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觀察的視野要大。人們常說:寫作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指的是作者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時候,要腹藏宇宙,縱覽乾坤,觀察的角度要不斷變換,觀察的對象多多益善,不要總是把眼光盯在油鹽醬醋等小事、瑣事,不要總是把心思放在小團體、小圈子,要像巴爾扎克那樣,“做整個法國的書記”,對“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事生活場景”和“鄉村生活場景”等都廣泛地關注,全方位審視,寫作的素材方能“淙淙而不枯竭”,寫作的激情方能“癡癡而不萎靡”。
《紅樓夢》之所以榮登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除了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也得益于曹雪芹對中國清朝封建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悉心關注與了解。上至皇妃國公,下至販夫走卒,全書出場人物多達四百二十余人,對貴族家庭飲食起居各方面生活細節進行了真切而細致的描寫,同時,還表現了作者對烹調、醫藥、詩詞、小說、繪畫、建筑、戲曲等各種文化藝術的涉獵和精通。
其次,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廣泛地觀察生活,才能游刃有余地表現生活。“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樣才能在生活的大海中,取無數瓢“甘泉”暢飲。
第二,思維的空間要大。思維的空間要大,指的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學會“鑄萬里于咫尺,融古今于一爐”。思維要靈敏、靈活、靈動,由此可以及彼,舉一可以反三,“思接千載,情匯萬端”,文筆方能如泉水般噴涌,如瀑布般飛流。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就由清華眼前的荷塘,聯想到了梁元帝所作的《采蓮賦》和南朝樂府詩《西洲曲》中的歌詞,使思緒縱向跨越了上千年。
魯迅的《拿來主義》,也由民國眼前的“送去主義”,想到了幾百年以后,“但是,幾百年之后呢?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對“送去主義”的危害性,給予了深遠的抨擊。
賈誼《過秦論》的思維空間也是極大。從縱向時間上看,他縱筆暢談了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等七位秦國君主,思維縱向跨度涉及一百多年。從橫向空間上講,他談到了齊國孟嘗、趙國平原、楚國春申、魏國信陵等四位封君,和六國無數的謀士、外交家、軍事家,涉及的人物多達幾十人。
第三,主題的拓展要大。高明的作家,敘事雖小,宣旨必豐;繪景雖微,蘊意必大。
高爾基說:“應該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和典型的事物――這就是文學的任務。”唐代詩人劉禹錫也曾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騎可以役萬景”。不少作家常以蟲鳴秋,以鳥寓春,以一斑顯全豹,以一目傳精神。
不論是詩歌還是散文,切忌就事論事,應因事說理,因景載情。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暗示人生已到晚年,如同太陽下山一般(作者登此樓時已是老人);“黃河入海流”,暗喻決不放棄一生的奮斗目標,就如同黃河歸海一樣,雖有曲折,決不氣餒,路雖漫長,志不放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激勵自己永不滿足,永不停頓,要讓人生再攀高峰,再立新功。
一首登樓小詩,蘊含著銳意進取、愈老愈奮的大志向、大宇宙觀,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用小事彰顯大道理,用細景展露大襟懷,正是詩文出彩、迷人的地方。
寫用中的“三小”指的是:
第一,題目的開口要小。題目太大、太泛,內容往往顯得單薄和空虛。
考題“站在ΧΧ的門口”,如果你寫“站在歷史的門口”“站在宇宙的門口”“站在時代的門口”,題目就顯得大而泛,不知從何處下筆是好。如果你寫“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站在家門口”“站在青春的門口”,文章就好寫得多。
第二,描寫的筆法要小。“一葉落而知秋臨”,“一芽萌而悟春發”。細膩的文筆,在刻畫人物時常常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搶奪女兒的梳妝匣,是這樣寫的:“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
這里的“撲”“縱”等動作細節,極夸張地寫出了葛朗臺奪取金子的丑態,揭示了人物占有金子、貪得無厭的本質。
魯迅《藥》中寫康大叔搶華老栓的銀子,是這樣寫的:“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了洋錢,捏一捏,轉身去
了……”動作蠻橫,態度兇狠,表現了斯人的殘暴和貪婪。
第三,文章的規模宜小。小學生,寫300字的文章就可以;初中生,寫600字的文章就行了;高中生,寫800至1000字的文章,就已足夠。
文章寫長了,“把短篇扯成長篇”,“把特寫拉成報告文學”,不僅在宏觀構思上難以駕馭,而且由于文章太長,容量太大,而學生的生活閱歷一般都較少,生活素材積累不多,文章勢必空話連篇,重復累贅,甚至出現抄襲、拼湊現象,敗壞習作者的品行和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