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詩經中的愛情詩

詩經中的愛情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詩經中的愛情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詩經中的愛情詩

詩經中的愛情詩范文第1篇

關鍵詞:情詩;植物;巫術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7-0019-01

詩經》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中國最早的植物圖譜。《詩經》305篇,其中記錄植物達140多種,內含草類85種,木類58種,比如《周南?關雎》、《周南?卷耳》、《周南?葛覃》、《周南?桃夭》、《周南?]q》中的荇采、蒼耳、葛蔓、桃花、]q,《召南?采蘩》中的白蒿,《衛風?氓》中的桑樹,《衛風?木瓜》中的木瓜,《王風?丘中有麻》中的大麻,《小雅?采薇》中的薇菜等等,這些植物意象在詩歌中頻繁出現,顯然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知道“興”是《詩經》主要的藝術手法之一,朱熹《詩集傳》曰:“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用一物引起他物,從而觸動詩人的感情。而對興的用法解讀一直以來莫衷一是,有的學者認為興僅僅作為發端,與下文所詠內容僅有藝術形式或情調上的聯系,與意義無關。也有的認為興與下文有意義上的聯系,暗含了一定的寄托關系,能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從文學表現手法的角度來說這兩種說法都各有道理,不分對錯,難以區分,我們在這里試圖繞過藝術特征的角度,從原始先民的意識形態來分析《詩經》中的植物興象在詩歌中的作用。

一、巫術的產生與應用

上古先民處于混沌和懵懂的狀態之中,生產力水平和科學知識的極度落后和貧乏,使其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著極少的了解。在先民看來,自然萬物是神秘的,充滿了魔力,甚至是恐懼。當面對大自然的災害,如地震、洪水,或者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而無能為力的時候,先民就幻想出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并對之加以膜拜,巫術也便隨之出現,并應用于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先民的抽象思維能力尚處于最初發展的階段,思維還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象和感性材料,還不能將自身與自然界截然分開,在感知自然時,認為人和物之間都是有靈性和感應的,因此他們經常借助于人們所熟悉的某種具體的形象表達特定的情感體驗,進行巫術活動,很多物象便被賦予了巫咒的意義。《詩經》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巫術的影響。

二、植物性巫術在情詩中的具體表現

《詩經》中的情詩廣泛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和挫折,在《詩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詩中提到的眾多植物意象便是發咒者意志和欲望的自我中心性投射,其中的大部分是表現追求愛情和思戀懷人的。

《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男子愛上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思戀不已,卻又追求不到。詩中三次提到荇菜,難免顯得繁冗,而從巫術角度來看,通過荇菜的強化作用建立起信心,形成心理上的暗示,并深信通過自己的誠心禱祝就會達成心愿,更顯得合理。

再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P。我姑酌彼金,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矣,我馬矣。我仆j矣,云何吁矣!”女主人公反復采摘卷耳卻始終不能裝滿一小筐,可見女主人公根本無意采集卷耳。后面又提到“金”、“兕觥”、“馬”、“仆”等器物,不可能是一個遠離丈夫獨自生活的女性所能有的,如果把這些作為禱祝的禮儀用品來看待更為合適。因此女子借采摘卷耳是為了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認為這些承載了巫咒的植物,有助于自己愿望的實現。

還有《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木瓜”、“木桃”、“木李”在上古都被看作男女之間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在這里并不是簡單的投贈之物,而是被施用了巫術借以表達“永以為好也”的美好愿望,希望可以使戀情長久不變。我們且不管咒術是否真的能實現,最起碼已對發咒人來說有相當的心理效應。

《詩經》中這樣的詩還很多,比如《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野有蔓草,零露”,《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王風?采葛》:“彼采葛兮”、“ 彼采蕭兮”、“ 彼采蕭兮”,《召南?坑忻貳罰骸坑忻罰其實七兮”、“坑忻罰其實三兮”、“坑忻罰頃筐I之”,詩中所涉及到的植物被多次提到,顯然是借助巫術的力量幫助其增強信念,實現愿望的的一種方式。

