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游褒禪山記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下列詞語中黑體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洎(jì)牧以讒誅
蓋音謬(miù)也
鐘磬(qìng)
鸛(guàn)鶴
B.咎(jiù)其欲出者 棲鶻(xíhú)
窈(yǎo)然
噌(hóng)
C.奉之彌(mí)繁
莫(mò)夜月明
褒(bāo)禪山
無物以相(xiàng)之
D.暴(bào)霜露
梵(fān)語
鏗(kēng)然
穴罅(xià)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始有遠略(開始) 夫夷以近(平坦)
有大石當中流(河水的中間)
B.終繼五國遷滅(遷移) 有穴窈然(深遠幽暗)
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敲打)
C.革滅殆盡(差不多) 卒葬之(終于)
桴止響騰(響亮)
D.率賂秦耶(全都,一概)非常之觀(景象)
空中而多竅(中間空)
3.下列各句中,“以為”的含義與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C.秋以為期
D.自以為得其實
4.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D.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5.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能謗譏于市朝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生丈夫,二壺酒,一犬D.封之以膏腴之地
6.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夜縋而出②越國以鄙遠
③既東封鄭④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
⑤潔其居⑥北至于御兒
⑦吾妻之美我者⑧聞寡人之耳者
⑨面刺寡人之過者⑩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A.①②③⑥⑨/⑦/④⑤⑧/⑩
B.①③⑥⑨/②⑦/④⑤⑧/⑩
C.①③⑥⑨/⑦/④⑤⑧⑩/②
D.①③⑥⑨/②⑦/④⑤⑧⑩
7.下列各句中,對句式特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于秦(介賓后置,可理解為“趙嘗五于秦戰”)
B.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省略句,可理解為“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C.古之人不余欺也!(賓語前置句,可理解為“古之人不欺余也”)
D.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判斷句,判斷詞為“是”)
8.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①不賂者以賂者喪②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B.①與爾三矢②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C.①蓋其又深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D.①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故曰弊在賂秦也
9.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B.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謙稱的一項是()
A.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B.老臣賤息舒淇,最少
C.寡人聞古之賢君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11.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戰國策》是國別體史書,西漢劉向編訂,分12國策,共33篇。
B.《左傳》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各國史事。
C.《左傳》《公羊傳》《梁傳》都是解釋《春秋》的,被稱為“春秋三傳”。
D.《左傳》《國語》的明顯區別是:前者按年代記史,長于記事;后者分不同國家,長于記言。
二、語段閱讀
(一)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蘇轍〈六國論〉》)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責怪)
B.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豐厚)
C.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陰暗)
D.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疲憊不堪)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與現代漢語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A.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
C.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D.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3.下列對“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這句話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把韓魏兩國丟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后方休息。
B.將韓魏兩國讓秦國去收拾,而四國在后方休養生息。
C.用韓魏兩國去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內部休養生息。
D.將韓魏兩國交給秦國,而四國在內部休息。
(二)
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君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也;吾所未嘗聞者,獨鬼事耳。”蘇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來,過于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乃止。
