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托爾斯泰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托爾斯泰傳范文第1篇

《巨人三傳》由《貝多芬傳》、《彌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個獨立的人物傳記組成。作者羅曼·羅蘭通過三位來自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的偉大天才的傳記來探討他們共同的偉大之處。作者著力刻畫三位天才為了藝術、為了美而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跟著他們走罷,跟著那些散在各個國家各個時代,孤獨奮斗的人走罷。讓我們來摧毀時期的阻隔使英雄的種族再生。”

羅曼·羅蘭總是在每位巨人出場之前先要“贅述”下他們的影響,他們的偉大。翻開《托爾斯泰傳》第一頁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位偉人的風采。“俄羅斯偉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發著光焰的,對于我們這一代,曾經是照耀我們青春時代的最精純的光彩。在十九世紀終了時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撫慰青年的心魂。”作者甚至用“我們絕對不像今日底批評家般說:‘有兩個托爾斯泰,一是轉變以前的,一是轉變以后的;一是好的,一是壞的。’對于我們,只有一個托爾斯泰,我們受他整個。因為我們本能地感到在這樣的心魂中,一切都有立場,一切都有關連。”這樣的話來表達對托爾斯泰的尊敬。

出生于貴族家庭的托爾斯泰卻有著“荒漠的青年時期”,他甚至不懂得失去母親的痛楚,更不用說生活的艱辛。但是優良的出身卻沒有讓托爾斯泰享受到教育的優良。“他瞧不起大學教育,不愿作正當的歷史研究,為了思想底狂妄被學校處罰。”在這個墮落的世界里,他接受了啟蒙思想。

俄羅斯末代的封建貴族的腐弱,讓托爾斯泰選擇了逃避,他遁入軍隊中,“脫于塵俗”。一八五三年十一月,俄羅斯向土耳其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托爾斯泰奉調參戰,殘酷的戰爭讓托爾斯泰的熱情逐漸被消磨。托爾斯泰漸漸認識到人性的驕傲和恐懼。恐怖的經歷讓托爾斯泰對生活由了清醒的認識人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人性善良深處又是多么的崇高和偉大。

當退伍后在去巴黎旅行的途中目睹劊子手在斷頭臺行刑,他的心碎了,他對現實的合理充滿懷疑。他動搖了……唯有婚姻才能讓托爾斯泰幽寂的心靈得到撫慰。《戰爭和和平》《安娜小史》等“巨著威臨十九世紀全部小說界底”。

他站在波濤洶涌的人間,寧靜地鼓動著并震懾著狂風暴雨。一顆最崇高的靈魂矗立著。

托爾斯泰在想著俄國的前途和命運,“他在小說中卻描述著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描述他們的痛苦和他們在痛苦中得到的和諧”。但是思想者卻是孤獨的,孤獨于自己的苦惱,苦惱于自己的孤獨。優越的出身和與生俱來的財富讓他在眾多的渺小、貧困、孱弱的靈魂里羞愧難安。啟蒙者疾呼“人人生而平等”,但是自己卻在不平等的上游自得的活著,難道自己要推翻自己?青年時,企圖改善農民的生活,因得不到農民的信任而失敗,讓他的同情之心被無情地抑制,他呼喊,但音囚四壁。貴族的放蕩,農民的猜疑都不是托爾斯泰所要的。托爾斯泰沒有貝多芬的肉體折磨,卻有著比貝多芬更加痛苦的精神折磨,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折磨和悲痛,但托爾斯泰并沒有放棄,一顆痛斥社會弊端,一顆為困窘的人們指引出路,一顆為黎明點燃豁亮,一顆悲天憫人的心仍跳著,他用《復活》等巨著告誡世人。他不停地掙扎……但是世俗也許不是托爾斯泰所能觸碰的,終于他厭倦了自己的生活,并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最后,他在自己幽靜的農莊里也待不下去了,耄耋之年,他選擇了出走,一代巨人抱著對社會的無比期望和空寂病死于火車小站。

托爾斯泰傳范文第2篇

《名人傳》讀書心得500字一

這本《名人傳》講述的是三位名人在成名的道路上遇到的磨難、困難,他們從堅持的力量到力量的崩裂甚至到了絕望。他們在成名的道路上舍棄了很多包括了親情、友情。終于,他們踏上了成功之路。

