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觀潮時間錢塘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揭示課題,引出“奇觀”
理解“觀潮”的意思,知道這里的“潮”指錢塘江大潮。如有學生曾見過錢塘江大潮,可請他們做做介紹;如學生都沒有見過,則讓他們說說想象中的錢塘江大潮。接著借視屏展示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場面,進而引導:“同學們,比起錢塘江大潮,我們常見的潮水根本不值一提,宋代詩人蘇軾曾這樣贊嘆道:‘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古往今來,很多像蘇軾這樣的文人墨客,在飽覽了壯觀的錢塘江大潮后,都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來贊美這大自然的杰作。今天,我們就憑借課文,跟隨作者到浙江海寧,欣賞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并看看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向人們展示這天下奇觀的。
二、初讀課文,感知“奇觀”
1.自由朗讀,讀出形象。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并在讀中思考:讀了課文,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從哪些畫面中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確實是“天下奇觀”?自讀想象后,引導學生交流并梳理畫面和感受:一是寫“潮”的畫面:潮水之快,潮位之高,潮聲之大,可見錢塘江大潮堪稱天下奇觀;二是寫“人”的畫面:大堤上人山人海,潮來時人聲鼎沸,可見錢塘江大潮堪稱天下奇觀。
2.瀏覽課文,梳理形象。為使課文描述的形象給學生清晰的印象,在學生交流后可讓學生瀏覽課文,理清敘述順序,讓學生明白:作者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分別從“潮”和“人”兩方面展示形象,突出“奇觀”。
三、品讀想象,領略“奇觀”
在課文中,作者運用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表現了大潮的雄偉壯觀。為促使學生具體領略大潮的壯觀奇特,深切感受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可引導學生閱讀想象,再現形象;相機拓展,創造形象;設身處地,自由表達,以求情感熏陶與語言發展的融合。
1.品讀寫“潮”的句子,入境想象,感受景觀之奇。課文第3、4自然段,從聲音和形態兩方面具體介紹了大潮來臨時的驚心動魄的景象。寫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寫景象,從“一條白線”到千萬匹馬“齊頭并進”……大潮越來越近,響聲越來越大,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蔚為壯觀。為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大潮的氣勢,可讓學生朗讀想象,還原形象,步入情境,觀其潮,感其形,聞其聲,進而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1)由聲音感受奇特。讓學生找出寫聲音的句子自由朗讀,借助語速、語氣、語音的變化,顯示出潮水的由遠而近,潮聲的由低而高,從聲音之大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接著讓學生借助視屏,感受“好像悶雷滾動”和“如同山崩地裂”的潮聲,然后啟發引導:讀了句子,看了視屏,你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潮聲的宏大,感受大潮的奇特。進而以“作者是怎樣描述潮聲的”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使學生明白:“好像悶雷滾動”,說明潮聲很大,但由于在遠處,因此不是太響;“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說明潮水已到眼前,聲音震耳欲聾。作者借助形象的比喻,具體真切地展現了潮聲由遠而近、由小到大的過程,凸顯了錢塘江大潮的奇特。(2)由形象感受奇特。在文中,聲音與形象的變化有機聯系,相得益彰。為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可引導默讀課文,畫出寫潮水樣子的句子,并借助朗讀再現形象,然后分別引導品讀想象。如“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一句,可這樣引導:“一條白線”指什么?為什么作者把江潮比做白線呢?