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狗的說明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計算機插圖工具,預置插圖,知識建構。
分類號G442
1引言
在科學說明文中,插圖通常被用來揭示圖畫的關鍵部分及其之間的結構和/或功能關系。由于插圖所展示的信息與事物的物理特征相似,人們相信,插圖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具有積極的作用[1]。但有些研究表明,插圖不能促進學習[2]。這些相互矛盾的結果可能提示我們,學習者的能力、插圖的難度以及文本的復雜度等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影響了插圖的效果[3]。更為重要的是,學習者通常不會自然而然地有策略性地利用插圖來幫助自己理解文本[4]。學習者的深度加工是需要鼓勵與指導的,而且,似乎只有當學習者自愿使用適當策略生成一個可以觀察的產品時,他們的學習才能得到促進。例如,學習者在閱讀有關方位的材料時,所學材料在重要時刻指示他們畫出自己的地圖[5]。但是,在紙筆畫圖過程中,學習者的畫圖過程是單向的,不能得到即時反饋來改正可能產生的錯誤,因此最終可能生成了一個錯誤的產品。這意味著,這種紙筆畫圖措施似乎不能確保學習者正確完成他們的操作任務。
基于計算機的插圖工具可望克服這一不足之處。基于計算機的插圖工具是一種特定的應用于科學說明文中的插圖工具,它們為學習者提供一種環境或載體,促使他們深刻思考所學的材料,建構其意義[6],并將某一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動態結構或功能關系可視化,生成可以觀察的產品[7]。由于計算機學習程序具有豐富視覺刺激、交互性、開放性、動態性以及即時反饋等潛力,可促進學習者的記憶、理解和問題解決能力[8],學習者利用基于計算機的插圖工具,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在即時獲得計算機的反饋和提示下,交互性地完成自己的整個插圖[9]。因此,本研究假設,基于計算機的插圖工具可促進學習者建構文本的意義、并反思自己的理解,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記憶、理解和應用水平。
2研究方法
2.1被試
48名英國曼徹斯特一所中學的八年級(13歲)中學生。
2.2實驗設計
采用2(插圖類型)×2(學習能力)被試間因子實驗設計。第一個自變量為插圖類型,分計算機模擬的預置插圖(簡稱預置插圖)和基于計算機的插圖工具(簡稱插圖工具)兩個水平。前者指在計算機上呈現文本,并配上一幅事先畫好的插圖,后者指在計算機上呈現文本,但只配上一幅不完整的插圖,圖中缺省部位有待學習者根據對文本的理解進展而逐漸填充,學習者可以將安放在插圖的插圖成分拖放在相應的缺省部位,計算機對學習者的每一次填充操作提供即時反饋。根據以往研究結論,插圖的效果往往還受到學習能力因素的影響,因此第二個自變量為學習能力,分能力高和能力低兩種水平。根據被試在前兩年的英國標準化的學能測驗的平均成績,前24名被選作高能力組,后24名被選作低能力組。因變量為被試的學習效果,包括多項選擇題(旨在考查被試對材料的回憶、理解和應用情況)得分以及圖片作業(根據插圖及其要素回答問題)得分兩部分。另外,程序將記錄被試在閱讀文字與完成填圖任務的時間以及在填圖中的交互過程,以用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本實驗假設有二:(1)插圖工具的學習效果顯著高于預置插圖;(2)插圖類型與學習能力之間存在顯著交互作用,能力高者使用插圖工具的效果更為明顯。
2.3實驗材料
所用題材為生物說明文“食物鏈”,由20個句子構成,約300字,文字的可讀性適中(Microsoft word 97中的Flesch-kincaid可讀性水平為8.0,相當于八年級水平)。題材的選定、文本的撰寫以及插圖的選定是在1名生物學科專家、1名理科教師顧問以及4名理科教師的指導和協助下,根據英國科學課教學大綱標準而完成的。所用文本及所配插圖預先在兩所非實驗學校的6名八年級(13歲)學生中進行過試驗,并根據試驗結果作過適當調整。
2.4測試工具
學習效果測試工具由18個多項選擇題組成,每題1分,共18分,涉及對題材的記憶、理解與應用。回答這些測試題所需的信息存在于文字和插圖之中。值得說明的是,對于短短300字的文本出18道選擇題,幾乎窮盡了材料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關系、推導和應用,其目的是要通過客觀題的形式給被試提供一個比較廣闊的反應空間,盡可能多地引發被試所獲得的知識,以便較為真實地反映出被試的學習程度和結果。
2.5實驗程序
第一,兩名主試向被試介紹程序的結構,回答被試提出的有關問題;
第二,被試學習一個與實驗程序完全同構的演示程序,練習各種操作和交互方式;
第三,被試進入實驗程序進行學習,學習前被告知學完后要進行測驗;
第四,被試學完后就退出學習程序進行聯機測驗,計算機記錄被試的反應。
3結果分析與討論
3.1學習效果的差異分析
對測驗得分進行2(插圖類型)×2(能力水平)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結果表明,能力水平主效應達到顯著水平,高能力者的得分顯著高于低能力者,F(1,47)=29.71,p<0.001;插圖類型主效應也達到顯著水平,插圖工具下的得分顯著高于預置插圖,F(1,47)=4.84,p<0.05。但是,能力水平和插圖類型之間不存在顯著交互作用,即無論能力高低組,插圖工具的效果都顯著高于預置插圖。
被試的測驗得分普遍偏低,即使得分最高的一組平均不足9分,即平均不到總分18分的一半。這一現象是否意味著出現了所謂的地板效應呢?這要從測驗的標準和被試的學習過程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測驗項目幾乎窮盡了材料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其目的是給被試提供一個比較廣闊的反應空間,而不是對被試設置學習目標,被試不能完全達到這一標準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從學習過程上看,各組被試對整篇材料的學習時間平均不到4分鐘,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對學習材料的記憶、理解和應用要達到如此高的標準是不可能的。要想進一步提高插圖的效果,還必須配以其他干預手段,如在學習之前向被試提問,促使被試帶著問題來利用插圖工具,這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值得指出的是,即使被試得分普遍偏低,但無論能力高低,插圖工具的效果都顯著優于預置插圖,這本身說明沒有出現地板效應。
對于學習能力來說,高能力被試得分顯著高于低能力被試,這一結果與以前許多研究結果是一致的[4]。對于插圖類型來說,插圖工具組得分顯著高于預置插圖組,這說明,插圖工具比預置插圖顯著有助于被試建構文本的意義,這證實了本研究的基本假設,但是,插圖類型與學習能力之間不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插圖工具對能力高者與低者具有同樣的作用,這與本研究的另一假設并不相符。插圖工具為什么比預置插圖有更好的效果呢?并且對高低學習能力者都有作用呢?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需要分析被試的具體操作過程,包括被試對學習時間的分配以及填圖操作的嘗試頻次。
3.2學習時間的差異分析
兩種插圖條件下被試的總學習時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插圖工具比預置插圖下的總時間稍多一些,這是因為計算機給學習者提供反饋需要一定的程序運行時間,這不屬于學習者的有效學習時間。對兩種插圖條件下被試在文本與插圖上所花學習時間的統計分析表明,插圖工具組比預置插圖組在插圖上所花時間顯著多,F(1,45)=87.43,p=0.001;而在文本上所花時間卻顯著少,F(1,45)=13.66,p=0.001。下面回答上述有關實驗結果的兩個問題。
插圖工具為什么比預置插圖有更好的效果呢?這可能來源于被試對材料的深度加工水平。插圖工具組的被試在文本與插圖上的時間分配比預置插圖組要合理得多。預置插圖組在插圖上的時間平均為半分鐘,而在文本上的時間幾乎是這一數值的6倍,這意味著,預置插圖組被試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本加工上,對文本的理解主要依賴于文本,插圖沒有發揮出預期的作用。這與已有研究的一些結果比較一致,即學習者除非受到即時鼓勵和提示,不會自然而然地有策略性地利用插圖來幫助對文本的理解[4]。而插圖工具組被試將時間幾乎平均分配在文本和插圖上,這意味著,從時間量上看,他們可能較好地利用了插圖來幫助他們建構文本的意義。
插圖工具為什么對能力高者和低者都有同樣的效果呢?這可能是因為無論學習能力高低只要有策略性地利用插圖,都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對插圖工具組被試在填充插圖過程所作的嘗試頻次進行分析,結合對被試的訪談可知,嘗試頻次較少的被試傾向于獲得較高的得分,他們在填充圖片時可能做過精細加工和思考,將文本與圖片之中的信息加以聯系與綜合,并利用這種聯系,采用適當地策略來操作圖片,而嘗試頻次較多的那些被試傾向于獲得較低的得分,他們可能通過簡單的嘗試與錯誤來完成任務,沒有思考和利用文本之中的信息,只是想盡快看到插圖的完整樣子。這說明,基于計算機的插圖工具有助于策略性的學習者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度加工。
4結論
(1)插圖工具組的測驗得分顯著高于預置插圖組。
(2)學習能力高者的測驗得分顯著高于學習能力低者。
(3)插圖類型與學習能力之間不存在顯著交互作用。
參考文獻
1 Mayer R E, Gallini, J K. When is an illustration worth ten thousand word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 82(4): 715~726
2 Kliese T, Over R. Does supplementing text by illustrations enhance comprehens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1993, 33(3): 180~186
3 Reid D J. The role of pictures in learning biology: Part 2, picture-text processing.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1990, 24(4): 251~258
