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節鏡手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院2006年7月~2008年1月進行關節鏡手術82例,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82例,男38例,女44例;年齡32~70歲,平均58歲;半月板損傷部分切除術31例,游離體取出術15例,滑膜炎切除術12例,骨性關節炎關節清理術31例。
1.2 手術方法:腰麻,股中上段扎氣囊止血帶,仰臥位,消毒、鋪巾,連接顯像系統、刨削系統、等離子刀系統、灌注引流系統,尖刀于髕韌帶旁切口,插入關節鏡,進行關節內檢查及手術,手術結束縫合切口1~2針,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根據情況可放或不放引流管,厚棉墊加壓包扎,松止血帶,平穩后出室。
1.3 結果:本組患者術后癥狀均有明顯改善,發生關節積血2例,沖洗液外滲3例,經治療腫脹消失,未發生感染、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2 手術配合
2.1 器械準備:在上次手術結束后,應將關節鏡及其器材清洗干凈,仔細擦拭,等離子刀頭應仔細用針頭清理殘留組織,插口部分應防止用水沖洗,光導纖維應盤成圓圈狀,內徑應大于10 cm,防止折硬彎而損傷,鏡頭等易損部位應重點保護。鏡頭、光導纖維、連接線應使用熏蒸消毒12小時,最少應超過3小時,其余器械可使用高壓蒸氣滅菌。在病人入室前,應將顯像系統安裝好,并作相應測試,防止手術開始后不顯像或其他系統不能正常工作而影響手術。消毒前應將相互對應的接頭及接口用膠布標號并粘緊,以防插錯損壞儀器,插入或拔出接頭時應對準標志點,禁忌旋轉。消毒、鋪巾后,按手術所需器械先后有順序地將器械及連接線擺放于手術臺上,并妥善固定,正確連接各個系統。關節鏡應有專人管理,登記造冊,每次使用后要有器材使用狀況記錄以及保養記錄。
2.2 病人:膝關節鏡一般均采用仰臥位,患膝擺放位置可根據每個手術醫師的喜好,患肢屈曲于床邊下垂時應在股部床旁安放固定架,以防病人跌下手術床,手術巾可應用一次性防水手術巾或在布巾下鋪一層消毒防水布,足部消毒后用消毒防水套包扎,以防滲水滲透巾單,導致污染。
2.3 止血帶應用:止血帶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膝關節鏡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前應檢查止血帶充氣后的密閉性,消毒前應將止血帶墊布后扎于股中上段,外用繃帶捆綁,防止充氣后松脫,常規準備消毒驅血帶,手術開始前驅血后止血帶充氣,壓力,并記錄時間。
2.4 術中配合:上臺護士應詳細了解各種器械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關節鏡手術的操作流程,以更好地配合醫師手術;巡回護士應熟練掌握各個系統的連接及調試,簡單故障的處理,及時更換灌洗液,以防空氣進入關節腔影響觀察;止血帶如效果不理想,可于沖洗液中按1∶100萬加入腎上腺素以止血。手術結束時應仔細清點器械,并注意觀察手術器械的完整性,以防器械損壞殘留于關節內,術后應仔細清洗及保養器械,膝關節用厚棉墊加壓包扎后松止血帶,引流管應妥善固定。
2.5 術后護理:護送病人過程中應保護好引流管,并向病房護士交代清楚,以防搬送中拉脫。術后隨訪中應正確指導病人活動,根據手術情況,第一天作肌肉收縮活動,無引流管及關節無積血的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作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根據病情活動膝關節。
3 小結
【摘要】 [目的]研究髖關節鏡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方法、療效及適應證,探討關節鏡在髖關節疾病中的臨床價值。[方法]2001年10月~2007年1月,采用髖關節鏡手術治療103例(129髖)髖關節疾病,其中股骨頭壞死50髖;創傷性髖關節炎8髖;髖關節骨性關節炎34髖;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9髖;強脊性髖關節炎12髖;慢性滑膜炎6髖;髖關節盂唇損傷6髖;髖關節游離體2髖;不明原因髖痛2髖。根據不同病變情況,鏡下采取清理滑膜、咬除或刨削退變的軟骨、修整不平的關節面和骨質面、磨除增生的骨贅、軟骨下微鉆孔減壓、咬除并修整損傷盂唇、取出游離體、生理鹽水灌洗關節腔等治療手段。[結果]隨訪6個月~5年,平均1年10個月,術后Harris評分(85±3.4)分,與術前(49±4.3)分相比顯著提高(t=4.18,P
