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大海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意】
一路東進登上碣石山,終于觀賞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濤洶涌,海島上山峰高聳。
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秋風吹過,蕭瑟之聲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翻卷著,呼嘯著。
經天的日月,還有那橫跨天空的星河,都好像是從大海中升起來似的。
啊,真是幸運得很,讓我們盡情歌唱,抒發心中的情懷。
【寫作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載(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投奔烏桓,次年烏桓人攻破幽州,俘虜漢民十余萬。為消除邊患,進而統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載(207)秋天率師北伐,遠征遼西烏桓,途經渤海邊的碣石山,躍馬揮鞭,登上了秦皇、漢武曾登臨的碣石山,心情激蕩,浮想聯翩,于是便把當時登高望海的所見所感寫了下來。
【內容主旨】
這首詩借景抒情,表面是寫大海吞日吐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實際上是展示詩人自己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抒發了詩人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重要詞句】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洪波涌起”逼真地展現出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其中“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壯闊,更讓我們仿佛聽到了海浪驚濤拍岸的聲音,充滿了動感。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四句詩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使我們從中領略到了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
【詩歌風格】
氣勢雄渾,充滿豪放氣概。
【中考鏈接】
1.(2013新疆烏魯木齊卷)對《觀滄海》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水何”六句,詩人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地描繪大海浩瀚壯闊的景象,著力烘托山島的高峻和草木的豐茂,使人感到海邊景色的壯麗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詩的,從兩個“若”字可看出寫的是虛景,即通過詩人的主觀感受,寫出了滄海之大,描繪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圖景。
C. 這首詩通過描寫滄海贊頌了祖國壯麗的河山,表現了正處于事業最高峰的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一、古典詩歌的美育特征
收錄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歌展示了意境的美,做教材是選之得當的。這類詩歌首先具有情感美。詩歌一般都包含了詩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如:表現男女之情的《關雎》,展示報國豪情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詩歌的美育講的是情動情思,用情打動他人,作者以其深刻的思想,濃烈的感情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心靈的震撼。其次,具有語言美。如“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這極度濃縮的詩句里情感強烈,想象力豐富,膾炙人口,美不勝收,經久不衰。第三,具有形象美。我們讀這些詩歌,就會感受到姿態飛動,形象生輝,在講授課文時,我們引導學生還原詩歌里的生動形象,對學生欣賞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如我們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者極盡白描手法:用枯藤、老樹、小橋、流水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以古道、西風、瘦馬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小橋、流水、人家,則與流落他鄉的游子的凄慘相映照,出現舒適和靜雅的景象,給斷腸人更添凄涼。如曹操在《觀滄海》這首詩中先寫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大海本沒有生命,然而詩人卻用如椽之筆賦予其充滿活力的生命和及其鮮明的性格,把大海的真實面貌毫無掩飾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二、古典詩歌教學中美育的途徑
