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恩母親的優美句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生;語文教學;感恩父母。
語文是一門內涵豐富且具有人文性的課程。《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百善孝為先”,然而,當前有許多初中生因受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面對父母,感恩意識淡薄。為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必須對學生進行感恩父母的教育。讓學生從感恩父母到感恩社會,在感恩中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初中語文課本蘊涵著豐富的感恩父母教育素材,語文教學過程又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因此,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孩子們心中精心澆灌起“感恩父母的花朵”。下面談一談我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父母教育的幾點粗淺認識。
一、在文本閱讀中感悟父母的恩情
語文教材中具有感恩父母教育內涵的課文很多。這些文段句子優美,飽含深情,非常適宜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和體驗父母對子女的恩情,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背影》中有一段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細節描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從這些神態和動作中,不難看出父親買橘子是多么地辛苦。再看父親對兒子的四句話:“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整個過程中,雖只有短短的四句話,但每一句都道出了父親對兒子的深切關懷和無限牽掛,父親那一顆溫柔、體貼的心好像跳出了胸外。
課文中還有直接抒發感恩之情的句子,如《荷葉 母親》的結尾部分“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這些語段非常精彩,或記敘了父母的辛勞,或表達了作者對父母的眷眷之情。教師讓學生作為重點,反復地朗讀、品味,學生就會從中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他們對子女的關愛。再順勢引導,面對這樣的父母,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恩呢?從而使學生與文章產生共鳴,激發起他們的感恩意識。
二、口語交際中加深對父母的理解
口語交際能展現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也能使情感產生共鳴。語文教師應善于創設口語交際情景。如學完《背影》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從父母為自己做的哪些平凡小事中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面對這些平凡卻厚重的愛,該如何回報父母?假設父母就在我們身邊,為了證明我們已經長大,讓他們放心,我們怎樣做。教師不但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還鼓勵他們敢于把自己對父母的愛當著父母的面說出來,并把實際報恩行動貫穿到日常生活當中。這看似只是一個“說”的過程,但在“說”的過程卻伴隨著思考。學生們在這樣的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到濃濃的親情,感受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強化了對感恩的理解,從而為今后報恩父母打下思想基礎。
三、寫作練習中升華對父母的感恩
結合課文進行的有意識、有目的的習作訓練,也有助于感恩父母意識的培養與深化。的文章《我的母親》結尾寫道“我在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到了她極大極深的影響。”學到這段,教師布置了這樣的練習:“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父母的影響呢?回憶一下,并與同學交流,然后寫一個片段。”又如學習《傅雷家書》后,教師讓學生也給父母寫一封信,讓學生通過文字抒發他們心中平時不易說出口的對父母的愛和感動。學生的回憶、深思,在這次練筆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對父母感恩之情又得到加深。
四、綜合實踐中來報答父母的恩情
感恩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真正落實到行為中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可以布置很多活動課任務,如:回家和父母交流,了解父母的成長經歷,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質及生活愛好;周末回家主動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刷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家務;另外結合“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節假日,為父母洗一次腳或做一頓飯等,這些活動要求學生真正做并且要寫在日記中。為了解真實情況,教師還可以利用電話通知家長積極配合學校,把學生在家勞動表現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反饋給學校。
以上活動的開展不僅能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還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不僅融洽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讓學生學會了珍惜父母對家庭、對自己的付出,還能促使他們在校好好學習;使感恩父母教育活動發揮出更多的教學作用。