【關鍵詞】 髖關節鏡; 髖關節疾病; 臨床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method, curative effect and indications of applying arthroscopy to treat hip disease, and investigate the valuation of arthroscopy on hip disease. [Method]Totally 103 patients (129 hip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y by corresponsive modus operandi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hogenetic conditions from Oct.2001 to Jan. 2007. Among the total cases, 50 hips were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8 hips were traumatic hip arthritis; 34 hips were hip osteoarthritis; 9 hips were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12 hips were hip arthrit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6 hips were chronic synovitis; 6 hips were acetabular labrum injury; 2 hips were hip joint corpus liberum; 2 hips were coxarthropathy with indefinite reas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athological changes, clearing synovium, biting off or gouging cataplasis cartilage, trimming asperous articular surface and sclerotin surface, stripping hyperplastic osteophyma, drilling under the cartilage to decompress, biting off and gouging injury glenoid labrum, dislodging corpus liberum, lavaging articular cavity with physiological saline and other therapeutic tools were applied.[Result]An average follow-up of 22 months(6 months to 5 years) showed improvements on pain and function. According to Harris Hip Scor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ostoperative score was 85±3.4 compared to the preoperative score 49±4.3(t=4.18,P
Key words:hip arthroscopy; hip disease; clinical research
關節鏡在膝關節疾病已獲得廣泛的運用,其技術成熟,療效肯定;但其在髖關節疾病中的運用由于各種原因未得到廣泛推廣。為此,作者自2001年10月開展了關節鏡治療髖關節疾病中的探索[1],至2007年1月,已治療病人103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共103例, 129髖。其中,男 59例,女44例;年齡19~58歲,平均38.5歲。病程1~10年不等。其中股骨頭壞死29例50髖,創傷性髖關節炎8例8髖,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包括原發性和發育性)31例34髖,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9例9髖,強直性髖關節炎12例12髖,慢性滑膜炎4例6髖,髖關節盂唇損傷6例6髖,髖關節游離體2例2髖,不明原因髖痛2例2髖。
2 手術方法
手術入路:患者仰臥位于牽引床,下肢外展20°,牽引力根據不同體質和關節間隙的寬、窄而定,一般使關節間隙增加到10~15 mm即可滿足手術操作。取髖關節前側、前外側入路,前側入路為髂前上棘垂線與恥骨聯合水平線之交點,前外側入路為前側入路向外2~3 cm處。
慢性滑膜炎及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滑膜大量增生,并出現結節樣改變,軟骨的退變,骨質裸露(圖1)。鏡下主要清理滑膜,清除結節,刨削退變的軟骨,修整不平的關節面(圖2)。
強直性髖關節炎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軟骨剝脫,裸露骨質粗糙,滑膜中度增生。鏡下主要清理滑膜,修整不平的骨質面,電凝燒灼滲血點。同時麻醉下進行關節閉合松解。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鏡下所見及處理:在關節鏡下主要見到股骨頭部和髖臼部關節軟骨退變,軟骨脫落,骨質裸露,伴有不規則增生的骨贅形成,關節面不平整(圖3)。鏡下主要采取咬除或刨削退變的軟骨,修整不平的關節面,清除增生的骨贅,軟骨下鉆孔(圖4)。圖1滑膜炎
圖2滑膜炎清理后
圖3磨除骨贅
圖4骨贅已磨除
髖關節盂唇損傷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盂唇從體部撕裂,嚴重者附著點游離。鏡下將損傷盂唇咬除并修整。
髖關節游離體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游動的游離體,關節表面軟骨也可見退變,滑膜輕度增生。鏡下主要取出游離體,并清理增生的滑膜。