(選自《戰國策?齊策》)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刻削子以為人(作為)
B.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 (給予)
C.挺子以為人(筆直)
D.止者千數而弗聽 (到)
2.下列各句中,黑體字與“孟嘗君將入秦”中“將”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蘇秦欲止之
B.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
C.固且以鬼事見君耳
D.淄水至,則汝殘矣
3.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的意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今者臣來,過于淄上
②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③故嘗與過宋將軍
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A.①與③相同,②與④不同
B.①與④相同,②與③不同
C.①與③不同,②與④相同
D.①與④不同,②與③相同
4.下列各句對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泥土也不過恢復成西岸罷了。
B.變成土也不過回到西岸上罷了。
C.泥土也不過回到西岸上罷了。
D.變成土也不過恢復成西岸罷了。
5.下列各句對上文的寓意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土偶人與桃梗都是用來言鬼事,與人事無關。
B.土偶人是蘇秦自比,桃梗用來比孟嘗君。
C.土偶人用來比孟嘗君,桃梗是蘇秦自比。
D.土偶人和桃梗在“淄水至”的情景下不同的結果,比孟嘗君“留齊”與“入秦”的不同結局。
本期參考答案
《知識檢測》
一、1.A2.D3.C4.D5.D6.D7.D8.B9.D10.B11.B12.B
二、(一)1.C2.C3.C
(二)1.A2.A3.C4.B5.D
名人小故事
大器晚成的蘇洵
青年時代的蘇洵,豪放不羈,喜好游俠。到了二十七歲那年,他已是一女兩男的父親。這時蘇洵對自己的夫人說:“我衡量了自己,盡管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讀書,還是可以成才的。”于是蘇洵認真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時他才認識到,學習并不容易,要想成功非下苦功不可。
一天,蘇洵的書房里忽然不斷地向外冒煙。家里人都很吃驚,不知出了什么事。走進去一看,只見蘇洵正把一疊疊的文稿往火爐里塞。原來,他把自己過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燒掉,決心從頭開始。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他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于文才出眾,下筆有神,頃刻間數千言。由此可見,要想成才,必須刻苦努力讀書。
課文助讀
王安石與褒禪山
祝俊生
褒禪山,舊名花(華)山,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縣城北十五華里處,為九華山余脈。《含山縣志》記載:唐貞觀年間慧褒禪師結廬于此,寒暑不出,卒后葬于此山,后名褒禪山。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云峰,欲雨則云氣,每年春夏猶見。有龍洞、羅漢洞及龍女泉、白龜泉諸勝。重巒疊嶂,有泉有洞,這樣的美景吸引了北宋大儒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撫州(江西臨川)人,官至宰相。其散文筆力雄健,感情豐富,尤以議論見長。著作有《王荊公集》《臨川先生文集》等。
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任上辭職,在回江西故鄉途中路過含山縣乘便游玩了心儀已久的褒禪山。同年七月以追憶的形式寫下這篇著名的散文《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一生筆耕不輟,文集共百卷,選入《古文觀止》數十篇,以《游褒禪山記》最為著名。后代學者論其文“為文儼如從政,挺拔勁見,言情少,說理多,邏輯性強。重在立意、生發,超拔卓絕”,這段話可作為對《游褒禪山記》的經典注腳。
據考證,王安石一行五人當天從慧空禪院出發,向東行五里許,在距華陽洞百余步的地方,發現石碑,碑上文字模糊,唯“花山”二字依稀可辨。后在華山南麓入洞游玩。因前洞空曠,后洞幽險,王安石等人決定從后洞進入,洞內陰森怕人,不時有蝙蝠和青蛙的鳴聲,有鐘,有泉水乳石,造型各異,氣象萬千。因帶的是木質的火把,燃時有限。一行人中有退卻的念頭,王安石拗不過大家,只好一起返回,意猶未盡。因沒能完整而全面地了解華陽洞的情況,回去以后,王安石一想到此事便后悔不已。同年七月下旬的一天,王安石用筆追憶,寫出《游褒禪山記》這篇游記。
1.從游山本身看,是“失敗”的
去游山,誰不想領略山中無限的風光,誰不想極盡自己游山的樂趣?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之后才有滿心的快樂,旅游的目的在于快樂,不在自尋煩惱。王安石在游山結束后,說“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自己當時就后悔了。曾說過“無限風光在險峰”,既然王安石沒有到達華山洞的最險處,當然無法領略那無限的風光了,可見此次游覽是失敗的。
如果一味地將目光鎖定在游山所獲得的樂趣上,我們必然會失去更多的東西,因為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是游玩。王安石在第三節用“于是予有嘆焉”筆鋒一轉,來發表自己的議論,他說,雖然沒有看到華山洞深處絕美的風景,但游山給了自己很大的啟發,這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所以從更深一層次的角度講,此次游山不一定完全失敗,因為有心靈的收獲,這可以成為我們考慮問題的一個轉機。
2.從游山心得看,是“成功”的
有收獲、有心得不一定就可以認定為成功,我們應該看一看王安石的“心得”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樣,如果它們的價值大于華山洞中美麗的景觀,當然可以認定為此次游山是成功的。
