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語文古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語文古文詩詞更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塊靚麗的瑰寶,許多優秀的古文詩詞中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學研究價值,還暗含了優良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理應精研古文詩詞教學方法,將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遞下去。
一、古文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
1.能拓寬高中生的文學知識面。通過開展古文詩詞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積累、運用和感悟古文詩詞,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通過在課堂上開展高中語文古文詩詞閱讀教學,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閱讀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寫作的時候適當地引用幾句古文詩詞,可使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更富有文采。3.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古文詩詞中大多運用了豐富的景色描法,是詩詞人細致觀察周圍風景有感而發的名篇,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可以通過想象在腦中浮現出一副優美的畫卷。4.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古文詩詞文學中含有的韻律美和畫面感是十分細膩的,只有通過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細細品味才能真切體會其中的奧義,使高中生認識到我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提高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
1.以作者生平或創作背景為突破點。作者是進行古文詩詞創作的發起者,在很大程度上來講,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將與作品所表現出的情感和創作風格等有直接的聯系。通過深入分析作者的創作背景或生平,可以幫助高中生明確理解古文詩詞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主旨,對于全面掌握文學作品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登高》時,教師要想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本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就應當以本詩作者杜甫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為突破點,在學生知曉杜甫的經歷后,從而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或者讓學生自己搜集杜甫在創作本詩的資料:本詩是由唐代具有“詩圣”美譽的大詩人杜甫所創,當時作者正處于夔州時值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作者在56歲的高齡下面臨極為窘困的情境創作而成。雖然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但是作者卻生活困苦,惡疾纏身,一天他獨自登上白帝城的高臺,觸情而發,遂記此篇。2.帶領學生細細品味經典名句。古文詩詞具有的韻律美和畫面感是詩詞體裁所特有的,而且幾乎可以說每句詩詞都是作者凝聚了較強的腦力勞動和心血的結晶,有些經典名句更是經過了作者反復推敲而形成的,典型的詩詞錘煉事例就是眾所周知的“推敲”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勸學》時,教師應當積極將本篇中的經典名句挖掘出來,帶領學生細細品味,體味其中蘊含,并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效果。具體來講,大家耳熟能詳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是出自本篇《勸學》,意指后者比前者更加的出色,具有褒義的詞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此為學生舉例,如夸獎某位學生的思考能力或者其他能力比教師還有出色時,教師就可以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來形容。除此之外,本篇中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是大家眾所周知的,用來勉勵學生注意平時的積累,腳踏實地的學習,在點滴的進步中取得成功是再好不過了。3.鑒賞詩詞所表現出的寫作風格。古文詩詞的寫作風格是作者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藝術個性,具有很強的藝術特點。鑒賞的詩詞多了,我們往往會形成一種思維的定式,也就是雖然之前不知道該作品的創作之人,卻能夠通過鑒賞詩詞聯想到某位詩詞人,比如蘇軾、辛棄疾詞的語言風格通常是雄渾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詞通常是筆調婉約,李白的詩詞更是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因此,在開展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積極結合詩詞人的寫作風格來開展課堂教學。