股骨頭壞死鏡下所見及處理:首先鏡下檢查髖關節,鏡下見Ⅰ期股骨頭壞死滑膜絨毛肥大、血管翳增生,軟骨退變不明顯;Ⅱ-Ⅲ期則見軟骨下骨折,軟骨碎裂、剝脫,并形成游離體,髖臼及股骨頭骨質裸露等病理改變。鏡下治療主要包括刨削增生的滑膜組織和血管翳,修整凹凸不平的關節面,咬除或刨削剝脫松動的軟骨,摘除游離體,清除部分骨壞死組織及影響關節活動的骨贅,然后鉆孔減壓,生理鹽水灌洗關節腔。
術后關節腔常規注射玻璃酸鈉。
3 結果
隨訪6個月~5年,平均1年10個月,術后Harris評分(85±3.4)分,與術前(49±4.3)分相比顯著提高(t=4.18,P
表1 髖關節疼痛緩解程度(髖)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股骨頭壞死08182452.0骨性關節炎012161466.7滑膜炎類病變488774.0髖關節游離體2000100盂唇損傷230183.3不明原因2000100表2 髖關節活動功能改善程度(髖)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股骨頭壞死1115131178.0骨性關節炎013161369.0滑膜炎類病變2174485.1髖關節游離體2000100盂唇損傷2400100不明原因2000100
從以上結果看出:對于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如關節游離體,其疼痛能夠完全緩解;而對于盂唇損傷和滑膜類病變(包括強直性髖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也有很好的緩解疼痛作用;對于股骨頭壞死和骨性關節炎,約有一半的患者疼痛得到緩解。在活動功能改善方面,則更加體現出良好的效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滑膜類病變(包括強直性髖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由于術前功能受限明顯,治療后其活動度明顯得到改善。
4 討論
關節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已是骨科最普遍施行的手術之一,不論膝還是其他小關節都有許多不同的運用。但由于髖關節結構的限制,髖關節鏡手術卻比較不普遍。上個世紀三十年代,Burman首次報道在尸體上進行關節鏡檢查,通過器械建立關節的直接影像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但限于當時各種限制,手術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到了七八十年代,髖關節鏡有了進一步發展。近年來,由于對關節鏡下解剖的不斷熟悉,以及手術器械的改進,其運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無論是其操作的方法、技巧,還是臨床適應證,均有較多的報道[2、3],并被認為將具有令人鼓舞的廣闊臨床運用前景。
正確的手術入路和有效安全的牽引是完成髖關節鏡手術的關鍵。由于髖關節周圍的解剖結構比較復雜,位置深在,重要的神經血管較多,手術入路較為困難。關于髖關節鏡的入路選擇,許多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曾提出多種不同下的多種入路選擇,而且同樣的前側或外側也有不同的體表定位[4、5]。根據作者的經驗,鏡下操作必需兩個入路相鄰,前入路體表定位是髂前上棘垂線與恥骨聯合水平線之交點,前外側入路體表定位為前側入路向外2~3 cm處。
髖周肌肉及組織豐厚,關節囊較緊,關節間隙狹窄,因此,有效和安全的牽引是手術的重要步驟。作者的經驗是仰臥位有利于牽引,患肢牽引力因人而異。一般來說,關節間隙增加至8 mm時,可行關節鏡檢,而要進行鏡下治療,則必需使關節間隙增加至10 mm以上。因為過量牽引是引起并發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術中要注意采用間斷性牽引,并經常檢查大腿和膝關節的緊張度。
根據髖關節鏡在鏡下所能操作的內容以及治療效果,結合文獻[5、6],將髖關節鏡的治療范圍分為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絕對適應證主要包括滑膜類病變、關節軟骨類病變、游離體取出以及化膿性關節炎的病灶清除等。這些疾病在關節鏡下,通過清理增生的滑膜、修整退變的關節軟骨、消除引起疼痛的炎癥介質,可大大改善癥狀,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相對適應證主要包括股骨頭壞死、發育性髖關節炎等,這些疾病通過關節鏡下清理、微鉆孔減壓等治療,也能夠使癥狀減輕,Harris評分明顯提高,其近期效果也比較明顯,如果配合其他方法使用,則不但可以緩解病情,而且延緩了實施人工關節的時間。
髖關節鏡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對于一些保守治療無效的髖關節疾病的治療,不失為一種先進技術。它既能處理關節內病變,又能進行鉆孔減壓,比任何一種保留髖關節的手術都減少了對關節血運和穩定性的破壞。對于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延緩關節置換的時間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衛衡,張磊,劉道兵,等.聯合微創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287-1289.