初中語文教師要把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當作己任,把古典文學當作平臺,把古典詩歌當成載體,在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給學生分享藝術美和語言美,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美的侵蝕,變得清晰透明。
1.在誦讀中帶領學生領略詩歌的美
詩歌和其他文學形式相比,較容易朗讀和背誦。朗誦得好可以眼、耳、心、口并用,讓字面上的詩歌靈動起來,變為清晰的形象和能聽的文字,帶領人們快速進入詩歌的意境,使心靈美得可以凈化。教學詩歌,教者應當取高聲朗讀、淺淺低吟的方式示范朗讀,采取播放名家朗讀錄音和全班齊讀、個別讀、小組讀的方法。
比如朗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按照“二 /二/三”的節奏:“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其中的“漲”、“歸期”和“共剪”應重讀,以表現李商隱時刻盼望速歸能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的復雜心理。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的悲切的情懷。學生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中,就能體會到詩歌的音樂美。教師對教材中感情豐富,意境深遠的詩歌的滿含深情的示范朗誦,把詩中蘊含的形象和意境展示出來,學生在教師的導引下,就會深入詩歌的情境之中,體會、揣摩,最終被情感染,被美陶醉。
2.在合理想象中進行美育培養
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會為我們描繪一幀幀如癡如醉的畫面,在詩歌欣賞中,要抓住詩歌的藝術形象幫助學生進行欣賞。教師要把自己的想象力發揮到淋漓盡致,讓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和場景再現,讓學生陶醉在詩情畫意之中。
如:《蒹葭》一詩,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畫面上早晨的薄霧、晶瑩的露珠、潔白的冰霜、羞澀的少女、曲折的道路,隔水可望的伊人,影影綽綽的身影是那樣可望不可及。如果學生能在大腦中構筑這樣的圖畫,就能更好地領悟作者那一唱三嘆如泣如訴、如怨如慕的情感。想象力豐富是初中生的特點,他們擅于讓想象力遨游在詩歌的海洋中。初中語文的詩歌教學,需要這樣的想象力。我們要設法讓學生的想象力一直馳騁在詩歌學習的全過程中,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領悟詩中所蘊含的藝術形象和意境。
3.用美的語言讓學生獲得美育感受
詩歌的語言精練含蓄、優美生動,在精致的詩歌里蘊含了充沛的感情和想象力,有著強烈的美和表現力。老師用豐富的語言講述,也是學生美學的內容。因此,語文教師應該使用美麗生動的語言描述詩的藝術概念、形象、寫景、抒情和表現,將學生帶入美麗的景致中,讓學生沉浸在美之中流連忘返,享受美,對美產生快樂愉悅的感覺,激發他們對美的渴望和渴求學習語文的熱情。
關鍵詞: 語文味 古典詩詞 朗讀 品析 穿越
程少堂先生指出:“‘語文味’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個性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的氛圍和人性美麗,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展。”
中國的古典詩詞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強大的審美功能,無論是吟詠誦讀還是品詞論句,既有音樂美,又有文學美。可是在現實的古典詩歌教學中,要么一筆帶過、浮光掠影,要么完全閑置、舍本逐末,只是要求讀讀背背以應付考試,以簡單的作者介紹代替“知人論世”,以串講和翻譯取代了品詞析句,這種沒了“語文味”的課堂使得古典詩詞的教學一步步陷入尷尬、低效的境地。如何還古典詩詞課堂語文味?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朗讀指導——變“囫圇吞棗”為“細嚼慢咽”,讓古典詩詞的課堂充滿音韻美。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它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地“讀”和“背”,導致的惡果必然是把字寫錯,背過就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里“讀”不僅指讀準字音,還包括讀出節奏、讀出緩急、讀出感情。
早讀課是古典詩詞誦讀的最好時機,可是我們聽到的“書聲瑯瑯”中有多少朗讀是讀準了字音并讀出了感情的呢?這種只求聲音洪亮不重朗讀質量的“囫圇吞棗“式的朗讀必然導致學生死記硬背古詩詞,更別說體會古典詩詞中的人情美和意境美了。“讀”歷來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法寶,它能夠讓學生從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一項不可忽視的語文基本功訓練,而在這一項語文基本功訓練中,教師的范讀和導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范讀是教師從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從教材的字里行間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無聲的語言文字通過有聲的朗讀,正確地、示范性地表達作者情感的一種方式。