詩經中還有一部分巫咒是用來表達不滿和反抗的。比如《王風?中谷有》:“中谷有,縷淝矣。有女仳離,其嘆矣。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中谷有,縷湫摶印S信仳離,條其嘯矣。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縷涫矣。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即益母草,詩中多次用干枯衰敗的益母草的形象表現女子的悲慘遭遇,寫女子被丈夫拋棄,恨自己命運不濟,遇人不淑,對不公平的社會現實予以控訴。在現實障礙和困難無法克服的情況下咒語便成了超現實的極端形式,表現更為激憤的感情。

三、植物的內在意蘊

可見,植物在詩中的出現是相當頻繁的,并且都承載著某種巫咒意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植物可以承擔起這樣的職能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同。

眾所周知,原始先民主要靠采集和漁獵為生,雖然到商周時期,已經過渡到農耕社會,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采集勞動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物質生產中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風。正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在進行詩歌創作時會不可避免的經常提到最為人們所熟悉和了解的,與采集有關的各種植物意象。另外此時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社會分工,男子從事農耕,女子從事采集,在農業生產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女子處于一種輔助和補充的狀態,更多時候植物成了女性符號的隱喻象征,因此在詩歌創作,尤其是在表現男女戀情的作品中植物的頻繁出現就很正常了。

第二,與植物本身的特性有關。

上文提到了《周南?關雎》中的荇菜,從其植物特性來看,荇菜屬于淺水性植物,葉片小巧別致,花朵呈鮮黃色,花多且多花期長,經常用作點綴水景的佳品。而且根莖可以食用,可做蔬菜來煮湯,柔軟滑嫩,在上古是美食。可見荇菜不僅是一種外觀非常美麗的植物,而且還有實用價值,這種特點正好暗合了“淑女”外貌美麗,品行賢淑的標準,所以在詩歌中用來表現女子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而借用巫術追求心上人的作用也就很明顯了。

再比如《王風?中谷有》中的益母草,是一種中草藥,嫩莖葉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多種營養成分,有活血祛瘀,名目益神的功效,還可用來醫治女性疾病,養生育子,與女性有著非常密切的關連。詩中多次提到益母草的枯萎,隱喻了生命力的消退和營養的損耗,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憔悴的女性形象,用于表示被夫拋棄的悲傷女子是非常合適的。

參考文獻:

[1]張建軍.《詩經》與周文化考論[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4.

[2]余冠英.《詩經》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陳子展.《詩經》直解[M].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4]孫作云.《詩經》研究[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詩經中的愛情詩范文第2篇

【摘 要】 文章闡釋了《詩經》中的《邶風?靜女》、《{風?柏舟》、《王風?采葛》中的純美愛情,認為《詩經》中的愛情詩所表現的大膽追求、堅貞不渝、純真無暇的愛情觀值得當今大學生借鑒,有利于當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批判了現今社會物欲橫流,功利化的愛情觀。

【關鍵詞】 《詩經》;愛情觀;精華;借鑒

愛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感追求,我們都希望永浴愛河,共度此生,也算給世間孤獨的裸的自己一個圓滿的交代。縱觀《詩經》,我們可以發現,在《詩經?國風》中的160篇詩作中就有52篇是直接描寫愛情的,此外,還有許多以家庭婚姻為題材的詩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愛情內容。這些作品所表現的大膽追求、堅貞不渝、純真無暇的愛情觀,反映了當時民風的淳樸,向世人展示了完整的愛情過程。現代社會依然在延續著這種美好的情感,或摯烈,或平淡,卻也夾雜著些許的功利色彩。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愛情特征,每個個體都有自己愛的方式。因為愛情,把毫無血緣關系的兩個人結合為一體,繁衍后代,甜蜜生活。莎士比亞曾說:“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蜜語,不是軟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語言基礎上的,是人類特有的情感,是人類不竭的動力之一”。[1]《詩經》中愛情觀的精華值得當今大學生借鑒,從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今后組建幸福美滿的家庭做準備,也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得以傳承。

