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實驗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抗震鑒定 加固設計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
1 工程概況
該建筑位于天津市寧河縣,建于1993年,為三層磚混結構實驗樓。東、西朝向,建筑平面近似呈矩形。建筑物總長度為27.78m,總寬度為16.98m,建筑面積為1382.98m2。首層層高為3.6m、二層為3.5m、三層為3.7m,室內外高差0.6m,建筑主體檐口高度11.4m。樓(屋)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梁及預制鋼筋混凝土空心板結構,屋面為卷材防水平頂屋面。主體建筑屋頂女兒墻高度為0.5m。
2抗震鑒定
該實驗樓按原8度抗震設防設計,按照現行《建筑抗震鑒定標準》,該實驗樓按乙類(重點設防類)抗震設防,其后續使用年限為40年,按B類砌體房屋進行抗震鑒定。通過現場鑒定檢測、結構分析和抗震驗算,對該建筑的現狀做出判斷,對房屋結構的抗震安全性進行評價,并進一步提出結構加固建議及加固設計方案。
2.1 地基及基礎
基礎設計采用鋼筋混凝土墻下條形基礎,基礎埋深為自室外地坪以下1.2m。條形基礎底板寬度為2.0m,底板厚度為300mm。基礎構件設計混凝土標號為200#(相當于C18)。
2.2 墻體
1) 外墻厚度為360mm,內墻厚度為240mm,采用縱橫墻承重形式。建筑高寬比為0.67,非承重外墻盡端至門窗洞口的距離為1.5m,均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的要求。最大抗震橫墻間距為10.8m,大部分承重窗間墻最小寬度為1.2m、內墻陽角至門窗洞邊的最小距離為0.5m,樓梯間墻體未在休息平臺或半層高位置設置配筋砂漿帶,均不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B類建筑抗震鑒定的相關要求。
2) 墻體設計采用MU10機磚、M5混合砂漿砌筑。經現場抽樣檢測,所檢測首層至三層(每層各1道)共3道墻體砌筑用磚評定強度等級均為MU10,均滿足原設計要求;所檢測首層3道墻體砂漿評定強度等級為M2.5;所檢測二層、三層(每層各2道)共4道墻體砂漿評定強度等級均為M1;首層至三層墻體砂漿強度評定等級均不滿足原設計砂漿強度要求。現場所直觀檢查部位墻體砌筑質量一般,局部砂漿存在松散情況。
3)該建筑首層至三層墻體普遍存在堿蝕、抹灰層脫落現象;首層至三層內縱墻門、窗洞口上、下角部普遍存在抹灰層斜向開裂現象;未發現該建筑內外墻體構件出現其它明顯開裂、較大變形等結構損壞現象。
2.3 樓(屋)蓋
1)樓(屋)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梁及預制鋼筋混凝土空心板結構。樓(屋)蓋預制板最大跨度4.2m,荷載等級為1、2級。經現場選點剔鑿檢查,樓蓋預制板板面未設鋼筋混凝土后澆層,不符合原設計要求。經檢查,部分樓(屋)蓋板構件預制板拼接處板底抹灰層存在開裂、局部滲漏現象;未發現樓(屋)蓋板構件明顯結構性損壞現象。
2)樓(屋)蓋梁最大跨度為7.2m,梁截面寬×高設計尺寸為250×600mm、250×550mm;設計混凝土標號為200#(相當于C18)。經現場抽樣檢測,所檢測首層至三層(每層各1根)共3根樓(屋)蓋梁構件的混凝土強度評定等級分別為:C20(一層)、C20(二層)、C18(三層),所抽測樓(屋)蓋梁構件的混凝土強度評定等級均滿足原設計要求。經檢查,各層樓(屋)蓋梁構件無明顯結構性損壞現象。
2.4 抗震構造措施
1)原設計內外墻體于每層樓(屋)蓋板底標高處均設有鋼筋混凝土閉合圈梁,圈梁設計截面尺寸為120×240mm、360×240mm。經現場選點抽查,所抽檢墻體部位均設有鋼筋混凝土圈梁。