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是學科德育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把教育與實踐緊密聯系,包括感恩教育在內的一切育人教育都會“隨風潛入夜”,學生的靈魂無論是在 “有聲”,還是“無聲”當中都會滋潤起來!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一、在勞動實踐中獲取寫作的方法
我校地處農村,每學期組織大量的勞動實踐活動:春天澆水、夏天拔草、秋天掃落葉、拾稻子、冬天鏟雪、清潔區保潔、教室擦玻璃……這既是作文教學的直觀教具,又為作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在觀察、發現、捕捉中充實頭腦,從而寫出感情真摯、觸摸心靈的作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葉圣陶說:“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天地中豐富作文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嘗試、實踐,體驗生活,觀察事物,搜集材料,力爭寫出真實、自然、清新的文章。讓孩子們既在玩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又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產生寫作靈感。因此,寫作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本源。
二、在節日中捕捉寫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節日實施感恩教育并及時捕捉寫作的素材。因此,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務活,或為父母排憂解難,在自己的行動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體驗成功,這樣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寫作情感。如:5月8日是母親節,為了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體會到母親的辛勤和偉大的事跡,結合品德與社會課進行教育。特意在母親節的前一天開展“驚喜的禮物”主題班會,孩子中午替母親刷一次碗,晚上為母親洗一次腳。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但每個人都能如期匯報,而且均能真實生動地敘寫自己的整個“孝心活動”的行為心理過程。我為他們描述渲染的親情所感動。每一位學生寫得都極具個性,毫無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學也能寫得文通字順,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間表露的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話”,看這樣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如,孟浩同學在《第一次給母親洗腳》中這樣寫道:“媽媽的腳不像我想象的那樣光滑,腳后跟布滿了裂痕,摸著粗糙的腳,我哭了。從小到大,都是母親照料我。我曾經想過要報答母親,以為拿出母親最滿意的學習成績,就是對她最好的報答。可是,我現在才發覺自己是那么不懂事,就在昨天還吵著和您要一件不該買的衣服。我感謝您的理解和包容。我愛我的您。我愿她永遠健康快樂!”這次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對他們進行了一次親情教育。
三、在摘抄本中留住寫作的素材
世界上最高的是天空,最深的是海洋。父母恩情,比天還高,比海還深。父愛是一份無怨無悔的關懷,母愛是一份永不放棄的牽掛。父母恩情,如水一樣清純潔凈,讓人時時感懷;父母恩情,似金子一樣放射出奪目光彩,讓人永生難忘。
【一號美文】
母親的守望
申平
自從上大學開始,我就成了一個游子,一只風箏。我浪跡天涯,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最后飛到離家萬里的南方來。
我總想衣錦還鄉,于是一年又一年地推遲回家的行期。今年終于下定決心,我帶領妻兒回到相隔快20年的故鄉去。
和爹娘相見的一瞬間,所有的感情和語言都化成了眼淚,40多歲的我,竟像個孩子一樣哭個不停。娘喊著我的乳名,不停地安慰我,就像我小時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把我攬在懷里,拍著我的頭安慰我一樣。
我竟越發哭得厲害,怎么也忍不住。
我平靜下來以后,娘便開始向我訴說這些年來家里和外面熟人的變化情況。爹和娘現在早已不住在農村,他們隨著哥嫂妹妹搬來縣城,又搬了幾次家,才住進現在的樓房里。
娘說:“一搬三窮。不少東西都扔掉或者送人了。沒有辦法。”娘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說,“你快來看,這是你早先寫的那些字啊本啊,娘一樣沒敢動,怕你有用。”娘說著,彎下腰吃力地從床下拖出兩個紙箱子來。
我的心忽地一熱,眼淚又涌上來。從中學時代開始迷上寫作的我,那時總和娘共著一盞燈,在紙上寫寫畫畫。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都曾寫過些什么,自己早已忘記,但是,娘卻把它們留下來啦!
我慢慢翻檢著這些已經發黃的紙片,紙片上面的字跡不斷激起我對青年時代美好時光的回憶。但除此以外,老實說,這些東西并無價值。我仿佛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曾向娘交代過,這些東西沒什么用了,可以用它引火。然而,娘竟然還完好無缺地保存著它們!
搬了幾次家,其他都可以送人,唯有這些東西她還珍藏著。我的親娘啊!
我看著這些東西,娘就站在一邊,恭恭敬敬地看著我。娘不識字,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識,也不懂什么叫做“文章”。但她知道我是作家,作家是寫書的。從我上中學在報上發表豆腐塊文章開始,娘就對我刮目相看。她對我的一切,都開始有了崇拜的味道,包括我青少年時代學習寫作在紙上的胡亂涂鴉。
“兒,有用嗎?”娘在一邊極小心地問我。
“有,有啊!”我用力點著頭,眼淚也跟著落下來。我真的想大聲地說聲謝謝,這可是我的親娘啊!
