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庾信 杜甫 創作 接受
《戲為六絕句》是杜甫定居草堂后的一組論詩絕句。這六首絕句,是針對當時文藝界存在的“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①[1]87的偏頗風氣而作,中心是討論怎樣辯證地對待詩歌遺產的學習和繼承問題。在學習和繼承方面,第一首便提出庾信的作用不可輕視。《戲為六絕句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趙次公云:“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型。老成者,以年則老,以德則成也。文章而老更成,則練歷之多,為無敵矣,故公詩又曰波瀾獨老成也。”[2]455所以杜甫“首章推美庾信也。則開府文章,老愈成格,未見其當畏后生也”[3]898。
杜甫如此推崇庾信,這與庾信在文學領域的地位有關系,也與其錯綜復雜的人生際遇有關系,可以說這在文學接受方面居于首要的地位。
一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人。庾信歷經三朝。時代的風云激蕩,世事的滄桑巨變,以及個人經歷強烈的戲劇性、悲劇性塑造了庾信詩歌的文化品格。庾信親身經歷了六朝后期復雜的政治動蕩和南北的民族大融合,歷史的機緣造就了他詩歌創作的新變,成為“六朝文學最后的一個大作家”。[4]246
大體說來,庾信的文學創作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在梁,作品多為宮體性質,輕艷流蕩,富于辭采之美。羈留北朝后,詩人經歷了人生重大的變故,詩賦大量抒發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風格也轉變為蒼勁、悲涼。對庾信的生前和死后,世人的評價一直沒有一個定論,尤其是北朝滅亡之后,庾信是最不被接受的一個人。
初唐時,齊梁以來的浮艷的宮體詩仍占文學領域的統治地位,唐人反對六朝詩風,而庾信作為六朝作家的代表,成為眾矢之的。初唐令狐德芬在《庾信傳》中云:“其體以放為本,其詞以輕險為宗。”并稱之為“詞賦之罪人”。[4]246到初唐四杰時,他們雖然講究剛健骨氣,但并未盡脫齊梁遺風,他們以耳代目、尋聲逐影,未有“文學進化”的“史”的意識,盲目附和風雅,標榜復古,因而厭薄齊梁,排拒今體,難免有時代的局限。
二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即為矯正此種偏差而作。“唐初四子源出子山。觀少陵《戲為六絕句》專論四子,而第一首起句便云‘庾信文章老更成’,有意無意間,驪珠已得”(清劉熙載《義概?詩概》)。杜甫首次以變化的視角認識庾信的詩歌,杜甫對于庾信文章“老成”、“剛健”的一面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這正說明庾信后期作品是具有豐富的審美蘊涵和較高審美價值的。
文學接受活動除了要從作品的實際出發外,還要從作者的實際出發,即“知人論世”。“文如其人”、“詩品出于人品”,即知曉作者的身世、人生經歷,以及創作背景與創作動機,等等。《戲為六絕句》對庾信的評價顯然都蘊含了文學接受的“論世”原則。庾信初仕梁,后出使西魏。魏滅梁后,便長留北朝達二十七年之久。這種屈身仕敵的身世變遷,便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的主要原因。杜甫對庾信的這兩句評價,正是聯系作者的身世與生活境遇對作品產生的巨大影響而作出的。
文學接受發生的主觀條件有三個:一是要求接受者自身必須有文化基本素養和思想水平;二是具備相當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三是他的人生體驗和個人閱歷對文學接受的影響也非常大。杜甫正是具備以上三個條件,所以成
為庾信的“真正知音”。杜甫以變化的視角重新認識庾信詩歌,從而得出”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結論。
三
安史之亂后,杜甫在經歷了政治變化、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之后,更加準確地理解了庾信早年和暮年詩歌創作風格的變化。在《詠懷古跡五首》中:“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也是對于庾信暮年詩賦所呈現的更趨蒼涼老成之境的深切體會。杜甫不但發現庾信風格的多樣性,而且發現庾信風格的漸變性。這在杜甫的詩歌創作中可以看得出來。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
一是直接沿用了庾信的詩歌立意,如《兵馬曹胡馬》中:“竹批雙耳峻。”就和庾信《任洛州酬薛文學見贈別》:“熊耳對雙峰。”立意如出一轍。
二是直接取用庾信的用典,如庾信《后至》中“青袍白馬有何意”的“青袍白馬”就被杜甫《洗兵馬》的“青袍白馬更何有”直接用了。
三是化用庾信詩字句,如《朝雨》中“江云亂眼飄”和庾信的《俠客行》中“驚花亂眼飄”字句相同。其他如《絕句二首》和庾信的《春和趙王隱士》、《游龍門奉先寺》和《和宇文內史春日游山》等中的字句意思有近似的地方。
四是杜甫的一些詩的句法也從庾信處得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曰:“周庾信《喜晴》詩:‘已歡無石燕,彌欲棄泥龍。’又《初晴》詩句:‘燕燥還為石,龍殘更是泥。’此意凡兩用,然前聯不及后一聯也。乃知杜子美‘紅豆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斡旋句法所本。”