[2] Shugars RA,More RC.Arthroscopic hip surgery[J]. AORN J,2005,82:976, 978-984, 986-992.
[3] Kinnaman K,Mabrey JD.Arthroscopy of the hip joint: an overview[J]. Orthop Nurs,2006,25:93-97,98-99.
[4] Philippon MJ,Schenker ML,Briggs KK,et al.Revision hip arthroscopy[J]. Am J Sports Med,2007,35:1918-1921.
【關鍵詞】關節鏡;膝關節;圍手術期;護理
關節鏡下手術是一種微創技術,手術精細,皮膚切口小,術后疼痛相對輕,對機體整體美觀影響小,術后可以較快恢復關節的功能。但隨著關節鏡手術治療越來越廣泛,數量不斷增多以及術式明顯復雜,相應的并發癥也有增多趨勢。高質量的關節鏡術前準備及正確合理的術后康復護理是及早發現、處理和預防并發癥的關鍵。本科自2004-2006年施行關節鏡手術治療各種膝關節疾病103例取得滿意護理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3例,男70例,女33例。年齡18~80歲,平均47歲,其中半月板損傷42例,盤狀半月板次全切除術18例,韌帶損傷3例,創傷性滑膜炎10例,退變性關節炎12例,膝關節、骨關節炎18例。
1.2 治療及預后 本組患者術后恢復好,平均住院時間13 d,無并發癥發生。3~6個月隨訪,術后關節功能評定標準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85為優,70~80為良,60~69為中,≤59為差。優良率為100%)[4]。
2 護理方法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關節鏡是一項較新的技術,很多患者對該手術不了解,易產生恐懼緊張心理,護士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耐心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可以用書面材料、模型演示、已手術患者的現身說法等方法簡要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安全性、簡要的過程以及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并為其介紹膝關節鏡檢查的優點、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處理方法及成功病例,盡快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處于最佳狀態下接受手術。
2.1.2 一般準備 做好各項輔助檢查及骨科術前常規護理。
2.1.3 教會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方法 關節鏡術后康復治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它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根據患者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各種功能鍛煉的要領,使患者正確領會并掌握。在術前教會患者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踝泵):踝關節用力、緩慢、全范圍的跖屈、背伸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對防止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每次15 min,3~4次/d。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股四頭肌收縮鍛煉(患肢固定,患者仰臥或坐臥,膝關節伸直,繃緊大腿肌肉,持續10 s,然后放松10 s,再做第二次收縮,如此反復,每次10~20 min,3~4次/d,以檢查髕骨不能上下滑動為有效)、繩肌等長收縮練習(患腿用力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后側肌肉繃緊及放松)和直腿抬高練習(患者仰臥,健側膝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功能位,抬高患肢,抬腿高度為10~20 cm,持續10 s,每次5~10 min,2~3次/d),為術后完成康復計劃打好基礎。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①根據麻醉類型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麻醉反應;②術后1~3 d給予局部冷敷以減輕疼痛與出血。