首先是一位遭遇病痛折磨,仍然不放棄音樂的信念——貝多芬。雖然他失聰了,但是他很驕傲地說過“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是啊!他的音樂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作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

接著是一位遭遇悲慘,仍然堅持雕塑的信念——米開朗琪羅。他的痛苦來自人類的惡意。他為戰斗,為征服而生!正是因為這,他的藝術創作受到了很深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自由而斗爭的精神畫貌。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是現實的反映。

最后是一位曾經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敘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地位的思想家。托爾斯泰從沒放棄過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

《名人傳》讀書心500字二

《名人傳》描述了不同時代,不同名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美,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名人傳》很好的應證了一句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我們的靈魂也被所升華為一種崇高。

讀《名人傳》,讓我收益匪淺。

這三個巨人,命運待他們不公:為什么貝多芬沒有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那樣好的身世?為什么米開朗琪羅沒有貝多芬和托爾斯泰的自由?為什么托爾斯泰不像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那樣有追隨者……他們有種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時表現得勇敢堅毅,沉著地與困難抗爭。他們所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敢感動了所有的人。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大寫的人”。

《名人傳》讀書心得500字三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

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后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傳范文第3篇

②果然,托爾斯泰請拉赫瑪尼諾夫彈一曲。夏里亞賓忐忑不安,看來自己也要被點將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讓兩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對面,兩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帶里。夏里亞賓有時無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發現托翁興致勃勃地盯著自己,注視著自己的眼睛和嘴巴。當夏里亞賓含著淚水唱出將被槍斃的士兵最后一句話:愿上帝保佑你們回到家鄉吧。托翁抽出手來擦去了流下的兩滴眼淚。

③許多人把寫過《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的托爾斯泰看作是遙不可及的巨人,當然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偉大卻是平凡。托爾斯泰的那一串眼淚讓我們窺見了他作為普通人的脆弱。在聽演唱的時候,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托爾斯泰”來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之中。這時,他成了一個普通的聽眾。正是在這種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這個時候的托爾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淚的托爾斯泰比海倫還要美麗,我覺得。

④在托爾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與他最親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輕的秘書費?布爾加科夫。布爾加科夫是托爾斯泰熱情的崇拜者,當時是莫斯科大學的學生。他在《列夫?托爾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憶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穿著西伯利亞式的氈靴,精神抖擻、容光煥發地走進來。“我真高興,非常高興,”他說,“您來了,我需要您的幫助……”片刻之后,托翁關切地問:“您的嘴唇怎么這么干哪?您不舒服嗎?”布爾加科夫回答說,可能是累了,因為晚上在車廂里沒有睡好。“那你就躺著吧,”托翁指著沙發對布爾加科夫說,“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當我讀到這個片段時,久久不想翻過去。這是一座怎樣的大山啊,你已經感受不到它的高度。有的半高的山,很有些凌人的氣質,做出一副張牙舞爪的樣子來。

⑤看看真正的大山吧――這位代表著一個時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樣待人接物的:一見面,托翁就把年輕人當作家里人。托翁面對20出頭、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時,就像是老爺爺見到小孫子一樣。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一個照面就發現了年輕人干裂的嘴唇。那句問候,真是讓人如沐春風。一切繁文縟節都顯得多余了。

⑥那些汗牛充棟的頌歌,在這樣一些細節面前輕如鴻毛。流著眼淚的托爾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頌歌的。

(有刪節)

【思考練習】

1.文章第①段花大量筆墨寫夏里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③段中說“真正的偉大卻是平凡”,托爾斯泰的偉大與平凡體現在哪些地方?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畫線句“一切繁文縟節都顯得多余了”,這句話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說“流著眼淚的托爾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頌歌的”,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二、三版中縫)

輕松學國學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弟子規》

【釋義】

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藥的冷熱;要晝夜服侍,一刻都不離開父母床前。

【故事鏈接】

漢朝時,漢文帝雖然貴為皇帝,卻很孝順自己的母親。每天不管公務多忙,他都要去母親的房間請安。有一次,文帝的母親病了,漢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離開母親床前,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而且每天母親吃藥時,他都要親口嘗嘗,唯恐太苦、太燙。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漢文帝侍奉母親卻長達三年之久,他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