4 Moore P J, Scevak J J. The effects of strategy train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from science tex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European Conference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Aix-en-Province, France, August, 1993
5 Scevak J J, MooreP J. Levels of processing effects on learning from texts with map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18(2): 133~155
6 Chandler P. The crucial role of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design of dynamic visualization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4, 14: 353~357
7 Kommers P A M, Jonassen D H, Mayes J T. Cognitive tools for learning. Berli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2, 19~76
基于本校實際,本人以為,農村中學校本資源的開發,主要是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本人是個文史愛好者,幾年來,本人對本土文化資源在教學中的開發利用一直情有獨鐘,經常利用家訪之機,與學生一道游山玩水,探訪古民居,聽當地老人講傳說,唱歌謠,了解當地風俗民情,手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材料,下面就談談本人在這一方面的幾點心得。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樂學、愿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農村中學比不上城市中學具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因此只有另辟蹊徑。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小米加步槍,照樣能使學生熱愛語文,學好語文。例如:有一個楊姓學生,平時厭學,語文成績尤其糟糕。有一次語文考試該生作弊,被別的同學檢舉,該生仍拒不承認。針對這名學生姓楊,他們村楊姓宗廟的堂號叫“四知堂”的情況,我給他講了楊氏祖先楊震當官時拒不接受賄金,并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勸誡行賄者,使行賄者無地自容的故事,勸導他應該勇于承認錯誤。該生聽了這個故事后,果然有所悔悟,事后我還向他講了楊震苦讀詩書的故事,終于使這位學生對語文產生了興趣。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導學生,激發興趣要善于從學生的具體特點,比如姓氏、村落出發,才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同安區多名勝古跡,許多村子都有悠久的歷史,我經常布置作業讓學生去探究家鄉的歷史。
比如探究“陽翟村”村名的來歷和讀音。啟悟中學所在地為陽翟村,是在1913年陳延香先生創辦的“陽翟學校”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陽翟”的“翟”是個多音字,有“zhaí” 和“dí”兩個音,當地大部分居民包括“陽翟小學” 的師生用普通話讀“陽翟”時都叫做“yáng zhaí”,雖然陳延香的兒子陳篤豪及一部分村老認為普通話應讀“yáng dí”,但曲高和寡,接受的很少。
究竟是哪個讀音,我們組織了班里的同學到學校旁的陳氏宗祠中了解到:同安區祥平街道的陽翟村,來自金門的陽翟。而金門的陽翟又是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之陽翟,同安區祥平街道的陽翟村再分支同安灌口,亦名陽翟。
金門陽翟社,日據時改為“洋宅”,日軍撤退后改作“陽宅”,1996年參加同安陽翟陳氏宗祠奠安慶典時,發現同安族譜書寫“陽翟”,終于1998年元月正式核定復名陽翟。由上看出,現在金門的陽翟,同安與灌口的陽翟,都是一脈相承的“浯陽”村名。
原本以為金門陽翟社知道村名的來歷和讀音,沒想到他們反而是從同安陽翟族譜中才獲知自己村名的正確寫法的。
到底應讀哪個音,我們上網一查,終于明白:河南光州固始縣之陽翟,在嵩山之陽,原取名“陽城”,后受北方狄族入侵,村名改稱“陽狄”,“狄”又通假為“翟”,故村名為
陽翟,讀作“yáng dí”。
這次村名探究,學生更加深了對文言文“通假”的理解,也糾正了謬誤多年的讀音。
通過對當地文化歷史資源的探究,不僅鍛煉了學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探究所取得的成績,更刺激了他們對語文的求知欲。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的知識缺漏,并通過不斷查找資料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在快樂的富有挑戰性的探究過程中,語文綜合能力不知不覺地得到了提高。
三、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學生到村中采集了解鄉土資源,必定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其中最多的是老人,與老人交談,應注意什么禮節,采用什么口吻,先問什么,后問什么,這些都有講究。因此,那些對人有禮貌,說話得體,注意傾聽記錄的學生,總是滿載而歸。那些說話粗魯,詢問時東拉西扯,沒有重點的學生總是收獲不多。這就促使學生間互相取長補短,以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
學生采集到的鄉土傳說、民俗等還要在班級口頭交流,如何在講述中吊起同學的胃口,如何才能繪聲繪色,引人入勝,這也促使說話者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這樣才能受到同學的歡迎。老師要求其他同學在聽講的同時必須把重點內容記下來,有時還要復述一遍,這又訓練了其他學生的聽記能力。
此外,我有時還利用語文活動課,舉辦唱念民間童謠比賽或說民間俏皮話、諺語、歇后語、答嘴鼓比賽。學生在比賽中既開拓了視野,傳承了地方文化,更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四、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幾年來,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熱情都很高,除了極少數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搜集到1個以上的傳說或民俗、典故。即使是那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能說出一兩個來,因為這是他們熟悉的事物,他們有話可說。我所教的兩個班級120名的學生,共收到不同版本的傳說50多種,習俗20多類,名人典故近十個。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寫作中無米下炊的常見難題。在活動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同一種事物,有時有好幾個版本的傳說。比如蓮花山山腳下的后埔村信奉“山神公”,山神公的來歷,傳說就有6種之多。
一說是:古代一燒炭工在蓮花山上伐木燒炭,無意中砍了一棵千年檀香木放入炭窯,香氣直薰天庭,玉皇大帝誤以為是人間哪位善男善女如此虔誠,燒了許多的香,便派了神仙下凡來賜福。神仙循著香氣來到蓮花山上,恰巧燒炭工外出不在,只看見一條狗在看守炭窯,于是神仙就封這條狗為“山神公”。
一說是:古代一書生在山上讀書,只有一條狗陪伴,半夜老虎來襲,義犬為救主人,與老虎搏斗而死,后人將它敬為“山神公”。
……。
由“山神公”的來歷竟存有6種不同的版本這個事實,我告訴學生,傳說都是人編出來的,并非事實。既是人編出來的,除了歷史人物必須根據史實外,我們都可以加工潤色,甚至還可以自編。
另外,我還根據蓮花鎮所特有的植被或土特產,讓學生寫觀察說明文,如內田村的金光湖原始次森林中生長著罕見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據說這種植物曾是恐龍的食物。我就讓該村的學生回去觀察該植物的形態、生長習性、功用,寫成說明文向全班同學介紹。軍營、白交祠、西坑、淡溪盛產山茶,我就讓這些村的學生寫說明文介紹制茶的工藝流程及品茶的講究。張厝村有一棵紅豆樹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廈門市最古老的紅豆樹,我就讓學生采來紅豆籽讓大家觀賞并介紹該樹的習性和歷史,并順便教給學生王維的那首紅豆詩。
此外,根據蓮花鎮2004年2月份通過國家審批成為國家級森森公園這條新聞,我還讓學生將本鎮的風景、傳說、特產組織成導游詞,并為森林公園擬寫廣告詞,看誰寫得最引人入勝,最優美動人,并向蓮花鎮鎮政府旅游開發辦推薦好的作品。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啟發式教學 設置懸念
“學而不思則罔”,“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所謂設疑,就是教師通過對課文的透徹理解,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把握住文中能夠產生變異的方面,并轉換為正常的提問方式,從而吸引學生注意,促使他們思考,讓他們的思維處于“不悱不發,不憤不言”的狀態,并經過深入的思索,通過比較、辨析,最終全面正確理解課文。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設疑、質疑、解疑,進行啟發式教學,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的幾點體會。