2.2.2 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有效的方法 ①術后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②每2 h觀察患肢腫脹程度,皮膚顏色,皮溫及末梢動脈搏動情況;③引流管要定時給予擠壓,保持有效通暢;④麻醉過后,即可要求患者進行主動的踝泵功能練習;⑤使用藥物治療,低分子肝素是目前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首選藥。
2.2.3 注意切口部位有無滲血、疼痛是否加重,膝關節鏡術后需在關節腔內放置一根負壓引流管,以便將關節腔內積液和積血吸引出來,要注意保持引流通暢,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指導患者繃腿運動,有利于肢體血循環、消腫和排出積液,并警惕關節內積血和感染等并發癥,如果在放置負壓引流管情況下或拔出引流管后仍疑有關節積液、積血、關節腫脹時要報告醫生,可通過關節穿刺抽吸積液,并注意觀察積液的顏色、性質、判斷有否活動性出血。
2.2.4 術后康復訓練,膝關節鏡術后康復訓練是獲得手術預期療效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膝關節功能鍛煉原則: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強度逐漸增強,均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疲勞為度。
2.2.4.1 股四頭肌及膝關節活動鍛煉 ①術后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導患者行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及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股四頭肌是運動及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向患者說明肌四頭肌鍛煉的重要性。②鼓勵患者直腿抬高練習、側抬腿練習、繩肌等長收縮練習以增強股四頭肌和繩肌的肌力,有利于增強患膝穩定性。③膝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2~3周在直腿抬高訓練基礎上,加強膝關節屈伸鍛煉,一般要求在術后第3周屈膝達到90°,30 min/次,2次/d。術后第4周加大屈膝活動度,一般要求在術后第6周屈膝能夠超過120°,15 min/次,2次/d。同時進行壓腿訓練以保證膝關節能夠完全伸直(在床側進行,先懸垂小腿而后極力伸直,在伸直最大程度維持10 s放下,15 min/次,2次/d)。在膝關節伸直基礎上,增加患側單腿負重半蹲訓練(先完全伸直站立,緩慢屈膝關節,下蹲到45°,在該堅持5~10 s后站起,反復進行,15 min/次,2次/d)。開始時有一定難度,可以先進行雙腿半蹲,隨后過渡到患側單腿半蹲,一開始半蹲后可以立即站起,在肌力恢復后再進行維持45°半蹲訓練,下蹲幅度不超過45°,否則有加重損傷可能。
2.2.4.2 患者主動鍛煉效果欠佳,術后第3天或加壓包扎解除后,可用被動關節活動器(CPM)進行鍛煉,由于CPM機具有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和損傷關節滑液的代謝,起到止痛消腫作用,30 min/次,2次/d,角度從30°開始,每天增加10°直至100°~110°,速度也逐漸增加,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疲乏為度。待患者能主動屈膝70°,且膝關節無疼痛時,可停用CPM機訓練。應用CPM時應注意:檢查其功能及是否漏電;使用前先調好角度與速度(速度緩慢,屈曲角度以能耐受為宜);如關節出現疼痛或腫脹,應減少活動量,局部做紅外線照射,抬高肢體,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癥狀。
2.2.4.3 膝關節本體感覺訓練 關節本體感覺即運動覺和關節位置覺[5],康復訓練可通過恢復本體感覺反饋作用而恢復膝關節的功能穩定性、活動范圍和肌肉力量,使膝關節的功能恢復到最佳水平。肌肉力量可恢復部分本體感覺,但大部分本體感覺恢復需要進行特殊康復訓練,如術后3~4周踏自行車訓練,15 min/次,2次/d。術后5~8周走平衡板訓練或軟墊(單腿皮具限制活動范圍10°~45°)15 min/次,2次/d。術后9~12周走平衡板訓練(單腿皮具限制活動范圍0°~45°)或軟墊上慢跑,15 min/次,2次/d,并同時增加肌肉靈活性訓練,可進行側向踏臺階,15 min/次,2次/d。術后13周~6個月向前勻速慢跑,30 min/次,2次/d。術后7~12個月開始側向跑步訓練、后退跑步訓練、前向變速跑步訓練每種訓練時間均為15 min/次,2次/d,使關節適應各種力量的變化而提高關節動態穩定性。
3 出院指導