成語典故

【釋義】不足:不值得;訓:法則,教導,規范。不足為訓是指不值得作為效仿的準則。(注:此詞與教訓無關,不能理解為“不值得作為教訓”,或是“不值得教訓”。)

【近義詞】不足為法

【反義詞】不易之論、不刊之論

【出處】出自明?胡應麟《詩藪》:“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

【示例】

1.這其實是避重就輕、圖省力氣的一種寫法,不足為訓。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

托爾斯泰傳范文第4篇

張瑋潔

《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都出自于羅曼·羅蘭之手。傳記里講的三位人物分別是一位音樂家:貝多芬,一位雕刻家:米開朗琪羅,一位小說家:托爾斯泰,三位人物都各具千秋,并且他們都被人們譽為“天才”。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但都有著為為尋找真理和正義,為創造不朽杰作奉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貝多芬,在做著人生的戰場上屢次支撐著作者,作者與貝多芬單獨相見時傾吐著自己的哀曲,在多霧的萊茵河畔,在那些灰色而潮濕的四月天,充斥著他的苦難,他的勇氣,他的歡樂,他的悲哀;作者跪坐著,由他用強而有力手攙扶起來,給作者的新生兒約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禮。貝多芬,他是一個為音樂癡狂,為執著真理而奉獻的人,他曾說過:竭力為善,愛自由甚至于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忘真理。這就是貝多芬。即使愛情把他拋棄了,即使聽覺把他拋棄了,但音樂絕不會拋棄他,就因為他那顆為音樂執著的心。

在翡冷翠的國家美術館中,有一座稱為《勝利者》的白石雕像。這是一個裸露的青年,生成美麗的軀體,低低的額頭上曲卷曲的頭發,昂昂的站著,他的膝蓋彎曲在一個胡鬢滿面的囚人背上,囚人蜷伏著,頭伸向前面,如一匹衰敗的馬,勝利者不注視他。即在他的拳頭快要落下去的那一剎那,他停住了,滿是消沉抑郁之感的嘴巴和猶豫不決的目光轉向別處去,他不再要勝利,勝利使他厭惡,他已經征服勝利,但亦被勝利征服。這座雕塑就是出自米開朗琪羅之手。這個作品是米開朗琪羅全部作品中是永遠留在工作室中的唯一的作品。

托爾斯泰傳范文第5篇

我自己一直比較關注經典作家的生平傳記,覺得有時它比作家本人的作品更能啟人深思。近日重讀歌德自傳《詩與真》、托爾斯泰自傳《懺悔錄》、羅曼?羅蘭的《托爾斯泰傳》,漢斯的《歌德傳》等書,更加深了這種感觸:經典作家的傳記本身就是經典作品。傳記的閱讀是我們深入理解作家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最佳途徑,是我們解讀他們作品的一把鑰匙,更是我們探詢人生大謎的通幽小路。

通往繆斯女神的道路入口處,成千上萬的人望穿秋水,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歌德與托爾斯泰如高峰般地巋然屹立在那令無數人神往的地方,是什么讓他們堅定地走向那人跡罕至、高山仰止的境界?是什么讓他們超越了時空、國界、死亡,永恒地閃耀著生命的光輝?

歌德與托爾斯泰有著太多的相似:兩人都出生于8月28日(托爾斯泰出生于俄歷8月28日,公歷9月9日);他們都享有八十二三歲的高壽;他們都曾身居高位仕途光明,又都在世人眼中春風得意之時急流勇退,毅然離開;他們都曾在生命中有過一段絕望的時刻,并深刻地思考過死亡、質疑過生命的意義,但都堅韌地超越了絕望,走向了付出與創造;他們在人生中都曾有過“出走”的行為;他們都是世界文學的高峰,但寫作都不是他們一生中唯一的事業,他們的踐行遠遠超出了文學的界限:他們對文化的繼承與吸收都非常廣博、兼容并包:他們非常重視本民族傳統民間文學,都對古希臘文學下過一番工夫,都神往古老的東方文明并深入研究過中國古代思想及文學……但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則是他們的人生狀態,這是一個在從眾中走向迷途、在獨立中激流勇退,最終在融合中正道回歸的生命歷程。