一、激“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思維之弦。適時激疑,可以使學生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例如,進行《變色龍》一課的“人物形象分析”這一環節時,我故意作了如下結語:“奧楚蔑洛夫先生能夠根據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態度,說出不同的話語,真是一個‘隨機應變’的人哪!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學生聽后,互相張望,一臉迷惑,我見機而行,讓他們發表見解,學生一致指出我的評語錯誤:應該用“見風使舵”而不能用“隨機應變”。在這里,我巧用詞語感彩的差別給了學生一次生疑,敢于指正的機會,使學生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問”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興趣。《柏林之圍》一文塑造了儒夫上校這一人物形象。教課時,我設疑:“儒夫上校是一位愛國主義的將領,還是一個軍國主義的走卒?”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各執己見,爭論激烈,提出了三種看法:1.儒夫上校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愛國主義將領;2.儒夫上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軍國主義走卒;3.在儒夫上校身上,既有愛國主義的精神,又有軍國主義的臭氣。于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寫作背景、故事情節、題材選擇、作品主題等角度進行分析,使學生對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解。
三、示“錯”
實踐證明,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容易混淆、不易辨別的內容,展示錯誤,造成“懸念”,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教授《中國石拱橋》一課時,我設疑:判斷圖中的橋梁構造設計是否同實際情況一致。學生興趣盎然,經過反復閱讀后踴躍發言,指出圖中橋面坡度太大,與文中“橋面幾乎與河面平行”說法相違背,橋孔的形態與文中“橋孔半圓形”不一樣,橋孔的長度與文中所說的“每個橋孔長度不一”產生對立等錯誤之處。這樣的形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說明文閱讀一下子柳暗花明,課堂氣氛相當熱烈。
四、設“障”
教師要準確把握新知識的增長點,利用材料內容內部的矛盾沖突創設懸念,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例如,“狗咬耗子――多管閑事”這一歇后語為材料作文,我這樣設疑指導:1.消滅耗子算不算閑事?2.咬耗子有悖于狗的本職嗎?3.分內與分外一定水火不容嗎?4.該不該為狗鳴不平?借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其能選擇最佳角度,立意謀篇。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這樣以“障”造成“懸念”,使學生心中始終有了一個目標,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五、留“味”
翻譯;異化;歸化;策略;文化差異
如果我們把語言比作是一塊織物的話,文化便是這塊織物的部分經線或緯線,它已巧妙地融入語言中。語言各不相同,文化各有特點。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不同文化之間共性與個性的外顯形式。無論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立生存發展,于是在各個民族需要交流的前提下便有了翻譯活動。翻譯絕非兩種語言之間的簡單轉換,甚至也不是語言、專業知識及翻譯技巧的簡單相加,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的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因此必然涉及兩種不同的文化。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對這些文化因素作何處理呢?尤其在當今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之下,在文化方面人們提倡文化多元化,追求文化平等,交際與文化都具有以人為本的特質,人文關懷在翻譯界已經贏得高度的重視,翻譯中文化因素的適當傳達顯得更為重要。對于一個譯者而言,不但要了解兩種語言之間的異同,更要了解語言背后兩種文化的異同,從而在翻譯活動別是在文化因素的轉換中選擇有效的轉換手法,促進文化之間的溝通與融合。
1.文化與語言及翻譯過程中文化的傳達
近幾年來在翻譯界掀起了文化熱潮,認為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還涉及兩種文化的轉換。那么到底如何界定文化呢?一般認為,“文化”是指不同的人種、民族、社會成員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為方式及其與之密切相關的一切后天習得的方面。從共時角度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是該民族在其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歷史地形成的,凝結著這一民族世世代代在其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從歷時的角度看,文化又處在不間斷的進化中,各個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產生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從而使各個民族文化關系處在一種動態變化中。
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歷史狀況的差異,使其文化自然而然地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即使在同一民族文化下,也會出現不同的亞文化,所以說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絕對的。但是這種差異也包含著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況。因此,不同民族文化在“異”的前提下,表現出若干“同”的成分,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這些共性是文化之間進行溝通的基礎,而這些個性正是該文化所特有的異質成分,表現了文化的多元和多樣性。簡單地說,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文化的范疇很廣,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與語言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語言反映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受文化的制約。翻譯是將一種文化環境里產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種文化環境里,因此是一種跨文化的活動。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的傳達。然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下,創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體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由此所產生的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常常導致人們理解上的困難,有時甚至引起誤解。那么,在英漢互譯中怎么處理兩種語言間的文化差異呢?筆者認為在翻譯中可采用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異化法(foreignzing method)。
2.歸化策略
從語言文化共核來看,人類語言有90%是相通的,這就為歸化翻譯奠定了基礎。歸化作為一種思想傾向,表現在對原文的自由處理上,要求譯文通順,以符合目的語讀者興趣。“歸化”的一般做法是抓住原文語用意義,從目的語中選取與原文語用意義相同的表達來翻譯。也就是說“歸化”法是將原文獨具特征的東西采取“入鄉隨俗”的方法融化到目的語中的轉換方法。歸化是語言形式上或者語言形式所負載的文化內涵傾向于目的語的翻譯策略。總的說來,就是反對引入新的表達法,使語言本土化。例如:(1)“煞風景”若譯成“Kill the scenery”將無人理解。最好還是按照英語的表達習慣譯成“be a wet blank”更能為人接受。(2)“拍馬屁”譯為“lick sb’s boots”比“pack the horse’s buttock”更妥當。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歸化更為讀者考慮,從目的語出發。其長處就是能使譯文讀上去或聽上去更通順地道,能給讀者帶來一種親切感。
2.1意譯法
當原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在譯語中沒有完全相對應的詞語,且用異化策略中諸法均譯不通時,譯者可不拘泥于原語的語言形式和字面意義,用跨文化的“對等”詞來表達出原語的文化信息。
請看例句: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布朗先生是個非常忠實可靠的人。那天,他臉上頗有病容。近來他悶悶不樂,我看到他時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復健康。