2)原設計建筑外墻四角、大房間內外墻交接處、樓梯間四角墻體及所有內外墻交接處均設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構造柱截面尺寸為360×360mm。經現場選點抽查,所檢查墻體部位設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
2.5 抗震驗算
1)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出版的PKPM計算軟件(2010版),并按照天津市寧河縣8度(0.2g)抗震設防要求和Ⅲ類場地、《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50023-2009)規定后續使用年限為40年的B類砌體結構房屋相關抗震鑒定要求,采用相關主體結構構件實際檢測數據、現階段實際荷載作用及結構布置情況以及其它相關原設計條件,對該建筑物的上部主體結構構件承載力和結構抗震能力進行復核驗算。
2)本次復核驗算所采用的樓(屋)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為:教室、衛生間2.0KN/m2;走廊2.5KN/ m2;樓梯間3.5KN/ m2;不上人屋面0.5KN/ m2。樓(屋)面均布恒荷載標準值為:樓梯間6.5KN/ m2,樓面4.5KN/ m2,屋面5.5KN/ m2。
3)復核驗算結果表明:該建筑首層、二層部分外檐墻、內縱墻、內橫墻墻段的抗震承載能力、首層、二層內外檐墻個別墻段的受壓承載能力不滿足現行《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50023-2009)B類砌體房屋的相關抗震鑒定要求。
2.6 鑒定結論
根據現場查勘及抗震驗算,該建筑物綜合抗震能力不滿足B類建筑的抗震鑒定要求,需采取相應加固補強措施,以保證建筑物在后續使用期的結構綜合抗震能力滿足規定要求。
3 抗震加固設計
3.1 樓板加固
將原預制板樓蓋上混凝土后澆層及面層剔除,重新澆注40mm厚、C20細石混凝土后澆層,后澆層內設A6@200單層鋼筋網片。后澆層隨打隨抹,如樓面需粘貼面磚,應結合后澆層施工一次完成,總厚度不大于50mm。樓蓋預制板底存在的預制板之間的板縫采用聚合物修補砂漿捻縫處理。
3.2 墻體加固
首層、二層墻體采用“墻體單面噴射鋼筋混凝土” 加固方法;三層外墻采用外墻單面、內墻雙面“墻體鋼筋網水泥砂漿面層”兩種加固方式。前者加固方法為在砌體墻兩側或一側噴射混凝土組合層,從而大幅度提高墻體的承載力和抗震變形能力,形成“砌體-混凝土”組合剪力墻體系,提高結構的整體剛度和延性,使其滿足抗震設防要求;后者加固方法為在砌體墻兩側或一側采用水泥砂漿面層和鋼筋網砂漿面層加固墻體。
3.3 樓梯間加固
在地震作用下,樓梯間作為逃生通道其作用不可忽視。因此本次抗震加固中的樓梯間樓梯梯段板、樓梯梁及人流密集的樓梯段所對應的樓蓋板板底均采用板底粘貼碳纖維進行加固;此外,還對樓梯間墻體梯梁下加設配筋加強帶,以提高樓梯間整體的抗震能力。
4 結語
此類中小學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應根據建筑的后續使用年限采用A類、B類或C類建筑進行抗震鑒定方法,在加固改造前,應對建筑物的結構特征、幾何尺寸、抗震構造措施、使用情況及現狀損壞情況進行詳細查勘及檢測,同時根據不同建筑制定出合適的抗震加固改造方案,以獲得良好的加固改造效果。本工程根據國家相應抗震鑒定規范及標準,根據現場查勘、檢測情況及建模計算,做出了相應的抗震加固設計,經施工驗收情況良好,達到了相應的抗震效果。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2009).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程(JGJ116-2009).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11).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關鍵詞:水鉆;套管;循環冷卻水;凝結液;泄空閥