一、《詩經》中大膽追求,堅貞不渝的愛情觀與現今社會隨意的愛情觀

《詩經》時代的愛情盡管處處昭著遠古時代的古樸痕跡。但它早已不再是人類童年時期的純生理本能的需求了,在他們追求異性的過程中,已經有了明確的擇偶標準,他們表達著自己內心真實、高尚、純潔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健康的、質樸的,也是動人的,嚴肅的。[2]《詩經》中的愛情觀自然流露,表白大方,充滿了甜蜜,也彰顯了一種大膽追求的行為。如《邶風?靜女》這首詩描寫了男女大膽約會,追求自己幸福的場面: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汝美。

從場景描寫來看。這是一首男女幽會密約的詩篇,但是也是因為他們大膽追求才得以歡聚。其中男女主人公互相逗樂,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因為大膽追求,才有向“父母之命”公開違抗的摯烈與勇氣。以及對愛情的堅貞不渝。

在《{風?柏舟》中就有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大膽追求愛情的專一: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兩髦,實為我儀:之死失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彼兩髦,實為我特:之死失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從整首詩看,鏗鏘有力,句句出自肺腑,是一種對“父母之命”的控訴,也是一種對愛情誓死不變的忠貞。“之死失靡它,之死失靡慝”是女子堅貞不渝的有力武器。《邶風?靜女》以女性的口吻表露大膽追求的戀愛過程,展示了其堅貞不渝的誓死不變的愛情觀。在《詩經》中不僅有癡情女子,也有大膽表露自己愛慕心上人,大膽追求的癡情男子。如《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整首詩把一個男子對采葛織夏布,采蒿供祭祀,采艾治病的勤勞姑娘無限愛慕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自古不乏專一男人。世人都說世間沒有一個男人是好東西。但從《詩經》中我們發現,男子也有很多對愛情忠貞不渝,對妻子忠貞不二的詩篇。在《鄭風?出其東門》中得以體現: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A,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聊可與娛。

這首詩表現了男主人公一心一意愛自己妻子的情懷,給當今社會“花心蘿卜”有力一擊。世人皆說男人喜新厭舊,《詩經》中的男主人公卻演繹著“瓶蓋”還是原配的好的愛情故事。

然而現在社會的愛情觀不然,甚至可以說是非常隨意的。現在的年輕人談戀愛講究的是自由,即自由戀愛,對于拉媒說纖這一行為甚是厭惡。當男子看中一個自己心儀的姑娘時,就奮力去追求,求愛的方式也千變萬化。富有浪漫細胞的人總不愿錯過任何浪漫的機會,積極營造各種浪漫場面。送花之旅,海灘之旅,愛心之畫,令人目不暇接。在這世人安樂的國度,只有想不到的浪漫,沒有你做不到的浪漫。一天24小時褒電話粥的,每分每秒粘在一起卿卿我我的不乏其人。小手拉大手,出入各種公共場合,已成了家常便飯的事。當然也有一些不解風情的低情商者。在如今的社會,床第之話被搬上餐桌很正常,男女的話題隨處可談,戀愛很正常,分手也很正常,結婚很正常,離婚也很正常。仿佛情感可以隨處安放。但因此也產生了一個弊端,就是人們情感的不穩定,情感的泛濫,就像隱藏著的山洪,隨時有爆發的危險。時代的發展帶來心態的開放,卻也帶來情感的放縱。當然,在當今社會也存在著不少的癡心男女,共同維護堅貞的愛情,但總體而言,當今社會的愛情觀越來越隨意化。

二、《詩經》愛情的純真與現在社會的功利性

《詩經》中的愛情詩,男女主人公都只渴求能夠和自己的意中人廝守終生,沒有太多物質的滲入,連贈送的定情信物都是很隨意的,甚至信手拈來,以表情意。《詩經?衛風?木瓜》中“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男女間互贈定情信物,表示相互愛慕。不管女子還是男子,平凡的一草一木,在情人眼中都會變成無價的珍寶,是愛情的象征。你送給我木瓜,我送給你佩玉,并不是簡單的回報,而是我想要永遠與你相伴。你給我木瓜,我回報你佩玉,我要的不是以物易物,而是一顆只愛你的心,愿意和你慢慢變老,多么純真而偉大的愛情。