以使學生明白:“一條白線”,形象地寫出潮水從天際間向這邊涌來的情景,那寬闊的潮頭激起的白色水花,對于江面來說,猶如系在腰間的飄帶,此時的整個錢塘江,如同手持雪白的飄帶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刻,可相機介紹楊萬里的詩句:“海潮銀為郭,江橫玉系腰”。第4自然段寫“顛峰時刻”大潮的句子,可先引導自由朗讀,想象形象,然后指名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閉目想象,進而讓學生自由描述那壯觀的場面,敘談自己的感受,老師相機介紹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詩句,使那以江面為舞臺,手持“白練”盡情狂歡的潮頭躍然學生眼前,蕩漾學生心間。進而再播放視屏,讓學生在想象形象與實際畫面的聯系中,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特,隨后品味寫潮水形象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自己最欣賞的句子,并陳述理由,以使學生從“一道白線”“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齊頭并進”的“白色戰馬”等描述中,看潮水推進中形象的變更,看作者描述中比喻的精妙,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2.品讀寫“人”的句子,拓展想象,感受景觀之奇。課文還以觀潮人數之多、熱情之高從側面突出大潮的奇特。對此,可引導學生通過形象的還原和拓展,借助人們的所見和所感,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可讓學生反復朗讀寫人的句子,結合第一幅插圖啟發想象,讓他們設身處地,表述形象:(1)如果你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一路會看到怎樣的情景?如果你在其間,能說說為什么前來嗎?引導通過人們扶老攜幼前來看潮情景的描述和自我心理的敘述,感受奇特的江潮對人們巨大的誘惑力。(2)大堤上人山人海,人頭攢動,“大家昂首東望”,如果你置身其間,環顧四周,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引導描述人們“昂首東望”時的動作、神情,揣摩人們的焦急而又耐心,興奮而又激動,從人們對大潮的期待中體會其“奇特”。(3)天際間出現“一道白線”、眼前出現“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和“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時,你會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說?環顧四周,你看到人們怎樣的表現,聽到人們怎樣的話語?引導通過自己和人們表現(歡呼、攝影、贊嘆、留影……)的描述,體會奇特的大潮在人群中產生的強烈反響,可重點描述不同年齡、不同國籍的人對大潮的贊嘆,以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奇特”。
四、創設情境,贊美“奇觀”
為使錢塘江大潮永遠在學生心中奔涌,讓精彩的語言永遠在學生倉庫貯存,可以課本為藍本,或借助插圖,或運用視屏,創設情境,讓學生充當解說員,對“觀潮”過程作“現場直播”,借助具體形象的語言把“錢塘江大潮”和“觀潮的情景”展現在觀眾面前,以培養學生合理想象拓展形象、轉化語言靈活表達的能力。可這樣引導:同學們,一年一度的觀潮日又如期而來,電視臺對現場進行直播,讓你擔任現場解說,你想如何將那壯觀的場面對電視機前的觀眾進行描述呢?(引導說說“直播”要求,教師適當提示: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描述所見、所聞和所感;語言要力求具體、生動和形象;還可借助動作、神情和語氣加強效果,吸引觀眾。)讓學生自行準備后在小組內交流,再指名憑借插圖或視屏,進行“現場直播”。最后,教者繪聲繪色地進行示范,讓錢塘江大潮再次在學生心中“掀起波瀾”:
各位觀眾:你們好!
我是××電視臺的記者××,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我在海寧市鹽官鎮的海塘大堤上向大家轉播。現在是上午8點鐘,距潮來的時間還有5個小時,可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翹首等待那激動人心的時刻的到來。
大家看,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現在江面風平浪靜,越往東越寬。
…………
現在是午后一點,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這時,人頭攢動,不少人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歡呼起來:“潮來啦!”