概言之,古文詩詞在我國的文學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其具有的教育意義也是我們絕對不容忽視的。為了幫助高中生有效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古文詩詞文化,首先,教師可以用詩詞的創作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經歷為突破點,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其次,帶領學生細細品味經典名句,將教育意義有效引申;最后,還應當積極結合詩詞的寫作風格,進而在此基礎上有效推進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作者:張群華 單位:福建省長汀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不足
高中的學習生活緊張單調,其中許多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積極性不高,為了考入更好的大學,他們把學習當成任務,完成任務的質量以考試的成績來衡量。高中語文古詩詞學習對大多數高中生而言,枯燥而且乏味,基于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1.1過分簡單粗暴地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和情感
古詩詞不僅辭藻華麗、合轍押韻,還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折射出當時的社會背景或者生活環境。由于部分教師和大多數學生沒有相應的歷史知識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很容易脫離這些背景知識,簡單粗暴地套用解讀模板,從而忽略古詩詞的個性,曲解意境和情感。
1.2教學目的和教學形式單一
由于高中生需要學習的內容眾多,因此很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會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背誦課文、講解重點語法和重點詩句、背誦相關的時代背景知識、了解作者生平和主要文學成就。很多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很明確,牢記以上知識,一定能通過相關考試,這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功利的教學目的限制了教學方式的改進,使得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和學的難度更大。
1.3大多數學生固化了學習古詩詞的方式
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數高中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已經固化了學習方式,背誦,背誦,背誦,把需要牢記的知識點背誦熟練,古詩詞知識的學習就完了。這樣的學習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習固化為一種固定模式下的固有行為方式,使得古詩詞學習偏離了原有的目的。
2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改變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的方式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素質教育的旗幟已經被高舉了多年,但是應試教育的陰霾仍然揮之不去。古詩詞教育的初衷絕不是為了考試。教育工作者應從多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古詩詞教學回歸教學初心。
2.1利用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古詩詞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瑰寶,其內容豐富、形式生動,是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文化成果。學習古詩詞就是了解我們民族的過去,也是培養我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利用諸如辯?、演講等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或者鼓勵學生多讀有相關背景知識的書籍、多看影射相關歷史知識的好電視、電影節目,就能學生的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2.2引導學生關注推廣古文化知識的媒體欄目
古詩詞曾經坐了很長時間的“冷板凳”,幸運的是,它們最近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我們可以從很多媒體欄目中看到推廣古文化知識的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了解和關注推廣古文化知識的媒體欄目,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比如說,關注央視的《詩詞大會》或者各種微信公眾號就是很好的選擇,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帶給我們的自豪和優美意境。
2.3化整為零,培養學生誦讀古詩詞的習慣
古詩詞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美的載體。人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古詩詞不僅有助于理解其中的內容和意境,更有助于理解古詩詞的韻律。讀詩詞不是要當時背下來,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培養一種習慣,理解一種文化。利用早晚自習或者學習之余的碎片時間誦讀古詩詞,持之以恒,哪怕是每天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堅持下來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提升教師素質,激發學生潛能
教師是每天和學生見面最多的人,也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一個具有深厚人文修養的優秀教師,不僅能夠把古詩詞的內容和意境理解得更好,也能夠憑借多樣的教學手段和良好的個人修養得到更多學生的認可。著名學者酈波教授就是憑借淵博的學識得到學生認可的例子。提升教師素質,也要靠多讀多練,多讀優秀的古籍,在備課過程中多參照名人大家的見解,都能豐富授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關鍵字:蘇教版;古代文學;教學策略
