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唐詩詠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蠔又稱牡蠣及其近緣動物的全體,是海產貝殼。在亞熱帶、熱帶沿海都適宜蠔的養殖,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蠔乃軟體有殼,依附寄生的動物,咸淡水交界所產尤為肥美。
1、牡蠣是軟體動物,有兩個貝殼,一個小而平,另一個大而隆起,殼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蠔油。肉,殼,油都可入藥。
2、牡蠣的營養價值很高,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容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品,含有豐富的甘氨酸和一種名為肝糖原的糖類物質,干牡蠣肉含蛋白質高達45%~57%、脂肪7%~11%、肝糖原19%~38%。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及牛磺酸和鈣、磷、鐵、鋅等營養成分。其中鈣含量接近牛奶,鐵含量為牛奶的21倍。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圍魏救趙,曲徑通幽
“圍魏救趙”,計出“三十六計”第二計,原文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所謂“圍魏救趙”就是指避實擊虛,批亢搗虛,爭取主動。智者善于去把握住整個局勢的要脈,看準其他的突破口進行攻擊,并達到最終的目的。“圍魏救趙”比喻并不直接去做某事,而是另辟蹊徑去尋求解決的辦法。
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提問也是為學生的思考尋找出路。教師的提問可以打破常規,從反方向去進行調控、疏導,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例如,教授人教版第三冊《驛路梨花》一文,要學生領會該文明寫與暗寫相結合,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單從正面去講,學生理解不深。這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如果把課文中暗寫部分改寫成明寫,好不好?請同學們改寫并說明理由。”改寫后,讓學生討論并回答,使學生明白:明寫不易充分表現梨花姑娘做了好事不留名,不能充分反映“驛路梨花處處開”的主題思想,只有明寫與暗寫相結合才是表現這一主題的最好方法。
“圍魏救趙”符合有效定向控制中的反向控制原則。定向控制根據控制方向的不同分為正向控制和反向控制。正向控制是中學語文教育中常用的手段,知識和方法的傳授、能力的遷移大多運用正向控制,而反向控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徑以尋求一種反方向或新方法、新途徑以實現預期目標的手段。
二、無中生有,無事生“非”
“無中生有”,計出“三十六計”第七計,原文為:“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所謂“無中生有”,是指本來沒有卻說有,也比喻“有”隱藏于“無”中,不易被察覺,在一定條件下被發現。在語文課堂提問中,取的是“有”隱藏于“無”中這層意思,是對思維的更高層次的發問。“提問”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力去打造“提問”設計路徑,更要深入去分析內容,從而達到對常見知識內容的發問,深入挖掘問題,幫助學生完成“路徑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參與到設問中,使學生體會探尋的過程,此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如,人教版高一第一冊課文《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一段只有七十多個字,學生讀后概括出本段交代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教師提問:能否從這幾十個字中發現一點值得探討的問題?回答是否定的。這樣師生的交流似乎結束了。但如果教師這樣問:“從馬克思偉大功績、恩格斯與馬克思的友誼、致詞者此時的心情、文字本身的特點等不同角度,看看能否發現問題呢?”學生思維的滯點被重新激活,他們在討論中互相啟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文段中“下午兩點三刻”“還不到兩分鐘”兩個時間詞有什么作用?兩個時間詞在表達感情上有什么不同?“思想家停止思想”除了表明馬克思逝世外,在對其評價上有什么作用?兩個“睡著了”含義有什么不同,各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破折號在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這樣多姿多彩的提問,連學生都會感到驚訝,怎么會發現這么多的問題。
老子《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1]這里所謂的“無”僅僅是事物相對于顯象“有”的另一種存在狀態。同一個問題,教師要比學生想得更深一層,從“無”中生“有”,再把“有”疑轉化為“無”疑。這樣使學生有所長進才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大疑,到這里方是長進。”[2]
三、拋磚引玉,循序漸進
