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適的送別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抓詩眼,知人論詩
新課標對語文的教學要求是要有實效,重在積累和運用。對古詩的教學,要讓學生從凝練的字詞體味、理解其中的深意。我讓學生從詩歌的題目開始設疑:你對題目有什么疑問?學生抓住詩眼“別”來思考:和董大離別。董大是何人?他與高適有何交情?由詩眼入手,學生查找兩位主角的生平資料:高適,唐代著名詩人,擅長寫作邊塞詩,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歷經人生滄桑,寫作此詩時正值潦倒失意之際;董大,名董庭蘭,玄宗時期著名古琴樂手,所奏《胡笳十八拍》聽得世人驚嘆不已。高適在寫這首詩時,他境況凄涼,因為當時流行的胡樂無人欣賞,不得已要離開此地另謀出路。根據資料顯示,這首送別詩的寫作背景,是兩人都在人生失意,窮困潦倒時。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兩個知己又要面臨離別,董大對前路感到迷茫而無助,而高適此時心中也有隱憂。
學生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這樣就梳理了這首詩的主基調: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恨又到送別時。借此我進行引導:與董大一別,不知生死如何,高適心中又會作何感想呢?是醉酒解千愁,還是豪邁向前走?學生從詩中尋找高適的情感歷程,看他如何從苦愁中走出來,給董大一盞前進的明燈。
二、抓字眼,品“愁”悟“雁”
古詩詞的美在凝練,短短幾個字便可傳達心中的萬語千言。學生通過解讀古詩詞,能夠積累古詩詞的精妙、美感,體會詩中的含蓄意境,不知不覺獲得語文素養,發展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別董大》一詩寥寥數字,卻寫出高適的心情百轉千回;更為可貴的是,他心中縱有愁緒萬千也不言說,而是借用眼前的景物,淡淡描摹出來。那么,他有怎樣的思緒呢?我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字眼來品讀高適:詩中有哪幾個字眼,讓你感觸特別深?學生說“曛”和“紛”。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高適看來,眼前的漫漫黃沙猶如黃云一般,遮住了晴朗的天空;而耳邊呼嘯的北風,讓那高飛的大雁在紛紛揚揚的雪中,顯得異常艱難和孤單。他沉默不語,看天看云皆不見,卻只見那大雁單飛雪花漫天。此情此景,高適手握酒杯,又該對知己董大說些什么呢?
學生從詩歌中抓住黃云、雪花、北風、大雁這些意象,進入特定的語境,想象那一刻雪花飄落,凄風冷雪,黃沙漫卷,北風孤雁,還有一對離別的人。那一刻,天地真是冷到極致,蕭瑟到毫無一絲生機,心里唯有一個字:愁。而此情此景,對董大來說,又豈止是一個“愁”字了得?我引導學生想象。學生根據資料,再結合詩中的天氣境況,可以想見董大眉頭緊鎖,神色凝重,他對別后的人生憂慮重重。那詩中的大雁,單單只是大雁嗎?從高適的眼光來看,那正是他和董大的寫照,孤飛的大雁要在風雪中向前,飛過風雪才可能擁有晴朗的天空。
借此,我讓學生展開對大雁的想象:雪落在它的身上,卻依然擋不住前進的翅膀。高適抬頭遠望,便可看見那遠飛的大雁,并無悲鳴,依然逆風而行。從“北風吹雁”便可窺見高適內心明亮的意象。
有這個大雁的意象作為鋪墊,便可以想見,高適并非悲悲戚戚的柔弱之輩,他的氣魄要大得多。正如詩中所言:“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因此,高適在詩中話鋒一轉,眼前的愁云濃霧便不復存在。
三、誦詩句,解“愁”領“情”
《別董大》一詩流傳千年,若只從友情送別之作來論,未免太過于簡單。古詩貴在蘊含萬千情愫,讓人揣摩玩味,為之一品再品,猶如陳年佳釀。
面對著即將到來的離別,董大憂愁:知己不能見到了,前方的路上可有懂我的人?而高適憂愁:孤雁高飛,逆風而行,知我者又有何人?此情此景,兩個人不由思緒紛紛,猶如那雪花曼舞,勾起萬千愁緒。然而,此刻高適遠看天邊,大雁依舊高飛,于是便將內心的愁怨消去,化為一個有力的聲音:莫愁,莫憂,莫擔心。
到底如何來理解高適的“莫愁”二字呢?學生從中尋找線索:前路,知己,識君。天下那么大,難道就沒有人能懂你我嗎?前路不斷延伸,難道還踩不出一條自己的路嗎?你我已然是知己,難道還愁找不到懂你我的人嗎?
