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端午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張建封 〔唐代〕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2、《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權德輿 〔唐代〕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
3、《六幺令·天中節》
蘇軾 〔宋代〕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3、《賀新郎·端午》
劉克莊 〔宋代〕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4、《端午日賜衣》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5、《端午》
江南靖士
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
6、《臨江仙》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許多年前,在弗吉尼亞北部,一個寒冷的晚上,一位老人等待騎手帶他過河,他的胡須已經結上了一層冰凌。等待似乎永無止境,在冰冷的北風中,他的軀體漸漸麻木和僵硬了。當幾個騎手路過時老人憂心忡忡地看著他們。
第一個騎手走過時,老人沒有起身引起他的注意。馬沿著冰凍的路面奔跑著逐漸遠去,蹄聲均勻而急速。
第二個、第三個都這樣過去了。當最后一個騎手經過老人坐的地方時,老人已像一個雪人一樣,他看著騎手的眼睛,吃力地說:“先生,您不介意帶一個老人過河吧?我已經找不到路了。”
騎手拉住馬,回答:“當然,上來吧。”看到老人凍僵的身體已經不可能起身,他下馬扶老人上馬。騎手不僅帶著老人過了河,還把他送到了目的地。
當他們來到溫暖的小屋時,騎手好奇地問:“老先生,前面幾個騎手走過時你沒有請他們帶你,然而我經過時,您卻即刻請求我,我覺得很奇怪,這究竟是為什么?在這樣寒冷的冬夜,您為什么情愿等待并請求最后一個騎手呢?如果我拒絕,您怎么辦?”
老人直視著騎手的眼睛說:“我想我對人有一定的了解。我看看他們的眼睛,就能立即知道他們并不關心我的處境,請求他們幫助是沒有用的。可是在您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友善。我相信,在我需要幫助時,您的善良品德會賜予我脫離困境的機會。”
一席溫暖人心的話感動了騎手。“非常感謝您剛才所說的,”他告訴老人,“我以后絕不會因自己的事太忙,而忽略其他人需要友善和同情。”說完,他掉轉馬頭向遠處去了。
【感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友善的目光可以化解陌路人的尷尬與困境,而這目光背后內心的那一團熱情的火焰,還可以化解他人內心的冷漠與寒冰。
2、欣賞的力量
臺灣作家林清玄當年做記者時,曾經報道過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么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氣質,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應當會有大的成就!”
這是作者當時順筆寫下的感嘆。沒想到卻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
二十年后的一天,當年的小偷與作家相遇,他告訴作家,他已經是臺灣幾家羊肉店的大老板了!林先生當年寫的那篇特稿對他有很大的震動——是你的感嘆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的事呢?
回頭想想,如果沒有作家當年的欣賞和企盼,恐怕也就不會有他今天的事業和成就。不難看出,欣賞對人生是多么重要啊!