一、從眾階段――迷途深處

人是依存于社會的高級動物,能否在社會中獲得足夠的物質保障和名利地位,往往成為眾人眼中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也成為許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在這樣的追逐和適應中,人處在忙碌、平庸、被動中,難以形成自己的主見,以他人的意識和所謂的社會共識為自己的行動指針,陷入到一種從眾心理與生活狀態中。正如維亞澤姆斯基所言:“急匆匆生活,來不及感受!”偉大如歌德和托爾斯泰,在年輕時也未能免俗。

歌德在經歷了維特式的煩惱和狂飆突進時期的激情與絕望后,開始走向社會、追求更廣闊的社會價值。這時的歌德也和當時的大多數人一樣,把從政當官看成是追求成功上進的最佳途徑。歌德的確在這條路上走得很風光――魏瑪公國的樞密顧問官,無論是官位權力還是俸祿,都足以讓眾多庸人羨慕不已。當時有關于歌德的一段逸聞:《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綠蒂的原型,讓青年歌德因無法在一起而絕望得幾乎自殺的夏綠蒂,在多年后為了自己兒子的工作問題,穿上當年少女時代歌德第一次見她時她穿的那件綴著蝴蝶結的連衣裙,去找身居高位的歌德,只希望能夠得到幫助。關于這次會面,歌德只字不提,理想與現實如此荒唐地碰撞,不禁令人啞然嘆息,但也從另一側面體現出歌德當時較為顯赫的地位和權力。

托爾斯泰曾經過著奢華的生活,非常注重家人的物質生活品質,給子女最好的東西,妻子出門乘車必須坐頭等車廂等。所以,當他后來意識到物質享樂、名利追逐的虛妄,認識到貴族寄生生活的罪惡,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義,當他想要把財產分給廣大貧苦農民、過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生活時,他的妻子索菲亞對他前后的巨大反差根本不能理解,她不能放棄原有的追求與生活,造成了兩人后半生的矛盾、隔閡和相互傷害。在俄國衛國戰爭勝利的氣氛下,為愛國主義激情所鼓舞,當時俄國青年普遍認為實現個人價值的最佳途徑就是在軍隊中建功立業,年輕的托爾斯泰也不例外。托爾斯泰通過從軍結束了他懶散放蕩的青春歲月,在軍隊中,英勇善戰使他頻頻獲獎:四級安娜勛章、“保衛塞爾瓦斯托波爾”獎章、十字勛章……也使他節節高升:從志愿兵到四級軍士再到準尉,最后在1856年退役時,他已是中尉軍銜了。

如果就這樣一路走下去,也許歌德和托爾斯泰會成為政治家和將軍。然而他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歷史轉折點,青年歌德所處的18世紀德國“一切都爛透了,動搖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簡直沒有一線好轉的希望,因為這個民族連清除已經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爛尸骸的力量都沒有”。19世紀俄國沙皇專制統治更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黑暗的統治,許多進步人士都受到迫害,我們所熟悉的偉大作家普希金、萊蒙托夫都死于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陰謀。

黎明前的黑暗壓在那個時代的上空,最為烏云密布的地方正是政界和軍隊,年輕的歌德和托爾斯泰帶著實現人生價值的夢想和追求上進的熱情,來到這將傾未傾、岌岌可危的專制制度大廈內部。他們漸漸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越來越走向權力、虛榮、專制、暴力,遠離了他們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個性,遠離了他們所深愛的人民、自然和藝術。他們開始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現實有了深切的認識。

海德格爾如是說:“運偉大之思者,必行偉大之迷途。”在迷途與俗世中體驗生活,這對一個經典作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經歷,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未曾在生活的驚濤駭浪中浮沉掙扎過的人,一個埋頭書齋、不聞窗外事的人,能夠寫出經典作品來。“最偉大的人物永遠通過一個弱點與他的世紀相聯系。”歌德和托爾斯泰正是通過他們的弱點在迷途深處體味了現實的殘酷、社會的缺陷、時代的癥結和生存的困境,他們“在‘迷途’中的經歷已豐富了深化了自己”,這為他們的作品成為時代的明鏡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所以,歌德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錯誤的志向也不是毫無益處……”