由此可以看到,高適的“莫愁”里蘊含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蘊含著大智慧。他能夠將“愁”縮小,再縮小,放在遠大的人生志向中,將自己的別情放在“前路”這個語境來告慰董大:眼前的離別算得了什么呢?高適是在告誡董大,做人要大氣,要看得遠,看得透,要董大放膽向前走。而這種豪情,何嘗不是董大最想要的友情?何嘗不是董大一路遠行的神奇護身符?
1、別董大;作者: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來源:文章屋網 )
我國的山水文學比較發達,吟詠祖國山川美景的詩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在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景物描寫中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例如蘇軾的就是一首有名的寫景詩,描寫出了西湖剛晴又雨時富有魅力的美景,杜牧的《山行》,就描寫了深秋季節山中楓葉一片火紅,順著一條曲折的小路上得山來停步不前,是因為留戀著這美麗的楓林景色,畫面鮮明優美;楊萬里的《小池》一詩,就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具有無限生命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情趣的生動畫面。詩人描摹物態時也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我們要從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是一首氣勢磅礴的山水詩,他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廬山香爐峰的峭拔雄偉,在陽光下的紫氣蒸騰、煙霧繚繞、氣勢壯觀的景象以及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一落千丈的磅大氣勢,栩栩如生地再現于讀者眼前。賀知章的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比喻多么新穎,想象多么奇特!“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贊美了大自然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景象。
二、從送別詩中體會朋友情
珍視朋友親情,是我國傳統思想里的一種認識。古詩中所反映的濃郁的友情,乃是一份可貴的精神財富。關于友情的抒寫,多為送別之作。但同為送別詩,表達惜別之情的方式卻有微妙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仔細去領悟。例如,高適的《別董大》一詩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北風吹雁,長云暗日”,在高適的眼里似乎沒有半點離愁之感,他反而勸董大不必擔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誰不賞識像你這樣的優秀人物呢?既表達了彼此之間的深厚情意,也是他對朋友品格才能的高度贊賞,對友人的未來的衷心祝福!還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細雨霏霏,楊柳依依,在送別的宴席上,詩人勸好友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識的知心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遠的安西呢?字面上看似乎是在勸酒,實際上卻是衷心祝愿好友,在遙遠而陌生的地方多多保重,一切平安。教學時,品味這兩首詩的細微差別,我們也就領悟到了它們的異曲同工之妙。
三、從邊塞詩中體會愛國情
詩人忠于祖國的一腔愛國之情往往在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中流露出來。這在一些邊塞詩中表現尤為明顯。例如曹植的《白馬篇》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祖國,在沙場上這種英勇戰斗,不惜獻身的愛國之情溢于詩中:王昌齡的《從軍行》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洋溢著濃濃的愛國之情。我們要抓住“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場面描寫,讓學生領悟.僅僅戰場的風沙已經足以穿透將士的鎧甲,而無數次的戰斗,敵人的矛戈刀劍不是更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嗎?但他們“不破樓蘭終不還”,奮不顧身,實踐著不破頑敵決不回師的誓言;還有王昌齡的《出塞》一詩,前兩句描寫了皎潔的明月,雄偉的邊關。既引起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反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后兩句用漢代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戍邊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這些正體現了將士們崇高的愛國之情。
四、從言志詩中體會人格情
1、《贈范曄詩》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2、《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唐·岑參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3、《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4、《別 董 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一個文學家、詩人、藝術家,對于生活的認識往往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而且還帶著濃厚的主觀感情,以至于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現出來則有不同的特點:或豪放,或抑郁;或雷霆萬鈞,或幽咽流泉;或悲壯蒼涼,或凄婉含蓄;或雄奇俊逸,或翩若驚鴻、矯若游龍;或靜若處子,嬌羞內蘊……過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對作品缺乏必要的賞析,一般停留在讀幾遍,了解大意,泛泛然地分析一下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教學古詩詞,有些教師還要把它翻譯成白話,這樣做,讓那些優秀的作品變得味同嚼蠟。