工程項目設計施工完成后,建設方使用部門根據生產生活需要,臨時作出變更是正常的。為了降低設計成本,建設方基建部門會派自己的專業技術人員根據現場已定情況,并參照當時的國規標準進行部分變更設計,以達到使用部門調整后的要求。
1 樓體工程概況
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橡膠有限公司實驗樓項目,包括給排水、暖通動力在內的所有管道預留孔洞及樓體結構都于2012年7月完工;同年9月室內給排水系統完工;因室內動力系統有關工程未編入招標清單,所以承包本項目的施工方不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安裝,至室內吊頂裝修完工,才確定了此部分安裝工程的施工單位。
2 設計室內新增給排水系統
2012年10月接使用部門已被批準的工作請示,要求我們工程部專業技術人員配合實驗部門相關負責人,根據房間內位置已變動設施及實驗工作需要,為已變動和新增用水設施添加相應給排水管道。
接到此任務時,管道預留孔洞都已完成,所以作者立即向土建結構專業征得在已完工的樓體主結構上打洞開孔的同意。確認能夠施工后,作者根據以下前提:就近取水排水,管道少設轉彎,布置不妨礙生產操作、交通運輸和建筑物使用的給水管路,排水管路在地下或樓板下明設,原設計圖有效、適用的部分仍然執行;并參照當時執行的《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中給水部分3.5.7、3.5.8、3.5.10、3.5.14、3.5.18-1、3.5.23和排水部分4.3.3-1、3、4、7,4.3.5、4.3.7、4.3.8-1、4.3.8B、4.3.11、4.3.22依實情做出以下設計:從圖1、2 可看出6~7軸從南側取水、經排水立管W-L7放水;9~13軸從給水立管J-L2取水,考慮排水時變負荷及樓體東邊室外綠化帶內無排水設施,此區域分別經W-L4、5、6放水。一層C~D軸、6~7軸房間內無設施及電氣設備,所以室內給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允許穿越此區域房間。一層A~B軸、9~13軸(因節省圖幅圖中未顯示,后同)房間內多為試驗用設施及電氣設備,所以各房間的用水接入管須從走廊分別引入、不得穿越不同房間,但因這些設備均自帶安全防護措施在遇水時很難被損壞和引發事故,且此區域對實驗試驗工藝或衛生沒有提出特殊要求,所以給水管可從設備斜上方通過,排水管可敷設在這些房間內。一層C~D軸、11~12軸房間內有貴重實驗設備且存有遇水會引起燃燒的原料和半成品,雖給水管從上方引入、二層排水管從本層上方引出,但須布置在遠離它們的墻角處,不得布置在它們上面。二層A~B軸、9~10軸靠近10軸處有通風道,給水管、排水管不得穿過、敷設在此內;從墻到實驗臺的丁字形給水管路暗式敷設于裝飾地板層內,未設于結構層內;排水管以斜線繞過風道不僅距離縮短且轉彎處局部摩阻系數降低。在新增明設給水立管穿樓板處,設防水套管以達到防水目的。新增給水管上的閥門都在二樓、它們均設在高于室內地平面30cm,便于檢修、操作之處。完成后的設計分別如圖1、2、3a、3b所示。但二層C軸處承重梁和衛生間輔助梁的寬cm×高cm分別為30×80、25×40,在必然采用同層排水的情況下,新增排水支管與衛生間已有排水橫支管若首尾強行對接必會倒坡,這定造成排水滯留、時間久了會發生滴漏現象,在此情況下作者依國標圖集09S304第81~92頁內容,考慮衛生間原排水橫支管管頂到梁下的最小凈距有10cm及排水坡度要求,確定新增排水管緊貼C軸梁下穿墻,以45°斜三通在已有排水橫支管的中間某處對接,一層新增排水支管與衛生間已有排水橫支管對接同此法,如圖4所示。
