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散文詩兩首

散文詩兩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散文詩兩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散文詩兩首范文第1篇

您好!再過幾天就是“三八”婦女節,首先我祝您:母親節快樂!在這美好的日子里,我贈您兩首小詩吧!

熏衣草

水晶的紫,萬限的溫暖。

把所有的星星和我內心的眸子,

都涂成紫。香氣,一瞬間,

彌漫我心中的浪漫天堂。

香氣,似水的暢流,

一眨眼,像一杯葡萄酒,

醉了我內心的四海。

那紫,

躍于我內心的音符之間,

靜靜地,靜靜地回旋……

那紫

舞動筆兒在我內心涂上一層又一層——

紫,

心牢了,

心醉了,

心靜了。

心——被那層層的紫

——被那陣陣的香

——被那綻放的花朵

——被那舒展的葉

包著、圍著。

最后變成紫的天地,

變成香的世界,

變成愛的乾坤。

謝了,熏衣草……

母 親

我的安琪兒,

我的生命,

母親。

第一次睜開眼,

一位,

一位母親,

蒼白的臉上蕩漾著

醉人的笑。

她摟著我,

低哼著睡眠曲,

或許是哼得不太好,

可我,

不介意!

睡了,

櫻桃般的小嘴卻彎彎地往上翹。

她呢?

笑了,

甜甜地笑了,

那白得像紙的臉,

紅了,紅了,

像只粉紅色的蝴蝶,

美的,燦的……

祝您婦女節快樂!

散文詩兩首范文第2篇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著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紙船,并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散文詩兩首范文第3篇

關鍵詞:傳統;現代;新詩;意境;沈尹默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1―7740(2009)07―0081―04

1918年1月《新青年》四卷一期發表了沈尹默、、劉半農三人九首白話新詩,其中沈尹默著有:《鴿子》、《人力車夫》、《月夜》,自此而后到1920年,沈尹默在《新青年》上又陸續發表新詩《落葉》、《除夕》、《月》、《公園里的二月藍》、《三弦》、《生機》等共18篇。在沈尹默的新詩中,我們發現被新文學革命一開始就否定了的古典詩歌傳統,又在新的時代內容中煥發出生機,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努力地對話而不是對抗,融古發新的藝術追求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親密接觸。

在沈尹默的十八首新詩里,我們總能感受到強烈的意境感染力,渺小的人事物景背后,散發出的是充沛的真情實感,使得詩歌充滿了審美張力。特別是這些詩歌產生在新文學革命的文化背景下,以一種新穎的語言形式,傳達著新時代的生活訴求,更加反襯出沈尹默新詩融古發新的美學特點。周作人較早看出了這一點,在為劉半農的《揚鞭集》作序言時,他以直感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那時做新詩的人實在不少,但據我看來,容我不客氣地說,只有兩個人具有詩人的天分,一個是尹默,一個是劉半農……尹默覺得新興的口語與散文格調不能很親密地與他的情調相合,于是轉了方向去用文言……他的詩詞還是現代的新詩,它的外表之所以與普遍的新詩稍有不同者,我想實在只是由于內含的氣氛略有差異的緣故。”[1]周作人所謂的“內涵的氣氛”只得到底是什么?在這里,我們選取沈尹默兩首被稱為新詩初創時期的杰作《月夜》和《三弦》來分析之。

月夜

霜風呼呼的吹著,

月光明明的照著。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

卻沒有靠著。

(《新青年》四卷一期1918年1月15日)

三弦

中午時候,火一樣的太陽,沒法遮攔,讓他直曬在長街上。靜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風來,吹動路旁楊樹。

誰家破門大院里,半院子綠茸茸細草,都浮著閃閃的金光。旁邊有一段低低的土墻,擋住了個彈三弦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弦鼓蕩的聲浪。

門外坐著一個穿破衣裳的老年人,雙手抱著頭,他不聲不響。

《新青年》五卷二期1918年8月15日)