像一束花,有人只看到它紅紅綠綠的顏色,有人卻能嗅到它濃郁的芳香,還有人能夠由一束花看到百花齊放的花園,看到五彩繽紛的春天。鑒賞文學作品,要借助讀者的想象思維,對作品進行主觀的藝術加工,或者憑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借鑒前人的觀點對所讀作品作出一定評價。通過對相同主題或題材而不同作者的作品進行比照賞析,或者把相同作者的不同題材的作品進行比照賞析,就可以發現不同作者或不同作品的風格了。
人們常常把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比照,前者稱為“婉約”派代表作,后者稱為“豪放”派代表作。作品的豪放或者婉約和作者的性格、經歷、處境及創作時的心境、情感都有一定關系。如,李白的作品絕大多數表現為豪放、浪漫,而與之同時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則表現出深沉、抑郁。李白一生狂放不羈,蔑視權貴,常常借酒述志,借酒抒懷,他的詩歌就運用大膽想象、無限夸張的筆調,寫出了大量瑰麗的詩篇。“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古詩五十九首之四十六》;“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谷”《古詩五十九首之五十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盡酒》等等。從以上作品可以看出李白豪爽奔放的性格。而杜甫一生坎坷,精神壓抑。在安史之亂中,他顛沛流離,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了戰亂帶給老百姓的痛苦,在他的詩里,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感情,其作品風格被稱為現實主義。如,“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兵車行》;“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北征》;“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吏何足論,不及收骨肉”《佳人》。同樣是送別,在不同的詩人筆下,有的顯得豪放灑脫,有的就顯得憂傷哀愁,我們熟悉的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顯得那么悲涼。對友人那么關切,那么留戀!而另一位詩人在送別朋友時,就顯得特別灑脫豪邁:“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高適);“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柳永),這就表現得很凄婉、很憂傷。但是豪放的李白還寫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別友人》;“泣與親友別,欲語再三咽”《古詩五十九首之二十》等這些纏綿的詩句。判斷一個表達同一主題的作品的風格相對容易,比如上面列舉的送別詩,王維的婉約,高適的豪放,李白的纏綿,都是出于送別當時的情景和心情、被送的對象的情況等。王維送的朋友元二是從長安到西北邊陲去,出陽關后就是一片荒涼的情景,再沒有往日的歡樂,沒有和那么多朋友在一起飲酒賦詩的愜意,被送人心情悲傷,也會感染送別者的;而高適送別的朋友董大是從邊陲到內地,到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去,朋友們自然要為他感到高興的。
要分析一個作者的作品的總的風格,需要全方位考察、閱讀、賞析他大量的作品。現在中學生閱讀面比較狹窄(特別是農村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給學生推薦一些作品,提供一些有助于他們擴大閱讀的資料、信息,比如要教學某個作者的某篇作品,應該先給學生布置閱讀該作者的其他相關作品,或者其他作者同類型的作品,這樣有比較才能鑒別。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還選了許多現、當代名家的作品和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涉及面太寬,每位作者的作品入選的文章有限,在分析他們的作品風格的時候,老師需要注意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把某個作家的許多作品前后縱向比較去判斷他的風格,或者把他的作品跟同時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進行橫向比較分析,就能判斷出這個作者的風格了。或者先介紹某個作家的風格,再用一些相關的作品進行證明。
比如,魯迅的風格是深刻、內蘊。常常以非常簡潔的描寫、點睛似的評論、平淡的敘述,就可以揭示一個非常深刻的社會問題,可以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聽人家背地里說,孔乙己也讀過書……”就這么一句介紹和側面敘述,一個深受迫害的封建知識分子的形象就躍然紙上;再如,《故鄉》中對中年閏土“木偶人”式形態的描寫和“豆腐西施”楊二嫂“圓規”式的體形、尖利的語言的描寫,簡直入木三分!而且這些人物不是簡單的個體,而是代表社會的某一個階層。縱觀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魯迅的許多作品,無不深刻、發人深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寫美女蛇的故事,《社戲》中在平橋村的孩子們的介紹時很自然地介紹鄉下的風俗,《藤野先生》中則處處都有深刻的文字,如“中國是弱國,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樣看似簡單的內心獨白,卻深刻地揭示了弱國公民受辱時內心的憤怒。
再說還有冰心作品體現的母性、茅盾的博大、老舍的平易、郭沫若的浪漫。還有當代作家畢淑敏的敏銳、張曉風的純真……還有外國作家的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和他們自身作品的風格。也可以由老師提示,學生在自己的課外閱讀中去體會。
作品的風格一般都可以從入選到課本里的作品里分析體會到,因為課本的編者在選文章的時候,是充分考慮作品的代表性的。
初中語文教學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賞析式的閱讀也提高了標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分析作品風格的習慣。由淺入深,細細體會。學會分享作家寫作時的那種情感體念,分享作者用浪漫、豪放或者委婉、輕柔或者熱烈的風格所抒發的感情,也可以在自己的寫作中展示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