【感悟】
1、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習俗。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忠君愛國,后亦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2、總的來說,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農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后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Asaoka算法;沉降;變形;分析
1.工程地質條件
本區段范圍DK303+401.28~DK305+681.70,為殷村鎮特大橋,總長2280.42m。位于太行山東麓沖洪積平原及黃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地勢總體上由西向東傾斜。地層:粉土,粉質黏土,中砂,粗圓礫土,粉質黏土,粗圓礫土,粉質黏土,粗圓礫土,黏土。本段橋地震基本列度6 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土壤最大凍結深度:0.54m;本段未見地下水。
2.工程概況
本區段為殷村鎮特大橋,位于DK301+525.95~DK303+401.28段路基與DK305+681.7~DK306+577.41 段路基間,線路以橋梁通過,樁基直徑1.0m,樁長23~30.5m,墩身高度3.5~7.0m。孔跨布置:20*32+1*24+12*32+1*24+36*32。
該區段有橋臺2個,橋墩69個,簡支箱梁70片,其中承臺、墩身有71個觀測點,2孔32m徐變變形觀測簡支箱梁。本橋橋臺采用一字臺,臺頂斜置,3~14號墩采用雙曲線圓端型實體墩,墩臺基礎均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承臺+加臺。
3.沉降分析與預測方法
3.1 Asaoka算法
對一維固結問題,Mikasa固結微分方程采用應變形式表達如下:
(;式中豎向應變;t為時間;z為排水距離;為固結系數。Asaoka認為,以體積應變表示一維固結方程(可近似地用一個以級數形式的微分方程表示: (;式中S為總固結沉降量(包括瞬時沉降、主固結沉降和次固結沉降);a1,a2,…,an 以及b均為取決于固結系數和土層邊界條件的常數。
Asaoka法基本思想利用已有沉降觀測資料求出這些未知數,據此參數預估最終沉降。
沉降-時間關系曲線可分離為:,且Δt為常數;。如此,式可用遞推形式表示: ③;式中為沉降值;為無維數常量。
對大多數實際情況,通常第1階(n=1)近似就足夠了,這樣式(③可簡化:
④; ⑤;式中沉降S即為待求未知量,因其本身及導數都是一次的,那么該式屬于典型一階線性非齊次微分方程。設地基初始沉降、最終沉降分別為和,則該方程的通解為:
⑥;
在式中令,則當時間趨向無窮大時,,且有,代
入式可得本級荷載下最終沉降為:
⑦;因上述計算中只取了一階導數,故式
中得出不包含次固結沉降量。如沉
降數據選自于加荷結束后,則瞬時沉降已完成。這樣可包含瞬時沉降部分。圖解法推算步驟如下:
將時間劃分成相等時間段t,在實測沉降曲線上讀出t1,t2。所對應沉降值Sl,S2……;再以Si-1和Si坐標軸平面上將沉降值Sl,S2……以點(Si,Si-1)畫出,同時作出Si=Si-1的45°直線;
過一系列點(Si,Si-1)作擬合直線與45°直線相交,交點對應沉降為最終沉降值;
在Asaoka法推算中,取值對最終沉降量推算結果有直接影響。過小會造成擬合點波動性較大,擬合直線相關系數較小:過大,Si點過少,易產生較大偏差,且對是否已進入次固結階段不易作出判斷。一般取在30~100d間。在實際推算中,宜同時多計算幾個不同得出相應最終沉降值,而后在其中選取相關系數較好沉降值作最終沉降值。
4.沉降變形觀測數據分析
該區段評估時據施工單位提供沉降變形觀測數據進行計算、分析、預測。梁體徐變分析情況見表1,代表性觀測點數據及時間―沉降分析圖3,圖4。
本段橋梁墩(臺)71 個,共設承臺觀測標142個,墩(臺)墩觀測標73 個,簡支箱梁徐變觀測標12 個(2 孔),架梁于2010年1月8日完成,至2010年5月12日沉降變形觀測期(124天)超過3個月。
該區段共開展32~50次觀測, 沉降觀測斷面當前觀測沉降量0.566~6.085mm,架橋完成后至目前觀測沉降量0.010~1.090mm,后期沉降趨于穩定;曲線回歸相關系數在0.920~0.986間,均>0.92; 沉降觀測斷面計算工后沉降量0.000~1.893 mm,均
斷面DK304+762,工后沉降1.893mm,完成比率0.763,相關系數0.942。如圖1。斷面DK303+567,工后沉降0.000mm,完成比率1.000,相關系數0.926。如圖2。
簡支箱梁70孔,簡支箱梁徐變觀測標12 個(2 孔),簡支箱梁梁體徐變觀測期為4~5個月,跨中當前梁體上拱量18.50~19.65mm,且后期變形趨于穩定;梁體跨中彈性變形觀測量10.7~10.8mm;終張拉60天后徐變上拱量實測值為5.35~6.60mm,滿足規范要求L≤50m梁體跨中徐變上拱度
5.區段沉降變形評估
區段整體工后沉降見下圖,從DK303+401.28~DK305+681.70段沿線路縱向工后沉降分布曲線圖中可看出:兩相鄰墩臺沉降差異正常且均≤5mm,滿足《指南》及《手冊》要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