《月夜》是一首即景小詩,短短四句卻在新詩壇上引起莫大的反響。1919年被收入《新詩年選》,編選人康白情評價說《月夜》“在中國新詩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詩”,認為“第一首散文詩而具新詩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其妙處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2]。說《月夜》“幾百年來哪有這樣的好詩![3]而朱自清在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時,卻又未收錄《月夜》,其在“選詩雜記”里所做解釋是認為該詩妙在“我吟味不出,第三行也許說自己的渺小,第四行就不明白。若說是遺世獨立之概,未免不充分――況且只有四行詩,要表達兩個主要意思也難。因此,這回沒有選這首詩。”[4] 是詩陸續有周作人、胡先、孫玉石等多人評價。

在上述眾多評價中,筆者發現了其中不同而同之處,即無論是康白情的“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還是朱自清的“我吟味不出”,其實都把握到了《月夜》在新形式下難以洗掉的古典詩歌傳統的印記。盡管孫玉石在《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中刻意強調《月夜》“透露了萌芽形態的象征主義新詩誕生的信息”[5],但是他也承認“作者體味傳統詩的精髓,以物隱興,以物寄情。”[5]古詩講意在言外,講興托比喻,講意境,是數千年來中國古典詩歌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比、興也好 ,意在言外也好,立意取境也好,都讓中國古典詩歌富于象征主義的多義和朦朧。由該《月夜》讓人想起了杜甫筆下的《月夜》,蘇軾的《前赤壁賦》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月夜,想起李商隱無題詩“來是空言去絕蹤”中的月夜。……無疑“月夜”這個意象本身就極富古典詩意,其獨有的抒情寫意氛圍被古典詩詞發揮到極致。沈尹默的《月夜》畢竟是時期的“月夜”,有他的新質,那就是月夜中的“我”再也不是一個在舊封建統治意識中喪失自我人格獨立價值的人,而是一個與“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的具有個性覺醒意識的新文化“人”。這一點恰是“五四”的一大主題,無疑沈尹默的《月夜》把握到了時代的命脈。但是,從傳達這一思想內容新質的藝術手法與表現出的藝術特點來看,該詩具有古典詩歌的傳統樣貌。“從寫作技巧上看,詩人用象征的手法寫出了人格獨立的要求,避免直白淺露,追求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緒蘊藏的很深。這就是說《月夜》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讓讀者看到了唐詩的影子。”[6] 其實何止唐詩,“我”和“樹”的若即若離所造成的審美意境,讓人很容易想到了《詩經?蒹葭》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以及《古詩?迢迢牽牛星》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涵詠不盡的意境。拋開思想內容的區別,僅從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一意境特征而言,三首詩歌是極相類似的。該詩前二句用了膚覺、視覺、聽覺,用了動感和靜感,詩人自己的情感意識消融在那個霜風吹動著樹葉的月夜里,情景相融、借景傳情,這些都是對古典詩詞優秀的藝術技巧的成功繼承。“每句都有韻腳,押‘歌戈O’韻(《中原音韻》韻腳),就像古典絕句一樣。”[6] 確是對該詩藝術特征的準確體認。

時隔半年后的1918年8月,在《新青年》五卷第二期上,沈尹默又發表了《三弦》。這是一首被時人傳誦的名篇新詩,對《月夜》頗有微詞的朱自清在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時強調,“像《三弦》等詩,是不該遺漏的。”[4] 而則在其《談新詩》中具體分析了該詩的音節和意境,并稱贊“新體詩中也有用舊體詩詞的方法來做的,最有功效的例是沈尹默的《三弦》……,這首詩從見解意境上和音節上看來,都可算是新詩中的一首最完美的詩。”[7] 隨后對該詩的音韻進行了具體地分析,確實讓讀者感受到了《三弦》詩聲色俱佳,聲情并茂的藝術特征。