為保證施工質量,在下發任務單的附件中,作者參照當年執行的《工業金屬管道工程施工規范》和《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術規程》明確以下要求:(1)工業金屬管穿建筑物墻體、樓板時,要有套管;管道焊縫不得設在套管內,穿墻套管長度不得小于墻體厚度,穿樓板套管高出樓面5cm,管道與套管間填塞對管道無害的不燃材料。(2)硬聚氯乙烯管穿樓板處為固定支承時,管道安裝結束后配合土建進行支模,用C20細石混凝土分二次澆搗密實,澆筑結束后,結合找平層或面層施工,在管道周圍筑厚度不小于2cm,寬度不小于3cm的阻水圈;管道穿樓板處為非固定支承時,加裝金屬或塑料套管,套管內徑可比介質管外徑大10~20mm,套管高出地面不小于5cm,且立管底部不可架空,須設可靠的固定措施;根據建筑物性質、管徑、設置條件及穿過部位防火等級要求設阻火裝置,并參照國標圖集02S404和96S406相關內容施工。(3)在確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量使生產生活給水管、排水管與周圍設施有最小養護維修凈距,并使給水管敷設在排水管上方。同時還規定施工單位只能用水鉆、人力扁鏟等沖擊振動較小的打孔工具;因為電錘沖擊式打孔會在相對硬且脆的混凝土孔洞邊緣留下微小的裂隙,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中裂隙會加長變深,(此理論源自【重返危機現場-彗星型客機失事】的空難調查報告),這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開洞打孔前須同土建結構專業落實墻、梁、樓板內鋼筋的排布、間距等具體情況,若管道與鋼筋發生沖突,不得剪斷鋼筋,可將管道位置做適當調整,確保管道順利穿過墻體、樓板。
3 對室內動力系統的變更設計
2013年3月室內吊頂等裝修完工,2013年4月此項目當時的現場負責人向公司領導提交了安裝室內動力管線并確定施工單位的工作請示,在等待公司領導批示期間,作者作為專業技術人員,按使用部門變更調整后的具體要求,在原設計圖有效、適用之處仍然執行的前提下,參照《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第8.2.5-3條,《壓縮空氣站設計規范》第9.0.1、9.0.3條對室內壓縮空氣和循環冷卻水系統進行了如圖5a的重新布局和設計,從圖5b可直觀看到循環冷卻水支管均從干管底部或側部接出,這樣管道內上部的氣體不易進入設備,氣栓現象在設備管路內很難發生,確保了設備有效換熱,保障生產實驗順利進行;壓縮空氣支管均從干管頂部或側部接出,這可讓用氣設備獲得相對干燥的動力介質,所有從干管引出的支管,連接部位均錯開、間距滿足大于2倍支管直徑和或20cm的要求,在末端增加利于凝結液排出的泄空閥,即能保障壓縮空氣的品質、也減少積存液對管路系統及設備的損傷,施工時,管道要有2‰坡向泄空閥的均勻坡度,以利于管內積液排出;考慮發展需求,此次設計的循環冷卻水、壓縮空氣管路均設置了預留端。
4 結束語
現實中甲方使用部門依自身需求臨時變更工程設計是正常的,只要在滿足使用部門具體功能要求的前提條件下,嚴格按國家現行規范設計并施工,就能完成對原設計合理的、科學的變更。
參考文獻
[1]GB50235-2010.工業金屬管道工程施工規范[S].
[2]CJJ/T29-98.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術規程[S].
[3]GB50015-2009.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S].
[4]GB50243-2002.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
[5]GB50029-2003.壓縮空氣站設計規范[S].
[6]國標圖集02S404防水套管[S].
[7]96S406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道安裝[S].