如在講授《春望》的時候,如果只是從字面上看這首詩無非就是:“國家破碎了山河還在,城里長滿了荒草,鳥鳴花落,一片破敗的景象。戰火連綿,久未和家人聯系,家書特別珍貴,心中憂傷白了頭簪子也插不住了。”學生只能從字面上大致感受詩人的感時傷世,卻無法深刻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為此,我進行了范讀: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有意在“破”、“在”、“春”、“深”字上拉長音并重讀,意在引發學生對“山河依舊國家卻一片蕭條破敗,春天來臨卻看不到繁花似錦、春意盎然”之景的想象與對比;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和“鳥”兩字最容易讓人想到鳥語花香,可是在這首詩里卻是“花濺淚”和“鳥驚心”,于是該兩字的拉長音調是一種暗示更是一種強烈的反差,而“濺淚”和“驚心”的重讀則有助于學生對花、鳥的擬人化手法的理解;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延續了三個月,足見戰爭之慘烈;家書勝過萬金,足見對家鄉和親人是否平安的牽掛之深,“連”和“抵”的拉長音調、“三月”和“萬金”的重讀,可以傳遞這種慘烈和牽掛;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詩人感傷之情的強有力表達,動詞“搔”和“不勝”的重讀可以引起學生對詩人感傷之情的共鳴。
可見古典詩詞的朗讀,節奏的停頓和語速的快慢及字詞的輕重讀尤其重要。節奏停頓要注意連而不斷,并且要注意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作邏輯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節發展與感情的表達靈活處理,一般情節緊張、情緒歡快昂揚時快,情節舒緩、情緒憂郁悲傷時慢;重音的處理,要結合句子找出規律,以更好地表情達意。
二、斟詞酌句——變“望文生義”為“舉一反三”,讓古典詩詞的課堂充滿語言美。
古典詩詞經過了歲月的沉淀而能流傳下來,可見它作為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留給后人的不僅有藝術魅力,而且有人生的魅力。可是古典詩詞教學卻游走在語文教學的邊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教法單一且用讀與默代替古詩詞的斟詞酌句,常見的教學流程是:讀詩正音—作者簡介—名句強調—串講意思—分析思想感情—背誦默寫,詩歌的教學變成了詩歌知識的教學,變成了詩歌內容的分析;詩歌作品自身的感人力量在教師自我陶醉的分析中隨著橫飛的唾沫星消失了,學生非但沒有在教師的講解中受到熏陶,反而增長了厭惡、反感情緒,進而排斥及逃避。
詩詞是千百年來中國的百科教學之本,雖然現代詩派別紛呈,但是在藝術性、凝練性、音樂性、思想性等方面,無一達到古體詩詞的高度,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抒情,都要有所領悟,必須溶進文本,斟詞酌句,方能體味其中的妙筆妙味之所在。無論是余映潮老先生“解說注釋—描述詩聯—品析字句”式的教學思路還是胡立根老師的“物象—詩人形象—情感”式的品詩過程,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把品詞析句作為古詩教學的重點,一言以蔽之,沒有詞句玩味的古詩詞課堂是沒有語文味的課堂。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如何通過字斟句酌品出詩意和詩味?以下幾種方法值得一試。
1.換字法,即通過更換同義字讓學生體會詩人煉字的精準。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描繪的是錢塘湖早春充滿生機的迷人景色表達詩人對早春美景的贊美之情,其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是最有代表性的早春之景,這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和準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可是由于古漢語語法系統和現代漢語語法系統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望文生義,把“亂”理解為“雜亂”,把“沒(mò)馬蹄”理解為“馬蹄不見了”,不但沒有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而且詩意全無。于是我試著把“亂”字改為“雜”字,把“沒”字改為“蓋”字,讓學生讀一遍:“雜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蓋馬蹄。”學生經過這種比較能發現“雜”是多而亂之意,而“亂”是種類繁多之意;“蓋”字沒有生命力,只有“遮蓋”之意,而“沒”能體現小草萌芽綠黃一片剛好遮過馬蹄的景象,兩個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早春一派生機活力之景。