周作人在《揚鞭集序》中的評價(參見引文1)直觀地道出了沈尹默新詩的古典氣質,而所著重贊賞的意境和音節,恰恰是新詩所短而舊詩所長。如果將“三弦”與白居易的《琵琶行》略做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二者之間在白描,映襯等技巧上的相似性,而于情境上二詩都于結束處用“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手法來創意寫境。在音韻方面,指出了《三弦》多用雙聲,且有十一個字是端透定(D,T,D)的字,模寫三弦聲響,形容畢肖。實際上這種情形在宋詞中就不乏其人,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其《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全詞九十余字中,起句連用十四個疊字,五十七個舌齒兩聲字,故意用嚙齒丁寧的聲吻來表現自己刻骨銘心的家國之痛(字字如釘子釘在心上),可以推想諳熟古典詩詞的沈尹默必定對此也很為了解。而《三弦》在情調上所表現出來的頹唐、破敗、無望之情,作者并未直言說出,而是讓它們全部壓抑下來,潛伏在悶人的炎陽,死一樣靜寂的長街,寂風中了無生機的楊樹和那所破敗的房子中,那個可能在軍閥混戰,餓殍遍野,民生凋敝中失去了一切的抒情主人公――門外坐著、雙手抱頭,一聲不響的破衫老年人,他的痛苦與不幸,憤怒與不平,失望亦或絕望之情,全都靜默,一切都讓那斷續的三弦去訴說。在這里《琵琶行》中那熟悉的手法和情景浮現在我們面前,古詩中詩人白居易的失意和琵琶女的不幸都沉浸在懸泉幽咽的琵琶聲中,在《三弦》里則轉化為詩人的悲涼、三弦客的激憤和破衫老人的麻木完全消融在鼓蕩的三弦聲里。在此,古典詩歌的意境傳統在沈尹默的新詩中得到了現代回應,周作人所謂的沈尹默的詩略有差異的“內涵的氣氛”,正是詩歌的意境所體現的藝術特質。

把沈尹默的新詩與同期和劉半農的新詩放在一起,尹默的詩所具有的特點就顯得更為特出了。在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1號上,胡沈二人寫了同題詩《鴿子》和《人力車夫》。的兩首同題詩,語言直白、思想淺切、不留余意。《鴿子》一詩“致力于描寫形象,體現他的‘具體的寫法’”[8],筆觸幾乎全部停留在對鴿子形象本身的描繪上,而他的《人力車夫》用對話體來寫,雖然近于口語,但車夫與乘客心靈隔膜,該詩顯得呆板而冷漠,缺乏感人的情懷,詩體實驗的意味明顯。著名詩人朱湘評價的早期新詩“‘內容粗淺,藝術幼稚’這是我加在《嘗試集》上的八個大字。”[9]這大體符合新詩初創時期的實際的。而沈尹默的同題詩,情感含蓄,余味悠長。“‘有什么話,說什么話;話怎么說,就怎么說’的之的新抒情詩模式,在這里不復存在。”[5] 如沈詩《人力車夫》,先寫景“日光淡淡, /白云悠悠,/風吹薄冰,/河水不流。”接著敘事“出門去,/雇人力車”,然后繼續寫乘車所見“街上行人,往來很多;/車馬紛紛,/不知干些什么。/人力車上人, /個個穿棉衣, /個個袖手坐, /還覺風吹來, /身上冷不過。”最后才點出詩歌描寫的主人公“車夫單衣已破, /他卻汗珠兒顆顆往下墜。”該詩名叫《人力車夫》,但描寫車夫的篇幅僅短短的兩句,作者把自己對為富者不仁,出力者受苦的悲涼之情沒有透露半個字,詩歌本身不露褒貶,而是在天上和地上、行人和車馬、乘客和車夫的對比中,讓我們感受到詩人視覺背后那意味深長的悲情。這里詩人和車夫沒有言談,但一路的靜默,留給讀者無窮的“空白”。舊時代愚弱國民的不幸,作者人道主義同情的無奈,大眾在強大壓迫下的麻木,都在這空白中回環往復。和的同題詩相比,沈詩除了語言形式的新穎外,更具含蓄蘊藉的詩美,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美。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總結沈尹默新詩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情景相融。無論《月夜》、《三弦》還是《人力車夫》等,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情感總是含而不露,而那些描寫的景物卻總是情思充盈,形成的藝術張力讓讀者涵詠不盡。又如《生機》,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完全消失在各樣景物的背后,“生機”在哪里,看一下春風下的殘雪、滿枝的桃花和那最后全換了顏色的細柳條,處處都是生機,看似寫景實則寫情。王夫之所言“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在沈尹默的新詩里我們體會到了古詩情景論的現代回應。