顏色詞語不僅反映著顏色的物理屬性,也折射著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種顏色可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聯想。英語的顏色詞通常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上例中的顏色詞就無法通過直譯來達意。又如“You are a lucky dog.”“Love me ,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通常譯為“你是個幸運兒”、“愛屋及烏”、“凡人皆有得意日”。此處若把“dog”直譯為“狗”就很不合適了。因為dog(狗)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內涵相差甚遠。在西方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忠誠的朋友,以狗喻人則使語言生動形象,通俗貼切;而在漢語文化中,狗則是“勢利”的代稱,具有明顯的貶義,把人比做狗,更是罵人的臟話。若此處“dog”譯為“狗”,不能體現源語的幽默,反被誤認為是罵人之語。
2.2替代法
將原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物象)轉換成譯語中帶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詞語(物象)。這種用法多用于習語和比喻性詞語的翻譯。如:亞洲四小龍譯為:four Asian tigers, as strong as a horse 譯為:力大如牛。前例的譯法除了考慮到英、漢語兩種文化中“dragon”(龍)的不同的文化象征外,還考慮了兩種文化中的“tiger”和“龍”的相同的文化象征后例則說明了兩種文化中“horse”與“牛”在文化意義上是對等的。因為英國古代以馬耕為主,英國人對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馬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與此相反,在漢語民族的文化心理上,牛是吃苦耐勞的象征,是很通人性的動物。中國自古以來主要靠牛耕,且牛秉性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
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許多共性,但個性的存在也不能忽視。民族間的差異及其民族文化的特征決定各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符號的差異。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不同歷史進程中會選擇各自獨特的語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同文化下的語際交流,被某一文化所確認的語言符號移植到另一文化環境中,如果仍采用“異化”譯法,就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從而使交際中止或失敗,也達不到翻譯的主要目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取以目的語為歸宿的方法,即“歸化”的方法來傳遞源語信息,這樣才能使譯文對譯文讀者所起的作用能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所起的作用一樣或相似,因為譯文讀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觀念來理解譯文的內容。
歸化的譯法是“撇開原文的詞語和句法,抓住其語用意義,從譯語中選取與原文語用意義相同的表達方式譯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譯就是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取得“文化對等”。通過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方法,譯者就可能使源語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文化讀者的世界。只有這樣,讀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譯文,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才能真正達到交際目的。
轉貼于 3.異化策略
在西方,對異化的定義有如下幾種:
韋努蒂認為,異化就是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化的語言和文化差異。韋努蒂提出“阻抗”式翻譯,即異化的翻譯策略,使譯語讀者和譯者在閱讀和寫作上擺脫來自強勢文化的文化限制。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將異化定義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故意打破目標語言常規的翻譯。
一般認為,異化是指在翻譯過程中采用原文的表達方式,使譯文充滿異國情調。
異化翻譯能再現原文的表達方式,不僅豐富和完善了譯文的表達力,而且人們更能通過譯文了解他國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認識異國他鄉,從而實現翻譯的本質。具體地說,異化就是不改變原文的文化、語言、文體等特征傳達原文的內容,要求讀者向作者靠攏,適應原文(source-oriented)。
3.1直譯法
用譯語中的“對應”詞譯出原語中文化信息。這個“對應”詞的語義及社會語用價值必須與原文的一致,這樣譯語才能與原語做到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上的等值,并盡可能多的保留原語文化特征,開闊譯語讀者的文化視野,促進兩種文化間的交流。
請看譯例:
以出自《紅樓夢》的譯文為例:
原文: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隴望蜀的,如今娶了金桂,見金桂的丫頭寶蟾有三分姿色,舉止輕浮可愛,便時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她。
楊譯:Now Hsueh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ung. ”After marrying Chin - kuei , he was stuck by her maid Pao - chan’s charms. As she seemed approachable as well as alluring , he often flirted with her when asking to fetch him tea or water.
“得隴望蜀”比喻人心不足,欲望難平,國人熟悉,但國外讀者并不知曉。楊憲益夫婦在此采取了異化方法直譯而未加腳注,有其原因:1)這段話后半截正是對“得隴望蜀”的詮釋,即使目的語讀者不懂“得隴望蜀”的意思,也能從后文猜出它的含義;2)直譯法能體現原文的民族風格,同時也使英語國家了解東方文化,且沒有引起岐義,一回生、二回熟,下次再見到這樣的詞語也就一目了然了。
3.2移植法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源語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語中根本就沒有與之相關的內容。這時,我們便可用異化手法將源語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來面目的方式傳入目的語中。這種方法不僅賦予譯語全新的語言成分和新穎別致的表達形式,而且有利于兩種異質文化和語言的相互交流和滲透,推進它們的相互融合。這既能保存原語文化的異國情調,又可以吸收外來語,豐富譯語語言文化,使兩種語言文化能夠相互兼容、相互影響及相互促進從而達到相濟相調,相得益彰的積極效果。如:Solomon(所羅門)一詞在20世紀80年代初方平、王科一的《十日談》譯本中還作了腳注:“古代有名的聰明皇帝”(第六日故事八)。現在翻譯時若再碰到,恐怕沒有再作腳注的必要。因為“所羅門”作為智者的代稱,大多數中國讀者已是耳熟能詳了。當中國人了解到“wash hands”在英文里是表示上廁所的委婉語后,“洗手間”一詞隨即進入大眾詞匯。諸如此類的詞還有“卡拉OK”(karaoke)、“嬉皮士”(hippie)、“丁克家庭”(dinks)等。
3.3音譯法
音譯法常常用于英、漢語的人名和地名,但一些有特定文化意義的詞匯也需要如此處理。如下列詞匯:“Litchi”(荔枝),“ kowtow”(磕頭),“wonton”(餛飩),“toufu”(豆腐),“Kongfu”(功夫)等等。“邏輯”(logic),“引擎”(engine),“馬達”(Motor),“巧克力”(Chocolate),“高爾夫”(Golf),“黑色幽默”(Black humor),“肥皂劇”(soap opera),“白色謊言”(white lie),“香檳”(champagne)等已經成為漢語詞匯的一部分。
3.4譯注法
原文中的一些歷史事件、人物、典故等往往帶有一定的文化色彩。譯者可先直譯,然后在此基礎上采用增詞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釋或說明文化背景。這樣既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也有利于讀者對原文的理解。
《紅樓夢》第三十四回中,有這么一段話:“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是更是可厭。
”“Can this be some silly maid come here to bury flowers like Frowner !”He wondered. This reminded him 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 , 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 -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t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 “This is imitating the frowner with a vengeance”, he thought,“—if that is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Not merely unoriginal,but down -right disgusting !”