但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看到的是太多的功利和自私,世人總把門當戶對掛在嘴邊,以為窮人和富人相結合,純屬看上別人的錢,而不是看上他的人。由此衍生出了為家庭利益、企業利益、錢財利益而戀愛、而結婚。確實,社會上有許多人把愛情當作籌碼,一切只為了自身的利益。不然,哪會出現美少女為了錢而嫁給老頭子;平凡女子極力掩飾自己的身份,通過穿衣打扮混入上流社會,傍上富家子弟;小白臉為了錢寧愿被包養之類的丑陋現象呢!至于定情信物,要世人像《詩經》那樣送平凡的草木,誰人搭理。在如今這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大家都很現實,少了《詩經》的淳樸與純真。以至于常把車、房、錢掛在嘴邊,仿佛愛情的世界只有物質。不置可否,物質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切不可勢利,不然毀掉的將是一段美好的塵緣,那可真是會遺憾終身,抱憾而死。為了各種利益,而沒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到最后的最后果真不會后悔嗎?果真能幸福生活一輩子么?當然,也不乏《何以笙簫默》的不將就之人,寧愿過得平凡些,也要緊握住愛人的手,追求一種簡簡淡淡的幸福,這才是人世間的真愛。

三、大學生如何學習《詩經》中愛情觀的精華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很多人禁不住金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在這潮流中,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對愛情的態度不容樂觀,甚至抱著玩的心態。《詩經》愛情的大膽追求,忠貞不渝,純真的可貴精神值得我們世人學習。作為一名大學生,應汲取《詩經》中愛情觀的精華,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大學生要借鑒《詩經》中的精華,首先,大學生得認真研讀《詩經》,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古語云:胸有詩書氣自華。若胸中有墨,自身的修養將會不斷提高。“君子”就是在不斷修煉中形成的。其次,大學生不應跟隨當今社會的惡風陋習。我們知道,在如今的社會,經濟是不斷提高了,但是人們的修養卻逐漸降低。在情感的世界里,不懂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由此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漸漸就出現這樣一種熱潮:換男女朋友如換衣服。世人皆不解,只好認為現在的人病態了。其實只要雙方獨善其身,互相諒解,多從自己身上尋找不足,就不會導致決裂的尷尬境地了。身為一名大學生,應以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己任,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份情感,有始有終,方能長久。最后,應慎思明辨,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不斷規范自己,不斷向“正人君子”發展。

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是一種自發的不由自主的情感沖動,同時也是一種個體的自我選擇。歌頌愛情是永不凋謝的主題。《詩經》中愛情觀的精華值得我們大學生借鑒與弘揚。

【參考文獻】

[1] 丁璐,淺談女大學生的愛情觀[J].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9.4.

[2] 周云芳,不得不愛讀詩經[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詩經中的愛情詩范文第3篇

關鍵詞:詩經 女性 愛情 主動

《詩經》中描寫女子對愛情大膽主動追求的詩很多,如《子衿》《褰裳》,甚至在男女交往中,出現了與后世大相徑庭的圖景,例如《桑中》《靜女》等男女幽會場面的描寫。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女子主動追求愛情的原因進行探析。

一、男女比例

根據《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上記載,周人把天下分為九州,分別是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揚州)其民二男五女;(荊州)其民一男二女;(豫州)其民二男三女;(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兗州)其民二男三女;(雍州)其民三男二女;(幽州)其民一男三女;(冀州)其民五男三女;(并州)其民二男三女”。

由以上資料可得知,九州里女多男少的州就有六州。看來當時女多男少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那么女性的主動就容易理解了。

二、地理的隔絕

《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記載,九州里各個州都有山、澤藪(即大澤)、江、川澤,如“揚州,其山曰會稽,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可以推想各個州間有許多地理事物的阻隔,人們聯系一定不易。一般而言,女性的遷移能力不強,以致兩流不易,女性的擇偶范圍則大大縮小,所以我們亦可從這方面解釋女性在愛情上的主動。《詩經》中也有對因地理隔絕愛而不得的描寫,如《秦風·蒹葭》。

三、女性的壓力

1.年齡的壓力

《召南·摽有梅》主要講述一個妙曼待嫁的女子對愛情的渴望,抒發了“青春的美酒快要飲盡,我生命中的郎君怎么還沒到來”的急切心情。

《毛詩正義·摽有梅》中孔穎達疏:“《禮記》云‘二十曰弱冠’,又曰‘冠,成人之道’……又《禮記》曰‘女子十五許嫁而笄’……譙周亦云:‘是故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至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則速,后是則晚矣……’……然則男自二十以至二十九,女自十五以至十九,皆為盛年……興女年十六七,亦女年始衰……女年二十而無嫁端……則有勤望之憂。”