3.1 一般功能鍛煉和活動 術后10~14 d拆線,出院后繼續進行功能康復鍛煉,下地活動根據手術類型決定,半月板術后3~5 d可扶拐下地行走,10~20 min/次,3次/d,術后3周根據耐受情況可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訓練,術后6~8周方可開始獨立行走;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穿戴可調式活動支具12周逐漸增加負重及活動范圍,加強平穩鍛煉;軟骨成形術后3周開始騎自行車訓練,術后6~8周方可完全負重行走;滑膜清理術后根據耐受情況于3~6周開始耐力訓練,強度以不引起患膝疼痛、腫脹為宜。
3.2 病情觀察與復診 繼續鍛煉膝關節的伸屈功能,注意膝關節保暖,避免外傷和過度勞累,控制體質量。常規患者1個月內門診復查,完全康復后每年復診1次。如發現傷口紅、腫、熱、痛及時就診。
4 討論
關節鏡監視下的膝關節手術是診斷治療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而圍手術期系統的整體護理則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應制定有康復計劃,并經常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做好心理護理,讓患者或家屬主動參與計劃的實施,掌握配合治療護理技巧,充分調動患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功能鍛煉是一種治療過程的重要手段,通過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環,牽伸孿縮組織,松解粘連,防止術后并發癥。早期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有粘連尚未完全纖維化,鍛煉的難度不大,應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被動鍛煉與主動鍛煉相結合,可較快地改善和恢復膝關節的功能,但由于關節鏡手術治療的病種與方法不同,尤其重視個體化護理與功能鍛煉,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凌鳴,劉時璋,易智,等.膝關節鏡手術后康復治療.現代康復,2001,5(3):54.
[2] 陳秀云,劉瑞蘭,沈運,等.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體會.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2,21(3):325.
[3] 胥少汀.實用骨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2.
關鍵詞: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膝關節鏡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醫療科技水平的進步,微創手術在外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隨著關節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應用關節鏡技術治療成為重要的治療手段,如何在手術中與骨科醫生進行密切的配合,使得手術能更快速、順利的開展,成為了手術室護理人員需攻克的一項課題。本文就回顧性地分析了本院2014年1月~12月36例應用關節鏡技術治療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手術配合技巧,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36例,其中男8例,女28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57歲。其中膝關節退行性病變20例、半月板損傷16例。20例患者在椎管內麻醉下完成經關節鏡膝關節鏡檢并膝關節清理手術。16例患者經關節鏡行膝關節清理并半月板成形術。有8例手術患者在氣管插管全麻下完成手術,28例手術患者在椎管內麻醉下完成手術。手術均為仰臥位。
2 護理方法
2.1術前準備
2.1.l術前訪視 巡回護士在手術前1d對患者進行訪視,查閱病歷初步了解患者病史以及擬行的手術方案,各項檢查化驗結果是否正常[2]。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手術治療的目的、手術室內的一般狀況、手術操作的安全性和方法等,并輔以以往手術成功案例供患者及其家屬參考;同時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心理,以便于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3]。