王安石有哪些心得?他在《游褒禪山記》的第三節和第四節中層次分明地道出了自己的游山心得,依次是: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②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③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④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從一次小小的游山中就獲得四個方面的心得,可以說是很多了,同時又有主次之分,最重要的是后面兩個,即盡志無悔和深思慎取。有這心得很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這心得的內蘊,這應該是游山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以山喻人,以小見大。王安石指出,成功有三個條件——“志”“力”“物”,其中“志”,可能是志氣、意志、毅力、志向,而“力”是能力,“物”是物質條件。盡志無悔,即盡自己最大的主觀努力去做事,即使失敗了,也無怨無悔。一件事情的成功,“志”這一主觀的內因發揮重要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物”“力”是外因,外物的相助有時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它們只起輔作用。這是作者通過游山,從事物的規律性歸結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用游山比喻人生,以小見大,得出了這樣一個“內因與外因”哲學命題,很難得。
其次,問題“一般化”,認識“抽象化”。深思慎取,這是作者由“仆碑”而想到的。因為碑上的文字比較模糊,所以關于山名的讀音在流傳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作者由此就想到類似的謬誤很多,從而進一步想到學者治學要“深思慎取”。這是從治學的角度考慮,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得出這樣的心得也很難得。
再次,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正是因為認識到“盡志無悔”,所以做學問要“深思慎取”;游山“深思慎取”了,才得到了“盡志無悔”的心得,二者相輔相成。獲得如此緊密相連又富有哲學、治學意味的心得,難道說王安石的這次游山不是成功的嗎?這種啟發自己又啟發后人的認識,絕對可以媲美華山洞那無緣相見的美景,一個是自然的物質的,一個是主觀的精神的,物質固然重要,誰又能否定精神比物質來得更深刻一些呢?
3.從游記寫成看,是“成功”的
文人寫文章,天經地義,但重要的是,這篇游記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紙上山水”,而是將重點放在對游山心得的闡述上,借事說理。游記中所有的敘事部分都是為后文議論服務的,心得是核心,而且一一對應,形散神聚,前后照應,結構嚴謹。如:①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②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③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④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 備考策略 誦讀 實詞虛詞 文言句式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4(a)-0002-01
一直以來,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課改以來,在語文教材中,文言文閱讀仍然是訓練的重點,綜合近幾年的高考試卷,文言文閱讀部分的分值一直在20分左右,考查題型以選擇題和翻譯題為主,仍注重對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常用詞語,理解詞義,把握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規律,始終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此外還要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在高考中做到得心應手。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文言文學習及備考策略。
1 注重誦讀,培養語感
如今我們早已遠離文言文所存在的語言環境,和現代文相比,許多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在平時文言文學習中,培養語感非常重要。而培養語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養成好的誦讀習慣,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學習文言文就要以誦讀為核心,同時加強理解,經典篇目要熟讀成誦。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由此可見誦讀的益處。在平時學習中,在讀準字音、準確停頓的基礎上,反復誦讀,仔細體會,辨明語義,從而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進而理清層次,這樣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
2 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文言文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積累。提高閱讀水平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依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并善于在閱讀訓練中熟練地運用。雖然《大綱》中只規定需要掌握150個文言實詞,但實詞掌握得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積累實詞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古今異義:現代漢語是由古漢語發展而來的,隨著時間推移,許多詞的意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積累一定量的古今異義詞,以從容應考。2、一詞多義: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居多,一個詞往往有好幾個義項,理解多義詞,要把握它的本義,并歸納整理其他常見義項,在閱讀訓練中,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它在句中的含義。3、詞類活用:所謂詞類活用,是指一個詞本來有一個基本固定的詞類,只是在某個語言環境里,臨時具備了另一個詞的語法功能,但它們在意義上有密切的關系。常見的有①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②名詞活用作狀語。③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④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譯為“使……”⑤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以……為(賓語)”“認為……”4、常見文言虛詞。掌握虛詞的用法是個難點。《大綱》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其中,“以”“而”“其”“之一乎”等虛詞是多年來考察的重點。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更難掌握,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于虛詞常常分屬于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并結合課好歸納整理。進行文言文閱讀訓練時,要把虛詞放入文中,結合句義和前后詞性去推測其意義和用法。同時可作一些文言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還可以作一些分類摘編,制作一些文言知識卡片,將常見的文言虛詞進行分類匯編。日積月累,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而且也會使文言文的閱讀得心應手。