2.描述法,即創設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畫面。如曹操的《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曹操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在這幾句里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如果不介紹曹操的生平和該詩的寫作背景,則學生無論如何是體會不了這幾句詩開闊而壯大的詩境的。為此我借助多媒體播放曹操的生平和該詩的寫作背景,并展現了幾幅大海的圖片:有波瀾壯闊的,也有風平浪靜的,為的是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然后問學生:“該怎么用自己的話描述曹操的這幾句詩呢?”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有的說:“曹操此刻看見大海的心情是自豪的,他感覺大海的壯闊就如他的人生一樣,雖變化莫測卻前途不可限量。”還有的說:“曹操此時的心情是激動的,他感覺日月在大海中穿行,銀河的璀璨也點綴著大海。”詩歌的意境慢慢凸顯。尊重學生的體驗,那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項要求。
3.比較法,即通過同一詩人不同詩的比較異同,加深對詩人和詩歌的理解。如蘇軾的《浣溪沙》中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和《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同樣是體現詞人曠達樂觀生活態度并流傳千古的哲理名句,前者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后者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又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乃詩人不同人生階段的作品,前者雖然詩人此前考進士落榜,卻依然豪情萬丈,表現了希望登上事業頂峰的雄心壯志,以及對前程萬里的樂觀和自信;后者是詩人“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字所作的,先感時,后念家,再及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懷。通過這種的比較,學生能更好理解詩詞包含的深刻內容,進而再現詩詞反映的厚重而廣博的歷史畫面。
三、古今“穿越”——變“含英咀華”為“融會貫通”,讓古典詩詞的課堂充滿人情美。
新課程理念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文本、教師、學生、多媒體課件等都屬于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要在諸因素的互動中展開。要實現這些互動,首要的是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而打破時空的界限讓學生借助古詩詞與詩人古今“穿越”,就是“動”起來的一種有益嘗試。
古典詩詞不論是反映現實,歌詠志趣,還是抒寫性情,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的音韻、語言的享受,更有詩人的形象和情感的熏陶。可是時空的久遠,嚴格的格律,極少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穿越”指不受地球的時間、空間與思想的束縛,請作者“來”到現代為自己的詩歌“代言”或讓學生“回”到古代與作者“對話”—這種“來”與“回”,既是課內與課外的銜接,又是閱讀與寫作的對接。當然在“穿越”之前教師必須提出要求:(1)符合詩歌的情境,想象要合理;(2)有具體的對象,不能泛泛而談;(3)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4)有理有據,感情真實誠懇。如學生在《讀東坡詩,品人生路》中寫道:“每次漫步惠州西湖,總能想像您‘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自得與灑脫;當明月爬上窗欞,又總會托腮想象你欲乘風歸去卻留戀人間的矛盾與無助,今夜月圓,你與子由應該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吧?且讓我為你唱一曲《我的好兄弟》,愿血濃于水的親情都能如同你倆情比金堅!”
這種“穿越”集古典與現代于一身,是開放的課堂,既能縮短學生與詩人的距離,更好地走進文本,走近詩人,能夠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又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寫作水平,克服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畏難情緒,訓練他們的個性化表達,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從而享受到審美樂趣。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菘舟先生在《好課三味》中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使語文教學具有濃厚“語文味”的重要因素是課堂上要充滿濃濃的情趣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而這種情趣和氛圍,需要教師營造,無論是朗讀指導帶來的音韻美,還是斟詞酌句體驗到的語言美和古今“穿越”產生的人情美,都需要老師的激情投入和知識儲備,讓古詩詞課堂因老師自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而更有語文味。
參考文獻: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M].海天出版社,2006.8.
[2]李少勇.怎樣讀懂古典詩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28).
[3]趙紅昌.讀懂詩歌是鑒賞詩歌的前奏[J].學周刊·A,2011,(4).