步入高中階段,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針對古代文學教學部分具有明顯的不同,教授初中這一部分的時候老師要淡化語法、詞法、句法,學生在學習時,要借助課文注釋和辭典工具書解讀課文文章內容,但是對古文知識沒有進行明確的梳理,因此教師上課時,會自覺降低教授的內容難度,不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造成學生在對古代文學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散亂。新課改之后,高中的語文學習要求提高了,學生本身就對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句式這些知識很迷惑,而且還要掌握實詞,虛詞等詞性內容的困擾。學生在考試時,普遍古文方面的得分比較低,這不得不引起我們上課教師的高度重視,因此,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要因材施教,根據課堂教學實施教學策略。
古代文學是我國文化傳承燦爛的瑰寶,對于它的精華我們要發揚繼承,高中生正處于建立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因此學習我國古代文學知識,以史為鑒完善自己,但是鑒于學生對這方面知識薄弱的學習狀況,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堂教學時,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整合學生思路,使學生學習得到提高。
一、注重學生課文預習,明確學習任務
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文預習習慣,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又提高了學生的翻譯能力,就教師來說,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引導學生預習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對于古文的預習,教師應該教授給學生分析、閱讀、翻譯古文的方法,比如要求譯文準確精煉的表達原文的意思,在翻譯文言文時要遵循“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并且要符合現代人語言的表達習慣,力求通順優美,語言豐富有張力。其次,學生在獲知方法后,教師在每節課的講課之前,要把下節課課文預習的內容當做作業布置給學生,也就是要求學生通過自己預習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達到對課文內容基本的整體認知目的。學生在課下預習時可以自由結成興趣小組,把預習的內容分小組討論,小組成員都有問題的內容,向老師提問討論。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自身感受古文魅力,閱讀課文,感受文章作者的思想,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努力培養他們自主求知的能力。
二、重視誦讀培養語感,激發學生潛能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課文,特別是古代文言文、詩詞等的語感培養與訓練,高中語文古代文學知識教學不能只是單純地進行課文句子的翻譯和詞語解釋。誦讀是學習古代文言文、詩詞基本的能力,用心領悟通過反復背誦,獲得豐富的文言語感,才能在考試做題時精準的知道作者的用意。學生只有對文章詩詞熟讀的基礎上,才能對詞語進行有效地學習和記憶,增強對課文的理解。熟讀和背誦一些詩詞名篇,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也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
古文用語凝練簡潔,為學生想象再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在學生在充分理解原文內容后,引導學生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描寫的景物和人物等方面進行創作,通過對原文內容設計新的場景環境,進行合理想象,增補內容情節,對課文內容進行改寫、補寫和續寫,增加學生的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 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
很多學生并沒有認識到古代文學知識的魅力,忽視了對它的學習價值,大多數學生迫于考試的壓力學習古文,容易產生厭煩心理,一小部分學生對古文學習的興趣是因為認識學習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充實知識。例如,有的是愛好古代文人寫作中透露出的那種古香古色的韻味,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有一種新鮮感;有的同學就是為了獲得高分,在考試中力拔頭籌。根據學生的這些情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對區分學生學習中不同層次的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興趣引導,在提高成績的同時,也增加了個人修養。
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因人而異,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面對學生,要采取多種方式,達到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運用小組競賽的方法,把學生分成小組,來促進朗讀或背誦,激發其好勝心;注意文章對美的探索,構建優美的情境,使學生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講解古文的文學價值和文章的背景情況,使學生理解其意義,增強學習的使命感;設計層次合理、適當反例的習題,摸清其思維規律,舉一反三,促進學生對古代文學基礎知識的掌握;