二、獨立階段――急流勇退

如果托爾斯泰和歌德的人生只停留在世俗名利追求的階段,也許他們在當時就會功成名就,但這樣一來,他們就只會是眾多所謂“成功人士”之一,無法用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為人類留下一筆永恒的精神財富,所以他們注定會從人性弱點、從眾心理、世俗名利中超越出來,邁向新的人生境界。

專制黑暗的社會現實,使歌德和托爾斯泰深感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個性與環境的巨大沖突,從而開始從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激情和狂熱中冷靜了下來,從從眾心理中超越出來,進行獨立思考。當意識到自己在為腐朽的和非正義戰爭賣力時,他們深感自己走錯了路,痛苦的拷問開始不斷鞭打他們的靈魂。在對現存社會制度和自己所選的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和懷疑中,拉開了他們不同尋常的人生的真正序幕。可以說,懷疑、反思、獨立是歌德和托爾斯泰成為不朽的經典作家的一塊重要基石,也是通向更高人生境界的重要轉 折點。

歌德正是在眾人看來春風得意之時,在長久的魏瑪從官時期從眾、妥協、壓抑、失望的情緒中,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沖突中,毅然從繁華喧鬧深處悄然隱退,隱姓埋名出走意大利。1786年,歌德化名悄然離開了魏瑪公國,離開他曾當做事業并付出精力的從政生涯,來到意大利,與凡俗遠離,靜心沉潛于古希臘羅馬文化中,深居簡出、沉思含藏,在孤獨中思考人生的意義。

“歌德在生活中所經歷的‘迷途’與‘正道’表現于一個最可令人注意的現象,這現象就是他生活中歷次的‘逃走’,他的逃走是他浸沉于一種生活方向將要失去了自己時,猛然的回頭,突然的退卻,再返于自己的心中。每一次逃走,他新生一次。他開辟了生活的新領域,他對人生有了新創造新啟示。他重新發現了自己,……他能在緊要關頭逃走退回到他自己的心中。這是歌德一生生活的最大的秘密。”

托爾斯泰在戰火紛飛、出生入死中體味著生命的脆弱、戰爭的殘酷,也失望于軍營生活的空虛和墮落,當周圍的官兵們都在飲酒縱樂時,他獨自靜下來讀書、寫日記,在孤獨中沉淀著自己對人生的理解,“那時我所探索到的一切就永遠成為我的信仰了”。托爾斯泰在步步高升的同時反思著戰爭的正義與否和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他在1853年年初的日記中寫道:“戰爭就是這種不合理而愚蠢的事,那些痛哭流涕的人,竭力想從自己身上聽到良心的呼喚。我做得好不好呢?”“托爾斯泰產生了退役的念頭。他覺得,擔任公職影響他完成兩種‘天職’:改善農民的狀況和從事寫作。”而且他認為:“高加索的公務,除了勞動,無所事事,愚蠢的熟人以外……什么好處也沒有帶給我,必須盡快結束。”“我想進入一個幽靜、正常、善良和優美的思想和業務軌道上來,上帝幫助我吧,……”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后,托爾斯泰更加堅定了離開軍隊的決心,屠格涅夫在信中懇切地說:“如果您能離開克里米亞,那可真是太好了。您已經充分證明了您不是一個膽小鬼,而軍旅生涯畢竟不是您的職業,您的使命是做文學家……我再向您說一遍:您的武器是筆,而不是軍刀……”而托爾斯泰自己也深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放棄就要升職的大好前途,毅然離開軍隊回到他的莊園,回到了冷靜和孤獨。

孤獨中的沉思,讓歌德和托爾斯泰從生活表層、從社會現實中深入下去,直至人類生存的最深處的悲劇底蘊,那就是生命的有限性。死亡以釜底抽薪的巨大權威質疑著人類的一切追求和努力,歌德和托爾斯泰都曾經在沉思中發出了哈姆萊特“生存還是毀滅”的千古追問,托爾斯泰在日記中不斷寫道:“不用多久,疾病和死亡就會落到(也已經落到)心愛的人和自己身上,除了尸臭和蛆蟲以外,什么也不會留下來。我的事業,無論是怎樣的事業,會被統統忘掉――或遲或早,連我本身都不會存在。那么又何必忙碌呢?”“……在認識上每前進一步都把他們引向這個真實。但真實就是死亡。”

正是這人類生存深處的虛空,使生命意義的質疑與追問在人類精神探索的深處不斷回響,既然生命的終點空無一物、生命的最終結果是死亡,那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在生命的悲劇底蘊面前,一切功名利祿、金錢享樂、虛榮浮華,都失去了誘人的價值,成為終將落空的“謀虛逐妄”,弗吉尼亞?伍爾夫把托爾斯泰對人生意義的追問稱作“蝎子式的追問”:“在所有那些光華閃爍的花瓣的中心,總是蟄伏著這只蝎子:‘為什么要生活?’”

