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鴻雁傳書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說西王母養了三只青鳥,其中一只承擔著報信的任務。因此,李商隱《無題》中說:“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青鳥都成了傳遞信息的使者。現在人據此炮制了“北大青鳥”。
2、鯉魚、尺素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漢樂府的《飲馬長城窟行》,生動地講述了一個相思成災,最終收到離人家書的故事。“鯉魚”是刻有鯉魚圖案的匣子(也有說法是用尺素結成鯉魚圖案),相當于信封,里面放著“尺素書”,就是家信。家信上說:“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要多吃點,吃好點,別吃地溝油,后面就是親愛的,想你想得我睡不著……
3、鴻雁
“鴻雁傳書”太有名了。蘇武當年出任駐匈奴大使時,被無端扣留,就是因為編了個“鴻雁傳書”的借口,匈奴的同志們才驚覺:OMG,老天在幫他。然后才放了他。后來人們常把“鯉魚”與“鴻雁”合稱“魚雁”,或者干脆叫“魚書”。唐代韋皋《憶玉簫》中說“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鴻雁這東西不太靠譜,季節性太強,后來人們都改用飛鴿傳書了。
4、箋/緘
總是用白絹做的“尺素”當信紙,成本太高,后來人們制作了專門用來寫信的紙張“箋”。晏殊有詞:“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而“緘”是用來捆綁器物的繩索。書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需要密封,因此古詩中也有用“緘”來代稱書信。宋王禹偁《回襄陽周奉禮》:“武關西畔路巉巖,兩月勞君寄兩緘。”
5、書筒
古人寫好書信后,要找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稱為“書筒”。李白詩中便有“桃竹書筒綺秀文,良工巧妙稱絕群”之句,宋趙蕃詩《呈季承》中有:“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
6、狗
晉朝陸機有一條狗,名叫“黃耳”。陸機在洛陽住得時間長了,想念家鄉上海松江府,于是試探著問黃耳:Excuse me,我好久沒跟家里聯系了,能不能幫我送個信?沒想到狗狗竟然答應了,20天之內送了信,還捎來了回信。一只狗,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他主人的事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么精神?這事著實不可思議。
但史書上就這么寫的,后來者們也就開始在詩句中把狗作為信使了。李賀有“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遜秦”、黃庭堅有“白云行處應垂淚,黃犬歸時早寄書”、馬致遠有“天涯自他為去客,黃犬信音乖”等詩句,在那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的時代,狗竟然由治安員躍升為郵遞員,足見在人們看來,忠犬與家書一樣,都是用來表達內心情感的最好意象。
7、漂流瓶
唐代知識分子于佑在御溝中撿到片紅葉,上面有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于是他又找一片葉子,題了兩句:“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然后把葉子放進御溝的上游,讓它流入宮中。后來于佑為一土豪朋友工作,土豪待他不錯,還把宮中放出的宮女韓夫人嫁給了他。婚后兩人才發現,原來分別在紅葉上題詩的,就是他們自己。
這個例子有些極端,后人幾乎無法復制,不過也算是漂流瓶的一種形式吧。現在的QQ和微信中的漂流瓶,不知道成全過什么姻緣沒有,但拆散過姻緣的事,八成是有的。
8、口信
書信的另一種形式,就是人際傳播,讓人捎話。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最為著名,而“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也算是一種口信吧。
9、家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旦提起“家書”,杜甫的《春望》立刻就會被人想起,因為“抵萬金”,這封家書也被稱為“史上最貴的書信”。
不知道他們為什么會如此深情地在宿舍樓前擁吻,不清楚在大庭廣眾之下這般行動代表的到底是什么,也許是我太落后,是啊,這么流行的先進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我竟然無法理解。
傳統的中國式的情感表達是含蓄的,深沉的。眾多美麗愛情故事總充滿了主人公羞澀又機智的語言或行為。那些鴻雁傳書,那些放絹傳情,那些眉目相交,迸濺出的火花似乎并不亞于純粹開放的擁吻。不是對這種現象的鄙視,只是難以想象,真正的愛情怎么會如此直白。難免有逢場作戲的人,難免有嘩眾取寵的人,也難免會有出于博取情感空虛期同志羨慕眼光的動機的人。但是,像電影中的情節一樣,在眾目睽睽下肆無忌彈的擁抱了,熱吻過了,就真的約定了感情的誓言,就真的情比金堅了嗎?