觀眾朋友,你們聽到了嗎?潮水的響聲越來越大。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天邊泛起一道銀線,若隱若現。那條白線快速地向我們移來,遠遠望去,宛如一群潔白的天鵝排成一線,展翅翩翩飛來,又像一條閃亮的白龍向這邊騰飛,好壯觀啊!近了,近了!洶涌的大潮如受驚的雄獅,驚吼躍起,聲如山崩地裂。剎那間,壁立的潮頭近7米,仿佛一堵高大的水墻,呼嘯著席卷而來。游客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聲和歡呼聲:“太棒了!”“太壯觀了!”(對人的描寫略)
今天,老師讓我們在大屏幕上觀看了錢塘江大潮。觀看后我知道了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第一潮”。
潮剛來的時候,遠遠望去,猶如千軍萬馬齊殺過來那么兇猛。等潮水涌到人們觀潮的碼頭時,它們就像幾萬頭巨象一起頂撞碼頭,可是以它們的力量還是撞不破碼頭,但他們一直堅持不懈的頂撞,過了好長時間,也許他們覺的累了,沒有力氣在撞了,它們只好撤退了。
看完錢塘江大潮后,我心里想,真不愧為天下第一潮呀。這真是太壯觀了,這么壯觀的景色,在世界上也是很難見到的。有機會我一定會去錢塘江,去親自感受一下這么壯觀的景色。
石家莊長安區談南路小學四年級:胡一迪
1.地域資源的作用
學生既是地域文化的觀賞者,又是地域文化的實踐者。充分利用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熟悉感和親近感,激發其學習動機,增加其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其遠大志向。
2.獨特環境的考慮
錢江潮洶涌澎湃,氣勢磅礴,舉世聞名。蕭山從1994年起,每年舉辦國際觀潮節,活動的是在南陽(又稱潮都)街道的杭州觀潮度假村舉行。我校離杭州觀潮度假村只有2千米左右的路程。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學校開展“潮”文化教育活動,打造品牌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創建特色途徑
1.營造特色文化
“校園應是一本活的教科書,使每座墻都能說話。”在校園環境布置上,我們力圖蘊含“潮”的氣息,通過“浮石裝飾、墻面布置、展廳建立”進行體現。
(1)浮石:家鄉特有的一種裝飾石材
在北教學樓前的正中位置的橢圓形水池中矗立著一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大型假山,師生們為有這樣的家鄉裝飾品而感到自豪!
(2)墻面:學校走廊墻面
①一樓走廊墻面:展示赭山“十景”圖。我們學校所處的位置——赭山。南宋時期就有赭山“十景”之說。赭山“十景”圖的展出,激發全體師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與自豪感。②二、三樓走廊墻面:懸掛家鄉名人像。如:清朝歷史學家高士奇、清朝書法家高云滕、革命烈士曹阿堂。
家鄉名人眾多,他們的優秀事跡及所體現家鄉的那種“奔流不息,勇立潮頭”弄潮兒精神,激勵著全體師生。
(3)展廳:即“潮文化”教育展示廳
為了讓學生了解“潮”、欣賞“潮”、感悟“潮”,我們學校特地建立“潮”文化展示廳,廳中介紹了錢塘江的歷史變遷、舉辦觀潮節的盛況、觀潮需要的注意事項等內容。
2.結合學科教育
具體做法是:抓好“一點一面”。
(1)一點,即抓好校本教材施教
①編好校本教材
2008年10月我們編輯出版了校本教材《赭山——我們可愛的家鄉》。這本教材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史料翔實。
②用好校本教材
在使用教材過程中,力求做到“六個”到位:意識到位、責任到位、時間到位、進度到位、研討到位、評價到位。
(2)一面指各學科滲透
在學科教學時,要求做到“兩個結合”: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特定與隨機相結合。
3.參與活動體驗
(1)發揮少先隊組織作用
學校以此為陣地,全面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被“潮”所潤澤。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①讓隊員們走出校門,在家長的陪同下,親自觀潮,欣賞那勢如千軍萬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觀,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之美;參觀昔日一片灘涂及鹽堿地上發展起來的廠房林立的南陽經濟開發區,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查詢有關錢塘江的淵源、沿革、人文、掌故,家鄉面貌發展變化等知識和內容。
②通過與世代居住在錢塘江邊人的直接交流,感受錢塘人的性格,發現錢塘人的勤勞、勇敢、樸素與堅韌,體驗涌潮文化的深刻內涵。
(2)開展“弄潮兒”小記者團實踐活動
“弄潮兒”小記者團,在大隊輔導員的帶領下開展下列活動:尋找家鄉名人;采訪當今名流、名企;宣傳家鄉的特色產業;雕塑家鄉浮石;調查母親河——錢塘江的水質等。
(3)建設德育“基地”
2002年3月,學校與南陽經濟開發區、蕭山“倉前水文站”“赭山遠鴻苗圃”“南陽敬老院”等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為學生實踐活動,提供幫助。
(4)進行“六項”特色活動