現在,我重新回到了南方。但我知道,我的根永遠留在北方。因為在那里,我的親娘在為我守望,守望著家園,也守望著她的兒子寫過字的兩箱紙片。
(選自《母親的守望》,有刪節)
賞析
文章描寫的母親的堅守,竟是作者幼時寫過畫過的早已發黃變舊的兩箱紙片。可就是通過對這一件小事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崇高的母親的形象。作者成功地抓住了生活中感動人心的一些事情、一些畫面,將它們提將出來,穿插在文字中間,成功地讓母親的形象在平凡的事件中凸現了出來。
【二號美文】
寫給爸爸
雪漪
爸爸,
在愛的世界里,你一直在孕育著特別的愛。
一縷一縷粗線條的愛,給我留下愛的享受。我以詩的柔板做一次抒情,就讓我用自己無邪的聲音把它說出。
是快樂,淹沒了我經受風霜的表情。你和媽媽的回饋,豐富了我的春夏秋冬,我的存在又多了層現實的意義。
在時間與現實的角逐中,我冷靜而執著,優雅而豐盈,按部就班地工作,豐富多彩地生活。雖然,有的時候,我聽不懂某段時間的蹄聲,你也不諳我內心的濤聲。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彼此對愛的接納。
希望和遠方交替,我為你仰頸祈禱,讓輕松的日月圍著你旋轉。
廣袤的感動讓我內心深邃,我的愛無邊無際。
爸爸,
與你約會夕陽,共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是我的另一個開始。
有時候,怨你怨得尖銳,是愛你愛得深沉。離現實越近,越不知怎樣領會現實的風景。
粗心和大意是無法被忽略的生活注腳,生活的福祉也許就灌注其中。
爸爸,在浩蕩的歲月面前,我是一艘破浪而行的渡船,我只能以帆的方式和你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對話。
因為愛,才堅強;因為堅強,才珍惜;因為珍惜,才快慰;因為快慰,才美。
是已經淬過火的性格了,內斂的愛,在我這里顯得極具魅力。每經過新一天的行走,我愈充滿感恩。
月光淹沒我時,有誰知道,我多么愜意?
爸爸,
我是你的月光,為你照亮幸福的時候,也襯出憂傷。
經歷一次精神的洗禮,思想從抽象到具體。常常使我難以入眠的,是內心堅韌的水,讓我變得更加開闊。
從人生的源頭一直走來,我本是布衣女子。素樸,清純,是我行走的全部要素。一根草就可以捧起我的微笑,一道陽光就可以燦爛我的夢想。
候鳥的翅膀上馱著從我手心里放上去的親人的概念。
當我歌唱時,內心充滿了感恩,在反饋中我一點一點成熟并且陶醉。
其實,生活,是一杯自釀的酒,誰都想體會怎樣醉得更美。
我的每一次泅渡,都不會是徒勞。天際的彩霞,是我生命里的色彩。
爸爸,
親人,總是給我帶來希望和夢想。沒有目標的時候,愛是最近的目標;希望渺茫的時候,親人是最先游移而來的希望。
就算困難可以夜似的彌漫,我內心的希望卻燈火通明。
任何事情也許都是復雜的,可我喜歡學著把它想得簡單。我想,這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打開藝術之門時,我就醉了。這文字列隊的陣勢,實在迷人。
藝術的對岸,詩在萌芽。我一路泅水而過。
我以瀑布的喧騰激動,我以星光的悄然閃爍,我以自己的本色生活。
我時時提醒自己,從流水的角度去端詳自己。目力所及的地方,就是我的領地。在我的生命里,把行云流水的時間當成韻律,我活得精彩,會有更深刻的意義。
歲月的一聲苦吟,是我眼中滴落的黃金。
站在精神的大地上,我豪邁地笑。
(選自《散文詩世界》)
一、在勞動實踐中獲取寫作素材
屠格涅夫說:“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會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就很難把文章寫好。所以,要想寫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
我校地處農村,每學期都組織大量的勞動實踐活動:春天澆水、夏天拔草、秋天掃落葉、冬天鏟雪、清潔區保潔、教室擦玻璃……這既是作文教學的直觀教具,又為作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如:李爽同學在《柿子園遭遇》中寫道:“……該我們組打掃清潔區了,秋婆婆好像故意捉弄我們,今天的樹葉落得比往常多,不過看著這一個個黃橙橙的大柿子沖我們笑,心情舒服多了。突然一個熟透的大柿子像炸彈一樣在我的頭上炸開了花。同學們聞聲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沒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笤帚蹲在地上哭了起來。唉!真慘……”試想,沒有這份深刻的體驗,哪有這么“飽滿”的語言?在這刻骨銘心的體驗中,同學們的習作不再“干癟”,而變得很“飽滿”。他們在觀察、發現、捕捉中充實頭腦,從而寫出感情真摯、觸摸心靈的作文。
二、在課外活動中尋找寫作的素材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葉圣陶說過:“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因此,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豐富作文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嘗試,去實踐,讓他們體驗生活,觀察事物,搜集材料,力爭寫出真實、自然、清新的文章。