杜甫在感慨時事、抒寫胸臆方面也接受了庾信老成的一面。庾信《哀江南賦》、《擬詠懷二十七首》、《擬連珠》等作品都有較重的鋪寫時事的成分,并在這些歷史興亡中總結經驗教訓,抒發了對于個體命運的悲憫之情。這種精神在杜甫的作品中得到了史詩般的表達。《諸將五首》、《八哀詩》、《悲陳陶》、《洗兵馬》等,褒貶人物,感慨時事,無不滲透著這種精神。杜甫在夔州和秦州時期的作品,更是由于人生經歷上的相似性,從而與一百多年前的庾信在創作風格和創作心理上取得了共鳴。正如杜甫自己在《風疾舟中伏枕抒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中所說的:“哀傷同庾信。”
庾信對杜甫的影響很大,清代學者李調元說:“觀其神氣之間。”“杜詩本庾子山。”(《雨村詩話》)陳祚明說:“庾開府是少陵前模。”(《采菽堂古詩選》卷三十三)杜甫在學習庾信的基礎上,非常重視藝術鍛煉,重視藝術創造,“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所以他創作出更多的經典之作,大大超越了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既是對庾信晚年生活和創作的概括,更是杜甫自身的寫照,所以二人能夠老而彌堅,成為不同時代的集大成者,成為文壇的千古奇才。
注釋:
①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7.
參考文獻:
[1]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7.
[2][宋]林繼中.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此詩作于詩人在安徽涇縣一帶的漫游途中。在涇縣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倫,他常常預備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離開桃花潭時寫下了這首贈別之作。前兩句敘事,詩人正要乘船出發,忽然聽見岸上傳來歌唱聲,原來是老朋友汪倫特意趕來送他;后兩句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李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旅游,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見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顯然,這首詩是李白即興脫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然而,也因為它像生活一樣自然,人們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詩的三四句,后代詩家還有一點評論,開頭兩句口語化的平直敘述,就說不出所以然來了。其實,結合上述背景來看,頭兩句也是寫得極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我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聲口語言簡直是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
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看來,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固然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也許正因為兩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為同調,很珍視汪倫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對著眼前風光綺麗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關鍵詞:唐詩 植物 意象 類型
什么是意象,文藝理論研究者有很多種解釋、定義,古人更有諸多妙論,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立象以盡意”[1]。《文心雕龍》神思篇也說“窺意象而運斤”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2]。胡應麟《詩藪》則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3]。筆者認為所謂意象者,即文意之象也,蓋詩人心中之意借物象而生發也。文意就是作品的意思、意蘊,作家的意向、意圖。人說話是為了表達和交流,詩人寫詩也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思、宣泄某種情感,但詩人與生活中的常人不同之處在于,常人想說什么可以用直白的語言說明,比如“我餓了,要吃飯”,但詩人不能這樣說,因為這是白話,是生活的語言,不是詩的語言。