《周禮·地官司徒·媒氏》中有所記載“(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毛詩正義·摽有梅》孔穎達疏:“又諸經傳所以皆云三十、二十,都不言正嫁娶之年,而皆為期盡也。”

根據上述材料,我們知道男性最佳婚配年齡是20—30歲,女性最佳婚齡是15—20歲,而且女子16、17歲就開始衰老,如果到了20歲還沒有結婚,就有嫁不出去的危險了。相比較而言,男子的適婚時間段有10年,而女子只有短短5年。生理年齡的壓力使得女子不得不擔憂自己的婚事,這又為女子的主動提供了一個因由。

2.官方壓力

當時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兩大指標是人口和土地。所以統治者對人口繁殖之事非常關心。周代還專門設置了媒氏一職。《周禮·地官司徒·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從以上材料可知,男女取名以后(即嬰兒出生三月后)都要到媒氏處登記。一到適婚年齡,媒氏就會讓未婚男女相會(特別是男三十、女二十還未婚的)。如果沒有大事(如喪事、災禍等)而沒有結婚的,就要接受處罰。

越王勾踐為了復國滅吳,首要的政策就是繁殖人口。《國語·越語上》:“令壯者無娶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由兩則材料看來,當時的婚姻與行政命令密不可分。無故不結婚的,要接受處罰。超齡不婚的,父母有罪。在官方壓力、年齡壓力下,女子在愛情中的主動就不足為奇了。

3.來自家庭和社會輿論的壓力

《衛風·氓》中有言:“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見當時女子在家中要受到父母、兄弟的管束,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儀禮·喪服》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也有家庭壓力造成更為極端的悲劇。我們可以從民俗的角度獲得印證。《文獻通考 卷三·二八》記載,苗族還沒有出嫁的女子得參加男女聚會,如果連續三年找不到伴侶,父母就會把她殺掉,或把她拋棄。[1]

《召南·野有死麕》第三章:“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幽會時,女子奉勸男子動作要輕,不要惹起狗吠,怕別人知道。女子也有像《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社會輿論壓力。

由此可以推斷,女子的婚嫁大事自然受到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嫁不出去或嫁得不好不僅對于女子是件大事,對于女子的家庭及家庭周邊的小型社會也是件大事。這也是女子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女性的性成熟較早

《鄭風·子衿》寫一位少女正焦急地等待所喜愛的少年,“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我不往,子寧不來?”少女表現得相當大膽、主動,而男子就表現得相對冷淡。

《毛詩正義》:“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孫培青《中國教育史》:“據《大戴禮記·保傅》《禮記·曲禮上》《禮記·內則》和《尚書大傳》,王侯太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8歲。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10歲或13歲。眾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學年齡是15歲。小學的學習年限約為7年。”《詩經》里的“國風”主要輯錄各地民歌,由上述材料我們可以推斷少年的年齡大約在15—20歲。女子則與之年齡相仿。

《青年學生健康教育》中提及:“女子性發育與性完全成熟的年齡,一般要比男子早2年左右。男性生殖器大多于13-14歲開始發育,我國女子初潮年齡大多在12—15歲之間。女子性完全成熟年齡平均為18—20歲,男子為20—23歲。”

由此可見女子性發育與性成熟要比男子早一些。此時女子已接近性成熟,男子離性成熟還有一段稍長的距離,所以女子對愛情有強烈的渴望時,與之年齡相仿的男子對愛情正處于懵懂狀態,便顯得女性較為主動。

五、女性的性心理

奧地利猶太裔哲學家奧托·魏寧格在《性與性格》中認為,兩性的性沖動的總量并沒有什么差別。女人的遍布女人的全身,而男人則是部分身體存在。男性的欲望是周期性的,而女性的欲望是持續性的。