關鍵詞: 灰土擠密樁靜載荷試驗
1、工程概況
1.1場地工程地質概況
該場地,位于某校區西南角,場地已經平整,稍有起伏。地貌單元屬于山間盆地邊緣地帶,該地區黃土濕陷敏感性高,易產生自重濕陷。
根據提供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該場地主要地層為黃土狀粉土層,場地表面耕表土已被清除。現將黃土狀粉土層情況分述如下:
黃土狀粉土層:厚度大于40m,呈淡黃色,含白色鈣質細粒,肉眼可見大孔隙及蟲孔,隨著深度增加,孔隙變細。粉質粘土呈黃褐色,與粉砂相伴,顯細微層理,上部干燥,下部稍濕,土質均勻,稍密。
在勘察深度范圍內無地下水,據區域資料該區地下水埋深大于80米。
1.2地基處理概況
該建筑物分為實驗樓及附屬房屋,為三層框架結構。地基處理方式采用灰土樁擠密地基,灰土樁孔徑d=400mm,樁孔按等邊三角形布置,樁心距1~8軸為0.88m,樁長為12.5m, 8~13軸為0.82m,樁長為12.0m。樁孔填料為3:7灰土。設計要求處理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250kPa。本次試驗采用單樁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對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進行靜載荷試驗檢測。
2、檢測依據
2.1《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
2.2《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4;
2.3該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
2.4該建筑物的設計圖紙。
3、檢測內容
根據規范要求,采用靜載荷試驗對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進行試驗檢測。試驗檢測數量:1~8軸為6個點,8~13軸為3個點,地基靜載荷試驗檢測點位,見圖1。
4、檢測方法
本次對實驗樓及附屬房屋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進行承載力檢測,采用單樁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慢速維持荷載法。壓重平臺作反力,千斤頂加荷,百分表測讀沉降。實驗樓及附屬房屋1~8軸擠密樁壓板依據樁間距選用直徑為0.925m,面積0.68m2的圓形壓板; 8~13軸擠密樁依據樁間距選用直徑為0.87m,面積0.60m2的圓形壓板。壓板底面高程同灰土擠密地基樁樁頂標高, 1~8軸灰土樁樁頂標高為1781.471m, 8~13軸灰土樁樁頂標高為1787.671m。壓板下用10~20mm厚的中粗砂找平。
依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附錄A 的規定,此次靜載荷試驗,荷載分級、測讀沉降時間、各級荷載下的沉降穩定標準、終止加荷條件等情況,分別敘述如下:
4.1、分8~9級加荷,每級加荷40kN,最大加荷量為設計承載力特征值的2倍,即1~8軸灰土擠密樁單樁復合靜載荷最大加荷量為340kN,8~13軸灰土擠密樁單樁復合靜載荷試驗最大加荷量為300kN。
4.2、每加一級荷載前、后,分別測記1次承壓板的下沉量,以后每0.5h測記1次,當連續2h內,每1h的下沉量小于0.10mm時,認為壓板下沉降以趨穩定,即可加下一級荷載。且每級荷載間隔時間不應少于2h。
4.3、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試驗:
4.3.1承壓板周圍的地基土,出現明顯的側向擠出;
4.3.2沉降s急驟增大,壓力-沉降(p-s)曲線出現陡降段;
4.3.3在某一級荷載下,24小時內沉降速率不能達到穩定標準;
4.3.4累計沉降量與壓板直徑之比s/d≥0.06;
4.3.5總加載量,已達到設計承載力特征值的2倍。
5、檢測結果的分析與判定
通過對該工程灰土擠密樁進行靜載荷試驗檢測,對實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后,單樁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檢測匯總表,靜載荷試驗p~s曲線圖表。
1號、2號、3號試驗檢測點位于中子實驗樓及附屬房屋8~13軸線內,灰土樁樁間距為0.82m,樁長為12.0m,處理范圍沿建筑物周邊外沿7.0m。