對“東施效顰”這一出自莊子的典故,霍克斯采取了典型的增譯法,不僅解釋了這一典故的來源,還說明了這一典故的含義,這樣一來,分不清東施、西施的西方讀者也能自然地領略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神韻和本文深層的文化涵義。
下面是《紅樓夢》第三回中的一個句子選自楊憲益夫婦譯本的譯文。
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譯: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 ,①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②
注:①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②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楊譯直譯加注,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讓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比干”、“西施”人物傳說的文化內涵。
總之,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方法即異化法,能把一種文化及語言中心信息以幾乎保持其本來面目的方式貢獻給另一種文化和語言,豐富了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內涵,也促進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這也正是翻譯的重要目的。
因此,不論是“異化”還是“歸化”,它們在語言文化交流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都有其存在和應用的價值。當今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各國交往日益密切。在文化交流中我們提倡文化多元論,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歷史原因和合理依據,在翻譯中我們就應該以文化平等為指導,要通過翻譯來加快文化的交流,要充分發揮翻譯維護并促進文化多元發展的作用。而作為翻譯手段的歸化和異化的取舍,就應該在我們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哪一種更能促進文化交流為選擇標準。兩者的關系決不是矛與盾的關系,而是各有所長,相互彌補。關鍵是譯者要把握適當的分寸,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要考慮語義對應、社會語用價值、譯入語的民族文化心理、兩種語言的文化互動等問題。
參考文獻
[1]New 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2] Nida , Eugene . Language , Culture , and Translating [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顧嘉祖.跨文化交際[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顧憲才.語義、語用與翻譯[J].現代漢語,1993,(1).
[6]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語言翻譯問題[J].中國翻譯,1998,(3):2-5.
關鍵詞 思維;主體性思維;武術思維;武術表達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15)02-0087-07
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審視、思考、認識和理解他們生存于世界的習慣方法、定式和特定的傾向,是影響一個民族發展的心理深層結構。由于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現象的深層本質,通過思維方式能夠說明文化現象的許多內在聯系。因此,民族文化影響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就體育的表現形式來講,西方體育表現為體操、田徑、球類,中國體育則表現為氣功、武術、導引。由于西方體育文化對競賽和教育思想理解為“競爭,是強者文化,強者得勝,強者得利,強者才能夠飛黃騰達;培養運動員怎樣取得勝利,怎樣贏得對手,只要能夠拿到冠軍可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道德教育不在體育教育內容”。而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則理解為“參加競賽不是為了輸贏、爭當冠軍、強者,而是通過競賽鍛煉身體,交流技藝,完成禮儀規定的要求。競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體育教育是德、智、體全面發展,更加注意道德品質的培養”。從以上體育的理解不同看出,西方體育比較注重工具思維,而中國則更加注重主體性思維。代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典型項目武術,無論是創拳、練拳還是拳理、拳法的表達方式具有明顯的主體性特征。
1 思維方式解讀
1.1思維方式的概念
“思維方式,即人們在思維過程中所運用的各種思維模式、樣式的總和。它是在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的認識成果的內化。”從哲學上理解,“思維方式是指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實踐主體按照自身的需要、目的和可能,使用思維工具,反映、理解和把握客體的思維活動樣式”。思維方式是人的活動方式的內化和理性積淀,是主體掌握世界的特有方式,它不僅是觀念地再現出來的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而且是主體在觀念中改造客體的過程,這種改造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立性。正如張岱年先生說:“思維方式是指在民族文化行為中,那些長久地穩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對待事物的審視趨向和眾所公認的觀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偏向,進而形成本民族的思維類型。
1.2偏重主體性思維是中西方體育差異的原因
西方哲學史上,從亞里斯多德提出“存在之存在”作為研究的第一原理,奠定了哲學思維方式的基礎。“存在”是超越現象的絕對本體,作為認識“對象”,可以而且必須像科學一樣,用邏輯范疇去把握,由邏輯思維所獲得哲學便是知識性的形而上學。思維追求理性與邏輯,只有符合邏輯規則的思想才是真的思想,才符合真理。
在中國哲學中,具有本體論意義的道、理、太極、氣并不獨立于現象之外,中國哲人立足于現象世界無限流變的過程本身來說明本體的存在及其作用,在他們眼中“一切本體都是現象,一切現象都是本體”,本體與現象無法以思辨的邏輯范疇給予分割和解剖,主張主客體的統一,在這樣的統一中,人是占主導地位的,它要解決人的問題,而不是客觀對象的問題,關于人的認識,有關自然界和客體的問題,最后都要落到人的存在和人生意義的問題上來,帶有典型的主體性特征。
與西方的分析哲學相比,中國哲學傾向于對認識對象的整體思維和直觀把握,追求某種非邏輯、非純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直覺,表現出典型的主體性特征。而“文化問題體現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就是思維方式的問題,不同的文明形態其實就是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凝結”。受民族文化的影響,西方人把握主客的方式偏主客體的分離和對立,而中國人把握客觀事物的方式偏向主客體的統一或合一。在這樣的統一中,人是占主導地位的,換句話說,它要解決人的問題,而不是客觀對象的問題。所以,西方人對體育技術的認識就是無限制地追求高、難、新,而中國傳統體育對技術的追求更注重動作的和諧,強調動作的氣、力、意的統一。