詩人要表達同樣的意思需要借助某件事物,以其作為情感表達的支點,于是上文的白話便成了“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4]的詩句了。詩人所借重的這件事物,就是意象。它可以是擁有真實形態的“具體”之象,也可以是某個典故、某種情感、某一事件等非物之象。植物意象無疑在文學意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云:“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5]佛偈有言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花草樹木到了詩人筆下就擁有了文學性,披上了藝術的面紗,面紗之下除卻現實世界的花木,自然還有一顆詩人的文心。唐詩中的植物意象,除秉承前代的文學典故與傳統外,還注入了一股詩人的個性氣息。
一、植物意象的符號意義與文學典故
中國文學的創作者們很早就開始使用植物意象,從《詩經》第一章的“參差荇菜”開始,到唐代初年也已經一千余年了。唐代以前的很多文學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積聚的文學內涵逐步沉淀、固定下來,成為了表達特定含義的文學典故。具體到植物意象來說,某些植物由于唐前的典故,使得它在唐詩中的出現就如同數學或交通指示符號一般,含有相對固定的意義,表達了一些類同的情感。唐詩植物意象中反映這一現象頗具代表性的便是“莼”了。
莼菜是江南水鄉習見的一種菜蔬,《齊民要術》謂:“莼……皆可生食,又可約滑羹,江南人謂之莼菜,或謂之水葵……雜鯉魚作羹,亦逐水而性滑,謂之淳菜。”[6]莼菜做的菜羹深得當地人的喜愛,生于江東而羈旅他鄉的游子,常常寫詩懷念家鄉的美味莼羹來寄托思鄉之情。西晉時張翰更因思念莼羹而毅然辭官,《晉書·張翰傳》記其事曰:“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7]這件史實引來不少詩人歌詠,遂成“莼鱸之思”的文學典故,“莼”因著張翰的舉動而成了思鄉歸隱的一個文學符號。唐詩中的莼意象常與江南、送別、懷鄉等聯系在一起。
嚴維詩《狀江南·季春》曰:“江南季春天,莼葉細如弦。池邊草作徑,湖上葉如船。”(《全唐詩》卷二六三)以莼之一葉而見江南春,與楊萬里之“小荷才露”[8]一般清麗而韻味悠長。莼與送別懷鄉的聯系更為普遍,如:
歸路隨楓林,還鄉念莼菜。(劉長卿《早春贈別趙居士還江左,時長卿下第歸嵩陽舊居》,《全唐詩》卷一五〇)
六月槐花飛,忽思莼菜羹。(岑參《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全唐詩》卷一九八)
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莼。(杜甫《贈別賀蘭铦》,《全唐詩》卷二二〇)
橘花低客舍,莼菜繞歸舟。(錢起《送外甥范勉赴任常州長史兼覲省》,《全唐詩》卷二三七)
從來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卻人。(韓翃《送客之江寧》,《全唐詩》卷二四三)
莼羹若可憶,慚出掩柴扉。(郎士元《贈萬生下第還吳》,《全唐詩》卷二四八)
莼菜動歸興,忽然聞會吟。(李群玉《送處士自番禺東游便歸蘇臺別業》,《全唐詩》卷五六八)
托興非耽酒,思家豈為莼。可憐今夜月,獨照異鄉人。(唐彥謙《客中感懷》,《全唐詩》卷六七一)
值春游子憐莼滑,通蜀行人說鲙甜。(李洞《曲江漁父》,《全唐詩》卷七二三)
莼意象作為思鄉符號在唐詩中雖然很常見,但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還是宋人。唐詩中莼意象總共出現了53次,而到了宋詩中,這一數字變成了606。如果說在唐人的印象中,莼還只是江南的一種特產,一個代表而已的話,那么到了宋代,坡的一句“若話三吳勝事,不惟千里莼羹”[9],便把莼推到了一個提及江南舍莼其誰的高度,直接將莼與江南劃等號了。身為越州山陰人的陸游更是愛在詩中寫莼,他一人的詩中莼就出現了71次,這甚至超過了整個唐代!陸游在《嘆老》(《全宋詩》第四〇冊,第25238頁)中感嘆:
晨起梳頭滿鏡霜,豈堪著腳少年場。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敵憑陵意頡頏。寓世極知均醉夢,余生只合老耕桑。石帆山下莼絲長,待我還東泊野航。
果然人一年老便開始懷舊,老年的陸游思念起故鄉的風物,最難以忘卻的便是石帆山腳下那清水河塘中的莼菜了。莼這一植物,因其所生地域上的人與事,作為意象進入到詩歌中,經過眾多詩人的描摹傳承,固化成了詩歌里代表江南的符合,于是憶江南便是“憶莼”[10],憶莼便是憶江南。
二、文學范式中的植物意象
意象是唐詩的情感符號,詩人對意象的運用實是其心跡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流露,但這種表達心意的意象并不包括程式化的意象,或曰文學范式中的意象。這里的范式指的是詩歌體裁的范式,即律詩中對仗的范式。律詩中的頷頸二聯要求對仗自不待言,有時絕句也對仗,比如杜甫的《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唐詩》卷二二八),就是兩個對句組成的絕句。詩歌創作要求對仗的規定使得一些律詩中植物意象成對出現,有時并不表達什么意思,而只是為了詩句的工整。
清人車萬育的《聲律啟蒙》[11]總結了前代詩歌中一些經典的對仗用語,書分上下卷,共30韻,其中涉及植物意象的僅前5韻就有14對:
楊柳綠—杏花紅 楊柳雨—芰荷風 綠竹—蒼松 芍藥—芙蓉 蓉裳—蕙帳 黃花—綠竹 紅菡萏—白荼蘼 棗—葵 梅酸—李苦 海棠春睡—楊柳晝眠 霜菊瘦—雨梅肥 桃灼灼—柳依依 楊花—桂葉 棣棠—楊柳
類似這樣的植物對子在唐詩中很多見,為求詩句工整而堆疊意象的情況較為常見。梅和柳在律句中相對就是個典型例子。“隋與初唐時期,隨著自然風景詩寫作的繁興和律詩創作技巧的逐步成熟,詩歌中‘梅’與‘柳’對偶為言成了春景詩中最普遍的現象”,梅與柳的配搭,“幾成描寫春色尤其是早春景色的固定套式”[12]。既然成為了范式,就很難說這種成對出現的意象除了應景外還蘊含什么深意,至少唐詩中看不出來,到了宋代,“當詩人們不只是客觀地感春寫景,不只流連于物色風景之美,而是生發出其他表現動機,尤其是透過物色進求深刻的思想認識,或寄托性格意趣時,則對事物就有了不同的體認和理會”[13]。這是唐宋詩的不同風格,錢鐘書先生謂唐詩與宋詩“乃體格性分之殊”[14],可謂一語中的。唐人寫的這些植物意象,可能入眼便落筆,也可能不假思索便配對,但無論什么情況,其表意之單薄,詩味之寡淡,則是毋庸辯駁的。
又如蘭和桂也是常見的“搭子”。如以下詩例:
不挹蘭樽圣,空仰桂舟仙。(任希古《和東觀群賢七夕臨泛昆明池》,《全唐詩》卷四四)
桂筵含柏馥,蘭席拂沉香。(李嶠《床》,《全唐詩》卷六〇)
泛蘭清興洽,折桂野文遒。(武三思《宴龍泓》,《全唐詩》卷八〇)
桂宮男掌仆,蘭殿女升嬪。(趙良器《鄭國夫人挽歌》,《全唐詩》卷二〇三)
更有甚者一首詩中連用多個這樣的對子,完全是鋪陳辭藻了,如權德輿的《酬十楚源春夜宿虎丘山,對月寄梁四敬之兼見貽之作》:
東風變薊薄,時景日妍和……蕙香襲閑趾,松露泫喬柯……懸圃盡瓊樹,家林輕桂枝……落落杉松直,芬芬蘭杜飄……(《全唐詩》卷三二二)
這種過分堆砌意象的寫詩方法深為后人所詬病,徐夤就說:“凡為詩,須搜覓。未得句,先須令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斯為上手矣。不得一向只構物象、屬對,全無意味。”[15]明確指出了寫詩如果意象對子太多便失去了詩味。宋人更以整個唐代詩歌作比,告誡作詩者詩歌須平淡些,不要過分繁麗鋪陳,“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幾,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16]。如此看來,權詩顯然是“晚唐之作”了。盡管有人批評,但只要律詩對仗的規矩不動搖,這種范式中的意象“屬對”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集體的文思與個體的玩味
歷史上一些有關植物寓意的典故得到詩家的普遍使用,這就成了集體的文思,比如香草美人、莼鱸之思與折柳送別等。在這些普遍的文思中還有一些詩人個體的玩賞,俗語云“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明皇以海棠比玉環,元稹“花中偏愛菊”,周敦頤“獨愛蓮”,皆是他們個人趣味的體現。
唐人的個性和趣味反映在詩歌中,有兩種形式,一曰古物新義,二曰新物新詠。
所謂古物新義,就是歷來有很多吟詠它的詩章的植物,詩人往往寄寓新的含義,使之有別于他人。比如詠柳詩,人常以柳寄惜別之意,如“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17]和“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18]便是如此。但有些詩人頗能發他人所未發,比如賀知章的《詠柳》(《全唐詩》卷一一二)詩: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該詩完全寫景,既無灞橋柳之思,又無章臺柳之怨,在眾多的詠柳詩中顯得尤為清新可人。又如柳宗元的《種柳戲題》(《全唐詩》卷三五二):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陰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全詩重在一個“戲”字,名為戲題,卻有深意。柳刺史為地方百姓種了很多柳樹,還自謙沒有任何政績可以流傳。其實大樹種成,蔭蔽百姓,便是最大的政績了,但這份功績不到“聳干參天”的時候是顯露不出來的,而“十年樹木”,其彰顯出來的時限已遠超出官員的任職升遷時限了,因而柳宗元用召公奭的典故[19],自我解嘲般地說,我現在沒有什么政績,但后人看到覆地參天的柳樹會想到我。民國年間,馮玉祥將軍進駐徐州時曾作詩曰“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與此詩頗有情趣相通之處。再如詠竹,往往重在歌詠竹的挺拔、虛心等品格,但李賀的一首《竹》(《全唐詩》卷三九〇)卻別出新義,不與他人為伍。詩曰: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前幾句寫景狀物,都很平常,惟末句寫竹的用途,說竹可以讓猢猻立地,拄杖戴冠,實常人所不能想見,真乃詩鬼思詭也。
所謂新物新詠,就是古人沒怎么表現過的植物,唐人由于個人的趣味或特殊的經歷,對這種植物進行了玩味,在詩歌中加以表現。譬如沈佺期的《題椰子詩》(《全唐詩》卷九六)。椰子這種植物前人幾乎沒有在文學中描寫過,《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只收錄了一首提到椰子的詩,即沈約的《詠甘蕉詩》[20],椰在其中還是作為配角出現的,只是為了反襯蕉的甘甜。沈佺期是高宗、武后朝的文學侍臣,詩與宋之問齊名,多應制待詔之作,頗得武則天嘉賞,后因諂附二張,神龍復辟后被流放驩州,于是“有幸”見到了關中文人們很難看到的熱帶植物椰樹,寫下了這首詩。詩曰:
日南椰子樹,香裊出風塵。叢生調木首,圓實檳榔身。玉房九霄露,碧葉四時春。不及涂林果,移根隨漢臣。
本詩前三聯寫椰樹的風姿,長春裊娜,末聯以樂景寫哀情,感嘆因椰樹無法栽種到關隴地區,所以這么好的樹木詩人無法帶走,實際暗含了詩人猜測自己將復官無望,流離他鄉,因而失落苦悶的情緒。
唐人于花木頗多玩味,這種玩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社會風氣影響的,以至于一些不隨風潮的詩人還被人疑怪。當時蜀中盛產海棠,“蜀之海棠,誠為天下之奇艷”[21],而在成都草堂住了多年的杜甫卻沒有寫海棠的詩,引來后人怪之。《聲律啟蒙》上說“杜陵不作海棠詩”,并解釋道:“《王禹偁詩話》杜陵無海棠詩,以母名海棠也。陸放翁云,老杜不應無海棠詩,意必失傳耳。”[22]這一番海棠詩案,誠為詩壇一件趣事[23]。
總之,唐詩中的植物作為意象,其類型有寫實也有象征,有典故賦予的含義,也揉入了詩人的情感與思想,集體的文思與個人的玩味相映成趣,共同組成了唐詩的植物意象群。
參考文獻:
[1][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M].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609.
[2][南北朝]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95.
[3][明]胡應麟.詩藪[M].北京:中華書局,1958:1.
[4]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末句,《全唐詩》卷二一六。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本文所引之唐詩若無特殊說明均出于此,下文引用時不再說明.
[5][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二七)[M].臺灣: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165.
[6][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M],北京:中華書局,1956:95.
[7][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84.
[8]楊萬里,小池.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四二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6165.
[9]蘇軾.憶江南寄純如五首(其二).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一四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9475.
[10]陸游.舟中夜賦.“寓居尚復能栽竹,羈宦懸知正憶莼。”.全宋詩(第四一冊),1998:25630.
[11][清]車萬育.聲律啟蒙[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
[12]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250-251.
[13]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256.
[14]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2.
[15][唐]徐夤.雅道機要.見王運熙等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67.句讀為筆者略改.
[16][宋]佚名.漫齋語錄.見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88.
[17]戴叔倫.賦得長亭柳.全唐詩(卷二七三).
[18]杜牧.新柳.全唐詩(卷五二六).
[19]《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1550.
[20][南北朝]沈約.詠甘蕉詩.“抽葉固盈丈,擢本信兼圍。流甘掩椰實,弱縷冠絺衣。”見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8:1659.
[21][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雜記之屬.
閱讀古詩,總的來說要弄清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是寫了什么,這是內容方面;二是如何來寫的,這是牽涉到寫作藝術的問題。今天我們來談一下如何鑒賞內容方面的問題。