1號、2號、3號試驗檢測點,最大加荷量均為300kN,從p~s曲線形態分析,均為緩變形曲線,相應總沉降量分別為6.83mm、7.14mm、8.42mm。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承載力特征值按相對變形確定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應大于最大加載壓力的1/2取值。以上三點的s/d=0.008對應的壓力均大于150 kN,其承載力特征值取最大加載量的一半,即250kPa。
4號、5號、6號、7號、8號、9號試驗檢測點位于中子實驗樓及附屬房屋1~8軸線內,灰土樁樁間距為0.88m,樁長為12.5m,處理范圍沿建筑物周邊外沿10.0m。
4號、5號、6號、7號、8號、9號檢測點最大加荷量均為340kN,從p~s曲線形態分析,均為緩變形曲線,相應總沉降量分別為24.23mm、14.50mm、16.31mm、13.68mm、14.99mm、18.13mm;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承載力特征值按相對變形確定,不應大于最大加載壓力的1/2取值。以上6點的s/d=0.008對應的壓力均大于170 kN,其承載力特征值取最大加載量的一半,即250kPa。
3# 0.60 300 250 250 2.63
6、結論
【關鍵詞】高校實驗樓;建筑;設計
1.工程概況
某大學綜合實驗樓是集該大學特色學科“生命科學”的實驗、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科研大樓。本工程為多層建筑,建筑面積21942.00m2。設有238間教學及科研使用的實驗室和實訓教室,72間辦公室,三個容300人的多媒體教室,以及配套的行政辦公、設備及后勤用房。綜合實驗樓位于校園中心廣場的北面,與主教學樓,圖書館圍合中心廣場,形成校園的核心區和標志。
2.設計要點
2.1 尊重校園規劃,體現校園設計原則
校園建筑的設計中,努力創造出具有一定統一性的物質空間,就必須從全局考慮,遵重校園的總體規劃。同時,校園環境是一所高校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對單體校園建筑的規劃進行調整也十分重要,海納容百川,使校園建筑環境規劃更具生動。而在校園單體建筑設計中,正是需要充分注重尊重校園規劃以及協調建筑場地環境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并將其作為建筑設計構思的基本出發點。高校實驗樓是大學校園建筑群體的基本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設計中既要體現現代校園設計理念,還要體現該高校的辦學特點,而且要與相鄰的建筑協調,與校園環境融合。整體校園建筑環境設計追求雖為人工,婉如天作的意境,延續在校園規劃中。
2.2巧用場地,塑造一個詮釋生命的建筑雕塑,使建筑與功能完美結合
綜合實驗樓位于校園中心廣場的北面,與主教學樓,圖書館圍合中心廣場。廣場北面的規劃道路與中心廣場的主軸線(校園主軸)的夾角為30.60,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建設場地,設計中巧對場地地形的限制條件,積極創作,經反復對場地的推敲,將主體建筑正南正北布置,將建筑主入口對應教學樓,加強校園中心廣場的橫軸線關系。在北向與校園主道形成的北入口廣場,布置一個300人多功能圓形教室,建筑平面形成平面生命運動的構圖,使建筑形式立意與功能完美結合,組成一個詮釋生命的建筑雕塑,使這棟生命科學的綜合實驗樓更生動。
2.3充分利用自然景觀、營造宜人的人文建筑環境
大學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學術氛圍,還有宜人的人文建筑環境。因此在對校園建筑物進行設計時,應注重校園自然環境的保護,建筑與校園自然環境協調,交融共生。建筑造型設計優美,細膩,塑造出符合大學校園文化內涵的建筑形象, 并與校園中心區其它建筑相輝映,營造出一個校園融于校園山水的建筑空間形態。
2.4 滿足試驗技術功能要求,實現合理布局
在高校的諸多建筑之中,實驗室建筑有著獨有的特點,相比之下,它在功能技術等方面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因此,在對實驗室建筑進行設計與布局時,應當對實驗室的使用功能進行充分的保障。在符合學校發展要求的基礎之上,對相關的建筑物進行合理的布局,并加之以有效的結構選型、材料優選以及構造技術,滿足規劃、消防、安全以及環保等各個方面的要求。
2.5以人文本,突出現代教育理念