說的大一點,這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自卑心理,然而卻已不新鮮。想中國近年的開放程度,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借鑒程度,食品、服裝、家電、高技術產品,外國品牌的烙印很深很深。現在,連感情表達也被卷入進去,的確有些可悲。但愿我們對于愛情的看法,情感的付出還保留著應有的純真。
朦朧終有清醒時。
當動亂年代逝去化為青史中的無情文字幾行,當圣賢之言拓銘變成血液中的冰冷教條千樣,當貞節牌坊斑駁成為游客照中的陰森背景無數,我們需要藝術――去關照生命個體的內心與掙扎,去為不進青史的平凡人物唱一曲鎮魂歌。黃梅新戲《徽州往事》試圖以“一個平凡女子的故事,折射出一個曾經的動亂時代的縮影”。但是在我看來,無論此戲的野心有多么大,無論戲后的各式評論有多么強調“時代鏡像”、“歷史精神”、“現代性關照”,最終藝術仍然要歸于藝術,無論再宏大的視角和主題,最終都要回歸到生命個體的內心――一場女子的內心戲,一個女子的呢喃和獨白,故此戲強調宏大則必敗,關照生命個體則動人。
《徽州往事》以“寒冬臘月,鴻雁傳書盼團圓”開篇,卻以“春和景明,破鏡難圓憤出走”收束。全劇跨度長達19年,劇情簡單,結構明晰,迭起:一寫時代動蕩、匪患四起,舒香踏上尋夫路;二寫夫君生生死死往復,舒香喜喜悲悲徘徊;三寫天意弄人舒香再嫁,柳暗花明二賢讓妻;四寫舒香之悲無人見,收拾包袱出村口。寒冬臘月,鴻雁傳書,恰逢豐年,十載再團圓;卻噩耗傳來,無奈斷人腸;官兵緝拿,南匪是其夫。由此一喜一悲鋪墊完畢,戲才拉開了真正的大幕――舒香流亡尋夫路。社會動蕩固然是造成舒香悲劇的一大原因,然而比社會動蕩更為駭人的,卻是人心:春秋代序十九載,舒香再嫁后卻又逢君。汪言驊十九載重逢妻,卻對面相問不相識,得知舒香已為他人妻,嘆命運作弄人,別無他言,讓;羅有光患難之中憐惜舒香,百般憐愛續香為弦,一旦知道其前夫未亡,他也是重情重義之人,二話不說,讓;兩個君子再三讓妻,唯獨舒香之悲無人見,女子如物輕拋舍。至此,此戲三人皆有切膚之痛,卻竟都無可奈何,看來剿殺了好人舒香的,除了社會之動蕩,也在于好人的虛偽與無為。此一情節,真正是引人深思的。
此戲種種,最終重心都落于舒香的內心。故舒香的內心戲,舒香的呢喃與獨白,正該是此戲最為關鍵之處。南匪捉拿汪言驊,舒香聞聽其夫未死,心中一喜,竟全然不顧其夫是否通匪,此節可見舒香之癡情;替罪羔羊苦來當,舒香賄賂押送兵丁,在兵丁反悔之時妙口生花,軟硬兼施,成功逃脫,可見其睿智與外柔內剛;她在羅家之內當仆人,懷中抱著他人兒,遙思親骨肉,母愛于她似一座大山壓心頭,又化作柔情似水疼愛眼前幼兒;正是她的善良與勤勞,讓羅有光對她心生愛意,執意迎娶,舒香卻百般拒絕。休書不到無言再嫁,前夫無信不做二女,看似為貞節觀念所左右,卻也是舒香之專情。此劇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乃是舒香之出走。兩位夫君心中不舍卻虛偽讓妻,正是置舒香于非人地位。她十九載眼淚和著黃連往肚子咽,十九載盼團圓卻等來左右難為。她吩咐了下人端來前夫汪言驊愛吃的菜,泡上羅有光喜喝的茶,似乎是以此報答了所有恩情,然后全然不似觀眾所猜想的那樣“一死了之”,而是自己悄無聲息地收拾了包袱――她出走了。舒香若死,那此戲徹頭徹尾只是一個“犧牲式”的悲劇而已;舒香出走,是她對目前處境的一種逃避,也是她自省內心、自我意識的覺醒,這樣,作為獨立的人格才不至于被動蕩的社會、人心的虛偽所剿殺。正因如此,與《徽州女人》相比有了突破,真正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既能像開場那般大氣持家,又能像從兵丁手中逃脫那般睿智,真正向往心中光明的舒香。