2.1.2物品準備 關節鏡基礎器械、膝關節特殊器械各一套,攝像線、光源線、一次性Trocar、刨削器線、頭、探針、一次性射頻刀、一次性刨削器頭[4]。對灌注系統、刨削器和攝像系統等各種線路進行連接并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彎曲。為避免器械滑落和方便醫生取放,應將刨削器放置在器械護士自制的無菌布袋里。膝關節鏡手術專用的防水敷料包、防水手術衣、軟包裝的3L袋生理鹽水。儀器包括顯示屏、攝像、光源系統、電動切割刨削系統、射頻氣儀化、加壓輸液泵、影像系統工作站等,術前1d認真檢查儀器設備并保證其性能完好率達100%。
2.2術中護理
2.2.1安全核查 巡回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并向其重新進行自我介紹,最大可能的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緊張情緒;同時仔細核對患者的詳細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手術的名稱、手術實施部位,影像資料、術中帶藥等。
2.2.2靜脈通道的建立 為患者建立一條或一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同時保持靜脈通道的通暢性。
2.2.3協助麻醉醫生進行麻醉 全麻患者護理人員應協助麻醉醫生,對患者實施麻醉誘導,同時進行氣管插管,進而保證患者的有效供氧。行椎管內麻醉患者護理人員應協助麻醉醫師擺好麻醉,注意麻醉后反應。
2.2.4灌注液 為保證手術視野清晰,可采取如下措施:①使用加壓輸液泵,灌注液準備充足;②如患者無高血壓史,可在3000ml生理鹽水內加入1mg腎上腺素以盡可能減少手術中的出血,維持術野的持續沖洗,同時監測患血的血壓和心率變化。巡回護士應密切觀察及時添加灌注液。
2.2.5電動氣壓止血帶 患者麻醉成功,即可安置電動氣壓止血帶;①根據患者肢體大小選擇合適的止血帶。打開電源開關,連接止血帶充氣檢查是否漏氣;②設置各參數;③放置并固定止血帶。將選擇好的止血帶松緊適宜地纏繞在患者手術肢體的適當部位并固定妥當;④連接止血帶將止血帶的充氣導管與主機接口緊密連接;⑤泵氣手術開始,驅血帶驅血后按充氣鍵,止血帶自動泵氣并穩定于工作壓力。巡回護士術中要及時記錄止血帶的時間與壓力,密切觀察止血效果,及時發現不良反應。
2.2.6消毒鋪單 器械護士應提前15min洗手,并按手術物品清點制度和巡回護士共同清點好器械、縫針等無菌物品。對患者的皮膚進行常規的消毒處理,后將防水敷料單鋪上并牢固固定。
2.2.7手術配合 器械護士應主動配合手術醫生的操作,密切關注手術進展情況,并對刨削器進行及時清理。在器械傳遞給手術操作者前應仔細檢查手術器械的性能。同時術中要注意保護好關節鏡頭,防止意外損傷。巡回護士應仔細觀察手術的進程和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為保證手術顯示屏的足夠清晰,應將無影燈關閉;并保持靜脈輸液管與沖洗管的通暢,最大可能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
2.3術手護理 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的關節腔進行徹底沖洗,并將關節腔內的殘液吸凈。縫合切口前后器械護士與巡回護士認真清點紗布、器械、縫針等,并檢查其完整性。協助醫生包扎傷口。妥善保管手術標本,并將其及時送檢。巡回護士為患者做好全麻蘇醒階段的護理工作,待患者拔除氣管插管,病情穩定后再送回麻醉恢復室,并與恢復室護士做好各項交接工作。
3 小結
關節鏡手術大大縮短了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節省了患者的醫療費用,但該手術的難度較大,為確保患者手術順利進行,手術室的護士應做到以下幾點:①熟練掌握膝關節鏡手術的操作步驟、關節鏡系統、術中常見故障的處理方法等;②術中對患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同時保證輸液的通暢;③采集并保存患者的圖像資料;④術中嚴格實施無菌操作,同時與醫師默契配合,以縮短手術的時間。此外,手術室的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護理,并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默契的手術配合是手術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李明子.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01):59-61.
[2]張騰云,蔣大志,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30例療效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1,32(05):415-416.