這樣我們便可得知女性與男性具有同樣強烈的,從生理上,女人的比男人更持久。當時的禮教并不像后世封建禮教如此嚴格,所以女性原始的本能、性心理得以較為自由地表現。女性的是持續的,而男性是周期性的。女性的表現在行為上,其對愛情的主動就可以理解了。

六、社會遺存

在《鄘風·桑中》中,女性竟主動到這種地步,主動邀請男子約會,約會結束了,還親自送男子到淇水。《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女子居然給男子送花。這頗讓后世人費解。《詩經》中還有很多這類例子,如《鄭風·豐》《衛風·木瓜》《陳風·東門之枌》等。這種現象可能與某種社會風俗的遺存有關。

《后漢書·南蠻傳》記載,鹽神主動對廩君表達愛意,并自愿奉獻出自己的江山,卻遭到廩君的拒絕。于是她化而為蟲,纏著廩君不放。結果廩君趁機把她殺了。[2]

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的》中載,南太平洋的土著人有“邀薩”的習俗。女子們從事集體勞動時,如果她們發現除本村以外的任何村莊的陌生男人出現在她們的視野之內時,她們就飛快地脫去她們的纖維草裙,將他的遮羞葉撤下撕碎,對他施予性暴力。

《原始的》有一句結論很正確:“像大部分神話和傳說一樣,其中男人處于被動地位,女人卻是主動進攻者。”神話和風俗遺存其實側面反映了人類“童年”的一些狀況。《詩經》中女性對愛情的主動可能與母系氏族社會遺風有關。

《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談到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婦女肩負的采集、農業和手工業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生產管理、分配等方面,都由女性主持。而男子長期從事漁獵活動,由于攫取經濟本身的局限性,動物的善于游動,男子為了尋找和追捕動物必須四處奔走,在整個原始生活中不起決定的作用。所以當時的女性比男性更為強大。

《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提及周代婚戀習俗:“在婚姻已經非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立的周代,兩性間自由接觸已開始受到很大限制,但由于原始社會的遺風綿綿不絕,這種自由接觸還是普遍被看作天然的、合乎情理的……在這樣較為寬松的大背景下,男女青年婚嫁之前自由接觸往來是比較普遍的。”所以女子在愛情上的表現可能就是社會風俗的遺存。

因此筆者把詩經中女子對愛情主動的原因總結為:男女比例、地理的隔絕、女性的壓力、女性的性成熟較早、女性的性心理、社會遺存等。

注釋:

[1]《文獻通考 卷三·二八》記載:“(苗族)其無配者,俟來歲再會(男女會)。女二年無所向,父母欲殺之,以其為人所棄云。”

[2]《后漢書·南蠻傳》載:“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周禮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程俊英,蔣見元.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毛詩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陳桐生譯.國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鐘山,廖碧珠.青年學生健康教育[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儀禮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奧地利]奧托·魏寧格.性與性格[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1.

[9]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英]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的[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11]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12]顧鑒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詩經中的愛情詩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詩經》 愛情詩 女性形象

一、關于《詩經》及其愛情詩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集,以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向我們展示了殷商社會乃至包含遠古社會的歷史風貌。《詩經》共有305篇作品,其中有關愛情的題材占很大比重。這些優美的愛情詩篇以健康、誠摯的感情,栩栩如生的形象,絢麗多姿的表現手法,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在戀愛婚姻中的幸福與苦愁,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愛情和道德觀,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現實意義。

二、絢麗多姿的女性形象

《詩經》中《國風》有一百六十篇,占《詩經》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幾乎有半數作品著墨于女性,描寫她們的喜怒哀樂與理想追求,展示她們的愛情生活。縱觀《詩經》的愛情婚姻詩,作者主要塑造了戀女、思婦、怨婦、棄婦四類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形象古樸、清新、絢麗多姿、栩栩如生,有如一部女性形象畫冊。

(一)戀女形象

1.大膽、坦率、潑辣的戀女形象。

《國風》中描寫的少女一旦到了懷春的年齡,假如還沒得到男子的追求,就會大膽地、毫無顧忌地向男子主動求愛,完全沒有少女的矜持與羞澀。如《召南?嘌有梅》中:“嘌有梅,其實七兮,求我蔗土,抬其吉兮……求我蔗土,抬其謂文!”這個少女渴望愛情,坦率地表白、主動大膽地求偶,一切都是這樣自然無須遮掩。