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花鳥蟲魚、風雷雨電……都可以作為多情詩人筆下的意象出現,而在眾多的意象中,月亮歷來成為眾多詩人的“寵兒”,成為了詩人們反復歌詠的永恒題材。這一輪皎月究竟有何魔力,能讓這么多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詩人們都對它情有獨鐘呢?中考試卷中也非常注重詩歌鑒賞的考查,所以很有必要對教材中出現的諸多月意象的功用進行探討,以此為例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將月喻人
太陽的光芒璀璨奪目,如一個充滿陽剛威猛之氣的男子,令人無法正視,敬而遠之;而月亮的光芒卻柔和皎潔,如同一個欲說還羞我見猶憐的美女,令人心馳神往,欲罷不能。圓月美滿、豐盈;缺月柔美、回旋。無論圓缺,它都有一番獨特的神韻,這些都符合唐宋文人的審美世界。在中國美麗的神話傳說中就告訴我們廣寒宮中似乎真的住著一位美人嫦娥,令人遐想不已。因此在古詩中明月往往是美人的象征。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吟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句中的“嬋娟”原指姿態美好或美女,這兒借指月亮。李商隱也曾贊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二、以月表時
月亮在古代的詩歌中大多表意時間。辛棄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明月”和“半夜”相呼應,同時點了詞題——《夜行黃沙道中》,詞人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夏夜去游山村野鄉,更是樂趣無窮。同樣,一心歸隱的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里指夜晚。《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也點明杜牧游秦淮河是在一個月色迷蒙的夜晚。
三、借月抒情
此時無聲勝有聲,道是無情卻有情。“月”雖無言亦無情,但這個亙古永恒的女神卻被那些夜半難眠,敏感多情的詩人們賦予無限的情意。
1.月下憂國
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國后無奈地淺唱低吟:“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詞人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落魄的人,孤寂的心,這一彎殘月又寄托著他無盡的亡國之恨。晚唐詩人杜牧在經歷了內憂外患,目睹了民不聊生,感受到唐王朝的風雨飄搖的背景下,在“煙籠寒水月籠沙”的凄迷冷清的秦淮河上竟聽到了商女靡廢的亡國之音,這怎能不讓憂心國事的他大為憤慨呢?
2.月下思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直白如話的詩句非但未曾引來非議,反而代代相傳。月亮寄托著從古至今無數游子的思鄉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思鄉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同樣,月下思鄉之作還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等。
3.月下思人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朵奇葩。唐朝時整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這個時代的男兒志在四方、漫游成風,他們紛紛辭別父母,淚別妻兒,北走幽燕河隴,南游荊楚吳越,去求取功名,戍邊守疆。于是常常經歷著悲歡離合,人們在人分兩地、天各一方之時,心中的相思無法傾訴,只好讓蒼穹中的一輪明月寄相思。月意象也就成了詩人創作時表達離別相思之苦的首選載體。
(1)思親
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于是他也舉杯問青天:“明月幾時有?”但是由于他生性豁達,并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對生活的熱愛使得他最終發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不但祝愿弟弟子由,也祝愿所有離人,顯示了蘇軾曠達的胸懷。
(2)思友
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聽到老友被貶的消息,立刻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他將自己關注友人的一顆“愁心”寄給明月,讓明月代替自己陪伴有人去荒僻的被貶之地,聊以慰藉友人那孤寂的身影。一輪明月承載了李白的一顆誠摯之心、一腔問候之情。通過詩人的藝術想象,無知的月亮就這樣成為了李白與王昌齡心靈之間的紐帶。
(3)思愛
風花雪月、花好月圓、花前月下……古代還有“月老”的稱呼:月老在中國民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主管著世間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紅繩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緣。可能因為月夜特有的浪漫氣息,月亮清冷皎潔的光輝,情人們似乎特別偏愛在月夜傳情達意。李商隱的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描繪了與自己的愛人想見卻不易見,見后卻難分難舍的糾結情懷。這兩句形象的描寫出這位女子日思夜想,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夜吟”句更是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被相思折磨的她揣想“君心似我心”,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只能對月吟詩遣懷,但是月光寒冷,心情也必將凄涼。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此時的月是一段凄美愛情的見證。
四、托月明志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堯典》)“詩言志”概括地說明了詩歌表現作家思想影響的特點。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豪興大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前句寫晴晝秋空,很明顯此句中的“明月”,并非實景,這“攬明月”的看似狂放大膽的想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在北征烏桓時所作,這次征戰的決定性勝利,鞏固了他的后方,最終才有了他第二年的揮軍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這次的烏桓之戰可以說是曹操事業的轉折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則聯系廣闊無垠的宇宙,從大處落筆,描繪了大海的氣勢和威力:茫茫大海與天相接,浩瀚無邊;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此句中的“月”是作為一種襯托大海的意象而存在。言為心聲,難怪沈德潛評價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呢!