2 主體性思維與武術的表達
中國武術是較為完整的拳學體系,博大精深,門派繁多,拳種套路更是數不勝數,正是因為武術受傳統主體性思維方式的影響較深,才形成了以套路為主要形式的特色項目。就太極拳來說,雖形成較晚,發展速度卻是最快的,而且國際化傳播更是迅猛,不少國家相繼成立太極拳研究中心,從生理學、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等科學視角來解讀太極拳的科學依據。可以說太極拳運動使人的身心處于一種積極的健康狀態之中,彰顯“養乎吾生,樂乎吾心”的健康理念。不少文化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也從不同側面對太極拳的文化、哲學特征進行詳細的闡釋,將被稱為“哲拳”、“文化拳”的太極拳推向體育研究的前沿,透過太極拳的拳理、拳法透視未來體育的發展理念。武術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是從深層次揭示古人如何理解生命和運動、如何把握人與自然界、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問題。武術人就是通過對自然界、社會的把握,來理解人自身若干問題,將從勞動實踐中獲取的生存技能,逐漸演變為使用的技擊方法,進而形成程式化的套路,依據不同歷史階段的需要呈現不同的形態,始終把防身、健身和愉樂融為一體,不但具有體育的價值,更具有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
2.1先民的主體性思維與表達
2.1.1先民的“天人合一”思維
不同質的文化傳統中群體思維方式,表現出不同的主體性取向。中國的史前先民練就了敏銳的感知器官,他們能夠洞察各種物象之間的細微聯系,在對物象的多樣性、變化性、具體性和對立性特征的感知過程中獲得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側重點是道德理性,思維關注的是政治、倫理和人生;西方主體性思維側重點是自然理性,思維關注的是自然知識。思維的過程一定意義上與主體的認知取向有必然的關系,不同的認知取向,往往決定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不同的人之結果。從認識論角度看,“主客二分”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應有之義,“‘天人合一’內在地包含了‘主客二分’,但是這種直觀和淺顯的‘主客二分’只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而不是歸宿,‘主客合一’才是‘天人合一’的最終歸宿。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在對立中把握統一的思維方式也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思維因素,同樣,‘天人合一’思想以整體性思維方式和以運動、變化、發展的方式來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也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思維因素,只不過由于某種缺陷的制約,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這種辯證思維沒有進一步發展起來”。因此,偏重“天人合一”思維的結果,導致主體性思維的發達,而工具思維相對退化。
2.1.2先民的思維表達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尤為重視人的主觀感受和自身體驗,利用合理外推和取象比類,由人及物,去闡釋自然現象,帶有主體性強烈的主觀意識。就思維廣度上,涉獵自然、人文、社會、技術、意識、建筑、醫學、藝術等領域;就思維方法上,強調使用,重視技藝,迷戀經驗方法;就思維結果而言,觀天文、察人文,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其思維涵蓋萬事萬物中。經常自我反思、反求諸己、窮理盡性、察己以知、躬行踐履并加以感情體驗,形成主體性思維。“直覺與體悟的思維方式貫穿于中國傳統思維始終,直覺是主體自身通過潛意識的活動對知識經驗進行加工并躍過嚴格邏輯證明而產生的突發式直接把握客體對象的思維過程。”
2.2主體性思維下武術的表達
2.2.1武術價值表達
“一個民族的價值不是它創造了文化,而是創造了獨特的生存和發展智慧,以及它的智慧對于其他民族、人類的貢獻。”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中,在滿足自身需要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造的生存和發展的民族智慧。作為一種實踐智慧的文化,中國武術的價值指向是“內圣外王”,強調內在的道德精神的修養修煉乃成人(仁)之道。凸顯智慧的中國武術將生態思維拓展到生態智慧的新的理念,體現了中國武術“生態精神”的人類終極追求。從需求上講:“中國人希冀從體育活動中找尋到心靈的慰藉,西方則通過體育活動來表現人格意識的歡樂。”中國武術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諧”,注重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習練過程中把人體的活動規律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對應起來,注意與自然環境的交流,忘卻自我,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自如,身心兼修。正是武術習練過程中的這種修為,使人的人生觀念、處世態度、社會道德等得到提升,在內修外煉的體悟中身心與自然萬物和諧相應,回歸自然,消除人的緊張和壓力,彰顯中國武術生態精神與和諧意蘊。
2.2.2武術“勁”和“方法”的表達
“武術長期積淀產生的武術格斗技藝,將演變成一種智慧,成了‘兩兩相當’,卻沒有一點傷,人們在玩‘勁,和用‘法’中回味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財富。人們在興致的演練與對抗的玩味中體驗武術的延年益壽之功效。”中國武術技術、技法的內涵,常常需要反復體悟方得其要領和真諦。武術技法勁力是靠以意領氣、以氣催力來實現的。手、眼、身、步的形體動勢是內在精、氣、神的反映,形與神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內勁、內氣、內在意境令人體味不盡、玩味無窮,成為習武者體悟不止的智慧追求。即使在比武中,也由原來純粹的血腥嗜血的格斗進化為一種力量、速度、智慧的較量,“較藝”超越“較技”,通過彼此演練或“試手”“拆招”的交流來顯示彼此的功力、道德和智慧。
2.2.3武術套路動作的表達
武術套路通過假想、假設各種攻防的形態變化出無窮無盡的招數和凸顯神通的勁力,以巧制勝,以奇制勝,顯示出人類在攻防能力上的卓越智慧。正是通過人類智慧對招法勁力的鉆研磨礪,中國武術帶給人們一種人生無盡追求的樂趣和享受,這種精神上的滿足和身心修煉體現了中國武術生態精神的人生追求。恰像戴國斌博士認為:“中國武術是文明化的產物,體現了人類格斗由野蠻到文明的轉化;中國武術是倫理化的產物,由制人到制己,講究‘仁’和‘禮’;中國武術是理想化的產物,它以種種假設創造出奇妙多變的攻防技藝,表現了中華民族靈便的智慧。”武術本身的內傾性體現了中華民族重內、重意、重合、重直覺的文化心態,使得中國武術更加注重文明的格斗,在規則約束下避免傷害對手。因此,生態文明的未來社會必然要求中國武術要擺脫工業文明時代激烈競爭的搏斗格殺,追求一種充滿藝術、情境和意境的藝術化格斗去表現人類的格斗生活。通過對武術技擊的抽象與概括,藝術性地展現具有武術特色的人類技擊本原的能力,這是人類生態文明時代對武術提出的主流要求。
3 武術主體性思維方式
武術主體性思維方式指的是武術人在生產實踐中對于身體攻防動作的認識和把握,包括武術技術本身,也包括人自身的主觀認識。在傳統主體性思維的影響下,表現為意象思維、主觀思維、整體思維和詩性思維。