2.天真、活潑、熱情的戀女形象。

《邶風?靜女》中善良、美麗的靜女和情郎約好在城隅相會,但調皮的靜女來這兒就藏了起來,讓癡情的小伙子焦急萬分,“騷首踟躕”不知如何是好,看到這情景,少女才突然出現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給一個“彤管”,表現出少女天真、活潑的性格。

3.矜持、深沉、溫柔的戀女形象。

這類戀女總愛把自己炙熱的感情深藏在心底,羞怯和矜持使她們難以大膽地表白。《鄭風?子矜》中的少女熱烈地渴慕著那個“青青子矜”,然而卻不肯親自看他,而寧愿讓一顆灼熱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著:“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我不往,子寧不來?”這內心的獨白展示了少女深沉的內心世界,體現了高傲而矜持的內心特點。

4.膽炔、猶豫、幽怨的戀女形象。

《鄭風?將仲字》中的少女與仲子相愛,但由于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當仲字逾墻來看她時,少女不敢同他接近:“將仲字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仲可懷之,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愛而不敢,少女的心在苦苦地被折磨。

(二)思婦形象

《國風》中思婦形象很多,且很感人。她們的丈夫或行役,或參戰,她們思念丈夫:“我之懷矣,自詒伊阻。”(《邶風?雄雛》)每當“雞棲于,日文夕矣,羊牛下來”的時候,她們站在院門前,睹景生情(《召南?殷其雷》),丈夫的冷暖時時讓她們擔憂:“君子于役,茍無饑渴!”(《王風?君子于役》)她們對丈夫是忠誠的,相思亦是刻骨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思婦的存在固然反映了周代戰爭頻繁、徭役之多,但在這痛苦的懷念之中深藏著被遺棄的憂慮,反映了當時婦女卑下的地位和不幸的命運。

(三)棄婦形象

《氓》中的棄婦原是美麗多情、敢于追求愛情的姑娘。她對氓的愛是真誠熾熱的,但當她婚后被無辜地遺棄時她認清了丑惡面目,反抗、堅強勇敢的她怒不可遏地咒罵薄情寡義的氓:“女也不爽,士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棄婦雖被棄,內心痛苦,但對氓沒有半點留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對氓采取了堅決的態度。更可貴的是棄婦不需別人的憐憫,不需要別人來分擔憂愁:“靜言思文,躬自悼也。”表露出對當時世俗偏見的無聲抗議。更深刻感人的是,棄婦能從自己慘痛的遭遇中冷靜而嚴肅地總結飽含辛酸的人生經驗,告誡天真純潔的同胞姐妹:“吁嗟鳩兮,勿食桑甚吁嗟女兮,勿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通過對荒男子的強烈譴責,控訴封建制度。這是棄婦中的覺悟者、剛強者。《詩經》中的棄婦形象,無論是大膽熱情的還是柔弱深情的,無論是反抗還是屈服的,都沒有擺脫被遺棄的命運。

(四)怨婦形象

《鄭風?搴裳》云:“子惠思我,搴裳涉洧。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文狂也且。”這是一個熱戀中的少女的口吻,大概是她的戀人沒有如期赴約,引起了她的多心,她在責怨對方:你如果愛我、想我,就提起衣裳過溱水來看我,假如你不思慕我,難道就沒有別人了嗎?話說得坦率利落,不繞彎子,但其中包含真情摯意。句尾一句戲謔之詞更表現了她對戀人的熾愛。短短幾句就把一個活潑、開朗、純真、多情的少女形象刻畫得眉眼欲動、栩栩如生。

三、《詩經》中愛情詩的女性形象對后世的積極影響

《詩經》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它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極高的地位,《詩經》之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對文學的影響

《詩經》中優美的文辭、淳厚的情感,滋潤、涵養著華夏民族的文化藝術與人文精神,特別對女性人物外在形態之美的描寫和把外在形態與內在神態相結合的描寫方式成為中國歷代文學共同遵循的創作手法。如屈原《九歌》中對湘夫人的塑造;漢末民歌《孔雀東南飛》中塑造的劉蘭芝的形象等。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都是《詩經》長久文化積蘊的結果,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精髓。