如,開展“誦讀國學經典,弘揚潮鄉文化”的錢江潮詩文誦讀活動進行;“潔美潮鄉,文明潮鄉”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踏青活動;組織傘鄉孩子制傘比賽等等。
三、創建特色成果
近幾年來,學校德育以“潮”文化教育為載體,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教育教學成果。
1.彰顯了學校特色
(1)“弄潮兒”小記者團碩果累累
2007年“弄潮兒”小記者團被全國少工會授予“紅領巾優秀小社團”稱號。2009年“弄潮兒”小記者團被杭州市少工會授予“杭州市優秀雛鷹假日小隊”稱號和蕭山區“德育十佳社團”稱號。
(2)大、中隊活動影響深遠
2007年舉辦了義蓬片“觀涌潮奇景,學家鄉名人”的中隊展示活動。2010年4月,學校舉辦了“走向潮鄉深處,尋找赭山的記憶”校本課程課堂教學觀摩活動。2011年12月,舉行蕭山區“潮潤百年赭小,秀我七彩童年”少先隊大隊活動等有關活動,在蕭山教育信息網、蕭山日報、蕭山電視臺進行了報道。
(3)學校知名度日益提升
2010年上半年,學校接受了浙江教育在線電視臺的現場采訪,高榮華校長作了開展“潮”文化教育活動的總結。下半年,學校被評為“蕭山區德育特色學校”。近幾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
2.增強了教師的能力
自從開展“潮”文化教育活動以來,有20多個課題、論文、案例在區級及以上獲獎。如2007年《有效利用區域資源深化地方課程教育內涵——對“潮”文化延續教育的實踐研究》獲得杭州市地方課程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2008年《把握地理優勢,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赭山“潮文化”實踐活動研究》獲得蕭山區第二屆德育精品工程。2011年《文本研究、星級評定、個性評價——基于“潮文化研究”平臺提升有效教師素質的研究》獲得浙江省義教論文評比一等獎。
3.發展完善了學生素質
(1)學習態度的轉變——主動參與,積極體驗
“潮”文化對學生而言內容更鮮活,形式更活潑,時空更開放,學生更喜聞樂見。
(2)學習方法的轉變——質疑探究,改變學法
在活動中,自己去發現新知識,探究新方法的能力大大增強。
(3)思想品質的轉化——道德內斂,導之以行
我們在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以潮修德”這一育人目標,進行艱苦樸素教育、耐挫教育、競爭意識、責任擔當意識教育等,增強了熱愛家鄉的認同感、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和發展家鄉的責任感。
四、教育愿景
有需要才有動力。信息化學習的需要來自學生閱讀與觀察中的問題。比如說,筆者在嘗試項目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觀潮》時,學生提出了“錢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別人是怎么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呢”“我想看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它到底是不是如作者所寫的那樣壯觀呢”等問題。這些問題,《觀潮》一文是解Q不了的,需要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去查找相關資料才能解決。所以,學生提出問題很關鍵,首先說明學生在閱讀時思考了,其次說明學生想了解更豐富多彩的學習資訊,再次說明學生具有信息化學習的動機需求。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多給操作鍛煉的機會
當學生有了教材文本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不是筆者動手去給學生查找資料,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機會多了,慢慢就會積累豐富的經驗,形成可靠的信息化學習能力。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速度慢些,鍛煉次數多了,熟悉了,能力提高了,速度自然會快起來的。另外,為了方便學生操作實踐,在進行項目學習時,時間可以靈活安排。有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需要動手上網查找資料并整理資料,方便展示;有時是在討論交流中需要上網查找資料解決問題;有時是在課后深化學習中需要上網查找資料,整理作品等。
三、適時指導與示范
在項目學習中,學習成果比較豐富,有的也比較復雜。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應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摸索,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而是要陪同指導,甚至示范操作。有時候,在教師看來不是新東西,但學生沒有接觸過,究竟怎么操作,還是需要教師的指導、示范。再說,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師生共同面臨的新東西也多,教師需要學習在先,體驗在前,這樣學生需要幫助時,才能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示范。
四、多展示,多交流