“拋磚引玉”,計出“三十六計”第十七計,原文為:“類以誘之,擊蒙也。”所謂“磚”,是指價值較低的東西。“玉”代表價高質優的東西。“拋磚引玉”意為拋出去“磚”,引回來“玉”。現在,對“拋磚引玉”更多的解釋是:我出劣招或故意表現得低下,目的在于引誘對方推出高招或表現出更高的姿態;或比喻自己先發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目的在于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扔一塊“磚”,此“磚”即是教師提出一個淺表性的問題或初步的見解看法,教師提出問題后再進行適當的提示與啟發,使學生有一個思維的方向,并去指導學生由這個淺表性的問題延伸到問題的深度挖掘,并把觀點提煉、形成最終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成果,即引出的“玉”。例如錢夢龍老師執教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愚公移山》,他不問“孀妻”如何解釋?而是問:小孩子七八歲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親會同意嗎?后一種問法接近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能給學生在克服障礙中帶來喜悅,并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
“拋磚引玉”符合教學的層次性原則。層次性原則是指:任何一個系統都是由各個元素按一定的結構層次組成的。各元素之間、元素與整體之間以及整體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語文教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也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到教學的序列和學生認知發展的系列,循序漸進地誘導提問。教師的角色應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學生探索新知。教師在課堂上“拋磚引玉”,是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更是為了讓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獨立思考,實現啟迪思維、開啟智慧的目的。
四、連環計,環環相扣
“連環計”,計出“三十六計”第三十五計,原文為:“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連環計”是“一計成功就再施一計”,以實現節節勝利。其思考模式為:系統地、發展地和變化地去設計戰局。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巧妙運用連環計的思想設計出連環式的提問。這種類型的提問又可稱之為追問。教師可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設計以疑引疑,環環相扣的系列問題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有時可以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首尾相連,一通到底。這種提問相互接連,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不斷擰緊學生思維的發條,使其加深對思維對象的認識。例如教師講授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故鄉》時有這樣一段教學實錄:
師:這篇小說主要寫人物的變化,小說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二十年前后閏土的變化?是怎樣變化的?
生:外貌、動作、語態、對“我”態度、對生活態度等方面。(讀有關句子說出是怎樣的變化)
師:你認為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么?能不能說一說原因?
生:我認為閏土最大的變化是對“我”的態度,以前是迅哥兒,現在恭敬地叫“我”“老爺”,在感情上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與“我”有了隔膜。
生:我認為閏土最大的變化是對生活的態度。“我”母親讓中年閏土挑東西時,他卻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表明了他將希望寄托在神靈保佑身上,而不把希望寄托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來實現自己的美好愿望上了,也就是說他對現實已經麻木了,對未來只有迷信了。
師:同學們能說說,是什么原因使“我”和閏土產生了感情的隔膜,又是什么原因使閏土的精神變得麻木了?
生:聯系社會背景,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統治造成的。閏土由當年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孩子,變成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是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的毒害。
巧用“連環計”設計出的連環式提問,符合教學的循序漸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按照科學知識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逐步地、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發展。課堂提問往往要遵循這一原則,問題要與學生的認知相適應,也是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國古訓“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就是此意。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是一種再創造的藝術。在強調教學創新的今天,教師要大膽地改變教法,大膽地推陳出新,巧妙靈活地運用一些技巧進行提問,以有效的高水平的課堂提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講求策略與技巧,將兵家典籍“三十六計”的精華融入到課堂提問中來,以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成為真正具備創新素質與開發潛力的全新人才。
參考文獻:
[1]余日昌.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64.