高校建筑應當與高校的教育理念達成一致,建筑設計中體現育人現代教育與人才培養的理念。因此,在對實驗室建筑進行設計時,需要對環境與人的互動關系進行深層次的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突出體現在校園空間。實驗室建筑也是學校學術交流以及素質培養的重要平臺。在建筑的平面功能設計、實驗室布置設計中,應十分細致周全,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突出現代教育理念。
3.設計特點
3.1 活化空間,豐富層次
綜合實驗樓與圖書館及主教學樓圍合學校中心廣場,形成一個庭院,綜合實驗樓的內部,由建筑合成一系列不同規模、形狀、特點,環境優美的人性化庭院,庭院之間用連廊、架空廊連通,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既有多樣性、趣味性、又有安全感、親切感。為師生創造了人性化的交往和教學科研空間。
3.2設置種植屋面,構成立體綠化
注意利用各種空間資源和自然資源,將屋面設置成種植屋面,構成立體綠化,擴大活動空間,改善屋面的隔熱性能,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將一些自然景觀進行保留,統籌規劃,促使自然景觀與實驗樓建筑有效結合,為校園增添新的環境亮點。
3.3功能完善,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實驗樓設計中融合了實訓的功能,各功能實驗室除設置規定的功能外,還依據相關聯的科學及教學設計具有綜合利用的復合功能,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和多元化需求。各個實驗室相互獨立,但又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共同組成了生命類學科的科研、教學、實訓的綜合體,充分體現了建筑的功能及重要性。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建筑內部的庭院則提供了小組活動和個人靜思的場所,山林綠樹而入,景致迷人。而建筑的主要入口、架空層等處也充分利用地形,圍合出不同形態的戶外交往場所,遮風避雨。在內部的廊道等交通空間也在局部設置不同的放大空間,供師生在課間的休息和交流。
3.4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綜合效益的提高
在設計中,自始至終貫徹著建筑、規劃、園林三位一體的整體設計思想,注重教學科研環境的特殊性,力求建筑環境的自然化、生態化,以庭院體系組織空間,溶空間、環境、功能環境為一爐并相互關照,形成多元的建筑形式和庭院,空間層次豐富,景觀環境幽雅、交流氛圍濃郁的教學科研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促進校園建筑的綜合效益的提高。
4.結束語
本文主要以某綜大學合實驗樓為例,對高校實驗樓的建筑設計進行研究與分析。首先對工程概況以及校園整體規劃進行了簡要介紹,從多個角度分析和介紹本高校實驗樓設計理念以及建筑設計特點。
參考文獻:
[1] 鄧冠球. 對某大學實驗樓建筑設計的探討[J]. 建材與裝飾(中旬刊), 2008,(03) .
[2] 李直. 做好建筑設計利于城市規劃之我見[J]. 華章, 2011,(19) .
[3] 杜美忠. 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09,(02) .
1.1項目選址及建筑規模擬建項目選址位于重慶江津重慶交通大學雙福校區內李子湖北側的總體規劃為土木建筑學科組團位置。用地西側緊靠校園南北干道,道路西側為已完成部分建設的機電交運學科群組團;用地南側為李子湖;用地東側為規劃的河海學科組團;用地北側緊靠學院主干環道,環道北側為西科所組團。擬建成學科群包括學科綜合樓、建筑學實驗室、安全工程實驗室、測量實驗室、橋梁實驗室、道路實驗室和隧道實驗室等在內的土木學科組團。以學科綜合樓為主導(建筑學實驗室、安全工程實驗室、測量實驗室位于其中),橋梁實驗室、道路實驗室、隧道實驗室獨立成棟并盡可能集中布置,自成一區,以便共享資源。項目用地面積49193m2,其中含保留山體,總建筑面積38748.33m2,其中,學科綜合樓(圖1中①)建筑面積18547.99m2,道路實驗樓(圖1中②)建筑面積6788.93m2,橋梁實驗樓(圖1中③)建筑面積9383.42m2,隧道實驗樓(圖1中④)建筑面積4027.99m2,容積率0.77。
1.2總圖布局