二是虛實相生。司空圖《詩品》中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說詩歌不能拘泥于具體描寫的“實”象的部分,而是要充分抒發“虛”情,只有虛實相生才有詩境產生。在沈尹默的詩中,看似是寫景的實的,在直覺體會的瞬間立即轉化為表情的虛的;感覺情感是飄忽不定的虛的可直覺里分明滿眼錦繡是實的。以《月夜》為例,呼呼的霜風,明明的月光,樹和我只是并排站著,要說是寫實全為實,可是突出我和樹的距離,就不斷誘使讀者回味,此時實者已虛,虛者又實。

三是余味不盡。也就是詩看似“行于閑易簡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10],從上述所引之詩我們不難看出沈尹默新詩頗具余味。

新詩作為“五四”新文學革命的產兒,著力于背叛中國詩歌藝術傳統。毋庸置疑,“五四”先驅們為了變革幾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詩教傳統,便采用了對古詩全盤否定的簡單化處理。的“話怎么說,就怎么說”的單獨追求白話形式的新詩模式,將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詩藝資源棄之不論。如此猝然實現的新詩,斬斷了與中國古詩的臍帶聯系,仿佛一個斷奶的嬰兒,要獨立成長,其最初的稚嫩是不可避免的。所謂“內容粗淺,藝術幼稚”,所謂“很飄忽的句子一點也不令我覺得飄忽”[11],所謂“專說大白話,詩意匱乏”[12],原因就在于此。問題在于中國詩歌所特有的接受習慣已經形成了接受慣性,可以改變但不可以斬斷,等新詩作者生硬的遏制這種慣性,必然造成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對抗而不是對話。

在沈尹默的新詩里,我們看到了傳統與現代對話的可能,語言可以新穎,詩味卻不會損失;革新可以實現,意境同樣能夠存在。因為詩語與詩味不矛盾,詩的革新與詩的意境不矛盾。等人為了立新,就完全破舊,而沈尹默則是融古發新,即進行新詩革新的同時又合理的吸收舊詩藝術優點。我們還不能說這在沈尹默是一種藝術自覺,但我們卻完全可以理解為這是他的藝術直覺。在新文學理論建設上,、周作人、劉半農、魯迅等發表了各種各樣的文學主張,旗幟鮮明的與舊文學劃清界限,可同為新文化最早發起人的沈尹默卻沒有用理論、口號表明自己的立場,而是在自己為數不多的新詩中顯示出傳統與革新融合的努力,透露出新詩發展完全可以走一條在革新的同時吸收古詩優秀之處的道路。后來新詩向古典的回歸肯定了沈尹默在新詩創作上的這種努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周作人集(上)?揚鞭集序[M].廣州:廣州花城出版社,2004:163.

[2]北社編選.新詩年選(1919)一書后附《一九一九年詩壇略紀[M].上海:上海亞東書局,1922.

[3]研究資料[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9:374.

[4]朱自清.選詩雜識.見《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

[5]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4-5.

[6]張德新.沈尹默新詩淺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6,(2):3.

[7].談新詩[G]//引自《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303.

[8]沈大用.中國新詩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43.

[9]朱湘.中書集[M].上海:上海生活書店,1934:192.

[10][宋]范溫.潛溪詩眼[G]//轉引自錢鐘書.管錐編: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1362-1363.

