板的動作,我問大家:“What is he doing?”學生回答:“He i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然后我又喊另外一名學生一起來擦黑板,接著問大家:“What are they doing?”學生都能說出:“They’re cleaning the blackboard.”自然地實現了由單數向復數的過渡。
四、多媒體資源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