從圖2可以看出,根據場地條件和特征,結合地形、地貌將學科綜合樓群布置在場地的西南方向,該樓群呈枝狀連接建筑系實驗室、測繪系實驗室和安全工程系實驗室,將兩層的學生創業中心和會議空間布置于學科綜合樓群南側單獨以廊橋聯系,作為景觀元素并方便公共聯系和使用,整體形成綜合體建筑。道路、橋梁和隧道實驗樓群靠北側校園環道點式布局相對集中,自成一區。西部布置道路實驗樓,中東部布置橋梁實驗樓,東南部布置隧道實驗樓。保留東南部建筑場地標高以上山體景觀環境。學科綜合樓群人流主次出入口位于南側和西側,前廣場位于場地西南側,臨校園南北干道進入學科綜合樓群,建筑內部通過底部架空空間聯系各系功能體,并方便與道路、橋梁和隧道實驗樓群的交通聯系。道路、橋梁和隧道實驗樓群在北側校園環道中部設置實驗樓供應運輸出入口(見圖4),利于大型車輛和材料的出入。在西側道路實驗樓與學科綜合樓群結合部設置實驗樓群人流出入口。實驗樓群內部形成環道,保證各實驗室交通和運輸順暢。各實驗樓圍合形成室外場地內院,滿足大型試驗所需的外部場地要求,并使北側校園環道景觀清爽干凈。場地地形相對平坦,場地內東南部保留山體景觀,以步道與校園道路系統聯系。滿足校園景觀空間的延續和人流、車流的引導,同時維系校區道路骨架的完整性。場地內東南部自平場標高起盡量保留山體景觀。場地南側為李子湖,重視沿湖景觀和觀景。會議廳和學生創新實習基地在學科綜合樓南側獨立橢圓形體量并沿湖部分形成吊腳。
2從現有環境出發的總平面設計
2.1重視校園主干道景觀效果,等距退讓已建成建筑項目位于新建的大學校園內,南側隔校園環道的規劃西科所組團以及東側相鄰的河海學院學科組團還在規劃中,緊鄰項目用地的已建成建筑只有場地西側隔南北主干道而望的機電交運學科群組團,該組團建筑為四層實驗建筑(如圖3)。而南北主干道是聯系校園南北兩個宿舍區與中心教學區的重要道路,景觀環境尤為重要,所以在設計之初就定下了以南北主干道中心線為基準,新建建筑保持與西側現有建筑等距離退讓道路中心線。保證了道路兩側建筑不會喧賓奪主,主干道的景觀環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此項目在用地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從始至終堅持這一退讓原則,說明雖然這不是規范的強制規定,但是周邊建筑及道路對新建建筑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2.2分析周邊道路及交通關系,合理布置復合功能建筑組團各出入口位置及交通關系場地周邊現有車行道路主要有西側的校園南北主干道以及北側的校園環道,從道路關系上來看,南北向主干道聯系了南北兩個宿舍區及中心的教學區,應為人行的主干道,校園環道是圍繞中心教學區而形成的一條道路,應為校園內車行的主要道路(圖4)。場地東側會規劃一條道路,供土木學科組團和河海學科組團使用,場地南側鄰水,設計后則為親水人行步道。根據周邊道路關系情況,從宏觀層面上應將人行主要入口設置于南北主干道,車行及實驗室貨物入口則應在場地北側校園環道開口。這也直接決定了在總圖布置時,將人流量較大的學科綜合樓置于場地西側,緊鄰校園南北主干道,方便學生及教師進出;而人流量較少且貨物出入較多的三個大型實驗室則置于場地北側,緊鄰校園環道,方便車行及貨物進出。場地南側形成親水景觀步道,聯系了主要交通干道及保留的山水景觀。對周邊道路及交通關系的把握,直接決定了能否合理地布置出各個功能出入口及內部交通關系等內容。而這些也直接決定了最終建筑是否能合理地置于場地之中。所以,對于周邊道路及交通關系的分析與把握,對整個設計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2.3最大限度地保留用地內山體景觀及臨湖景觀,塑造樂山樂水的建筑景觀場地周邊主要景觀為南側李子湖面,作為學校中心區的主要水體景觀,景觀價值自然較高。場地內部有一座高10m左右的山體,根據對環境的分析,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設計中對于山體最大限度地進行保留,保留場地標高以上山體主要形態特征,只是在山腳部分為了讓出道路和停車位等場地,進行部分改造。對山體景觀步道及綠化進行了優化設計。根據項目外部環境分析,設計中將人流量較大的綜合樓放置于場地西北側,南面臨李子湖畔,給予學科綜合樓很好的景觀環境。部分建筑甚至形成重慶特有的吊腳形式,直接架空于水面之上,不僅能夠將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更能夠塑造自然的景觀環境。該項目在景觀環境的設計上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尊重現有環境,利用現有環境,為建筑的整體環境提色。建筑離不開環境,好的建筑缺少了景觀環境的襯托會失色不少。總圖設計中,景觀的融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