3.1武術的意象思維
“‘象’就是人憑感官可以直接捕捉到的客觀事物的外在形象或現象。‘象思維’是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基本內涵和特征的概括,中國傳統‘象思維’方式的形成是由中國特定的文化生態及生產方式決定的。這種“以象表意”的思維方式強調思維中的表象作用,表現為在認識過程以表象代替概念進行類比推理,不以概念割棄事物的整體,而是對物象做整體直觀,發現相似性和相關性。”中國哲學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文化心理,一直很重視人的情感因素,主體的情感需要、評價和態度在思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統思維的類型和特點。按照心理學的說法,人的精神活動或心理活動,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西方哲學從一開始就是“愛知”的,屬于理智型思維,并且形成一種傳統。中國哲學則不然,它沒有把知、情、意嚴格區分開來,并不重視知性的發展,卻很重視情感體驗以及情感需要的滿足,就思維方式來講,它將知、情、意三者結合起來,在三者的統一中追求某種智慧。所以,中國人習慣于用體驗的方式直接把握事物的意義,善于從具體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則,而不講求概念的形式化與公理化,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觀察和理解自然現象時,也很自然地把主觀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使自然界具有人的特點,也因此形成儒家和道家兩大哲學派系,都是從情感體驗出發,遵守“天人合一”,在人和自然、主體和客體的統一中,求得內心的平衡與安寧,得到情感上的滿足。“保留物象的直觀性、整體性、辨證性、全息性等顯示出人類思維在理性思維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它憑借表象、想象、構象來反映事物的運動規律,同樣達到對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認識,這種思維注重事物諸象之間的關系,具有天然的審美屬性,它不是指向對諸物之‘象’的科學分類和客觀冷靜的認識,而是用一種巫術式的移情將自然人化,使萬物皆著我色。”
武術人在對身體動作的理解上很大程度上滲透了情感因素,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通過觀察客觀世界,模擬具體事物而獲得象,借以此象即意象概念和符號概念作為對象世界的象征意義,來表達身體動作的能量,進行類比和聯想,這種思維方式成為“意象思維”。通過意象思維來創編的太極拳動作,不像西方體育那樣具有完整的分解和動作屬性,是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的身體符號動作,蘊含豐富的攻防含義和信息內容,就某一太極拳動作來講,不同的武術家有不同的解釋和理解,功夫不同,對動作的理解和解釋也會不同。
3.2武術的直覺思維
在我國古代,“人們還把某些天象的變化與人事的變動聯系起來,認為后者是由前者造成的。所有這些都說明,當時人們的認識主要是以感官的直接感知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他們借助于思維的猜測和想象來構造世界的圖景,推知事物運動變化”。“中國的儒家道家文化都以直覺思維為主導,這就是主體在充分的思想準備前提下,未經有意識的邏輯思維而直接獲得某種知識的能力,突然發生認識上的質變與飛躍。直覺思維的特點是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因此,中國文化比較強調整體,忽視個體,強調義務責任,忽視個體權力。”中國人對感官能力的直覺特征和經驗特征的重視,也是與史前時代的采集和觀察活動是分不開,它必須由認識主體親自體驗和感知,用一句成語來說,就是‘事必躬親’,即它強調認知者直接面對被認知和感知的對象,任何間接的描述或轉述都不能代替這種面對面的認知形式,它講求反復磨煉感知器官,最終形成對物象之間關系的直覺把握,它不排除認知主體在感知對象時產生的情感和想象,許多時候,認知主體投入到對象中去,在情感上不分主體和客體,它是對物象的具體的和整體的感知,而不是對事物的解剖和分析,最重要的在于,它用事物的形象或象進行思維,通過諸象之間的辨證關系直接把握和認識事物。
3.3武術的整體思維
整體性思維是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明顯特征,古人習慣于從整體把握事物,將人、自然界和社會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以主客體統一為基礎,把世界看作是兩種對立的事物(陰陽)構成的統一體,并由著兩種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發生發展。武術人利用整體思維方式,追求練功與自然的統一;練功時間因自然四季和晝夜的變化而變化;“春天練拳應注重內氣、內勁的煥發,走勢宜悠,發勁宜柔,使筋骨漸漸舒伸開展;夏季應注意發放勁,練習的強度可以大;秋季少發暴力,應內收勁力;冬季深藏勁力,不可急發力。這些都是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季節變化規律的。追求練形和練神的統一,形指的是肌肉、筋骨、脈絡、腑臟及血液,神是指內,是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武術人在練筋骨皮時,重在精氣神的修煉。追求技術提高的同時,人的武德修養并進。在整個修煉過程中充斥著整體性思維方式。
受中國哲學的影響,武術人通過“象征”表達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通過想象、聯想、比擬來溝通感性符號或概念和對象世界的聯系。雖然這種形象性的概念符號也是對外在對象的抽象概括,更重要的是對客體的直觀模擬。用有形之物表達無形之理,達到“立象以盡意”、“托象以明義”、“因小以喻大”、“事顯而理微”的目的。這就是武術思維中的――意象思維。武術人運用與具體形象不同的抽象形象把握認知對象,又使用與抽象概念不同的與形象相關的概念把握認知對象,它不像純邏輯思維那樣完全依靠明晰的概念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它是對認識對象的整體性、綜合性直觀把握,這就是直覺思維;武術在思維過程中通過一系列對立統一范疇來把握處于普遍聯系中的、運動著的對象整體的思維方式。這就是辯證思維,主要表現出整體思維。
“天人合一”思想,滲透在武術的各個方面,豐富了武術的理論和內容,主要表現在習武者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把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作為學武的原則,作為拳道之理。中國武術因地域不同而形成眾多拳種和流派,此為重要原因之一。因師法自然,從大自然生態中吸收營養,模擬自然界各種動物的動作、姿勢,神情,結合人體運動的規律和技擊方法的要求,創造了許多以動物名稱而命名的拳種,豐富了武術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天人合一重和諧、重整體的思維特點,啟迪了武術追求動作的“合”,“合”即是指動作和諧、協調。典型的有所謂“內外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要求由內在的心、意、氣到外在的四肢、身體的各個部位都達到相互協調。“合”成為武術特有的技術要求和獨具特色的理論。
自古習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練習的過程中使人體和四時、氣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因時因地采用不同的訓練內容和手段,選擇優美清靜的自然環境作為練功修身養性的場所,從而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使個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時地利而動,則不利于健康。