散文詩兩首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語言 意趣 辨析

鼓掌

人們看到我鼓掌是因為看了我的電影,

人們看到你鼓掌是因為不懂你的理論。

——在一慶典活動中卓別林對愛因斯坦如是說。

可見懂和不懂都不影響崇拜。或曰,崇拜不分種族,不分國家,此乃人類的天性。

語言

在北大主張白話,所以極言白話之簡潔。有一次行政院欲聘其為科長,不愿從政,決定不去,為此復電拒絕,請所教學生代擬電文,結果最短的電文是: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說:這份文言電報確實簡練,只用了12個字,但我的白話電報卻只用了5個字:“干不了,謝謝。”解釋說:“干不了”就含有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之意;“謝謝”既表示感謝,又暗示拒絕。

黃侃教授在北大主張文言,與唱對臺戲,所以極言文言之精煉。他在課上為學生舉例,倘若先生之夫人患病擬拍電報于胡先生,用文言四字即可:妻病速歸。白話則須十三字之多:你的老婆有病了,趕快回家來呀!用哪個更省錢呢?

可見白話與文言各有千秋。

其實語言的精煉與否,有時也不在于文言或白話。

還是語言

有人說,說話不可啰嗦,舉一古人啰嗦詩:一個孤僧獨自歸,關門閉戶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時分,杜鵑謝豹子規啼。這首詩每一句都用了三個詞語來表達同一事物,真是啰嗦得可以。其實杜鵑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布谷鳥,叫聲如“布谷布谷”,或者“不如歸去——”。

有時不妨“啰嗦”一下,只不過不叫啰嗦,另起了個名字叫作折繞。比如: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是魯迅散文詩《秋夜》中的一句話。先總說后分述,分述的兩句起強調作用,寫出了由此及彼的觀察思考過程,十分傳神。

可見啰嗦與否有時也不是衡量表達優劣的標準。

經濟與道德

古代管子曰:倉廩食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大意是經濟富足了,可以使道德好。古代也有經濟富足可以使道德壞的例子,所謂飽暖思欲正是這個意思。

相反,經濟貧乏也可以使道德好,所謂家貧出孝子,士窮見節義,可資證明。而饑寒起盜心又是貧乏可使道德壞的論據了。

可見經濟發展與道德完善不一定成正比,也未必成反比。

治軍

漢代名將李廣“無部伍行陳(陣),就善水草屯”“人人自便,不擊刁斗”,減省文書點驗等事物,一句話,李廣以寬仁治軍,士卒“咸樂為之死”。

同時代的程不識將軍卻與李廣相反,“正部曲行伍營陳(陣),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程不識以嚴謹治軍,以身作則,后來官居李廣之上,也是一代名將。

可以說兩位名將分別是古代治軍之“德治”與“法治”的杰出代表。治軍寬嚴都是一種形式,關鍵是將軍的人格魅力。

《紅樓夢》

魯迅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套用“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那么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種林黛玉的形象,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詠柳的同題詩

同是詠柳詩,唐代賀知章詠道: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寫得清新優美,豪放灑脫。

而宋代曾鞏詠道: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更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寫得冷峻而富有哲理,立意不落窠臼。

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說的那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兩詩一褒一貶,一側重說理,一側重言趣,真是褒貶由我。也可以說亦理亦趣,各有千秋。

李白兩首詩

先看《客中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他人旅居抒懷,皆是愁苦斷魂之作;而獨太白豪情逸興,既有美酒,“不知何處是他鄉”又如何?何妨將此作家鄉!身在客中而不覺為他鄉,亦即他鄉即故鄉,多么豪放不羈,浪漫飄逸。

我們來看李白的另一首詩《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我們分明看到了詩仙的另一面——細膩深情,不是“不知何處是他鄉”,而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折柳”是一首思鄉曲,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前一首因美酒而忘鄉,后一首則因聞笛而思鄉。

李白有因美酒而忘鄉的瀟灑,也有因聞笛而思鄉的多情,兩者相反相成,對立統一,讓我們看到了多側面立體的血肉豐滿的詩仙。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詩仙也是“人”,詩仙首先是“人”。