【關鍵詞】三段六步;教學模式;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工作,努力讓自己做到更好。”十幾年來,我一直這樣要求自己,也一直帶著這條我心中的座右銘,從事著教育教學工作。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我帶來了諸多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為新課程標準無論在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還是評價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創新與突破。于是,新課改牽動著我去研究、去探索、去實踐。魏書生說:“教師是干什么的?是扛活的。”“扛活”意味著“服務”,說明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同時,也為教與學找到了結合點,于是,我逐漸地更新了教學觀念,放下架子,樹立了服務的思想,把自己徹底變為“公仆”。近幾年來,在語文教學中,我一直踐行“三段六步”教學模式。實踐證明,“三段六步”教學模式是集合作、探究、研究性學習于一體的優化組合模式,它能真正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效益。下面,我將就“三段六步”教學模式的應用過程談一下自己的粗淺體會。
一、充分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奠基石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有準備之仗,才會贏得漂亮。學習也是如此,課前,我都會提出這樣的要求“請同學們做好新課的預習”。這個要求只是預習中具體的課前自主學習,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全冊教材大預習。其次,進行單元預習,讓學生了解每個單元的教學課時、知識點以及學習目標。最后,課前小預習。通過“三層次”的大預習的系統訓練,學生都養成了主動預習的好習慣,而且大部分學生不用老師指導,就能獨立預習,并通過預習形成技能和養成習慣。
二、激情導入,是課堂教學良好的開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然會激起學習的熱情,所以對每節課導入,我都會花費一番心思,精心設計,去觸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情境的創設,會讓學生感動,會撞擊他們的心靈,進而激發學生去了解,去目睹,這便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每節課良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開始。
三、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挖掘學生潛能
魏書生說:“如果上帝一手拿著真理,一手拿著尋找真理的能力,任選其一的話,我寧愿要找真理的能力。”這無疑說明了培養學習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我采用了這種方法。例如,我在講《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時,我就大膽放手,把課堂的實踐空間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尋找讓自己感動的地方,再自悟感動的原因。有時我也被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所感動,這無疑也真誠地告誡我們每一位教師,相信孩子們吧!給他們一個支點,他們會撐起一片藍天。
四、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及時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互動交流,要求學會的指導沒學會的。生生合作達成群體互動,體現團隊的力量。首先,合作學習要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由個體學習向群體合作發展;其次,要選好合作學習的時機,引導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合作學習活動;再次,合作討論時要明確問題、內容等。絕不能把小組合作學習當作課堂教學的“調味品”或“商標”,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靈活運用教學機制,調整學習時間,這樣才能達到預期合作的效果。
五、“三段六步”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嘗試
在教學中我通常采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巧妙運用投影、圖片和多媒體等展示教學內容。具體步驟是首先激情導入、揭示課題、出示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自學探究,合作探究學習可在同桌間或小組間進行,完成學習目標,對疑難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最后自主測評,達到以測促學,以評促練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采用了下列程序進行教學:1.激趣引入,板書課題,揭示學習目標;2.指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和自學要求開展自學;3.學生自學、質疑,教師巡視,個別指導;4.檢查自學效果;5.通過檢測發現的傾向性問題,集中加以點撥、歸納總結;6.布置預習作業。
當然,實施“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堅持以學為本的原則,應根據學科的特點,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
六、“三段六步”教學模式的感悟與收獲
“三段六步”教學模式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第一,“三段六步”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改變了學生整天處于被動的地位。第二,“三段六步”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第三、“三段六步”教學模式能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習能力的形成,極大地帶動激勵學生進步,提高了學生的自覺性。
關鍵詞:“六模塊”建構式;創新教學概念;學生自主能力;課堂模式
一、“六模塊”建構式課堂的概念
1.“六模塊”建構式課堂的前世今生
最初“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的提出,便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教學模式,更好地去迎合現代教育觀念。這種模式的確改善了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但是,“模式”的概念畢竟會有一些局限性,在不同地區、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等方面,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的創新和突破,也使 得這一很好的教學模式在推廣上面臨著阻礙,針對這一問題,在經過研究和調研之后,“六模塊”建構式課堂,便是在延續“三案六環節”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從教學模式到建構式課堂,這實際上是對教學實踐的又一次提升。
