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露節氣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傳統璀燦輝煌,傳統節日異彩紛呈。傳統節日、節氣風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發展中華文化的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孩子們通過構建校本課程認識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并體驗傳統節日、節氣,進而在經典誦讀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實現培養身體健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華文明自信的學生的育人目標。
一、詩意耕種,親近自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薄抖墓潥飧琛肥橇魈试跉v史歲月中的古老歌謠。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工業化、信息化主導的現代文明形態中,人們逐漸疏遠了傳統的農耕文化與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陽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不知道谷雨、芒種、寒露、霜降這些節氣,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的疏離。為扭轉這一局面,我們以普及耕種知識為起點,研究農耕活動內容,開展以“二十四節氣”為節點的主題式耕種體驗活動,促進學生身體、人格的健康健全發展。
(一)開展種植活動,讓學生體驗生命成長的美好
學校開展的種植活動注重將科學課與勞技課相統籌,學生吟誦著“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農諺,在學校的“開心農場”里種下果樹苗、點下牽牛花種、撒下青菜種……學生可自由組合分小組承包。每組由小組長分配任務,澆水、施肥、松土、間苗、滅蟲等,這樣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基礎的勞作技能、體驗耕種的喜悅,給生活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親近自然與土地的機會。當孩子們看到播種的菜籽在自己的呵護下發芽出土,看到細如螞蟻觸角的小苗一天天長成綠油油的青菜時,他們會由衷地感嘆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種植活動培養了孩子們呵護生命、愛護花草的責任感,培養了孩子們團結協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種過程中學會了發現、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分享。
(二)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共享自我成長的樂趣
白露過后,學校組織學生走進“夢田農場”,幫助農民收花生。當孩子們來到花生地,看到豐收的景象,充滿好奇,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在收花生的過程中,學生們秩序井然,拔得起勁、摘得仔細,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在勞動中,孩子們卻熱得滿臉是汗,有的還吟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來。孩子們在品嘗勞動的快樂時,懂得了要珍惜勞動成果、不浪費糧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寒露過后,學校又組織學生們一起去挖紅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務后,孩子們個個摩拳擦掌,生龍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責任區域。他們或用鏟子挖掘,或互相協作拖拔紅薯秧。他們在勞動中分享快樂、學會感恩、收獲成長。
在豐富的農耕活動中,學生們發現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如關于天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小滿芝麻芒種谷,過了冬至種大黍。關于地利: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秋后不深耕,來年蟲子生;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關于人事:地盡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糧;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們吟誦著、勞動著,心中油然升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建構課程,傳承經典