3 了解文言句式,把握翻譯方法
文言文實詞虛詞考察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句子的翻譯,在試卷中一般是10分,而這道題也常常是考生失分較多的地方。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以直譯為主,盡量做到字字落實,還要要符合現代語法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把握常見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常見的一些特殊句式有: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裝句式和省略句式。1、判斷句一般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句子,常常有字面標志,如“…者…也”翻譯的時候可以翻譯出判斷動詞“是”,如《游褒禪山記》中“令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可以翻譯成:“現在所說的慧空禪院,是慧褒的弟子在他的墳旁蓋的屋舍。”2、被動句在前后句子關系上,有被動的意思,在翻譯的時候要特別指出來,常見的標志有“于”“見”“見…于…”“為…所…”等,如《伶官傳序》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譯為“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食物困擾”。3、倒裝語句,調序。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而言,句子的某一成分提前或后置了,翻譯時要把它調整過來。常見的有:賓語前置旬、介詞結構后置旬、定語后置句和主謂倒裝。如《勸學》中“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應該調整它的語序為“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即: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4、省略句中省略成分,補足。這主要針對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而言。翻譯時除對譯外,還要補足省略的詞語,如《燭之武退秦師》中“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翻譯時應補充為“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即:如果舍棄鄭國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5、專有名詞,挪移。專有名詞指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國家名、官名等,這些詞語不必翻譯,直接挪移就成。6、注意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漢語在同一歷史時期的用字分歧現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似)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使用。如“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晚上”的意思,做句子翻譯時一定要注意這些特殊的文言現象。
做文言文翻譯題時,把句子放入原文,借助上下文,揣摩文意,同時要注意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古今異義、通假字和文言特殊句式,即抓住采分點。如2012年遼寧卷“后因酒過為有司所糾,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責。”為有司所糾:被動句。糾:檢舉。亮:通“諒”,諒解。黜:貶斥。句意為:后來周顳因為醉酒的過失被官吏檢舉,皇帝諒解他的情況,也沒有對他貶斥責罰。
4 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命題方式
斷句通常是拿出原文的一節要求斷句或加標點。翻譯則是拿出原文中有代表性的幾句話要求翻譯。
答題規范
斷句要點
1.要分清專屬名詞(人名、地名、朝名、國名、官職等)與非專屬名詞。如“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一句話,“右驍衛大將軍”是官銜,“長孫順德”是人名,分不清就會斷錯。
2.要分清對話、轉述及引用等不同情況。一般對話容易斷清,如果對話中又有對話,或者行文時把說話的人甚至連“曰”都省略掉,斷句就難一些了。如果是轉述、引述,情況又有不同。如“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聽之問曰解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加上標點則是:“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聽之,問曰:‘解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
3.注意句子結構、句式、修辭和語氣。重點是抓動詞,以動詞為中心,前后分析出不同的結構關系,從而斷句和標點。另外,文言文里常見的一些慣用句式和固定格式已成為斷句的顯性標志,而修辭技巧如比喻、對比、對偶、排比、頂針等也是斷句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
4.要掌握文言虛詞與斷句的關系。“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常用于句首,“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關聯詞和“既而、未幾、俄、少間、方、有頃”等表時間的詞前面常斷開,“曰、言、道、云”等對話標志詞,后面常用冒號,“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常用于句尾。口訣:“蓋”、“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間,“曰”后往往加冒號,“矣”、“耳”后面加圈圈,“耶”、“乎”經常表疑問,“哉”字后面用感嘆,“也”、“者”作用表停頓,或句或逗要靈活。