詩歌類別的不同,決定了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不同。所以,了解詩歌的類別,也就知道了詩歌抒寫了哪一類情感。詩歌的類別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1.送別詩:送別詩一般是叮嚀對方、勸慰對方、或表達一種信念依依不舍之情,或表達別后的思念之情。例如,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本詩是王維在三十多歲時為送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作的一首送別詩,這首詩飽含著依依惜別的深情,它不僅出色地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摯情,而且成功地表達了人們離別時的一種普遍的心情,因此歷來被人稱為贈別詩中的千古絕唱。
2.懷古詩:主要是憑吊古代的人或事,對人,表達緬懷之情;對事,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根據懷人和懷物的不同,所表達情感也有所不同。懷人的一般表達對古人的仰慕及對自己的悲嘆。例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歌中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詩人對他的功業充滿了仰慕之情,同時懷古為了傷今,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功業未就的無限感嘆。
3.戰爭詩和思鄉詩:這類詩是以邊地戰爭或邊塞軍旅生活為內容,一般的戰爭詩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這樣壯闊主題的比較少,大多是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例如,杜甫的《兵車行》表現了唐代的安史之亂給老百姓帶來的苦難;再如高適的《除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此詩表現了詩人客居在外的思鄉之情,不過表現手法很獨特,它撇開自己,從對方入手,想像故鄉親人想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形。
4.狀物詩:這類詩以一定的景物或事物為吟詠對象來表現一定內容,根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又可分為不同類別:
①托物言志詩。這類詩中物被賦予一定的品質或精神,借以寄托作者的理想。一種是表達作者的志向,另一種是表達自己的品質。像大家都熟知的于謙的《石灰吟》就屬于此類;再如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詩寫苔不為環境所限依然青春煥發,樂觀向上的精神和不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棄,敢于爭先,奮發向上的品格。寄托詩人自適其樂,不甘示弱,高雅俊潔的人格精神。
②寫景抒情詩。寫景抒情詩是通過對景物的敘寫,寄寓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表達作者對世事的某種態度、看法等。如王維《田園樂》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體現了詩人親近自然的樂趣。本詩的寫景特點是詩中有畫,繪形繪色;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或以聲襯靜)。表現了“山客”的閑適恬靜的心情。
③寫景明理詩。這類詩通過對景物的敘寫來提示一定的道理或哲理。像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提示了讀書的有關道理。再如王安石的《江上》: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清明之夜,靜室獨思、把玩回味古人關于清明節的一些詩詞和記載,突然感覺很奇妙。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特殊的一個。首先,傳統節日都是以太陰歷(夏歷)的某個固定日子為準,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等,唯有清明節是以太陽歷為準,在每年公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與太陰歷基本無關,卻與農時有著莫大的關系。其次,其他節日大多以喜慶為主基調,只有清明節,祭祖、寒食、踏春、插柳、飲樂五大主題,把悲傷、喜悅、勞作、游樂融為一體,既有追舊、又有撫今、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矛盾組合,把五大主題重新排序一下,一天之中,似乎濃縮了某種人生的意味。第三、其他節日,人們大都不在意天氣情況,陰晴雨雪都不會太影響節日氣氛,唯有清明節,詩人們的情緒似乎總是被天氣左右著,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雨霏霏,無論是早晨正午還是黃昏黑夜,都給人以無限意味、生出不同的感慨來。忍不住翻閱一些書籍資料,想整理、考據出一些頭緒來。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夢梁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祭祖、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據《舊唐書》記載:“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例程。”