學校開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春節”為節點的主題式研究活動,課程分為《清明春雨》《夏至縱歌》《秋思綿綿》《冬日戀歌》4個單元,共24個篇目,對應24個節氣。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學習不是來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圍繞節日、節氣進行構建與探索,挖掘民俗活動的豐富內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來,認識晉國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高風亮節。二是制作家史。孩子們手工制作紙花,擬制挽聯紀念祖先;制作“家族樹”、續寫家譜,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潛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艱苦奮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學生初步形成尊親敬祖、孝老敬賢的傳統倫理觀念。三是繼承英烈遺志,踐行家國夢想?!傲沂苛陥@英雄小傳”的寫作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們追念先輩和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種下“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種子。比如,子劍同學的《清明》就記錄了自己參加活動的感受。
清 明
天陰濃霧醇,
回鄉掃墓塵。
夜來思先輩,
哀思悼英魂。
學校開發的“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通過開展豐富的傳統民俗活動、挖掘民俗活動的文化淵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詩意經典,弘揚文化
為了深入開發“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達成文化育人的目標,學校派教師分赴焦作、石家莊、鄂爾多斯等地參加新教育年會,購買有關教育著作,開展校內論壇,聘請專家到學校指導工作。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了“聽風沐雨過清明”“中秋詩會”“我們的端午節”等經典誦讀活動和“青青園中葵”等系列晨誦活動。
(一)經典誦讀
學生誦讀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經典古詩文。立春,學生讀“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闈。兩人攜手語,十里看山歸?!庇晁?,學生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斌@蟄,學生讀“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贝悍?,學生讀“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睂W生用節氣詩閃亮每一個日子,詩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輪回與更替之中。學生在經典誦讀中親近母語,親近文學經典,不斷升華愛國情感。
(二)闖關激趣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讓孩子們愛讀、樂背,老們想了很多辦法。閆老師的晉級闖關就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晉級闖關活動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摘選有關某一節日節氣的詩歌。然后,開展經典詩文誦讀積累活動――“節日節氣經典古詩文積累大闖關”,以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為三關,每關設固定字數的經典詩文積累為過級挑戰,逐級晉升。闖關游戲吸引著孩子們熱情主動地參與經典詩文的積累與感悟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激發學習的興趣,感受詩歌的魅力、節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寫創編
開展“我是小詩人”活動,結合節日節氣及物候特征仿寫自創詩歌,逐步回望漢語魅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文化底蘊。現擷取幾顆稚嫩的“果實”,以饗讀者。
小暑?農家樂
溫風汩汩挾熱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農家聲聲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處暑?觀小兒吃西瓜
處暑正午流火天,
空調屋內也流汗。
最妙小兒吃西瓜,
飛涎三尺濕肚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是古人的清麗的詩句??刹挥浀檬悄奈唤袢肆?把露珠比做秋月的淚滴;霜呢,竟被擬為枯冷了的淚痕……筆意也未免過于凄苦了。其實呢,春雨,夏云,秋霜,冬雪,這歷來是詩人們筆下的題材;而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則是田老鄉民們手上的活計,心里的事兒。
前些天,病愈不久;趁個清早兒,信步來到黃寺以北的田陌上,本想探尋那“燕京八景”之一的“薊門煙樹”遺址,看看那寒煙中的老樹,古墟;不覺間,在一所家舍門前歇了腳。只見一位老農,正蹲在自留園子里侍弄著幾畦秋菜。老人手中一把小薅鋤,輕輕敲著畦埂背陰處的一層薄薄的冰凌兒,笑了。略一抬頭,見我正望著他,就招呼著:
“今兒個‘霜降’,真見冰碴兒了――好兆頭兒?!?/p>
“好兆頭兒?可這菜……”我順口搭著話兒。
“熟成了,不怕?!崩先说嗟嘈′z,答著言。
“大秋過了,家里怎么就您自己?”聽院門里鴉默雀靜,我又隨口問了句。
“可不,場光了,囤滿了,秋果兒也摘了;孩子上學去了,大人開會去了――說是要‘總’什么‘結’哪?!?/p>
我剛“嗯”了聲,一抬頭,見墻里那棵梨樹,果子摘凈了,葉兒也稀了,蔫了,就說,“霜打的吧……”
“按節氣見霜,就不算‘打’,是‘封’?!崩先艘娢也唤獾臉幼?索性起身,舒展一下腰腿,笑了笑,“樹木,莊稼,跟咱人似的,都有心血,氣脈――人,不能勞傷;這梨樹,那麥田,也不能虧損。要是到了節令就見霜,這霜就是讓這果木、麥苗兒歇心、養血、緩氣脈,‘封’住它的長勢,讓它休息一冬――就說麥子吧,‘今年個霜降見冰喳兒,明年個麥收過小年兒’。老言古語,不蒙人?!?/p>