他們在這追問中走向了迷惘、痛苦、絕望,絕望中甚至產生了自殺沖動,歌德曾“每以劍抵胸看我有沒有決心把它的銳利的劍鋒向心頭刺二三寸的深”,托爾斯泰則藏起了繩子和手槍以防自己尋短見。他們覺得自己“像一個在森林里迷了路的人,因為迷路而感到恐怖,到處亂轉,希望走到正道上來,……”這種迷惘焦慮和絕望,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有鮮明體現,維特的絕望、浮士德的彷徨,安娜的矛盾,列文的求索……

如何才能超越死亡,讓生命煥發出意義的光輝?有限的肉體生命如何才能超越時空,超越歷史的洪流,達到永恒?人生的正道在何方?陷入迷惘與絕望的歌德和托爾斯泰苦苦思索著……

三、融合階段――正道回歸

歌德曾說過:“人在迷途中努力,終會尋著他的正道。”

肉體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和思想卻可以通過文學藝術、通過他人的精神傳遞化為永恒;個人只有在和他人、和生活的廣闊聯系中,只有在不會被歲月帶走的文學藝術中,才能永生。正如托爾斯泰在1852年的日記中所言:“任何一個天才不可能孤立地發展。”正是在文學藝術的永恒和為他人的付出與創造中,歌德和托爾斯泰消解了自己的曠世孤獨,超越了絕望,給“為什么要生活?”的蝎子式的追問以強有力的回答!

在意大利隱姓埋名的寧靜孤獨沉思中,歌德反思并尋找到了新的理想,從意大利回國后,他找到了人生意義實現的方向,那就是文學藝術創作。1788年,歌德在給卡爾?奧古斯特公爵的信里說:“我可以確切地說,在這一年半的孤獨生活中,我重新發現了我自己。我是什么呢?是個藝術家!除此我還可以是什么呀!”歌德找到了“高貴的單純,寧靜的偉大”這樣和諧的內心世界和美學追求,從矛盾走向了平衡與和諧,并守護著這平衡與和諧。一如他后來在《浮士德》中所表現的一樣,從中年歌德的精神困惑到老年歌德的樂觀自信,歌德的出走與回歸,使自己實現了人生境界的超越。“歌德自己之不自殺,就因他在生活的奔放傾注中有懸崖勒馬的自制,轉變方向的逃亡。他能化泛瀾的情感為事業的創造,以實踐的行為代替幻想的追逐。”此后的歲月里,歌德沉靜下來,把自己的心血、感悟、哲思用筆尖銘刻,他晚年極為珍惜時間,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外化在了他六十年如一日寫作的《浮士德》中,貢獻給世界一部“近代人的圣經”。

托爾斯泰也在百轉千回的思索中認識到文學的永恒,選定了人生的方向:“但是唯一的、主要的和優先于其他愛好和事業的畢竟應當是文學。”此后,托爾斯泰一直筆耕不輟,讀書、寫作,直到生命的終點。

托爾斯泰之偉大還在于他寫作之外的踐行,托爾斯泰認為真理、幸福、天國是在平凡堅韌的勞動者中間的,生命的真諦蘊含在普通的勞動之中。他親自參加勞動,干農活、做靴子、犁地非常熟練,他還讓自己的家人每年必須有一段時間像普通的農民那樣參加體力勞動。在《懺悔錄》中,他說:“創造生活的勞動人民的行動在我看來是惟一真正的事業。我明白了,這種生活所具有的意義是真理,所以我接受了它”。托爾斯泰從不試圖做一個高高在上的思想者,在他的意識里,高尚而神圣的思想,如果失去了生命之根,失去了生活之源,如果不是與平凡樸素的底層人民聯系在一起,將沒有任何意義!