為什么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生發的緣故。而草木萌生,總是從根上開始萌動,而祖塋,正是人們心目中的自己的“根”,所以要去親臨察看。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供上酒食果品等祭品,填新土、壓墳頭、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這樣的祭祀無疑是悲傷凝重的,若是孤獨一人,又趕上陰雨霏霏,更會平添無限的悲戚哀傷,唐代杜牧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寫的就是清明節的這種特殊氣氛。南宋詩人高翥有《清明》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月落狐貍眠冢上,夜來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直接寫出了對人生、生死的感悟。(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寫盡了動亂年代清明墳墓無人祭祀的荒涼與冷清。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海外華僑華人專程回歸故鄉,祭掃祖先陵墓、追懷先人功德、拜會親友、尋根問祖。即使遠在異域、無法在清明節期間返回故鄉,人們也要焚化一些紙錢、或寫下一些文字,稱之為“遙祭”、“心祭”。祭祀,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沉重傷感的主基調。
清明節又名寒食節、踏青節。寒食節的起源,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鉆燧取火,燃起新火,稱為“換火”。換火之后,負責“鉆燧取火”的祭司或部落首領,要派人將新火種傳送給下屬各部,稱為“傳火”,“換火”之前要禁火三天,稱為禁火節。禁火節人們只能吃冷食,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唐)韓翃有《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傳蠟燭”指的就是“換火、傳火”的習俗。換火時,舊火熄滅、新火重生,猶如奧運火炬般次第相傳、綿延不絕,傳達了新舊更迭、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至今還留有一句成語“薪火相傳”。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期間,因饑餓暈倒,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介子推不愿為官。便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讓軍士上山搜索,沒有找到。乃下令舉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孰料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終究不見介子推下山。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留下遺書勸晉文公愛惜百姓“勤政清明”,晉文公把介子推母子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又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祭祀。 晉國百姓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稱為寒食節。此后,寒食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宋】黃庭堅清明有詩:“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士甘焚死不公候”指的就是介子推的典故。寒食,反映了一種傳統的美德、操守和氣節。
上巳節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周禮·春官·女巫》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韓詩注》解釋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開始日期在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后改為三月三日。故又稱三月三。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并結伴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祓禊fu2xi4)祓,為祓除病氣,禊,是修潔凈身。祓禊,即除去兇疾的祭祀儀式。《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并自由擇偶或交合。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談情說愛、私奔野合。《詩經·鄭風·溱洧》中描寫了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愛的場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從此,“令會男女、奔者不禁”成為“三月三”節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