最新《繁星春水》讀后感
在這個短暫的寒假里,盡管我有許多要做的是,但我還是抽出了很多時間來讀書。我讀了《繁星、春水》、《名人傳》等長知識的書。在這些是書里我最喜愛的還是《繁星;春水》,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冰心寫出了自己對母親所有的思念和愛。還有冰心的《繁星春水》的體裁是詩歌。要知道我是最喜歡實歌的了!
冰心寫的這200多首詩歌里,充分表現了除了冰心對母親隨時隨地的感情與回憶。在冰心看來,母愛是無比博大無邊的,偉大無窮的。就像這首詩:“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射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卓這是用了比喻、擬人的寫作手法,把自己比作鳥兒,把母親比作鳥巢。是啊,這種比喻真是太恰當了!
我讀著瀆著看見這樣一首詩:“陽光穿進石縫里,和極小的刺果說: “ 借我力量伸出頭來罷,解放了你幽因的自己!”樹干兒穿出來了,堅固的磐石,裂成兩半了。”這首詩雖人語句婉轉,但在字里行間中寫出了對于困難要努力克服,要對未來抱著必勝的信念,只有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為你打開,才能更好的去面對未來。看完這首詩我就想起了自己經歷過的一件事:在我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在做數學練習題時,我遇到了多道難題,怎麼想也做不出來,于是我就急了,把所有的書和本子都扔到了地上,當時我真是氣急敗壞,以致馬自己是笨蛋。真時媽媽州了進來,看看趴在床上了哭得我,又看了看地上的書和本。走到平我面前對我說:“孩子你怎麼這麼沒有耐心呢?甘什麼事都要耐心、認真,怎麼遇到一點挫折就放棄呢?你要敢于面對現實,克服困難。這地上的書和本你就看著辦吧!”說完媽媽就走了,留下不知所措的我,我坐起來仔細想了想覺得媽媽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地上的書和本都撿了起來,耐心、認真的又作了一遍,這一回我真的把所有的題都攻破了。看來媽媽說的真太有哲理性了!
讀完了冰心寫的《繁星;春水》我得到許多啟示。讓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和面對困難應有的態度。《繁星;春水》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非淺啊!
最新《繁星春水》讀后感
與《飛鳥集》的風格不同的是,泰戈爾語言有印度本土的風味,更有一種寓言的韻味,而冰心的則更帶有她個人的風格,語言更加清麗,給人一種近乎透明的感覺,仿佛是她將自己全部的愛與關懷都傾注在了這幾行詩中,讀泰戈爾的文字時,我覺得周圍的世界都成了棕色和紅色,大概是因為那股特有的語言和民族風;而讀冰心的詩時,我仿佛來到了一個藍色的地帶,也許是輕盈的天空,也許是平靜的海底,總之與泰戈爾那深紅色的視覺感受相比,似乎更顯淡雅。
冰心的語言含蓄,因為她貌似什么都沒有說;深刻,因為她道破了一切都是愛。這里面的內容是寬泛的:她愛青年,所以她提醒少年努力學習,珍惜青春,展望未來;她愛社會,所以她寫道要“解放思想,反抗斗爭。”她愛生活,所以才寫“要迎接生活的風浪”;她愛整個人類,所以才同情弱者,為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意義而時迷惘,時奮發。對父母之愛、童年與故鄉歡樂的回憶也凝結了她赤誠的愛。她對萬物都懷著一顆感性的心,都用心愛,發現愛……這難道不正是一種博愛嗎?
想到這里,我不覺感動了。這么偉大的胸懷,包容萬物,愛整個世界,這么美好的內心,這么高雅的情操,只能使我為愛而感動。
最新《繁星春水》讀后感
我讀過了《繁星春水》一書,我知道了冰心寫的詩十分優美,大都表現對于母愛,童真的描寫,歌頌和對于大自然的贊美,都是“愛的哲學”的具體表現。
《繁星春水》歌頌了偉大的母愛。在冰心的筆下,母愛是最值得贊頌的博大無私,至高無上的人類情感,它是生命的源泉、美的極致和人生的港灣。世界上沒有任何兩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只有母愛是永恒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