2.“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概述
“六模塊”指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應用模塊。整個教學模式的實質內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識被激發之后,學習的興趣和勁頭也明顯比原來足了,并且在掌握程度上來看比原來要牢固了。
二、“六模塊”建構式課堂走進數學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做題方法和解題思路上存在著多元化的特點。比如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會有很多種,得出答案的過程也會有很多種,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也會存在很多不同的推導思維。數學的多元化也就是說明它的靈活性很大,這就有利于幫助學生去提高學習自主性,因為只要答案是正確的,通往正確的路可以有很多條,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分散思維,自主完善學習,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興趣。
1.一堂數學公開課的準備
為了落實好“六模塊”建構式課堂的教學風格,也為了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環境下都有所提高,作為老師必須先要做好前期導向和一些基礎工作。
首先在備課時,要改掉以往“大包大攬”的做法。在備課的過程中,給學生留足實踐去自己探索,自己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讓他們在自己的探索過程中得到真正的答案。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作為老師就可以撒開手不管不顧了,這就對老師在備課時的課堂設計和時間分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有些突發的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問題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有所準備。有些內容學生能夠自己推理出來,而有些學生無法推理出來的東西,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要設計到如何提出和如何引導。
在進行課堂之前,為了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參與進來,更好地縮短兩極差距,提前為同學們分好了組,一個組中由成績好的,成績良好和基礎較差的同學共同組成,這樣在討論和研究的過程中,好的能帶動基礎較差同學的積極性,并且在談論的過程中,同學間相互交流,這樣大家都能有所提高。當然在分組這一步,也可以讓同學們自由組合,針對學科特點和學生情況而定。
其次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多媒體,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做課件自己舉例子,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更能調動課堂氣氛,在生動的課堂中學習。
2.實踐出真知
在數學教學涉及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課程中,這種教學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第一步,就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學習素材和資料,讓他們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完成屬于自己的答案。這便是自學質疑模塊。
第二步,就是在課堂上,打破講臺上只有老師的局面,讓學生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將自己整理的方法和解題思路,講給老師和同學,并且采取互動的方式,給臺下的同學機會去質疑和提問,讓學生在交流的氛圍內,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掌握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實踐過程中不難發現,同學們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有的是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去推理,有的是用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去推理,還有的同學甚至先學習了菱形的面積公式后,由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在這個交流展示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達以及板書和問題答案,提倡學生要做到口齒清晰,舉例子圖文一致,答案要正確無誤。當讓,還是要多鼓勵少批評,只要人人有進步就是很好的成績。
接下來便是互動探究,很多學生在這環節中,很好的反思了自己解題方法的不足,比如拿菱形推導出公式的同學就認識到自己的確有些麻煩,但是很多同學也覺得多學到一個菱形的面積公式是可取的。在互動探究時,一是選擇有助于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成的問題進行探究,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經驗進行預設;二是選擇學生自學中發現的困惑和疑點進行探究,注意這些困惑和疑點應是本節學習的核心內容或對核心內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
在接下來的精講點撥、矯正反饋模塊中一定要注意對重點、難點進行點撥,矯正反饋時,主要以習題反饋的形式,反饋一定要及時。
遷移應用模塊要完成鞏固案中的習題,及時鞏固學習效果,拓展思維,形成相關技能。遷移應用的題型要多樣,要有書面的和操作性、實踐類問題。
教學過程在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在提倡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今天,在針對各學科特點,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課堂研究之后,“六模塊”建構式課堂的提出和應用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是一次教育的進步。當然,它的完善還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去不斷地總結和發現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產生興趣,提升學習效率,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巍善萍.新課程:教師版,2010(11).