項羽自刎烏江

同是有感于項羽過江東,杜牧作詩《題烏江亭》批評項羽缺乏“勇”于過江的精神: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時這正反映了項羽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他已經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然而在這最后關頭,他若能面對現實,放下架子,“包羞忍恥”采納忠言,再整旗鼓,那么楚漢戰爭的最后勝負歸誰也就難說了。詩人反說其事,惋惜他的“英雄”事業歸于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

王安石《烏江亭》表達了與杜牧相反的意見: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宋人胡仔說“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軍,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失人心者失天下,這可看作是對王詩的解釋。如果說杜詩是對歷史的翻案,那么王詩是對杜牧詩翻案的翻案。

與杜牧的反說其事不同,李清照則是正說其事——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贊美項羽的悲壯死戰,絕不屈辱偷生。借以抨擊南宋朝廷的逃跑妥協政策,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感。當然李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古諷今。

李清照贊美項羽“不肯過江東”;杜牧言下之意——不妨過江東,批評項羽不肯過江東;王安石說過不過江東都沒勁了。

散文詩兩首范文第5篇

我校拓展課程中的“一些文雅氣質”課程,就是播種詩情、收獲詩意的課程。它是語文學科的拓展延伸,面向全校所有學生開設。其課程目標是:通過誦讀一定數量的詩詞、名句、名篇名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生境界,涵養儒雅氣質。我們的做法是“新經典,新誦讀”,讓學生在讀、唱、吟、舞中優雅前行。

一、課程資源建設

1.教材選材:源自經典而不拘泥于經典

“一些文雅氣質”課程應該是面向兒童的,因此,在誦讀內容上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我們為“一些文雅氣質”課程編制了校本教材―《含英咀華》,共三冊,分別供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學生學習,其中既有輕松活潑的兒歌童謠、傳唱千古的唐詩宋詞、朗朗上口的對句韻文,也有名言警句、現代詩歌、名段名篇等。

豐富的內容穿插、搭配在每一冊書中,讓孩子們從不同的內容中找到樂趣,延續閱讀的快樂;全面的取材讓孩子們接觸不同的“經典”,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靈活的名篇節選讓孩子們直面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汲取養分,吸收精華。

2.教材編排:以學生為本,密切聯系語文課本

教材編寫首先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符合其年齡與認知規律。《含英咀華》基于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教材編排,供低年級使用的教材第一冊開篇是20多首兒歌,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便于一年級的孩子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生活。例如,開篇第一首兒歌《課前準備歌》,把小學生的課堂常規編成簡單易懂的兒歌,讓孩子們在反復誦讀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次,我們的教材是語文課本的有益補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主要考慮了兩點:第一,將語文課本中“語文園地”里的節選詩詞的完整內容放在對應的《含英咀華》教材中。例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下)“語文園地”七《讀讀背背》中選取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月懷遠》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個名句,我們就把這兩首詩的完整內容選入《含英咀華》第二冊中,供三年級的同學誦讀欣賞。第二,凡是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過的內容(詩、詞、曲),不再重復編入《含英咀華》。

最后,在《含英咀華》讀本中體現我校特色。我們在每冊讀本的最后,都選取了我校“讀書節”誦讀晚會的經典節目腳本供孩子們欣賞和表演。例如,誦讀腳本《一路走來》是我校王強老師寫的一首散文詩,表達了建校以來幾代教師對學校的深深眷戀、對工作的辛勤付出。高年級的孩子們在誦讀時,可以體會到老師們懷揣的夢想和燃燒的激情。

二、教學實施

“一些文雅氣質”課程在我校是一門實實在在的課程,學校通過多種措施確保了課程的順利開展。

1.充足的課時保證

每周四早上25分鐘的晨誦課、每周40分鐘的誦讀課以及每節語文課前的3分鐘都是學生的誦讀時間。長短結合,均勻分布,讓誦讀無處不在。

2.詳細的教學進度

將每冊書的教學內容細化到每一周,教師按照進度教學,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3.專職的任課教師