翻譯原則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自然采點。
2.“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翻譯技巧
1. 對照翻譯
文言單音詞對譯為現代漢語雙音詞或多音節詞。如:嘗讀六國《世家》。(蘇轍《六國論》)可譯為:我曾經(嘗)讀過(讀)關于六國《世家》的史書。
2. 換成今語
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異義詞、通假字。如:“祖父”、“妻子”、“受業――授業”、“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譯為“一點點”。
3. 照錄不譯
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地名、國名、年號、朝代、官職、典章制度等。如: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張中丞傳〉后敘》)可譯為: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吳州的張籍一同在家里閱覽舊書。
4. 刪掉不譯
句首發語詞、陪襯語素、結構助詞、個別只起語法作用的連詞,可刪掉不譯。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夫”是發語詞,應刪去。可譯為:作戰,靠的是勇氣啊!
5.補充省略
省略句式,主要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幾種,應把省略的內容補出。如: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句中“為”字后面省略了賓語“我”,翻譯時應補回為:為我擊破沛公軍。
6.調整語序
倒裝句式,應按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進行調整。
賓語前置,應將賓語放回動詞之后。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調整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沛公安在?(《鴻門宴》)調整為:沛公在安?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調整為:不知句讀,不解惑。
秋以為期。(《氓》)調整為:以秋為期。
主謂倒裝,應將謂語放回主語之后。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調整為:汝之不惠甚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調整為: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定語后置,應將定語放回名詞中心語之前。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調整為:鏗然有聲之石。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調整為: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
縉紳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調整為:能不易其志之縉紳。
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應將狀語放回動詞中心語之前。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兩個“于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形似酒樽,飾以篆文山龜獸之形。調整為:以篆文山龜獸之形飾。
7.譯準句式
判斷、被動等常見句式,要譯出這些句式的特點。
判斷句式,應譯出“……是……”。如:
東阿者,子之東阿也。(《晏子治東阿》)應譯為:東阿,是你的東阿。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應譯為:如今公子有急難,這正是我效死的時候。
被動句式,應譯出“……被……”。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傳》)應譯為:趙強燕弱,你又被趙王寵信。
不者,若屬皆為所虜!(《鴻門宴》)應譯為:如果不這樣,你們這些人都會被他俘虜!
8.落實活用
詞類活用,應把活用的情況譯出來。如:
(1)名詞活用為動詞
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籍”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登記”。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名”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命名”。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善”應譯為“與……友好”。
旦夫天下非小弱也(《過秦論》)“小弱”應譯為“變小變弱”。
(3)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將軍身披堅執銳。(《陳涉世家》)可譯為:將軍親自披著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武器。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阿房宮賦》)可譯為:燕趙韓魏收藏、經營的東西。
(4)名詞做狀語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可譯為: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可譯為:常常用身子像翅膀一樣遮蔽住沛公。
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連,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可譯為:曹操軍隊正好把船艦連在一起,可以用火攻使他們逃跑。
意動用法,可以譯成“以……為……”或“認為……是……”或“把……當作……”。
成以其小,劣之。(《促織》)可譯為:成名因為它太小,以為它是低劣的。
9.固定固譯
固定用法,有固定的譯法。如:“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可譯為: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又如:“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可譯為:拿逃跑了五十步的來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那怎么樣?
