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宋·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譯文:年終時候春回大地,冰霜漸漸減少,春天到來草木是最先知曉。只覺得眼前已是一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蕩搖。
2、《立春日感懷》
明·于謙
年去年來白發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2、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4、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5、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6、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7、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8、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9、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春居》作者是羅隱,是一首唐朝時期的詩詞。
春風百卉搖,舊國路迢迢。偶病成疏散,因貧得寂寥。
倚簾高柳弱,乘露小桃夭。春*常無處,村醪更一瓢。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來源:文章屋網 )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3、《秋夜曲》【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4、《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論文關鍵詞:古詩文,愛國主義的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質,嚴謹的治學精神,積極的人生態度
1、愛國主義的情感
中學語文課本中關于古詩文教學的許多篇章,高揚著古人的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是偉大人格凝聚的結晶,理應為當代青少年學習和繼承。教師應積極開發古詩文中豐富的資源,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加強愛國主義的人文情懷教育。
《離騷》中,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九死不悔之意志去追求探索“存君興國”的理想直至生命的終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疑問,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博襟;《岳陽樓記》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此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精忠報國”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五人墓碑記》中,視死如歸,勇于赴死的民眾……,這些人物身上體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我們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來培養學生憂患意識、愛國情懷最好的精神食糧。這些優秀的作品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正義、為保家衛國而拋頭顱、灑熱血。作為中學生,欣賞和學習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就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接受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2、良好的道德品質
語文教育必須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形成了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如團結、氣節、孝心、謙虛、節儉、仁愛、責任感、等等,這些傳統美德理應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予以足夠重視。
《信陵君竊符救趙》可教育學生寬厚待人,真誠交友;《訓儉示康》可教育學生養成務行節儉,力戒奢侈的良好習慣;《陳涉世家》一文則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不可見利忘義。《左忠毅公逸事》則可讓學生學習左忠毅公面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王忠肅公翱事》中的王翱處理任何事情都堅持原則,嚴于律己,不徇私情,廉潔自守,忠于朋友的無私品質在當前社會則可以給學生以深刻的思想道德洗禮。
此外,像“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劉禹錫的《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博懷,……都是我們今天教育學生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和高尚人格的優秀示例,因此,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內容,并行之有效地貫穿于語文的課堂教學中。
3.嚴謹的治學精神
中學課本中選入的古詩文作品,有許多都是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的需要,與他們的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 對于其今天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現書有感》)告訴我們在學習中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心智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短歌行》) 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它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可以說是出言警策,催人奮起。民族英雄岳飛在他的名作《滿江紅》里也表達了相似的人生態度:“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同時,他更以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給予后人有力的鼓舞和鞭策。《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宋濂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說法,勉勵后輩專心向學,刻苦自勵,情真意摯,語重心長,給后學者以深刻的啟示。
《石鐘山記》則告訴我們要想獲得真知,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在學習這篇文章時,要讓學生認真體會“事不目見而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箴言,養成不畏艱險,求真務實的人生態度。《游褒禪山記》的作者以游褒禪山的見聞為喻,闡發了富有哲理性的見解,講述這篇文章時要使學生深刻領悟“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個中三昧。
此外,像《論語》中提到的“學思結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溫故而知新”……都體現了科學嚴謹的求學態度和治學精神,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積極的人生態度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那么身處逆境之時,是消極避世,自暴自棄;還是積極樂觀、奮發作為,不少古詩文作品也給我們做出了經典的回答。
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可以說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報任安書》中的作者司馬遷為了“成一家之言“,完成巨著《史記》,身處逆境,隱忍茍活。他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生死觀給予后來者提供了一種人格榜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將《報任安書》和《漁夫》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司馬遷和屈原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為后人做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抉擇,通過對比分析,討論交流,了解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抉擇。從而可以讓學生正視人生的苦樂順逆,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通達樂觀的健康人格,并進而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這些經典詩文的學習,可以培養中學生為理想和抱負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能力,盡管遭遇許多曲折和坎坷,也要具備不懈追求、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將自我塑造成有勇、有謀、有智、有識的新時代綜合性人才。
中國古詩文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最豐富、最生動的載體,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我們還必須看到,作家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與階級的局限,縱使十分優秀的古典詩詞作品,其間包含的思想也可能存在落后的東西。例如,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滿著壯志豪情,然而他統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卻明顯地帶有封建帝王的狹隘與自私,他所認為的天下不過是一已之天下。岳飛的《滿江紅》高唱著精忠報國的旋律,但他的愛國是與對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織在一起的。《陋室銘》中,既宣揚了潔身自好、不與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著隨遇而安、躲避塵世的消極思想……
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以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特點和優勢,更好地發揮其“以優美的意境感染人,以深邃的哲理教育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獨特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使其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姚伯登《論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南方論刊》,2008年第6期。
[2]文娟《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對學生古典情懷的培養》,《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