2.對當今社會愛情觀的影響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詩經》是我國女性文學史的第一頁,是我國文學作品中最早對女性的關注。其愛情詩篇毫不掩飾地歌唱女性心中對愛情的渴望,表達她們對問題的嚴肅態度,反映她們健康的感情、淳樸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今天,我們重溫它,對于當今社會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反對庸俗的頹廢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切皆源于自然,一切都源自情愫,一切都發自內心――這就是《詩經》中的女性形象。通過《詩經》愛情詩中的女性形象的豐富描繪,可以看到女性在情感方面的基本追求:自由、平等、獨立和自尊。她們不僅是中國文學中動人的形象,還是女性追求自由與獨立的先驅,她們的自省意識將會永遠燦爛奪目。在千年之前,更在萬年之后。

參考文獻:

[1]沈澤宜.詩經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2]聶石樵.詩經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

詩經中的愛情詩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抑郁癥;自我評價(心理學);家庭特征;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R 749.4 B 8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3-0237-02

青少年精神障礙的發病率在過去二三十年里有大幅度的增長[1],抑郁是其中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青少年有抑郁癥狀的高達18%[2]。筆者通過分析比較患抑郁障礙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水平及其家庭環境,并探索其內在聯系,為防治青少年抑郁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4年1-12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門診初診的所有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病例56人為研究對象,年齡為13~18歲,平均(15.39±1.50)歲;

其中男24例,女3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國精神病學會頒布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DSM-IV)中MDD的診斷標準且未經治療。同時選取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與之相匹配,排除嚴重軀體疾病和行為障礙的在讀學生60名為正常對照組。

1.2 方法

1.2.1 調查問卷 自制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兒童抑郁障礙量表(CDI)、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PHCSS)、家庭環境量表(FES-CV)。

1.2.2 研究方法 先由所有受試者填寫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及CDI量表,MDD組均≥20分,對照組均<20分。由2位醫生分別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頒布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DSM-IV)診斷標準對MDD組予以確診,對照組予以排除患有抑郁障礙,診斷具有一致性。采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PHCSS)、家庭環境量表(FES-CV) 對兩組受試者進行測試。根據中國常模的評分標準[3],以PHCSS總分低于第30百分位(總量表粗分小于51分)判斷為低自我意識水平,得分高于第70百分位(總量表粗分高于63分)判斷為高自我意識水平。

1.2.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均數比較用t檢驗,構成比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MDD組與對照組自我意識評定 MDD組與對照組低自我意識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752,P<0.01)。見表1。

2.2 MDD組與正常對照組PHCSS各分量表得分比較 MDD組在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合群、幸福與滿足項目上的得分均低于對照組,焦慮得分高于對照組。見表2。

3 討論

研究顯示,MDD青少年自我意識水平低。MDD組PHCSS總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除焦慮高于對照組外,其他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現為不合群,性格內向孤僻,缺少人際交流,沒有幸福感與滿足感,對自己的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均消極評價。MDD組表現出較高的焦慮因子得分,提示本組青少年MDD也可能存在較高的焦慮共患率。

患MDD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識的缺陷,使其在校表現不良,較為孤僻,缺乏朋友,反過來會造成他們對自己缺乏自信,引起自我意識水平的進一步降低,甚至成年后也難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容易自暴自棄。因此,對于MDD青少年,除了深入探討病因,還應該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緩解焦慮癥狀,提高他們的自我意識水平及社會適應能力。

相關期刊更多

詩經研究叢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師范大學;中國詩經學會

中國詩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海岱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凤庆县| 二连浩特市| 安远县| 青河县| 白朗县| 汉沽区| 卢湾区| 南京市| 东山县| 大宁县| 合水县| 元阳县| 盐城市| 金湖县| 靖州| 青阳县| 宜宾县| 孟村| 怀安县| 东宁县| 淳安县| 革吉县| 慈利县| 洪湖市| 新昌县| 临沭县| 鄂托克旗| 城固县| 雅安市| 湖南省| 高雄市| 濮阳市| 达州市| 玉环县| 密山市| 喀喇沁旗| 连云港市| 伊通| 永宁县|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