魏晉以后,該節日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于是后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景。還有了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相思之情。宋代詩人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蘇堤清明即事》)其中“半出城”一語道破了清明期間男女游人蜂擁出城、踏春郊游的盛況。而“萬株楊柳屬流鶯”更隱含了踏春男女之間難以言表的情懷。此節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余韻可尋,現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系。即使到了現代,人們依然把青年異性之間的艷慕吸引叫做“春情”、思春、懷春。上巳踏春的歡快清新、浪漫旖旎成了清明節的另一基調。
戴柳的風俗,據說起源于晉文公,而插柳的風俗,據說最初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隱含著生命繁盛、生生不息的主題。柳樹是古時人們做棺木的上好材料,故有“清明不插柳,死后變黃狗”亦即死后會遭人遺棄的民間俗語。清明前后,春風和煦、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使得人與大自然實現和諧與溝通,為清明節增添了一股清新之氣,增添了更多的春天的希冀與夢想。踏春之時,仕女簪花、士子別柳,更有一種敞開心扉、返璞歸真的天然野性,民間諺語亦有“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的說法。“尋花問柳”,也就成了一種順應天時人性、自然而然的事。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節是祭祀之日,那些得不到祭祀的孤魂野鬼,便會趁機作祟。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南北朝時期,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菩薩以柳枝沾甘露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最初的“贈柳”,也只發生在戀人、夫妻或異性朋友之間,男子遠行,女子折柳相贈,《詩經
?偊b小雅
?偊b采薇》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與“留”諧音,以表示依依惜別、款款挽留之意。后發展到同性朋友之間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主人送客至此橋,離別贈柳以表示不忍相別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長長的楊柳枝條,在春風中披拂搖曳,似飄曳的長發、似揮舞的手臂、似纏綿的柔情,總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加之柳枝寓意著家鄉、兼有生命力強、驅邪平安之意,“折柳贈別”就蘊含了多重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清明折柳,與濃濃的親情、友情之中,又帶出了濃濃的離愁別緒。
清明更是我國農民一年辛勤勞作的開始,南方桑蠶初孵、黃淮小麥返青、華北土地解凍,唐王維詩《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描寫了清明期間雨后鄉間的景色,一派清新之氣,以及雨后農家全家去下田的忙碌充實,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農家歡快放松的心情。我國古代還有清明節聽蛙鳴預測年景的習俗,宋范成大春田園絕句:“湔裙水滿綠蘋洲,上巳微寒懶出游。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形象地寫出了農人“聽蛙計年”的喜悅之情;“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奇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清明節過后,就該是緊張忙碌的農活了。民間更有“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雨打清明后、高田可種豆”“清明有霧,夏秋有雨、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沙塵暴)”等農事、天氣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清明節激人奮進,促使人們為了新的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