在項目學習中,學生多是分組學習的。在一個班里,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在進行分組時,要注意把信息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分到各個小組,成為小組里的“信息化學習專家”,帶動其他小組成員掌握信息技術。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進行信息化學習展示與交流,讓各層次的學生分享信息化學習的經驗,讓每個學生在展示交流中體驗成功,體驗快樂,會更積極地開展信息化學習。
五、及時評價
項目學習非常重視過程評價,信息化學習作為一項學習技能,自然是項目學習的目標之一,也應是評價對象之一。對于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表現,教師要及時評價反饋。有的學生需要教師提醒才會進行學習,而有的學生卻能主動地開展學習,所以,教師要及時、公正地進行評價,要充分利用評價的力量,促使學生持續提高信息化學習能力,最終讓學生都真正成為信息化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要分出優劣。
六、學科整合
項目學習的特點之一就是跨學科。在筆者的語文課里,有時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教學生信息技術,而在筆者的信息技術課里,有時卻是在指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完成語文學習任務,將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學科進行整合。這樣一來,信息技術課,學生學得有趣有意義;語文課,學生學得更豐富,更有實踐性和探究性。語文課也好,信息技術課也好,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完成項目主題。通過項目主題,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一、重在一個“導”字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啟發引導學生提高自學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1)要注意運用新穎充實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觀潮》一課主要講錢塘江大潮壯麗的景色,可分為“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三個階段,教師可在每個階段都配以錄像、音樂和朗讀,讓學生在形聲交融、動靜對比的感受之中領略錢塘江大潮到來的神奇、奔放和壯麗。
(2)要教學生會學習,自己去探索新知。常言說:“不稱職的教師給學生‘金子’,而高明的教師教給學生的則是‘點金子’。”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寫了處于饑寒交迫、孤獨無助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種種美妙的幻象。因此,在學習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中,滲透學法指導;在學習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中,引導學生對前面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總結學法,教師引導學生按“讀、劃、思、議、再讀”的步驟學習;學習第三至第五次擦燃火柴時,由于學生逐步發現并領會了學法,教師只作點撥指導即可。這樣,學生的學法在閱讀實踐中就會逐漸轉化為技能技巧,能自己會讀書。
二、體現一個“放”字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一個“放”字。這就要做到:
(1)保證“讀”的時間。在“讀”的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進行反復地閱讀實踐,做到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春雨》一課描寫了沙沙細雨使大地回春,并精妙地配搭了詩句:“點紅桃花”“染綠柳芽”“喚醒青蛙”。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在讀中領會“點紅、染綠、喚醒”的含義,欣賞詩句恬靜的美,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春回大地”的美景圖。
(2)保證“講”的機會。課堂上教師應循循善誘,鼓勵孩子標新立異,講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如《烏鴉喝水》一文,在講到“烏鴉還可以用什么辦法喝到水”時,有的學生說:“書上講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太慢了,可以把瓶子傾斜擱到石子上,這樣水就經瓶口斜過來,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這樣做又快又好。”有的學生說:“可以用吸管。”……這些獨特的見解,正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教師應給予肯定,以發展他們思維的求異性、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