[小試身手]
閱讀短文,按要求答題。
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關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勝眾數也故亂國之主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也。(選自《呂氏春秋》)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相關句子斷句。
世之直士其寡不勝眾數也故亂國之主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也
2.把劃線的兩句話翻譯為現代漢語。
[斷句和翻譯答案]
1.此題抓住兩個主語“世之直士”和“亂國之主”,兩個表判斷的虛詞“也”,還有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故”是解題的關鍵。
答案:世之直士/其寡不勝眾/數也/故亂國之主/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也
一、作為實詞
所謂實詞,即具有實在意義、能充當句子成分且具有語法功能的詞。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量詞等。
古代漢語中,“而”作為實詞使用,一般是作為第二人稱代詞,可以翻譯為“你”“你的”。比如:
《聊齋志異?促織》中,成的妻子這樣責罵他的兒子:“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有句話“早繅而緒,早織而縷。”也是這種用法。
當然,“而”作代詞有時候也可以翻譯為“這”“這樣”。在《孔雀東南飛》中,面對焦仲卿的質責,劉蘭芝無奈地說:“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二、作為虛詞
虛詞,是相對于實詞而言的,即沒有實在意義,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但是具有語法功能的詞。比如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等。
“而”作虛詞使用時一般只做連詞。連詞,即起連接作用的詞。它連接短語或者句子,它連接的前后兩個成分之間是什么關系,我們就可以說這里的連詞“而”表示什么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
可以翻譯為“而且”、“又”、“和”或不譯。如:
①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說》)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荀子《勸學》)
關于并列關系,我們可以這樣進行判斷:“而”連接的前后兩個成分之間,既無先后順序,也無輕重主次之分,二者地位相當,可以前后互換位置。
像“黑質而白章”改為“白章而黑質”、“蟹六跪而二螯”改為“蟹二螯而六跪”,意思表達仍然一樣。
2.表示順承關系
順承關系也叫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①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論語?侍坐》)
②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大致可以發現:在這種用法中,“而”連接的前后兩個成分往往都是動詞,一個動作在前,一個動作在后,前一個動作結束,后一個動作才產生。此時“而”作連詞表示順承關系。
3.表示遞進關系
相當于“而且”、“并且”或不譯。“而”表遞進關系往往是指其連接的前后兩個成分中,后一個成分比前一個成分意思上更近一層,更深一步。二者之間意義上逐步加重。
比如:荀子在《勸學》中說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句話,相較于對知識的“廣泛學習”,“對于自己的言行每日反省”這樣的品行修養對君子來說則更為重要。
4.表示轉折關系
可譯為“但是”“卻”。轉折關系非常容易判斷,即“而”連接的前后兩個成分之間意思上發生了突轉。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轍《六國論》)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5.表示假設關系
可譯為“如果”“假如”。假設關系類似于英語中的虛擬語氣,“而”連接的前一個成分假設一種情況,后一個成分虛擬一種結果。例如:
①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因果關系
可譯為“因而”。因果關系相對來說也容易判斷,即“而”連接的前后兩個成分存在因果關系,前一個成分為因,后一個成分為果。如: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7.表示目的關系
可譯為“來”、“用來”“目的是”。“而”表目的關系,即其連接的前后兩個成分,前一個是途徑、是方法、是手段,后一個成分是期望獲得的結果――最終目的。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③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8.表示修飾關系
譯為“著”“地”。修飾關系一般有三種:定語(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代詞)修飾中心語(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補語(副詞或副詞性短語)修飾中心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狀語(副詞或副詞性短語)修飾中心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
“而”作連詞表示修飾關系是指第三種修飾關系,即其連接的前一個成分作狀語修飾后一個動詞性謂語成分。比如:
①棄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②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除了作連詞之外,在古代漢語中,“而”還經常和其他詞組成固定短語使用。具體說來,常用的有以下幾組: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2.而后,可以翻譯:為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3.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4.既而,可以翻譯為: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李朝威《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