如:在年級拔河比賽后,我及時組織學生聊天,只要內容與拔河有關便可。有的學生說出自己比賽時的心情,有的說出自己是怎樣拔的,有的分析了每局勝負的原因,還有的說出了比賽的緊張氣氛。他們無拘無束,各抒己見。我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重點,給學生理清思路,為他們完成《拔河比賽》這篇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這篇小作文。汪宇航同學在習作中寫道:“我們班雖然輸了,但卻雖敗猶榮。我班的胖子沒有四(1)班多,所以輸了。隨著口號,我們的勁兒往一處使,所有的同學的手都磨紅了。杜謙和曹建由于站在前邊,摩擦力大,手都磨出泡了,為了班集體的榮譽,同學們都盡力了,所以我覺得我班這種團結的精神是四(1)無法比擬的。”這種樸實的話語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孩子們既在玩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又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產生寫作靈感。因此,寫作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本源。
三、在節日中捕捉寫作的素材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節日實施感恩教育并及時捕捉寫作的素材。這樣,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務活,或為父母排憂解難,在自己的行動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體驗成功。這樣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能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
如:5月8日是母親節,為了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體會到母親的辛勤和偉大的事跡,可結合品德與社會課進行教育。我特意在母親節的前一天開展“驚喜的禮物”主題班會,讓孩子中午替母親刷一次碗,晚上為母親洗一次腳。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學生不但每個人都能如期向同學們匯報,而且均能真實生動地敘寫自己整個“孝心活動”的行為心理過程。我自己都為他們描述渲染的親情所感動。每一位學生寫的都極具個性,毫無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學,也能寫得文通字順、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同學們在字里行間表露的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話”,看起這樣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一種享受。王菲菲同學在《第一次給母親洗腳》中這樣寫道:“媽媽的腳不像我想象的那樣光滑,腳后跟布滿了裂痕,摸著粗糙的腳,我哭了。從小到大,都是母親照料我。我曾經想過要報答母親,以為拿出母親最滿意的學習成績,就是對她最好的報答。可是,我現在才發覺自己是那么不懂事,就在昨天還吵著和她要一件不該買的衣服。我感謝她的理解和包容。我愛她。我愿她永遠健康快樂!”這次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對他們進行了一次親情教育。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寫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我們應指導學生摘抄優美的詞匯、句子、段落甚至抄寫好的文章。如:⑴詞匯積累。⑵好句子積累。⑶事物積累。如:描寫植物的放在一類,描寫人的放在一類。⑷詩歌摘抄。我們要讓學生把抄來的好句好段反復讀熟,甚至背會,指導學生定期開展一些競賽活動,比一比誰摘抄的多、背誦的多;還應要求學生盡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圖,可以根據內容插圖,也可以按自己喜愛的去畫。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力,閱讀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響,便于他們的作文由“仿”走向“創”。通過積累,學生擁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創作的欲望,何愁他們不寫,沒內容可寫?