每個班的語文教師擔任該班“一些文雅氣質”課程的任課老師,負責授課及課程評價。

4.多樣的誦讀方式

在教學時,我們反對復古,倡導“新經典,新誦讀”,誦讀內容不局限于四書五經,誦讀方式不局限于死記硬背。教師對所教的內容進行適度點撥,畫龍點睛,主要精力放在指導誦讀上。

學生既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誦,也可以根據平仄音律婉轉地吟誦。此外,古詩新唱也是不錯的嘗試。讀本中的很多內容都適合在課堂上唱出來,如駱賓王的《詠鵝》、李清照的《一剪梅》、蘇軾的《水調歌頭》等。

我們尊重學生個體的生命發展,尊重他們不同的誦讀方式。誦讀中強調聲音洪亮、疾徐有致,更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

三、課程評價

拓展型課程倡導“技趣互促”,教學中通過技能與興趣的相互影響和促進,達到“技趣共進”的效果。“一些文雅氣質”課程的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

1.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主要考察學生晨誦課及誦讀課的情況,以班級為單位,每周進行一次評定。重點關注任課教師的指導情況、班級的誦讀方式、學生的誦讀狀態、班級圖書角及誦讀欄的建設情況等,評出優、良、中、差四個等級,并對班級進行整體評價。

2.結果性評價

結果性評價即該課程的期末檢測。期末對每個學生逐一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是推動課程的發展、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提升學生的誦讀水平,重在鼓勵與肯定學生。

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我們構建出“一些文雅氣質”課程的檢測形式―等級達標。誦讀等級由低到高依次設有童生、秀才、舉人、探花、榜眼、狀元、大學士七個等級。誦讀考級既是檢測的手段,也是學生誦讀水平不斷攀升的快樂階梯。學生在等級不斷攀升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增強了誦讀的興趣和信心。

四、實施效果

如今,走進我們風景如畫的校園,“一些文雅氣質”俯首皆是。

一樓大廳的校訓墻上,“養德 立美 尚文 健體 啟智 求是”是孩子們每天進入校園看到的第一道風景。教學樓“風義”“頌德”“雅正”是老師和孩子們共同成長的地方。中空花園墻壁上鐫刻著校歌《松湖之約》:“粵中之中,南嶺之南,莞郡有湖曰松山……”這是孩子們入學音樂課學的第一首歌曲。

二樓的小植物園“園中緣”,緣分壁上有不少老師們的佳作,陽巧玲老師寫下了“月下聽蛙鳴,夜久不愿歸。唧唧低聲語,幸為松湖人”。匡芝蘭老師寫下了“松湖安家,窗含無邊春色;青山有意,胸懷大塊文章”。優美的文字訴說著老師們對松山湖中心小學這片熱土的緣分。

在兩年一屆的“誦讀節”上,可以參觀“美文經典誦讀心得交流”展覽、欣賞“書香家庭”“誦讀小能手”評選、觀摩“與圣賢為友,伴經典同行”古詩詞課堂教學展示等。

在“誦讀晚會”上,可以聽到歡快的兒歌、豪放的唐詩、凄美的宋詞,或是獨具特色的東莞本地方言朗誦、古詩新唱等。臺上的演員,有來自各個年級的學生、任教不同學科的老師,甚至是從零學起的家長。十余年來,我們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誦讀節晚會”,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嘉义市| 旌德县| 长宁区| 师宗县| 恩平市| 阳谷县| 黎平县| 吴忠市| 长宁区| 通州区| 永定县| 信宜市| 天台县| 茂名市| 绥芬河市| 新化县| 彩票| 湘西| 河西区| 武安市| 嘉义市| 万山特区| 萨迦县| 永昌县| 达州市| 乳山市| 石台县| 龙井市| 淮南市| 姜堰市| 铁岭市| 西和县| 那曲县| 孝昌县| 黑龙江省| 高雄县| 施甸县| 德化县| 杭锦后旗| 阜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