“這霜,要有個提早趕晚的呢?”
“老輩人還說,‘霜早賽刀,霜晚賽燒’。早了,那害是明的;晚了,好比人發高燒,熬心血,耗氣脈,沒個不受暗傷的。要是天時正,地力足,咱汗珠子落地,那莊稼果木,才見出息呢――嘿,這節令,莊稼,人情,世道,一個理兒:冒了,不行;誤了,也不行。是不是,您哪?”
正說著,麥地那頭兒傳來了擴音喇叭的話音:“全體黨政技術干部,快到大隊部兒開總結會兒啦!”
“名參十二宿,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鳴送曉陰。
峨冠裝瑞玉,利爪削黃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報德音?”
(唐?徐寅《雞》)
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個吉祥的角色,因為“雞”諧音“吉”。所以年夜宴上一定要有雞菜。但古人更重視的是雞報時的吉祥信號。詩中第一句的“參”(shēn)“宿”(xiù)都是古人對星空認識的用語。古人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是以恒星為背景的,因而,先后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為坐標,稱謂二十八宿,其中西方白虎七宿就有參宿與昴宿。在《西游記》中,孫大圣遇到了蝎子精,而孫請來降怪的昴日星官,就是一只大雄雞。
那么,什么是十二宿呢?在古天文中,為了說明日月星辰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自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份,叫十二星次。而此處則指的是十二時,即宿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i、晡食、日入、黃昏、人定。(見《左傳》)在沒有鐘表的年代,雞起了鬧鐘的作用,朝廷負責報時的官員被稱為雞人?!靶垭u一唱天下白”,每到雞鳴聲起,人們的生活就聞雞而起,開始每日的操勞,迎來陽光燦爛的一天。
雞除了報時,斗雞還為古人提供了娛樂。
斗雞是古老的博戲?!蹲髠鳌酚浭隽唆攪蠓蚨窢?,雞斗發展到人斗引起的魯國內戰。那時候已經發明了斗雞的基本武器,貍膏和金距,還有一種更神秘的芥羽。芥是鎧甲,在雞頭或脖子上穿上保護的甲。也有人說芥羽是在雞的羽毛上涂上膠水,粘上沙子,膠結成殼,猶如甲胄一樣。金距是裝在雞爪上金屬刺,是求勝之法。斗雞到了唐代,可謂空前絕后,唐高宗的幾個兒子都是斗雞之徒。唐人杜淹曾描述斗雞場面:“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苯涍^了一千多年的繁榮,斗雞在唐代達到全盛。宋以后,別開生面地流行起斗蟋蟀,到了明清,斗雞戲漸稀,除了個別地方,今遂絕跡。
雞是古今中國人的重要肉食資源。
雞同豬一樣是現代中國烹飪使用最廣的動物性食品。過去火車站總是有人挎籃拎著燒雞到窗口兜售。中國各地都有燒雞制作,德州雞、符離集雞、叫花雞……各具特色。還有一種藥用雞如烏骨雞。烏骨雞毛白骨黑,是治療婦女病的中成藥“烏雞白鳳丸”的主要原料。
為了提高雞的肉質,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將公雞去勢。經過去勢的雞稱做閹雞,據說此技是名醫華佗受中國宦官去勢的啟發。關于此事《后漢書?華佗傳》及《三國演義》均有記載。
雞是《周禮》中的六畜之一。中國什么時候食用飼養鳥類,目前尚無定論。但是在大約7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豬骨與雞骨化石。春秋時代的遺址中出土過繪有雞、鴨圖案的陶器?!对娊洝酚涗浻泄?00年到公元600年間的民間生活習俗,其中就有不少描述雞、鴨的詩句。古文獻中出現的有關雞作為家畜飼養的記載比其他家畜要晚,公元540年的《齊民要術》始見記載。書中將雞、鵝放在一起介紹,提到了雞可年產蛋100枚,還介紹了雞蛋的烹調方法。
雞在飛禽中對人類的貢獻最大,其一是容易飼養,適用面廣,生長快;其二是作為飛禽,雞肉較走獸的肉質要嫩很多,營養也更加豐富,味道更鮮美;其三是雞的產蛋率高,雞蛋中蛋白質的含量很豐富。
正因如此,我國食雞的歷史悠久。早在《楚辭?招魂》中便記有“露雞”,即鹵雞。鹵雞之法,最早在楚地盛行,今揚州仍傳之。
兩漢南北朝有“雞羹”“蒸雞”“炒雞子”等菜肴。隋唐宋有“黃金雞”等菜。元代有“川炒雞”“攢雞兒”“生地黃雞”等菜。明代有“烹雞”“燒雞”“藏雞(八寶雞)”等菜。清代食珍有“荷葉包雞”“芙蓉雞”“白片雞”“瓶兒雞”“松仁雞”“雞圓”“叉燒雞”“蔣雞”“唐雞”“宮保雞丁”等名菜。
在現代,我國各地的著名雞菜更多,如北京的“白露雞”,上海的“貴妃雞”,河北的“芙蓉雞片”,陜西的“葫蘆雞”,甘肅的“百合雞絲”,青海的“蟲草雞”,魯菜的“黃燜雞塊”,蘇菜的“三套雞”,徽菜的“符離集雞”,浙菜的“叫花童雞”,贛菜的“三杯雞”,閩菜的“醉糟雞”,豫菜的“道口雞”,海南的“白切文昌雞”,臺灣的“東門當歸雞”,鄂菜的“瓦罐雞”,湘菜的“東安雞”,粵菜的“白斬雞”“東江鹽h雞”,桂菜的“紙包雞”,川菜的“棒棒雞”“宮保雞丁”,滇菜的“汽鍋雞”等。天津津菜有“干酥雞”“雞絲銀針”“雞茸花配”“燒蒸雞”,還有清真“同興成柴家燒雞”等。
民間一直認為雞湯是滋補佳品,現在問題來了,是吃雞肉有營養,還是喝雞湯有營養呢?我們來比較一下燉雞肉和燉雞湯。
在燉雞肉的過程中,脂肪、維生素和骨頭中的鈣比較容易溶解到湯中。脂溶性的香味物質自然容易進入湯中,這是為什么湯好喝的原因。但是,湯好喝并不意味著我們關心的營養成分蛋白質也能進入到湯里。雞肉中的蛋白質種類很多,在燉制的過程中,雞肉中的蛋白質受到鹽的濃度與煮湯時間的影響很大,只有10%的蛋白質會溶解到湯中。也就是說,只喝雞湯不吃雞肉的吃法等于扔掉了90%的蛋白質。
還有個問題,就是燉湯時要不要加鹽?有人說加鹽會促進蛋白質的溶解,也有人說加鹽會導致雞肉中蛋白質變性凝固。其實,在燉雞過程中,加不加鹽,蛋白質都會變性。有一點可以肯定,鹽的加入增加了湯的滲透壓而導致雞肉脫水,使得雞肉變“柴”。
總之一句話:要美味,喝雞湯;要營養,吃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