關鍵詞: 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 高效課堂 “自學·交流” 教學模式
為了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真正改變我校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的現狀,在苦尋方法中,我接觸到了江蘇灌南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在認真學習與深入理解后,在本校七年級與八年級中各隨機抽取兩個班級進行探索與實踐。現將探索實踐的收益總結如下,以期實現真正的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一、“自學·交流”教學模式的準備工作
運用“自學·交流”教學模式,首先需要教師做好以下幾項準備工作。
(一)對學生的把握。高效課堂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內容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狀況、學生已掌握知識與技能的程度,特別是要考慮到學生水平的差異性,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任務,并據此對課堂中小組學習的分組做好劃分。
(二)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的實現程度,首先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全面深入正確理解教材,能恰當、具體地制定教學目標,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一個關鍵。因此能否更好地鉆研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體系,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三)教案與學案的準備。教案是教師教學的最重要依據。不管教師多么優秀,或者所授內容已經教過多少遍,還是需要設計與撰寫教案的。在高效課堂的探索實踐中,我主張備詳案,更建議教案要一備與二備,特別強調二次備課,因為在二次備課中,可發現一次備課中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或者缺少的內容,這時都可以通過二次備課進行改正與補充,為高效課堂的實施做好準備。
學案,在課堂中我與學生一般稱之為“學習任務單”,高效課堂中的學案要求它是開啟學生智慧,調動學生積極性,發展學生知識能力的“幫助文件”。對于學案的設計,我的要求是:學生能借住學案,做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二、運用“自學·交流”的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
運用“自學·交流”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時,我主要通過突出以下幾個方面實現高效課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高效課堂的第一表現是:課伊始,趣已生。教師對學習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誘惑”學生將上節課或課間的無意注意轉移到本節課中,使學生能夠迅速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為學生自學、交流、建構知識系統奠定基礎。
要想做好這一環節,教師在撰寫教案時就要精心設計,有時也需要在課堂中隨機應變、突發靈感,實現最優創設。如2011年3月,我在準備《應用表格布局網頁》這一節課時,設計的情境是比較兩種不同的設計網頁,通過闡述表格設計網頁的優點展開課堂教學。授課那日正好是日本“3·11”大地震后一天,我靈機一動,將情境設計與時事聯系在一起,以展現日本大地震后的災難圖為導入,倡議“保護地球、保護環境,從你我做起”,提出制作網頁的任務。這時,學生熱情高漲,個個都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雄心,急切地想把操作知識學好來做這個宣傳網頁。
這節課得到了評課老師的高度評價,他們肯定了好的創設是高效課堂的伊始。
(二)自主學習,嘗試理解。培養學生自覺自主學習、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是高效課堂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因此在課堂中,學生通過學案的導學,或是自己獨立學習;或者同桌相互質疑、討論學習,力求解決獨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由組長組織成員圍繞學習中的存疑開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對子幫扶,真正實現兵教兵、兵強兵、兵練兵。
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不能閑著,也不能形式上巡視、督查,而要走下去,適當進行交流、提示與點撥,對學困生給予方法上的引導和思想上的開導,端正他們的自學態度,樹立自學的信心,并及時表揚自學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切不可太急于求成或者為了不浪費時間,直接對問題進行講解。
(三)小組探究,突破難點。小組學習的優勢:一是學生參與率高,二是同伴的提醒很重要。因此在課堂中,可將“質疑問難”帶入小組探究,通過小組學習探究突破難點,將復雜問題變為簡單的、容易解決的。這里的小組是由老師事先劃分好的,一般是四人一組,注意男女、能力強弱的搭配。小組探究中,探究的問題是學生自學中暴露出來的主要疑難問題,學生間“生生交流”或“生本交流”,教師只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引導者。學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適時點撥與引導,學生自解自答,其間,優秀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對問題的見解,并通過同伴交流或同伴同幫同糾,帶動學困生理解、透析難點知識,一起解決問題,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強化,提高課堂質量,實現高效課堂。
(四)回顧反思,總結評價。學生通過對所學內容的回顧反思,不僅可以強化知識概念,更能讓其在反思中進一步查漏補缺,優化自我。
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因為課堂的機動與時間的緊湊,往往忽略了這一環節,學生囫圇吞棗地隨著老師的一聲“下課”而將有意注意變為無意注意。因此,在預設課堂內容時,一定要留出5~8分鐘時間,用于學生交流,進行自評、互評和師評。
高效課堂的最好體現是:在課堂快要結束時,隨著收尾環節的展開,課堂掀起另一。
以上是我運用“自學·交流”的教學模式實現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心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繼續學習與改進,從而實現真正的信息技術高效課堂,讓學生的身心在求知做人的同時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0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