五、在班級活動中獲得寫作的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由此看來,要達到課標中的寫作目標,單靠一學期的八次習作練習是不夠的。為了實現學生讀與寫的統一,達到"課標"的要求,筆者在課堂隨文練筆這方面作了一定的嘗試。
1.借助課文插圖,再現情節,培養練筆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圖畫不單是文字說明,且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我們現用的語文教材圖文并茂,語言優美,情節生動,它們或引領學生感受自然美、人性美;或引領學生感悟人生哲理,感悟字詞的語言美。這些插圖將課文內容形象化,不僅幫助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更為語文課堂進行隨文練筆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我教學第十冊《橋》,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一位老黨員在山洪暴發的緊要關頭,果斷地指揮全村人跨越了死亡的生命橋。這位老支書讓黨員排到后面制止了混亂,并親手拖出了試圖插隊的小伙子--自己的兒子。最后時刻,他想把小伙子推上岸,但一個浪頭吞沒了他。學生學完文章最后一段:"小伙子竟來推他:'你先走。'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突然,木橋轟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沒了。老漢似乎要喊什么,但,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在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情感后,我不失時機問:"孩子們,你能想象老漢這時想喊什么?又會喊些什么呢?"正當學生面面相覷時,我又說:"讓我們再回到課文插圖上,看看老漢是如何對待村民和自己的兒子的?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把自己心中最想說的話寫出來吧!"接著,我讓學生把目光定格在人物的形象上,讓學生結合課文對老漢描寫,從圖上人物的神態、動作上再一次感受到老漢的在危急時刻舍小家顧大家的品質,感悟到課題上的"橋"所包含的真正意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有條理的理清圖畫內容,更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既降低了練筆的難度,又激發了學生練筆的興趣。
2.發揮課文示范,提供范例,打開練筆思路
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許多課文在表達方法、表現形式上都各有特點,教師要教會學生去分析、仿照和運用。還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在教學中,我以教材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比如在教學《假如》就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再寫一段或幾段;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就可這樣設計"你還知道植物媽媽還有什么辦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嗎?再按書中樣子說一說;在學習了《泉水》一文時,讓學生想想丁冬的泉水還會流到哪里?一路上會看到什么?為大家做些什么?出示句式仿說:泉水流到 ,它看見了 。泉水說:" 。"學生通過對文中語言的學習,模仿說句子,同時也有自己創造,充分進行了語言訓練。
3.填補文本空白,設計練筆,訓練練筆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課文往往在結尾(或中間)的語言嘎然而止,耐人尋味,且有一種余音繚繞之感。這也是作者留下的"空白",讓讀者去想象、去發揮。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這些"空白",恰當地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描寫,會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從而更好地理會作者表達的意圖。如我教學第九冊《桂花雨》,第五自然段在描寫搖桂花時是這樣寫的:"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啊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這句話的"幫、抱、搖、落"幾個動詞寫出了作者歡樂的心情。然而當時搖桂花時,母親和孩子們的神情、動作以及場景并沒寫具體。于是我借機拓展學生的思路:"孩子們,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員,能想象到當時的情景嗎嗎?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自己的快樂及母親的搖桂花的神情動作寫具體吧!"
文本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意義空間,在經意與不經意間,作者都留下了一些"空白"。這些地方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巧挖課文的空白點,給學生無限的表現空間,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童心童趣,既引發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又訓練了學生的動筆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呀!
4.模仿文本寫法,技能遷移,達成讀寫統一
冰心在《談點讀書寫作的甘苦》中說:"我常常抄襲,就是說模仿別人更好的句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課文是最好的寫作模板。很多課文無論是謀篇布局還是段落描寫,都向學生傳遞著最精彩、最準確的語言和表達方法。因此,學習完課文后,有機引導學生仿照課文句段進行練筆,既是對文本內容的拓寬,更是培養學生的隨文練筆的能力。
如我教學第十一冊《山中訪友》。作者用充滿靈動的文字,敘述了自己"山中訪友"的經歷,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課文運用奇妙的想象,把讀者帶入新奇的世界。其中,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我"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的情境:"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這組句子內容一致,結構相似,集排比和擬人的手法。為了讓學生能感受到作者與大自然之間的這一份不同尋常的獨特情感,我創設了這樣的練筆作業: "模仿文中的句子寫一寫。你好,五彩繽紛的鮮花!你
:你好,美麗的蝴蝶!你
; 你好,翠綠的樹葉!你
。你好,
!
。"因為,有模可仿,學生寫得豐富多彩。有的寫:"你好,五彩繽紛的鮮花!你把大地點綴得多么美麗。"有的寫:"你好,美麗的蝴蝶!你揮舞著翅膀,是想跟我跳舞嗎?"有的寫:"你好,翠綠的樹葉!你讓大自然變得生機勃勃。"有的寫:"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邀我重新梳妝嗎?"……