古代文學的學習,要積累豐富的知識,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學常識,閱讀量積累的越多,同樣閱讀理解分析能力就越強,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教學提出課程目標:“通過閱讀欣賞,陶冶性情,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但現在古詩教學已經變味,或忽視古詩教學,或只重高考功利性,或教學模式化,為教而教等等。
一、古詩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和現象
1.字字落實使古詩教學味同嚼蠟
把古詩當作古文來教,從生字解讀到詞語的釋義再到詩句的翻譯。把疏通句意、弄懂字面意思作為教學目標,加之以強制性的背誦。一節詩歌鑒賞課,只重在字面上“做文章”,一首詩只在意義上給學生留下些記憶,學生讀之無味、棄之不能,扼殺了學習古詩的熱情。
2.多媒體泛濫使古詩鑒賞一覽無余
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教學中,多媒體手段也越來越多地滲入古詩教學中。殊不知古詩教學,那是語言和思想的馳騁,其
中的意蘊不是靠背景音樂、幾幅圖畫能表現出來的。雖然畫面唯美,音樂動聽,但畫有畫意,樂有樂韻,詩有詩情。畫面無法解讀隱含的詩意,音樂也不能詮釋詩味,反而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了畫意上,拘束于音樂的意義中,而制約了學生對詩的想象空間。
3.拘泥呆板使古詩教學缺少突破創新
在古詩教學中,被教材單元所局限,按部就班,教學機械,教一首算一首,對詩的鑒賞往往不能深入挖掘,也就無法體味其精妙所在。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在三個單元中分別選取了杜甫的詩作《蜀相》《登岳陽樓》《閣夜》,如果拘泥于教材單元的編排,按教材的順序開展教學,勢必教師教得繁,學生學
得煩。
4.高考的功利性使古詩教學淪為應試工具
高中語文教師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高考,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高考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只講功利,一切以應試為目的,這樣的語文課還有多少趣味。就有教師把古詩教學當作應試的“解題”課,把教材當作題目,設置考題進行解題指導,由學生做題,教師講評,古詩教學淪為應試工具和手段。
二、古詩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我認為以上幾種關于古詩教學的做法不可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古詩教學上有所感悟。下面就古詩教學說一說自己的心得體會。
1.重吟誦,提倡不求甚解
教學古詩詞時,除了必要的生字點撥、特殊字詞的理解、煉字精妙賞析外,切忌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詩歌語言跳躍性大,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是翻譯性地弄懂句義,會使全詩平白無味。且詩中的意味,有時很難用語言精確表達,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賞析詩詞從吟誦開始,朱熹說“須是先將詩來回吟詠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詠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洽,方見好處。”李商隱的《錦瑟》以其含意隱晦、意境朦朧著稱。讓學生解釋字句,很多學生可能無法解釋清楚,反而會在字面上糾結不清。教學時可側重介紹李商隱的經歷、講解清楚詩中的典故,讓學生反復吟誦。把后人對這首詩主旨的不同解說介紹給學生做參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誦讀,注意情感的調適,從而領略詩人的細膩情感,品味古詩的情韻美。
深情吟誦引領學生沉浸于詩情中,不求甚解激發學生鏡中看花、水中望月的神奇審美體驗。“詩言志”,詩歌教學重在情感把握,不要糾纏字詞的細枝末節;注重吟誦,教出詩的意韻,才是最重要的。
2.善想象,置身于詩境
文字是無形的東西,需依據讀者的想象才能使它鮮活起來。
跳躍的詩歌,更需讀者借助想象捕捉詩中形象把它聯想成藝術整體,在心里把藝術形象進行補充豐富,再現其藝術畫面,獲得新奇的審美情趣。巴爾扎克說:“真正懂得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而不是用現代技術
手段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想象夸張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迷離恍惚、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這種境界是讀者從未經歷過的。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引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子里把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和畫面,沉浸于詩中超現實的境界中去,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認識,教學才可能成功。
詩歌的形象是詩人的情感載體,是詩人情思的外化形態,“萬水千山總是情”,通過想象再現形象,也就是體味詩情的過程,享受詩歌魅力的過程。
3.用比較,體味古詩細微之美
嚴格按教材編排,孤立教學古詩,往往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把比較鑒賞引入詩歌教學,能為古詩教學注入新鮮活
力。中國古典詩歌異彩紛呈,詩歌與詩歌之間,詩人與詩人之間既有同質,又有異質。在比較中鑒別,通過鑒別從精細之處咀嚼
詩味。
古詩的比較鑒賞可以是詩人自身不同時期的作品的比較。許多詩人,由于時代社會、個人經歷等原因,他的思想前后有很大變化,反映到創作上,不同時期作品風格迥異,如,李清照、李煜等。通過不同階段作品的比較,可以較準確把握一個詩人的創作。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時,把二者進行比照鑒賞,能深入理解前期作品《醉花陰》寫閨中的“閑愁”與其后期作品《聲聲慢》寫國破家亡的“濃愁”的不同內涵。古詩的比較鑒賞,也可以是同一時代、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比較。