托爾斯泰意識到農民貧困不幸的根源正是缺乏知識,他深深為那些農民孩子的命運擔憂:“這最可寶貴的東 西――即精神的東西被淹沒了……我想辦國民教育,乃是為了拯救那些正在被淹沒著的普希金、奧斯特洛格拉德斯基和羅門諾索夫一類人物。”托爾斯泰對教育事業滿腔熱忱,他辦學校、親自教育孩子們,他編寫《啟蒙課本》,在給亞歷山德拉的信中說:“《啟蒙課本》是我多年心血的結晶,我對它多么重視,非語言所能表達。……我希望兩代俄國子弟,從皇室子弟到農民子弟,都將采用我的《啟蒙課本》,并且從中獲得最初的詩情畫意,而我在寫完這套課本以后,死的時候也可以安心了。”“《啟蒙課本》是我所建立的一座豐碑。”“我……灌注在它上面的辛勞和熱愛超過我所做的其他一切工作,我知道它是我一生唯一的重要事業。”

托爾斯泰數十年如一日執著堅定地實行著他的兩大天職:改善農民狀況和從事寫作,到晚年,他已經越來越進入到這樣一種融合境界中,他人之苦樂與自己人生之價值已完全結合在一起,所以他晚年才會一方面無法同妻子索菲亞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深切地同情她,以她之苦為苦;所以他臨終前還在為全世界受苦的千萬同胞而落淚。

托爾斯泰和歌德在他們體現晚年思想和實踐的作品《復活》、《浮士德》中,深切體現了這種把小我與大我、自我與他人緊密結合起來的人生觀、價值觀,也使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浮士德終于感到了靈魂的凈化、精神的升華和生命的意義。聶赫留朵夫在幫助解救他人中融合了自我與他人價值,浮士德把“全人類的苦樂堆積在我心胸”,

他不是為自己的痛苦,而是為無辜死去的老夫婦被憂愁吹瞎了眼睛;為他人的幸福而高呼“真美啊,請停一停!”

四、結語一悲涼前行

歌德和托爾斯泰一生經歷了迷途、退守和正道,讓自己超越從眾、超越孤獨,走向融合。他們在“望盡天涯路”的孤獨求索中,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與堅定,在“暮然回首”中頓悟并實現了生命的意義。

然而,歌德和托爾斯泰雖然已從迷惘絕望中超越出來,走向了融合境界,堅定地創造著人生價值。但面對具體的生活時,理想和現實總有很大的差距,人仍然時刻面對著自我與他人、個性與環境的矛盾沖突。一個小小的因素,就可能使堅定的追求、多年的夙愿功虧一簣。托爾斯泰終其一生苦苦探求真理、渴望擺脫貴族寄生罪惡生活、想要在自食其力的勞動中和廣大勞動人民融合在一起,為此托爾斯泰有千千萬萬的仰慕和追隨者。然而不幸的是,一個如此偉大的人物,一個能融化貴族與農民之間看似根本不可能融化的隔閡堅冰的人間天使,卻奈何不了他曾“愛她勝于人世的一切”的妻子的固執,以致他生命最后的歲月里妻子成了給他帶來最大痛苦的人。“……是他的家庭之愛,抑或是全人類之愛?……直到最后一天,他還是在這兩者中間彷徨。如何解決?――他不知道。”他想要過平民化生活的努力,他想要放棄財產造福平民的強烈愿望,都在他妻子百般阻撓下,不但不能實現,反而顯得荒唐而虛偽,以至于在82歲高齡、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離家出走。坐在三等車廂、坐在貧苦人中問的老托爾斯泰才終于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但衰老病弱的身體最終還是在那個小車站永遠地背叛了他……

相關期刊更多

廣西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民族文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作家協會

俄語學習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临沧市| 呼和浩特市| 济源市| 曲阜市| 柳州市| 阿城市| 彭山县| 武乡县| 嵩明县| 鄂伦春自治旗| 抚顺县| 常宁市| 新闻| 桐乡市| 廉江市| 荃湾区| 徐州市| 上林县| 镇平县| 凤翔县| 无极县| 巢湖市| 县级市| 尼勒克县| 凤台县| 汉川市| 临高县| 平原县| 鄢陵县| 象州县| 乳山市| 安阳市| 邹平县| 岢岚县| 武川县| 丁青县| 裕民县| 唐山市| 洱源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