誠如本文開頭所言:此戲強調宏大則必敗,關照生命個體則動人。在這一點上,此戲可以說基本上是成功的。正如導演所言:“她能選擇的是自己內心里一直以來的一個念想……他要活回原來的日子……‘向內觀,走向光明’是我們所能采取的積極的人文主義立場”,這種“向內觀”,正是此劇之旨意,關照生命個體的內心與掙扎;導演說“《徽州往事》雖有好的情節,但并不是情節劇;《徽州往事》雖寫動蕩,但并不是問題劇。《徽州往事》,如煙似水,悲嘆人生”,此劇的視角和主題不能不說是宏大的,但是卻最終以一個女人的內心戲、一個女人的呢喃與獨白取得了演出的成功,而且人物舞臺形象可以說是栩栩如生的。不過此戲仍有一些小瑕疵:如聞聽夫君死訊、葬送夫君和兵丁搜查南匪這三場戲都用了大量的群演,雖然在導演的調度下群演多而不亂,但是是否真的有必要要這么多人,值得再三斟酌。因為就我之所見,舒香在這三場戲中本該出現的情感變化(一喜一悲再一驚一悲一喜)被淹沒在繁雜的群演的走動與竊竊私語之中了。由此可見,人多場面大(即過度追求宏大)有時對于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即對生命個體內心之關照)是有損害的。反觀抱“兒”思兒、二君讓妻等段落中,人不多,感情沖擊反而強烈。另外,部分劇情邏輯有不通之處。如潘會嘉(汪言驊化名)與羅有光是結拜兄弟,兩家相距不過一天來回路程,數年內潘會嘉竟未造訪羅家?如果造訪羅家,舒香卻一直未能發覺?再有,部分場次銜接稍顯突兀,如前一場羅有光遣其子尋潘會嘉,燈黑燈明,后一場馬上就是其子返還了,中間若有過場也許會好一點。汪言驊死而復生的登場突然,亦稍顯不妥,至少劇場觀眾的嘩然與笑聲說明了這一點。
瑕不掩瑜,黃梅新戲《徽州往事》作為韓再芬老師徽州三部曲中的點睛之作,作為黃梅戲改革的成功之作,在音樂上給人以歌劇般的享受,卻不失黃梅韻味,故事完整,劇情跌宕,情節綿密,扣人心弦,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舒香之形象凄美動人,伴隨著最后的“六問”唱詞令人難忘。竊以為,此戲是生命個體內心掙扎的一份關照,是平凡人物的一曲鎮魂歌,是一場女子的內心戲。
曾經采訪過一位耄耋老人。老人已經90歲高齡了,依然耳聰目明,身子硬朗,說起話來干凈利落。老人年輕時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和一位年輕貌美的女衛生員發生了美好的愛情。回國后,這對情深意篤的戀人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在漫長的、望眼欲穿的日子里,只有高小文化的他拿起筆給心愛的姑娘寫了一封封情深意長的情書……
當老人將一沓沓扎著紅綢子、精心收藏的情書展現在我面前時,跟他相濡以沫的老伴兒已在兩年前永遠離開了他。望著這位戰功卓著、可親可敬的老人沉湎往事時的表情,我就知道,老人這一生是幸福的。這些來自歲月深處的業已發黃的情書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情書是古典的、傳統的。在遙遠蒼茫的古代,在浩瀚的史書和古典文學作品中,情書總是散發著獨特的撩人魂魄的芬芳。坡寫過情詩、李清照寫過情詩……他們筆下的文字因為沐浴著清澈的古典主義的月光而浪漫、厚重了許多。昏黃如豆的燈光下,紙張緩緩鋪就,綿綿相思不絕于筆,我想這就是情書的魅力吧!讀著這些來自歲月深處的情書或情詩,我們仿佛感覺到遠逝的伊人就隱藏在那妙不可言的書頁里,讓我們禁不住深情憧憬。