3.4武術的詩性思維
中國古老的文明、文化、思維一脈相承。具有原始思維特征的中國傳統思維,受原始靈魂觀的影響,呈現出強烈的形象思維能力。這種以想象、象征為特征的形象思維,被18世紀意大利思想家稱為“詩性的思維”。“人面臨著一個世界,或者說,人生活在一個客觀的現實世界之中,當然不應當只是像動物那樣機械地順應自然的因果律而存在,也不應當只是一味地盤剝和利用自然,把整個世界作為一個工場、一個貿易所。人應當把自己的靈性彰顯出來,使其廣被世界,讓整個生活世界籠罩上一個虔敬的、富有柔情的、充滿韻味的光環。”這是潛在人類本性中的思維特征――詩化性。武術先人在傳承武術的拳譜、歌訣時,大量使用修辭的方法來記錄表達武術文化,既形象又便于記憶,如:比喻、比擬、借代、夸張、摹繪、通感、排列等。武術象形套路以及動作練習時,演練者往往會通過肢體把內在的情感通過動作的演練表現出來,而這種情感的表現又往往是含蓄的。如太極拳所追求的“內宜鼓蕩,外示安逸”就體現了一種既重“形”又重“神”的思想,這與中國先賢所追求的“詩言志”、“詩緣情”、“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思想是一致的。古人說“書如其人”、“文如其人”,同樣“拳也如其人”。這和中國哲學的“詩性化”是分不開的,是“詩性智慧”的思維產物。
4 武術理論中主體性思維的表達實踐
4.1動作名稱命名
武術中的八式“貓竄、狗閃、兔滾、鷹翻、雞伸、龜縮、鼠鉆、蛇纏”正是通過模仿動物的本能來開創的。在武術中,尤其是象形武術中的描述如:龍之深、虎之威、猴智巧、鷹之力、鶴之精、蛇之柔、鴨之趣、螳螂之猛等,充分反映了我國的傳統思維的主體性思想。如猴拳通過出洞、窺望、藏桃、驚竄、入洞等一系列動作,表現了猴子般的機敏和靈巧;鷹爪拳中的展翅、伺機、捕食、臥沙等,表現了鷹一般的機警和勇猛;蛇拳中的陸起、吐信、繞樹、盤石等,表現了蛇的剛柔相濟;以“醉八仙”、“太白醉酒”、“魯智深醉打山門”、“武松醉酒”、“燕青醉跌”等,則將神話、歷史故事中的眾多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武術人巧妙運用主體性思維,將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移情到身體的攻防動作中,使動作的命名具有濃厚的意象思維、直觀思維、詩性思維的特征。
4.2動作勁力的運用
通過意象思維和整體思維的結合,武術動作的勁力特點是以氣催力,以意導氣,力、氣、意的整體配合,身體多杠桿的協調配合,起于根,順于腰,形于手指。西方講究肌肉的物理性原理和骨骼杠桿的力學原理,運用運動學和動力學原理來闡釋體育動作的發力。
八卦掌運動起來要求行如游龍、動轉若猴、虎坐鷹翻、獅子滾球,走圈時“周身擰成一根繩”。劈掛拳要求以腰為軸,全身螺旋擰裹。太極拳要求“靜如山岳,動若江河”,“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形如搏兔之鴿,神似撲鼠之貓”,“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虎形拳則是仿效猛虎撲食、跳躍、奔串等動作結合武術中的技擊攻防創編而成,其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發勁時怒目強項,虎視眈眈,有怒虎出林,兩爪拔山之勢。
魚,要求“搖頭和擺尾”,以加強頭、肩、肘、胯、膝的撞擊力量。主要講究“搖與撞”。搖,是柔化之意,也就是化法:人來隨他來,人去隨他去,見力化力、見力得力,像鋼球一樣圓溜溜的,但又極其堅硬。撞,這里指的是在技擊時用身體各關節部位撞擊對手。
蟹,要求“鉗與抹”,“鉗”,指的是手指功,也就是說在技擊中,若我出手擒住對方的某一部位時,手指就要像蟹的兩支大腳鉗住獵物那樣剛強有力使其無法脫身。“抹”是福州一帶的方言,它指的是蟹在水中吃食時用嘴來舔東西的動作,有柔化之意。
蝦,主要是“退”。“退如蝦”,步法,南拳里有“蝦退狗宗身”的說法。蝦法是仿效蝦在水中后退時的動作,運動迅速而左顧右盼,退中有守,退守之中又可兼進攻。
鱉,是腿法的應用。腿法要象鱉腳一樣靈活多變。它要求在技擊時腿法要靈活多變,使對手感覺我的步法如鱉腳一樣多而變化莫測。
4.3動作方法的解釋
依靠陰陽、動靜、剛柔、虛實、開合等相生相克的辯證思維,通過直覺和意象來判斷對手攻防,同時做出相應的反應,攻防的解釋、運用依靠自身主體性思維來做出判斷,重點是過程,而不追求結果;而西方攻防講究結果,不偏重過程。講方法,輕競爭。尤其是象形取義在武術中表現普遍。
螳螂拳、鷹爪拳、鶴拳、蛇拳、虎拳、豹拳、狗拳、鴨拳等各類象形拳,都是由學習各類動物的本能,通過象形取意而形成的,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形意拳的十二形則是模仿雞、燕、鵲、鴕、鶴、蛇、馬、龍、虎、猴、鷹、熊十二種動物而形成的十二個單勢組合練習,以其中的虎拳為例,虎拳正是仿效老虎撲食、跳躍、奔竄和怒吼等動作編成,是南拳流派之一,其風格特點為:剛勁迅猛,威武有力,步法沉穩,手法多變,靈活有神,以聲助力,氣勢凜然。虎不動,目光炯炯;虎一動,氣勢洶洶;猛虎下山,虎視眈眈;餓虎撲食,虎爪逞威;虎嘯回林,百獸驚恐;虎有撞山跳澗之威,飛躍進擊之勇。通過模擬老虎的這些動作,人體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起到回歸自然的目的。螳螂拳的精妙無比,關鍵在于其不僅仿效了螳螂之形,同時也兼蓄了其他物之行來豐富和發展自身。正如所謂“雖各有心,終不若一時神悟之有得。居數月,郎亦遠游,見一猿雙手撼樹,旋急退。左右旋轉,凡數十次,式樣如一。郎窺伺久,乃欣然。若螳螂有拳無步,猿有步無拳,合斯二者,便自成家。于是本其心得以研練者又數年,螳螂拳于以大成……”這段記述充分說明了螳螂拳巧妙地吸收了猿猴的步法。螳螂拳的后期,基本模擬了所有昆蟲的長處。要求“端正如蜻蜓,雄健如蟋蟀,吞吐如黃蜂,列陣如蜘蛛”。再如“動如山、站如釘”,“起如猿、立如雞”,“轉如輪、快如風”,“勢如龍駒扭絲僵”等。除此之外,梅花螳螂拳因其步法變化靈活,恰似朵朵梅花綻開而得名。所有這些方法,均來自武術人的主體性思維。
4.4健身理念
早期儒家就提出養心和養身兩方面的理論,將健身與養心結合起來,修身養性、內外兼修。提出“中庸”原則,要保持心態平衡;掌握“無怨”原則,培養寬廣的胸懷;強調“三戒”,將養身與養心的關系有機結合起來。受儒家養生思想影響,《黃帝內經》延續“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創造性提出養生辯證理念,提出養心基礎上進行多層次的身體保健,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適應自然界氣候變化進行養生,就可以長壽,就能更好地駕馭自然。武術同樣汲取傳統養生思想,張揚“內外兼修”、“動靜相生”、“剛柔相補”、“快慢相間”的健身思想。而西方的健身則更偏重身體形態的運動,雖身心并養,但更重外在形態的鍛煉。
4.5傳承原則
受“天人合一”以及儒家道德哲學影響,中國武術要求“為武師,須教禮,德不賢,不可傳”,“學藝先學禮,立木頂千斤”,“人品不端者不傳”。師徒制單一傳承,集體傳授。“中國武術不是純體育,不是純運動,也不是純技術術。中國武術是建立在技擊的表象上,通過體現技擊內涵,追求超越外在理想化的技擊藝術。”所以“武術傳統傳承不僅是一種教化,更是思維方式的培養過程”,更加注重“價值觀的延續”。
4.6功夫境界
受整體性思維的影響,武術功夫的境界可以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來形容,功夫境界追求成為了武術人的一種精神信仰,追求“內外兼修、形神共養”與“修身養性、尚武崇德”的理念。整體性思維在把握自然界、社會以及個人的問題上,堅守“形神共養,性命雙修”,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上來,講究“精氣神”的高度統一。中國武術和其它傳統文化形式(如書法、藝術、中醫、古建筑等)一樣,不是用西方的客觀標準如高度、長度、力量、旋轉的度數等來衡量,而是主觀的感覺、體驗為標準,重視“內外合一”的精神境界。
5 未來中西思維融合互補下武術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