比較鑒賞,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能讓學生體味到更細微的東西,使學生對古詩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采用比較教學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提高鑒賞水平的有力手段,也是打破古詩教學程序化、機械化、模式化、教條化的很好途徑。
4.讓古詩教學由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
高中古詩教學要兼顧高考的需求,但全面傾向于應試,把古詩賞析課上成應試課,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詩教學。高中教材里選錄的古詩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范本。古詩教學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挖掘詩歌的人文意義,實現其教育價值,把古詩教學從知識課堂引向生命課堂。
《離騷》讓我們看到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和追求理想的執著,《登岳陽樓》讓我們明白了杜甫傷時憂世的悲憫情懷,《歸園田居》讓我們讀懂了陶淵明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定風波》讓我們理解了蘇軾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態度,《孔雀東南飛》見證了愛情的忠貞……古詩里有人類所有最崇高的情感,讀一首古詩,就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就是一次生命境界的提升。
古詩教學的本色應是生命教學,在詩歌的教化下,讓學生得到心靈洗滌和精神陶冶。“感其志向,動其情感,沐其道德,化其行為”,把熔鑄于古詩中的高尚情操、人生態度內化為學生的人生信念,這才不背離古詩教學的宗旨。
由于學生對作者“意”的深切體悟是通過詩詞中“象”的理解來實現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尋找古詩詞中出現的具體物象,并對“象”的特征進行仔細分析,讓他們在情感中感知意象。譬如,在執教柳永的《雨霖鈴》時,教師應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悉心體會其中出現的“象”的意蘊:首句通過“寒蟬”“長亭”“驟雨”的意象渲染出一幅蕭瑟的秋景圖,可以讓學生討論、分析“寒蟬”“長亭”“驟雨”的特征,在初步了解意象內涵的基礎上,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蘊。《雨霖鈴》在開端就奠定了全詞的低沉的情感基調,至于后面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意象都意在渲染作者的別情離緒,詞人那種漂泊不定的惆悵與孤獨都蘊含在這些意象之中了。
二、角色體驗,在共鳴中感悟意象
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詩詞含義的基礎上,置身于詩詞描述的氛圍中,以詩詞中相應人物的身份感受詩詞的意境,進而把握作品所傳送的情感。如執教李白的《送友人》,在學生初步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全詩進行創新性擴展,并且選派兩名學生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李白的友人,從而讓學生置身于當時別離的情境中: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北城之郊,環繞小城的河水恰似一條白練汩汩東流。李白與摯友策馬并轡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即使到了城外,還是依然難分難舍。但送君千里,終有離別一刻,此時兩匹駿馬也仿佛善解人意,不愿分離,昂首蒼天,蕭蕭長鳴,猶如各自的主人一樣感慨萬千。當摯友走遠了,李白依然站在那里,馬的悲鳴聲,似乎還在空中回蕩,既長留在作者心中,又伴送著摯友的萬里行程,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如此的場景和學生感同身受的角色體驗,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效率顯著提高。
三、借助情境,在實景中體會意象
詩詞是作者情感的再現,在豐富多彩的物象背后,既勾勒出悲歡離合的畫面,也展示了治國平天下的夙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的情境,有助于學生深入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使他們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如執教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師可以飽含情感地描繪一幅清新動人的山間秋景圖。大部分學生情隨意遷,變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切身感悟在秋雨洗過的山谷中散步,盡情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松脂、竹葉及荷花香味撲鼻而來,仿佛看到波光粼粼的漣漪和滾動著晶瑩水珠的蓮葉,目睹浣紗女舒心歡悅的笑聲和山泉潺潺的聲響,于是完全陶醉在作者筆下的田園風光中,領略山川的壯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多媒體技術已經在中小學校園里得到普及,而巧妙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更有利于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詩詞的意象。譬如在執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時,針對作品比較低沉而凄切的意境,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比較憂傷哀怨的琵琶獨奏曲,并展示出相應的畫面:一個夜晚,秋風蕭瑟,詩人、明月、孤舟、江水構成了一個無比冷清的畫面,學生在凄冷的畫面和哀傷的樂曲氛圍中深刻感悟了作品的意象。
四、強化誦讀,在誦讀中體驗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