讀大學的時候,我喜歡上了我的同桌,一個漂亮而又文靜的女孩。暗戀的時光是痛苦的、忐忑的,但更多的是對甜蜜的憧憬。經過無數次的心靈搏斗,我終于鼓起勇氣把一張小紙條放進了同桌的抽屜里。這可能是我平生寫下的第一封情書。在等待回音的焦灼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同桌的臉上升起的紅霞,看到了同桌羞怯回避的眼神,還看到了一只愛情鳥正向我飛來……我從自己的抽屜里發現了她寫來的紙條時,仿佛立刻置身在了快樂的天堂里。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個字,我卻清晰地看到了不再漂泊的愛情方舟,感受到了初戀的甜蜜……雖然這段牢記于心的愛情未成正果,但那些讓我如醉如癡的關于青春時代回想的情書,仍像夏季里綻放的火紅玫瑰,在我記憶的曠野中常開不敗。
如今,傳統意義上的情書已成明日黃花,逐漸退出了愛情的歷史舞臺,情書時代正在無可奈何地走向終結。許多年輕人已經體驗不到用筆書寫情書的那份沉靜和含蓄。雖然在網絡上或手機里也能寫所謂的情書,但因為缺少必要的等待而黯淡了許多,那已經不是古色古香、傳情達意的傳統情書了。一幕幕愛情故事正在以閃電般的速度上演,甚至淪為一件美麗的外衣和肉體狂歡的快餐。他們更多地熱衷于煲電話粥,或在網上隨心所欲地聊天。在這個快樂至死的年代,被物質挾持的愛情漸漸變得蒼白、脆弱、速朽。如今的年輕人說愛就愛,說散就散,那些沒有落在紙上的愛情宣言,如同風兒飄過,悄無痕跡。情書的冷落與缺席,讓美好而甜蜜的愛情,仿佛滯留在了懷念或回望的旅途中,怎么也不肯走近。
扯一片白云,包裝多姿的舊夢,清淺了歲月的痕跡;抓一把雪花,輕拋孤單的思憶,沉靜了誰的呼吸?遠眺山那邊的風景,若聚若散,誰知是云霧還是煙火?遠去的風景是否還會走近?徜徉在光陰流轉的夢里,我的等待依然漫長。晶瑩的雪花,滋長著輕盈的過往,觸手可及的白云,寂寞著清風。一抹殘陽,舞動著另一番的風情,沉睡在身旁的草尖,清透著柔情蜜意。幾日未見你,我心中收藏的懷想漸漸悠長,那靜落在花叢草尖間淡淡地囈語,潮濕了最初遺失的風景。
我多想乘一縷飄逸的清風,穿越萬層云浪,漫過湖泊高山,抵達你圣潔的彼岸。黃昏下的我,已悄然褪去了你淡定從容的背影,流淌在心間的,僅是一份對生命的清靜和傷情。君可知否?一個人靜臥在碧草青青的等待中,無須玫瑰的鮮妍,無須湛藍的海水,也無須紅塵中一切的繁華裝點,我就可以永遠停留在風的靜默時,為你舞動;與你在夢的相擁時,為你沉靜;在你歌的悠揚時,為你繾綣纏綿;在你累的燈火中,為你燃盡我的熱情!
靜守著默默流淌過的時光,朦朧亦清晰,溫潤的日子里,我站在浮云飄動的對岸,深情地凝望風景之外最真實的你,雖只一步之遙,我卻無法看清你的醉意,你的癡纏。心中的思戀,承載了漠然迷惘的今世之約,你的每字每句,時常縈繞在被你遺落的煙霧中,你的一句想你,打濕了我模糊沉睡的眼睛,如若此時,我和你只是魚兒與水的距離,那么,我心靈的波紋一定為你輕輕微漾。深刻的相逢,劃過星空的寂靜,撩撥世間所有為君封存的記憶,我無法讓它,在落葉泛黃的秋風里,描摹一幅詩意溫情的曾經。
當瑟瑟的秋風化作一片云,守望著你奔走忙碌的城市,我的意亂,我的情迷,依然把昨天的回憶重拾,你說我讀你,是因為你把微笑換作燦爛的煙花;你說我懂你,是因為你把牽掛化成輕柔的雪花;你說我想你,是因為你把憂傷全部都放下。
喜歡一個人,燈下執筆,穿過朦朧的想念,看沉靜如水的風煙,聽蕭瑟夜空深處如詩的悲歌,一遍又一遍。是你將我的芳香留在你心疼散落的流年,你可知,自你離開以后,總習慣一個人,透過倒映在心上的玻璃窗,把你刻畫在花開的舊影旁。一句暖言,那是我的期待,更是我的情有所鐘,此生,我只想做你人生旅程中沉靜馨香的一樹花(http:///)你失落的時候,我向天空拋落一片晚霞;你多情的日子,我讓清風淡淡地親吻你的臉頰;如若,你凄迷,涼悲,找不到方向,我就站在你的情殤驛站,把你深深地牽掛。
聽著婉轉悠閑的歌謠,用心丈量著我與你的相識,到底有多久?華年深傷的相逢,人生中與你那一次無言的別離,都浸潤在時光角落里的鴻雁傳書,始終堅信,我的執著能撫慰你斑駁的倦意,一直在告訴自己:我的熱情能挽留你轉身而過的迷離,然,人生的故事,有你無你,卻是另外一個美麗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