膝關節是人體活動及負重的重要關節,出現活動障礙,會直接影響到生活質量。目前,關節鏡已經成為膝關節疾患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高質量的關節鏡術前準備及正確合理的術后康復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共進行1640例膝關節鏡手術,現將護理方法和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本組患者1640例,男962例,女686例,年齡15~60歲,膝半月板損傷825例,先天性盤狀半月板115例,膝滑膜炎414例,韌帶損傷286例,配合針對性的護理與指導,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均康復出院。
2 護理
2.1 入院護理 接診后,要對患者進行體征檢查,建立病例,進行入院宣教,講解病房規章制度,介紹管床醫師,醫院環境等,使患者消除陌生感。
2.1.1 心理護理 患者多數是自行步入病房,只是 失去靈活性,影響生活質量較輕,但是行動不方便,因此,多數患者要求改善功能的愿望非常強烈。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的向患者講解關節鏡手術的優點、特點及手術相關知識,如切口小、創傷小、疤痕小、并發癥少,從而增強其治療信心,確保患者的積極配合,全面實施術后康復計劃。
2.1.2 術前訪視 術前訪視時要著裝整潔,態度和藹,言語親切,主動講解手術室的概況,手術醫生,麻醉,手術等,消除患者對手術的陌生感,恐懼感和無助感,使其得到充分的休息,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配合醫護人員做好手術。核對患者的手術部位,并作標識。
2.1.3 完善各項常規檢查,做預備皮工作,并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術前0.5 h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精神緊張者可給予鎮靜劑。
2.2 術中配合及護理 接患者進入手術室,核對患者姓名,診斷,查對患者手術部位,平車推入手術間,脫去外衣,移患者平臥于手術床上,再次核對,測量生命體征,并與患者交流使其適應手術環境,建立靜脈通道,維持生命體征,配合麻醉師進行麻醉,幫助患者維持,并進行語言交流,消除恐懼心理,查對無菌器械包的質量,關節鏡的消毒質量,并與器械護士清點器械及敷料,術中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尤其是止血帶的使用,捆扎時要避免接觸皮膚,以防損傷,放氣時嚴密觀察血壓的變化,以防休克,并做好術中記錄。手術結束后,清點物品,敷料,包扎好術區,協助患者穿好衣服,蓋好被褥,以防著涼,安全送出手術室返回病房。
3 術后護理
3.2.1 護理 除按推管內麻醉術后常規護理外,患肢應抬高15°~30°。可促進靜脈回流。預防腫脹,保持膝關節伸直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膝關節屈曲20°
3.2.2 病情觀察 ①觀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環情況,防止因包扎過緊而引起的血液循環障礙;②關節腔出血觀察:多發生在術后24 h,每1~2 h觀察膝關節腫脹情況,如腫脹明顯或浮髕試驗陽性,應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3.2.3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不僅能有效地防止粘連,肌肉萎縮,而且對關節內軟骨的再生和修復有重要作用,并能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每2 h1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術后第1天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指導直腿抬高訓練:患者仰臥,保持膝關節伸直,足跟離床10 -15 cm處,保持3-6s/次,每天鍛煉3組,每組20-30次,坐位鍛煉方法:雙小腿自然下垂離地,做伸膝抬腿運動。使用CPM機鍛煉每天2次,每次30~50 min,角度從30°~40°開始逐漸加大至120°。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的進行。
3.2.4 并發癥的預防 ①預防感染,關節抗感染能力差,所以手術前后都要以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前要認真檢查患者的備皮及清潔是否合乎要求,術中注意無菌操作。如發現傷口感染需及時處理;②關節內積血或創傷性滑膜炎,多因活體組織切除范圍廣或因加壓包扎不夠所致,若術后5~6 h內即出現劇烈疼痛,患肢不能直腿抬起,多為關節積血所致,應通知醫生在無菌操作下行關節穿刺抽血或鏡下關節沖洗;③股四頭股受抵制,術后第2天,每日3項鍛煉股四頭肌,做等長收縮舒張活動。每次3~5 min。
4 小結
膝關節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切口很小,但其比切開關節看的更全面,更準確,可使創傷減少到最小,又較快的恢復關節的功能和較早下地活動。但是如果術后處理不當,可導致關節內水腫、出血、關節粘連,肌肉萎縮,下肢沉靜脈血栓形成,以及傷口感染等并發癥,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經常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使他們知道功能鍛煉的目的。并正確指導功能鍛煉,可促進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